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某君话题,闲诹“膨胀波”火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47:25
]]
这个固然不错,那么这个燃气能量有没有损失呢?
]]
呵呵,不一定吧.在炮弹离开炮口前,开始后坐.
这段时间内炮弹处于一个中间状态,内弹道过程即将结束,外弹道过程即将开始,在这个时间改变膛内环境.
恐怕影响还是有的!
问题太专业,飘过~~
]]
有个问题,这样的炮貌似不适合装备在封闭的炮塔上吧[em09]
原帖由 喜之狼 于 2006-8-28 17:03 发表
不应当这么理解!
当发射药在炮膛内推进弹丸时,炮尾突然打开,火药气体就会向后方喷出,药室内的压力即随之下降,药室内压力下降现象在炮膛内的扩展速度和声波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因此这种压力下降现象传递到弹丸 ...

关键是如何确定这个关键的滞后点.
知道了精确的滞后点,才能控制打开的时间.
这个需要对膛内气流环境的精确了解!
以目前的实验手段,要搞清楚精确的膛内环境和模拟其变化恐怕是件难事!
原帖由 silentgod 于 2006-8-28 17:07 发表
有个问题,这样的炮貌似不适合装备在封闭的炮塔上吧

燃气的排导!
]]
原帖由 喜之狼 于 2006-8-28 17:18 发表
对!不适合于封闭炮塔,适合炮管外置式火炮,如“斯特瑞克”105毫米机动火炮系统和M107式l75毫米火炮系统。装备有活动式炮塔的炮兵武器系统,如法国的AMX-13式75毫米火炮系统,也能够使用。炮管外置火炮有利于从 ...

还记得我们早期PLZ45和现代PLZ45的区别吗?
为了减小炮口冲击波对车体前部的冲击的危害,将其用钢装甲加固!
炮口的冲击波都是这样,那比他更大的燃气气流的危害也不小吧,对车体后部的冲击也是很大的!
我觉得直接排放,还不如想办法收集或利用它!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6-8-28 17:12 发表

关键是如何确定这个关键的滞后点.
知道了精确的滞后点,才能控制打开的时间.
这个需要对膛内气流环境的精确了解!
以目前的实验手段,要搞清楚精确的膛内环境和模拟其变化恐怕是件难事!



目前设计的方法是炮闩操纵的气体后排式35毫米火炮,这种设计原理类似于美国M3Al式11.4毫米口径机枪的枪机原理,其炮闩在扩张了的药室内可以自由地作后坐运动。通过改变炮闩的重量和打开炮尾所需的炮闩移动距离,可以把炮尾设计成根据需要选择时机打开。
经过美国对技术验证的35毫米口径的“膨胀波”火炮进行的试验表明,“该炮炮尾打开的时间控制非常精确,炮尾打开时间的标准偏差小于1%”,由于炮尾打开装置是直接由在炮膛内推动弹丸飞行的推进气体驱动的,所以这种方法很可靠。
]]
0很专业的说,来学习一下~
活动炮闩能否有效保证以下性能:

1)密封的有效性。

2)工作的可靠性。

貌似活动炮闩打开时,密封面将暴露在燃气流中,

高温、高压、高速的燃气对活动炮闩的烧蚀应该十分严重吧???
如果用在封闭炮塔里的话,恐怕还得弄个热VLS的燃气排导系统了
说不定将来的水陆坦克上安装大口径火炮就靠它了。
原帖由 xsxsxs123456 于 2006-8-29 16:36 发表
说不定将来的水陆坦克上安装大口径火炮就靠它了。

嗯!是个好主意!
问楼主120火炮,利用次技术~几吨级车辆可以使用了啊?
别以后旱马有L44火力,就太夸张了~
原帖由 akvsm16 于 2006-8-31 12:48 发表
问楼主120火炮,利用次技术~几吨级车辆可以使用了啊?
别以后旱马有L44火力,就太夸张了~

采用此技术,120火炮用12-15吨级底盘足矣,并能发射现有弹药
提此话题的某君为何不来捧场?
研究中!!!!!!!
呀,对这么专业的问题,我原来是准备长期潜水的,但既然炮术专家喜之狼同志点名了,就出来不负责任地胡诌两句:
最初看到这种RAVEN火炮的时候,我就猜想它绝对不是无坐力炮那么简单,后者只是开放炮尾以降低后坐力而已,它的原理涉及到内弹道学的复杂原理。
身管武器的内弹道参数是其灵魂,内弹道参数一定下来,这件武器就定型了,无论自行也好,牵引也好,上军舰也好,上飞机也好,都是改装。内弹道学是最专业的学问,全是热力学微分方程,一点形象化的东西都没有,专业到我这样的非内部人士一句话都插不进去的地步(外弹道、中间弹道和终点效应方面,军迷还是能诌诌的),所以也只能从外围看看。
由于现有的材料性能的原因,身管武器发射药的化学能最多只有30%能转化为弹丸的动能,其他都损失掉了(实际上只能达到20%)如何优化膛压曲线提高火药效率,就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现有身管武器的膛压曲线非常陡峭尖锐,这样一来对身管和炮膛损伤很大,二来弹丸一开始就被加速到很高的速度,超过了后面燃烧的发射药的火药气体的膨胀速度,导致这部分能量的浪费,同时由于弹丸后方形成真空,产生了很大的涡流阻力。所以,当这个曲线柔和平缓,火药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方面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弹丸速度和膛压控制之间形成即时的反馈,这就是随行装药。美国的液体发射药火炮方案中,在燃烧过程中注入发射药,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太多,现阶段无法实现。
要说这膨胀波火炮,原理很简单,这种方案绝对不是现在才提出的,但是为什么现在才进行实验呢?我个人认为,是配套技术不完善。一是炮尾材料和结构,对高温高压火药气体必须封得住,打得开,泄的掉,还要能反复使用;二是打开炮尾时机的控制,内弹道和中间弹道的参数发生变化,反映到外弹道上,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应当精确到毫秒级,此外每一发炮弹的具体情况都不同,譬如药温,所以还要实时测量、实时调整,也很复杂啊。但我不负责任的估计,不会比“金属风暴”的控制难度大,所以,这个技术可以应用了。
所以说“膨胀波”火炮最佳适用场所是机载尤其是直升机载火炮。
]]
原帖由 G6-52L 于 2006-9-3 15:47 发表
呀,对这么专业的问题,我原来是准备长期潜水的,但既然炮术专家喜之狼同志点名了,就出来不负责任地胡诌两句:
最初看到这种RAVEN火炮的时候,我就猜想它绝对不是无坐力炮那么简单,后者只是开放炮尾以降低后坐 ...

你把能说的都说完了!
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了!
当速度达到2000米每秒后,很多膛内现象已经不是现有经典内弹道理论可以表述的了,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火炮的性能,必须突破现有的理论。
原帖由 普通的人 于 2006-9-3 17:04 发表
所以说“膨胀波”火炮最佳适用场所是机载尤其是直升机载火炮。


有道理。
这膨胀波火炮,最不适合的就是直升机火炮了
原帖由 G6-52L 于 2006-9-4 16:38 发表
初速超过2000米/秒的火炮已经不适合用化学发射药了,那应该是电磁、电热炮的领域,所以再研究传统内弹道意义不大。
这膨胀波火炮,最不适合的就是直升机火炮了


从分子运动论来看,这是自然的。确实传统意义上的内弹道研究意义不大了。
原帖由 喜之狼 于 2006-9-3 17:36 发表
好!我也接着诹!
为提高膛压曲线充满度,克服火炮燃气对弹后压力和膛压的影响,技术上有多种方法。比方说以前搞得“轻气炮”技术、随行装药技术或液体发射药技术。随行装药也就是把部分固体发射药压入炮弹弹底, ...

就是炮膛开启的瞬间,如何保证较少的烧蚀???

刚打开一圈缝隙时,缝隙周围的烧蚀是最严重的啊,

就算是工质参数远低于火炮的柴油机,

排气阀的密封面烧蚀也是非常严重的……
原帖由 ladon 于 2006-9-5 00:27 发表

就是炮膛开启的瞬间,如何保证较少的烧蚀???

刚打开一圈缝隙时,缝隙周围的烧蚀是最严重的啊,

就算是工质参数远低于火炮的柴油机,

排气阀的密封面烧蚀也是非常严重的……



烧蚀炮管总有效时间要短些。

其它的,就是本来烧炮口是,改烧屁股了,分摊了面积。
先问问题:这火炮如何抛壳?从后面随燃气一起抛?
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么复杂的“火”炮?有什么意义吗?战时火炮是消耗品,如果这样的火炮用于大规模战争的话,批量生产将是噩梦。另,现在的火炮好歹一般的步枪对其伤害很小,如果是这种火炮,加上你的控制系统(为了精确开闸,一定是电子的),你的排气系统(为了排气,一定不能太小)等等,这样的设备易损性太高了点。还不如研究如何提高装药的利用率(当然,这个和提高热机效率一样难),提高弹头的穿甲或破甲或杀伤能力,研制高效的反后座设备等等比较传统的东西。毕竟电热或者电磁武器如果加大力度,在不远的将来做为重型武器应该可以投入战场了。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6-8-28 17:12 发表

关键是如何确定这个关键的滞后点.
知道了精确的滞后点,才能控制打开的时间.
这个需要对膛内气流环境的精确了解!
以目前的实验手段,要搞清楚精确的膛内环境和模拟其变化恐怕是件难事!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所谓的膨胀波炮在是由计算机控制这个滞后点的?
膨胀波炮的想象图
看来目前应用困难还是不少的!
报告,发现一个挖坟的
那个挖坟的是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