寻访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墓(新民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41:54
2006-10-12 20:51:12 来源: 新民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曹刚图/文

   

  70多年前,数万红军翻越亚克夏山;如今,记者与带路人邓玉平一道,攀登亚克夏山。



  红军当年征服雪山之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但我们在雪山迷路的经历,也许能从一个角度还原那段征程的艰辛。



  上午8时五人二马挺进雪山



  2006年9月17日,上午8时,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的一个小镇——刷经寺。3个外乡人、2个向导、2匹马,向亚克夏雪山进发。



  邓玉平,50岁,历史教师,老红军之女。父亲当年曾翻雪山、过草地,她则两次重走长征路,2年前累伤双膝,从此与拐杖为伴。



  周军,48岁,成都电视台记者,长征史专家。他坚信“研究长征,须靠双脚”。自驾摩托车数次翻雪山、过草地,以求还原最真实的长征路线。



  向导谭雄、索伦达吉。藏族老人索伦达吉,68岁高龄,牵着2匹马,仍健步如飞。邓玉平腿脚不便,必须靠马驮上山。另一匹马驮行李,主要是干粮、水和氧气瓶。



  8时16分雪山下海拔三千二



  8时16分,亚克夏山脚下。眼前的山梁,坡度至少45度。GPS显示:海拔3280.4米。



  原计划翻越著名的夹金山,但周军建议:夹金山名气太大,如今又通了公路,来去方便,无法体会爬雪山的艰辛。不如去亚克夏山,那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的第三座雪山,红四方面军的一些部队在那里三次往返,山顶有一座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亚克夏山没修路,不通车,人迹罕至,必须由向导带领,徒步或骑马上山。有3条路,向导选择了一条最近最难的:先翻过一道陡峭的山梁,再沿相对平缓的山脊上行至垭口。



  “爬到红军烈士墓,我要3个小时,你们翻一番应该够了。”谭雄轻描淡写地说,“只要熬过前半程的陡坡,后半程比较好走。”



  8时30分高原爬山气喘不止



  8时30分,刚走了没几步,胸闷、气喘、脚步沉重、大汗淋漓,诸多不适接踵而来。俗话说,“高原走路,犹如平原爬山”,更何况在高原爬山!



  回头找周军,他已落后一大截,正低头叉腰,呼哧呼哧地“大扯风箱”;脸色煞白,嘴唇发青,看样子快坚持不住了。“没事,多休息几次就好。”他轻声说。



  我们随后十步一歇,拖着步子咬牙坚持。体力在不断透支,双腿从酸痛到僵硬再到麻木……陡坡总算被甩在了身后,抬腕看表,已过11时。



  后半程,坡度较缓,走起来相对轻松。但距离更长;体力,却已接近极限。向导见势不妙,赶紧让我们交替换乘另一匹马前进。



  14时左右烈士墓旁追忆红军



  14时左右,终于到达亚克夏山垭口旁的红军烈士墓。花了近6个小时,和预期差不多,没有下雨,没人掉队。



  14时45分,三鞠躬,挥别红军烈士墓。



  关于红军烈士墓,《红原县志》有介绍:1952年7月19日,解放军某部翻越垭口时,发现12具排列整齐的完整遗骨,一律头北脚南,旁边还有一些武器装备的残骸。据记载,国民党军从没上过山,因此基本确定是17年前长征战士的遗骨。估计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个班,第三次翻越亚克夏山时,因缺氧、严寒窒息而亡。红原县政府后来就地掩埋尸骨,并立碑建起这座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登上烈士墓旁的垭口,到达此行最高点,GPS显示:海拔4459.5米。



  站在垭口远眺,两边地势迥异,南坡坡度平缓,北坡却十分陡峭。谭雄几年前就曾在北坡摔死了一匹马。由此不难想象:70多年前,红军从陡坡下山时,付出的牺牲比上山更大。



  16时左右两人下山迷失森林



  在山顶,体质较弱的邓玉平“晕山”了,多次呕吐,接近半昏迷,急得索伦达吉抱着她老泪纵横。下山时,她骑马,老人牵马,谭雄搀扶。多出的一条缰绳交给我和周军。渐渐地,我俩与向导拉开了距离。不知何时,转错一道弯,迷路了。



  当我们发现情况不妙时,已身处一片原始森林,时间接近16时。山谷中,到处都是密密的灌木丛和一进去就看不见天日的森林。地上有不少山中野兽踩出的足迹,正经的下山道路却没了踪影。



  起初决定穿过森林,但刚走两步,马就被几根横木挡住,只能牵马退回,另找出路。站在森林外环顾四周,整座山地形复杂、灌木丛生,根本看不清道路,仔细寻找才能发现隐藏着的羊肠小道。也不知从哪里通向哪里,反正看到像路的地方就往前走。有好几次,一条路走到尽头,却是一片断崖。



  途中,必须不断抵抗树枝的骚扰。低矮的灌木丛,在山谷里肆意滋长。它们挡在路中间,如面目可憎的恶魔,接二连三地朝脸上袭来。拼命用手拨开,手心被划伤,树枝却还在面前顽固地冷笑。打手机求救,没有信号。每隔5分钟,拨号一次,每次都是失望。



  下雨了。其实迷路前已开始。雨点时大时小,不肯停歇。没带雨具,只能硬着头皮前进。



  衣着单薄的身体开始不停地打冷战。淋雨可能导致感冒,在高原,感冒很可怕,易引发高原肺水肿,重者危及生命。



  因为下雨,本来就不能称为“路”的那些小道,立刻变得湿滑,必须放慢脚步,打足精神,才能勉强应付。体力再次透支到极限,每走1分钟,就想坐下来休息5分钟——直接坐下,不管地上是水是泥。心中的恐惧逐渐蔓延,情绪越来越失控,接近崩溃边缘。一旦发现自己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我一定会彻底崩溃。



  “这辈子再也不想来这个鬼地方了。”“这路到底对不对啊?”“休息一下!”我嘴里喋喋不休,完全无法静下来想一想,直到被周军的一句怒吼惊醒:“快点走,否则等到天黑,大家一起冻死在这里!”



  这不是开玩笑。他曾多次带领摩托车队穿越草地无人区,经验丰富;虽然也有些慌,但还沉得住气。“相信我,沿着河流的方向走,一定能走出去。”



  18时20分跌跌撞撞走出迷宫



  定了参照物,我们傍着河道披荆斩棘往前冲,踏着冰凉的河水在两岸来回穿梭多次。



  周军两次翻倒在急流中,连打了几个滚,好不容易拽住缰绳站起来。浑身湿透,模样狼狈。



  我的近视眼镜被树枝挂进河里。“完了!快过来帮忙找找,我没眼镜走不了路!”周军一听也急了,赶紧手忙脚乱地找地方拴马。万幸的是,眼镜夹在石缝中没被冲走。



  就这么跌跌撞撞、哆哆嗦嗦地前进,不知是第几次过河后,终于看到一条大路,但马却被一根横木挡住了。我们几乎费尽最后几丝力气搬开横木,扫清最后一道障碍。



  18时20分,时隔10个小时后,我再次看到公路。既想哭,又想笑,但是,连哭和笑的力气,都没有了。回头想想,这片森林,当年不知曾吞噬过多少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



  亚克夏山垭口旁,我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在亚克夏山垭口,谭雄说:“1978年,这里还是白雪茫茫。”2006-10-12 20:51:12 来源: 新民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曹刚图/文

   

  70多年前,数万红军翻越亚克夏山;如今,记者与带路人邓玉平一道,攀登亚克夏山。



  红军当年征服雪山之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但我们在雪山迷路的经历,也许能从一个角度还原那段征程的艰辛。



  上午8时五人二马挺进雪山



  2006年9月17日,上午8时,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的一个小镇——刷经寺。3个外乡人、2个向导、2匹马,向亚克夏雪山进发。



  邓玉平,50岁,历史教师,老红军之女。父亲当年曾翻雪山、过草地,她则两次重走长征路,2年前累伤双膝,从此与拐杖为伴。



  周军,48岁,成都电视台记者,长征史专家。他坚信“研究长征,须靠双脚”。自驾摩托车数次翻雪山、过草地,以求还原最真实的长征路线。



  向导谭雄、索伦达吉。藏族老人索伦达吉,68岁高龄,牵着2匹马,仍健步如飞。邓玉平腿脚不便,必须靠马驮上山。另一匹马驮行李,主要是干粮、水和氧气瓶。



  8时16分雪山下海拔三千二



  8时16分,亚克夏山脚下。眼前的山梁,坡度至少45度。GPS显示:海拔3280.4米。



  原计划翻越著名的夹金山,但周军建议:夹金山名气太大,如今又通了公路,来去方便,无法体会爬雪山的艰辛。不如去亚克夏山,那是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的第三座雪山,红四方面军的一些部队在那里三次往返,山顶有一座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亚克夏山没修路,不通车,人迹罕至,必须由向导带领,徒步或骑马上山。有3条路,向导选择了一条最近最难的:先翻过一道陡峭的山梁,再沿相对平缓的山脊上行至垭口。



  “爬到红军烈士墓,我要3个小时,你们翻一番应该够了。”谭雄轻描淡写地说,“只要熬过前半程的陡坡,后半程比较好走。”



  8时30分高原爬山气喘不止



  8时30分,刚走了没几步,胸闷、气喘、脚步沉重、大汗淋漓,诸多不适接踵而来。俗话说,“高原走路,犹如平原爬山”,更何况在高原爬山!



  回头找周军,他已落后一大截,正低头叉腰,呼哧呼哧地“大扯风箱”;脸色煞白,嘴唇发青,看样子快坚持不住了。“没事,多休息几次就好。”他轻声说。



  我们随后十步一歇,拖着步子咬牙坚持。体力在不断透支,双腿从酸痛到僵硬再到麻木……陡坡总算被甩在了身后,抬腕看表,已过11时。



  后半程,坡度较缓,走起来相对轻松。但距离更长;体力,却已接近极限。向导见势不妙,赶紧让我们交替换乘另一匹马前进。



  14时左右烈士墓旁追忆红军



  14时左右,终于到达亚克夏山垭口旁的红军烈士墓。花了近6个小时,和预期差不多,没有下雨,没人掉队。



  14时45分,三鞠躬,挥别红军烈士墓。



  关于红军烈士墓,《红原县志》有介绍:1952年7月19日,解放军某部翻越垭口时,发现12具排列整齐的完整遗骨,一律头北脚南,旁边还有一些武器装备的残骸。据记载,国民党军从没上过山,因此基本确定是17年前长征战士的遗骨。估计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个班,第三次翻越亚克夏山时,因缺氧、严寒窒息而亡。红原县政府后来就地掩埋尸骨,并立碑建起这座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登上烈士墓旁的垭口,到达此行最高点,GPS显示:海拔4459.5米。



  站在垭口远眺,两边地势迥异,南坡坡度平缓,北坡却十分陡峭。谭雄几年前就曾在北坡摔死了一匹马。由此不难想象:70多年前,红军从陡坡下山时,付出的牺牲比上山更大。



  16时左右两人下山迷失森林



  在山顶,体质较弱的邓玉平“晕山”了,多次呕吐,接近半昏迷,急得索伦达吉抱着她老泪纵横。下山时,她骑马,老人牵马,谭雄搀扶。多出的一条缰绳交给我和周军。渐渐地,我俩与向导拉开了距离。不知何时,转错一道弯,迷路了。



  当我们发现情况不妙时,已身处一片原始森林,时间接近16时。山谷中,到处都是密密的灌木丛和一进去就看不见天日的森林。地上有不少山中野兽踩出的足迹,正经的下山道路却没了踪影。



  起初决定穿过森林,但刚走两步,马就被几根横木挡住,只能牵马退回,另找出路。站在森林外环顾四周,整座山地形复杂、灌木丛生,根本看不清道路,仔细寻找才能发现隐藏着的羊肠小道。也不知从哪里通向哪里,反正看到像路的地方就往前走。有好几次,一条路走到尽头,却是一片断崖。



  途中,必须不断抵抗树枝的骚扰。低矮的灌木丛,在山谷里肆意滋长。它们挡在路中间,如面目可憎的恶魔,接二连三地朝脸上袭来。拼命用手拨开,手心被划伤,树枝却还在面前顽固地冷笑。打手机求救,没有信号。每隔5分钟,拨号一次,每次都是失望。



  下雨了。其实迷路前已开始。雨点时大时小,不肯停歇。没带雨具,只能硬着头皮前进。



  衣着单薄的身体开始不停地打冷战。淋雨可能导致感冒,在高原,感冒很可怕,易引发高原肺水肿,重者危及生命。



  因为下雨,本来就不能称为“路”的那些小道,立刻变得湿滑,必须放慢脚步,打足精神,才能勉强应付。体力再次透支到极限,每走1分钟,就想坐下来休息5分钟——直接坐下,不管地上是水是泥。心中的恐惧逐渐蔓延,情绪越来越失控,接近崩溃边缘。一旦发现自己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我一定会彻底崩溃。



  “这辈子再也不想来这个鬼地方了。”“这路到底对不对啊?”“休息一下!”我嘴里喋喋不休,完全无法静下来想一想,直到被周军的一句怒吼惊醒:“快点走,否则等到天黑,大家一起冻死在这里!”



  这不是开玩笑。他曾多次带领摩托车队穿越草地无人区,经验丰富;虽然也有些慌,但还沉得住气。“相信我,沿着河流的方向走,一定能走出去。”



  18时20分跌跌撞撞走出迷宫



  定了参照物,我们傍着河道披荆斩棘往前冲,踏着冰凉的河水在两岸来回穿梭多次。



  周军两次翻倒在急流中,连打了几个滚,好不容易拽住缰绳站起来。浑身湿透,模样狼狈。



  我的近视眼镜被树枝挂进河里。“完了!快过来帮忙找找,我没眼镜走不了路!”周军一听也急了,赶紧手忙脚乱地找地方拴马。万幸的是,眼镜夹在石缝中没被冲走。



  就这么跌跌撞撞、哆哆嗦嗦地前进,不知是第几次过河后,终于看到一条大路,但马却被一根横木挡住了。我们几乎费尽最后几丝力气搬开横木,扫清最后一道障碍。



  18时20分,时隔10个小时后,我再次看到公路。既想哭,又想笑,但是,连哭和笑的力气,都没有了。回头想想,这片森林,当年不知曾吞噬过多少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



  亚克夏山垭口旁,我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在亚克夏山垭口,谭雄说:“1978年,这里还是白雪茫茫。”
周军的博客很好看,叫双石的博客
长征的艰苦程度可是我辈中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