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兵工科技》FC-1专辑,管窥新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12:05
最近网上最热闹的就是FC-1首飞成功,媒体对其介绍的也很详细。《兵工科技》为超七首飞,专门出了本专辑,翻了翻很好,但我更关注的是里面处处透露出来关于新歼的信息,从里面我至少看到了三种型号的新歼。确实很猛。

  在介绍中航第一集团的资料片中提到“某型三代机的生产车间”“有关专家正在研究讨论一具外形像F-22的飞机模型”,由此可以看出文中的三代机生产车间不是超七,毕竟刚首飞还没有进入生产线,而中航的三代机,很可能就是歼十,而且已经小批量生产。更为重要的一条信息是我国的四代机很有可能类似于美国的F-22的形态,这对外界中俄合作生产四代机的传闻可能有点出入,毕竟俄国的四代机从形态上看与F-22 是大不相同的。

  文中写到“22岁的杨伟背着书包走进成飞,并被安排到为了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而刚刚成立的研究室”至“2001年元月37岁的杨伟被任命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双座型设计师”也就是说歼十立项不迟于1986年,很有可能在2001年就完成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不然不可能再去设计“某重点型号双座型”。事实上书中也有伏笔“首飞成功后,杨伟在主持型号飞机的试飞,设计,定型,和小批量生产的同时”时间是2001年9月。

  文中透露杨伟的研究室“直接对应的是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新歼是“凝聚了航空人十几年智慧和心血结晶”“首飞就直接采用静不稳定技术”经过“紧张而漫长的21分钟分钟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新歼在起点上就瞄准几项三代机的关键技术,在首飞时就直接 采用静不稳定技术,表明我们的科研人员对自己的飞机是完全有信心的,而这种信心是建立在我们可靠的技术保障上的。可谓10年磨一机,从时间上推测我觉得歼十很有可能在98年左右就完成首飞。

  文中提到2001年9月到2003年7月,作为总设计的杨伟,有两个型号重担在肩。一个是“全所人员欲说还休一重点型号研制,重点型号双座机发图和重点型号模拟器的研制”还有一个就是超七了。“一个是急需装备部队,一个是急需打入国际市场”这个重点型号双座机很值得我们玩味。众所周知,空军对双座机的需求虽然迫切,但因为有歼11,所以双座型急需程度还达不到研制一款双座型,而这个型号却是要急需装备部队的空军是不可能的,难道是海军--歼十海军型。天哪!莫非我航母工程马上提速。
  
  再联系一下最新一期的《国际航空》杂志杨应凯报道,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了战斗机设计的需要,从2001年初开始研究BUMP进气道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目前已取得全面突破。
     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目前已取得全面突破,包括:(1)摸透了气动原理;(2)探索出一套工程设计方法;(3)开展了CFD方法流场计算;(4)完成了设计方案和外形生成;(5)完成了高、低速风洞试验。试验结果非常理想,进气道总压恢复高,进气道/发动机匹配工作稳定性裕度宽,完全满足战斗机的需要。

  BUMP进气道设计方案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进气道设计技术上取得的历史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其原理和设计方法是对传统的进气道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创新,该项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未来战斗机的型号设计中。

  简单说BUMP进气道就是类似于美国研制的F-32的进气道。从这则消息的时间上看与杨伟任命了某重点型号双座型的时间相吻合。再联系刚才提到的那架类似于F-22的飞机,可以判断出我们的新重歼应该是F-22那样的双发单座型,两侧进气。所以可以说《航空世界》报道的这个进气道 设计很有可能为新歼改型而设计的。其实从目前网上新歼的照片来看,歼十的进气道与机身的整体感觉像是捆着的,可能与我国首次设计腹进气的经验有关。而BUMP进气道 的设计成功,也意味着未来歼十改进型设计,跟早期的型号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未来歼十的发展会走类似于苏27的模式。

  在雷强大校的嘴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新歼的情况。(雷强大校,就是网上那张著名的江泽民同志与试飞员合影的那位试飞员)他说超七使用“HOTAS技术(手不离杆操纵)”那么歼十也一定使用这项技术,而且歼十的驾驶杆位置很可能是传统的在双腿中间的设计。

  在座舱方面,歼十应该是现代化的“一平三下”综合显示控制座舱,至少比苏27强。

  文中还透露我国在“圆弧风挡的在成型制造在工艺上还有隘口”所以使用了进口设备。还提到超七为了节约成本,没有使用喷丸等先进加工设备,而采用小蒙皮拼接成“S”形蒙皮。其实也证明我国已经拥有喷丸等先进加工设备,所以新歼在翼身融合工艺上应该比超七强很好。

  文中采用数据均来自国内公开媒体,加上本人的一点想象推测,不代表本人证明什么,仅此声明。
最近网上最热闹的就是FC-1首飞成功,媒体对其介绍的也很详细。《兵工科技》为超七首飞,专门出了本专辑,翻了翻很好,但我更关注的是里面处处透露出来关于新歼的信息,从里面我至少看到了三种型号的新歼。确实很猛。

  在介绍中航第一集团的资料片中提到“某型三代机的生产车间”“有关专家正在研究讨论一具外形像F-22的飞机模型”,由此可以看出文中的三代机生产车间不是超七,毕竟刚首飞还没有进入生产线,而中航的三代机,很可能就是歼十,而且已经小批量生产。更为重要的一条信息是我国的四代机很有可能类似于美国的F-22的形态,这对外界中俄合作生产四代机的传闻可能有点出入,毕竟俄国的四代机从形态上看与F-22 是大不相同的。

  文中写到“22岁的杨伟背着书包走进成飞,并被安排到为了国家某重点型号飞机而刚刚成立的研究室”至“2001年元月37岁的杨伟被任命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双座型设计师”也就是说歼十立项不迟于1986年,很有可能在2001年就完成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不然不可能再去设计“某重点型号双座型”。事实上书中也有伏笔“首飞成功后,杨伟在主持型号飞机的试飞,设计,定型,和小批量生产的同时”时间是2001年9月。

  文中透露杨伟的研究室“直接对应的是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新歼是“凝聚了航空人十几年智慧和心血结晶”“首飞就直接采用静不稳定技术”经过“紧张而漫长的21分钟分钟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新歼在起点上就瞄准几项三代机的关键技术,在首飞时就直接 采用静不稳定技术,表明我们的科研人员对自己的飞机是完全有信心的,而这种信心是建立在我们可靠的技术保障上的。可谓10年磨一机,从时间上推测我觉得歼十很有可能在98年左右就完成首飞。

  文中提到2001年9月到2003年7月,作为总设计的杨伟,有两个型号重担在肩。一个是“全所人员欲说还休一重点型号研制,重点型号双座机发图和重点型号模拟器的研制”还有一个就是超七了。“一个是急需装备部队,一个是急需打入国际市场”这个重点型号双座机很值得我们玩味。众所周知,空军对双座机的需求虽然迫切,但因为有歼11,所以双座型急需程度还达不到研制一款双座型,而这个型号却是要急需装备部队的空军是不可能的,难道是海军--歼十海军型。天哪!莫非我航母工程马上提速。
  
  再联系一下最新一期的《国际航空》杂志杨应凯报道,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为了战斗机设计的需要,从2001年初开始研究BUMP进气道的原理和设计方法,目前已取得全面突破。
     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目前已取得全面突破,包括:(1)摸透了气动原理;(2)探索出一套工程设计方法;(3)开展了CFD方法流场计算;(4)完成了设计方案和外形生成;(5)完成了高、低速风洞试验。试验结果非常理想,进气道总压恢复高,进气道/发动机匹配工作稳定性裕度宽,完全满足战斗机的需要。

  BUMP进气道设计方案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进气道设计技术上取得的历史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其原理和设计方法是对传统的进气道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创新,该项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未来战斗机的型号设计中。

  简单说BUMP进气道就是类似于美国研制的F-32的进气道。从这则消息的时间上看与杨伟任命了某重点型号双座型的时间相吻合。再联系刚才提到的那架类似于F-22的飞机,可以判断出我们的新重歼应该是F-22那样的双发单座型,两侧进气。所以可以说《航空世界》报道的这个进气道 设计很有可能为新歼改型而设计的。其实从目前网上新歼的照片来看,歼十的进气道与机身的整体感觉像是捆着的,可能与我国首次设计腹进气的经验有关。而BUMP进气道 的设计成功,也意味着未来歼十改进型设计,跟早期的型号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可能未来歼十的发展会走类似于苏27的模式。

  在雷强大校的嘴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新歼的情况。(雷强大校,就是网上那张著名的江泽民同志与试飞员合影的那位试飞员)他说超七使用“HOTAS技术(手不离杆操纵)”那么歼十也一定使用这项技术,而且歼十的驾驶杆位置很可能是传统的在双腿中间的设计。

  在座舱方面,歼十应该是现代化的“一平三下”综合显示控制座舱,至少比苏27强。

  文中还透露我国在“圆弧风挡的在成型制造在工艺上还有隘口”所以使用了进口设备。还提到超七为了节约成本,没有使用喷丸等先进加工设备,而采用小蒙皮拼接成“S”形蒙皮。其实也证明我国已经拥有喷丸等先进加工设备,所以新歼在翼身融合工艺上应该比超七强很好。

  文中采用数据均来自国内公开媒体,加上本人的一点想象推测,不代表本人证明什么,仅此声明。
能不能给些BUMP进气道的资料。还有双发战机是什么?第四代战机,歼十海军型,还是最新的歼十改进型?

[em09]原创[em09]原创[em09]原创[em09]原创[em09]原创
分析的有道理,但愿如你所说。[em09]
[em11][em11][em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10 14:24:25编辑过]
楼主的文章看着眼熟,是虚幻的绿芒果兄吗?

几个地方讨论一下:

1。关于中航一集团的三代机。在10号尚未解密的情况下,是不会公开出现的。因此很可能是沈飞的11而不是成飞的10。

2。关于10号的立项,确实如楼主的推测,是1984-85年,所以才有宋总的84年一张草图,今年18岁参军一说。

3。10号目前在空军试验性小批装备,正式开飞时间是今年3月10日上午9时30分。但目前仍然尚未定型,还将根据需要进行部分改进,争取今年年内实现定型。

4。双座型是教练型,与舰载无关。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与单座型同时或稍后研制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的是尽快形成新机战斗力。当时歼7和歼8长期没有教练型的苦头我们吃了不少了,10号单双座共同发展(另外还有模拟器)证明我们已经吸取了教训,逐步跟上这一步伐。

5。双座型进度的急迫说明了部队对10号需求的急迫,从另一方面说明所谓10号只会少量装备的说法是根本错误的,10号将成为我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6。BUMP进气道近期内不会用在10上,将来也许有可能,611那张示意图显示的就是装备在10号上的,但也可能只是在上面试验而已。


7。如果10号能实现年内定型,解密的日子就不远了。
同意楼主!!
同意6楼的说法,很精确!
分析的很对,但有些信息早就透漏出来了!
以下是引用songfq在2003-10-10 17:19:00的发言:
分析的很对,但有些信息早就透漏出来了!


是啊,稍微早一些上军事论坛的都应该看过许多公开的资料,根据这些就能分析的差不多了。
爽!
是啊,稍微早一些上军事论坛的都应该看过许多公开的资料,根据这些就能分析的差不多了。同意6楼的说法,很精确!我估计,离歼-10解密不会太远了。
查看了一下楼主以往的发贴,不客气说,大部分都是灌水,你这篇文章不会是转的吧?如果是今后请注意说明,这是对原作者的起码尊重。
楼主原来在舰船上也叫这个名字吗?顺便问问,原来那里的a100等人哪里去了?
真的牛啊
yue
偶今天刚买一本〈兵工科技〉看后亦有同感
十号研制了近20年,我看还是不会大量装备,这期间航空技术的跨越太大,发展双座型是必须的,不能以此作为推断理由。我看歼十大改的可能性更大,双发倒是有可能,那样改动就十分大了
不愧为楼主!!!我找了一个月了,还没买到FC-1专辑!!!唉!
文章是转贴的吧?!
楼主分析的不错,6楼的就更精确了,把偶们心中的疑心都说明白了。
以下是引用hellcat在2003-10-11 0:28:00的发言:
十号研制了近20年,我看还是不会大量装备,这期间航空技术的跨越太大,发展双座型是必须的,不能以此作为推断理由。我看歼十大改的可能性更大,双发倒是有可能,那样改动就十分大了


1。是否大量装备和研制时间长短没有很大关系。现代战斗机周期都很长,18年不算什么。美国F-22是1985年开始招标研制的,第一架生产型前几天才装备部队;欧洲台风和阵风战斗机计划都是1983年开始的,现在不也刚刚服役?瑞典的鹰狮大量采用成熟部件和设备,1980年立项,95年装备部队,也用了15年。以我们相对薄弱的航空工业基础,18年研制出一个标准的三代机难道时间算长吗?
2。所谓发展双座型是必须的也不成立。歼7多少年没有教练机?歼8系列又装备多久了?至今仍然没有教练机。这两种还是空海军的主力。所以如果10号只是少量装备部队,以空军的传统做法,根本没有必要研制双座教练型。
3。单发改双发将会形成一个全新的型号,研制周期也绝对短不了。问题没有军迷想象的那么简单。实话说歼8就是歼7的双发放大型,用了多少年?幻影2000的双发放大型幻影4000也并不成功。如果10号性能足以满足要求,就没必要再发展双发型,而将来的重歼国家又另有计划,因此10号将来是否会出现双发改型我不太乐观。
楼上的比较客观~
以下是引用自动步枪在2003-10-10 15:36:00的发言:


几个地方讨论一下:

1。关于中航一集团的三代机。在10号尚未解密的情况下,是不会公开出现的。因此很可能是沈飞的11而不是成飞的10。

2。关于10号的立项,确实如楼主的推测,是1984-85年,所以才有宋总的84年一张草图,今年18岁参军一说。

3。10号目前在空军试验性小批装备,正式开飞时间是今年3月10日上午9时30分。但目前仍然尚未定型,还将根据需要进行部分改进,争取今年年内实现定型。

4。双座型是教练型,与舰载无关。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与单座型同时或稍后研制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的是尽快形成新机战斗力。当时歼7和歼8长期没有教练型的苦头我们吃了不少了,10号单双座共同发展(另外还有模拟器)证明我们已经吸取了教训,逐步跟上这一步伐。

5。双座型进度的急迫说明了部队对10号需求的急迫,从另一方面说明所谓10号只会少量装备的说法是根本错误的,10号将成为我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

6。BUMP进气道近期内不会用在10上,将来也许有可能,611那张示意图显示的就是装备在10号上的,但也可能只是在上面试验而已。


7。如果10号能实现年内定型,解密的日子就不远了。


斑竹分析的有道理呀。
有没有注意试飞员的臂章
个人非常喜欢J-10,可冷静下来想,既然不可能太先进(到天和鬼子的F2打个平手),少量装备,保证科研的延续和部队了解新装备既可。全力开发新歼(真正F22的对手),可能是明智的选择!如果现在大陆大量装备10,只能有1个解释:几年内要和WW摊牌!!!
偶也看了,还8错,仔细看了还有很多猛料的。
有没有图片
分析得很透彻!!!
分析的很有道理!期待ing
分析的很有道理!期待ing
[em14]
各位老大说的有理,看来空军也是两条腿走路,像海军那样,买一部份现有的比较落后的俄式装备,同时自己加速研发生产新装备.

大家不要小看中国现今的研发能力,从各种公开的资料看,我国在海空武器的研发水平都已超过俄罗斯,只是还不成熟而已.10号水平不会低于苏27(当然苏27是重型机有其固有的优势),就像海军的170比之现代,我相信一定会成为我空军第三代的主力(不要忘记独立自主是我军建军的宗旨.我军的强大绝不会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之上的)

台独已经公开提出台独的时间表啦,我们的短处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他们的短处是把台独的比例从目前的39%提高到60%也需要时间(陈SB再联一任可能就会达到),随着中国国力的高速增长,他们最后的机会就是2008年,如果我们的军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即在开战的两周内完全消灭台湾海空军),台独认为我们为了开奥运,不会对台独动武,台独就会冒险一搏.

我相信我们的中央已经完全知道事态的紧迫性,为什么168-171,054建造的速度这么快(采用这么多全新技术的条件下),我们是在和台独抢时间啊.
我订阅过国际航空,是译本好书
好久没看<国际航空>  很 怀念啊.

另外我 看 咱也真的是准备 跟ww 摊牌了啊,  仔细想想 也是给对岸那帮不知好歹的东西门给逼的.
以下是引用nv在2003-10-24 20:26:00的发言:
各位老大说的有理,看来空军也是两条腿走路,像海军那样,买一部份现有的比较落后的俄式装备,同时自己加速研发生产新装备.

大家不要小看中国现今的研发能力,从各种公开的资料看,我国在海空武器的研发水平都已超过俄罗斯,只是还不成熟而已.10号水平不会低于苏27(当然苏27是重型机有其固有的优势),就像海军的170比之现代,我相信一定会成为我空军第三代的主力(不要忘记独立自主是我军建军的宗旨.我军的强大绝不会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之上的)

台独已经公开提出台独的时间表啦,我们的短处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他们的短处是把台独的比例从目前的39%提高到60%也需要时间(陈SB再联一任可能就会达到),随着中国国力的高速增长,他们最后的机会就是2008年,如果我们的军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即在开战的两周内完全消灭台湾海空军),台独认为我们为了开奥运,不会对台独动武,台独就会冒险一搏.

我相信我们的中央已经完全知道事态的紧迫性,为什么168-171,054建造的速度这么快(采用这么多全新技术的条件下),我们是在和台独抢时间啊.



"我国在海空武器的研发水平都已超过俄罗斯,"
[em11][em11][em11]
同意6楼的说法,很精确!
10号是不可能改双发的,那样根本没什么好处!
好!!!!!语文学的很好!!!
以下是引用自动步枪在2003-10-11 10:07:00的发言:
2。所谓发展双座型是必须的也不成立。歼7多少年没有教练机?歼8系列又装备多久了?至今仍然没有教练机。这两种还是空海军的主力。所以如果10号只是少量装备部队,以空军的传统做法,根本没有必要研制双座教练型。
3。单发改双发将会形成一个全新的型号,研制周期也绝对短不了。问题没有军迷想象的那么简单。实话说歼8就是歼7的双发放大型,用了多少年?幻影2000的双发放大型幻影4000也并不成功。如果10号性能足以满足要求,就没必要再发展双发型,而将来的重歼国家又另有计划,因此10号将来是否会出现双发改型我不太乐观。

[B]言之有理[/B].[em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