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何新第三次谈话: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6:05
<p>&nbsp;&nbsp;&nbsp; 何新的学说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具体见何新论坛,他的文章百度上搜就是了,数量很多。</p><p>何新第三次谈话: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运动</p><p>&nbsp;&nbsp;&nbsp; 问:在国务院更换新的经济领导人以后,您还提过建议吗? </p><p>&nbsp;&nbsp;&nbsp; 何:新的领导人在主持经济工作之初,对原来的一些经济政策仍然是坚持的。 <br/>&nbsp;&nbsp;&nbsp; 但是,我注意到新领导关于经济问题的某些“新思路”,从政企分开到产权改革,主张砸“三铁”、消灭养“懒汉”机制。特别是提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后来承诺在三年内解决国企问题等。某些新政策的背后是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思路。对这些问题,我都有不同意见。 <br/>&nbsp;&nbsp;&nbsp; 后来的所谓“新政”,其主要大端有四项。一是实现“产权革命”,使多数国企私有化了。二是改革了原来由中央统管的财政税收体制,建立了分灶吃饭的“分税制”。三是实现了入关即加入“ WTO ”。四是改革全民教育和全民医疗卫生系统,将其市场化了。还有一项,就是原准备全面改革金融、会计及汇率制度,使其与“国际全面接轨”。但 1997 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来未能改下去。 <br/>&nbsp;&nbsp;&nbsp; 对于国企产权私有化问题,我注意到领导人多次公开讲过反对。但正是在这时,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要搞所谓“现代企业制度”,于是各地开始大搞所谓“法人治理”,“让管理者变成业主”,从而发起了使国有产权大规模私有化的运动。然而,新领导对此并没有进行有力的干预。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br/>&nbsp;&nbsp;&nbsp; 同时,新政之初即发起了鼓吹积极推动“入关”(“ WTO ”),为此要寻求在一切方面与国际接轨。我预感到,中国经济将会经受一番大折腾。 <br/>&nbsp;&nbsp;&nbsp; 1992 年邓大人在首钢的讲话中称赞新领导“懂经济”,香港有报章称颂新领导是“经济沙皇”。我当时曾写了一封信送给邓大人,我说我认为新领导未必真懂经济。(香港有报刊报道过此事。) </p><p>&nbsp;&nbsp;&nbsp; 问:您居然敢给邓大人写这样的信。 <br/>&nbsp;&nbsp;&nbsp; 何: 1994 年 2 月台湾《中国时报》知名撰稿人 何频 先生打电话提出想采访我,我要他将采访提纲传真过来。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有一个是:“最近中美财长会谈,中国已同意金融与国际并轨。国内金融市场将走向开放,人民币将走向自由汇兑。”他问:“您如何评论此事。” <br/>&nbsp;&nbsp;&nbsp; 我回答说:这表明,美国赢了。我讲我担心,如果这样走下去,国家会失去主导金融的自主权,那么本世纪末中国金融将会走向崩溃。(参看《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第 10 页。) </p><p>[采访问答原文如下: </p><p>“何频:对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p><p>何新:我持保留意见。可以说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正承受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如果仍然盲目听从美国来的专家建议及理论学说,采取美国式的私有银行体制,我国国家控制下的国有制金融体系最终势将走向解体。 </p><p>何频:如果中国金融真像您讲的那样发生崩溃,后果将是怎样的? </p><p>何新:一旦人民币信用由于恶性膨胀而崩溃(就像目前俄罗斯卢布那样),那么为了支持人民币信用,可能国家就不得不更加依赖内外债务和谋求得到国际金融资本介入。最终在“对外开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国金融资本将长驱直入,迅速冲击和占有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那么我国经济改革全局,最终可能将以人民币信用崩溃为标志,而于本世纪末陷入难以收拾的总体危机。 </p><p>何频:那么您对中美财长最近发表的《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发表第 8 次联合声明》如何看?这份声明很明显表示,美国将大举插手中国的金融领域。 </p><p>何新:我知道,这件事,美国赢了。”] </p><p>&nbsp;&nbsp;&nbsp; 在这次谈话中,我还尖锐批评了私有化的问题。我在当时讲这种话,当然是有所指的。 </p><p>[原文:“何频:你批评的所谓休克疗法的实质是什么? </p><p>&nbsp;&nbsp;&nbsp; 何新:就是以不计后果的激进货币主义政策,以大规模私有化形式推进向自由市场体制的改革。从俄罗斯及东欧的覆辙看,实施休克疗法的必然后果有三个: <br/>&nbsp;&nbsp;&nbsp; 一、少数人利用国产私有化进程,趁机掠取社会财富达到暴富。而多数人在这一进程中贫困,社会急剧两极分化。 <br/>&nbsp;&nbsp;&nbsp; 二、以紧缩性货币政策遏制国有企业的生机,导致国有经济的大规模破产化,员工大批失业。 <br/>&nbsp;&nbsp;&nbsp; 三、以自由主义的价格政策激励通货膨胀,多数国民走向贫困化。 </p><p>&nbsp;&nbsp;&nbsp; 中国在 1989 到 1992 年的治理整顿时期一度有效地放弃了休克疗法,而采用针对具体问题的、务实的渐进改革方针,重新整合了呈现紊乱失调的国民经济。但近年以来,经改方针中的激进声调正在日益升高,政策中又一次明显地显现出‘休克疗法'的印迹。” </p><p>&nbsp;&nbsp;&nbsp; “要知道,中国的国情有两点与俄罗斯不同。第一,中国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远不如前苏联多。第二,俄罗斯乡村中劳力不足,而中国农村中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结构性的过剩人口。在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发育不足的条件下,这种社会力量是具有巨大破坏性的。” ( 此文收入《何新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110 页。并见《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第 10 页。)]  </p><p>&nbsp;&nbsp;&nbsp; 这个谈话当时在台湾和海外都公开发表了。我当时也将这个谈话全文报送给邓小平同志和中央。<br/> <br/>&nbsp;&nbsp;&nbsp; 问:这是否表明,您当时对金融改革问题是持有异议的。那么,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您是否已经有所预感? </p><p>&nbsp;&nbsp;&nbsp; 何: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前,我已从香港报刊上注意到国际金融力量对香港房市及股市的热炒。我感觉到香港股市和房地产市价的急剧飙升不正常,后面有一只来自国际金融力量的手在操作。 <br/>&nbsp;&nbsp;&nbsp; 我记得 1997 年 5 月我在昆明,曾当面对一位领导讲过我的忧虑。 <br/>&nbsp;&nbsp;&nbsp; 事实上,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我已几次就金融问题向中央进言要警惕爆发类似南美九十年代初的金融货币危机的问题。这些话在当时是一种不和谐音,但是不能说没有起任何作用。 <br/>&nbsp;&nbsp;&nbsp; 我推荐你读一读我的这篇文章,这是 1997 年 3 月即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夜,我写报中央的一个金融问题研究报告。(“何新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1997  3 ),收入《何新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出版,第 296 页。)我认为这是我在 90 年代中期最重要的经济论文之一。<br/>&nbsp;&nbsp;&nbsp; 这篇文章中指出: <br/>&nbsp;&nbsp;&nbsp; “自 1994 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金融资本主导下,对产业结构实施汰选和重组。众多国有企业的破产化已成为这一进程中引人注目的趋势。” <br/>&nbsp;&nbsp;&nbsp; 文中主要谈金融投机和房地产投机问题,在文中我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在土地私有化进程中发生的地租攫取和“级差地租”的问题。 <br/>&nbsp;&nbsp;&nbsp; 我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软着陆已获成功”的说法,我说: <br/>&nbsp;&nbsp;&nbsp; “所谓‘宏观调控得到成功,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所谓‘宏观形势好,微观不好'一类提法,实属不切实际之谈。” <br/>&nbsp;&nbsp;&nbsp; “当前形势的真相是,我国经济可能发生‘休克',即众多国有产业陷入连锁破产状态,国民经济危机逐步走向深化。 <br/>&nbsp;&nbsp;&nbsp; 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关系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从形势走向看,愈来愈多而且在明后年还可能有不断增多的劳动者正在丧失工作机会,‘下岗'即失业,而陷入生计无着之境。” </p><p>&nbsp;&nbsp;&nbsp; 我又指出: <br/>&nbsp;&nbsp;&nbsp; “期货及股票证券投机,在 1995—1997 年间,导致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已迅速崛起一个拥资巨亿的即拥有庞大私人金融资产的食利者阶层,这表明中国已形成金融业资产阶级。江浙、广东、中南及东北地区均出现拥有巨额资金及金融资产的民间金融财团,操控证券期货市场汲取巨额资金。” <br/>&nbsp;&nbsp;&nbsp; 我在这里所指的,其实就是最近两年已浮出水面的“温州炒金团”。他们近年在京、沪“炒”房,山西“炒”煤,新疆“炒”油,炒得天翻地覆,不亦乐乎!温州这个地区在中国很有意思,很特殊。 20 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文革时期温州人已经开始做小生意。八十年代沿海走私浪潮中开始私人资本原始积累,九十年代成为上海若干纺织、机电产业技术转移的新加工产业区。而在九十年代末通过股票证券市场脱颖而出了一批金融富豪,成为今日中国的地下金融“华尔街。” </p><p>&nbsp;&nbsp;&nbsp; 在那篇文章中我当时还指出: <br/>&nbsp;&nbsp;&nbsp; “近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一种畸形的表现,即逆反淘汰 —— 小淘汰大,弱淘汰强,技术落后淘汰技术先进,乡镇企业淘汰国有大工业。这主要是借助金融杠杆而实现的。” <br/>&nbsp;&nbsp;&nbsp; “随着第二金融体系的形成,中国当前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按劳分配(改革前的按级别分配)转变为按资分配。代表纯粹货币资本的食利者阶层随之出现。这一寄生阶层的生成及壮大,加速了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一近年暴富的金融食利阶层,国家在税收征管上至今无所举措。尽管其个人收入,年利以千万甚至上亿为计。” <br/>&nbsp;&nbsp;&nbsp; 当时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们高呼“以内需推动增长”的“增长方式转变论”,主张压抑出口产业。我在文章中给予了反驳: <br/>&nbsp;&nbsp;&nbsp; “由于新自由主义改革派经济学家建议下采取的一些金融新政策,如高利率,对出口业实施高税率,正在严重打击中国出口业。 1995—1996 出口年度中进出口一度出现贸易逆差。出口业的这种衰退,使 1992 年以来中国工业进军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攻势将失去前进的势头。出口工业的不景气,是近一年国内产业急剧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 </p><p>&nbsp;&nbsp;&nbsp; 我问道: <br/>&nbsp;&nbsp;&nbsp;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政府为什么在经济政策上不对进军国际市场的产业给以积极扶植和保护?近代各国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国际市场的占有量和占有率,是推动国内工业景气的标志。出口加工业的繁荣与否,直接与国内就业率有关。(可参看美国财政部的年度报告)没有国际市场,就不会有国内产业的高就业率和经济繁荣。” </p><p>&nbsp;&nbsp;&nbsp; 我在该文中还指出: </p><p>&nbsp;&nbsp;&nbsp; “巨量货币在少数人手中过快积累,并且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导致资本外逃、外流。国内资金大量流入香港,可以解释香港经济目前在亚太经济整体不景气形势下获得的特殊繁荣。” </p><p>&nbsp;&nbsp;&nbsp; 我警告当局: <br/>&nbsp;&nbsp;&nbsp; “可以预测,中国经济在近年内可能暴发严重深刻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正是通过金融这一杠杆,中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陷入困境。随着破产浪潮的涌起,其最终结局是私有化进程的加剧。 <br/>&nbsp;&nbsp;&nbsp; 当前,经济危机已在转化为社会问题。绝望者为谋生而犯罪。大量劫掠性的犯罪,愈演愈烈的城乡犯罪浪潮是这一危机的表现。” </p><p>&nbsp;&nbsp;&nbsp; 何新的学说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具体见何新论坛,他的文章百度上搜就是了,数量很多。</p><p>何新第三次谈话: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运动</p><p>&nbsp;&nbsp;&nbsp; 问:在国务院更换新的经济领导人以后,您还提过建议吗? </p><p>&nbsp;&nbsp;&nbsp; 何:新的领导人在主持经济工作之初,对原来的一些经济政策仍然是坚持的。 <br/>&nbsp;&nbsp;&nbsp; 但是,我注意到新领导关于经济问题的某些“新思路”,从政企分开到产权改革,主张砸“三铁”、消灭养“懒汉”机制。特别是提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后来承诺在三年内解决国企问题等。某些新政策的背后是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思路。对这些问题,我都有不同意见。 <br/>&nbsp;&nbsp;&nbsp; 后来的所谓“新政”,其主要大端有四项。一是实现“产权革命”,使多数国企私有化了。二是改革了原来由中央统管的财政税收体制,建立了分灶吃饭的“分税制”。三是实现了入关即加入“ WTO ”。四是改革全民教育和全民医疗卫生系统,将其市场化了。还有一项,就是原准备全面改革金融、会计及汇率制度,使其与“国际全面接轨”。但 1997 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后来未能改下去。 <br/>&nbsp;&nbsp;&nbsp; 对于国企产权私有化问题,我注意到领导人多次公开讲过反对。但正是在这时,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要搞所谓“现代企业制度”,于是各地开始大搞所谓“法人治理”,“让管理者变成业主”,从而发起了使国有产权大规模私有化的运动。然而,新领导对此并没有进行有力的干预。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br/>&nbsp;&nbsp;&nbsp; 同时,新政之初即发起了鼓吹积极推动“入关”(“ WTO ”),为此要寻求在一切方面与国际接轨。我预感到,中国经济将会经受一番大折腾。 <br/>&nbsp;&nbsp;&nbsp; 1992 年邓大人在首钢的讲话中称赞新领导“懂经济”,香港有报章称颂新领导是“经济沙皇”。我当时曾写了一封信送给邓大人,我说我认为新领导未必真懂经济。(香港有报刊报道过此事。) </p><p>&nbsp;&nbsp;&nbsp; 问:您居然敢给邓大人写这样的信。 <br/>&nbsp;&nbsp;&nbsp; 何: 1994 年 2 月台湾《中国时报》知名撰稿人 何频 先生打电话提出想采访我,我要他将采访提纲传真过来。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有一个是:“最近中美财长会谈,中国已同意金融与国际并轨。国内金融市场将走向开放,人民币将走向自由汇兑。”他问:“您如何评论此事。” <br/>&nbsp;&nbsp;&nbsp; 我回答说:这表明,美国赢了。我讲我担心,如果这样走下去,国家会失去主导金融的自主权,那么本世纪末中国金融将会走向崩溃。(参看《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第 10 页。) </p><p>[采访问答原文如下: </p><p>“何频:对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p><p>何新:我持保留意见。可以说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正承受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如果仍然盲目听从美国来的专家建议及理论学说,采取美国式的私有银行体制,我国国家控制下的国有制金融体系最终势将走向解体。 </p><p>何频:如果中国金融真像您讲的那样发生崩溃,后果将是怎样的? </p><p>何新:一旦人民币信用由于恶性膨胀而崩溃(就像目前俄罗斯卢布那样),那么为了支持人民币信用,可能国家就不得不更加依赖内外债务和谋求得到国际金融资本介入。最终在“对外开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国金融资本将长驱直入,迅速冲击和占有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那么我国经济改革全局,最终可能将以人民币信用崩溃为标志,而于本世纪末陷入难以收拾的总体危机。 </p><p>何频:那么您对中美财长最近发表的《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发表第 8 次联合声明》如何看?这份声明很明显表示,美国将大举插手中国的金融领域。 </p><p>何新:我知道,这件事,美国赢了。”] </p><p>&nbsp;&nbsp;&nbsp; 在这次谈话中,我还尖锐批评了私有化的问题。我在当时讲这种话,当然是有所指的。 </p><p>[原文:“何频:你批评的所谓休克疗法的实质是什么? </p><p>&nbsp;&nbsp;&nbsp; 何新:就是以不计后果的激进货币主义政策,以大规模私有化形式推进向自由市场体制的改革。从俄罗斯及东欧的覆辙看,实施休克疗法的必然后果有三个: <br/>&nbsp;&nbsp;&nbsp; 一、少数人利用国产私有化进程,趁机掠取社会财富达到暴富。而多数人在这一进程中贫困,社会急剧两极分化。 <br/>&nbsp;&nbsp;&nbsp; 二、以紧缩性货币政策遏制国有企业的生机,导致国有经济的大规模破产化,员工大批失业。 <br/>&nbsp;&nbsp;&nbsp; 三、以自由主义的价格政策激励通货膨胀,多数国民走向贫困化。 </p><p>&nbsp;&nbsp;&nbsp; 中国在 1989 到 1992 年的治理整顿时期一度有效地放弃了休克疗法,而采用针对具体问题的、务实的渐进改革方针,重新整合了呈现紊乱失调的国民经济。但近年以来,经改方针中的激进声调正在日益升高,政策中又一次明显地显现出‘休克疗法'的印迹。” </p><p>&nbsp;&nbsp;&nbsp; “要知道,中国的国情有两点与俄罗斯不同。第一,中国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远不如前苏联多。第二,俄罗斯乡村中劳力不足,而中国农村中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结构性的过剩人口。在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发育不足的条件下,这种社会力量是具有巨大破坏性的。” ( 此文收入《何新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110 页。并见《何新经济政治论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第 10 页。)]  </p><p>&nbsp;&nbsp;&nbsp; 这个谈话当时在台湾和海外都公开发表了。我当时也将这个谈话全文报送给邓小平同志和中央。<br/> <br/>&nbsp;&nbsp;&nbsp; 问:这是否表明,您当时对金融改革问题是持有异议的。那么,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您是否已经有所预感? </p><p>&nbsp;&nbsp;&nbsp; 何: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前,我已从香港报刊上注意到国际金融力量对香港房市及股市的热炒。我感觉到香港股市和房地产市价的急剧飙升不正常,后面有一只来自国际金融力量的手在操作。 <br/>&nbsp;&nbsp;&nbsp; 我记得 1997 年 5 月我在昆明,曾当面对一位领导讲过我的忧虑。 <br/>&nbsp;&nbsp;&nbsp; 事实上,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我已几次就金融问题向中央进言要警惕爆发类似南美九十年代初的金融货币危机的问题。这些话在当时是一种不和谐音,但是不能说没有起任何作用。 <br/>&nbsp;&nbsp;&nbsp; 我推荐你读一读我的这篇文章,这是 1997 年 3 月即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夜,我写报中央的一个金融问题研究报告。(“何新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1997  3 ),收入《何新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出版,第 296 页。)我认为这是我在 90 年代中期最重要的经济论文之一。<br/>&nbsp;&nbsp;&nbsp; 这篇文章中指出: <br/>&nbsp;&nbsp;&nbsp; “自 1994 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金融资本主导下,对产业结构实施汰选和重组。众多国有企业的破产化已成为这一进程中引人注目的趋势。” <br/>&nbsp;&nbsp;&nbsp; 文中主要谈金融投机和房地产投机问题,在文中我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在土地私有化进程中发生的地租攫取和“级差地租”的问题。 <br/>&nbsp;&nbsp;&nbsp; 我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软着陆已获成功”的说法,我说: <br/>&nbsp;&nbsp;&nbsp; “所谓‘宏观调控得到成功,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所谓‘宏观形势好,微观不好'一类提法,实属不切实际之谈。” <br/>&nbsp;&nbsp;&nbsp; “当前形势的真相是,我国经济可能发生‘休克',即众多国有产业陷入连锁破产状态,国民经济危机逐步走向深化。 <br/>&nbsp;&nbsp;&nbsp; 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关系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从形势走向看,愈来愈多而且在明后年还可能有不断增多的劳动者正在丧失工作机会,‘下岗'即失业,而陷入生计无着之境。” </p><p>&nbsp;&nbsp;&nbsp; 我又指出: <br/>&nbsp;&nbsp;&nbsp; “期货及股票证券投机,在 1995—1997 年间,导致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已迅速崛起一个拥资巨亿的即拥有庞大私人金融资产的食利者阶层,这表明中国已形成金融业资产阶级。江浙、广东、中南及东北地区均出现拥有巨额资金及金融资产的民间金融财团,操控证券期货市场汲取巨额资金。” <br/>&nbsp;&nbsp;&nbsp; 我在这里所指的,其实就是最近两年已浮出水面的“温州炒金团”。他们近年在京、沪“炒”房,山西“炒”煤,新疆“炒”油,炒得天翻地覆,不亦乐乎!温州这个地区在中国很有意思,很特殊。 20 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文革时期温州人已经开始做小生意。八十年代沿海走私浪潮中开始私人资本原始积累,九十年代成为上海若干纺织、机电产业技术转移的新加工产业区。而在九十年代末通过股票证券市场脱颖而出了一批金融富豪,成为今日中国的地下金融“华尔街。” </p><p>&nbsp;&nbsp;&nbsp; 在那篇文章中我当时还指出: <br/>&nbsp;&nbsp;&nbsp; “近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一种畸形的表现,即逆反淘汰 —— 小淘汰大,弱淘汰强,技术落后淘汰技术先进,乡镇企业淘汰国有大工业。这主要是借助金融杠杆而实现的。” <br/>&nbsp;&nbsp;&nbsp; “随着第二金融体系的形成,中国当前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按劳分配(改革前的按级别分配)转变为按资分配。代表纯粹货币资本的食利者阶层随之出现。这一寄生阶层的生成及壮大,加速了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对这一近年暴富的金融食利阶层,国家在税收征管上至今无所举措。尽管其个人收入,年利以千万甚至上亿为计。” <br/>&nbsp;&nbsp;&nbsp; 当时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们高呼“以内需推动增长”的“增长方式转变论”,主张压抑出口产业。我在文章中给予了反驳: <br/>&nbsp;&nbsp;&nbsp; “由于新自由主义改革派经济学家建议下采取的一些金融新政策,如高利率,对出口业实施高税率,正在严重打击中国出口业。 1995—1996 出口年度中进出口一度出现贸易逆差。出口业的这种衰退,使 1992 年以来中国工业进军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利攻势将失去前进的势头。出口工业的不景气,是近一年国内产业急剧陷入衰退的重要原因。” </p><p>&nbsp;&nbsp;&nbsp; 我问道: <br/>&nbsp;&nbsp;&nbsp;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政府为什么在经济政策上不对进军国际市场的产业给以积极扶植和保护?近代各国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国际市场的占有量和占有率,是推动国内工业景气的标志。出口加工业的繁荣与否,直接与国内就业率有关。(可参看美国财政部的年度报告)没有国际市场,就不会有国内产业的高就业率和经济繁荣。” </p><p>&nbsp;&nbsp;&nbsp; 我在该文中还指出: </p><p>&nbsp;&nbsp;&nbsp; “巨量货币在少数人手中过快积累,并且由于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导致资本外逃、外流。国内资金大量流入香港,可以解释香港经济目前在亚太经济整体不景气形势下获得的特殊繁荣。” </p><p>&nbsp;&nbsp;&nbsp; 我警告当局: <br/>&nbsp;&nbsp;&nbsp; “可以预测,中国经济在近年内可能暴发严重深刻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正是通过金融这一杠杆,中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陷入困境。随着破产浪潮的涌起,其最终结局是私有化进程的加剧。 <br/>&nbsp;&nbsp;&nbsp; 当前,经济危机已在转化为社会问题。绝望者为谋生而犯罪。大量劫掠性的犯罪,愈演愈烈的城乡犯罪浪潮是这一危机的表现。” </p>
<p>&nbsp;&nbsp;&nbsp; 问:您的这篇文章,我很早就已读过,也许算得上“苦心孤诣”。但是,有什么作用或影响吗? </p><p>&nbsp;&nbsp;&nbsp; 何:在该文的结尾部分,我向国务院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有一些,当局后来还是有所采纳。 <br/>&nbsp;&nbsp;&nbsp; 事实上, 1995—1996 年间,中国明显地放慢了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度。现在人们公认,正是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汇兑,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没有与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接轨,所以 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未能祸及于中国。 <br/>&nbsp;&nbsp;&nbsp; 这当然是由于中国领导人,包括当时担任主要经济领导责任的朱镕基先生的明智和决断,他还是听取了一些不同意见。 <br/>&nbsp;&nbsp;&nbsp; 我最近重读了一下此文。从今天看,个别论点不能说没有片面性。但总的来说,仍仿佛是针对当前问题而写的。换句话说,当时我看到的问题,目前非但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反而更严重了。 <br/>&nbsp; </p><p>&nbsp;&nbsp;&nbsp; 问:直到今天,中国金融改革及汇率问题仍是改革的焦点问题。美国总统布什、美国财政部今年以来,不断施加软的和硬的压力,要求中国解除汇率管控,实行人民币自由浮动,加速中国的金融改革。其中理由之一,仍与 1988 年弗里德曼的建议一样,是为了帮助中国改善通货膨胀压力。 </p><p>&nbsp;&nbsp;&nbsp; 何:在国有企业已经被私有化运动搞得七零八落之后,国有金融体制显然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最后一道防线。 <br/>&nbsp;&nbsp;&nbsp; 结合美国今天在汇率和金融改革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我们回过头再看一看十七年前弗里德曼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建议书,就会发现其中第一条,正是要求中国“立即解除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的国际自由兑换;”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br/>&nbsp;&nbsp;&nbsp; 也许我们可以对此给予一种非常善良的解释,那就是美国政治家和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是如此地热爱中国 —— 因此他们一直在急切地想着用推动金融汇率改革的办法,帮助中国快速走向富强。而我们那些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也一直在帮助他们这样做! <br/>&nbsp;&nbsp;&nbsp; 阿门啊,上帝! </p><p><br/>&nbsp;&nbsp;&nbsp; 问:(笑),这样想,自然未免过于天真了。我想问的是,在您看来,过去一些年间,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主要失误又有哪些? </p><p>&nbsp;&nbsp;&nbsp; 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今天所已取得的进步,说老实话,早已大大超过十几年前人们对于改革成就的预期,也超过我个人的预料。 <br/>&nbsp;&nbsp;&nbsp; 这两年国外有一种“中国经济崩溃论”。其实,较早地讲崩溃的,是我。我在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写的东西,经常有杞人之忧,喜欢预言崩溃,“危言耸听”(赵当年曾批评我的话)。 <br/>&nbsp;&nbsp;&nbsp; 但是这么多年,中国总的局面还是比过去好得多,进步得多。当然问题也增多了,问题与进步的速度成正比。尽管始终问题如山,但是,中国经济毕竟并没有崩溃。短期内也不可能崩溃。这么大的国家,侈言崩溃,谈何容易? <br/>&nbsp;&nbsp;&nbsp; 今天中国确实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许多路还远没有走完。许多问题的辩论仍在进行中。恐怕没有什么人看不到,巨大的危机正隐伏在进步和发展之后。但是,我想以后是应当多分析具体问题,慎言崩溃。这是我对自己这些年来议政之言的一种反思。 <br/>&nbsp;&nbsp;&nbsp; 其实政策与历史,本无绝对错误可言。任何路线,任何政策,总是有利于一部分人,不利于另一部分人。因此也总会有人叫好有人反对。只是利谁害谁,有多数与少数之别而已。问题也只是承受利害者,孰多孰少而已。 <br/>&nbsp;&nbsp;&nbsp; 但是,不利多数人,则不利全局。不利长远,则不利根本。所谓错误的政策,无非如此而已。 <br/>&nbsp;&nbsp;&nbsp; 从历史看,人类总是倾向于犯尽一切错误,才能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缺乏经验的统治集团,总是趋向于利用权力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直到走向反面,才会有所有改变。 <br/>&nbsp;&nbsp;&nbsp; 在此之前,我们只好等待。 </p><p><br/>&nbsp;&nbsp;&nbsp; 问:那么您也在等待“戈多”吗?对不起,说句笑话。还是想知道您对当前问题的看法,您认为中国政府近一些年在改革中的主要失误是哪些? </p><p>&nbsp;&nbsp;&nbsp; 何:我认为最重大的失误,主要是发生在 2000 年以后,各地政府大规模地快速推进了产权私有化。通过这种改革,国有经济转变为私有经济,国民经济中的若干部门,日益演变为被权贵资本家所主导的私有化经济。 <br/>&nbsp;&nbsp;&nbsp; 问题是,如果真的能出现一个繁荣的私有化经济取代原有不景气的国有经济,能够大规模地吸纳社会上的失业人员,那么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办法。 <br/>&nbsp;&nbsp;&nbsp; 可惜现在问题并非如此。只是在短短几年之内,许多国有企业被卖光、分光、抢光、偷光!国企体系解体,导致严重的社会失业,众多被“买断工龄”的下岗人员沦为失业者。而他们面对的并不是新的出路,而只是绝望。 <br/>&nbsp;&nbsp;&nbsp; 过去,“改革者”们指责公有制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懒汉温床,说国有企业中存在严重的隐蔽失业。现在倒好了,是桶崩水泄,连水井都给填掉了。 <br/>&nbsp;&nbsp;&nbsp; 再也不是“隐蔽失业”,而是公开失业。千百万人失去生计,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还有不计其数的新生人口正在进入这个人群。 <br/>&nbsp;&nbsp;&nbsp; 许多人没有了饭碗,一家人没有机会,没有前途,没有未来。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下的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 </p><p><br/>&nbsp;&nbsp;&nbsp; 问: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在向完善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牺牲和代价。 </p><p>&nbsp;&nbsp;&nbsp; 何:这是一种非常冷血的说法。 <br/>&nbsp;&nbsp;&nbsp; 事实是,中国将会长久地承受由于近年国企大面积破产解体之后所带来的严重失业之痛。与过去所谓“国企低效率”相比,这种长痛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br/>&nbsp;&nbsp;&nbsp; 几千万失业人口,加上他们的家属,连带影响的是几亿人。比三十年代西方的大萧条严重。 <br/>&nbsp;&nbsp;&nbsp; 西方市场经济下也有失业,但是没有“失业大军”。事实上,“失业大军”这个名词,是令任何西方政府听了都会感到恐怖的一个名词。公然制造失业大军的政策,也是足以让资本主义民主制下的西方任何一届政府垮台的政策。 <br/>&nbsp;&nbsp;&nbsp; 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有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失业者不会坠入赤贫绝望之境,防止他们铤而走险,从而避免将社会导入动乱之途。 <br/>&nbsp;&nbsp;&nbsp; 而中国那些鼓动这种“改革”政策的经济学家,真是对历史既无知又胆大!所以我认为,疯狂鼓吹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正在毁灭中国!他们公然鼓吹为了“现代化”和所谓“效率”,不惜“牺牲几代人”!他们是冷血动物,而且惊人地肆无忌惮! </p><p><br/>&nbsp;&nbsp;&nbsp; 问:我读过您 2001 年 3 月 8 日 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上给国务院领导的那封信。您的那封信写得非常直率。 </p><p>&nbsp;&nbsp;&nbsp; 何:我当时是抱着为民请命的想法写这封信的。我当时不自量力,试图阻遏私有化和下岗的这股潮流。我失败了。我后来的个人际遇,与此事不无关系。但是我相信,若干年后人们回顾今天的历史,这封信会成为一个历史性文件。 <br/>&nbsp;&nbsp;&nbsp; 当时我写信时,心中涌动着一股悲怆之情。此前我曾去过黑龙江等一些地区,在许多地方看到政府门口静坐着由于下岗、生活无着而上访请愿的近乎绝望的灰色人群。 <br/>&nbsp;&nbsp;&nbsp; 当时我看到有媒体上披露,有的家庭由于主要劳动力下岗失业而生活绝望,全家集体自杀,包括老人和幼儿,惨不忍睹!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应该出现在二十一世纪,尤其不应该出现在中国。 <br/>&nbsp;&nbsp;&nbsp; 因此,我带着刺骨锥心之痛写此信,我在心理上是有准备承受打击的。 <br/>&nbsp;&nbsp;&nbsp; 中国的国有企业,维系着亿万人的生存。 1961 年,刘少奇因河南发生饿死人事件去看毛泽东,他当时曾激动地说:“这是要上书(即载入史册)的。”这些年间残酷的私有化下岗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后果,早晚也是要上书的。 <br/>&nbsp;&nbsp;&nbsp; 2002 年,我出版了《新国家主义经济学》一书。我在书首列出两种改革思路,一种是新自由主义的思路,一种是新国家主义的思路,我写此书在理论上就是要痛斥新自由主义那一套祸国殃民的改革主张。 <br/>&nbsp;&nbsp;&nbsp; 其实,凡认真看过此书的人都知道,在现实政策上,此书是有针对性的,我写此书实际是要表述一种批判。我批的当然不仅仅是弗里德曼和张五常。 </p>
<p>没有朱的几板斧,中国过不了金融危机,这功劳他倒给自己记上了。</p><p>新国家主义不过是把过去的加上了现代的光环,是挂羊头卖狗肉,不会有出路。</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6-7-12 9:15:00的发言:</b><br/><p>没有朱的几板斧,中国过不了金融危机,这功劳他倒给自己记上了。</p><p>新国家主义不过是把过去的加上了现代的光环,是挂羊头卖狗肉,不会有出路。</p></div><p></p><p>嘿嘿,有了朱的几板斧,过没过金融危机不晓得,医疗教育饭碗危机倒是立马来到。</p><p></p>
<p>医疗教育问题是很大的失误,要寻求新的出路。</p><p>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用不着我多说了吧?</p>
<p>这些所谓的改革 逼死了多少人!</p><p>这是不是血债!!?!</p><p>什么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离,这不就是资本主义分子在夺权吗?</p>
<p>股改、医改、教改、房改、mbo与下岗、金融改革(利息下调)......</p><p>不知道要过多少年,历史才会对今天的改革作出正确的评价,拜朱所赐,人民承受了不堪承受的苦难,中国式的休克疗法,中国版的叶利钦...</p><p>在你为朱歌功颂德时,不要忘了苦难的人民</p>
老子革命26年了。在国企军工大厂做工程师,到老了来。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子。勉强交得起孩子学费。于今存款2万!!!NNDGCD
<p>何新好文~~~</p>
<p>好文章。</p>
自杀什么的事,一是改革中对后果估计不足,步骤过猛,社会来不及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和创业环境建设没有跟上;二是计划经济遗毒太深,人们对国企依赖心理太重,东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更是如此,以致出现全家集体自杀这样的极端事件
极端?我呸,用到工人农民的时候工人农民们牺牲,等用不到的时候还是工人农民牺牲,狗操的ZRJ
楼上的请注意语言文明,对时事可以有不同意见,但肆意攻击国家领导人的做法是不对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橙色革命军</i>在2006-7-12 19:52:00的发言:</b><br/>老子革命26年了。在国企军工大厂做工程师,到老了来。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子。勉强交得起孩子学费。于今存款2万!!!NNDGCD</div><p></p>不要骂GCD,现在的D已经不是GCD了,我们只承认毛泽东那个时代是GCD
别以为毛时代的都是好东西,老抱着过去不放不行,所以要改革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几把叉子</i>在2006-7-12 23:46:00的发言:</b><br/>别以为毛时代的都是好东西,老抱着过去不放不行,所以要改革</div><p>什么方面需要改革?说出来看看</p>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在向完善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牺牲和代价-----------最反感的就是这话,跟资本主义的圈地运动和原始积累有什么区别。那些没人性的所谓专家!!!!!!如果要让这些专家牺牲一下的话,估计没一个人会支持改革了。所以大多数经济学家根本不是改革的拥护者,不是社会主义的支持者,而是在改革大环境下的投机者!是追求利益最大话的资产阶级代言人!
我超级崇拜的一个人物--何新!
<p>新自由主义祸国殃民!!</p>
<p>主义的标签还是少贴的好。</p><p>改革本来就是个试错的过程,前进从来不是笔直的。</p><p>何新的“条陈经济学”经常是自证其圆。</p>
<p>何新的理论不乏合理成分,但仔细看还是漏洞百出</p><p>大家对现状有意见是正常的,但那种一看和政府唱反调的就来劲,乱扣“主义”帽子,自己不好好动脑子的现象实在要不得</p>
<p>现在看起来,当时的下岗运动的确祸国殃民。这些国企虽然效率低,但是养活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口过剩的国家,国家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就业,这才是根本。</p><p>其实什么狗屁市场化,现在私营企业的日子好过么?难过得很。国家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垄断企业和与权力密切挂钩的企业手里面了。</p><p>中国现在的问题是GDP高增长,物价持平,失业率高企,工资增长缓慢,这样下去,早晚要出事。</p>
<p></p><p>中国目前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官僚阶层和附属于其上的关联势力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力量集团或者说既得利益集团。</p><p>任何敢于碰撞这个集团的政策和行动,都会遭到惨败,哪怕这个政策再得人人心,也没有用。</p><p>所以说中国其实并没有脱离已经走了2000年的老路,当这些矛盾爆发的时候,没有什么调和,改良的可能,结局必然是惨烈的。</p><p>奉劝这里有能力出国的人还是赶快出国吧,早早逃离这个是非之地。</p>
<p>楼上的:</p><p>危言耸听!</p>
<p>给23楼的,中国现在才是走上了正确的路子。世界上真正想要强盛的大国走过的路子,没有可能说中国就走不了!</p><p>而前苏联那条老路已经证明,绝对是条死路!!!</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upu</i>在2006-7-14 8:05:00的发言:</b><br/><p>给23楼的,中国现在才是走上了正确的路子。世界上真正想要强盛的大国走过的路子,没有可能说中国就走不了!</p><p>而前苏联那条老路已经证明,绝对是条死路!!!</p></div><p>苏联不是真正强盛?短短50年苏联模式就让俄罗斯实现了西方几百年通过这样那样的掠夺才拥有的真正强盛!!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所改革的基础都是49-76年通过斯大林模式打下的~~~斯大林模式到了后期固然僵化,资本主义世界也有过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不过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政治经验促使了它实现了自我修复,而年轻的社会主义还没来得及实现就在内外双重夹击下垮掉了~~~~苏联倒台很大一部分是毁在共产党自己手里!!!共产党的政治经验在各方面比起西方都要显得年轻许多~!</p><p></p><p>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引用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阐述:“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462532169</i>在2006-7-14 8:20:00的发言:</b><br/><p>苏联不是真正强盛?短短50年苏联模式就让俄罗斯实现了西方几百年通过这样那样的掠夺才拥有的真正强盛!!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所改革的基础都是49-76年通过斯大林模式打下的~~~斯大林模式到了后期固然僵化,资本主义世界也有过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不过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政治经验促使了它实现了自我修复,而年轻的社会主义还没来得及实现就在内外双重夹击下垮掉了~~~~苏联倒台很大一部分是毁在共产党自己手里!!!共产党的政治经验在各方面比起西方都要显得年轻许多~!</p><p></p><p>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引用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阐述:“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p></div><p>死得也快,短短一百年就完事了。这个过程真的只是领导人的集体堕落所致吗?所以毛主席说他们是苏修。可能我对此的理解与他老人家不同。不过有一点,计划经济的形式不是共产主义所定义,的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时代产物,只是时代变了。那种大家一起吃不饱的国有企业组织形式根本就是在抹杀人类的创造力,这与共产主义理想背道而驰。会抱怨的人永远只看到缺点,挑刺容易,事后诸葛亮也容易。有变革的魄力却很难。</p>
<p>还有说毛时代是真正的共党..那个时代,人民全都赤贫..经济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越拉越大..要不是毛红太阳的造神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党与人民的革命感情,共党和社会主义早就没有吸引力了..毛的共党模式大部分就是斯大林的模式..斯大林的共党就是共党真正的唯一标准了?它的理论造成的僵化,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根本调动不起来,极大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是苏联人少,好管理,社会福利一段时间还不错,早就变成资本主义了.不用等到1991年..共党是要与时俱进的..不能僵化..资本主义既然能在市场经济中用计划,防止了经济危机的出现.社会主义当然更能在强大的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生产力的发达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中出现的阵痛,大量失量人员,两极分化是需要加强社会保障系统和对税收调节以及别的新方法来解决..</p><p></p>
<p>何新总是这样的不要脸</p>
<p>..改革中出现的阵痛,大量失量人员,两极分化是需要加强社会保障系统和对税收调节以及别的新方法来解决..</p><p>这问题解决了吗?</p><p>试验是应该用狗做的,而不是用人来做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ulipe</i>在2006-7-14 8:42:00的发言:</b><br/><p>死得也快,短短一百年就完事了。</p></div><p>从十月革命算起,不过73年。</p><p>至于说国有企业养活人所以有存在价值的说法,大概没有考虑到生产没市场没销路的东西造成的资源浪费。所以,下岗要比维持无竞争力的企业,在经济上合理得多。</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462532169</i>在2006-7-14 8:20:00的发言:</b><br/><p>苏联不是真正强盛?短短50年苏联模式就让俄罗斯实现了西方几百年通过这样那样的掠夺才拥有的真正强盛!!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所改革的基础都是49-76年通过斯大林模式打下的~~~斯大林模式到了后期固然僵化,资本主义世界也有过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的经济危机,不过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政治经验促使了它实现了自我修复,而年轻的社会主义还没来得及实现就在内外双重夹击下垮掉了~~~~苏联倒台很大一部分是毁在共产党自己手里!!!共产党的政治经验在各方面比起西方都要显得年轻许多~!</p><p></p><p>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引用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阐述:“我们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p></div><p>- </p><p>==有道理,客观,实在!&nbsp;&nbsp; 项!</p>[em17][em17][em05][em1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6-7-13 22:57:00的发言:</b><br/><p>楼上的:</p><p>危言耸听!</p></div><p></p><p>我也希望是危言耸听,但是形势比人强</p><p>中国现在所走的路子和当年苏联解体时做的事情差不多</p><p>就是国有资产最终通过种种渠道掌握在少数人手中</p><p>只不过中国所作的事情要隐蔽一点,缓慢一点而已</p><p>这条道理,早明白比晚明白强</p><p>至于什么“强盛的大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就不要想了,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p><p>还是先保自己要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拧发条鸟</i>在2006-7-14 12:27:00的发言:</b></div><p>“中国现在所走的路子和当年苏联解体时做的事情差不多 就是国有资产最终通过种种渠道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不过中国所作的事情要隐蔽一点,缓慢一点而已”——石油铁路电信企业,集中在哪些人手里?企业管理者?那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这样。</p><p>“这条道理,早明白比晚明白强”——应该早明白,这是王道,是必由之路。</p><p>“至于什么“强盛的大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就不要想了,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完全具备,而且很快可以实现。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可以在老百姓生活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成为强国。</p><p>“还是先保自己要紧”——移民吧。最好少换美元,人民币要继续升值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7-14 12:44:00的发言:</b><br/><p>“中国现在所走的路子和当年苏联解体时做的事情差不多 就是国有资产最终通过种种渠道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不过中国所作的事情要隐蔽一点,缓慢一点而已”——石油铁路电信企业,集中在哪些人手里?企业管理者?那几乎所有国家都是这样。</p><p>“这条道理,早明白比晚明白强”——应该早明白,这是王道,是必由之路。</p><p>“至于什么“强盛的大国”,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就不要想了,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完全具备,而且很快可以实现。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可以在老百姓生活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成为强国。</p><p>“还是先保自己要紧”——移民吧。最好少换美元,人民币要继续升值的。</p></div><p>那就走着瞧吧</p><p>我身边有移民条件的都在考虑移民</p><p>还有人把人民币升值当个宝,不要忘记了,谁最希望人民币升值,美国和日本。</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7-14 12:00:00的发言:</b><br/><p>从十月革命算起,不过73年。</p><p>至于说国有企业养活人所以有存在价值的说法,大概没有考虑到生产没市场没销路的东西造成的资源浪费。所以,下岗要比维持无竞争力的企业,在经济上合理得多。</p></div><p></p>新鲜!恐怕照你的逻辑推下去,是否干脆把人喀嚓掉,要比下岗,在经济上合理得多呢?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拧发条鸟</i>在2006-7-14 12:50:00的发言:</b><br/><p>我身边有移民条件的都在考虑移民</p><p>还有人把人民币升值当个宝,不要忘记了,谁最希望人民币升值,美国和日本。</p></div><p>考虑吧,减轻中国的人口压力也是功德一件。</p><p>美国和日本的部分人希望,部分人不希望,竞争者希望,进口商不希望——全世界哪个国家都这样,这不说明什么。能说明问题的,是为什么存在升值趋势,为什么实际上升值了。</p><p>思考问题的时候,把动机和结果的不同意义区分下。</p>
<p><strong>五大失衡并存--对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的分析</strong></p><p><strong>周天勇</strong></p><p>由于民间创业、投资和就业的严重不足,中国的国民经济目前和未来存在着五大失衡: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强与民间投资经济发展弱;特大和大型企业,特别是垄断性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强,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弱;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强,劳动和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弱;出口和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强,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弱。</p><p>进入2006年后,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又对经济是不是过热展开了争论,并在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怎样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会有什么样的走势?</p><p><strong>一、经济运行状态:高增长—平物价—高失业</strong></p><p>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三项指标看,GDP增长速度2006年第一季度为10.2%,第二季度相信也低不了,在世界各国增长速度中名列前茅;5月份消费物价上涨1.4%,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2%,物价处于平稳状态;由于城镇每百人从业率从1990年的56.44%下降到2005年的48.62%,<strong>按照1990年从业水平,2006年初时,应该工作而没有工作的城镇劳动力达4395万人,实际的城镇劳动力失业率高达16.36%。</strong>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测算,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从当年413万大学生的就业态势看,供给比上年增加22%,需求却减少22%,失业问题日趋严峻。宏观经济运行明显处在一个“高增长—平物价—高失业”的不良状态上。</p><p><strong>从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看,很少见到中国这种“高增长—平物价—高失业”型的不可思议的模式。</strong>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西方各国经历了“低增长、低物价、高失业”的状态。后来凯恩斯创立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其经典论文就名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大就业。在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指导下,西方各国经历了一个正常和繁荣的运行期后,又纷纷遇到“增长停滞—物价上涨—高失业率”的“滞胀”局面。尔后,新古典主义在经济理论中复兴,反对国家干预过度,重新强调市场的宏观自稳定功能。如供给经济学派就认为,应当减税来鼓励非政府的投资,从而促进创业和扩大就业。<strong>从人口密度比中国大陆还要大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后发国家和地区高速增长时期的宏观经济格局看,为“高增长—平物价—高就业”模式,它们较快地转移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失业率也较低。有学者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的发展与东亚各国20世纪60—90年代相媲美,这只看到了增长,但没有看到转移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巨大差异性。虽然经济增长是同样的高速度,但前者在高速增长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快,低失业率,劳动力短缺;后者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理想地得到转移,高失业率,劳动力严重过剩。</strong></p><p>由于民间创业、投资和就业的严重不足,中国的国民经济目前和未来存在着五大失衡: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强与民间投资经济发展弱;特大和大型企业,特别是垄断性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强,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弱;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强,劳动和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弱;出口和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强,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弱。</p><p>但是,遗憾的是,中国的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大都只重视增长速度,只关注物价是高还是低,只把增长速度和物价当作宏观经济问题,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中涉及到民生的失业率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却往往视而不见,或者不感觉在宏观经济中是个问题。常常听到因投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而议论经济是不是过热了;很少耳闻因失业率高而谈论经济是不是过冷了。加上现行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又是一个不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真实情况的指标,使经济研究和各政府部门的政策都轻视,甚至忽视宏观经济运行中失业这一重要民生问题的探讨和解决。</p><p>按照通常的经济学原理,高增长必然会带来高就业,因为增长的内容需要投资,需要生产,在资本有机构成总体不变的情况下,必然相应地需要劳动力,进而大幅度地增加就业。那么,为什么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反而形成了高失业呢?</p><p><strong>二、货币政策和银行体制:平抑物价有效,扩大就业作用有限</strong></p><p>随着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企业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逐步摆脱政府的干预,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杠杆对贷款和投资总量的收缩和放松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中央银行利用吞吐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也对宏观经济有收缩和扩张的影响。需要我们重温的常识是,一国货币政策的功能是什么呢?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二是稳定货币即物价。实际上,在体制完善的国家,发展经济也即扩大总量、增加就业。增加就业与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一同义语。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功能逐步形成,而在促进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对扩大就业作用不大;或者说货币政策下,有增长而无就业。</p><p>中国货币政策对扩大就业失效的症结在哪里呢?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体制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从银行的组织结构看,“总行—分行—支行—营业点”式的条条性和全国性的银行较多,地区性、社区性的银行较少;大中银行较多,中小银行几乎没有,工农中建四大行的集中度太高;而且,民间借贷和融资始终是非法的,时时可能会受到严重打击。在这样高度垄断的银行结构和体制下,货币政策无论是收缩还是扩张,货币从农村、小城镇流向大中城市,从西部不发达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堵住向微型和中小企业的货币流向,主要向特大和大型企业流动;向能增加就业的社会企业流动较少,向政府投资的交通、城建等后续增加就业较少的项目流动较多;向垄断性的不断向外减人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流动较多,向能增加就业的非国有的加工企业流动较少。因此,中国中央银行实行收缩政策,会影响一部分就业,但扩张并不能显著地增加就业,<strong>甚至可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加高度垄断的银行体制,是抑制创业和就业的一种政策和体制。</strong></p><p>中央和国务院总是寄希望于这些特大和大型银行,每年都要求它们给中小企业贷款,以促进创业和扩大就业。作用如何?总体上看是没有用的。结构决定功能,这些纵向的特大和大型全国性银行,基本上不可能给地方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贷款。因为特大和大型银行对于分散的微型和中小企业贷款,相对成本太高,风险分散不容易控制,纵向的信息流动体制与横向的信息处理需要不对称,贷款审批和决策链太长,抵押资产繁杂而量小,从成本、收益和风险角度考虑,都是不值得的。</p><p>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个体和私营企业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是从中国银行体系中得到的贷款却非常少,而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虽然大规模地减少工作岗位,却从银行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贷款支持。1980年时,没有私营企业,在城镇个体经营就业81万人;1990年时,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671万人;2005年达6300万人,接近城镇总就业劳动力的1/4;2004年和2005年新增就业的80%以上是在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实现就业的。而1991年和1995年时,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分别为3628万人和8116万人,到2005年时分别减少到1000万人和2000万人。<strong>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减少了8744万个就业岗位。</strong>从贷款看,查不到2005年的具体数据,就2004年来看,5155万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人均短期贷款余额只有3773元,中长期贷款推算人均只有2975元;<strong>而其他所有制企业,人均短期贷款余额高达50454元,长期贷款人均余额推算高达44700元,其中垄断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虽然大量地减少职工,而其不到2000万职工,人均贷款余额估计高达30万元。个体和私营企业人均贷款余额仅仅为垄断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人均贷款余额的2.2%。</strong></p><p>有关部门一直将经营性的民间借贷视为非法行为,其实恰恰是江浙闽粤一带地方政府对有关部门法规“贯彻落实”不力的“非法”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体制外金融渠道得到了创业和发展的融资,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当地就业。而将民间借贷“露头就打”的地区,将大量贷款贷给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较多的地区,不仅形成了大量的呆坏账,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处就业,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还大量下岗。我估计,江浙闽粤的“民间非法借贷”给中国创造了1亿左右的就业机会,对中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和稳定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也发生了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闽林集团总裁林凤良卷款数亿外逃、闽林集团向民间高息借贷集资十几亿元的严重问题。</p><p>在中国现行的银行体制下,无论是货币政策松紧,货币流程及其结果是:1.由于中国创业环境太差,居民将自己收入的部分直接投资办企业的渠道不畅,收入储蓄的大部分注入银行,银行又几乎不贷款给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存贷款中存差越来越大,尤其是宏观调控实行紧缩政策时,存差幅度更加大;2.银行大量的贷款变相地贷给了各级政府,各级政府用其投资公路、广场、城市道路、大楼等,而这类贷款投资在建成后后续的就业机会很少;3.能增加就业的加工工业得到的贷款较少,更多的贷款贷给了电力、石油、炼油等等基础工业,而这些工业一般都在往外减人,并且其每单位新增投资所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4.能增加就业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大量的贷款贷给了特大和大型企业,这些企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需要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贷款需要量极大,对整个国家的就业却贡献极小。</p><p>简而言之,中国的货币政策+体制,对扩大就业总体上没能发挥作用。<br/></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eartghost</i>在2006-7-14 13:45:00的发言:</b><br/><p></p>新鲜!恐怕照你的逻辑推下去,是否干脆把人喀嚓掉,要比下岗,在经济上合理得多呢?</div><p>我言论的前提维持人的生存,下岗比维持无竞争力的企业合理,因为减少了无谓的资源消耗。</p><p>你把前提给否定了,那就是你的逻辑,不是我的逻辑。</p>
<p>中期内中国要实现充分就业,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把这个作为政策目标,属于无聊扯淡;把这个来指责政府(或者任何人)的理由,属于无理取闹。</p><p>经济资源就这么点,要减少失业,就增加隐形失业,就这么简单。这就是中国的国情,不满意的就移民或者忍着。</p><p>至于给失业者生存保障,这才是政府该做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