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近仁——我国第一套双130mm岸炮的总设计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26:51
<p>李近仁——我国第一套双130mm岸炮的总设计师 <br/>(1914—1968) <br/>&nbsp;<br/>&nbsp;<br/>&nbsp;<br/>吴雅律 发布时间: 2006-04-21 10:28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br/>&nbsp;</p><p>  李近仁,兵工专家。长期从事兵器工程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7.62毫米重机枪,主持设计了双130毫米岸炮。为兵器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 <br/>出了贡献。 </p><p>&nbsp;</p><p>  李近仁,又名李一冬。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一个农民的家庭。幼时家境贫寒,直至9岁才进入国民小学开始读书。旧社会封建势力的猖獗对李近仁日后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深感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唯有奋发读书,学好本领,方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p><p>  在李近仁12岁时,其父与其兄经商,买了一台轧花机在乡里开起了轧花作坊。李近仁对原始而古老的轧花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以后学习工程技术关系很大。 </p><p>  1930年,李近仁在河北保定六中读书时,经同乡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全世界社会科学家大联盟(以下简称“社联”)。“社联”的主要任务是:“以正确的言论来驳倒一切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建立应有的新道德,不谈有害革命的议论”等。所做工作有:散发传单,找学生宣传革命理论,到街上或农村写标语,找农民谈话,要他们起来反抗高利贷等。不久,因参与学潮,李近仁被迫离校。 </p><p>  由于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于1932年离开保定去天津河北工学院高中部上学,从此,与原组织失掉了联系。 </p><p>  “七·七”事变前夕,李近仁从天津转到西安,上了东北大学,1938年6月毕业。毕业后在重庆华联炼钢厂和重庆21兵工厂工作,于1944年赴美国留学。留学回国后1947年在重庆21兵工总厂动力所任工程师至新中国成立。 </p><p>  1947年在21兵工总厂动力所任工程师时,有一名工人,订了一份《新华日报》,被稽查发现弄到总厂大队部,他对这位工人说:“如果稽查要关你,就给我来封信。”后来稽查没有关该工人,只好开除了事。一些老工人说,李近仁当主管员,没有罚过工人,对工人比较好,他敢于主持正义。在旧社会兵工厂的稽查,谁见了也得礼让三分,他敢于出来讲话,实在要有一点胆量。订《新华日报》,是很危险的,轻则扣上红帽子,重则就是政治问题,弄不好还有可能坐牢的,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表明自己的意见,这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 </p><p>我国第一套双130毫米岸炮系统产品的总设计师 </p><p>  1962年1月至1967年12月,在担任国家重点急需项目双130毫米岸炮总设计师时,他开创了一个大型复杂的兵工系统产品一次性论证、设计、试制、试验、定型、生产、列装成功的范例。岸炮系统由火炮、炮车、火炮随动系统、坑道弹药室、输弹设备、雷达、指挥仪、三米测距机、中央指挥镜、瞄准具等组成。岸炮全重80余吨,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产品。在研制过程中,他亲自审定近1万张图纸技术资料,带领技术骨干下部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主持岸炮全系统的设计工作,并解决了试制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参与了岸炮系统配套产品的选型工作及靶位的选择工作,和有关科技人员一道去靶场实地察看,从试验安全绝对可靠的前提出发,制定出试验大纲,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1967年10月至11月,由国家靶场主持对岸炮系统进行了设计定型试验,经过考核,达到了设计定型要求。为军队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武器装备。该项目1986年12月,被评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又于1987年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p>贯彻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典范 </p><p>  李近仁对技术工作是严肃认真的。不论是抢修发电厂,还是处理7.62毫米重机枪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是解决双130毫米岸炮设计、生产中的关键,始终牢牢掌握质量标准。 </p><p>  重庆解放以后,1950年在456厂抢修国民党撤退时破坏的1250千瓦涡轮发电机,他担任该项工程的主管工程师。由于他对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再加上能与参加抢修工程的技术人员、工人结合在一起,在时间短、要求急、器材缺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奋战,恢复了发电,为工厂开工提供了动力。对恢复发电和恢复生产,他是有功的,因而受到群众与军管会好评。 </p><p>  为解决发电厂新安装的2000千瓦涡轮发电机开车后产生间歇性不规律的振动问题,他经常在现场观察,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找原因,装了拆、拆了装,反复检查了四个多月,终于找出振动的主要原因,是发电机的自然振动频率与发电机额定转速频率相同或接近发生共振而引起。也就是说,涡轮机临界转速接近于额定转速所产生,而在其它地方装有相同类型的发电机,开车也产生振动,因此,认定是设计上带来的问题。当然安装不好,也会使其振动加剧,同时根据轴瓦研磨痕迹,适当进行刮研之后,基本消除振动,投入正常运转发电。此间,李近仁对机件振动学等书籍,涡轮机构造及防止振动方法,作了长时间的研究,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既充实了理论基础,又取得了实践上的经验。 </p><p>  1952年,在456厂技术科担任主任工程师期间,为确保产品质量,从严掌握7.62毫米重机枪的各项质量标准,他是主要的把关者。为不折不扣的掌握产品性能,他坚决贯彻要六试六定。六试是:试图纸、试技术条件、试工艺规程、试刀夹量具、试人员、试设备。六定是:定图纸、定工艺、定工装、定设备、定人员、定操作规程。 </p><p>  开始时,7.62毫米重机枪在生产中,曾先后出现过枪管寿命等几个大的质量问题,影响生产,影响交验。所以,解决枪管寿命等问题,成为工厂生产中的关键之关键。为此,工厂组成攻关组,李近仁为主要成员。从枪管材料成分、材质处理、机械加工、镀铬规范等层层检查把关,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按图纸资料办事,使枪管寿命有所提高,但仍不稳定。攻关组认为:枪管寿命与枪管内膛光洁度有密切关系,拉线机拉出线膛光洁度不好,直接影响镀铬层的附着力,影响铬层不均,进而影响到枪管寿命。为解决这个问题,决定改拉线为挤线,为此工厂设计了一台挤线机,投产以后,不但提高了枪管内膛光洁度,而且由于挤线,还提高了材料强度。并由此带来这道工序的产量成倍上升,消除了长期卡脖子的压力。这种枪管的寿命,经过技术攻关和反复试验,均达到或超过技术条件的要求,解决了工厂的重大技术关键。 </p><p>&nbsp;</p><p>  在担任双130毫米岸炮总设计师时,面对该炮共有零件1万2千多种,数量10万多个、图纸资料1万6千余张。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产品,如何把住质量关,关键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组织来保证。为此,李近仁决定建立各级技术责任制度。在大型配套产品上,如雷达、指挥仪等设主任设计师;在各重大组件上,如炮车、随动系统等设主管设计师;在各零部件上设设计师。从而使设计师的职责制度化、规范化,把保证质量的担子,放在各级设计师的身上,以促使他们各尽其责,保证质量。 </p><p>  双130毫米岸炮的图纸下到工厂试制以后,成立以各主管设计师参加的技术组,深入车间帮助解决试制中的技术问题。李近仁指示组长每20天向他汇报一次情况,并要求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写成技术卡片,指派室技术副主任组织力量解决。 </p><p>  在总设计师办公室设秘书组,主要是收集了解设计、试制、试验中的情况。准备和整理会议文件、汇报材料,帮助总设计师催办工作、联系工作等。由于有以上一套质量保证系统,才使该武器系统顺利完成设计、试制、试验、定型、生产、列装的任务。 </p><p>  李近仁对技术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益求精,做为一个总设计师,工作不浮在上面,而是深入到科技人员中去,帮助和指导设计。他对一些重要公式的计算结果,亲自进行校核,一些重要数据,都要亲自核算。 </p><p>培养科技人员的良师 </p><p>  李近仁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是很重视的。在7.62毫米重机枪试制生产时,参加工作的各专职技术员,大都很年青,没有搞过一个完整产品的试制经验。因此,提高专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尽快掌握全套图纸资料的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方法是组织专业讲课,也组织一些工程师,向厂的老厂长讲产品性能、结构以及生产知识等,以便从上到下在产品质量要求上,树立起坚强的质量意识,这些都收到一定的成效。另一个方法,就是对专职技术员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涉及图纸资料修改问题,从不轻易放过,逐个审查。这对技术人员提高很快,也培养了青年人凡事要认真,技术要过硬的思想。 </p><p>  在双130毫米岸炮系统任务中,主管设计师一级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都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多数人也未参加过一个完整产品的设计与研制,经验和实践都是不多的,但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又朝气蓬勃,好学上进。李近仁看到了这些方面,就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在大胆使用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的同时,在技术工作上交方法、交原则、交自己的心得。如告诉设计人员,在什么样情况下,组件、部件、零件的安全系数取多大恰当,结构如何估算等。如发现设计有错误,计算上有问题,就告诉设计者,问题出在那儿,在哪一本书上,哪个公式,甚至在那一本书的哪一页上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等。他还特别强调: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对热处理要精通,产品的零部件选用什么材料恰当,要了解。其次,还要具有丰富的工艺知识。这些方法和心得,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对科技人员提高很快,而大家听了又觉得十分亲切,大有良师益友之感。 </p><p>  在抓技术培养中,为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素质,自编讲义,发给大家学习,并亲自向大家讲授专业课程。 </p><p>  对科技人员的基本功,也很强调。除要求掌握和熟悉基本计算公式外,还要在绘图上、写仿宋字体上下功夫,做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p><p>  对学校毕业新分配来室工作的学生,也很关心,不管人数多少,那怕是一个人,李近仁都亲自向他们介绍双130毫米岸炮情况。同时结合产品进行爱国主义和战备教育,并要求新来同志和全室同志一起,尽快把产品研制出来装备部队,为国家争气,为民族争光。 </p><p>  总之,李近仁在培养青年一代上,是尽心尽力的,真正起到了传、帮、带、引的作用。通过7.62毫米重机枪的试制、生产,双130毫米岸炮的研制,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各个方面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大多数人担负课题、项目负责人,并取得不少成果。在回忆这些往事时,当年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青年人,虽时过二十余年,仍都以十分感激的心情,缅怀自己在工作上、学习上、思想方法上帮助过自己成长的良师。有的青年科技人员感慨地说:“我们从李总身上,吸取了许许多多的教益,我们对他的感情,完全超出了同志之情,而是一种晚辈对长辈的感情。” </p><p>  如以同级同辈来讲,双130毫米岸炮系统的总工程师与两位副总工程师之间,都是交往很深的挚友。碰到工作上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式,协商的办法加以解决。他们一见面便无话不谈,亲如家人,常常因一个笑话,闹得开怀大笑,满堂春风。 </p><p>  1968年6月,厄运降临到李近仁的头上,被扣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去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于1978年12月,他的问题才得以平反昭雪。他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位老工程技术人员,自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一心为实现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他的一生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的一生,是正正直直、光明磊落的一生。 </p><p>  (作者:吴雅律) </p><p>简历 </p><p>  1914年9月11日 出生于河北省磁县。 </p><p>  1932—1937年 天津河北工学院,先高中部,后机电工程系。 </p><p>&nbsp;</p><p>  1937—1938年 西安东北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 </p><p>  1938—1938年 重庆华联炼钢厂绘图员。 </p><p>  1938—1944年 重庆21兵工厂技术员。 </p><p>  1944—1946年 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火炮系毕业。 </p><p>  1946—1949年 重庆21兵工厂工程师。 </p><p>  1949—1954年 重庆456厂(即原21兵工厂)工程师。 </p><p>  1954—1958年 二机部一局技术处工程师。 </p><p>  1958—1962年 包头447厂总设计师,设计所第一副主任。 </p><p>  1962—1964年 北京三机部第一研究所第十一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p><p>  1964—1965年 北京五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二处副处长。 </p><p>  1965—1968年 北京、包头五机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 </p><p>  1968—1968年 包头国防科委第十一研究院1103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p><p>  1968年6月 逝世于内蒙包头市<br/>&nbsp;</p><p>李近仁——我国第一套双130mm岸炮的总设计师 <br/>(1914—1968) <br/>&nbsp;<br/>&nbsp;<br/>&nbsp;<br/>吴雅律 发布时间: 2006-04-21 10:28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br/>&nbsp;</p><p>  李近仁,兵工专家。长期从事兵器工程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7.62毫米重机枪,主持设计了双130毫米岸炮。为兵器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 <br/>出了贡献。 </p><p>&nbsp;</p><p>  李近仁,又名李一冬。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一个农民的家庭。幼时家境贫寒,直至9岁才进入国民小学开始读书。旧社会封建势力的猖獗对李近仁日后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深感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唯有奋发读书,学好本领,方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p><p>  在李近仁12岁时,其父与其兄经商,买了一台轧花机在乡里开起了轧花作坊。李近仁对原始而古老的轧花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以后学习工程技术关系很大。 </p><p>  1930年,李近仁在河北保定六中读书时,经同乡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全世界社会科学家大联盟(以下简称“社联”)。“社联”的主要任务是:“以正确的言论来驳倒一切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建立应有的新道德,不谈有害革命的议论”等。所做工作有:散发传单,找学生宣传革命理论,到街上或农村写标语,找农民谈话,要他们起来反抗高利贷等。不久,因参与学潮,李近仁被迫离校。 </p><p>  由于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于1932年离开保定去天津河北工学院高中部上学,从此,与原组织失掉了联系。 </p><p>  “七·七”事变前夕,李近仁从天津转到西安,上了东北大学,1938年6月毕业。毕业后在重庆华联炼钢厂和重庆21兵工厂工作,于1944年赴美国留学。留学回国后1947年在重庆21兵工总厂动力所任工程师至新中国成立。 </p><p>  1947年在21兵工总厂动力所任工程师时,有一名工人,订了一份《新华日报》,被稽查发现弄到总厂大队部,他对这位工人说:“如果稽查要关你,就给我来封信。”后来稽查没有关该工人,只好开除了事。一些老工人说,李近仁当主管员,没有罚过工人,对工人比较好,他敢于主持正义。在旧社会兵工厂的稽查,谁见了也得礼让三分,他敢于出来讲话,实在要有一点胆量。订《新华日报》,是很危险的,轻则扣上红帽子,重则就是政治问题,弄不好还有可能坐牢的,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表明自己的意见,这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 </p><p>我国第一套双130毫米岸炮系统产品的总设计师 </p><p>  1962年1月至1967年12月,在担任国家重点急需项目双130毫米岸炮总设计师时,他开创了一个大型复杂的兵工系统产品一次性论证、设计、试制、试验、定型、生产、列装成功的范例。岸炮系统由火炮、炮车、火炮随动系统、坑道弹药室、输弹设备、雷达、指挥仪、三米测距机、中央指挥镜、瞄准具等组成。岸炮全重80余吨,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产品。在研制过程中,他亲自审定近1万张图纸技术资料,带领技术骨干下部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主持岸炮全系统的设计工作,并解决了试制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参与了岸炮系统配套产品的选型工作及靶位的选择工作,和有关科技人员一道去靶场实地察看,从试验安全绝对可靠的前提出发,制定出试验大纲,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1967年10月至11月,由国家靶场主持对岸炮系统进行了设计定型试验,经过考核,达到了设计定型要求。为军队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武器装备。该项目1986年12月,被评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又于1987年7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p>贯彻军工产品质量第一的典范 </p><p>  李近仁对技术工作是严肃认真的。不论是抢修发电厂,还是处理7.62毫米重机枪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是解决双130毫米岸炮设计、生产中的关键,始终牢牢掌握质量标准。 </p><p>  重庆解放以后,1950年在456厂抢修国民党撤退时破坏的1250千瓦涡轮发电机,他担任该项工程的主管工程师。由于他对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再加上能与参加抢修工程的技术人员、工人结合在一起,在时间短、要求急、器材缺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奋战,恢复了发电,为工厂开工提供了动力。对恢复发电和恢复生产,他是有功的,因而受到群众与军管会好评。 </p><p>  为解决发电厂新安装的2000千瓦涡轮发电机开车后产生间歇性不规律的振动问题,他经常在现场观察,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找原因,装了拆、拆了装,反复检查了四个多月,终于找出振动的主要原因,是发电机的自然振动频率与发电机额定转速频率相同或接近发生共振而引起。也就是说,涡轮机临界转速接近于额定转速所产生,而在其它地方装有相同类型的发电机,开车也产生振动,因此,认定是设计上带来的问题。当然安装不好,也会使其振动加剧,同时根据轴瓦研磨痕迹,适当进行刮研之后,基本消除振动,投入正常运转发电。此间,李近仁对机件振动学等书籍,涡轮机构造及防止振动方法,作了长时间的研究,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既充实了理论基础,又取得了实践上的经验。 </p><p>  1952年,在456厂技术科担任主任工程师期间,为确保产品质量,从严掌握7.62毫米重机枪的各项质量标准,他是主要的把关者。为不折不扣的掌握产品性能,他坚决贯彻要六试六定。六试是:试图纸、试技术条件、试工艺规程、试刀夹量具、试人员、试设备。六定是:定图纸、定工艺、定工装、定设备、定人员、定操作规程。 </p><p>  开始时,7.62毫米重机枪在生产中,曾先后出现过枪管寿命等几个大的质量问题,影响生产,影响交验。所以,解决枪管寿命等问题,成为工厂生产中的关键之关键。为此,工厂组成攻关组,李近仁为主要成员。从枪管材料成分、材质处理、机械加工、镀铬规范等层层检查把关,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按图纸资料办事,使枪管寿命有所提高,但仍不稳定。攻关组认为:枪管寿命与枪管内膛光洁度有密切关系,拉线机拉出线膛光洁度不好,直接影响镀铬层的附着力,影响铬层不均,进而影响到枪管寿命。为解决这个问题,决定改拉线为挤线,为此工厂设计了一台挤线机,投产以后,不但提高了枪管内膛光洁度,而且由于挤线,还提高了材料强度。并由此带来这道工序的产量成倍上升,消除了长期卡脖子的压力。这种枪管的寿命,经过技术攻关和反复试验,均达到或超过技术条件的要求,解决了工厂的重大技术关键。 </p><p>&nbsp;</p><p>  在担任双130毫米岸炮总设计师时,面对该炮共有零件1万2千多种,数量10万多个、图纸资料1万6千余张。如此复杂的一个系统产品,如何把住质量关,关键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组织来保证。为此,李近仁决定建立各级技术责任制度。在大型配套产品上,如雷达、指挥仪等设主任设计师;在各重大组件上,如炮车、随动系统等设主管设计师;在各零部件上设设计师。从而使设计师的职责制度化、规范化,把保证质量的担子,放在各级设计师的身上,以促使他们各尽其责,保证质量。 </p><p>  双130毫米岸炮的图纸下到工厂试制以后,成立以各主管设计师参加的技术组,深入车间帮助解决试制中的技术问题。李近仁指示组长每20天向他汇报一次情况,并要求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写成技术卡片,指派室技术副主任组织力量解决。 </p><p>  在总设计师办公室设秘书组,主要是收集了解设计、试制、试验中的情况。准备和整理会议文件、汇报材料,帮助总设计师催办工作、联系工作等。由于有以上一套质量保证系统,才使该武器系统顺利完成设计、试制、试验、定型、生产、列装的任务。 </p><p>  李近仁对技术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精益求精,做为一个总设计师,工作不浮在上面,而是深入到科技人员中去,帮助和指导设计。他对一些重要公式的计算结果,亲自进行校核,一些重要数据,都要亲自核算。 </p><p>培养科技人员的良师 </p><p>  李近仁对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是很重视的。在7.62毫米重机枪试制生产时,参加工作的各专职技术员,大都很年青,没有搞过一个完整产品的试制经验。因此,提高专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尽快掌握全套图纸资料的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方法是组织专业讲课,也组织一些工程师,向厂的老厂长讲产品性能、结构以及生产知识等,以便从上到下在产品质量要求上,树立起坚强的质量意识,这些都收到一定的成效。另一个方法,就是对专职技术员提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涉及图纸资料修改问题,从不轻易放过,逐个审查。这对技术人员提高很快,也培养了青年人凡事要认真,技术要过硬的思想。 </p><p>  在双130毫米岸炮系统任务中,主管设计师一级的技术骨干,绝大部分都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多数人也未参加过一个完整产品的设计与研制,经验和实践都是不多的,但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又朝气蓬勃,好学上进。李近仁看到了这些方面,就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在大胆使用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的同时,在技术工作上交方法、交原则、交自己的心得。如告诉设计人员,在什么样情况下,组件、部件、零件的安全系数取多大恰当,结构如何估算等。如发现设计有错误,计算上有问题,就告诉设计者,问题出在那儿,在哪一本书上,哪个公式,甚至在那一本书的哪一页上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等。他还特别强调: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对热处理要精通,产品的零部件选用什么材料恰当,要了解。其次,还要具有丰富的工艺知识。这些方法和心得,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对科技人员提高很快,而大家听了又觉得十分亲切,大有良师益友之感。 </p><p>  在抓技术培养中,为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素质,自编讲义,发给大家学习,并亲自向大家讲授专业课程。 </p><p>  对科技人员的基本功,也很强调。除要求掌握和熟悉基本计算公式外,还要在绘图上、写仿宋字体上下功夫,做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p><p>  对学校毕业新分配来室工作的学生,也很关心,不管人数多少,那怕是一个人,李近仁都亲自向他们介绍双130毫米岸炮情况。同时结合产品进行爱国主义和战备教育,并要求新来同志和全室同志一起,尽快把产品研制出来装备部队,为国家争气,为民族争光。 </p><p>  总之,李近仁在培养青年一代上,是尽心尽力的,真正起到了传、帮、带、引的作用。通过7.62毫米重机枪的试制、生产,双130毫米岸炮的研制,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各个方面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大多数人担负课题、项目负责人,并取得不少成果。在回忆这些往事时,当年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青年人,虽时过二十余年,仍都以十分感激的心情,缅怀自己在工作上、学习上、思想方法上帮助过自己成长的良师。有的青年科技人员感慨地说:“我们从李总身上,吸取了许许多多的教益,我们对他的感情,完全超出了同志之情,而是一种晚辈对长辈的感情。” </p><p>  如以同级同辈来讲,双130毫米岸炮系统的总工程师与两位副总工程师之间,都是交往很深的挚友。碰到工作上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式,协商的办法加以解决。他们一见面便无话不谈,亲如家人,常常因一个笑话,闹得开怀大笑,满堂春风。 </p><p>  1968年6月,厄运降临到李近仁的头上,被扣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含冤去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于1978年12月,他的问题才得以平反昭雪。他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一位老工程技术人员,自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一心为实现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他的一生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的一生,是正正直直、光明磊落的一生。 </p><p>  (作者:吴雅律) </p><p>简历 </p><p>  1914年9月11日 出生于河北省磁县。 </p><p>  1932—1937年 天津河北工学院,先高中部,后机电工程系。 </p><p>&nbsp;</p><p>  1937—1938年 西安东北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 </p><p>  1938—1938年 重庆华联炼钢厂绘图员。 </p><p>  1938—1944年 重庆21兵工厂技术员。 </p><p>  1944—1946年 美国阿伯丁兵工学校火炮系毕业。 </p><p>  1946—1949年 重庆21兵工厂工程师。 </p><p>  1949—1954年 重庆456厂(即原21兵工厂)工程师。 </p><p>  1954—1958年 二机部一局技术处工程师。 </p><p>  1958—1962年 包头447厂总设计师,设计所第一副主任。 </p><p>  1962—1964年 北京三机部第一研究所第十一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p><p>  1964—1965年 北京五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二处副处长。 </p><p>  1965—1968年 北京、包头五机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 </p><p>  1968—1968年 包头国防科委第十一研究院1103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p><p>  1968年6月 逝世于内蒙包头市<br/>&nbsp;</p>
双130岸炮...没见过,倒是见过双130舰炮做岸炮用.
有,海军的76式就是由66式双管岸炮改进过来的。
66 130岸炮是仿制毛子的吧
<p><br/><br/></p><p>&nbsp;</p><p>图是有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它。没有介绍,有介绍的却没有图。<br/></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angl</i>在2006-4-23 12:45:00的发言:</b><br/>不管是不是先谢了再说,但总体给人感觉口径不到130</div><p>是。66双130岸炮。</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iangl</i>在2006-4-23 16:32:00的发言:</b><br/>恩,阿七素个好同志,表扬一哈...</div><p></p>[em06][em06]
<p>不错啊,我今天找到个韩国的.顺便把朝鲜的发一下,总结下</p><p>&nbsp;</p><br/><br/>
和当年月尾岛的炮差不多。
身管太短了吧?
感觉用处不大
<p>强人68年被整死,BS老毛一下</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62</i>在2006-4-25 16:10:00的发言:</b><br/><p>强人68年被整死,BS老毛一下</p></div><p>68年死的就是被整的吗?BS楼上的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