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好 大国之难(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9:12:53
中国的面积是世界第三,人口是世界第一,是整个世界都无法忽视的国家。

  国家大,自然有大的好处。因为地大物博,中国具有其他许多国家所没有的独立自主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国家曾经对中国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制裁,但都以失败和无效而告终。

  即使在已经开放的今天,中国依然是内需主导型的国家,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依然是有限的,而内部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认识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是底气十足的。

  国家大,也有大的内在逻辑。当年,邓小平在谈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与和平演变政策时说,这些国家不应该对中国抱持敌对政策,不应该指望从中国的混乱中取利。假若中国真的乱了起来,这个世界上谁也受不了,不要说有一个亿,就是几百万难民跑到美国,美国就受不了。所以,后来邓小平对西方人讲,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国家大,有大的难处。中国的事情很多、很复杂,有些甚至超出常人的想像。所以,曾有学者指出,中国有10多亿人,任何一个小问题只要用10多亿去乘,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例如,从地理上来说,中国从北至南几乎跨越整个北半球,每年的自然灾害就难以计数。南方水灾,北方干涸;当东部受台风袭击时,西部却是冰雹落地。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是有选择的。

  

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判断。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各国GDP排行榜中不断前移,但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收入离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

  有专家也谈到,中国的任何一点成就,如果用10多亿人去除,都会变成一个小成就。中国虽然有些都市的生活质量在逼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些人的收入可与发达国家的人民相比,但中国还有广袤落后的西部地区,还有数亿靠天吃饭的农民。因此,“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中国短期内是摘不掉的。

  在谈到加入八国集团的问题时,中国人会谦虚地说,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还没有资格加入八国集团。正是由于这个定位,中国一直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事业,倡导南南合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做了不少实事。

  但是,中国的定位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的见解。中国加入WTO时,许多西方人以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理由,要求中国以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而在中国国内,同样有一些人不满足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这种不合实际的论调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政策的确立,也不利于外交战略的确立。过高估计自身的发展水平,会导致种种具有急躁症性质的政策出台,将中国引向歧路。


有影响的地区性大国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加大,对重大国际事务的态度不容忽视,但是,中国还不是世界大国。一则,中国的实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差很远;二则,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是有限的;三则,中国对重大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结构性意义和宏观层面上,并非表现在微观层面上。

  这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辩证认识,既要看到影响力,也要看到局限性,不可好高骛远。所以,中国当前的关键是要恰当地用好自己的影响力,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既不为外部的挑动刺激而锋芒毕露,也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赞扬或捧场而飘飘然。

  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的好坏对本地区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从地区安全角度讲,中国在东亚地区安全架构中占据显著地位,对东亚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朝鲜半岛问题。

  此外,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中国与东亚国家存在一些领土争议。如果不是中国多年来采取相对公正、正确、忍让的态度,本地区的动荡恐怕难以避免。

  对东亚地区的多边外交,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且还是倡导者与组织者。中国参与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亚细安10+1和10+3活动。中国与亚细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不断深入,湄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的多边经济合作也早已提上议事日程。

  

正在崛起的力量


  中国的崛起真正肇始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在这二十多年里,国际形势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有两个:一是苏东剧变,一是九一一事件。这两件大事对中国都意义不凡。

  苏东剧变给中国造成的国际压力是空前的。当时,西方有人断言中国将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下一个。更重要的是,由于1989年的事件,西方国家再次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但是,中国经受住了这一考验。

  九一一事件带给中国的机遇是很多的。除了中美关系有所缓和并走上稳定发展的正轨外,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心态有所减缓。早有学者论到,九一一事件之前,美国国际战略的重点还放在防范俄罗斯与中国上,但为了今后的百年反恐大业,美国难以把精力集中于此。

  中共十六大提出,今后20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种说法的国际背景即在此。

  面对中国的崛起,外部世界的反应是矛盾的。多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时起时伏,在沙斯爆发期间甚至还有“中国隔离论”。但与此同时,“中国机遇论”也在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的崛起改变着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环境,也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平衡关系。一方面,许多国家希望与中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充满疑虑和戒备。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中国来说,它必须适应外部世界所抱持的各种心态,适应日渐复杂的外部环境,要使外部世界成为自身崛起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中国的面积是世界第三,人口是世界第一,是整个世界都无法忽视的国家。

  国家大,自然有大的好处。因为地大物博,中国具有其他许多国家所没有的独立自主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国家曾经对中国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制裁,但都以失败和无效而告终。

  即使在已经开放的今天,中国依然是内需主导型的国家,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依然是有限的,而内部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认识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是底气十足的。

  国家大,也有大的内在逻辑。当年,邓小平在谈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与和平演变政策时说,这些国家不应该对中国抱持敌对政策,不应该指望从中国的混乱中取利。假若中国真的乱了起来,这个世界上谁也受不了,不要说有一个亿,就是几百万难民跑到美国,美国就受不了。所以,后来邓小平对西方人讲,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国家大,有大的难处。中国的事情很多、很复杂,有些甚至超出常人的想像。所以,曾有学者指出,中国有10多亿人,任何一个小问题只要用10多亿去乘,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例如,从地理上来说,中国从北至南几乎跨越整个北半球,每年的自然灾害就难以计数。南方水灾,北方干涸;当东部受台风袭击时,西部却是冰雹落地。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是有选择的。

  

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这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判断。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各国GDP排行榜中不断前移,但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收入离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

  有专家也谈到,中国的任何一点成就,如果用10多亿人去除,都会变成一个小成就。中国虽然有些都市的生活质量在逼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些人的收入可与发达国家的人民相比,但中国还有广袤落后的西部地区,还有数亿靠天吃饭的农民。因此,“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中国短期内是摘不掉的。

  在谈到加入八国集团的问题时,中国人会谦虚地说,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还没有资格加入八国集团。正是由于这个定位,中国一直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事业,倡导南南合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做了不少实事。

  但是,中国的定位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的见解。中国加入WTO时,许多西方人以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理由,要求中国以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而在中国国内,同样有一些人不满足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这种不合实际的论调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政策的确立,也不利于外交战略的确立。过高估计自身的发展水平,会导致种种具有急躁症性质的政策出台,将中国引向歧路。


有影响的地区性大国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加大,对重大国际事务的态度不容忽视,但是,中国还不是世界大国。一则,中国的实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差很远;二则,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是有限的;三则,中国对重大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结构性意义和宏观层面上,并非表现在微观层面上。

  这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辩证认识,既要看到影响力,也要看到局限性,不可好高骛远。所以,中国当前的关键是要恰当地用好自己的影响力,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既不为外部的挑动刺激而锋芒毕露,也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赞扬或捧场而飘飘然。

  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的好坏对本地区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从地区安全角度讲,中国在东亚地区安全架构中占据显著地位,对东亚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朝鲜半岛问题。

  此外,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中国与东亚国家存在一些领土争议。如果不是中国多年来采取相对公正、正确、忍让的态度,本地区的动荡恐怕难以避免。

  对东亚地区的多边外交,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且还是倡导者与组织者。中国参与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亚细安10+1和10+3活动。中国与亚细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不断深入,湄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的多边经济合作也早已提上议事日程。

  

正在崛起的力量


  中国的崛起真正肇始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在这二十多年里,国际形势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有两个:一是苏东剧变,一是九一一事件。这两件大事对中国都意义不凡。

  苏东剧变给中国造成的国际压力是空前的。当时,西方有人断言中国将是多米诺骨牌中的下一个。更重要的是,由于1989年的事件,西方国家再次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但是,中国经受住了这一考验。

  九一一事件带给中国的机遇是很多的。除了中美关系有所缓和并走上稳定发展的正轨外,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心态有所减缓。早有学者论到,九一一事件之前,美国国际战略的重点还放在防范俄罗斯与中国上,但为了今后的百年反恐大业,美国难以把精力集中于此。

  中共十六大提出,今后20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种说法的国际背景即在此。

  面对中国的崛起,外部世界的反应是矛盾的。多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时起时伏,在沙斯爆发期间甚至还有“中国隔离论”。但与此同时,“中国机遇论”也在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的崛起改变着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环境,也改变着国际力量的平衡关系。一方面,许多国家希望与中国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充满疑虑和戒备。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中国来说,它必须适应外部世界所抱持的各种心态,适应日渐复杂的外部环境,要使外部世界成为自身崛起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
顶~~~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