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利比亚的曲折复交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59:57
<p>  美国《时代》周刊18日报道:美国国务卿赖斯15日宣布,美国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有分析指出,利比亚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复交实现的关键,而卡扎菲次子赛义夫的作用至关重要。</p><p>  20多年前,美国总统里根曾将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形容为一条用“恐怖统治”威胁全球安全的“疯狗”。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2年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美国与利比亚似乎冰释前嫌。</p><p>  美国宣布同利比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后,布什政府一直声称,利比亚总统卡扎菲之所以决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是因为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及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而事实上,2003年12月萨达姆被美军活捉,险些使利比亚和美国的谈判破裂。</p><p>  当时,一直主张结束同西方对立立场的总统卡扎菲的次子赛义夫,以及利比亚政府的官员,已同美国中情局和英国军情六处的代表秘密会谈了数月,就利比亚放弃核计划讨价还价。然而,萨达姆被美军活捉的消息传出后,卡扎菲在协议达成前的最后一刻反悔。他担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被看成是美军活捉萨达姆的结果,于是提出推迟同英美达成协议。</p><p>  卡扎菲次子赛义夫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恳求卡扎菲:‘请迅速决定吧,时间紧迫。这对我们双方而言都是莫大的成功。’”英国首相的努力奏效了。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发表声明,宣布利比亚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p><p>  此后,布莱尔向利比亚领导人发出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开头亲切地称呼卡扎菲为“亲爱的穆阿迈尔”,信的末尾写道:“致以最良好的祝愿,你的朋友托尼。”布莱尔的字里行间透着亲热,如同久未谋面的老友。</p><p>  其实,早在2001年2月,卡扎菲就表示,将大幅改变利比亚的战略方向,寻求恢复同西方的正常关系,同非洲而不是同中东结盟。2005年1月,卡扎菲说:“从来没有永远的敌人,大家都犯过错误,最重要的是改正错误。”</p><p>  20多年前,美国总统里根曾将卡扎菲形容为一条用“恐怖统治”威胁全球安全的“疯狗”。1986年,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美国空军轰炸了包括卡扎菲住宅在内的利比亚境内的众多目标,造成15人死亡,其中包括卡扎菲的养女。</p><p>  2003年,卡扎菲在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下,开始逐渐同西方接近。2003年3月某个星期天的下午,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在伦敦某高级住宅区的饭店,同军情六处的3位官员举行秘密会谈。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助手穆罕默德·拉什德安排了此次会面。</p><p>  会谈一开始,赛义夫便开门见山,表示利比亚愿意在双方关心的问题上进行战略对话,比如极端主义。英国提出对利比亚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担忧后,赛义夫马上表示,利比亚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他的回答随即引起一片惊讶之声。赛义夫回忆说,当时,前来会谈的英国官员立即打电话征求布莱尔的意见,最终获得了同利比亚真诚谈判的“尚方宝剑”。赛义夫说:“在给首相府打电话时,他们(英国官员)说:‘你们千万别从椅子上掉下来,我们已从利比亚得到了一些好消息。’显然,英国对我们的积极态度确实吃惊不小。”</p><p>  次日,赛义夫飞往布基纳法索,与正在这个西非国家进行国事访问的卡扎菲会面,向他转达了英国的态度,卡扎菲同意继续同英国接触:“看看我们和英国能否成为朋友。”4月中旬,卡扎菲将利比亚对外情报局长穆萨·库萨秘密派往日内瓦,同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的官员举行秘密谈判。9月,他们一同秘密前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同卡扎菲面谈。</p><p>  利比亚原则上同意向英美情报小组的专家公开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但双方的谈判一直没什么进展,一方面是因为,英美为伊拉克战争耗费了很多精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卡扎菲坚持让英美进一步让步,一旦利比亚承认并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美必须同意加强与利比亚在各方面的合作,例如军事合作、全面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等。见英美的态度并不积极,卡扎菲开始坐立不安。为了让父亲放宽心,赛义夫向父亲说明了西方的急切愿望,卡扎菲问他“为何坚信西方会答应利比亚的条件”,赛义夫说:“我能‘嗅到’这一点。”</p><p>  随着从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那里获得的信息不断增加,卡扎菲的信心与日俱增,双方的谈判在2003年9月6日出现重大突破。当时,一位英国空军中将乘坐英国皇家空军的专机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亲手交给卡扎菲一封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私人信函,正式同意卡扎菲提出的各种条件。这为此后军情六处和中情局的技术小组前往利比亚检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铺平了道路。</p><p>  但在技术小组到达前,双方的秘密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当时,意大利当局在地中海查扣了一艘货船,船上装载着数千件利比亚铀浓缩设备的零部件。此后,英国军情六处的官员立刻飞往的黎波里,信誓旦旦地向利比亚人保证,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双方的秘密谈判。赛义夫说,这一事件令利比亚面临的压力陡增,军情六处和中情局非但没有施以“大棒”,反而积极“安抚”,“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同真挚的朋友打交道”。</p><p>  如果沙特阿拉伯对利比亚暗杀沙特王储的指控来得不是那么不合时宜,利比亚也许早已同美国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2003年9月,沙特声称抓获了一名利比亚高级情报官员,该官员承认,利比亚曾伙同沙特反政府武装,向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在麦加的住所发射导弹,试图暗杀阿卜杜拉。</p><p>  卡扎菲和赛义夫都否认了这一指控,但承认曾向沙特反政府武装提供过帮助。多年来,利比亚一直对沙特支持利比亚境内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心存不满。1995年,一个极端分子曾向卡扎菲投掷了一枚手榴弹,幸亏手榴弹没有爆炸。2003年3月,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曾在一次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直播的会议中对卡扎菲出言不逊。2005年,阿卜杜拉继承沙特王位后,刻意淡化麦加暗杀事件,积极推动利比亚同美国复交。</p><p>  有媒体认为,美国和利比亚的复交对赛义夫个人而言是一次辉煌的胜利。诶□妊牵□魑□芡持□樱□□宸蚣□杏跋?力。赛义夫坐在自己私人体育馆的沙发上,说起同父亲的分歧。赛义夫说:“我希望采取‘休克疗法’,将一切毁灭,然后重新建造,但父亲提倡渐进的改革。”赛义夫渴望消除外界有关他将来继承总统宝座的猜测,表示自己的目标仅限于建立一个民主社会。“我对当总统没有任何兴趣!”</p><p>  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了交。</p><p>  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美国纽约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发生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认定,洛克比空难是两名利比亚人所为。</p><p>  1999年4月,利比亚交出了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嫌疑犯。2000年3月,美国官方代表首次访问利比亚。2003年3月,利比亚同意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承诺向遇难者家属赔偿总计27亿美元。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美利关系出现缓和。</p><p>  2006年5月,美国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p><p></p><p>  美国《时代》周刊18日报道:美国国务卿赖斯15日宣布,美国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有分析指出,利比亚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复交实现的关键,而卡扎菲次子赛义夫的作用至关重要。</p><p>  20多年前,美国总统里根曾将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形容为一条用“恐怖统治”威胁全球安全的“疯狗”。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2年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美国与利比亚似乎冰释前嫌。</p><p>  美国宣布同利比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后,布什政府一直声称,利比亚总统卡扎菲之所以决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是因为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及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而事实上,2003年12月萨达姆被美军活捉,险些使利比亚和美国的谈判破裂。</p><p>  当时,一直主张结束同西方对立立场的总统卡扎菲的次子赛义夫,以及利比亚政府的官员,已同美国中情局和英国军情六处的代表秘密会谈了数月,就利比亚放弃核计划讨价还价。然而,萨达姆被美军活捉的消息传出后,卡扎菲在协议达成前的最后一刻反悔。他担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被看成是美军活捉萨达姆的结果,于是提出推迟同英美达成协议。</p><p>  卡扎菲次子赛义夫说:“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恳求卡扎菲:‘请迅速决定吧,时间紧迫。这对我们双方而言都是莫大的成功。’”英国首相的努力奏效了。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发表声明,宣布利比亚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p><p>  此后,布莱尔向利比亚领导人发出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开头亲切地称呼卡扎菲为“亲爱的穆阿迈尔”,信的末尾写道:“致以最良好的祝愿,你的朋友托尼。”布莱尔的字里行间透着亲热,如同久未谋面的老友。</p><p>  其实,早在2001年2月,卡扎菲就表示,将大幅改变利比亚的战略方向,寻求恢复同西方的正常关系,同非洲而不是同中东结盟。2005年1月,卡扎菲说:“从来没有永远的敌人,大家都犯过错误,最重要的是改正错误。”</p><p>  20多年前,美国总统里根曾将卡扎菲形容为一条用“恐怖统治”威胁全球安全的“疯狗”。1986年,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美国空军轰炸了包括卡扎菲住宅在内的利比亚境内的众多目标,造成15人死亡,其中包括卡扎菲的养女。</p><p>  2003年,卡扎菲在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下,开始逐渐同西方接近。2003年3月某个星期天的下午,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在伦敦某高级住宅区的饭店,同军情六处的3位官员举行秘密会谈。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助手穆罕默德·拉什德安排了此次会面。</p><p>  会谈一开始,赛义夫便开门见山,表示利比亚愿意在双方关心的问题上进行战略对话,比如极端主义。英国提出对利比亚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担忧后,赛义夫马上表示,利比亚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他的回答随即引起一片惊讶之声。赛义夫回忆说,当时,前来会谈的英国官员立即打电话征求布莱尔的意见,最终获得了同利比亚真诚谈判的“尚方宝剑”。赛义夫说:“在给首相府打电话时,他们(英国官员)说:‘你们千万别从椅子上掉下来,我们已从利比亚得到了一些好消息。’显然,英国对我们的积极态度确实吃惊不小。”</p><p>  次日,赛义夫飞往布基纳法索,与正在这个西非国家进行国事访问的卡扎菲会面,向他转达了英国的态度,卡扎菲同意继续同英国接触:“看看我们和英国能否成为朋友。”4月中旬,卡扎菲将利比亚对外情报局长穆萨·库萨秘密派往日内瓦,同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的官员举行秘密谈判。9月,他们一同秘密前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同卡扎菲面谈。</p><p>  利比亚原则上同意向英美情报小组的专家公开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但双方的谈判一直没什么进展,一方面是因为,英美为伊拉克战争耗费了很多精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卡扎菲坚持让英美进一步让步,一旦利比亚承认并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美必须同意加强与利比亚在各方面的合作,例如军事合作、全面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等。见英美的态度并不积极,卡扎菲开始坐立不安。为了让父亲放宽心,赛义夫向父亲说明了西方的急切愿望,卡扎菲问他“为何坚信西方会答应利比亚的条件”,赛义夫说:“我能‘嗅到’这一点。”</p><p>  随着从英国军情六处和美国中情局那里获得的信息不断增加,卡扎菲的信心与日俱增,双方的谈判在2003年9月6日出现重大突破。当时,一位英国空军中将乘坐英国皇家空军的专机抵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亲手交给卡扎菲一封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私人信函,正式同意卡扎菲提出的各种条件。这为此后军情六处和中情局的技术小组前往利比亚检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铺平了道路。</p><p>  但在技术小组到达前,双方的秘密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当时,意大利当局在地中海查扣了一艘货船,船上装载着数千件利比亚铀浓缩设备的零部件。此后,英国军情六处的官员立刻飞往的黎波里,信誓旦旦地向利比亚人保证,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双方的秘密谈判。赛义夫说,这一事件令利比亚面临的压力陡增,军情六处和中情局非但没有施以“大棒”,反而积极“安抚”,“我们意识到我们正在同真挚的朋友打交道”。</p><p>  如果沙特阿拉伯对利比亚暗杀沙特王储的指控来得不是那么不合时宜,利比亚也许早已同美国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2003年9月,沙特声称抓获了一名利比亚高级情报官员,该官员承认,利比亚曾伙同沙特反政府武装,向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在麦加的住所发射导弹,试图暗杀阿卜杜拉。</p><p>  卡扎菲和赛义夫都否认了这一指控,但承认曾向沙特反政府武装提供过帮助。多年来,利比亚一直对沙特支持利比亚境内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心存不满。1995年,一个极端分子曾向卡扎菲投掷了一枚手榴弹,幸亏手榴弹没有爆炸。2003年3月,沙特王储阿卜杜拉曾在一次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直播的会议中对卡扎菲出言不逊。2005年,阿卜杜拉继承沙特王位后,刻意淡化麦加暗杀事件,积极推动利比亚同美国复交。</p><p>  有媒体认为,美国和利比亚的复交对赛义夫个人而言是一次辉煌的胜利。诶□妊牵□魑□芡持□樱□□宸蚣□杏跋?力。赛义夫坐在自己私人体育馆的沙发上,说起同父亲的分歧。赛义夫说:“我希望采取‘休克疗法’,将一切毁灭,然后重新建造,但父亲提倡渐进的改革。”赛义夫渴望消除外界有关他将来继承总统宝座的猜测,表示自己的目标仅限于建立一个民主社会。“我对当总统没有任何兴趣!”</p><p>  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了交。</p><p>  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美国纽约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发生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认定,洛克比空难是两名利比亚人所为。</p><p>  1999年4月,利比亚交出了洛克比空难的两名嫌疑犯。2000年3月,美国官方代表首次访问利比亚。2003年3月,利比亚同意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承诺向遇难者家属赔偿总计27亿美元。2003年12月19日,卡扎菲宣布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美利关系出现缓和。</p><p>  2006年5月,美国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p><p></p>
<p>          <strong>利比亚"样板戏"很难演下去</strong></p><p></p><p>【作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nbsp;&nbsp; 张家栋 <br/>&nbsp;&nbsp;&nbsp; <strong>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演的“样板戏”,只是美国的一种国际试探,不可能成为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通用模式<br/></strong>&nbsp;&nbsp;&nbsp; <strong>国际先驱导报文章</strong>&nbsp;&nbsp;&nbsp; 日前美国宣布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美国国务卿赖斯还声称利比亚是朝鲜和伊朗等国家的“重要学习榜样”,并希望2006年能够成为朝鲜和伊朗国民命运的转折点。<br/>&nbsp;&nbsp;&nbsp;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利比亚的转变”可以说是美国外交上的某种“胜利”,但美国也被迫承认了卡扎菲政权的合法性。这表明曾被布什总统挂在嘴边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事实上已经寿终正寝,至少是暂时让位于美国的现实需求,还反映出美国外交政策从新保守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方向调整的趋势。但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在利比亚问题上演的这出“样板戏”,能够顺利地在其他国家继续下去吗?笔者以为未必。<br/>&nbsp;&nbsp;&nbsp; 首先,从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在利美关系中,最大的问题一直并非核问题,而是如何处理洛克比空难及其两名嫌疑犯。利比亚已经在1999年将这两人引渡到荷兰,并于2001年承诺向洛克比空难的遇难者人均赔偿1000万美元,创有史以来的最高赔偿纪录。与向1989年法联航空难的每名遇难者赔偿100万美元的差别待遇相比,给足了山姆大叔面子。这就为美国调整对利政策提供了条件。但是在美国与伊朗和朝鲜的关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便利门槛。<br/>&nbsp;&nbsp;&nbsp; 其次,利比亚虽然宣布放弃核武器研制计划,但事实上利比亚的核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旨在增强其在阿拉伯世界中威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事后证明,利比亚虽然从世界各地重金搜罗了很多核技术材料,但是相当部分都没有拆封。所以,利比亚宣布放弃核武计划这个“空气弹”,既可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好感,又不伤国家根本,何乐而不为呢?<br/>&nbsp;&nbsp;&nbsp; 再次,利比亚的国家实力不能与伊朗和朝鲜相比。与伊朗相比,利比亚人口太少,不及十分之一;与朝鲜相比,利比亚与其阿拉伯邻国长期不和,缺少强有力的支持者,很难利用阿拉伯兄弟国家的力量与美国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利比亚影响国际社会的唯一合法的、有效的手段就是石油资源。但利比亚虽然探明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二位,其每日石油产量却只有100万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基本微不足道。<br/>&nbsp;&nbsp;&nbsp; 与此相比,伊朗却是世界第二大富油国和世界第四大原油出口国。伊朗虽然受到美国的制裁,但是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美国外的世界大国均与伊朗有着紧密的能源合作,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动荡。据兰德公司测算:伊朗每天减少供应20万~30万桶原油,国际油价就可能达到每桶80美元;每天减少供应50万桶,则国际油价将突破100美元大关;如因金融封锁完全停产,则国际油价将达到150美元每桶的天价。这种前景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难以承受,也是伊朗对抗美国压力的重要手段。<br/>&nbsp;&nbsp;&nbsp; 实际上从伊朗和朝鲜等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核武器计划和石油资源尚是它们可以信赖的筹码。而对于美国来说,与“问题国家”的合作,只不过是一种变通之举。所谓“利比亚模式”,其实只是美国在陷入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问题僵局时的一种暂时性措施,是一种国际试探,与美国长期推行的“价值观念和民主化战略”并不吻合,美国不可能将其视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通用模式。即使伊朗和朝鲜两国改变其对美政策,并在核武器问题上有所松动,但是对美国来说,这也仅仅是新一轮“核磨难”的开始,只不过是一种“难言的胜利”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