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米8直升机装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实际监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33:54
7月14日下午15时48分至18时55分,一架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军用直升飞机,飞行在安徽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上空,对该地区水灾实况进行探测。首航获得成功,采集到了大量数据。<br/><br/>合成孔径雷达,简称SAR,是国家863计划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它利用微波遥感技术,可全天候的对地面物态进行探测,通过数字处理变成逼真的图像。<br/><br/>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大雨,干流水位不断上涨。承担SAR项目研究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主动请缨,将这项成果投入抗洪救灾,以回馈社会。7月10日,三十八所召开动员大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吕新奎发来指示: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发扬大协作精神,充分、有效地调度各种资源,在兄弟单位配合下,全力以赴完成任务。<br/><br/>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强有力的支持下,三十八所确定了采用米—8直升机微波遥感系统的实施方案。随后,总参将该任务下达至海军东航。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办公室均对此次高科技防灾行动寄予厚望。<br/><br/>7月10日夜10时,接到命令后,三十八所科研人员携带沉重的设备,连夜奔赴宁波某机场。11日夜11时,科技人员提前12小时完成了加装任务。12日上午8时50分,飞机从宁波起飞,12时50分安全降落在合肥骆岗机场。<br/><br/>为检验整个装备的可靠性和飞行的安全性,按照安徽省防指的要求,这架装备了SAR的直升机,12日和13日在巢湖一带进行了两次飞行演练。演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关科技人员迅速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形成了面积为82平方公里的该地区局部水灾图像。<br/><br/>13日下午17时10分,飞机从合肥骆岗机场起飞,飞向主战场———淮河流域重镇蚌埠。<br/><br/>就在直升机易地加装雷达、转场飞行演练的日日夜夜,在合肥的三十八所总部,所长吴曼青和党委书记康志伦指挥着一场战斗。7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开赴淮河战场。7月12日,他们先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测绘总院的专家们一起,处理从星载雷达获取的成像数据,成功测得一幅7月7日6时10分淮河流域安徽段水情图像。经分析得出结论,当时被洪水淹没的区域面积为2464平方公里。这场实战演习,为下一步SAR投入空中测洪,实时获取淮河水情资料并迅速成像提供了保障。随后,与SAR相匹配的关键设备———数据处理工作站和显示、传输等3个方舱,从三十八所总部安全运抵蚌埠,与装载SAR的直升机一道担负起庄严的历史使命。<br/><br/>7月14日下午6时55分,载SAR直升机首航顺利完成。到15日晚8时许,SAR获取的大量数据初步处理完毕。吴曼青所长从现场给记者打电话: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监测,蒙洼蓄洪区被洪水淹没的面积是720平方公里。在今后几天内,直升机还将在淮河安徽段执行大约6架次的飞行监测。<br/><br/><br/><br/> 选稿:王菁英 来源:  科报网   作者:陈敬农7月14日下午15时48分至18时55分,一架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军用直升飞机,飞行在安徽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上空,对该地区水灾实况进行探测。首航获得成功,采集到了大量数据。<br/><br/>合成孔径雷达,简称SAR,是国家863计划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它利用微波遥感技术,可全天候的对地面物态进行探测,通过数字处理变成逼真的图像。<br/><br/>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大雨,干流水位不断上涨。承担SAR项目研究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主动请缨,将这项成果投入抗洪救灾,以回馈社会。7月10日,三十八所召开动员大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吕新奎发来指示: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要发扬大协作精神,充分、有效地调度各种资源,在兄弟单位配合下,全力以赴完成任务。<br/><br/>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强有力的支持下,三十八所确定了采用米—8直升机微波遥感系统的实施方案。随后,总参将该任务下达至海军东航。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办公室均对此次高科技防灾行动寄予厚望。<br/><br/>7月10日夜10时,接到命令后,三十八所科研人员携带沉重的设备,连夜奔赴宁波某机场。11日夜11时,科技人员提前12小时完成了加装任务。12日上午8时50分,飞机从宁波起飞,12时50分安全降落在合肥骆岗机场。<br/><br/>为检验整个装备的可靠性和飞行的安全性,按照安徽省防指的要求,这架装备了SAR的直升机,12日和13日在巢湖一带进行了两次飞行演练。演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关科技人员迅速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图像处理,形成了面积为82平方公里的该地区局部水灾图像。<br/><br/>13日下午17时10分,飞机从合肥骆岗机场起飞,飞向主战场———淮河流域重镇蚌埠。<br/><br/>就在直升机易地加装雷达、转场飞行演练的日日夜夜,在合肥的三十八所总部,所长吴曼青和党委书记康志伦指挥着一场战斗。70多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开赴淮河战场。7月12日,他们先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测绘总院的专家们一起,处理从星载雷达获取的成像数据,成功测得一幅7月7日6时10分淮河流域安徽段水情图像。经分析得出结论,当时被洪水淹没的区域面积为2464平方公里。这场实战演习,为下一步SAR投入空中测洪,实时获取淮河水情资料并迅速成像提供了保障。随后,与SAR相匹配的关键设备———数据处理工作站和显示、传输等3个方舱,从三十八所总部安全运抵蚌埠,与装载SAR的直升机一道担负起庄严的历史使命。<br/><br/>7月14日下午6时55分,载SAR直升机首航顺利完成。到15日晚8时许,SAR获取的大量数据初步处理完毕。吴曼青所长从现场给记者打电话: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监测,蒙洼蓄洪区被洪水淹没的面积是720平方公里。在今后几天内,直升机还将在淮河安徽段执行大约6架次的飞行监测。<br/><br/><br/><br/> 选稿:王菁英 来源:  科报网   作者:陈敬农
国内这方面进步比较快,比如星载SAR的成像精度和美军的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小了。
<p>为那些在国防科技战线上默默奉献汗水和鲜血的人致敬。</p><p>我又忍不住了···哭出来之前赶紧走了[em19]</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肥警AA</i>在2006-6-4 23:42:00的发言:</b><br/><p>为那些在国防科技战线上默默奉献汗水和鲜血的人致敬。</p><p>我又忍不住了···哭出来之前赶紧走了[em19]</p></div><p>这个肥AA好可爱的说,这么多眼泪的?</p>[em01][em01]
学习!!!
<p>嗯,近年SAR进步不小的说。</p><p>38所素其中较强的哈。</p>
<p>中国的米-8不可能服役了这么久,写文章的人肯定没有认真研究。</p><p>另外,ferret师兄,我国的星载SAR目前还处于原理样机阶段,怎么能和GLA比呢?</p>
<p>2003年的事。</p><p>200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获奖项目,一等奖。</p><p>青兄,米-8还有吧?这个貌似就是临时加装。</p>
总觉得应该都换成米171了,请版主示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5 16:26:46编辑过]
<p>中国的sar和美国的差距还是挺大的</p><p>中国的星载SAR还因为可靠性太差上不了天,人美国可是30年前就上天了</p><p>我们教研室就是搞SAR的,上面的任务是争取把理论差距缩小到5 ——10年</p><p>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就是看看人家在IEEE上发的论文,搞懂里面所说的算法</p><p>要想在硬件方面实现就困难得多得多了</p>
<p>老兄,我是外行,不过当年美国航天飞机上的SAR用的可是486芯片。这个硬件上到底有多困难?据我所知我国未来弹道导弹上都会用上SAR,难道军方不重视星载的SAR?</p>
<p>军方当然重视,大把大把的砸钱[em01]。不过你想为什么星载SAR造出来10年了,就是不能上天,硬件不过关阿,中国的硬件太差了,机载还行,一次飞不出图来,再飞一次,星载的可不行,有问题你总不能去把卫星摘下来吧。</p><p>理论上确实是跟着别人的屁股追,导师从来就反对我们看中国的论文[em06],没什么新东西啊, 哎。</p>
前些日子的那颗不是吗?我师兄说分辨率&l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