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浮,期待“新的重要一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34:11
  4月26日上午,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会议中心,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竣工验收会议在这里进行。<br/><br/>  会议开始前,吴祥明频繁穿梭于会场内外,平时不苟言笑的他,这天满脸笑容。不时,还有与会代表拉住这位“吴总”合影。<br/><br/>  2000年10月,吴祥明任上海磁浮列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吴总”也就被一直叫到现在。尽管,上海磁浮线商业试运营已将近两年,在人们印象中,该工程早已完工了,但严格地说,在没有验收之前,上海磁浮都还只能叫“试运营”,因此,吴祥明就还是“吴总”。<br/><br/>  验收委员会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等有关方面组成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是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他们也悉数到场。<br/><br/>  “验收委员会认为,上海线整个建设工程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磁悬浮技术的要求,验收范围的所有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设定的指标和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环保、消防、档案、规划、卫生等单项验收合格……国家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项目通过竣工验收!”<br/><br/>  当工作人员宣读完国家验收证书时,全场掌声响起。主持人提议:“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大家再次鼓掌表示通过。”<br/><br/>  这标志着上海磁浮从此投入正式运营。<br/><br/>  <b>为什么在试运行两年之后,才组织国家验收</b><br/><br/>  不妨先回顾一下上海磁浮建设的大致过程:<br/><br/>  2000年8月24日,原国家计委经国务院批准,批复了上海市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项目建议书;<br/><br/>  2000年10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市磁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br/><br/>  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会议审议批准了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br/><br/>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举行开工仪式;<br/><br/>  2002年12月31日,单线试运行;<br/><br/>  2003年完成双线系统调试;<br/><br/>  2004年4月13日完成主合同考核验收;<br/><br/>  2004年5月正式投入商业试运营。<br/><br/>  试运营将近两年之后,才进行验收,时间“似乎长了点”。对此,张晓强的解释是: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技术含量高、工程难度大,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因此,与常规轮轨交通工程相比,需要一个更长时间的试运营,检验它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我想,正是由于上海磁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国家的工程验收比常规交通项目要稍微长一些。”<br/><br/>  试运行的结果令人满意。截至2006年3月,上海磁浮累计运营1180天,运营里程超过240万公里,载客开行逾6万班次,安全运载乘客623万人次,未发生运行安全事故。同时还经历了积雪、大风等恶劣气候的考验。另外,项目运营收入可以弥补日常运行成本和管理费用,保障列车正常运行的开支需要。<br/><br/>  “今天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我激动万分。”吴祥明说。他的确百感交集,他和他的同事们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平心而论,他们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这些年来,对于在中国推广磁悬浮技术,争议声从来没有停过。吴祥明和他的团队,或许也承受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压力。<br/><br/>  “在近两年的工程建设和近两年的商业试运营中,我们完成了对德国高速磁浮系统线路轨道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过程,实现了线路轨道工程国产化,也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通过试运行,检验了高速磁悬浮技术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吴祥明说。<br/><br/>  “上海磁浮通过国家验收,我觉得意义重大。在上海磁浮建设的过程中,我曾接待过很多国外领导人,他们对这件事非常惊奇,德国研发的科技成果,没在德国建设,而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这足以说明,中国在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我们有魄力有能力引进消化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杨雄同样振奋。<br/><br/>  <b>在高速磁浮的某些方面,上海线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br/><br/>  上海磁浮工程建设,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对于磁浮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恐怕还只是一个分号。<br/><br/>  今年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沪杭磁浮交通项目建议书。目前,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刻,对上海磁浮组织国家验收,显然具有多重意义。<br/><br/>  “应该说工作没有结束,现在仅仅是30公里示范线,我们还要为中长线建设进行示范和探索,让磁浮这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中国更好发展。”杨雄表示。<br/><br/>  “国家批准了沪杭磁悬浮项目建议书,对我们来说,沪杭磁浮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科学决策,认真做好上海磁浮建设的经验总结,系统研究沪杭磁悬浮项目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吴祥明在大会上表态。<br/><br/>  毫无疑问,上海磁浮线的建设和运营,对沪杭磁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未来国家的最终决策,意义非同寻常。<br/><br/>  张晓强指出,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创造了我国自主引进与自主研发的同步实施、走开放式创新之路的跨越,展示了我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并对促进地区经济、科技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br/><br/>  “通过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的实践,我们在学习德国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对磁悬浮系统构成、技术层次、国产化等问题有了全面认识,掌握了四项系统技术中的线路轨道技术,并取得了20项专利,设备国产化有所突破,也实现了中方独立运行和维护,同时还培养锻炼了一支科研开发和工程建设队伍,积累了研发、设计、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在高速磁悬浮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张晓强说。<br/><br/>  目前,有关方面正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原则,对沪杭线进入深入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上海线积累的很多宝贵经验,将对沪杭磁浮可行性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说在控制投资上,在组织高效建设上,在引进消化吸收上,在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国产化率上。<br/><br/>  <b>关照记者们:“不要老讲沪杭磁浮年内开工啊”</b><br/><br/>  “年内开工,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投入运营”——这是对于沪杭磁浮的一种普遍说法。<br/><br/>  在验收会议结束后,张晓强与记者见面。短短20分钟时间,记者的提问也主要集中在沪杭磁浮。<br/><br/>  “希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投入运营,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们都希望能拥有先进的中距离的高速磁悬浮线,能够在世博会期间提供服务。但我想,愿望与实际能不能对接,取决于下一阶段工作的效果。”张晓强说。<br/><br/>  张晓强指出,沪杭磁浮是“磁悬浮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新的重要一步”,但也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研究,如投资问题、运行管理模式问题、如何进一步与德国开展技术合作的问题。同时,沪杭磁浮是170公里,上海线只有30公里,这样,在环境保护、土地占用、车厢内的降噪以及提高旅客舒适性等方面,就提出更高要求。<br/><br/>  建设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关键。张晓强说,上海磁浮每公里的造价3.13亿元。如果磁悬浮技术要在更长距离上推广,降低建设成本非常重要。如果造价过高,可能会影响磁悬浮技术的应用前景。<br/><br/>  什么样的造价合理?我国已建和将建的高速铁路,每公里建设成本大约1亿元。张晓强说:“从我的愿望,磁浮也能降到每公里1亿元最好了,竞争力就更强了。但磁悬浮毕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运行速度比轮轨要高得多。所以,降到每公里1亿元太苛求了。很多专家提出:先把磁浮建设成本降到每公里2亿元。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他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有上海线的宝贵经验,争取磁浮造价大幅度降低是完全可能的。<br/><br/>  张晓强表示,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拿出科学全面的可行性报告,就可以为国家最终决策创造良好条件。<br/><br/>  走出门外,张晓强又回过头向记者关照:“国务院批准的是项目建议书,现在正在全面深入进行可行性研究,所以不要老讲年内开工啊!”4月26日上午,上海兴国宾馆8号楼会议中心,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竣工验收会议在这里进行。<br/><br/>  会议开始前,吴祥明频繁穿梭于会场内外,平时不苟言笑的他,这天满脸笑容。不时,还有与会代表拉住这位“吴总”合影。<br/><br/>  2000年10月,吴祥明任上海磁浮列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吴总”也就被一直叫到现在。尽管,上海磁浮线商业试运营已将近两年,在人们印象中,该工程早已完工了,但严格地说,在没有验收之前,上海磁浮都还只能叫“试运营”,因此,吴祥明就还是“吴总”。<br/><br/>  验收委员会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等有关方面组成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是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他们也悉数到场。<br/><br/>  “验收委员会认为,上海线整个建设工程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磁悬浮技术的要求,验收范围的所有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设定的指标和国家有关规定要求,环保、消防、档案、规划、卫生等单项验收合格……国家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项目通过竣工验收!”<br/><br/>  当工作人员宣读完国家验收证书时,全场掌声响起。主持人提议:“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大家再次鼓掌表示通过。”<br/><br/>  这标志着上海磁浮从此投入正式运营。<br/><br/>  <b>为什么在试运行两年之后,才组织国家验收</b><br/><br/>  不妨先回顾一下上海磁浮建设的大致过程:<br/><br/>  2000年8月24日,原国家计委经国务院批准,批复了上海市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项目建议书;<br/><br/>  2000年10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市磁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br/><br/>  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会议审议批准了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br/><br/>  2001年3月1日,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举行开工仪式;<br/><br/>  2002年12月31日,单线试运行;<br/><br/>  2003年完成双线系统调试;<br/><br/>  2004年4月13日完成主合同考核验收;<br/><br/>  2004年5月正式投入商业试运营。<br/><br/>  试运营将近两年之后,才进行验收,时间“似乎长了点”。对此,张晓强的解释是: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技术含量高、工程难度大,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线路。因此,与常规轮轨交通工程相比,需要一个更长时间的试运营,检验它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工程的可靠性、安全性。“我想,正是由于上海磁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国家的工程验收比常规交通项目要稍微长一些。”<br/><br/>  试运行的结果令人满意。截至2006年3月,上海磁浮累计运营1180天,运营里程超过240万公里,载客开行逾6万班次,安全运载乘客623万人次,未发生运行安全事故。同时还经历了积雪、大风等恶劣气候的考验。另外,项目运营收入可以弥补日常运行成本和管理费用,保障列车正常运行的开支需要。<br/><br/>  “今天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我激动万分。”吴祥明说。他的确百感交集,他和他的同事们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平心而论,他们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这些年来,对于在中国推广磁悬浮技术,争议声从来没有停过。吴祥明和他的团队,或许也承受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压力。<br/><br/>  “在近两年的工程建设和近两年的商业试运营中,我们完成了对德国高速磁浮系统线路轨道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过程,实现了线路轨道工程国产化,也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通过试运行,检验了高速磁悬浮技术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吴祥明说。<br/><br/>  “上海磁浮通过国家验收,我觉得意义重大。在上海磁浮建设的过程中,我曾接待过很多国外领导人,他们对这件事非常惊奇,德国研发的科技成果,没在德国建设,而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这足以说明,中国在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我们有魄力有能力引进消化吸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杨雄同样振奋。<br/><br/>  <b>在高速磁浮的某些方面,上海线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br/><br/>  上海磁浮工程建设,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对于磁浮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恐怕还只是一个分号。<br/><br/>  今年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沪杭磁浮交通项目建议书。目前,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刻,对上海磁浮组织国家验收,显然具有多重意义。<br/><br/>  “应该说工作没有结束,现在仅仅是30公里示范线,我们还要为中长线建设进行示范和探索,让磁浮这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中国更好发展。”杨雄表示。<br/><br/>  “国家批准了沪杭磁悬浮项目建议书,对我们来说,沪杭磁浮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科学决策,认真做好上海磁浮建设的经验总结,系统研究沪杭磁悬浮项目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吴祥明在大会上表态。<br/><br/>  毫无疑问,上海磁浮线的建设和运营,对沪杭磁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未来国家的最终决策,意义非同寻常。<br/><br/>  张晓强指出,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创造了我国自主引进与自主研发的同步实施、走开放式创新之路的跨越,展示了我国的工程技术水平,在国际上也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并对促进地区经济、科技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br/><br/>  “通过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的实践,我们在学习德国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对磁悬浮系统构成、技术层次、国产化等问题有了全面认识,掌握了四项系统技术中的线路轨道技术,并取得了20项专利,设备国产化有所突破,也实现了中方独立运行和维护,同时还培养锻炼了一支科研开发和工程建设队伍,积累了研发、设计、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在高速磁悬浮的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张晓强说。<br/><br/>  目前,有关方面正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原则,对沪杭线进入深入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上海线积累的很多宝贵经验,将对沪杭磁浮可行性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说在控制投资上,在组织高效建设上,在引进消化吸收上,在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国产化率上。<br/><br/>  <b>关照记者们:“不要老讲沪杭磁浮年内开工啊”</b><br/><br/>  “年内开工,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投入运营”——这是对于沪杭磁浮的一种普遍说法。<br/><br/>  在验收会议结束后,张晓强与记者见面。短短20分钟时间,记者的提问也主要集中在沪杭磁浮。<br/><br/>  “希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投入运营,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们都希望能拥有先进的中距离的高速磁悬浮线,能够在世博会期间提供服务。但我想,愿望与实际能不能对接,取决于下一阶段工作的效果。”张晓强说。<br/><br/>  张晓强指出,沪杭磁浮是“磁悬浮技术在中国发展的新的重要一步”,但也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研究,如投资问题、运行管理模式问题、如何进一步与德国开展技术合作的问题。同时,沪杭磁浮是170公里,上海线只有30公里,这样,在环境保护、土地占用、车厢内的降噪以及提高旅客舒适性等方面,就提出更高要求。<br/><br/>  建设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关键。张晓强说,上海磁浮每公里的造价3.13亿元。如果磁悬浮技术要在更长距离上推广,降低建设成本非常重要。如果造价过高,可能会影响磁悬浮技术的应用前景。<br/><br/>  什么样的造价合理?我国已建和将建的高速铁路,每公里建设成本大约1亿元。张晓强说:“从我的愿望,磁浮也能降到每公里1亿元最好了,竞争力就更强了。但磁悬浮毕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运行速度比轮轨要高得多。所以,降到每公里1亿元太苛求了。很多专家提出:先把磁浮建设成本降到每公里2亿元。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他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有上海线的宝贵经验,争取磁浮造价大幅度降低是完全可能的。<br/><br/>  张晓强表示,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拿出科学全面的可行性报告,就可以为国家最终决策创造良好条件。<br/><br/>  走出门外,张晓强又回过头向记者关照:“国务院批准的是项目建议书,现在正在全面深入进行可行性研究,所以不要老讲年内开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