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思维应从抽象转为具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12:21
● 张锋(北京) <p>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一个最迫切的目标,就是希望说服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因此就有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特有的术语。 </p><p>  毋庸置疑,中国政府、学界和媒体等都认识到,史无前例的高速经济增长,在物质上和心理上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要以适当的外交表述来减少外界的疑虑。 </p><p>  但近年来的事实说明,中国政府和学界苦心设计和经营的外交表述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在国内引起了争议与辩论。两相结合,更使人对中国外交的实质产生疑惑。 </p><p>  <strong>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strong>
        </p><p>   </p><p>  “和平崛起”论的兴起,是一些中国智囊的研究成果,据说涉及10个中央部委与几百万财政拨款,但这一理论现在却退出了官方表述。 </p><p>  首先,强硬派学者质疑使用“和平”字眼的明智性,他们强调武力本是一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中国没有必要设计一个外交理念来自我扼杀这一正当手段。而“崛起”这一字眼就更不为人所喜了。因为“崛起”的本意是在短期内获得大规模的实力增长,与优雅的“和合”性质不符。 </p><p>  对于“崛起”是否是当前发展状况的正确描述,也存在不同观点。有些认为鉴于中国历史悠久,且其在古代是东亚超强,因此用“复兴”或“回归”来描述当前中国的重新崛起要更恰当些。 </p><p>  至于“和平发展”,如前所述,即便中国的“和平”意图被外界接受,“发展”两字又为中国外交带来了额外的问题。 </p><p>  外界认为,一个贫穷、软弱、动荡的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个威胁。但是,高速发展也是一个问题,例如低端制成品,被认为抢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的饭碗,能源消耗似乎带动了国际油价上涨等。呜乎!中国不发展不行,发展了也不行! </p><p>  那“和谐世界”又如何呢?中国希望世界是一个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国际政治民主化、各国共同安全、发展与繁荣的和谐世界。但问题不在于“和谐世界”这一美好愿望本身,而在于外界很难理解“和谐世界”这一表述到底是何意,又有何所指。 </p><p>  中文“和谐”与英文“harmony”的内涵恐怕是有所不同的。将“和谐世界”与“和合”文化结合起来,恐怕又会大伤西方人的脑筋。中国还是没有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与外界(特别是西方)各用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表达外交思维,在很多时候两者的语境与思路没有交汇点,理解起来就难免大费周章了。 </p><p>  <strong>任何外交表述都无用</strong>
        </p><p>  据说目前中国的一些高级智囊正在研究、设计全新的中国大战略思维,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形势下国际政治“百家争鸣”的时代。据笔者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把当前的“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结合起来,为的是从深层次让世界知道基于中国“文化复兴”的“和平发展”是可信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和合”性质。 </p><p>  但笔者相信,这样的思维和表述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且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这样陈旧的论据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老是向世界“灌输”中国历史如何悠久及文化如何深厚将带来反作用与负面效果。外国人想知道中国的现在——当前会怎么样,而不是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 </p><p>  通过设计一些外交表述来说服世界,看来已经接近失败了。这并不足为奇,不管外交家和战略家们如何绞尽脑汁,都无法让世界从一个表述就相信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 </p><p>  感知和思维的改变只能通过行动去影响,在国际政治中也不例外。擅长抽象思维的中国应该更多地把外交目标、利益与手段具体化,在实践中让世界体会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不是以抽象语言去“感化”世界。</p>● 张锋(北京) <p>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一个最迫切的目标,就是希望说服世界,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因此就有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特有的术语。 </p><p>  毋庸置疑,中国政府、学界和媒体等都认识到,史无前例的高速经济增长,在物质上和心理上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要以适当的外交表述来减少外界的疑虑。 </p><p>  但近年来的事实说明,中国政府和学界苦心设计和经营的外交表述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在国内引起了争议与辩论。两相结合,更使人对中国外交的实质产生疑惑。 </p><p>  <strong>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strong>
        </p><p>   </p><p>  “和平崛起”论的兴起,是一些中国智囊的研究成果,据说涉及10个中央部委与几百万财政拨款,但这一理论现在却退出了官方表述。 </p><p>  首先,强硬派学者质疑使用“和平”字眼的明智性,他们强调武力本是一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中国没有必要设计一个外交理念来自我扼杀这一正当手段。而“崛起”这一字眼就更不为人所喜了。因为“崛起”的本意是在短期内获得大规模的实力增长,与优雅的“和合”性质不符。 </p><p>  对于“崛起”是否是当前发展状况的正确描述,也存在不同观点。有些认为鉴于中国历史悠久,且其在古代是东亚超强,因此用“复兴”或“回归”来描述当前中国的重新崛起要更恰当些。 </p><p>  至于“和平发展”,如前所述,即便中国的“和平”意图被外界接受,“发展”两字又为中国外交带来了额外的问题。 </p><p>  外界认为,一个贫穷、软弱、动荡的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个威胁。但是,高速发展也是一个问题,例如低端制成品,被认为抢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的饭碗,能源消耗似乎带动了国际油价上涨等。呜乎!中国不发展不行,发展了也不行! </p><p>  那“和谐世界”又如何呢?中国希望世界是一个各种文明兼容并蓄、国际政治民主化、各国共同安全、发展与繁荣的和谐世界。但问题不在于“和谐世界”这一美好愿望本身,而在于外界很难理解“和谐世界”这一表述到底是何意,又有何所指。 </p><p>  中文“和谐”与英文“harmony”的内涵恐怕是有所不同的。将“和谐世界”与“和合”文化结合起来,恐怕又会大伤西方人的脑筋。中国还是没有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与外界(特别是西方)各用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表达外交思维,在很多时候两者的语境与思路没有交汇点,理解起来就难免大费周章了。 </p><p>  <strong>任何外交表述都无用</strong>
        </p><p>  据说目前中国的一些高级智囊正在研究、设计全新的中国大战略思维,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形势下国际政治“百家争鸣”的时代。据笔者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是把当前的“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结合起来,为的是从深层次让世界知道基于中国“文化复兴”的“和平发展”是可信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和合”性质。 </p><p>  但笔者相信,这样的思维和表述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且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这样陈旧的论据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老是向世界“灌输”中国历史如何悠久及文化如何深厚将带来反作用与负面效果。外国人想知道中国的现在——当前会怎么样,而不是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 </p><p>  通过设计一些外交表述来说服世界,看来已经接近失败了。这并不足为奇,不管外交家和战略家们如何绞尽脑汁,都无法让世界从一个表述就相信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 </p><p>  感知和思维的改变只能通过行动去影响,在国际政治中也不例外。擅长抽象思维的中国应该更多地把外交目标、利益与手段具体化,在实践中让世界体会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不是以抽象语言去“感化”世界。</p>
在低调与虚荣间有时是很难取舍的。
手里既有银子又有刀子,在村里说话的声音自然就大了。即使你不想做老大,人家还是当你是老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