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关键在I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27:26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关键在IP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0


  
  中评社香港9月10日电/没有一个国家连续地在过去25年中,像中国这样高速地成长,更没有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大国像中国这样维持这么高的纪录。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崛起,一方面增强了国人的自信,但在近几年,也确实在国际上遇到了一些麻烦和问题。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清华大学教授、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文章如是说。

  文章称,中国制造业本身已经开始面临日益激烈的挑战。中国制造业至今还是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产品主要还是处在全球工业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技术水平和利润率还是偏低,所谓中高类的技术产品,祗占全部出口的40%还不到。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就更低了,祗有25%左右。

  而且,这种集中于低端劳工密集型的产业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就是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赖。我们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赖,部分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这些初级商品价格的飙涨,意味着中国贸易条件在一天天地恶化。而且,我们大量制成品的出口,甚至像鞋、衣帽这些简单的商品,都刺激了欧美保护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使中国成为反倾销与其他贸易的主要靶子。

  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过去20余年来低成本、薄利润的传统制造业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中国制造业不尽快地转型和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有可能制约中国整体经济未来的发展。

  那么怎么转型呢?

  文章表示,就是要实现由低端制造业为主,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依靠资本的回报率和国际竞争力。为了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技术进步、创新、投资知识产权,也就是IP。IP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牌、商标、版权,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商业秘密、商业模式、商业标准等。我们现在的经济恰好是IP资产太弱太小。IP拥有量的多少,是区分制造与创造的最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拥有的IP太少,它的产业或者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就祗能扮演初级加工者的角色。

  这种加工制造的做法,在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在工业化的早期是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这增加了劳工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但从中长期而言,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压力、环境污染和外部成本增加,或迟或早会迫使中国放弃传统的制造业。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回顾一下经济发展史,这个转移确实很艰难,但绝不是不可实现的。欧洲、美国曾经走了这条路,日本走过这条路,中国台湾、韩国也已经走过了这条路。所以有很多的先例可循,这些国家和地区转型的过程都历经痛苦,但最终结果都比较成功。

  文章介绍,其中,美国经验可能是最有启发性的。美国在1900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最大最强的制造业中心。从20世纪以来,在美国,从男人的刮胡刀、家庭洗碗机、收音机,到化工产品、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几乎所有的机器加工制造无不在美国制造,这个趋势持续了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一直到二战后的15年间达到顶峰。

  随着日本以及后来韩国、中国台湾的工业化,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纺织,到60年代的钢铁、造船,到70年代的家电,再到80年代的汽车,一个接一个的行业,美国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美国似乎风光不再,
渐趋衰落。但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经济其实已经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又一次革命,主要是电脑软件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彻底刷新了美国经济面貌,使美国经济再展新风,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袖。

  美国的转型与演变,概括起来,主要是一个由制造到不断创造的过程,一个从制造到不断创造的故事。在这个破坏性的创造过程中,有些产业要淘汰,企业要淘汰,工人要失业,是很痛苦的。但是,经历这个痛苦后,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会起来,除了电脑软件、医药、飞机和好莱坞的电影,今天,人们已经找不到MadeInUSA太多的产品了。

  文章认为,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新生内涵。为了实行这个演变,我们首先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200年甚至过去20年所走过的道路。总结起来,有三条主要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第一,要藉助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对教育、培训进行大量的投资。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本是关键。这对一个企业、产业和地区的兴起,对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根本。

  美国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科技领导地位,就在于优秀的教育体系,美国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美国拥有大量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美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外国人才是美国技术领先的关键原因之一。所以,从政府,到教育、企业等机构,不仅应该致力于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还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吸引和挽留人才的环境。

  第二,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金融体系以提供资金,幷给研发、创新和创意行为予以足够的回报。活跃的风险投资行业和最发达的、高流通性的股票市场,在过去20年中,对促进美国的信息、通讯和科技行业的进一步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从1995年到2000年短短几年间,美国有3000多家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在高科技行业,所以成为促进创新的主要动力。中国台湾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印度软件行业的起步,在早期也是依赖于私人股权投资以及在本土和海外的股票资本市场的融资。为什么在苏联、东欧没有发生信息科技产业?他们的教育是非常发达的,人才也是非常多,就是因为经济体缺乏市场机制,没有资本市场,所以对创新,没有足够的刺激和回报。

  第三,对知识产权必须要强有力的保护。重视知识产权,幷不是因为美国人、欧洲人给我们压力,跨国公司给我们压力,而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从根本上符合中国最大的利益和长远利益。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就不可能有活跃的创造活动,“独立自主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重大的技术突破没有给企业家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没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那么风险资金以及参与股票市场的普通投资者,也不会给高风险的新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融资。

  文章最后强调,要真正地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IP是关键。中国要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教育,增加研发,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发展资本市场、刺激创新和创业。中国不应当祗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中国应当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可以与美国幷驾齐驱的,掌握拥有巨大IP资产的、富有而强大的、幷拥有可持续创造力的国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关键在IP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0


  
  中评社香港9月10日电/没有一个国家连续地在过去25年中,像中国这样高速地成长,更没有一个主要的经济体大国像中国这样维持这么高的纪录。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崛起,一方面增强了国人的自信,但在近几年,也确实在国际上遇到了一些麻烦和问题。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清华大学教授、美国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文章如是说。

  文章称,中国制造业本身已经开始面临日益激烈的挑战。中国制造业至今还是以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产品主要还是处在全球工业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技术水平和利润率还是偏低,所谓中高类的技术产品,祗占全部出口的40%还不到。在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就更低了,祗有25%左右。

  而且,这种集中于低端劳工密集型的产业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就是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赖。我们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赖,部分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飙升。这些初级商品价格的飙涨,意味着中国贸易条件在一天天地恶化。而且,我们大量制成品的出口,甚至像鞋、衣帽这些简单的商品,都刺激了欧美保护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使中国成为反倾销与其他贸易的主要靶子。

  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过去20余年来低成本、薄利润的传统制造业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中国制造业不尽快地转型和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有可能制约中国整体经济未来的发展。

  那么怎么转型呢?

  文章表示,就是要实现由低端制造业为主,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依靠资本的回报率和国际竞争力。为了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技术进步、创新、投资知识产权,也就是IP。IP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牌、商标、版权,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商业秘密、商业模式、商业标准等。我们现在的经济恰好是IP资产太弱太小。IP拥有量的多少,是区分制造与创造的最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拥有的IP太少,它的产业或者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就祗能扮演初级加工者的角色。

  这种加工制造的做法,在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在工业化的早期是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的,这增加了劳工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但从中长期而言,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压力、环境污染和外部成本增加,或迟或早会迫使中国放弃传统的制造业。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回顾一下经济发展史,这个转移确实很艰难,但绝不是不可实现的。欧洲、美国曾经走了这条路,日本走过这条路,中国台湾、韩国也已经走过了这条路。所以有很多的先例可循,这些国家和地区转型的过程都历经痛苦,但最终结果都比较成功。

  文章介绍,其中,美国经验可能是最有启发性的。美国在1900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最大最强的制造业中心。从20世纪以来,在美国,从男人的刮胡刀、家庭洗碗机、收音机,到化工产品、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几乎所有的机器加工制造无不在美国制造,这个趋势持续了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一直到二战后的15年间达到顶峰。

  随着日本以及后来韩国、中国台湾的工业化,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纺织,到60年代的钢铁、造船,到70年代的家电,再到80年代的汽车,一个接一个的行业,美国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美国似乎风光不再,
渐趋衰落。但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经济其实已经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又一次革命,主要是电脑软件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彻底刷新了美国经济面貌,使美国经济再展新风,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袖。

  美国的转型与演变,概括起来,主要是一个由制造到不断创造的过程,一个从制造到不断创造的故事。在这个破坏性的创造过程中,有些产业要淘汰,企业要淘汰,工人要失业,是很痛苦的。但是,经历这个痛苦后,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会起来,除了电脑软件、医药、飞机和好莱坞的电影,今天,人们已经找不到MadeInUSA太多的产品了。

  文章认为,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新生内涵。为了实行这个演变,我们首先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200年甚至过去20年所走过的道路。总结起来,有三条主要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第一,要藉助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对教育、培训进行大量的投资。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本是关键。这对一个企业、产业和地区的兴起,对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根本。

  美国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科技领导地位,就在于优秀的教育体系,美国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美国拥有大量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美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外国人才是美国技术领先的关键原因之一。所以,从政府,到教育、企业等机构,不仅应该致力于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还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吸引和挽留人才的环境。

  第二,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金融体系以提供资金,幷给研发、创新和创意行为予以足够的回报。活跃的风险投资行业和最发达的、高流通性的股票市场,在过去20年中,对促进美国的信息、通讯和科技行业的进一步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从1995年到2000年短短几年间,美国有3000多家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在高科技行业,所以成为促进创新的主要动力。中国台湾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印度软件行业的起步,在早期也是依赖于私人股权投资以及在本土和海外的股票资本市场的融资。为什么在苏联、东欧没有发生信息科技产业?他们的教育是非常发达的,人才也是非常多,就是因为经济体缺乏市场机制,没有资本市场,所以对创新,没有足够的刺激和回报。

  第三,对知识产权必须要强有力的保护。重视知识产权,幷不是因为美国人、欧洲人给我们压力,跨国公司给我们压力,而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从根本上符合中国最大的利益和长远利益。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就不可能有活跃的创造活动,“独立自主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重大的技术突破没有给企业家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没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那么风险资金以及参与股票市场的普通投资者,也不会给高风险的新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融资。

  文章最后强调,要真正地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IP是关键。中国要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教育,增加研发,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发展资本市场、刺激创新和创业。中国不应当祗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中国应当完全有能力成为一个可以与美国幷驾齐驱的,掌握拥有巨大IP资产的、富有而强大的、幷拥有可持续创造力的国家。
垄断巨人为何正在越长越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1  


  中评社香港9月11日电/谁都知道垄断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词,不幸的是,在公众的声声责难里,垄断巨人正越长越大。

  潇湘晨报文章称,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达到198046亿,比上年增长15%。国有集团呈现比重下降但实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其资产主要集中在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

  以一言蔽之,近20万亿的国企资产,正向垄断行业集中,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激烈的行业,它们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文章说, 垄断巨人的实力正在迅速增强。这当然不是个好消息。不过,或许税务部门会高兴,因为垄断企业利润增长的同时,税收也在增长。在应对公众对建行员工高薪的质疑时,其新闻发言人不就说:“建行每赚10元利润,国家得到的收益约8.5元”,幷由此得出结论:“建行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吗?估计这话能代表垄断企业的普遍想法。

   从建行就涨薪事件对公众的解释中,似乎可以窥视垄断行业运作成本的一角。依据建行上半年年报,其员工费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2.9%。员工费用的增长,也就意味着成本的增长。而如果高额成本之下,依然有高利润,岂不咄咄怪事?谁敢说,作为垄断巨人的国有企业,是在低成本地运作?

  文章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垄断企业的高利润也就意味着高价格。因为消费者支付了超过合理价格的高价,才有了垄断企业不断提升的利润。把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在支付了垄断行业的高薪、高成本之后,还有剩余,变成它们的高利润。要说这是公然抢夺可能有些过分,但与民争利该不足为过吧。

  更为要紧的是,当某一行业完全是靠垄断支撑时,其发展前景足忧。以电力为例,目前电力过度投资是不争的事实。到2007年底,估计装机容量过剩达10%以上。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为何?因为没有投资风险,因为高利润的诱惑。电力投资的都是国有企业,资金来源于国有银行,反正都有国家担着,大不了缺电时涨电价,过剩时接着涨电价而已。

  文章最后说,很明显,国有垄断企业已经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它们成为赢利大户,纳税大户,自然也是既得利益大户。想要对他们作任何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都将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