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辫子戏”何时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30:15
-----“辫子戏”何时了?  
     
     
    -------------  
     
    为什么4700年的汉文明不敌300年满清戏剧?  
    是人为?还是百姓真的无比喜欢?
     
     
    可以说,满清辫子戏在中国电视剧的比例中,肯定占据了全部电视剧总量的60%还不止!
     
    如今,只要打开电视机,随便统计一下,十个台竟然有七八个台播的是“辫子戏”。那些梳着辫子,穿着长袍的满清古人充斥荧屏。奴才、老爷不绝于耳!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闭关自守、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等一系列事件均在这个时期发生,而恰恰清代戏最为泛滥。自 从《还珠格格1-3》到《康熙王朝》,从《孝庄秘史》到《少年天子》,又如《**县太爷1,2》《**芝麻官1,2》《皇太子秘史1-3》《xxx坐堂》《雍正小蝶年羹尧》《日落紫禁城》、《戏说乾隆》、《慈禧西行》,《垂帘听政》《绍兴师爷》《**微服私访》1-3,《大清官》《和砷秘传》《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清风云》《格格要出嫁》〈十三格格〉... 等等...无穷无尽,几不能尽数... ...  
     
    已是播得令人不感兴趣。最近,一出标榜为影视巨星、强强联手、巨资打造出来的豪华历史剧《少年康熙》又“将要与观众见面”了。而其情节只是《康熙王朝》中片断的翻版。连港台的武狭,艳情,等等也都以清宫戏为主;  
    看来,如今有一些导演脱离实际,脱离现实,他们难以创作出现代生活中充满激情和现实意义、具有艺术震撼力和思想感染力的电视剧,却又不甘寂寞,只得在老祖宗身上吃吃老本,坐享其成,混碗饭吃。可是偏又死死抓住满清不放,置春秋大义,战国风云,汉唐文明于不顾,给外国人一个印象,好象中国历史只留下了拖着辫子的满清一朝?  
     
    荧屏上辫子戏何时能少,何日能了?  
     
     
     
    现在许多清宫戏明明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创作,一味地颂扬帝王生活的奢侈浮华、表现帝王与众多妃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主奴关系……却偏偏要宣称自己是历史剧,结果造成许多人把电视剧中的情节当成了真实的历史,误导了观众,危害很大。搞了这么多年的帝王批判,现在却统统都被请上台来。至于为什么会掀起这样一股复古风?高鑫认为,其中除了商业原因,历史剧和武侠戏都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可以拉来大笔的广告费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对帝王崇拜的深层意识,根深蒂固的世界老大的思想,所以观众喜欢看这些反映曾经强盛的中国的故事,比如说讲述“康乾盛世”的《康熙王朝》《乾隆王朝》等等。  
     
    历史剧正在走向误区  
     
    中国文联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丁道希说,清宫戏、武侠戏现在正逐渐走向一个误区,那就是庸俗化、脱离群众生活,作为大众媒体,电视节目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普通老百姓才有人喜欢看,总是反映帝王的奢靡生活,离百姓生活太远,而且把帝王们描写得太好。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帝王。《康熙王朝》的歌中唱:“我恨不得再活五百年”,清朝总共才300多年,如果康熙再活五百年那岂不是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封建时代了,所以说现在电视剧在有些主题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提高。  
     
     
    辫子戏熏陶不出现代人格  
     
    文化批评家石禾人认为:大量历史剧、辫子戏、武侠戏充斥荧屏,对公民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利。历史剧固然有娱乐功能,也有教化作用。一些青少年看了一些历史剧后迷醉宫廷生活,甚至动不动就“朕”呀“朕”的。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化副作用很大。利用同样的拍电视的奖金,同样的电视频道资源,我们应该多上些现实题材的作品,多上一些科幻作品,让观众在娱乐中提升自己,而不是“小脑在反射,大脑在休息”。总之,辫子戏熏陶不出现代人格,武侠戏也与现代公民的尊严相距太远。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至今,“辫子戏”的热播已经持续了不下十年。  
2-----“辫子戏”何时了?
     
    资本逻辑、现实需要和大众的普遍社会心理需求同时参与并支持着“辫子戏”的持续飘红———据有关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1995年的《宰相刘罗锅》红透中国以后,《还珠格格1》曾创下42%的一周收视率新高;《康熙微服私访记3》北京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达30%;《铁齿铜牙纪晓岚1》北京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达30%;《雍正王朝》在1999年取得了将近20%的收视成绩,并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孝庄秘史》在北京播出时最高收视率15%,平均收视率12%,在湖南、湖北、台湾和香港,该剧创下了收视最高的佳绩。  
     
    没有统计在内的还有一些“派生戏”和“跟风小制作”,这些剧目虽制作粗糙,文化内涵低下,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整个十年里,除了半路杀出的“韩剧”能望其项背外,由“辫子戏”派生出的其他古装剧、反贪剧均没有像辫子戏这样的收视杀伤力。  
     
    透过重重影像与文本,不难总结出“辫子戏”全线飘红的深层原因:一是打闹卖乖的疯女孩再配合清廷独有的奴才式小人的插科打诨,使大众的神经得到了浅层的安慰和愉悦;二是,在这个日趋势利的社会里民众对奴颜婢膝的势利眼和狗腿子的痛恨成为普遍现象,而在辫子戏里这种小人往往被强大的君权所玩弄侮辱,满足了人们虚妄的报仇心理;三是把大众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满修饰打扮后嵌进剧情叙事里,通过明君圣帝和清官贤臣的力量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满足了大众的政治欲望;四是商业运作的资本逻辑,制作了年产过千集的“辫子戏”,对制作商来说这类戏回报率高,制作经验丰富,可操作性强,是最赢利的剧种之一。  
     
    辫子戏还要热多久?  
     
    这个不好说,但是对清朝这个让士人国民自称“奴才”的朝代的歌颂和美化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的批评。对满清的阴暗面的持续暴露和批判将引导民众的热情回潮;其次,把戏谑和“性挑逗”抽离后,大部分“辫子戏”的情节逻辑将暴露无遗,对“辫子戏”的过度开发加剧着情节同质化的危机,“辫子戏”面临着情节单一乏味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危险;再次,“辫子戏”内部的分裂已经很明显:“戏说”已经式微,严肃的“正说”流行。“辫子戏”一改以前的吵闹和庸俗而玩起深沉和权谋。大家共知:“正说”是戏份很少,编剧很困难的,所以这一严肃风格可能也会成为“辫子戏”的掘墓人之一。  
     
    不管怎样,“辫子戏”的麻醉功能还在,社会心理安慰功能还在,它虚构的时空既是鸦片,也是一针镇静剂。  
     
    希望那些艺术家和导演们,不要再忽视我们中华5000年文明中另外的4700年,不要置春秋大义,战国风云,汉唐文明等等历史文明和珍贵文化于不顾,给外国人一个印象,仿佛中国历史只剩下了拖着辫子的满清一朝!  
     
     
    敢问: ------ 我汉文明何在? 我飘逸风韵的汉装何在?
    我雍容开放的汉韵唐魂何在?


    老百姓们,真的这么热烈的喜欢满清辫子戏吗?  

-----“辫子戏”何时了?  
     
     
    -------------  
     
    为什么4700年的汉文明不敌300年满清戏剧?  
    是人为?还是百姓真的无比喜欢?
     
     
    可以说,满清辫子戏在中国电视剧的比例中,肯定占据了全部电视剧总量的60%还不止!
     
    如今,只要打开电视机,随便统计一下,十个台竟然有七八个台播的是“辫子戏”。那些梳着辫子,穿着长袍的满清古人充斥荧屏。奴才、老爷不绝于耳!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闭关自守、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等一系列事件均在这个时期发生,而恰恰清代戏最为泛滥。自 从《还珠格格1-3》到《康熙王朝》,从《孝庄秘史》到《少年天子》,又如《**县太爷1,2》《**芝麻官1,2》《皇太子秘史1-3》《xxx坐堂》《雍正小蝶年羹尧》《日落紫禁城》、《戏说乾隆》、《慈禧西行》,《垂帘听政》《绍兴师爷》《**微服私访》1-3,《大清官》《和砷秘传》《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清风云》《格格要出嫁》〈十三格格〉... 等等...无穷无尽,几不能尽数... ...  
     
    已是播得令人不感兴趣。最近,一出标榜为影视巨星、强强联手、巨资打造出来的豪华历史剧《少年康熙》又“将要与观众见面”了。而其情节只是《康熙王朝》中片断的翻版。连港台的武狭,艳情,等等也都以清宫戏为主;  
    看来,如今有一些导演脱离实际,脱离现实,他们难以创作出现代生活中充满激情和现实意义、具有艺术震撼力和思想感染力的电视剧,却又不甘寂寞,只得在老祖宗身上吃吃老本,坐享其成,混碗饭吃。可是偏又死死抓住满清不放,置春秋大义,战国风云,汉唐文明于不顾,给外国人一个印象,好象中国历史只留下了拖着辫子的满清一朝?  
     
    荧屏上辫子戏何时能少,何日能了?  
     
     
     
    现在许多清宫戏明明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创作,一味地颂扬帝王生活的奢侈浮华、表现帝王与众多妃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主奴关系……却偏偏要宣称自己是历史剧,结果造成许多人把电视剧中的情节当成了真实的历史,误导了观众,危害很大。搞了这么多年的帝王批判,现在却统统都被请上台来。至于为什么会掀起这样一股复古风?高鑫认为,其中除了商业原因,历史剧和武侠戏都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可以拉来大笔的广告费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对帝王崇拜的深层意识,根深蒂固的世界老大的思想,所以观众喜欢看这些反映曾经强盛的中国的故事,比如说讲述“康乾盛世”的《康熙王朝》《乾隆王朝》等等。  
     
    历史剧正在走向误区  
     
    中国文联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丁道希说,清宫戏、武侠戏现在正逐渐走向一个误区,那就是庸俗化、脱离群众生活,作为大众媒体,电视节目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普通老百姓才有人喜欢看,总是反映帝王的奢靡生活,离百姓生活太远,而且把帝王们描写得太好。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帝王。《康熙王朝》的歌中唱:“我恨不得再活五百年”,清朝总共才300多年,如果康熙再活五百年那岂不是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封建时代了,所以说现在电视剧在有些主题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提高。  
     
     
    辫子戏熏陶不出现代人格  
     
    文化批评家石禾人认为:大量历史剧、辫子戏、武侠戏充斥荧屏,对公民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利。历史剧固然有娱乐功能,也有教化作用。一些青少年看了一些历史剧后迷醉宫廷生活,甚至动不动就“朕”呀“朕”的。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化副作用很大。利用同样的拍电视的奖金,同样的电视频道资源,我们应该多上些现实题材的作品,多上一些科幻作品,让观众在娱乐中提升自己,而不是“小脑在反射,大脑在休息”。总之,辫子戏熏陶不出现代人格,武侠戏也与现代公民的尊严相距太远。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至今,“辫子戏”的热播已经持续了不下十年。  
2-----“辫子戏”何时了?      
    资本逻辑、现实需要和大众的普遍社会心理需求同时参与并支持着“辫子戏”的持续飘红———据有关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1995年的《宰相刘罗锅》红透中国以后,《还珠格格1》曾创下42%的一周收视率新高;《康熙微服私访记3》北京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达30%;《铁齿铜牙纪晓岚1》北京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达30%;《雍正王朝》在1999年取得了将近20%的收视成绩,并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孝庄秘史》在北京播出时最高收视率15%,平均收视率12%,在湖南、湖北、台湾和香港,该剧创下了收视最高的佳绩。  
     
    没有统计在内的还有一些“派生戏”和“跟风小制作”,这些剧目虽制作粗糙,文化内涵低下,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整个十年里,除了半路杀出的“韩剧”能望其项背外,由“辫子戏”派生出的其他古装剧、反贪剧均没有像辫子戏这样的收视杀伤力。  
     
    透过重重影像与文本,不难总结出“辫子戏”全线飘红的深层原因:一是打闹卖乖的疯女孩再配合清廷独有的奴才式小人的插科打诨,使大众的神经得到了浅层的安慰和愉悦;二是,在这个日趋势利的社会里民众对奴颜婢膝的势利眼和狗腿子的痛恨成为普遍现象,而在辫子戏里这种小人往往被强大的君权所玩弄侮辱,满足了人们虚妄的报仇心理;三是把大众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满修饰打扮后嵌进剧情叙事里,通过明君圣帝和清官贤臣的力量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满足了大众的政治欲望;四是商业运作的资本逻辑,制作了年产过千集的“辫子戏”,对制作商来说这类戏回报率高,制作经验丰富,可操作性强,是最赢利的剧种之一。  
     
    辫子戏还要热多久?  
     
    这个不好说,但是对清朝这个让士人国民自称“奴才”的朝代的歌颂和美化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的批评。对满清的阴暗面的持续暴露和批判将引导民众的热情回潮;其次,把戏谑和“性挑逗”抽离后,大部分“辫子戏”的情节逻辑将暴露无遗,对“辫子戏”的过度开发加剧着情节同质化的危机,“辫子戏”面临着情节单一乏味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危险;再次,“辫子戏”内部的分裂已经很明显:“戏说”已经式微,严肃的“正说”流行。“辫子戏”一改以前的吵闹和庸俗而玩起深沉和权谋。大家共知:“正说”是戏份很少,编剧很困难的,所以这一严肃风格可能也会成为“辫子戏”的掘墓人之一。  
     
    不管怎样,“辫子戏”的麻醉功能还在,社会心理安慰功能还在,它虚构的时空既是鸦片,也是一针镇静剂。  
     
    希望那些艺术家和导演们,不要再忽视我们中华5000年文明中另外的4700年,不要置春秋大义,战国风云,汉唐文明等等历史文明和珍贵文化于不顾,给外国人一个印象,仿佛中国历史只剩下了拖着辫子的满清一朝!  
     
     
    敢问: ------ 我汉文明何在? 我飘逸风韵的汉装何在?
    我雍容开放的汉韵唐魂何在?


    老百姓们,真的这么热烈的喜欢满清辫子戏吗?  

-----“辫子戏”何时了?  
     
     
    -------------  
     
    为什么4700年的汉文明不敌300年满清戏剧?  
    是人为?还是百姓真的无比喜欢?
     
     
    可以说,满清辫子戏在中国电视剧的比例中,肯定占据了全部电视剧总量的60%还不止!
     
    如今,只要打开电视机,随便统计一下,十个台竟然有七八个台播的是“辫子戏”。那些梳着辫子,穿着长袍的满清古人充斥荧屏。奴才、老爷不绝于耳!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闭关自守、落后挨打、丧权辱国等一系列事件均在这个时期发生,而恰恰清代戏最为泛滥。自 从《还珠格格1-3》到《康熙王朝》,从《孝庄秘史》到《少年天子》,又如《**县太爷1,2》《**芝麻官1,2》《皇太子秘史1-3》《xxx坐堂》《雍正小蝶年羹尧》《日落紫禁城》、《戏说乾隆》、《慈禧西行》,《垂帘听政》《绍兴师爷》《**微服私访》1-3,《大清官》《和砷秘传》《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清风云》《格格要出嫁》〈十三格格〉... 等等...无穷无尽,几不能尽数... ...  
     
    已是播得令人不感兴趣。最近,一出标榜为影视巨星、强强联手、巨资打造出来的豪华历史剧《少年康熙》又“将要与观众见面”了。而其情节只是《康熙王朝》中片断的翻版。连港台的武狭,艳情,等等也都以清宫戏为主;  
    看来,如今有一些导演脱离实际,脱离现实,他们难以创作出现代生活中充满激情和现实意义、具有艺术震撼力和思想感染力的电视剧,却又不甘寂寞,只得在老祖宗身上吃吃老本,坐享其成,混碗饭吃。可是偏又死死抓住满清不放,置春秋大义,战国风云,汉唐文明于不顾,给外国人一个印象,好象中国历史只留下了拖着辫子的满清一朝?  
     
    荧屏上辫子戏何时能少,何日能了?  
     
     
     
    现在许多清宫戏明明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创作,一味地颂扬帝王生活的奢侈浮华、表现帝王与众多妃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表现主奴关系……却偏偏要宣称自己是历史剧,结果造成许多人把电视剧中的情节当成了真实的历史,误导了观众,危害很大。搞了这么多年的帝王批判,现在却统统都被请上台来。至于为什么会掀起这样一股复古风?高鑫认为,其中除了商业原因,历史剧和武侠戏都拥有很高的收视率可以拉来大笔的广告费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对帝王崇拜的深层意识,根深蒂固的世界老大的思想,所以观众喜欢看这些反映曾经强盛的中国的故事,比如说讲述“康乾盛世”的《康熙王朝》《乾隆王朝》等等。  
     
    历史剧正在走向误区  
     
    中国文联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丁道希说,清宫戏、武侠戏现在正逐渐走向一个误区,那就是庸俗化、脱离群众生活,作为大众媒体,电视节目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普通老百姓才有人喜欢看,总是反映帝王的奢靡生活,离百姓生活太远,而且把帝王们描写得太好。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帝王。《康熙王朝》的歌中唱:“我恨不得再活五百年”,清朝总共才300多年,如果康熙再活五百年那岂不是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封建时代了,所以说现在电视剧在有些主题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提高。  
     
     
    辫子戏熏陶不出现代人格  
     
    文化批评家石禾人认为:大量历史剧、辫子戏、武侠戏充斥荧屏,对公民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利。历史剧固然有娱乐功能,也有教化作用。一些青少年看了一些历史剧后迷醉宫廷生活,甚至动不动就“朕”呀“朕”的。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化副作用很大。利用同样的拍电视的奖金,同样的电视频道资源,我们应该多上些现实题材的作品,多上一些科幻作品,让观众在娱乐中提升自己,而不是“小脑在反射,大脑在休息”。总之,辫子戏熏陶不出现代人格,武侠戏也与现代公民的尊严相距太远。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至今,“辫子戏”的热播已经持续了不下十年。  


  


2 -----“辫子戏”何时了?  
      
    资本逻辑、现实需要和大众的普遍社会心理需求同时参与并支持着“辫子戏”的持续飘红———据有关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1995年的《宰相刘罗锅》红透中国以后,《还珠格格1》曾创下42%的一周收视率新高;《康熙微服私访记3》北京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达30%;《铁齿铜牙纪晓岚1》北京地区的最高收视率达30%;《雍正王朝》在1999年取得了将近20%的收视成绩,并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孝庄秘史》在北京播出时最高收视率15%,平均收视率12%,在湖南、湖北、台湾和香港,该剧创下了收视最高的佳绩。  
     
    没有统计在内的还有一些“派生戏”和“跟风小制作”,这些剧目虽制作粗糙,文化内涵低下,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整个十年里,除了半路杀出的“韩剧”能望其项背外,由“辫子戏”派生出的其他古装剧、反贪剧均没有像辫子戏这样的收视杀伤力。  
     
    透过重重影像与文本,不难总结出“辫子戏”全线飘红的深层原因:一是打闹卖乖的疯女孩再配合清廷独有的奴才式小人的插科打诨,使大众的神经得到了浅层的安慰和愉悦;二是,在这个日趋势利的社会里民众对奴颜婢膝的势利眼和狗腿子的痛恨成为普遍现象,而在辫子戏里这种小人往往被强大的君权所玩弄侮辱,满足了人们虚妄的报仇心理;三是把大众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满修饰打扮后嵌进剧情叙事里,通过明君圣帝和清官贤臣的力量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满足了大众的政治欲望;四是商业运作的资本逻辑,制作了年产过千集的“辫子戏”,对制作商来说这类戏回报率高,制作经验丰富,可操作性强,是最赢利的剧种之一。  
     
    辫子戏还要热多久?  
     
    这个不好说,但是对清朝这个让士人国民自称“奴才”的朝代的歌颂和美化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的批评。对满清的阴暗面的持续暴露和批判将引导民众的热情回潮;其次,把戏谑和“性挑逗”抽离后,大部分“辫子戏”的情节逻辑将暴露无遗,对“辫子戏”的过度开发加剧着情节同质化的危机,“辫子戏”面临着情节单一乏味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危险;再次,“辫子戏”内部的分裂已经很明显:“戏说”已经式微,严肃的“正说”流行。“辫子戏”一改以前的吵闹和庸俗而玩起深沉和权谋。大家共知:“正说”是戏份很少,编剧很困难的,所以这一严肃风格可能也会成为“辫子戏”的掘墓人之一。  
     
    不管怎样,“辫子戏”的麻醉功能还在,社会心理安慰功能还在,它虚构的时空既是鸦片,也是一针镇静剂。  
     
    希望那些艺术家和导演们,不要再忽视我们中华5000年文明中另外的4700年,不要置春秋大义,战国风云,汉唐文明等等历史文明和珍贵文化于不顾,给外国人一个印象,仿佛中国历史只剩下了拖着辫子的满清一朝!  
     
     
    敢问: ------ 我汉文明何在? 我飘逸风韵的汉装何在?
    我雍容开放的汉韵唐魂何在?
     
     
    老百姓们,真的这么热烈的喜欢满清辫子戏吗?
观众的选择,市场的选择。没人看的商业片是拍不了多少的。
很多烂辫子看得我想吐[em10][em10]
口味问题。

换猪哥哥我觉得无聊,小女生喜欢的多了。
其实仔细看会发现非清的电视也挺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朝代的概念已经很模糊,只是粗略的定义为中国古代。

而清戏多了个扎眼的辫子,因此让喜爱与厌恶者便于划分阵营。

看看去年我国的古装剧,辫子戏不是很多的。
辫子戏的编剧诀窍是:在塑造贪官的同时,不要忘记塑造一个好皇帝[em01]
我们这里某些人总是对满清抱着莫名的好感。
原帖由 huizhidao2005 于 2006-8-31 15:41 发表
辫子戏的编剧诀窍是:在塑造贪官的同时,不要忘记塑造一个好皇帝

  的确  康熙明明就是混蛋嘛  哪里赶的上人家无为而治的嘉靖
原帖由 中国闪电 于 2006-8-31 16:30 发表
我们这里某些人总是对满清抱着莫名的好感。

  
我们这里的人总对历史有莫名其妙的篡改兴趣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6-8-31 16:40 发表

  
我们这里的人总对历史有莫名其妙的篡改兴趣


-----------------------------------------------------------------------------------
支持你,权威是不能怀疑的。建议各历史论坛改版,只转载中央对历史问题的决议、结论、历史教科书和专家、学者、教授及著名政客的观点。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6-8-31 20:13 发表


-----------------------------------------------------------------------------------
支持你,权威是不能怀疑的。建议各历史论坛改版,只转载中央对历史问题的决议、结论、历史教科书和专家、学者、教授 ...


别人明明说不能篡改,这位说是不能怀疑权威。

转移话题是彻头彻尾的无能表现,潜台词就是说在原来的话题上已经一败涂地,然后还要维护被自己毁灭的所谓尊严。
原帖由 huizhidao2005 于 2006-8-31 15:41 发表
辫子戏的编剧诀窍是:在塑造贪官的同时,不要忘记塑造一个好皇帝

精妙
精辟
以前在JC上有人说清朝写的明朝历史肯定不是信史  后来就有人讽刺说 那肯定历史真相是这么回事了 那就是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只有明朝一个朝代 明朝 而清朝为了使得自己改朝换代更加正常而把编造了历史 某些人的心态就是这样 而清朝沾边的  都不是好东西
其实辫子戏有的还不错
  恐怕是借古说今的挪用
再加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意
  造成了清戏让人反感
   当然,大量粗制滥造的视觉疲劳也是个方面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6-9-1 18:42 发表
以前在JC上有人说清朝写的明朝历史肯定不是信史  后来就有人讽刺说 那肯定历史真相是这么回事了 那就是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只有明朝一个朝代 明朝 而清朝为了使得自己改朝换代更加正常而把编造了历史 某些人的心态 ...


一个巴掌拍不响。
原帖由 huizhidao2005 于 2006-8-31 15:41 发表
辫子戏的编剧诀窍是:在塑造贪官的同时,不要忘记塑造一个好皇帝



说道了点子上,无数的清宫戏既是在道古,同时也在颂今"有一个好皇帝",江老说过要"讲政治",在中国一切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原帖由 happygolf 于 2006-9-2 04:20 发表


一个巴掌拍不响。



强词夺理的人总是爱这样  世界上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2个巴掌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6-9-2 11:43 发表



强词夺理的人总是爱这样  世界上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2个巴掌


你要这样说那就真让人无法认同了,清朝的好与坏自有公论,一味贬低肯定是不对的,可说清朝不好就是“强词夺理”,那恐怕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在“强词夺理”了。
原帖由 happygolf 于 2006-9-2 16:59 发表


你要这样说那就真让人无法认同了,清朝的好与坏自有公论,一味贬低肯定是不对的,可说清朝不好就是“强词夺理”,那恐怕中国人绝大多数都在“强词夺理”了。



呵呵  强词夺理 谁说不能说清朝不好了?   偷换概念有意思么?  有狡辩的工夫回去多看看书  别丢人才是正经   
还是那句话   多看看书 网上逞什么能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6-9-2 18:33 发表



呵呵  强词夺理 谁说不能说清朝不好了?   偷换概念有意思么?  有狡辩的工夫回去多看看书  别丢人才是正经   
还是那句话   多看看书 网上逞什么能


我偷换概念吗?说清朝不好被某人冷嘲热讽的还少吗?咱俩谁更丢人?大家心里有数。我是无名小卒,肯定是不如您的名头响亮。
书自然是该读的,可这世界观都摆不正,书读再多也是读进了G肚子里。
号称大中华主义者,永远只会出现在为清朝“找理由”的帖子里,可真要有人侮辱维、回等少数民族时,你就找不到他了~~[em02]
原帖由 happygolf 于 2006-9-2 23:40 发表


我偷换概念吗?说清朝不好被某人冷嘲热讽的还少吗?咱俩谁更丢人?大家心里有数。我是无名小卒,肯定是不如您的名头响亮。
书自然是该读的,可这世界观都摆不正,书读再多也是读进了G肚子里。
号称大中华主 ...


继续在偷换概念 再一次问你我在什么时候说不能说清朝不好了 莫不是你说的话转眼就不想承认了  
  
  论丢人 永远是败者最丢人 [em02]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6-9-3 15:20 发表


继续在偷换概念 再一次问你我在什么时候说不能说清朝不好了 莫不是你说的话转眼就不想承认了  
  
  论丢人 永远是败者最丢人  


有吗?没有吗?丢人?不丢人?自己心里清楚就好。[em02]
原帖由 happygolf 于 2006-9-3 18:40 发表


有吗?没有吗?丢人?不丢人?自己心里清楚就好。



的确如此 自己知道就好[em02]
中国sunyan,还在信口雌黄,连贵宾也没的做的时候恐怕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疯言疯语了
清朝中国损失的领土恐怕是历代王朝之最吧!
原帖由 yh868 于 2006-9-4 14:45 发表
中国sunyan,还在信口雌黄,连贵宾也没的做的时候恐怕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疯言疯语了



  
建议你下次查查信口雌黄的成语含义再来这里信口雌黄不迟  我做什么似乎都不是你能决定的?  那么请你保持沉默以保持环境好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