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文化——棠樾清懿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35:14
<p><img src="http://bbsimg.qq.com/2006/08/15/001/76.jpg" border="0" alt=""/></p><p>古徽州文化——棠樾清懿堂 <br/>&nbsp;&nbsp;&nbsp; 古徽州的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通过族人的共同祭祀,在世的人与故去的祖先获得心灵的沟通,宗族成员间的同源意识也得到了增强,相互之间更亲近与团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是与祠堂无缘的。女性祖先在祠堂中没有牌位,名字不能忝列进宗谱,祭祀时她们连祠堂的大门都不能进入。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触犯了族规被押进祠堂接受惩罚。 <br/><br/>&nbsp;&nbsp;&nbsp; 在歙县棠樾村,我意外地见到了一座女祠----清懿堂,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女祠堂。专为女性修建的祠堂,这可是件石破天惊的希罕事。原来,女祠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鲍氏世祖鲍启运创建的。明清时,鲍氏家族贞节烈女竟达到59人,她们为徽商的辉煌功绩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为嘉奖这些贞烈的鲍氏妇女,破例为其建祠堂、立牌匾以流芳百世。 <br/><br/>&nbsp;&nbsp;&nbsp; 享堂照壁正中悬挂巨匾,上书“清懿堂”三字。清懿取意清白贞烈、德行美好。旁边一块“贞烈两全”的横匾是曾国藩所题书。女祠里供着七个女子的牌位,她们并没有自己的姓名,牌位上只记录着汪氏、胡氏等夫家的姓氏,还有所谓的贞烈节孝事迹。祠堂的墙上有些画,都是讲女子三从四德的事迹,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神秘厚重、震撼肺腑。 <br/><br/>&nbsp;&nbsp;&nbsp; 其中有一幅图对我印象特别深,讲的是一位汪姓女子,才24岁,听说丈夫在外经商死于他乡后,竟然悬梁自尽追随而去。我想她一定是不堪忍受日后的孤苦生活,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所有这些女子都是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丈夫,她们自己的寿命也不长,更有人是因为婆家让其改嫁而绝食自杀的。这些女子年轻轻的就舍生取义,象征着寂寞徽妇的无限悲伤。 <br/><br/>&nbsp;&nbsp;&nbsp; 也许是性别通灵的感召,我眼前闪烁着一双双女人的眼睛:勤俭、贤淑、孤寂,那就是徽娘,具有机敏、豪迈、忠贞、坚忍的古徽州女子。据说当地有个传统,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便出门从商,一去就是十几年,其间回来迎娶父母为他选定的妻子。婚礼结束后必须重离故土返回他乡经商,再回来很可能就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br/><br/>&nbsp;&nbsp;&nbsp; 徽娘只能留在家中侍奉公婆,育子读书,假如她能幸运地在新婚当晚就得到上天赐予的一个孩子的话,就这样—直等到晚年自己的丈夫衣锦还乡。高高的马头墙上只开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那是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担心家里红杏出墙而刻意锁定女人,不让她们过多窥视屋外的男人,当然也阻挡了男人窥探深宅大院里寂寞娇妻的视线。 <br/><br/>&nbsp;&nbsp;&nbsp; 我被祠堂里凝滞的气氛压抑着,欲恨无源,欲哭无泪。将守节妇女牌位供奉祠中,貌似挑战传统道学,提高女性地位,其实质不外乎是变相鼓励女子多做节妇烈女罢了。这种把女子当作男人面子的附属品和牺牲品的作法,那有什么平等可言?听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也曾来女祠参观过,不知她们对此有何感想? <br/><br/>&nbsp;&nbsp;&nbsp; 走出高大而又压抑的清懿堂,我不由唏嘘感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发人深省、促人遐思。作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亮点,清懿堂如今已成为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记住她们吧,在荣耀与信念的引领下,这里曾经崛起过一群贤淑、内敛、坚韧、勤勉、浸润着古徽州文化精髓的的女性。 <br/></p><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71.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77.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87.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93.jpg" border="0" alt=""/><p><img src="http://bbsimg.qq.com/2006/08/15/001/76.jpg" border="0" alt=""/></p><p>古徽州文化——棠樾清懿堂 <br/>&nbsp;&nbsp;&nbsp; 古徽州的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圣殿。通过族人的共同祭祀,在世的人与故去的祖先获得心灵的沟通,宗族成员间的同源意识也得到了增强,相互之间更亲近与团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是与祠堂无缘的。女性祖先在祠堂中没有牌位,名字不能忝列进宗谱,祭祀时她们连祠堂的大门都不能进入。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触犯了族规被押进祠堂接受惩罚。 <br/><br/>&nbsp;&nbsp;&nbsp; 在歙县棠樾村,我意外地见到了一座女祠----清懿堂,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女祠堂。专为女性修建的祠堂,这可是件石破天惊的希罕事。原来,女祠清懿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鲍氏世祖鲍启运创建的。明清时,鲍氏家族贞节烈女竟达到59人,她们为徽商的辉煌功绩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为嘉奖这些贞烈的鲍氏妇女,破例为其建祠堂、立牌匾以流芳百世。 <br/><br/>&nbsp;&nbsp;&nbsp; 享堂照壁正中悬挂巨匾,上书“清懿堂”三字。清懿取意清白贞烈、德行美好。旁边一块“贞烈两全”的横匾是曾国藩所题书。女祠里供着七个女子的牌位,她们并没有自己的姓名,牌位上只记录着汪氏、胡氏等夫家的姓氏,还有所谓的贞烈节孝事迹。祠堂的墙上有些画,都是讲女子三从四德的事迹,催乳哺弟、送夫经商、养老恤孤……神秘厚重、震撼肺腑。 <br/><br/>&nbsp;&nbsp;&nbsp; 其中有一幅图对我印象特别深,讲的是一位汪姓女子,才24岁,听说丈夫在外经商死于他乡后,竟然悬梁自尽追随而去。我想她一定是不堪忍受日后的孤苦生活,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所有这些女子都是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丈夫,她们自己的寿命也不长,更有人是因为婆家让其改嫁而绝食自杀的。这些女子年轻轻的就舍生取义,象征着寂寞徽妇的无限悲伤。 <br/><br/>&nbsp;&nbsp;&nbsp; 也许是性别通灵的感召,我眼前闪烁着一双双女人的眼睛:勤俭、贤淑、孤寂,那就是徽娘,具有机敏、豪迈、忠贞、坚忍的古徽州女子。据说当地有个传统,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便出门从商,一去就是十几年,其间回来迎娶父母为他选定的妻子。婚礼结束后必须重离故土返回他乡经商,再回来很可能就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br/><br/>&nbsp;&nbsp;&nbsp; 徽娘只能留在家中侍奉公婆,育子读书,假如她能幸运地在新婚当晚就得到上天赐予的一个孩子的话,就这样—直等到晚年自己的丈夫衣锦还乡。高高的马头墙上只开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那是因为男人长期在外,担心家里红杏出墙而刻意锁定女人,不让她们过多窥视屋外的男人,当然也阻挡了男人窥探深宅大院里寂寞娇妻的视线。 <br/><br/>&nbsp;&nbsp;&nbsp; 我被祠堂里凝滞的气氛压抑着,欲恨无源,欲哭无泪。将守节妇女牌位供奉祠中,貌似挑战传统道学,提高女性地位,其实质不外乎是变相鼓励女子多做节妇烈女罢了。这种把女子当作男人面子的附属品和牺牲品的作法,那有什么平等可言?听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也曾来女祠参观过,不知她们对此有何感想? <br/><br/>&nbsp;&nbsp;&nbsp; 走出高大而又压抑的清懿堂,我不由唏嘘感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发人深省、促人遐思。作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亮点,清懿堂如今已成为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记住她们吧,在荣耀与信念的引领下,这里曾经崛起过一群贤淑、内敛、坚韧、勤勉、浸润着古徽州文化精髓的的女性。 <br/></p><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71.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77.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87.jpg" border="0" alt=""/><img src="http://bbsimg1.qq.com/2006/08/15/001/93.jpg" border="0" alt=""/>
  大自然创造美,人也同样创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