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播出的一个节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43:13
邮件奇缘
——一位老红军奇特的寻亲故事


  5月22日是张竹园村人的特别日子。这天和他们阔别了70多年的西路红军奶奶马海吉者老人从几千里外的甘肃省临夏县回来了。

  这天的天公也似乎特别作美。昨天一夜的大雨,从清晨便停了下来,便道路显得既干净又平整,上午11点,车子刚到村头还没有停稳,村民们便拥了上来,一张张笑脸迎向老人,一双双手拉住了老人……张竹园村的村民们以自己特有淳朴的方式欢迎英雄的归来。

  不到300米的村路上,乡亲们自己动手挂起了“热烈欢迎英雄归来”、“一生戎马生涯,晚年荣归故里”两道鲜红的横幅,在村中挂上横幅,全村人迎接,这在张竹园村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一双手伸了上去,又一双手也伸了上去……

  人们不停地询问着,不停地问候着,随着老人的脚步人们在村路上汇成了人的海洋。

  物非人非,只有乡音还是那么亲切,看着一张张亲切而又陌生的脸,看着那似曾相识的村路,马海吉者老人的泪水不断地流下沧桑的两颊。

  到了弟弟张友侠的家中,马海吉者老人说:这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不住在这里。张友侠对姐姐说,这是我的家,咱父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老房子归集体了。一提起父母亲,马海吉者不禁抱住弟弟大哭了起来,那份情真意切的痛,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好多人也流下了眼泪,为了马海吉者,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红军,为了她为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自己毕生的青春年华,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人却无缘相见……

  “妹子,还认得我吗,我是桥,比你还大三岁来……”
  “咋不认识,你不是在原来的前院住吗?”
  “对,对,对,你的记性还不错……”

  村中的老人们和马海吉者坐在一起,谈论起那些曾经的往事,激起了老人无数的回忆。似乎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年轻的人们都静静地守侯在旁边,静静地倾听着那些属于这个村子的历史。

  马海吉者离开家乡已经70多年了,然而从十几岁出走到现在她还是第一次又回到家乡。

  而在这之前,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由于老人曾是西路红军不敢亮出自己西路红军身份等多种原因,她寻找亲人,寻找家乡的愿望却几十年都一直没有实现。

  谁能想到,这次老人的成功寻亲却缘自一封不起眼的电子邮件呢?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封不气焰的电子邮件使老人身份得到确认,完成了她几十年未解的夙愿呢?

  马海吉者的原名叫张玲。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她因为不甘做人家的童养媳,外逃在鄂豫皖边区参加红军,那时的马海吉者年龄非常小,个子也很矮,吃饭时够不到桌子,每次吃饭她都站着吃。马海吉者随红四方面军九死一生,转战千里,终于到达了四川通(江)南(江)巴(州),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此时,曾有数万人的主力只剩下了几千精英。正是这星星之火,在川西北燃起了燎原之火。这时她成为红四军里一名一马三件(马枪、马刀、盒子枪)的副连级干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出现了北上与南下的两个路线,从此红四方面军近十万人又踏上了悲壮的征途。一年后,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北上,成为长征中唯一一支三过草地,几翻雪山的队伍,到1936年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未果,由于孤军深入,战线过长,补给不足等各种原因,最终全军在祁连山下突围,几乎全军覆没。然而作为红四方面军个体的每位勇敢的战士们并没有终点的长征开始了。马海吉者说,一次最惨烈的战斗是她肩部负伤进了医院,因为形势紧急,次日,她又走出医院,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在河西的一次战斗中,由于敌众我少,大部分战士倒下了,她只好和一位名叫唐秀英的战士将两匹死马拉在一起,躲在下面才逃过国民党的搜查,由于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女性易暴露等原因,不久两人落入国民党军队之手,关进了战俘营,倍受折磨。之后,她被强行嫁给了一国民党军官的弟弟,皈依了伊斯兰教,从此流落在了甘肃省临夏县马集乡,后又搬回到刁集乡,由于夫妻感情不和,解放后,中间几次将逃回安徽,都被带回。其中一次,两人在过大夏河的吊桥上发生争执时,丢失了唯一能证明她红军身份的证据。(同期声:临夏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汉章说:“从刁集乡过来的时候,大夏河水比较急,证件就掉下去了,人证没有,自己唯一的证件红星帽啊、子弹袋啊也就没有了。”)后来事情曾发生过一些转机,(同期声:甘肃省临夏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汉章:“那是92年的事情,马海吉者在医院和唯一能证明她红军身份的唐秀英相见,相见的两人抱头大哭,找到唐秀英后,唐秀英就准备和马海吉者一起去民政局说明理由,可出院后马海吉者还没有来得及和麻尼寺沟乡的唐秀英取得联系,这时唐就亡了,唯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人亡了,她根本就没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同期声:马海吉者的女婿马五地:就是和麻尼寺沟乡的一个老奶奶,她们见面后抱头大哭一场,她们说战争很残酷,战场上她们两个把两匹(死)马拉在一起,躲在下面躲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分手后就再没见过面。那次见面后,老奶奶说我给你做证明,那个时候怪我自己,家庭生活挺困难,我就上西藏去(做生意)了,回来后问一下,这个奶奶已经过世了,民政局说证据没有,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没有证据的马海吉者也没有继续去有关部分去找,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思乡情感越来越浓。

  但是由于老人离家时间太长,原本属于原阜阳市管辖的涡阳县已经划归亳州市管辖,由于老人年龄太大,她把涡阳县楚店集张竹园村这个准确的家乡地址说成了阜阳县土店集张独院子。对于这样一个不准确的地址她怎么可能找到呢?

  (同期声:马海吉者的女婿马五地:“我们给乡政府写过信,给民政局也写过信,给你们安徽省的民政部门写过,前后有三四十封信,100%都是退回来的。”)

  时间就象大夏河的流水一样,依然不紧不慢地淌着,时间到了2004年——红军长征70周年,事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机。

  2004年甘肃省临夏州民族日报晚刊以“长征——不朽的记忆”为专题连续报道了临夏健在的西路红军老战士,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5年6月份,从小就有着红军情结的著名作家张承志先生专程到临夏采访老红军,(同期声:肖俊仁:“去年6月份吧,张承志先生来了,来以后我们给县上乡上打电话,马集乡有两位老红军我们采访过了,乡长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老奶奶家中,教名姓马叫马海吉者,她说她姓张叫张令(玲玲),是安徽阜阳的,张老师马上就说,哎呀,这是红四军里面最早的,吃的苦特别多,细说之后,发现她的红军身份并没有确定。”)

  张承志心里很不平静,他立即向临夏县人民政府反映,得到了积极的答复,由于红军身份确认手续复杂,临夏县按复员军人的待遇,每月发给了她145元的生活补助。

  (同期声:肖俊仁:“今年世界水日到大夏河采访时,我路过她那个地方,我拿去了一张照片,就是给他家照的那个全家福,我问一下情况,他女儿说给了点钱,我说给了多少,她说给了一千多,我一算这不对呀,这一千多,一个月太多,两个月也太少,我说这怎么回事,她们也说不上来,拿那个本一看,我一看原来是按复员军人兑现的,这已经是我们第四次采访了,这时候老奶奶说给多少钱无所谓了,她就是十分想念家乡。”)也许老奶奶的亲人才是最真实的证据,于是作为民族日报晚刊部副主任的肖俊仁记者又开始了对老人家乡和亲人的寻找,在多种方法都失败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给阜阳市长电子信箱发去了求助信。

  肖俊仁根本没有想到这封电子邮件得到了阜阳市代市长孙云龙的高度重视。看到这封邮件后,孙云龙代市长立即责成阜阳市民政局限期7天内给予回复。接到市长的批示以后,阜阳市民政局的领导立即开始了查找,但是面对这样根本就不存在的地址,大家自然也无法找到,但是本着对老红军的一份爱戴、一份敬仰,他们又将这封电子邮件发向了本不属于自己辖区的涡阳县、利辛县等地方。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但更是出于对红军奶奶的尊重和责任,接到这封邮件的涡阳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蒋秀兰动了个心眼,在这之前,涡阳县刚刚完成并村改革,该县对新老村名刚刚进行重新登记,蒋秀兰想,这个土店集谐音是楚店集,会不会就是该县现在为楚店镇的原楚店集呢,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查,她发现楚店镇下面有个张竹园村,张独院会不会谐音就是张竹园呢。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蒋秀兰拨通了楚店镇民政办主任王玉中 电话,接到电话后的王玉中,顾不得休息立刻赶到了张竹园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兄弟人数、亲人的姓名、年龄、邻居的姓名……通过一项项的确认,随着一个又一个证据的落实,来不及吃饭休息的王玉中迅速给蒋秀兰打去了报喜的电话,报喜的电波又迅速接到了阜阳,连接到了远在甘肃省民族日报社的记者肖俊仁……

  (同期声:肖俊仁:“那天下午有个姓蒋的民政局的主任特别高兴,她说有个疑似家庭,并且已经开始去核实,我们也特别高兴,一直在等消息,一直等到下午,她说老人从小有没有给过人(做童养媳),方言有很多我听不懂,第二天刚一上班我就给总编汇报,总边听后特别高兴,我们马上开会研究工作,安排工作后就去她家等着,那个蒋主任说他们也去他家,然后我们就在那一直等,给奶奶说着话,找到亲人的消息也没告诉她,一直等到蒋主任接通电话后,说大哥属羊,她父亲也属羊,我听那边特别高兴说就是就是,然后我们就是通过电话让奶奶和那边通电话,奶奶原来听话是很吃力,但是那天方言,什么的好象一下子都听懂了,精神是特别好”。)

  为了能帮助这位已经88岁的红军奶奶圆上亲人团聚之梦,参加这次报道的涡阳电视台的记者和副台长张跃进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最后决定:亲自送这位红军奶奶已经70岁的弟弟乱子(张友侠)西上甘肃省临夏乡马集乡多木寺村。

  4月26日清晨6点,老奶奶的弟弟乱子(张友侠)和侄子在涡阳电视台记者们的陪同下,踏上了西上临夏的路途。第一天他们经过近17个小时的奔波,晚上11点多钟才赶到甘肃省的天水市,随着道路的越来越难走,第二天下午5点钟,他们才和前来迎接的临夏市(州)民族日报的记者肖俊仁一行接上头。而这时涡阳电视台的记者们已经近10个小时连饭也没能吃上。

  但为了能让他们姐弟早日见面,他们随着民族日报的记者同行又踏上了去红军奶奶所在的临夏乡马集乡多木寺村的路。

  4月27日,即将落山的太阳灿烂地照在多木寺村的上空,更普照在红军老奶奶马海吉者的心上。这天老人一直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等着弟弟到来。她女婿马五地说,她非常高兴,不停地重复着儿时家乡的情景,她的头脑似乎特别清楚。晚7时,在临夏州委宣传部的副部长韩晓东、州民政局副局长马文清、(州)民族日报社总编韩小平、临夏县副县长谢廷鹏一行的陪同下,涡阳电视台记者和她弟弟乱子(张友侠)一行赶到了多木寺村,听说家乡的亲人来了,她丢掉了拐杖,自己颤巍巍地从院子里走了出来,弟弟终于从车里下来了,相距还有五米、四米、三米……两人,他们家人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姐啊,我以为你早就不在了啊,没想到你还活着,咱娘咱大都不在了啊,咱大哥、二哥你也见不到了啊……”乱子不由哭出声来。马海吉者一任泪水长流,却没有一句话,她一直用枯燥的手抚摩着弟弟的脸,泪水流过了她脸上的道道沟壑,但笑容,却是那样的灿烂,一如那火红的夕阳。

  两人就那样抱着,一任乱子嚎啕哭咽,一任泪水洒湿衣襟。(州)民族日报社总编辑韩小平、临夏县副县长谢廷鹏和周围人们也不禁流下了泪水。

  就在我们把自己的行程告诉民族日报社的时候,根据马海吉者弟弟这个活证据,加上马海吉者老人的一些陈述,临夏县人民政府以政府(2006)38号文件正式确认了马海吉者的西路红军身份,兑现了马海吉者3.2万元的生活补助,从4月份开始享受每月720元的西路红军待遇,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马海吉者的看病难问题。

  (同期声:临夏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汉章:“我们认证红军的过程是完整的,程序上县民政局向州民政局,再由州民政局一级级上报,合乎手续但是手续又没法找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咱们县政府就根据咱们提供的线索和有关人员的陈述,尤其是民族报社和你们联系找到了她的弟弟,这就是最大的最有力的活证据了,我们确认了她的红军身份,从4月份开始每月拿工资。”)

  (同期声:临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谢廷鹏:“作为我们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爱护红军战士、关心红军战士,县上专门研究,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定了马海吉者西路红军的身份,政治上给予待遇,经济上给予补偿,今天对于老红军来说真是双喜临门,一个是姐弟亲人70多年之后重逢,二是她70多年来革命的攻击也好功劳也好得到了政府的承认。”)

  一封电子邮件,一个谐音的合理利用,两家新闻媒体通力协作、三地民政部门的认真细致努力终于实现一场人间佳话。

  5月19日,在女儿、女婿、儿子的陪同下,马海吉者老人终于踏上了70多年后第一次的回家旅程。

  两天一夜40多个小时的旅程,5月21日晚上到达涡阳后的马海吉者没有一丝倦意,新奇、兴奋始终挂在她的脸上。老人的女婿马五地说:老人特别高兴,我要给她买张卧铺票,她就是不愿意,她说她要看看家乡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涡阳,她高兴的很,给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这里是什么风俗,一路上没怎么休息,可她也不困。

  5月22日上午11点,在涡阳县民政局和电视台记者的陪同下,马海吉者老人带着自己的儿女便迫不及待地赶往自己的老家。邮件奇缘
——一位老红军奇特的寻亲故事


  5月22日是张竹园村人的特别日子。这天和他们阔别了70多年的西路红军奶奶马海吉者老人从几千里外的甘肃省临夏县回来了。

  这天的天公也似乎特别作美。昨天一夜的大雨,从清晨便停了下来,便道路显得既干净又平整,上午11点,车子刚到村头还没有停稳,村民们便拥了上来,一张张笑脸迎向老人,一双双手拉住了老人……张竹园村的村民们以自己特有淳朴的方式欢迎英雄的归来。

  不到300米的村路上,乡亲们自己动手挂起了“热烈欢迎英雄归来”、“一生戎马生涯,晚年荣归故里”两道鲜红的横幅,在村中挂上横幅,全村人迎接,这在张竹园村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一双手伸了上去,又一双手也伸了上去……

  人们不停地询问着,不停地问候着,随着老人的脚步人们在村路上汇成了人的海洋。

  物非人非,只有乡音还是那么亲切,看着一张张亲切而又陌生的脸,看着那似曾相识的村路,马海吉者老人的泪水不断地流下沧桑的两颊。

  到了弟弟张友侠的家中,马海吉者老人说:这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不住在这里。张友侠对姐姐说,这是我的家,咱父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老房子归集体了。一提起父母亲,马海吉者不禁抱住弟弟大哭了起来,那份情真意切的痛,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好多人也流下了眼泪,为了马海吉者,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红军,为了她为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自己毕生的青春年华,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人却无缘相见……

  “妹子,还认得我吗,我是桥,比你还大三岁来……”
  “咋不认识,你不是在原来的前院住吗?”
  “对,对,对,你的记性还不错……”

  村中的老人们和马海吉者坐在一起,谈论起那些曾经的往事,激起了老人无数的回忆。似乎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年轻的人们都静静地守侯在旁边,静静地倾听着那些属于这个村子的历史。

  马海吉者离开家乡已经70多年了,然而从十几岁出走到现在她还是第一次又回到家乡。

  而在这之前,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由于老人曾是西路红军不敢亮出自己西路红军身份等多种原因,她寻找亲人,寻找家乡的愿望却几十年都一直没有实现。

  谁能想到,这次老人的成功寻亲却缘自一封不起眼的电子邮件呢?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封不气焰的电子邮件使老人身份得到确认,完成了她几十年未解的夙愿呢?

  马海吉者的原名叫张玲。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她因为不甘做人家的童养媳,外逃在鄂豫皖边区参加红军,那时的马海吉者年龄非常小,个子也很矮,吃饭时够不到桌子,每次吃饭她都站着吃。马海吉者随红四方面军九死一生,转战千里,终于到达了四川通(江)南(江)巴(州),开辟了新的根据地。此时,曾有数万人的主力只剩下了几千精英。正是这星星之火,在川西北燃起了燎原之火。这时她成为红四军里一名一马三件(马枪、马刀、盒子枪)的副连级干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出现了北上与南下的两个路线,从此红四方面军近十万人又踏上了悲壮的征途。一年后,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北上,成为长征中唯一一支三过草地,几翻雪山的队伍,到1936年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未果,由于孤军深入,战线过长,补给不足等各种原因,最终全军在祁连山下突围,几乎全军覆没。然而作为红四方面军个体的每位勇敢的战士们并没有终点的长征开始了。马海吉者说,一次最惨烈的战斗是她肩部负伤进了医院,因为形势紧急,次日,她又走出医院,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在河西的一次战斗中,由于敌众我少,大部分战士倒下了,她只好和一位名叫唐秀英的战士将两匹死马拉在一起,躲在下面才逃过国民党的搜查,由于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女性易暴露等原因,不久两人落入国民党军队之手,关进了战俘营,倍受折磨。之后,她被强行嫁给了一国民党军官的弟弟,皈依了伊斯兰教,从此流落在了甘肃省临夏县马集乡,后又搬回到刁集乡,由于夫妻感情不和,解放后,中间几次将逃回安徽,都被带回。其中一次,两人在过大夏河的吊桥上发生争执时,丢失了唯一能证明她红军身份的证据。(同期声:临夏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汉章说:“从刁集乡过来的时候,大夏河水比较急,证件就掉下去了,人证没有,自己唯一的证件红星帽啊、子弹袋啊也就没有了。”)后来事情曾发生过一些转机,(同期声:甘肃省临夏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汉章:“那是92年的事情,马海吉者在医院和唯一能证明她红军身份的唐秀英相见,相见的两人抱头大哭,找到唐秀英后,唐秀英就准备和马海吉者一起去民政局说明理由,可出院后马海吉者还没有来得及和麻尼寺沟乡的唐秀英取得联系,这时唐就亡了,唯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人亡了,她根本就没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同期声:马海吉者的女婿马五地:就是和麻尼寺沟乡的一个老奶奶,她们见面后抱头大哭一场,她们说战争很残酷,战场上她们两个把两匹(死)马拉在一起,躲在下面躲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分手后就再没见过面。那次见面后,老奶奶说我给你做证明,那个时候怪我自己,家庭生活挺困难,我就上西藏去(做生意)了,回来后问一下,这个奶奶已经过世了,民政局说证据没有,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没有证据的马海吉者也没有继续去有关部分去找,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思乡情感越来越浓。

  但是由于老人离家时间太长,原本属于原阜阳市管辖的涡阳县已经划归亳州市管辖,由于老人年龄太大,她把涡阳县楚店集张竹园村这个准确的家乡地址说成了阜阳县土店集张独院子。对于这样一个不准确的地址她怎么可能找到呢?

  (同期声:马海吉者的女婿马五地:“我们给乡政府写过信,给民政局也写过信,给你们安徽省的民政部门写过,前后有三四十封信,100%都是退回来的。”)

  时间就象大夏河的流水一样,依然不紧不慢地淌着,时间到了2004年——红军长征70周年,事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机。

  2004年甘肃省临夏州民族日报晚刊以“长征——不朽的记忆”为专题连续报道了临夏健在的西路红军老战士,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5年6月份,从小就有着红军情结的著名作家张承志先生专程到临夏采访老红军,(同期声:肖俊仁:“去年6月份吧,张承志先生来了,来以后我们给县上乡上打电话,马集乡有两位老红军我们采访过了,乡长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老奶奶家中,教名姓马叫马海吉者,她说她姓张叫张令(玲玲),是安徽阜阳的,张老师马上就说,哎呀,这是红四军里面最早的,吃的苦特别多,细说之后,发现她的红军身份并没有确定。”)

  张承志心里很不平静,他立即向临夏县人民政府反映,得到了积极的答复,由于红军身份确认手续复杂,临夏县按复员军人的待遇,每月发给了她145元的生活补助。

  (同期声:肖俊仁:“今年世界水日到大夏河采访时,我路过她那个地方,我拿去了一张照片,就是给他家照的那个全家福,我问一下情况,他女儿说给了点钱,我说给了多少,她说给了一千多,我一算这不对呀,这一千多,一个月太多,两个月也太少,我说这怎么回事,她们也说不上来,拿那个本一看,我一看原来是按复员军人兑现的,这已经是我们第四次采访了,这时候老奶奶说给多少钱无所谓了,她就是十分想念家乡。”)也许老奶奶的亲人才是最真实的证据,于是作为民族日报晚刊部副主任的肖俊仁记者又开始了对老人家乡和亲人的寻找,在多种方法都失败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给阜阳市长电子信箱发去了求助信。

  肖俊仁根本没有想到这封电子邮件得到了阜阳市代市长孙云龙的高度重视。看到这封邮件后,孙云龙代市长立即责成阜阳市民政局限期7天内给予回复。接到市长的批示以后,阜阳市民政局的领导立即开始了查找,但是面对这样根本就不存在的地址,大家自然也无法找到,但是本着对老红军的一份爱戴、一份敬仰,他们又将这封电子邮件发向了本不属于自己辖区的涡阳县、利辛县等地方。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但更是出于对红军奶奶的尊重和责任,接到这封邮件的涡阳县民政局办公室主任蒋秀兰动了个心眼,在这之前,涡阳县刚刚完成并村改革,该县对新老村名刚刚进行重新登记,蒋秀兰想,这个土店集谐音是楚店集,会不会就是该县现在为楚店镇的原楚店集呢,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查,她发现楚店镇下面有个张竹园村,张独院会不会谐音就是张竹园呢。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蒋秀兰拨通了楚店镇民政办主任王玉中 电话,接到电话后的王玉中,顾不得休息立刻赶到了张竹园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兄弟人数、亲人的姓名、年龄、邻居的姓名……通过一项项的确认,随着一个又一个证据的落实,来不及吃饭休息的王玉中迅速给蒋秀兰打去了报喜的电话,报喜的电波又迅速接到了阜阳,连接到了远在甘肃省民族日报社的记者肖俊仁……

  (同期声:肖俊仁:“那天下午有个姓蒋的民政局的主任特别高兴,她说有个疑似家庭,并且已经开始去核实,我们也特别高兴,一直在等消息,一直等到下午,她说老人从小有没有给过人(做童养媳),方言有很多我听不懂,第二天刚一上班我就给总编汇报,总边听后特别高兴,我们马上开会研究工作,安排工作后就去她家等着,那个蒋主任说他们也去他家,然后我们就在那一直等,给奶奶说着话,找到亲人的消息也没告诉她,一直等到蒋主任接通电话后,说大哥属羊,她父亲也属羊,我听那边特别高兴说就是就是,然后我们就是通过电话让奶奶和那边通电话,奶奶原来听话是很吃力,但是那天方言,什么的好象一下子都听懂了,精神是特别好”。)

  为了能帮助这位已经88岁的红军奶奶圆上亲人团聚之梦,参加这次报道的涡阳电视台的记者和副台长张跃进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最后决定:亲自送这位红军奶奶已经70岁的弟弟乱子(张友侠)西上甘肃省临夏乡马集乡多木寺村。

  4月26日清晨6点,老奶奶的弟弟乱子(张友侠)和侄子在涡阳电视台记者们的陪同下,踏上了西上临夏的路途。第一天他们经过近17个小时的奔波,晚上11点多钟才赶到甘肃省的天水市,随着道路的越来越难走,第二天下午5点钟,他们才和前来迎接的临夏市(州)民族日报的记者肖俊仁一行接上头。而这时涡阳电视台的记者们已经近10个小时连饭也没能吃上。

  但为了能让他们姐弟早日见面,他们随着民族日报的记者同行又踏上了去红军奶奶所在的临夏乡马集乡多木寺村的路。

  4月27日,即将落山的太阳灿烂地照在多木寺村的上空,更普照在红军老奶奶马海吉者的心上。这天老人一直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等着弟弟到来。她女婿马五地说,她非常高兴,不停地重复着儿时家乡的情景,她的头脑似乎特别清楚。晚7时,在临夏州委宣传部的副部长韩晓东、州民政局副局长马文清、(州)民族日报社总编韩小平、临夏县副县长谢廷鹏一行的陪同下,涡阳电视台记者和她弟弟乱子(张友侠)一行赶到了多木寺村,听说家乡的亲人来了,她丢掉了拐杖,自己颤巍巍地从院子里走了出来,弟弟终于从车里下来了,相距还有五米、四米、三米……两人,他们家人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姐啊,我以为你早就不在了啊,没想到你还活着,咱娘咱大都不在了啊,咱大哥、二哥你也见不到了啊……”乱子不由哭出声来。马海吉者一任泪水长流,却没有一句话,她一直用枯燥的手抚摩着弟弟的脸,泪水流过了她脸上的道道沟壑,但笑容,却是那样的灿烂,一如那火红的夕阳。

  两人就那样抱着,一任乱子嚎啕哭咽,一任泪水洒湿衣襟。(州)民族日报社总编辑韩小平、临夏县副县长谢廷鹏和周围人们也不禁流下了泪水。

  就在我们把自己的行程告诉民族日报社的时候,根据马海吉者弟弟这个活证据,加上马海吉者老人的一些陈述,临夏县人民政府以政府(2006)38号文件正式确认了马海吉者的西路红军身份,兑现了马海吉者3.2万元的生活补助,从4月份开始享受每月720元的西路红军待遇,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马海吉者的看病难问题。

  (同期声:临夏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汉章:“我们认证红军的过程是完整的,程序上县民政局向州民政局,再由州民政局一级级上报,合乎手续但是手续又没法找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咱们县政府就根据咱们提供的线索和有关人员的陈述,尤其是民族报社和你们联系找到了她的弟弟,这就是最大的最有力的活证据了,我们确认了她的红军身份,从4月份开始每月拿工资。”)

  (同期声:临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谢廷鹏:“作为我们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爱护红军战士、关心红军战士,县上专门研究,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定了马海吉者西路红军的身份,政治上给予待遇,经济上给予补偿,今天对于老红军来说真是双喜临门,一个是姐弟亲人70多年之后重逢,二是她70多年来革命的攻击也好功劳也好得到了政府的承认。”)

  一封电子邮件,一个谐音的合理利用,两家新闻媒体通力协作、三地民政部门的认真细致努力终于实现一场人间佳话。

  5月19日,在女儿、女婿、儿子的陪同下,马海吉者老人终于踏上了70多年后第一次的回家旅程。

  两天一夜40多个小时的旅程,5月21日晚上到达涡阳后的马海吉者没有一丝倦意,新奇、兴奋始终挂在她的脸上。老人的女婿马五地说:老人特别高兴,我要给她买张卧铺票,她就是不愿意,她说她要看看家乡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涡阳,她高兴的很,给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是什么,这里是什么风俗,一路上没怎么休息,可她也不困。

  5月22日上午11点,在涡阳县民政局和电视台记者的陪同下,马海吉者老人带着自己的儿女便迫不及待地赶往自己的老家。
  该文稿由涡阳电视台记者撰写。

  我看片子的时候看到某几位当事领导在事后的夸夸其谈,心中只有“道貌岸然”四个字的感觉……
有些人早就把这些作为了自己的政绩,其实本是一些早就应该做的.........
本来是很好的事情……领导人把它恶心化了
把这个材料我们自己归纳下(当然要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心理)配上图。转载。你说如何?;P
  杀狗说的是
只要老红军有好处,领导们贴点金就算啦,忍了他!
原帖由 killyourdog 于 2006-10-2 20:11 发表
把这个材料我们自己归纳下(当然要通俗易懂,贴近老百姓心理)配上图。转载。你说如何?;P


  这个,我想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帖子我一开始就打算发在茶馆,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先放在贵宾区。具体该怎么归纳改编,我心里没底。委员不妨提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