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8:55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

                       *邓贤*

    谨以此书,向所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活着或死去的,有
名或无名的,士兵或将军,献上我的一方小小的墓志。碑文铭刻:---也许你们被遗忘
了,但你们创造的业绩永存。

    ----作者题记

    引子:历史的坚果

    公元一九七三年即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二年,一批日本客人获准访问了中国的边陲城市昆
明。客人们向当时的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提出一个不合时宜的要求,希望允许他们到滇西祭一
祭日本士兵的骸骨。这个要求被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据说全体日本人当即失声痛哭。

    一九七九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云南,他们被允许到更多的地方参观和游
览。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开放的限定就定在昆明以西三百多公里的大理市。这里依山傍
水,风景如画,更有南诏古国的遗址和五朵金花的故事蜚声中外,然而日本游客却个个愁眉
不展。他们终日翘首西望,茶饭不思。莽莽苍山好像一道严重的历史帷幔遮断他们的视线。
临行,日本人个个面西而立,长跪不起。

    他们也是要到滇西祭扫亡灵的。

    我头次听说这件事,曾经长久地为日本人的执拗念头迷惑不解。我以为战争早已成为过
去,历史只不过是一缕轻烟。天空被阳光热烈照耀,大地到处有鲜花和绿草,那些日本人何
以要执着地寻找失落的历史,何况是并不光彩并不荣耀的历史?

    我回答不出。

    准确说当时的我回答不出。我相信我现在的同胞大多数依然回答不出。

    这便是后来不断促使我关注历史的一个原因。

    第一部缅甸之战

    第一章缅甸风云

    1

    昭和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一年),世界战局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

    六月,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一天,日本飞机全面袭击西方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仅仅一周,盟军损
失一千架作战飞机和一百二十艘舰船,丧失了战争主动权。

    伦敦,首相官邸。

    “爵士,这难道能算作坏消息吗?”大胖子邱吉尔从扶手椅上弹起来,激动地朝外交大
臣艾登爵士嚷道:“嗨!日本人干了件什么蠢事----你想想看,往美国牛仔屁股上捅一
刀,这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么说,我们不会单独作战了。”

    十二月八日,英国对日宣战。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苏军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匆匆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向最高统帅报告时,斯
大林同志正在掩蔽地下室昏昏欲睡。

    “什么?!你再给我念一遍!”斯大林突然两眼放光,好像睡醒的狮子一样亢奋起来:
“好极了,真是好极了!听听,这群黄脸猴子干得真不赖。”

    半个月后,苏联最高统帅部秘密从远东军区抽调三分之二的兵力,包括三十个步兵师,
九百辆坦克和全部作战飞机投入莫斯科前线。远东方面只留下部份边防军与日本官东军对
峙。

    十二月十七日,英国首相特使,外交大臣艾登飞抵莫斯科,敦促苏联立即对日宣战。这
一要求遭到斯大林愤怒拒绝。

    此后,英美首脑多次敦促苏联对日宣战,均遭拒绝。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一直被保持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即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前一周和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当天,才被苏联政府宣布单方面废除。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唯一个对日本采取中立立场和保持外交关系的同盟国家。

    对英美盟国来说,太平洋初期无疑意味着一段充满灾难,耻辱和不堪回首的日子。

    战争头一周,日军占领泰国全境,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成功。

    十二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击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新加坡
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仓惶逃出澳大利亚。日军乘胜
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纵观一九四一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将这场战争区分为两个互相关联
的局部:一个是亚洲东部幅员宽广的中国大陆(中国战场),另一个是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
阔的东南诸国(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十个师团,约五十
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由于
中国战场旷日持久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半数以上的兵力,并且无休无止地消耗日本国内地战
争资源,因此历届日本内阁都把中国抗日军民的存在视为心腹大患。

    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民国三十年,侵华日军就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
山大战和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未得逞。

    十二月,日本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停火”,“议
和”,均遭严辞拒绝。

    日军虽然侵占大半个中国,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却始终无法达到速战速决和一举摧
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

    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其它地区却连连得手: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

    同月,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逐告中断。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内地的物质补给被切断。

    是月,侵泰日军前出泰缅边境,对缅甸虎视眈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而且
把中国的大后方暴露无遗。

    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便只能低达仰光,然后经过
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因此到次年一月,援华物资运
输总量便从正常的月三万五千吨剧减到不足六千吨。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
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
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党政府仅有的十余
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作战物资匮乏的危机同样影响到敌后战场。延安总部曾电告重庆,沂蒙山根据地遭到敌
人“铁壁合围”,急需军火,粮食及被服支援。重庆方面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场亦无法
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筹措物资。

    文史资料载:“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
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
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
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不得不惊呼: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
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十二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
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于英国殖
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同月下旬,中国蒋介石委员长在重庆主持召开中、
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

    有记者提问:“委员长能否谈谈战争前景?”

    蒋介石答:“日寇乃一区区岛国,只要英美诸国认清大局,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战
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时间便可打败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区纵横

                       *邓贤*

    谨以此书,向所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活着或死去的,有
名或无名的,士兵或将军,献上我的一方小小的墓志。碑文铭刻:---也许你们被遗忘
了,但你们创造的业绩永存。

    ----作者题记

    引子:历史的坚果

    公元一九七三年即中日邦交正常化第二年,一批日本客人获准访问了中国的边陲城市昆
明。客人们向当时的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提出一个不合时宜的要求,希望允许他们到滇西祭一
祭日本士兵的骸骨。这个要求被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据说全体日本人当即失声痛哭。

    一九七九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云南,他们被允许到更多的地方参观和游
览。但是凡事都有一个限度,开放的限定就定在昆明以西三百多公里的大理市。这里依山傍
水,风景如画,更有南诏古国的遗址和五朵金花的故事蜚声中外,然而日本游客却个个愁眉
不展。他们终日翘首西望,茶饭不思。莽莽苍山好像一道严重的历史帷幔遮断他们的视线。
临行,日本人个个面西而立,长跪不起。

    他们也是要到滇西祭扫亡灵的。

    我头次听说这件事,曾经长久地为日本人的执拗念头迷惑不解。我以为战争早已成为过
去,历史只不过是一缕轻烟。天空被阳光热烈照耀,大地到处有鲜花和绿草,那些日本人何
以要执着地寻找失落的历史,何况是并不光彩并不荣耀的历史?

    我回答不出。

    准确说当时的我回答不出。我相信我现在的同胞大多数依然回答不出。

    这便是后来不断促使我关注历史的一个原因。

    第一部缅甸之战

    第一章缅甸风云

    1

    昭和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一年),世界战局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

    六月,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一天,日本飞机全面袭击西方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仅仅一周,盟军损
失一千架作战飞机和一百二十艘舰船,丧失了战争主动权。

    伦敦,首相官邸。

    “爵士,这难道能算作坏消息吗?”大胖子邱吉尔从扶手椅上弹起来,激动地朝外交大
臣艾登爵士嚷道:“嗨!日本人干了件什么蠢事----你想想看,往美国牛仔屁股上捅一
刀,这会有什么结果?!不管怎么说,我们不会单独作战了。”

    十二月八日,英国对日宣战。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当苏军作战部长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匆匆把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向最高统帅报告时,斯
大林同志正在掩蔽地下室昏昏欲睡。

    “什么?!你再给我念一遍!”斯大林突然两眼放光,好像睡醒的狮子一样亢奋起来:
“好极了,真是好极了!听听,这群黄脸猴子干得真不赖。”

    半个月后,苏联最高统帅部秘密从远东军区抽调三分之二的兵力,包括三十个步兵师,
九百辆坦克和全部作战飞机投入莫斯科前线。远东方面只留下部份边防军与日本官东军对
峙。

    十二月十七日,英国首相特使,外交大臣艾登飞抵莫斯科,敦促苏联立即对日宣战。这
一要求遭到斯大林愤怒拒绝。

    此后,英美首脑多次敦促苏联对日宣战,均遭拒绝。

    《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一直被保持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即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前一周和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当天,才被苏联政府宣布单方面废除。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唯一个对日本采取中立立场和保持外交关系的同盟国家。

    对英美盟国来说,太平洋初期无疑意味着一段充满灾难,耻辱和不堪回首的日子。

    战争头一周,日军占领泰国全境,迫使銮披汶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十二月十日,日军同时在菲律宾和哥打巴鲁登陆成功。

    十二日,日军强渡柔佛海峡,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

    二十五日,香港沦陷,港督马克·扬爵士宣布投降。

    此后一个月,马尼拉、击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新加坡
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仓惶逃出澳大利亚。日军乘胜
南下,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纵观一九四一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将这场战争区分为两个互相关联
的局部:一个是亚洲东部幅员宽广的中国大陆(中国战场),另一个是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
阔的东南诸国(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十个师团,约五十
万人.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由于
中国战场旷日持久地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半数以上的兵力,并且无休无止地消耗日本国内地战
争资源,因此历届日本内阁都把中国抗日军民的存在视为心腹大患。

    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民国三十年,侵华日军就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
山大战和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未得逞。

    十二月,日本东条英机在东京电台多次发表对华谈话,敦促重庆政府“停火”,“议
和”,均遭严辞拒绝。

    日军虽然侵占大半个中国,在军事上占有较大优势,却始终无法达到速战速决和一举摧
垮重庆政府的战略目的。

    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其它地区却连连得手:

    一九四一年六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铁路被切断。

    同月,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象征性的援华运输逐告中断。

    十二月,香港陷落。香港通往内地的物质补给被切断。

    是月,侵泰日军前出泰缅边境,对缅甸虎视眈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而且
把中国的大后方暴露无遗。

    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便只能低达仰光,然后经过
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因此到次年一月,援华物资运
输总量便从正常的月三万五千吨剧减到不足六千吨。

    一九四二年一月中旬,日军攻入长沙。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
炮火。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告罄。第九战区长官部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
光待运。

    同月,从汉阳迁至重庆的兵工厂因缺少钢材和原料,被迫停工。国民党政府仅有的十余
架运输机亦因油料缺乏而停飞。

    作战物资匮乏的危机同样影响到敌后战场。延安总部曾电告重庆,沂蒙山根据地遭到敌
人“铁壁合围”,急需军火,粮食及被服支援。重庆方面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场亦无法
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筹措物资。

    文史资料载:“七七”事变以来,中国抗战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各种民用物资:汽油、
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
都须从西方进口。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
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难怪当时重庆的外交部长宋子文也不得不惊呼:

    “…………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
坐以待毙…………”(《中国国民党大事记》)

    十二月,侵泰日军第十五军先头部队入侵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
路,而英国人在缅甸的全部兵力总共只有两个英缅师。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鉴于英国殖
民者顽固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同月下旬,中国蒋介石委员长在重庆主持召开中、
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会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

    有记者提问:“委员长能否谈谈战争前景?”

    蒋介石答:“日寇乃一区区岛国,只要英美诸国认清大局,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战
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最多只需一年时间便可打败日本。”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形势对中国不利。万一缅甸不守,请问中国政府有能力应付四
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吗?”

    蒋介石:“各位先生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大家透露一个消息。鉴于亚洲局势日趋严重,我
国民作出决定: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寇决战。”

    记者:“请问蒋委员长先生,中国出兵有必胜的把握吗?”

    蒋介石:“日寇虽然气焰嚣张,然终究只能逞凶一时。我军乃堂堂正义之师,与日军不
共戴天,此次入缅作战系国家存亡之举,必然奋勇杀敌,置之死地而后生。”

    记者:“请问中国出兵还有其他背景吗?”

    蒋介石答:“日军若吞并缅甸,必然大举入侵印度,进军中东。缅甸不保,印度也危在
旦夕。因此国军入缅,其目的不仅保障滇缅交通线,更为保障盟军统一战线之大业。”

    第二天,蒋介石谈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

    2

    中国政府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对中国人的惊人之举,世界舆论反响不一。

    《泰晤士报》评论员写道:“中国人决心重返缅甸的行为表明,昔日白种人在亚洲的统
治权威已经破碎了……”

    英国战略评论家R·D·费恩先生:“……中国人的决定不仅表明他们的军事潜力,更
表现他们对于战争的信心。我正是从这一点中看出未来亚洲不容乐观的演变格局。”

    澳洲《星报》:“中国人之所以敢于进行如此大规模远征,是因为他们感到美国参战,
胜利终于有了保证……”

    美联社评论:“蒋介石委员长……决心要在大联盟中扮演大国角色,并在世界战略中进
一步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

    英国政府敏感地作出反应。

    十二月十四日,英国驻华大使卡尔代表英国政府表示:“一旦缅甸形势吃紧,愿以中国
政府共同加强缅甸防务。”

    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它在战争中的意义仅仅在于对
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对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来说,缅甸之役却势在必夺。缅甸是中国通往
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可是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
于,英国人虽然自顾不暇,却不愿中国盟友插手缅甸事务。

    英国人这种缺乏诚意的老牌殖民帝国的顽固态度注定使会谈从一开始就罩上互相敌视的
阴影。

    蒋委员长在重庆黄山别墅会见并宴请英国客人。他满脸微笑,身著戎装,步出会厅欢迎
贵宾到来。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亲自为丈夫充任外交翻译。蒋委员长显然对即将开始的中英
会谈持乐观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国人到处吃败仗,所以他指望从这个独眼英国绅士那里
得到退回哄抢物资的确实保证,并就缅甸共同防务达成原则协议。

    不料会谈开始,英方代表韦维尔抢先宣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国方
面将“围集在仰光港的租借物资部分地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超过
一个团”。

    委员长挨了当头一棒。第一轮会谈陷入僵局。

    客人一出门,委员长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大令,同英国人打交道是不
容易的,好在我的手里还有一张美国牌。”

    委员长终于恨恨咆哮:“娘希匹!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没有一个好东西。”

    中英分歧引起白宫极大的不安。

    罗斯福总统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很恼火。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至关重要,对在
欧洲焦头烂额的盟国也很重要。只要拉著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抗战,英美就可集中力量对付德
国。不要忘了,人是战争最宝贵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

    罗斯福决心说服英国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国人共同抗战。为了协调英中军队的关
系,美国派出一位将军到中国任参谋长。

    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武装中国人,由亚洲人解决亚洲人的问题,美国和英国就可以全力
去对付欧洲战场了。

    不久,著名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结束。会议签署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确
立了以欧洲而不是亚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中国委员长没有被邀请出席会议。但是会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越南)
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委员长出任最
高总司令。

    中国人意外地获得了本世纪以来第一块属于自己领土外的势力范围。

    3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的一天,在美国南部海岸阳光明媚的迈阿密空军基地,一个身高五
英尺九英寸的瘦削的美国将军登上一架银白色水上飞机。他也许还没有来得及从这样一个令
人眩晕的事实中清醒过来,几天前他还是一名美国的集团军总司令,而现在却要离开这片熟
悉的土地,到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家担任参谋长职务。他也许永远无法明白这是怎样一种命运
安排,但是他的使命却注定要使他同那个国家古老而曲折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将军的名字叫约瑟夫·W·史迪威。

    第二章仰光陷落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日机空袭仰光,拉开了日军侵缅的序幕。

    一九四二年元月十九日,日军入侵缅甸,英国守军土崩瓦解。

    三月八日,仰光陷落。

    第三章金戈铁马

    1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九百六十三公
里。沿途皆高山深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
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旌旗挥
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

    戴安澜,自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因在“剿
共”中战功卓著,多次得到擢升。“芦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
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二十五岁升任陆军第二百师少将师长。

    第二百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全师装备有坦克、装
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例三比一。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二百师在广西昆仑关
与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鏖战一月,阵地反复争夺,终于击毙日方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取
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的胜利。此役充分显示了第二百师的装备优势和战斗力,为此全师受国
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
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蒋介石语)。

    缅战之初,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入缅作战。这一
兵力配置本身足以说明委员长决心之大,甚于国内战事。

    三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边境小城。它座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
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
那)铁路相接。腊戌历史上曾经属于清朝政府管辖,在腊戌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永
昌府石刻的文告。

    三月三日,当委员长座机在腊戌机场刚刚停稳,另一架涂成黑色的美国轰炸机也钻出云
层,在跑道另一端徐徐降落。委员长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缅甸不期而遇。

    委员长慢慢迎上去。他远远伸出手,微笑,然后站定。他的头努力后扬,双目平视,姿
势相当僵硬。委员长既想对客人表示友谊,又为自己内心的矜持和优越感所约束,因此很像
一个身不由己的木偶。

    而美国人史迪威则是凭着西方人的直觉不大喜欢面前这位身着大元帅军服的中国委员长
的。他挑剔地觉得委员长的表情过分做作,眼睛冷冰冰的,缺少机智与激情的魅力。好在热
情活泼的蒋夫人及时转移了美国将军的注意力,她讲一口流利动听的美国英语,使所有的美
国客人感到亲切。

    下午,委员长在下榻的皇家饭店接见史迪威并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接见方式相当具有
中国特色:委员长站在阳台上喋喋不休地训话,而他的将军们的表情则好像一群绵羊。

    史迪威皱起眉头,他从委员长身上嗅出一种独裁者的专制气味。

    傍晚,史迪威一行离开腊戌,登上飞机继续东行。

    2

    三月二十九日拂晓。太阳尚未露脸,同古城外地皮尤河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远远
望去皮尤河大桥好像一条死气沉沉的巨蟒,一动不动地僵卧在水面上。

    连日来,从仰光撤下来的英缅败军如同潮水一般涌过大桥,他们连同古城也不敢停留,
就慌慌张张绕城而过,往曼德勒方向逃去。一眼望不到头的仰曼公路上,到处都是英国人丢
弃的武器和装备,还有许多汽车翻倒在河沟里。

    根据情报,日军一个师团已经尾追而至,另有一个师团向西面包超,企图一举围歼英缅
军主力。惊慌失措的英国人节节败退,现在日军前锋已经距离同古城不到二十英里。

    当最后一批英缅败兵涌过皮尤河大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先头部队一个营刚好赶到大
桥北岸。

    对于刚刚入缅的中国大军来说,他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
开,日军长驱直入,盟军一触即溃。

    更重要的是委员长再次显得信心不足。

    敌人大兵压境,仅以中国远征军收复仰光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不能收复仰光,入缅作
战就失去目的,而缅甸失守的最大受害者仍将是中国。英国人答复:已命令中东及印度军队
增援缅甸,请贵军火速开赴前线。委员长敏感地觉察出这是英国人的花招。英国人根本不想
收复仰光,他们只想拿中国军队去当挡箭牌。

    问题在于蒋介石已经骑虎难下:取胜没有把握,撤军又没有借口。委员长出任中缅印战
区总司令之初,曾致电美国总统,夸口要“让中国军队来独立防守缅甸”。如果战而不胜,
或者不放一枪就溜之大吉,这都将严重有损委员长的形象。何况委员长还盘算从美国人那里
得到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租借物资。

    蒋介石不愧是政治家,政治家往往善于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仗当然要打,而且应当
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委员长不想为英国人做嫁衣裳。

    于是他一面命令大军按兵不动,一面单独招见戴安澜,询问第二百师能否在同古坚守一
两周,打个胜仗?戴立正,誓言铿锵: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
守同古。”(《戴安澜列传》,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三月九日,委员长离开腊戌回国,指挥大权交给杜隶明。

    十九日晨,日军一个快速大队分乘二十辆缴获的汽车和摩托车,大摇大摆尾追到皮尤河
南岸,日本人根本不把英缅军的残兵败将放在眼里,他们连通常的火力侦察都省略了,就一
路打着枪肆无忌惮直奔大桥。

    伏在北岸的先遣营副营长曹行宪少校从望远镜里看得清楚,他把敌人车队放进伏击圈,
然后猛一挥手,随着一声巨响,事先安放的几百公斤炸药将皮尤河大桥掀上天,桥上的汽车
和人群好像下饺子一样纷纷跌下河去,埋伏在河堤上的中国军队把暴风骤雨般的机枪子弹和
炮弹泼向敌人,打得敌人来不及招架,就扔下许多尸体和汽车仓惶逃走了。

    先遣营首战告捷,向师部发回击退敌人一个大队,歼灭一小队的捷报。

    打扫战场的时候,士兵从一具日本大尉军官尸体上找到一份作战地图。地图上标明:同
古正面之敌为日军第五十五师团,西路为三十三师团。另有两个增援的主力师团正从海路赶
往仰光登陆。曹营副倒吸一口冷气,连忙亲自把缴获的地图送到师部去。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人口十一万。同古距仰光二百六十
公里,扼公路、铁路和水路要冲,城北还有一座永克冈军用机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
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第二百师指挥部,师长戴安澜陷入一种少有的和莫名其妙的焦躁不安中。

    形势发展出人意料。在腊戌,委员长对戴安澜的忠诚勉励有加,但是面授的机宜却十分
含糊。委员长再三强调“保存实力”,“坚守同古一两周”,可是并未指明坚守同古的战术
意义何在。阻滞敌人,掩护英军撤退?抑或虚张声势?如果集中远征军优势兵力,果敢迎击
冒进的当面之敌,击溃或吃掉其中一部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戴安澜仅仅是个师长,对于
领袖的决策,他既无权质疑,又不敢贸然多嘴。他的使命注定是“理解和不理解的都要执
行”。

    既然委员长需要二百师“打个胜仗”,他的理解就是要挡住敌人,不许敌人越过同古城
一步。但是先遣营送回的敌情加重了他的不安。一旦敌人援军赶到,他区区一个师能挡住敌
人二至三个师团的强大进攻么?

    那时候所谓胜利,就只好同阵地共存亡,可是牺牲的意义何在呢?戴安澜在地图前站
住,一种隐隐的悲哀好像虫子一样悄悄爬上心头。

    戴安澜深恐自己的悲观情绪影响部下,于是毅然决然宣布:

    “来人!传我的命令,各团营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
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
然。”

    为了防止孤军深入的第二百师被日寇吃掉,手忙脚乱的远征军长官部急令第五、六两军
从腊戌推进至曼得勒,同时命令新二十二师前出到央米丁和彬文那一线,担任二百师后援。
英缅盟军三个师也在西线卑谬稳住阵脚,与中国军队遥相呼应。至此,战争双方均已摆出阵
势:日军大举进攻,气势咄咄逼人,但第一线兵力只有两个师团。中英盟军取守势,全线总
兵力为十三个主力师。

    但中国方面真正上场的只有第二百师。

    3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日,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与侵缅日军第五十五师在同古城外发生激
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同一日,日本空军两百架飞机轰炸缅甸南部盟军最大的乌圭机场,英缅空军的飞机除少
数幸免逃到印度外,其余大部分在地面被摧毁。此后一段时间,盟军的飞机在缅甸天空消失
了整整两年。

    既然同古之战注定是一场局部力量悬殊的防御战,因此日本人一开始进攻,第二百师就
像刺猬那样缩成一团,摆出死守同古和准备挨打的架势来。

    尽管日军对华军占有较大优势,但是日军增援部队还在海上颠簸,而华军的强大后盾就
在两百公里外的曼德勒。如果中英联军下决心实现以收复仰光为目的的战略设想,那么在同
古附近主动包围和吃掉这个日军师团是完全有可能的。

    盟军之间的互相猜疑和同床异梦断送了胜利的希望。

    日军第五十五师团是一支从中国战场撤下来的二流师团,该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曾遭受重
创,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新上任的师团长竹内宽中将是个雄心勃勃和具有不屈不挠进取
精神的年轻将领。仰光作战后,为了扩大战果,他甚至置后方空虚于不顾,率领师团穷追猛
打,企图一举攻下曼德勒。

    轻敌冒进毕竟犯了兵家大忌。

    皮尤河前哨战使他继续北上的雄心初步受挫。继而二十日中午,步兵第一四三联队奉命
发动进攻,遇到强有力的反击后受阻于皮尤河北岸。二十一日,师团主力到达,对同古城及
外围最杯、屋墩阵地发动全面进攻。

    出乎师团长意料,他的部队竟遭到缅战以来最为猛烈的抵抗。一连三天,第一四三、第
一四四联队伤亡惨重,攻击已呈疲软势头,师团长即调另外两个联队投入战斗。

    日军空军每天从仰光机场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城进行狂轰滥炸,投掷燃烧弹毒气弹
无数。但是同古防线仍然没有被突破,城内守军始终没有动摇或败退的迹象。

    二十二日夜,日军敢死队在敌人阵地上捕捉到一名军官,经审讯才得知同古守军是中国
军第二百师,并且在曼德勒一线还有两个中国军严阵以待,总兵力达十万人。

    竹内师团长后背突然渗出许多冷汗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人对于中国军的
到来竟然一无所知,这使他感到震惊,同时又暗暗庆幸。如果中国人在同古设下一个圈套,
那么他的将军生涯注定到此为止。令他费解的是,中国人为什么只缩在城里死守,而忽略了
这个绝好的战机?

    很快,从空中和地面传回的侦察情报使师团长大大松了一口气:中国人正在彬文那和央
米丁构筑防守阵地,破坏铁路,曼德勒的中国军主力亦无南下地迹象。

    这就是说,中国人只打算拿一个师团来探一探虚实,他们根本不想全力以赴同日军较
量。竹内师团长重新坚定了信念,决心吃掉二百师,荡平同古城。

    此时,昂山将军领导的缅甸独立义勇军也及时赶来助战,加入了对中国人进攻的行列。

    4

    二十四日下午二时,一股数目不详的日军在缅甸独立义勇军带领下经小路迂回到城北,
与正在破坏铁路的工兵团猝然遭遇。日军一个冲锋就打垮了工兵团,而后进袭机场。机场守
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残部退回城里。詹姆士少校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架机
起飞,侥幸逃出同古。日军占领机场,切断第二百师退路,把同古城团团包围起来。

    永克冈机场失守事件被当作中国人不会打仗的证据一直报告到盟军总司令部,杜聿明为
此受到委员长的训诉。工兵团李树正团长没有得到将功补过的机会,他被军法处判处枪决,
就地执行。

    公元一九四二年三月,同古战场的中国士兵在强敌面前表现了罕见的战斗勇气和高度的
牺牲精神。中国官兵凭借简陋的工事和武器,始终拒敌于城外。城市被夷为平地,阵地断粮
断水,每天都有肉搏战发生,每天都有官兵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未能越雷池一步。

    二十四日夜,日军敢死队百余人摸入最杯阵地,排长马立成身中六弹,死战不退,被敌
人劈杀,尸体数日不倒。

    上等兵金某,与敌人巧妙周旋三日,毙敌七名,安然返回阵地。

    二十六日,屋墩阵地两度失守。五九七团三营与日军反复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二十八日晨,日军及缅奸百余人化装成当地土著,在牛车中暗藏枪械炸弹,企图经锡塘
河桥头混入城内。经第五九八团查出,全部歼灭。敌人恼羞成怒,竟向城内发射糜烂性芥子
毒气弹百发。所幸适逢旱季,毒气多被季风吹散,中毒者十余人。

    入夜,日军偷袭第二百师指挥部。激战通宵,通讯联络一度中断。戴师长亲自掌握一挺
机枪与日军战斗。拂晓援兵到,方告脱险。

    至二十九日,日军攻势渐呈衰竭,前线阵地出现少有的平静气氛。一群群的铁嘴鸦和饿
鹰竟相飞到阵地上来啄食腐尸。

    戴安澜在弹坑累累的阵地上巡视。

    连日激战使这位威风凛凛的少将师长此刻看上去萎靡了许多。他已经两处负伤,胳膊上
扎了绷带,姜黄色泥军服被弹片撕开一道大豁口。露出里面染着血渍的衬衣来。

    士兵们三三两两或坐在工事抽烟,或靠在掩体里打盹,他们中有不少是伤员。士兵们沉
默地注视着他们的师长走过,表情漠然,没有人站起来敬礼。悲观绝望和听天由命的情绪好
像毒蛇一样悄悄啃啮着少将师长的心。

    在骑兵团一营掩蔽部,戴安澜遇见一个头缠绷带的负伤军官,他认出是先遣营营副曹行
宪。这位毕业于德国机械化学校的少校营副此刻看上去相当狼狈:衣裳褴褛光着两只脚,眼
睛里布满血丝。因为战车还在腊戌,骑兵团只好委屈当步兵,因此这些外行的步兵更比别人
当得艰苦。

    戴安澜拧起眉头,冷冷地训斥道:

    “你是个长官,原来的威风哪里去了?”

    曹营副立正:“是,长官。”

    “先遣营还剩多少人?”

    “报告,连伤员在内,还有二百二十七人。”

    戴安澜心头一震。这个营都是机械化人材,是二百师起家的本钱,难道他们就这样不明
不白地报销在这场得不偿失的阵地战里?

    “把骑兵团撤下去。”他下了决心,命令参谋长:“把预备队调上来,师部特务营作总
预备队。”

    曹营副不动,毅然决然说:“师座,我有一句话要说。”

    戴安澜停住脚,他看见曹营副呼吸迫促,嘴角颤抖。

    “师座,这仗不能再打了。”

    “何以见得?”

    “敌人占尽优势,我军困守孤城,这不是打仗,是坐以待毙。”

    “混蛋!你敢动摇军心么?”
曹营副忽然噗通一声跪下来,声泪俱下地说:

    “师座,不是曹某怕死,实在是为师长您和全师弟兄着想!敌人援军一旦赶到,我军必
定困死无疑。师座,想想活着的弟兄吧,赶快向东突围,再迟就来不及了!”

    戴安澜大怒,抬脚把他踢翻在地。但是曹营副又抱住他的腿不放。

    “师座,您不能再拼下去,第二百师一万弟兄都指望您了!”

    戴安澜怒不可遏,劈脸打了曹营副两个耳光,命令卫兵将他拖下去。不料师长刚转过
身,背后传来两声枪响。原来曹营副挣脱卫兵,开枪自杀了。

    戴安澜无语,内心大恸。

    他原先指望效忠委员长,哪怕战至一兵一卒也在所不惜。但是两声枪响震撼了他那颗麻
木和冷漠的灵魂。军人虽不惧死,然而虽死何为?戴安澜分明听到来自广大官兵的怨愤与抗
议。

    戴安澜开始向生的欲望屈服了。

    二十九日,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中国盟友,他们在
尚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惶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敌人。

    戴安澜的决心彻底动摇了。

    “杜军长副司令长官台鉴:

    敌与我接触战自十九日,激战至二十八日,凡十余日矣。我已濒弹尽粮绝之境,官兵两
日无以果腹,仍固守同古铁路以东阵地……自交战之初,敌势之猛,前所未有,尤以二十四
日至今,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且炮兵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轮番向我阵地进
攻……援兵不至,我虽欲与同古城共存亡,然难遏倭寇之凶焰……何益之有?……”

    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可以将这份电报看作戴师长意志不坚定和理性复苏的双重证据。

    电报刚刚发出,城外阵地又传来激烈枪炮声,锡唐河桥头阵地失守。

    原来日军增援部队第五十六师团已经星夜兼程赶到同古。

    5

    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是一支军威赫赫和善于创造奇迹的主力部队。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
东京陆军大学毕业,以擅长山地丛林站著称。师团的全部战斗系列由坦克、装甲车、炮队、
汽车、摩托车和步兵团组成,行军神速,火力强大。该师团在刚刚结束的马来半岛作战中曾
率先攻占吉隆坡。由于大本营深感缅甸方面第五十五师团力量薄弱,于是命令将第五十六师
团和另外一支精锐之师第十八师团紧急调往仰光增援。当渡边师团长的船队还在海浪里颠簸
的时候,就接连收到同古前线的告急电报,于是他命令各部队边登陆边出发,结果先头部队
仅用三天就完成三百公里长途急行军,于二十九日晚投入对同古的进攻。

    日本援军的到来打破了同古前线的僵局。中日两军原本像两个精疲力尽的摔跤手,谁也
无法将谁摔倒,但是第五十六师团的加入立刻使中国军的防线好像一只脆弱的盘子那样四分
五裂了。

    三十日,日军一部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突入城内,并从南北两面将第二百师分割开来。
同日,另一部日军占领锡塘河以东阵地,掐断了二百师往东突围的最后一线希望。

    下午,一股日军再次逼近师指挥部。戴师长指挥特务连与敌激战,傍晚始将敌击退。

    三十日晚,中国远征军新二十二师奉命救援第二百师。他们从南阳车站北面杀开一条血
路,掩护第二百师撤退。他们从南阳车站北面杀开一条血路,掩护第二百师撤退。是夜枪炮
声彻夜不息,双方在黑暗中混战,互有伤亡。到次日凌晨,中国守军大部分渡过锡塘河,跳
出日军包围圈。

    至此,历时十二天的同古大战终于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日本人占领了一座空
城,中国军则退守一百英里外的彬文那。战斗尚未结束,中日双方都迫不急待在各自首都发
布战报,都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双方舆论为此沸沸扬扬,国民情绪跟着振奋鼓舞。

    第四章会战曼德勒

    1

    一九四二年三月的一天,史迪威一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战的首都——重庆。

    当史迪威还是一名年青英俊的西点军校毕业生的时候,他就偕新婚妻子威妮一道游历过
中国。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传统和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曾给他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二十
年代,史迪威上校的命运似乎同中国结下了某种不解之缘,他三次受命来华担任军职,还帮
助中国政府在山西和陕西设计过两条短命的碎石公路。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会唱京戏,
对中国各省地方风情了如指掌。他们的女儿有两个出生在中国,史迪威给他们各取了一个中
国小名,女儿叫“李娜娜”,儿子叫“杨京京”。

    然而,曾在史迪威心中留下美好印象的重庆山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一千多个日日夜
夜的野蛮轰炸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城市的模样。

    即使在这样令人心酸和困难当头的日子里,国民党政府仍然不肯放弃一党专政的独裁统
治。政府对民众实行高压政策,发表不同意见的人被当做“异党分子”抓进监狱,民主人士
受到恐吓和监视,报纸新闻隐瞒事实真象,专门报喜不报忧,重庆大街小巷的茶馆里都张贴
着“莫谈国事”的警语。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于民众的觉悟,但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暴虐和黑暗恰恰扼杀了这种觉
悟。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战是没有多少希望的。作为西方军人的史迪威不可能深刻认识到中
国社会的这种本质的特点,他最先注意到的却是中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

    史迪威兴奋地给马歇尔将军写报告,说中国到处可见大批吃苦耐劳,生命力强盛的民
众。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严格训练,再发给他们最好的武器,吃营养丰富的食品,那
么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人。

    史迪威将军不是哲学家,他的军人的局限性在于他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固然
因为贫穷而勤劳,因为吃苦而顽强,同样也会因为富裕而懒惰,因为愚昧而贪婪。更重要的
是没有文化的民众很难产生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来。

    一周后,史迪威在黄山别墅正式拜会从缅甸归来的委员长夫妇。陪同史迪威前往的有美
国驻华大使高斯先生、史迪威的副手托马斯·赫恩少将和弗兰克·多恩准将,还有大名鼎鼎
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司令克莱尔·陈纳德上校。

    黄山别墅位于重庆南岸,距市区十英里。这是一座向阳的山坡,视野开阔,草木葱茏,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乌瞰重庆市区和两条夹峙在山谷里的大江。

    委员长夫妇亲往别墅大门迎接美国客人。

    委员长亲着青布长衫,面带笑容,显得轻松自然。蒋夫人依然美丽大方,一左一右挽住
中将和大使的胳膊,用婉转动听的英语向他们翻译委员长的问候。

    一大群制服笔挺的中国军政官员被介绍给美国客人。许多经过特许的记者跑前跑后抢镜
头,镁光灯耀眼地闪动。沸沸扬扬的进行了大约一刻钟,人们才簇拥着委员长和贵宾走向会
客厅。

    会见纯粹是礼节性的。

    晚上主人举行盛大宴会招待美国贵宾。委员长的厨师向客人们奉献一道道精美的宫廷菜
肴,让西方客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经过反复磋商,史迪威带着蒋委员长的任命信心百倍地登上飞机,开始了他一生中不平
凡的缅甸之行。他受命全权指挥正向缅甸南部开进的中国远征军。委员长交待给这位美国参
谋长的任务有二:第一,挡住日本人进攻,伺机收复仰光。第二,监视狡猾的英国人,不要
让他们出卖了中国人的利益。

    可惜史迪威只用心理解了前一项任务而忽略了后者。加上他并不了解中国的政治和国
情,这就使他在缅甸盟军的勾心斗角中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和困境。

    2

    缅甸眉苗。

    英国总督府临时迁至眉苗。

    在史迪威到达的前一天,另一位英国将军亚历山大爵士刚刚飞抵小城。他是来接替因无
能而被撤职的赫顿中将担任英缅军总司令的。

    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在英伦三岛是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曾在法国西海岸创造过
一场轰动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从而成功地挽救了三十万英法联军的覆灭命
运。但是,英雄的事迹并不是英雄本身,英雄本身依然是个破绽百出的人。因此当美国人史
迪威初次对这位英军总司令作了礼节性拜访后,就挑剔地评论亚历山大“充其量是个能干的
撤退专家”。

    自然,傲慢自负的亚历山大爵士同样有理由蔑视这位不带一个美国兵的美国将军。他挑
衅地对史迪威说:

    “先生,您怎么甘心听从那些没有教养的黄种人的使唤呢?”

    史迪威反驳:“先生,您自己不也在一个黄种人国家当差吗?”

    亚历山大哈哈大笑:“将军,那就让我们为白种人的利益联合起来吧。我是说,把你的
那些中国军队统统赶上前线,别让他们老躲在后方。”

    史迪威抑制住怒火:“这么说,您已经决心放弃缅甸了?”

    亚历山大:“不错将军。你知道,印度对不列颠的利益更为重要。”

    史迪威起身告辞:“够了先生,您想再创造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吗?对不起,我
可没法帮您的忙。”

    会晤不欢而散。
史迪威电告中国委员长,称英国人是“难以合作和不可靠的伙伴”。

    无独有偶,中国人同史迪威的合作关系很快也显露出棘手的苗头。

    杜聿明,字光亭,中国第五军军长兼远征军副总司令,史迪威名义上的副手和下级。其
实他才是这支中国大军真正的司令官和决策人物。他的军部设有一架电台直接同重庆保持联
系,并把史迪威的动静和各种情报随时汇报给委员长。

    同古战役前夕,史迪威赶到眉苗指挥部走马上任。初识杜聿明,他对这位中国副手评价
颇高:“……兢兢业业,对战术懂行,随时准备进攻,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而最初他以
为所有的中国军官都具有相同的品质:“……吃苦耐劳,服从命令,从不讨价还价和自高自
大”。(引自[美]罗曼纳斯和森德兰:《史迪威出使中国》)

    事实很快证明这是一种美国式的错觉。

    一次应亚历山大邀请,史迪威和杜聿明前往英军防区进行礼节性视察。在一处阵地上,
一名英军上尉看见中国将军抽的是美国“骆驼牌”高级香烟,于是便直截了当地质问道:

    “请问杜将军,为什么你们中国军官抽高级香烟,而你们的士兵却只能穿草鞋打仗?”

    杜大窘,继而恼羞成怒,险些拔出枪来要枪毙那个白人上尉。对西方人来说,任何坦率
的谈话都是正常的,不管对上级还是下级。但是中国人却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从那天以後,
史迪威一连好几天都从杜将军眼睛里看出一种受了伤害的深深的敌意,起初他并不在意,认
为这不过是杜将军器量狭小所致,但是过了许久以後,他终于认识到造成这种对立和冲突的
原因远非个人品质使然。

    同古战役开始後,史迪威同杜聿明在作战方针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按照史迪威的设想,
第二百师的任务应当是“阻击和牵制敌人”,另外“以新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快速跟进,对
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实行分割包围,确保全歼或大部消灭敌人。”(摘自《史迪威日记》)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反对。

    在杜聿明看来,史迪威处处都有滥用职权和居心不良的意味。美国佬野心勃勃,好大喜
功,一心指望打大仗出风头。远征军是委员长的精锐部队,也是杜聿明的本钱,拿人家的本
钱下赌注当然不会心疼。

    杜聿明一面将敌情电告委员长,一面制造种种借口搪塞史迪威,抵制美国人的进攻命
令。

    同古大战在前方打了十二天,史迪威和杜聿明在后方吵了十二天,直吵得昏天黑地不可
开交。

    其实史迪威同杜聿明的矛盾只是他同蒋介石冲突的前奏。这段冲突的历史,不仅表现了
个人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更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利益原则上的冲突。

    同古战役一结束,史迪威就怀着不可遏止的愤怒飞往重庆。他要把缅甸前线的这些乱七
八糟的事情当面向委员长讲清楚。

    3

    一九四二年四月,缅甸盟军统帅部决定,以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中国方面三个整军(第
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英国方面五个整师,共计二十五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日军决战。

    曼德勒会战的宏大构想首先出自重庆蒋委员长对时局的判断。蒋委员长并非不愿意打
仗,而是必须在保存实力和有把握的前提下与敌决战。中国有条著名的军事原则,叫做“避
实就虚,与逸待劳”。现已查明,侵缅日军共有四个师团,近十万人,从东西路长驱直入。
如果以盟军优势兵力猛攻其中一路,大获全胜是有把握的。

    曼德勒地势居高临下,背靠滇缅公路,进可以出击,退可以就地防御。委员长选择曼德
勒作为会战的理想战场,确实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怕英国佬捣什么鬼。

    曼德勒大会战的计划同样迅速得到英国盟军的认可。在英国人看来,缅甸迟早要丢给日
本人,只要中国人肯打仗,愿意把日本人的注意力吸引开去,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战略、计
划、方案、方针他们统统都赞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部队安全地从容不迫地撤退
到印度去。

    同盟国之间这种不牢靠的战斗友谊无疑将断送这场匆匆拼凑起来得的大会战。美国人史
迪威由于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指挥,因此注定要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扮演一个名声扫地的耻辱
角色。

    四月三日,日机首次空袭曼德勒,炸死数百平民。许多天后,街道上还能看见许多无人
掩埋的尸体和烧毁的车辆。大火同时还烧毁了一处油库和内河码头,致使水陆交通瘫痪了一
个星期。

    八日,委员长夫妇偕史迪威、罗卓英同机到达曼德勒。委员长在重庆亲口向史迪威保证
说,他将正式授予这位美国将军提升和罢免远征军中任何军官的权力。尽管这个空头支票后
来没有兑现,担是委员长的安抚还是逐渐平息了史迪威的怒气。他们还在一起合影留念,蒋
夫人站在两个敌对得起男人中间,满面笑容地挽着史将军的胳膊。

    罗卓英,字尤青,二级陆军上将,保定八期炮科毕业,陈诚系骨干。罗卓英是这样一个
有非议的人物:军事上迄无建树,官场上官运亨通。此次受命出征远征军总司令,事先被交
待明白,位在史迪威之下,杜聿明之上。委员长认为这样可以缓冲史、杜之间的矛盾冲突,
委员长选中罗卓英出马还有另外一番深意。罗卓英军事上平庸,因此不交与指挥权,但是罗
卓英与杜聿明分别来自对立的陈诚系和何应钦系,可以起到互相牵制和约束的作用。委员长
不是信不过杜聿明,而是任何人大权在握都令他不敢放心。

    对史迪威来说,情况就简单的多。委员长夫妇只在曼德勒停留两日,十日返回重庆,临
行前告诉史迪威,他只需取得罗卓英配合,对远征军的指挥就不会出现任何障碍。史迪威相
信了委员长的话。美国人天真地认为战区总参谋长理应对远征军总司令行使指挥权,并且罗
卓英满口答应表示服从。这样,雄心勃勃的史迪威再次全心全意地投入打败日本人的曼德勒
会战中。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西路战线一片混乱。

    十二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在缅甸向导带领下,采用隐蔽的穿插战术,神
速地穿过英印军布下的三重防线。日军好像神话中那枝射开山门的响箭,直直地射中了仁安
羌油田西北的滨河大桥,堵住了英缅大军的退路,将英印军主力两万多人全部装进了口袋。

    十六日黎明,亚历山大总司令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敌人包围圈,大为惊慌。他断
定日本人一定使用了空降战术。总司令一面命令炸毁油田,一面匆匆组织突围。一连两天,
仁安羌油田上空浓烟滚滚,爆炸声不绝于耳,无数高耸的井架和钻机在火光和浓烟中倒坍,
变成一堆堆焦黑的废铁。

    突围完全是徒劳的,军心大乱的英缅军的进攻在日本人的强大火力面前被碰得粉碎,留
下一片片狼藉的尸体。至十七日傍晚,英缅军除了在敌人阵地前面丢弃了大约两千具尸体
外,始终没能向前移动一步。

    入夜,善于夜战的日本人派出小股队伍进行夜袭,于是仁安羌到处都是射击声和喊杀
声。英缅军士兵在黑暗中乱作一团,自相残杀,第一师师长斯利姆少将在无线电里绝望地喊
道:

    “…………我们快完蛋了,将军。没人能挽救我们,除非上帝显示奇迹。”

    然而,奇迹出现了。

    午夜刚过,一只满载中国士兵的车队在坦克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滨河大桥阵地以北。天快
亮时,桥头阵地被收复。一个团的中国军队在十多辆美制坦克掩护下继续向日军进攻,猛烈
的炮火把猝不及防的敌人打得纷纷溃败。

    上午十一时,亚历山大将军得到报告:日军阵地被攻克,一个大队敌人被全歼。

    口袋打开了,死里逃生的英缅军败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过桥去。他们丢弃了不计其
数的车辆和武器,然后没命地向北溃退。中国军队在他们身后的仁安羌又坚守了三天,并救
出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最后主动撤离战场。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胜仗,胜利虽然远远够不上辉煌,但是他们毕竟
在关键时刻把敌人防线敲开一个小小的缺口,从而拯救盟军主力免遭覆灭。

    这支中国部队番号为第六十六军新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少将,四十一岁,毕业于美
国西点军校。他因此获得英国皇室勋章一枚。

    仁安羌之战历时一周,日军功亏一篑,仅仅占领一座空城。第三十三师因此受到军司令
官严厉训斥,联队长作间河大佐受到降级和严重警告处分。对一个疯狂崇拜天皇和战争的日
本军官来说,打败仗不仅意味着失去立功和晋级的机会,而且意味着在军队里永远抬不起头
来。

    4

    自以为大权在握的美国三星上将约瑟夫·W·史迪威又一次在缅甸盟军各集团军之间奔
忙起来。他被受权在曼德勒组织一场会战,一场旨在打败日本人和挽救缅甸的决定性战役。
他期待创造奇迹,把日本人赶下太平洋。中将一生中崇拜的偶像只有一个,就是法国统帅拿
破仑。

    与上次不同的是,在他身后那些参谋队伍中,又多出来一群穿灰布军装的中国人。为首
的便是个子矮胖的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

    委员长登机前面授机宜。他叮嘱罗卓英:“我们吃的是美国饭,不是英国饭。你务必牢
记。”罗卓英困难地挪动矮胖的身体,开始在亚历山大、史迪威和杜聿明的三方夹缝中努力
起到弹簧垫圈的缓冲作用。

    在缅甸盟军的指挥系统中,亚历山大居首,史迪威次之,罗卓英名义上排第三。但是无
论亚历山大还是史迪威、罗卓英都约束不了杜聿明。杜聿明直接受命于委员长,握有远征军
的指挥实权。这样,中国远征军的实际统帅就成了远在重庆的中国总司令,其他人的命令一
概无效。

    四月中旬,接应第二百师从同古突围的新第二十二师完成掩护任务,回到彬文那既设阵
地。史迪威与杜聿明在确定会战方式的问题上爆发争吵。杜聿明坚持“逐次抵抗”的方针,
步步为营.史迪威鉴于西路英缅军已有溃退趋势,决定集中兵力在曼德勒外围与敌决战。两
人相持不下。罗卓英站在史迪威一边,他很乐意有机会压一压自己的同胞的威势,并且不失
时机地把争吵汇报给重庆。

    委员长从重庆发来十个字的方针:“保存实力,切勿轻举妄动。”

    争吵不了了之。杜聿明继续“逐次抵抗”,史迪威只好望洋兴叹。

    四月十六日,仁安羌英军告急,刚刚入缅的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星夜驰
援,解了英缅军之围。这个胜利给迄今尚无建树的史迪威带来一点小小的安慰和振奋。

    十九日,史、杜二人在西进乔克巴当(咬勃东)还是防御裳吉(东枝)问题上再次爆发
争吵。争吵的结果是杜聿明拒绝服从西进,擅自率领第五军三个师退至眉苗裳吉,并摆出随
时准备撤回国门的架势。西线英缅军防线已垮,面对如潮涌来的日军,只有新三十八师且战
且退。这一严重态势大大消弱了史迪威对胜利的信心。这天晚上,他起草了一份给美国总统
的紧急报告,报告悲观地指出:英国人其实早就把缅甸一笔勾销了,中国人同样不会为了英
国人的利益同日本拼死作战,结论是缅甸的全面失败将不可避免。

    好像特地为了证实史迪威的预见,四月二十日中午,曼德勒正面防线的英缅军再次在没
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撤退,并在瓦城(曼德勒)大桥上装了炸药。盟军的卑鄙举动
彻底动摇了中国人残存的信心。

    蒋委员长当晚从重庆发来急电,命令远征军将会战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
之外,同时指出“防卫重点是腊戌”。

    这样,中英联合作战即曼德勒会战的宏大计划就在无休无止的争吵和指责中流产了。联
合战线的崩溃标志着集团军彻底决裂:华军固守国门,英军西逃印度。史迪威回天乏术,只
好天天带着那群参谋到处布置“纵深防御”。

    5

    与缅甸盟军混乱不堪和勾心斗角的状况相反,头戴钢盔的日本大军好像一股股强大的钢
铁洪流,沿着缅甸的公路和铁路快速推进。在将军们的作战地图上,粗大的黑色箭头已经指
向敌人纵深和后方,将敌人分割包围,碾得粉碎。帝国大军的意志无坚不摧,不可阻挡。天
皇士兵怀着必胜的信念宣誓,他们要让日本帝国的太阳升起在缅甸,升起在中国,升起在亚
洲的每一个地方。

    四月二十日,西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向乔克巴当作试探性进攻,遭到新三十八师反击。
英缅军继续撤退。

    二十一日,中路日军两个师团在上百架飞机掩护下进攻曼德勒外围央米丁。中国军队逐
次低抗,伤亡较大。

    同日,与曼德勒相距一千公里的东线乐可陷落,守军第六军所属五十五师全线败退,致
使东部阵地出现一个大缺口。第二天史迪威才得知这个消息,他顿感事态严重,连夜驱车赶
到腊戌第六军司令部。

    腊戌不仅是重要的军火基地和中转站,而且是滇缅公路的门户和远征军回国的唯一通
道。委员长再三指示“确保腊戌”,看来的确不乏英明之处。史迪威在腊戌意外发现第六军
军长甘丽初将军竟然不在司令部,而是穿着睡衣在城里搓麻将。这位中国军长甚至连五十五
师已经丢了乐可城也不知道。史迪威极为震怒。他下令罗卓英立即查办甘丽初,将五十五师
师长陈勉吾交军事法庭枪毙。这个命令被打了折扣执行。甘丽初受了申斥,陈勉吾被责令夺
回阵地。

    根据盟军得到的情报,侵略日军应有四个师团,其中三个师团摆在曼德勒正面方向,还
有一个最精锐的第五十六师团却在半个月前突然从缅甸消失了,去向不明。这一异常情况引
起远征军指挥部的焦虑。由于盟军丧失了空中侦察的必要手段,面对地域辽阔的缅甸战场,
指挥部好像一艘在大雾中航行的轮船,随时都有因航道不明而触礁的危险。

    二十四日,一股数目不详的敌人隐蔽通过缅甸东部山区,突然攻占远征军侧背的战略要
地裳吉(东枝),夺取大批囤集的作战物资。裳吉是保卫腊戌的门户,杜聿明率领第五军火
速增援。激战两天,收复裳吉。日军退出城外,去向不明。
裳吉收复,好比关上后门,指挥部的人们刚刚来得及喘出一口气,另一个紧急情报又传
到总指挥部。经查明,沿泰缅边境袭击裳吉的敌人正是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所属第一一三联
队,师团主力仍然去向不明。裳吉以北是一片重重叠叠的山区,区域广大人烟稀少,中国军
的防线主要设在曼德勒外围及彬文那、央米丁一线,后方空虚,如果被日军钻了空子,后果
将不堪设想。

    指挥部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一柄看不见的达摩克利之剑分明已经悬在头顶,叫人心惊
胆战,防不胜防。

    派出大批搜索分队和下达许多紧急命令之后,指挥官们在惶惶不安的等待中度过难熬的
一昼夜。

    二十八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全体指挥官呆若木鸡。腊戌以北二十公里的南泡
山谷发现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主力。

    6

    日本人胜利地完成了迂回缅北的千里大奔袭。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腊戌在激战后失守。

    第二部兵败野人山

    第五章大崩溃

    1

    此前,好像为了证实英国盟友的卑鄙和自私自利一样,正当中国人为英国人的逃跑行为
感到愤怒和悲观的时候,一支黑色的日本大军已经悄悄地在泰缅边境一座荒无人烟的山谷中
集结起来。

    这是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大军,它的打击力因其士兵对战争的勇气和狂热而增加了十
倍。第五十六师团是一支军威赫赫的常胜师团,师团官兵全都由日本本州造船工厂的产业工
人组成,亦称“本州兵团”。这些曾经熟练掌握过铁钳、机床和电焊机的粗糙大手如今紧握
枪杆,为了天皇的神圣使命而进行野蛮侵略和屠杀。他们有文化,守纪律,意志坚定,斗志
顽强。本州兵团曾在中国战场创造过一系列“辉煌”战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制造“九·一
八事变”和参加“南京大屠杀”。

    在以後的故事中我们还将看到:这些由日本工人组成的大军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人民最凶
恶的对手和最顽强的敌人。

    士兵在凝固。枪炮在凝固。死神在凝固中苏醒。战争在凝固中爆发。师团长慢慢拔出指
挥刀,他的动员令只有一句话:

    ----如果战斗失败,我将切腹以谢天皇。士兵们,前进!

    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情况下穿插泰缅边境,孤军深入,进行纵深一
千五百公里的长途大奔袭,沿途还要闯过十几座敌人重兵设防的城镇关口,我们从这个行动
中不难看出日本指挥官卓越的胆识和冒险精神。

    战争本身是一场赌博。敢于下赌注和敢于胜利是同义语。

    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对缅甸作战极为重视。为保证第五十六师团穿插成功,命令空军仅
有的两支空降部队从马尼拉火速转进同古机场,随时准备实施空降支援。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日,先遣队攻陷乐可城,师团当天补充完毕,连夜穿过敌阵进入缅
北山区。

    二十四日,先遣部队进攻裳吉,敌人猝不及防,缴获大量车辆、燃料和军火。师团再次
连夜补充,然后乘车继续北进。

    当中国军队经过激战收复裳吉后,竟然没能捉到一名日本俘虏。当地人都以沉默来拒绝
向中国人提供情报。当手忙脚乱的中国指挥官到处下达命令时,日军师团主力已经甩开追
兵,沿着空旷无人的后方道路大踏步前进,其前锋坦克部队距腊戌还剩下两百公里路程了。

    机会终于一点点从盟军手中溜走。此时,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日本军队的胜利步
伐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国远征军第六十六军新二十九师炮兵营长赵振全骑自行车
到南泡山谷的阵地巡视,午后返回营部。途经一片丛林,赵营长将自行车靠在路边,然后钻
进树丛中大便。大约蹲了一袋烟功夫,突然听见远远有车辆行进之声伴以钢铁履带沉重的碾
压。赵营长吃了一惊,急忙探出头来张望。只见公路上尘土飞扬,一队坦克和汽车摆出战斗
队行急速朝腊戌驶来。赵营长感觉不大对劲,因为这里是中方防区,盟军车队通过没有理由
不通知友军,连忙取出望远镜,这才看清汽车上飘扬的日本太阳旗。炮兵营长惨叫一声,连
忙提起裤子,顺着山沟的小路逃走了。

    这一天是星期日,腊戌守军的命运几乎都同猝不及防的赵营长一样悲惨。日军快速部队
突然出现在城里,猛烈的炮火将不知所措的中国官兵纷纷抛进血泊中。更多的人听见枪响,
不是拿起武器战斗而是争相钻出营房和阵地,向着中国境内的山谷和丛林溃逃。少数守军进
行了英勇的还击,但是日本的坦克的履带只用了几个小时就碾碎了所有抵抗。日军缴获的军
火武器和战争物资堆积如山。这些物资后来在日本进攻中国和印度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
用。

    当晚,渡边师团长噙着激动的热泪将一面太阳旗挂在最先冲进腊戌的坦克上。第五十六
师团穿插成功,师团向军司令部发出报捷电。

    同一天,各个战场的日军都开始向敌人大举进攻,套在缅甸盟军脖子上的绞索被拉紧
了。

    2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缅甸盟军三方指挥官在曼德勒西南小镇皎施举最后一次联席
会议,讨论紧急撤退的对策。出席会议的有美国将军史迪威,中国指挥官罗卓英和杜聿明,
英方是亚历山大总司令。另有参谋军官数十人。

    史迪威头戴上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式宽边战斗帽,身穿卡其布士兵服,不佩戴军衔,也不
刮胡子,一副怒气冲天和玩世不恭的样子。罗卓英大腹便便,怏怏不乐:杜聿明则满脸阴
鸷,心神不定。只有英国人显得情绪很好。亚历山大像个衣冠楚楚的绅士,嘴里衔着雪茄
烟,并不时对他的参谋们开上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

    会议开始,尴尬数分钟。形势很清楚,盟军已经落入敌人的三面包围中,唯一的出路只
有一条:退到印度去。

    亚历山大发言:

    “诸位先生,我很容幸地报告大家,鉴于日军已经攻占腊戌的严重局势,敝国政府正式
通知本人并由本人转告诸位:不列颠联合王国准许中国在缅甸的军队及其装备到印度避难。
有一点需作说明:按照国际惯例,贵军入境前须申报难民身份,由英国军队矛以收容,并在
指定地点集中管理,诸位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在此协商解决。我的话完了。”

    一片难堪的沉默。

    很明显,英国人达到了目地。他们既有理由从容不迫地撤出缅甸,又能体面地收容中国
十万大军,这些军队日后还能帮助保卫印度。这样的好事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将军却无地自容。他们原本到缅甸来是为了拉英国人一把,不料反倒成了难民,落
到被人家收容的地步,这岂不成了天大的笑柄?!

    杜聿明站起来发言。

    “先生们,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该回中国
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这就是我
今天要说的话。”

    亚历山大做个遗憾的手势,宽鸿大量地表示理解。

    “如果杜将军什么时候改变了主意,我本人随时表示欢迎。”

    罗卓英悄悄阻拦杜聿明:“我们应该先向重庆请示在说。”

    杜不理睬,历声回答:

    “谢谢阁下,杜聿明决不会改变主意,除非我不再是军长。”

    史料载:“………杜聿明戴上军帽,凛然退场。”

    史迪威无动于衷地喝着浓咖啡,把玩咖啡杯子,咖啡的苦味悄悄在嘴里漫延。他突然觉
得自己处境同喝咖啡很相似——本来可以放一把糖,可是人们偏偏喜欢自讨苦吃。缅甸之战
远甚于咖啡之苦,它简直是一场恶梦,把人折磨得要疯。好在这一切就要结束了。史迪威唯
一自慰的是没有像新加坡和菲律宾盟军那样挂出白旗投降。

    杜聿明一走,罗卓英再也坐不住了。他只是个空头司令,既约束不了杜聿明,又得罪不
起史迪威。于是他左右为难了一阵,也悄悄抓起了帽子。

    “罗将军大概打算跟我上印度去,对吗?”史迪威突然抬起眼睛,讽刺地问。

    “不不………将军,你知道,我得立刻向蒋委员长请示。”这位有职无权的总司令结结
巴巴地解释。

    “你又错了,你该先向我请示才对。可是我命令你一个人撤退到印度有什么用处呢?”
史迪威说。

    罗卓英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终于叹口气,抓住帽子的手又慢慢松开来。

    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默没能持续多久,屋外响起了尖锐的空袭警报声。很快天空中传来日
本飞机的呼啸和扫射。会场大乱,人们纷纷跑到屋外去躲避。罗卓英趁机抓起帽子,连蹦带
跳地溜走了。屋子很快空下来,会场上只剩下两个面对面坐着穿军服的人:一个是衔着雪茄
烟满不在乎的英国绅士亚历山大,一个是抽着烟斗若无其事的美国中将史迪威。

    “先生,我能帮什么忙吗?”四目相对,这回亚历上大没有摆架子,诚心诚意地问史迪
威。
史迪威朝他探探身子,嘟哝了一句《圣经》上的话:

    “洪水到来的时候,先知说:‘有罪的人们,从头开始吧’”

    “不错,让我们从头开始吧。”亚历山大挤挤眼说。

    他们笑起来,碰了碰咖啡杯,彼此感到接近了许多。后来亚历山大没有食言,他果然在
印度给史迪威提供了许多方便。

    意外的情况突然发生了:一颗炸弹落在了会议室门外的花台上,猛烈的气浪掀掉了门窗
和半个屋顶,掀翻了会议室里所有的桌椅和陈设,浓烈的硝烟和灰尘弄得屋子里什么也看不
见。当人们冲进屋子里抢救两位总司令时,才发现两位绅士都被压在桌子下面,弄得一头一
脸都是灰土。幸好日本炸弹威力尚不算强大,否则盟国政府当天就向全世界发布一则令人悲
痛的讣告。

    四月二十八日,腊戌失守当天,负责防守腊戌的第六军军长逃到畹町,又同刚刚开到畹
町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一道钻进装甲车,一口气撤退到三百公里以外的保山。

    二十九日,罗斯福总统从大洋彼岸打电报给委员长,保证美国一定要“打破日本的封
锁,重新找到一条把飞机和军火送到中国的有效途径。”

    三十日,鉴于日军两翼继续推进,盟军加快撤退步伐。史迪威两次电告杜聿明向印度境
内转移,均被置之不理。

    三十日下午,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上将悄悄离开指挥部不辞而别。他带了一排卫兵强行
征用一列火车,押着司机开往密支那,准备从那里登机飞回重庆。不料这列不按计划运行的
火车只开出二十五英里就与另外一列货车迎面相撞,致使本来就极度拥挤的铁路因此中断两
天。罗卓英的逃跑行为无疑给中国军队的失败雪上加霜,再涂上了一层怯懦和可耻的色彩。

    “我的天!这头脏猪怎么没有撞死?!”史迪威在当天的日记中愤怒地写道:“难道委
员长竟相信这样的人能够打胜仗?!”

    第二天,亚历山大也把他的司令部撤过瓦城大铁桥,开始向印度转移。桥对岸,史迪威
和他的助手还在试图说服那些后到的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去。他告诉中国人,他一定要从印度
发动反攻,重新夺回缅甸。他需要中国军队保存实力。

    但是他的努力收效甚微。

    在这场灾难性的国际大撤退中,每个中国将军都对前途丧失信心。失败已使他们人心惶
惶,反攻缅甸更不是他们的责任,因此他们只想快快回国,逃出这场可怕的灾难。

    在去向问题上,绝大多数中国军官都自觉站在杜聿明一边,齐心协力带领队伍往北赶。

    只有一名中国师长例外。新编三十八师少将师长孙立人接受了史迪威的忠告,他在经过
再三观望权衡和犹豫之后,终于放弃了拼死回国的念头,在最后时刻采取了把对伍拉往印度
以保存实力的明智之举。

    五月一日,史迪威随同最后一批后卫部队撤过瓦城大桥,桥上已空无一人。一队英国工
兵正在执行亚历山大地炸桥命令。美国将军神情黯然地伫立在西岸的山坡上,久久不动,一
任江风拂乱他花白的短发。

    第二天凌晨,一声巨大的轰响伴随耀眼的火光冲天而起,瓦城大铁桥被拦腰炸成数段,
跌入滚滚江水中。铁桥的命运象征着大英帝国在缅甸的彻夜失败,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远征军
踏上了退出缅甸的苦难历程。

    3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八日,美国空军杜立德中校率领十六架“B-25”轰炸机,袭击了
日本东京。不可一世的日本人第一次在本土受到炸弹的教训,从而使他们狂热的头脑开始懂
得了战争的恐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杜立德”大轰炸。

    这次大轰炸导致了五十天后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中途岛大海战。日本海军本想美国太平洋
舰队,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大轰炸的另一个结果,是日本侵华日军疯狂向中国沿海的江苏、浙江两省进行了为期一
月的大扫荡。“约有二十五万中国军民在扫荡中被屠杀,两万妇女被奸淫。”(引自《太平
洋战争》)

    大轰炸的影响也迅速波及到缅甸战场。日本军方担心美国继续利用中国大陆为基地,轰
炸日本本土,因此决心不惜代价打击重庆政府,迫使蒋介石和谈。在缅甸作战的日军从此全
力以赴打入中国境内而放弃了进攻印度。这样,英军得以逃之夭夭,而中国军队则成为重点
打击的目标。

    四月三十日,进攻腊戌的日军五十六师团奉命向中国境内进攻。他们分兵两路,一路扑
向缅甸最后一个大城市密支那,以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一路由坂口少将率领,沿滇缅公
路向中国境内挺进。

    一周后,密支那被攻占。中国远征军回国的最后一线希望被掐断了
还有很多 如果没人喜欢 就不加贴了!
这书不错,俺看过几遍。
作者邓贤他爹当年就是参加远征军的热血知识青年。
东南亚就是中国未来的大后方。
建议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