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基础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45:36
<p>  “十一五”规划付诸实施以后,民营经济在其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自从中共十六大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后,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自身素质和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空前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了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底有多重要?我认为,它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样一点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br/><br/>  这样说的依据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几个现实表现。<br/><br/>  <b>表现1: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b><br/><br/>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计划目标是7%,实际达到了9.5%,其中民营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br/><br/>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br/><br/>  从总量上看,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的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到65%左右。<br/><br/>  <b>表现2:民营经济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b><br/><br/>  在过去的5年,城镇新增就业计划<br/><br/>  目标是累计4000万人,实际达到4200万人;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计划目标是4000万人,实际达到4000万人。这两个4000万是怎么完成的?我们看“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这样,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年的84.1%;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br/><br/>  “十五”期间,一方面,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十五”期间国有单位就业减少了约1500万人),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也就没有社会的基本稳定。<br/><br/>  <b>表现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b><br/><br/>  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5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2005年的8.7%。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br/><br/>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近2500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近2.5万元,涉及家庭人口达7500多万人,多数人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430万多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近150万元,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涉及投资者超过1000万人,家庭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些家庭多数是富裕家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高于投资者人数,涉及的家庭人口更多,他们基本上属于中等收入者,部分人属富裕阶层。另外,在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了1亿多人。他们因为有了工作获得生活保障,其中多数人过上了温饱和小康生活。<br/><br/>  还有,统计资料表明,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在农业领域,除了农资农药、防疫、种子、农业机械、农业科技、农田水利等领域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影子外,基本上都是民营经济的天下。可以说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br/><br/>  <b>表现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b><br/><br/>  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十五”计划目标是6800亿美元,实际在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br/></p><p>  “十一五”规划付诸实施以后,民营经济在其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自从中共十六大确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后,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自身素质和政策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空前发展,民营经济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了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到底有多重要?我认为,它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样一点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br/><br/>  这样说的依据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几个现实表现。<br/><br/>  <b>表现1: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b><br/><br/>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计划目标是7%,实际达到了9.5%,其中民营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br/><br/>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br/><br/>  从总量上看,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的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到65%左右。<br/><br/>  <b>表现2:民营经济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b><br/><br/>  在过去的5年,城镇新增就业计划<br/><br/>  目标是累计4000万人,实际达到4200万人;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计划目标是4000万人,实际达到4000万人。这两个4000万是怎么完成的?我们看“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这样,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年的84.1%;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br/><br/>  “十五”期间,一方面,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十五”期间国有单位就业减少了约1500万人),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也就没有社会的基本稳定。<br/><br/>  <b>表现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b><br/><br/>  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5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2005年的8.7%。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br/><br/>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近2500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近2.5万元,涉及家庭人口达7500多万人,多数人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430万多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近150万元,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涉及投资者超过1000万人,家庭人口超过3000万人,这些家庭多数是富裕家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高于投资者人数,涉及的家庭人口更多,他们基本上属于中等收入者,部分人属富裕阶层。另外,在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了1亿多人。他们因为有了工作获得生活保障,其中多数人过上了温饱和小康生活。<br/><br/>  还有,统计资料表明,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在农业领域,除了农资农药、防疫、种子、农业机械、农业科技、农田水利等领域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影子外,基本上都是民营经济的天下。可以说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br/><br/>  <b>表现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b><br/><br/>  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十五”计划目标是6800亿美元,实际在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br/></p>
  从上述4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对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和把握。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近几年经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虽然国有企业的绝对数在减少,但从资产总量和质量上看,国有经济得到了加强,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2005年和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了1.19万户,销售收入增加3.8万亿元,年均增长21.6%;实现利润增加3814亿元,年均增长34.8%;上缴税金增加2237亿元,年均增长16%;资产总额增加2.99亿元,年均增长10.1%。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虽然只占全国工业企业的11%,但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了全国工业企业的44.9%和56.7%。中央企业去年上缴的税金占全国税收近1/5。<br/><br/>  所以,从“十五”期间的情况我们看的很清楚,如果说国有经济依托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的话,那么相对而言,民营经济通过其自发性、广泛性和普惠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基础。<br/><br/>  可以预见,通过改革开放28年的积累,在未来5年,我国民营经济无论是量的增长,还是质的提高,都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我们从“十一五”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br/><br/>  “十一五”纲要一共列出4大类22项指标,除去全国总人口、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等少数指标外,其余的都与民营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br/><br/>  第一类是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计划到2010年达到26.1万亿元,年均增长7.5%;人均达到1.9万元,年均增长6.6%。<br/><br/>  第二类是经济结构指标。纲要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将由2005年的40.3%,提高到43.3%;服务业就业比重由31.3%提高到35.3%,城镇化率由43%提高到47%。<br/><br/>  第三类人口资源环境指标要求把能源消耗、水的消耗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降下来,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上去。<br/><br/>  在第四类关于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指标中,5年要新增就业人口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也是4500万人,同时要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等。这些任务,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艰巨的。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没有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是不可想象的。毫无疑问,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民营企业重任在肩。<br/><br/>  所以我认为,民营企业是我们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力量,必须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其基础作用。<br/><br/>  我们国家经过十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群众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既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的重要机遇期,又是一个充满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高风险期。我们所面临的突出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强化民营经济的基础地位,发挥好民营经济的基础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将是对我们智慧的考验。<br/><br/>  “十一五”计划纲要再一次重申了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的论断,强调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纲要还特别提出,要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由此可见,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新的突破。<br/><br/>  我相信,在未来5年,民营经济将获得更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提高,与国有经济形成比翼齐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