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中国应该从制造大国跃向创造大国 强烈支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4:07:04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赵承、齐中熙、李斌)我国汽车去年总产量507万辆,其中90%是国外汽车“舶来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不仅是汽车,DVD、空调、彩电、MP3……这些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虽然许多是国内品牌,但核心器件大多来自国外。
  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并非是“制造强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并非是“出口强国”。他们提出,我国工业必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彻底改变这一令人尴尬的状况。
  一纸技术合同胜过“千军万马”
  “中国企业以世界上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的血汗钱。”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代表发出这样的警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圣明代表说,我们现在更多地不是靠核心技术赚钱,而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赚钱。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无奈之举的话,今天则是到了必须改变这一局面的时候了。
  一组数据令人震惊:来自产业政策部门的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设备投资60%依靠进口。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
  柳崇禧委员说,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民族工业、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忽视自主开发,过分强调技术引进,在繁荣背后蕴含着重大的危机。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将在国外企业控制技术和利润高端的同时,变成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加工基地,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变成附庸。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发展的主动权。林溪石委员说,就像目前的DVD播放机那样,外企征收我们的专利费已经与制造成本相当,大批DVD企业因此倒闭,教训深刻。
  我们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两端被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垄断和控制。一端是技术研发环节,大部分设计和技术依靠引进;另一端是市场营销和品牌资源。刘庆峰代表说,这种现象不改变,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很难找到支撑点。
  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模式
  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拉美国家利用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经济发展一度非常快,但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这其中有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丧失国家比较优势的缘故。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中国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模式,代之以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我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100:1000的水平。张化本委员说,不引进不行,但引进了,必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一些来自大企业的人大代表、委员还指出,我国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从“产学研”结合模式看,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从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看,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
  近年,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大量收集我国中药处方药信息,通过改变剂型、改变添加剂、改变工艺等方法,抢占中药知识产权。吴以岭委员说,目前,我国一些现行制度还不利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流失比较严重。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人才的流动,企业产权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展开。”杨圣明代表说。
  构筑自主产权的“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报告提出,今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到1.5%”。这是一个带有导向性的指标。
  河南安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留恩代表认为,新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创造,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项目规划上进行支持。
  常城委员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制度安排,形成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创新活动的激励。自主创新,必须注重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在知识产权这一高台上与国外较量。要更加鼓励发明、创造、创新,使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果断地从以重视引进、强调合资,转向以支持自主开发为主导。柳崇禧委员建议,以自主开发原则开放汽车工业的竞争,对自主开发科技成果予以重奖,在税收和征费方面对自主开发产品给予优惠。政府可以通过协调中国企业的集体行动和对关键技术创新环节进行投入,来加快汽车工业的积累和能力发展。
  国外的许多大公司都有工厂化的研发基地,甚至也有相关产业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加快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和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培育创新文化也十分重要,包括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对创新精神的褒奖,允许失败,对创新成果的激励等等。
  创新,民族进步的源泉。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


贴者评语:中国应该从制造大国跃向创造大国!!没有最强创造力,GDP再高都会蹈一百年前履辙。19世纪时是工业革命时代,清政府迂于农业自然经济,所以虽然GDP占世界28%,却被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日本等小国打败。
而现在又不一样了。现在是智力革命时代,也就是科学革命时代,如果我们的政府还迂于工业经济,挣再多的GDP(即使达到清朝时的28%比例),同样有一天会被现在已率先进行智力革命的美国、日本打败,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关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创造在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位置和未来经济发展新理论,我国学者李宗发先生在《财富革命》理论部份 “财富创造论”中作了精僻的论述。遗憾的是这一论述没有引起国内经济学者的重视,已有两年了还未将中国学者从生产经济学的旧思维转变为财富创造经济学的新思维。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赵承、齐中熙、李斌)我国汽车去年总产量507万辆,其中90%是国外汽车“舶来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不仅是汽车,DVD、空调、彩电、MP3……这些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虽然许多是国内品牌,但核心器件大多来自国外。
  参加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并非是“制造强国”;虽然是“出口大国”,但并非是“出口强国”。他们提出,我国工业必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彻底改变这一令人尴尬的状况。
  一纸技术合同胜过“千军万马”
  “中国企业以世界上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的血汗钱。”中国科技大学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代表发出这样的警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圣明代表说,我们现在更多地不是靠核心技术赚钱,而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来赚钱。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无奈之举的话,今天则是到了必须改变这一局面的时候了。
  一组数据令人震惊:来自产业政策部门的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设备投资60%依靠进口。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的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
  柳崇禧委员说,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民族工业、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忽视自主开发,过分强调技术引进,在繁荣背后蕴含着重大的危机。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将在国外企业控制技术和利润高端的同时,变成提供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加工基地,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变成附庸。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发展的主动权。林溪石委员说,就像目前的DVD播放机那样,外企征收我们的专利费已经与制造成本相当,大批DVD企业因此倒闭,教训深刻。
  我们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两端被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垄断和控制。一端是技术研发环节,大部分设计和技术依靠引进;另一端是市场营销和品牌资源。刘庆峰代表说,这种现象不改变,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很难找到支撑点。
  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模式
  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拉美国家利用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经济发展一度非常快,但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这其中有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丧失国家比较优势的缘故。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中国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模式,代之以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我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100:1000的水平。张化本委员说,不引进不行,但引进了,必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一些来自大企业的人大代表、委员还指出,我国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从“产学研”结合模式看,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从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看,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
  近年,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大量收集我国中药处方药信息,通过改变剂型、改变添加剂、改变工艺等方法,抢占中药知识产权。吴以岭委员说,目前,我国一些现行制度还不利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流失比较严重。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人才的流动,企业产权的明晰等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创新活动的展开。”杨圣明代表说。
  构筑自主产权的“新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报告提出,今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到1.5%”。这是一个带有导向性的指标。
  河南安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留恩代表认为,新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创造,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战略布局、政策导向、项目规划上进行支持。
  常城委员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制度安排,形成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创新活动的激励。自主创新,必须注重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在知识产权这一高台上与国外较量。要更加鼓励发明、创造、创新,使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果断地从以重视引进、强调合资,转向以支持自主开发为主导。柳崇禧委员建议,以自主开发原则开放汽车工业的竞争,对自主开发科技成果予以重奖,在税收和征费方面对自主开发产品给予优惠。政府可以通过协调中国企业的集体行动和对关键技术创新环节进行投入,来加快汽车工业的积累和能力发展。
  国外的许多大公司都有工厂化的研发基地,甚至也有相关产业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加快我国企业研发机构和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培育创新文化也十分重要,包括对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对创新精神的褒奖,允许失败,对创新成果的激励等等。
  创新,民族进步的源泉。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


贴者评语:中国应该从制造大国跃向创造大国!!没有最强创造力,GDP再高都会蹈一百年前履辙。19世纪时是工业革命时代,清政府迂于农业自然经济,所以虽然GDP占世界28%,却被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日本等小国打败。
而现在又不一样了。现在是智力革命时代,也就是科学革命时代,如果我们的政府还迂于工业经济,挣再多的GDP(即使达到清朝时的28%比例),同样有一天会被现在已率先进行智力革命的美国、日本打败,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关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创造在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位置和未来经济发展新理论,我国学者李宗发先生在《财富革命》理论部份 “财富创造论”中作了精僻的论述。遗憾的是这一论述没有引起国内经济学者的重视,已有两年了还未将中国学者从生产经济学的旧思维转变为财富创造经济学的新思维。
没有创造力的制度
<P>真正强大所必需的过程</P>
非常的好!!
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P>创造来自个性的自由发挥。</P><P>10根棍子长短粗细统统一样,则没有什么创造可言。有一天某根突然觉得粗点长点更好,创造就来了。不过很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根不合格的烂棍被剔出行列....</P><P>想要创造力吗?表太过于追求共性,让个性飞翔吧。</P>
<P>老话题了</P><P>但不能一窝蜂</P>
<P>我们需要个性!!</P>
自己创造不如买来得快,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
<P>       这个问题应该客观的看,在引进能够迅速转化为我们的生产力的时候,并非不能为之。</P><P>        目前,影响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是企业的产权问题!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由于企业业绩和他本人的利益关联不大,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国营企业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为什么同样的人在国企和民企、外资企业表现就不一样?</P>
引进设备进行生产确实很快,但技术上的吸收与综合,最后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才是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点上,日本比我们做得要好的多.
<B>以下是引用<i>springhost</i>在2005-3-14 14:41:00的发言:</B>
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p>
问题在于,我们的国有企业有几个是愿意促进这个过程的呢?是一汽,二汽还是上汽?是宝钢,鞍钢还是首钢?
国家应该硬性规定每个企业的研发资金要达到10%以上,否则取消该企业的经营权
很艰难的一条路, 君不见 倭人 已经在绝大部分领域狂申请专利来阻止我们创新, 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 更多地将成为勒在我们脖子上的绳索
<P>中国企业盲目的求大,不求精,不求强,早晚要吃大亏。</P><P>这方面日本也曾经走过这样的路,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多像日本学习。</P>
人家当年的大规模引进技术,不只是为了使用而引进的,更重要的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开发.
<B>以下是引用<I>madeinchina</I>在2005-3-15 9:01:00的发言:</B>
很艰难的一条路, 君不见 倭人 已经在绝大部分领域狂申请专利来阻止我们创新, 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 更多地将成为勒在我们脖子上的绳索

<P>去他妈的知识产权,世界各国先把使用四大发明几百年来欠中国的知识产权费用还清了再说!</P>
说到点子上了,还是有明白人啊。一定不能让这帖沉掉。
提发很好,不过我种种转变应该是一种必然。
<P>真正的点子上 人大中还是有明白人</P>
说着容易作起来难呀
做,毕竟还有希望,不去做,那就连希望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