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工程建设资金该给子孙留下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31:5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1万亿工程建设资金该给子孙留下什么?</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nbsp;&nbsp;2006-04-29 <font></font></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0" style="MARGIN: 1px 7px 3px 4px;"><tbody><tr><td><img src="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4/29/100133796.jpg" border="0" name="normal" alt=""/> </td></tr></tbody></table>  “面对每年1万亿元的工程建设资金,我们有责任给子孙后代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这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呼声。&nbsp; <br/><br/>  大量遗憾工程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没有打造遗产工程的心理素质和物质素质&nbsp; <br/><br/>  王梦恕院士预测,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将进入大拆除和重建的高潮期。这是因为目前的一些工程建设,设计、施工都没有从长远规划。加上一些工程一味地追求政绩,客观上存在缺规划、欠设计、抠投资、紧工期等先天缺陷,使原本能够成为遗产工程的好项目,也遭到浮躁之风的侵蚀。有的项目工程甚至刚刚启用15年左右,就不得不进入大修期或干脆拆了重建。&nbsp; <br/>&nbsp;&nbsp; <br/>  规划设计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听不进专家的意见,谁不按照他的想法说,干脆就不让你发表意见。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工程,涉及多学科技术,原本应该多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但由于一些工程项目上马时间紧,论证时间不足就仓促上马,最终造成遗憾工程。王梦恕院士批评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学者,他说,有些专家、学者失去了坚持真理、严谨科学的品德,跟着有关部门的喜好走,不顾科学操守,一味跟着起哄。另有一些跨位(学科)专家,学术有限但却敢跨行业讲话,造成专家意见混乱,这些都是工程项目设计先天不足的重要因素。&nbsp;&nbsp; <br/><br/>  项目工期人为设定。王梦恕院士认为,一个工程项目的建造,有它科学合理的工期,谁违犯它就要付出代价。如兰州与武威间的乌鞘岭铁路隧道,全长20多公里,合理工期为四至四年半时间。有关部门为了提前到两年半完成任务,提出“进度压倒一切”的口号,不惜成本,采取长隧短打,打了13个斜井、竖井,单是这些附属工程的长度就大于20公里,超过了隧道本身,工程造价超出6亿多元,如果算上将来填埋斜、竖井的费用,所有施工方都要严重亏损。而且由于大量开挖斜、竖井,严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群众很有意见。&nbsp; <br/>&nbsp;&nbsp; <br/>  工程造价不尽合理。合理造价是保障工程不大拆、不重建的根本。王梦恕院士强调,暂时没有能力建的项目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勉强上项、勉强建设,只能得到一个四不像工程。比如,一些城市人口不过几十万,GDP不过千亿元,财政不足百亿元,却要争着上地铁项目,出不起钱到处贷款,这样的工程即使建起来也是赔本工程,失败工程。另有一些工程,只考虑建不考虑保养,建得起,养不起,最终发挥不了效益,成了样子工程,过些年不想拆都不行。&nbsp; <br/>&nbsp;&nbsp; <br/>  慎建少拆,为子孙后代少留遗憾,多留资源&nbsp;&nbsp; <br/><br/>  “从对比来看,中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三倍,建筑物平均寿命是别人的1/3,拆房率居高不下。”王梦恕院士把当今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归为遗憾工程系列。&nbsp; <br/>&nbsp;&nbsp; <br/>  他说,许多国家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村镇,仍保留着许多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物和街区风貌。而中国仅存的历史性标志建筑已是凤毛麟角,却仍免不了被拆除的厄运,全国各地文物古迹毁砸过半,取而代之的是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不土不洋的建筑垃圾。&nbsp; <br/>&nbsp;&nbsp; <br/>  一些开发商惟利是图,太多的设计师迁就附和甚至失去职业道德,太多的官员指手画脚,太多的用户跟风逐流,当一座旧式建筑物影响商人赚钱,又遭到住户嫌弃、建筑师的藐视时,再高的文物价值也会毁于一旦。&nbsp;&nbsp; <br/><br/>  从尊重历史文化和爱惜资源出发,应保护各个时期的建筑物。历史不应该在建筑上有间断,乱拆乱建,将会给后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nbsp; <br/>&nbsp;&nbsp; <br/>  王梦恕院士很不理解:在中国第一期储存原油采用地上方案时,经多次论证地下油库比地面油库有九大好处。但是,在某一地区,地面300万立方米油库仍在施工,而这个占地58公顷的地面工程的寿命仅为25年,明知不好,还在修建,是为什么?&nbsp; <br/>&nbsp;&nbsp; <br/>  本来某市修建海底隧道是最佳方案,但官方一直热衷于在海湾中修一座36公里长的双向6车道的大桥,耗资在100亿元以上,而在这里每年因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要中断通行至少有40天以上。这种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建筑工程,不知为什么就批准了?&nbsp;&nbsp; <br/><br/>  王梦恕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要从资源、土地、人口、环境等观念出发,城市不应无限平面扩张,要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变成立体城市,向地下要资源。给人们生活的第二空间,已是世界潮流,日本要把一个日本国变成十个日本国,就是要向地下发展和规划。美国提出在21世纪将1/3的人口居住在地下或半地下以节约能源,这也是我国应效仿的。&nbsp; <br/>&nbsp;&nbsp; <br/>  用科学发展观来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力争建出更多的遗产工程&nbsp;&nbsp; <br/><br/>  王梦恕院士主张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建设工程。他说,衡量一项工程是否够得上遗产工程,首先看它在规划、设计、造价、施工上是否真正科学合理。一看环境影响,好的工程应该是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二看社会效益,是否有带动周边经济人文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只考虑自身的效益,甚至是损人利己带来的效益。如,地铁工程修到哪里,哪里的地价就会上涨,沿边就繁荣;三看运营代价,建成一个工程用不起、修不起,如上海某大厦,一天的运营费50万元,北京某建筑每天的运营费上百万元,谁敢接受它。一些城市地铁的修建也正追求高投入,运营费满足不了设备折旧费,政府每年不得不补贴几亿元;四看自主知识产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并有创新;五看节能环保,节能、环保的工程才能长久;六看工程寿命,我们常讲“百年大计”,这只是一个安全标准,一百年是使用期,两百年是维修期,而现在有些桥梁建设不到50年就坏了,一些房屋不到30年就成了危房。&nbsp; <br/>&nbsp;&nbsp; <br/>  王梦恕院士说,即使不懂建筑艺术的老百姓,也能想出个起码的建筑标准,那就是:“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nbsp;来源:人民日报</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1万亿工程建设资金该给子孙留下什么?</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nbsp;&nbsp;2006-04-29 <font></font></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0" style="MARGIN: 1px 7px 3px 4px;"><tbody><tr><td><img src="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4/29/100133796.jpg" border="0" name="normal" alt=""/> </td></tr></tbody></table>  “面对每年1万亿元的工程建设资金,我们有责任给子孙后代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这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呼声。&nbsp; <br/><br/>  大量遗憾工程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没有打造遗产工程的心理素质和物质素质&nbsp; <br/><br/>  王梦恕院士预测,在未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将进入大拆除和重建的高潮期。这是因为目前的一些工程建设,设计、施工都没有从长远规划。加上一些工程一味地追求政绩,客观上存在缺规划、欠设计、抠投资、紧工期等先天缺陷,使原本能够成为遗产工程的好项目,也遭到浮躁之风的侵蚀。有的项目工程甚至刚刚启用15年左右,就不得不进入大修期或干脆拆了重建。&nbsp; <br/>&nbsp;&nbsp; <br/>  规划设计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听不进专家的意见,谁不按照他的想法说,干脆就不让你发表意见。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工程,涉及多学科技术,原本应该多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但由于一些工程项目上马时间紧,论证时间不足就仓促上马,最终造成遗憾工程。王梦恕院士批评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学者,他说,有些专家、学者失去了坚持真理、严谨科学的品德,跟着有关部门的喜好走,不顾科学操守,一味跟着起哄。另有一些跨位(学科)专家,学术有限但却敢跨行业讲话,造成专家意见混乱,这些都是工程项目设计先天不足的重要因素。&nbsp;&nbsp; <br/><br/>  项目工期人为设定。王梦恕院士认为,一个工程项目的建造,有它科学合理的工期,谁违犯它就要付出代价。如兰州与武威间的乌鞘岭铁路隧道,全长20多公里,合理工期为四至四年半时间。有关部门为了提前到两年半完成任务,提出“进度压倒一切”的口号,不惜成本,采取长隧短打,打了13个斜井、竖井,单是这些附属工程的长度就大于20公里,超过了隧道本身,工程造价超出6亿多元,如果算上将来填埋斜、竖井的费用,所有施工方都要严重亏损。而且由于大量开挖斜、竖井,严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群众很有意见。&nbsp; <br/>&nbsp;&nbsp; <br/>  工程造价不尽合理。合理造价是保障工程不大拆、不重建的根本。王梦恕院士强调,暂时没有能力建的项目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勉强上项、勉强建设,只能得到一个四不像工程。比如,一些城市人口不过几十万,GDP不过千亿元,财政不足百亿元,却要争着上地铁项目,出不起钱到处贷款,这样的工程即使建起来也是赔本工程,失败工程。另有一些工程,只考虑建不考虑保养,建得起,养不起,最终发挥不了效益,成了样子工程,过些年不想拆都不行。&nbsp; <br/>&nbsp;&nbsp; <br/>  慎建少拆,为子孙后代少留遗憾,多留资源&nbsp;&nbsp; <br/><br/>  “从对比来看,中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三倍,建筑物平均寿命是别人的1/3,拆房率居高不下。”王梦恕院士把当今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归为遗憾工程系列。&nbsp; <br/>&nbsp;&nbsp; <br/>  他说,许多国家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村镇,仍保留着许多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物和街区风貌。而中国仅存的历史性标志建筑已是凤毛麟角,却仍免不了被拆除的厄运,全国各地文物古迹毁砸过半,取而代之的是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不土不洋的建筑垃圾。&nbsp; <br/>&nbsp;&nbsp; <br/>  一些开发商惟利是图,太多的设计师迁就附和甚至失去职业道德,太多的官员指手画脚,太多的用户跟风逐流,当一座旧式建筑物影响商人赚钱,又遭到住户嫌弃、建筑师的藐视时,再高的文物价值也会毁于一旦。&nbsp;&nbsp; <br/><br/>  从尊重历史文化和爱惜资源出发,应保护各个时期的建筑物。历史不应该在建筑上有间断,乱拆乱建,将会给后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nbsp; <br/>&nbsp;&nbsp; <br/>  王梦恕院士很不理解:在中国第一期储存原油采用地上方案时,经多次论证地下油库比地面油库有九大好处。但是,在某一地区,地面300万立方米油库仍在施工,而这个占地58公顷的地面工程的寿命仅为25年,明知不好,还在修建,是为什么?&nbsp; <br/>&nbsp;&nbsp; <br/>  本来某市修建海底隧道是最佳方案,但官方一直热衷于在海湾中修一座36公里长的双向6车道的大桥,耗资在100亿元以上,而在这里每年因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要中断通行至少有40天以上。这种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建筑工程,不知为什么就批准了?&nbsp;&nbsp; <br/><br/>  王梦恕院士呼吁,各级政府要从资源、土地、人口、环境等观念出发,城市不应无限平面扩张,要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变成立体城市,向地下要资源。给人们生活的第二空间,已是世界潮流,日本要把一个日本国变成十个日本国,就是要向地下发展和规划。美国提出在21世纪将1/3的人口居住在地下或半地下以节约能源,这也是我国应效仿的。&nbsp; <br/>&nbsp;&nbsp; <br/>  用科学发展观来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力争建出更多的遗产工程&nbsp;&nbsp; <br/><br/>  王梦恕院士主张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建设工程。他说,衡量一项工程是否够得上遗产工程,首先看它在规划、设计、造价、施工上是否真正科学合理。一看环境影响,好的工程应该是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二看社会效益,是否有带动周边经济人文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只考虑自身的效益,甚至是损人利己带来的效益。如,地铁工程修到哪里,哪里的地价就会上涨,沿边就繁荣;三看运营代价,建成一个工程用不起、修不起,如上海某大厦,一天的运营费50万元,北京某建筑每天的运营费上百万元,谁敢接受它。一些城市地铁的修建也正追求高投入,运营费满足不了设备折旧费,政府每年不得不补贴几亿元;四看自主知识产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并有创新;五看节能环保,节能、环保的工程才能长久;六看工程寿命,我们常讲“百年大计”,这只是一个安全标准,一百年是使用期,两百年是维修期,而现在有些桥梁建设不到50年就坏了,一些房屋不到30年就成了危房。&nbsp; <br/>&nbsp;&nbsp; <br/>  王梦恕院士说,即使不懂建筑艺术的老百姓,也能想出个起码的建筑标准,那就是:“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nbsp;来源:人民日报</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