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衔、工资级别制度的由来与趣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36:25
<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96%" border="0"><tbody><tr><td class="title-b" align="center">我国军衔、工资级别制度的由来与趣闻 <hr width="100%" color="#000000" noshade="true" size="1"/></td></tr><tr><td class="text-d">&nbsp;&nbsp;&nbsp;&nbsp; <p>  1955年是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年,我国在借鉴苏联、朝鲜等国家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在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从1级到24级,月工资从590元到45元不等,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由于当时的物价指数和生活水平较低,贫富差距不大,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资便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因“定职、定级、定衔、定薪”牵扯到每个干部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全国、全军掀起了轩然大波。最近,笔者走访几位老将军、老干部,查阅了当年的历史档案和资料,方得知许多秘闻趣事……<br/>  当时的“四定”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国务院)负责。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借鉴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虑到军心民意和国情等因素,反复起草修改,整整工作了一年,最终拿出一个方案,呈报毛主席审阅、批准。<br/>  这个方案如下:<br/>  毛泽东仔细看完《方案》后,紧皱着眉头久久不语,他一连吸了几支烟,然后说:“我看不妥,这样不利于团结,贫富差距要缩小嘛!”<br/>  后来,毛主席在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会议上,诙谐地说:“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考)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太不够朋友!……”毛泽东沉思片刻后笑着说:“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嘛!……”与会者响起一片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但是,这让负责具体工作的周总理很为难,如果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毛主席的工资收入将减少100元,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工资将减少50元。最后,周总理和他的助手们想出了一个既聪明又合理的折中方案。这个方案大体如下:<br/>  这个方案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这样,从元帅到准尉,从国家元首到办事员共划分为24个级别,工资从45元到594元不等,级与级之间最多相差50多元,最少只相差5元。因地区类别不同(全国划分为4-11类),同级地方干部相差10-40元,军队干部比地方干部平均高出30元左右,充分体现了“血比汗值钱”的原则。<br/>  这个方案既借鉴、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缩小了官兵、贫富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合情、合理,符合军心民意,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照顾那些革命早、资历老、战功大但职务、军衔较低的老同志,采取了“低职、低衔、高行政级”的评定方法。如山东大学前校长成仿吾,行政级评为5级,相当于上将和正省级。<br/>  在这次授衔评级中,大将许光达曾两次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信、打电话,申请降衔、降级,在全军传为佳话。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仍授予他大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最后,他再次要求降行政级为5级(与上将相同)。<br/>  1960年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身为党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带头提出给自己降级、降薪,毛主席拍手称好,说:“要降,我们一起降嘛!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br/>  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三级降12%、四级降10%,五级降8%,六级降6%,七级降4%,八级降2%,九至十七级降1%。于是,一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都降了薪,用来支援国家和人民。军衔制曾于1965年取消,1988年重新恢复,规定最高军衔为上将。<br/>  (据《纵横》2006年第2期田文涛/文)</p></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3" cellpadding="3" width="96%" border="0"><tbody><tr><td class="title-b" align="center">我国军衔、工资级别制度的由来与趣闻 <hr width="100%" color="#000000" noshade="true" size="1"/></td></tr><tr><td class="text-d">&nbsp;&nbsp;&nbsp;&nbsp; <p>  1955年是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年,我国在借鉴苏联、朝鲜等国家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军实行军衔制,在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行政级从1级到24级,月工资从590元到45元不等,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由于当时的物价指数和生活水平较低,贫富差距不大,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费仅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资便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因“定职、定级、定衔、定薪”牵扯到每个干部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全国、全军掀起了轩然大波。最近,笔者走访几位老将军、老干部,查阅了当年的历史档案和资料,方得知许多秘闻趣事……<br/>  当时的“四定”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国务院)负责。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借鉴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考虑到军心民意和国情等因素,反复起草修改,整整工作了一年,最终拿出一个方案,呈报毛主席审阅、批准。<br/>  这个方案如下:<br/>  毛泽东仔细看完《方案》后,紧皱着眉头久久不语,他一连吸了几支烟,然后说:“我看不妥,这样不利于团结,贫富差距要缩小嘛!”<br/>  后来,毛主席在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的会议上,诙谐地说:“你们让我当大元帅,是把我放在火炉子上烤(考)我呀!……一级干部就我毛泽东一个人,你们都是二级、三级,我毛泽东太不够意思、太不够朋友!……”毛泽东沉思片刻后笑着说:“我们把一级让给马克思、恩格斯,把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三级干部嘛!……”与会者响起一片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但是,这让负责具体工作的周总理很为难,如果按毛主席的指示办,毛主席的工资收入将减少100元,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工资将减少50元。最后,周总理和他的助手们想出了一个既聪明又合理的折中方案。这个方案大体如下:<br/>  这个方案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这样,从元帅到准尉,从国家元首到办事员共划分为24个级别,工资从45元到594元不等,级与级之间最多相差50多元,最少只相差5元。因地区类别不同(全国划分为4-11类),同级地方干部相差10-40元,军队干部比地方干部平均高出30元左右,充分体现了“血比汗值钱”的原则。<br/>  这个方案既借鉴、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缩小了官兵、贫富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合情、合理,符合军心民意,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照顾那些革命早、资历老、战功大但职务、军衔较低的老同志,采取了“低职、低衔、高行政级”的评定方法。如山东大学前校长成仿吾,行政级评为5级,相当于上将和正省级。<br/>  在这次授衔评级中,大将许光达曾两次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周总理写信、打电话,申请降衔、降级,在全军传为佳话。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军委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仍授予他大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最后,他再次要求降行政级为5级(与上将相同)。<br/>  1960年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身为党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带头提出给自己降级、降薪,毛主席拍手称好,说:“要降,我们一起降嘛!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br/>  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知:三级降12%、四级降10%,五级降8%,六级降6%,七级降4%,八级降2%,九至十七级降1%。于是,一大批军队和地方干部都降了薪,用来支援国家和人民。军衔制曾于1965年取消,1988年重新恢复,规定最高军衔为上将。<br/>  (据《纵横》2006年第2期田文涛/文)</p></td></tr></tbod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