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气等四家国企获印尼80亿美元电站大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22:45
  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并非总是步履蹒跚。4月22日,在几乎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四家中国公司轻松获得了印尼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额最高的电站建设项目。它们将在未来三年内,在印尼建设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总价值70亿-80亿美元的燃煤电站,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力企业在海外承接的最大项目。<br/><br/>  这四家中国公司是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分别简称哈尔滨动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中技总公司),其中前三者是中国最大的三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哈尔滨动力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全球范围内,能在短时间内低成本、高质量地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电站,非中国企业莫属。<br/><br/>  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以往都是零星承接一些规模不大的海外项目,企业大多单打独斗。此次四家中国公司联手进军印尼,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国泰君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彭继忠甚至认为,以此为起点,中国电力企业大规模开拓海外市场的时代到来了。<br/><br/>  超级大单花落中国<br/><br/>  4月22日,四家中国企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印尼国营电力公司签订备忘录,承接印尼1000万千瓦燃煤电站的建设项目,这一数字占到目前印尼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近1/3。<br/><br/>  印尼国营电力公司隶属于印尼能源部,类似于中国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之前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印尼电力行业处于独家垄断地位。<br/><br/>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基础设施建设陷入停滞,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不足1%,而电力需求年均增幅超过10%,缺电现象十分严重。<br/><br/>  据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参谭伟文介绍,为缓解“电荒”,印尼政府近期推出两个规模空前的项目,一是将800万千瓦的燃油电站逐步改造为燃煤电站,以减轻油价高涨带来的经济压力;二是投资新建10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其中700万-800万千瓦的电站使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并力求尽快建成。<br/><br/>  此前,中国企业已试探性地进入到印尼电力市场,累计装机容量约180万千瓦。其中,四川成达化学工程公司2003年在印尼南苏门达腊省以BOT(建设-运营-转让)方式投资建设了15万千瓦燃气电站,之后于2004年在中爪哇省建设了2×30万千瓦燃煤电站。这两项工程分别只用了11个月和24个月,创下了印尼电站建设历史上的最快纪录。<br/><br/>  “中国企业在电站造价上也非常具有竞争力,”谭伟文说,包括成达公司的项目在内,中国公司在印尼建设电站的平均成本为800-850美元/千瓦,而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的造价普遍高于1000美元/千瓦,个别项目甚至高达1700美元/千瓦。<br/><br/>  “综合考虑了工期、性价比等因素,印尼政府和印尼国营电力公司都倾向于选择中国企业建设这10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哈尔滨动力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印尼方面对哈尔滨动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这三家中国最大的电站制造企业熟悉并且认可,主动向中国方面抛出了橄榄枝。<br/><br/>  目前,上述三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均超过2000万千瓦,都可独自承担印尼1000万千瓦电站设备的制造工作。但由于近年国内需求持续旺盛,生产任务繁重,三家企业决定共享这一订单,并联合了机电设备进出口经验丰富的中技总公司组成四方联合体,共同与印尼进行协商,很快达成意向。此举既缓解了三家企业的生产压力,也避免了单独竞争时相互压价。<br/><br/>  据了解,备忘录签订后,联合体将与印尼国营电力公司展开具体的商务谈判,双方计划8月份签署正式合同,2009年之前至少建成700万-800万千瓦电站。<br/><br/>  新兴市场的机会<br/><br/>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参谭伟文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除了此次推出的1000万千瓦大型电站项目外,印尼政府还计划未来几年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小型电站,单机容量为3万、5万、10万千瓦等。<br/><br/>  按照印尼电力发展规划,到2013年,印尼将新增装机容量234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5453万千瓦。涉及的电厂建设投资将高达234亿美元,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投资约70-80亿美元。<br/><br/>  “对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商机。”谭伟文说,印尼电力供不应求,电站建成后收入较有保障,而且该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很欢迎中国公司投资,总体来讲投资风险相对较小。<br/><br/>  在国泰君安彭继忠看来,不仅是印尼,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土耳其、伊朗等中亚国家都将成为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电站建设滞后于经济增长,普遍处于缺电状态。<br/><br/>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拓展海外新兴市场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在为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国内电力市场过剩寻找出路。<br/><br/>  2003年以来,中国电力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2005年至2007年将连续三年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目前,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接到的订单已排到2008年,生产任务过于集中,远超实际生产能力,部分关键零部件只能靠国外企业的协作完成。<br/><br/>  但2006年电力供需形势从紧张转向宽松,新增的电力设备订货合同已开始减少,业界主流观点认为,2008年以后电力设备制造业将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br/><br/>  国信证券电力设备行业资深分析师杜猛预计,2008年以后国内平均每年新增装机约为3000-4000万千瓦,哈尔滨动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这三大集团的火电设备订单可保持500-600万千瓦/年,远低于现在每年2000万千瓦以上的订单规模,企业效益将大幅减少。国内其余100多家产品结构单一、生产小机组为主的中小企业则将陷入生存困境。<br/><br/>  “将一部分闲置产能输送到国外市场是比较现实的出路,”彭继忠认为,国内企业现在就应着力开拓海外市场,而不是等国内饱和后再应对。(刘伟勋)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并非总是步履蹒跚。4月22日,在几乎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四家中国公司轻松获得了印尼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额最高的电站建设项目。它们将在未来三年内,在印尼建设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总价值70亿-80亿美元的燃煤电站,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力企业在海外承接的最大项目。<br/><br/>  这四家中国公司是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分别简称哈尔滨动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中技总公司),其中前三者是中国最大的三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哈尔滨动力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全球范围内,能在短时间内低成本、高质量地建设规模如此之大的电站,非中国企业莫属。<br/><br/>  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以往都是零星承接一些规模不大的海外项目,企业大多单打独斗。此次四家中国公司联手进军印尼,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国泰君安证券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彭继忠甚至认为,以此为起点,中国电力企业大规模开拓海外市场的时代到来了。<br/><br/>  超级大单花落中国<br/><br/>  4月22日,四家中国企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印尼国营电力公司签订备忘录,承接印尼1000万千瓦燃煤电站的建设项目,这一数字占到目前印尼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近1/3。<br/><br/>  印尼国营电力公司隶属于印尼能源部,类似于中国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之前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印尼电力行业处于独家垄断地位。<br/><br/>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基础设施建设陷入停滞,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不足1%,而电力需求年均增幅超过10%,缺电现象十分严重。<br/><br/>  据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参谭伟文介绍,为缓解“电荒”,印尼政府近期推出两个规模空前的项目,一是将800万千瓦的燃油电站逐步改造为燃煤电站,以减轻油价高涨带来的经济压力;二是投资新建10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其中700万-800万千瓦的电站使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机组,并力求尽快建成。<br/><br/>  此前,中国企业已试探性地进入到印尼电力市场,累计装机容量约180万千瓦。其中,四川成达化学工程公司2003年在印尼南苏门达腊省以BOT(建设-运营-转让)方式投资建设了15万千瓦燃气电站,之后于2004年在中爪哇省建设了2×30万千瓦燃煤电站。这两项工程分别只用了11个月和24个月,创下了印尼电站建设历史上的最快纪录。<br/><br/>  “中国企业在电站造价上也非常具有竞争力,”谭伟文说,包括成达公司的项目在内,中国公司在印尼建设电站的平均成本为800-850美元/千瓦,而美国、德国、日本企业的造价普遍高于1000美元/千瓦,个别项目甚至高达1700美元/千瓦。<br/><br/>  “综合考虑了工期、性价比等因素,印尼政府和印尼国营电力公司都倾向于选择中国企业建设这10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哈尔滨动力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印尼方面对哈尔滨动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这三家中国最大的电站制造企业熟悉并且认可,主动向中国方面抛出了橄榄枝。<br/><br/>  目前,上述三家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均超过2000万千瓦,都可独自承担印尼1000万千瓦电站设备的制造工作。但由于近年国内需求持续旺盛,生产任务繁重,三家企业决定共享这一订单,并联合了机电设备进出口经验丰富的中技总公司组成四方联合体,共同与印尼进行协商,很快达成意向。此举既缓解了三家企业的生产压力,也避免了单独竞争时相互压价。<br/><br/>  据了解,备忘录签订后,联合体将与印尼国营电力公司展开具体的商务谈判,双方计划8月份签署正式合同,2009年之前至少建成700万-800万千瓦电站。<br/><br/>  新兴市场的机会<br/><br/>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公参谭伟文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除了此次推出的1000万千瓦大型电站项目外,印尼政府还计划未来几年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小型电站,单机容量为3万、5万、10万千瓦等。<br/><br/>  按照印尼电力发展规划,到2013年,印尼将新增装机容量234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5453万千瓦。涉及的电厂建设投资将高达234亿美元,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投资约70-80亿美元。<br/><br/>  “对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来说,这是个很大的商机。”谭伟文说,印尼电力供不应求,电站建成后收入较有保障,而且该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很欢迎中国公司投资,总体来讲投资风险相对较小。<br/><br/>  在国泰君安彭继忠看来,不仅是印尼,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土耳其、伊朗等中亚国家都将成为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新兴市场。这些国家电站建设滞后于经济增长,普遍处于缺电状态。<br/><br/>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拓展海外新兴市场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在为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国内电力市场过剩寻找出路。<br/><br/>  2003年以来,中国电力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2005年至2007年将连续三年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目前,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接到的订单已排到2008年,生产任务过于集中,远超实际生产能力,部分关键零部件只能靠国外企业的协作完成。<br/><br/>  但2006年电力供需形势从紧张转向宽松,新增的电力设备订货合同已开始减少,业界主流观点认为,2008年以后电力设备制造业将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br/><br/>  国信证券电力设备行业资深分析师杜猛预计,2008年以后国内平均每年新增装机约为3000-4000万千瓦,哈尔滨动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这三大集团的火电设备订单可保持500-600万千瓦/年,远低于现在每年2000万千瓦以上的订单规模,企业效益将大幅减少。国内其余100多家产品结构单一、生产小机组为主的中小企业则将陷入生存困境。<br/><br/>  “将一部分闲置产能输送到国外市场是比较现实的出路,”彭继忠认为,国内企业现在就应着力开拓海外市场,而不是等国内饱和后再应对。(刘伟勋)
是不是真的啊~?
中国好牛啊
国企,任重道远
不错不错,火电站还是去国外建设去吧
<p>三家中国企业联合中标,避免互相压价,是好事。</p><p>中国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国内企业对外项目上的合作。</p><p>像中国的焦炭行业,稀土行业,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应该避免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p>
国人当自强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fc</i>在2006-5-1 17:24:00的发言:</b><br/><p>三家中国企业联合中标,避免互相压价,是好事。</p><p>中国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国内企业对外项目上的合作。</p><p>像中国的焦炭行业,稀土行业,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应该避免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p></div><p></p>确实是好主意。
<p>“。。。此举既缓解了三家企业的生产压力,也避免了单独竞争时相互压价。。。”</p><p>&nbsp;</p><p>&nbsp;</p>[em17][em17][em17]
<p>没有对手的情况下????</p><p>是不是没有多少赚头啊 ???别人不想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