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家---国际空间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54:27
<p></p><p>&nbsp;</p><p></p><p>国际空间站的由来:冷战的产物<br/><br/>  冷战时期,载人航天是美国和苏联两国开展空间竞赛的主要竞技场。1982年,前苏联已成功地发射了7个“礼炮”号系列载人空间站,并拟发射“和平”号长期载人空间站。美国在空间站的运行管理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为摆脱这种局面,1984年1月,美国前总统里根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将在10年内投资80亿美元,建成规模庞大的永久载人空间站,并邀请盟国参加,拟压倒前苏联即将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国迅速作出了积极响应,于1988年正式加盟该计划,并把这一空间站命名为“自由”号空间站。但由于“自由”号空间站的目标定得太高,它在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约,迫使“自由”号空间站经受了一次次脱胎换骨似的重新设计,规模一次次缩小、技术难度不断下降,而研制进度却一次次延后,研制经费不断上涨,反对“自由”号空间站的呼声日益高涨,甚至险些被取消。<br/>  冷战的结束为美俄间的航天合作提供了政治条件。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和垂涎于俄罗斯丰富的载人航天飞行、管理经验,而俄罗斯急剧衰退的经济环境,无力单独建造原计划发展的“和平”2号空间站,迫切需要从美国那儿获得美元来支撑其庞大的航天计划。两国各取所需,一拍即合,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号空间站合作伙伴于1993年12月正式邀请俄罗斯加盟,在原“自由”号空间站和“和平”2号空间站的基础上,联合建造“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现称“国际空间站”)。就这样,以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空局11个成员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个国家共同建造和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诞生了。国际空间站成为迄今最大的航天合作计划。<br/></p>
<p></p><p>&nbsp;</p><p></p><p>&nbsp;</p><p></p><p></p><p>国际空间站的组成<br/><br/>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br/>  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1998年,美、俄两国完成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9次对接飞行。美国宇航员累计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2年,取得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以及在空间站上长期进行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实验和对地观测的经验,可降低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br/>  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国际空间站达到有3人在轨工作的能力。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用“质子”号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多功能货舱(FGB)发射入轨,从而拉开了国际空间站在轨装配的序幕。同年12月4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部件“团结”号节点舱送入轨道,并于12月6日成功地与“曙光”号对接;2000年7月12日,国际空间站的核心组件、俄罗斯建造的“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入轨,同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开始长期载人,11月30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两块翼展达72米、最大发电量为65千瓦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2001年2月7日,美国的“命运”号实验舱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4月23日,加拿大制造的遥操作机械臂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7月12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又把供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送入轨道。至此,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经过航天飞机、“质子”号火箭等运输工具15次的飞行,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第二阶段的装配工作。<br/>  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国际空间站完成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此阶段先组装美国的桁架结构和俄罗斯的对接舱段,接着发射日本实验舱和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br/>  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br/></p>
<p></p><p>&nbsp;</p><p></p><p>&nbsp;</p><p></p><p>&nbsp;</p><p></p><p>国际空间站的结构<br/><br/>  国际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实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其总体布局如图所示。大体上看,国际空间站可视为由两大部分立体交叉组合而成:一部分是以俄罗斯的多功能舱为基础,通过对接舱段及节点舱,与俄罗斯服务舱、实验舱、生命保障舱、美国实验舱、日本实验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对接,形成空间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美国的桁架结构上,装有加拿大的遥操作机械臂服务系统和空间站舱外设备,在桁架的两端安装四对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这两大部分垂直交叉构成“龙骨架”,不仅加强了空间站的刚度,而且有利于各分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仪器工作性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宇航员出舱装配与维修等。<br/>  国际空间站的各种部件是由合作各国家分别研制,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提供的部件最多,其次是欧空局、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这些部件中核心的部件包括多功能舱、服务舱、实验舱和遥操作机械臂等。俄罗斯研制的多功能舱(FGB)具有推进、导航、通信、发电、防热、居住、贮存燃料和对接等多种功能,在国际空间站的初期装配过程中提供电力、轨道高度控制及计算机指令;在国际空间站运行期间,可提供轨道机动能力和贮存推进剂。俄罗斯服务舱作为国际空间站组装期间的控制中心,用于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姿态控制和再推进;它带有卫生间、睡袋、冰箱等生保设施,可容纳3名宇航员居住;它还带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可向俄罗斯部件提供电源。实验舱是国际空间站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包括美国的实验舱和离心机舱、俄罗斯的研究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和日本实验舱。舱内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大部分都是放在国际标准机柜内,以便于维护和更换。加拿大研制的遥操作机械臂长17.6米,能搬动重量为20吨左右、尺寸为18.3米×4.6米的有效载荷,可用于空间站的装配与维修、轨道器的对接与分离、有效载荷操作以及协助出舱活动等,在国际空间站的装配和维护中将发挥关键作用。<br/></p>
<p></p><p>&nbsp;</p><p></p><p>&nbsp;</p><p></p><p>国际空间站花絮<br/><br/>  全球首位“太空旅行者”<br/><br/>  2001年28日下午37分,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克努尔航天发射中心,40米高的俄罗斯“联盟-Y”助推火箭腾空而起,带着现在已经家喻户晓的美国富翁蒂托飞往国际空间站,蒂托太空之旅终于开始。<br/>  2001年4月30日下午3时58分,载有全球首位“太空旅行者”丹尼斯-蒂托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顺利对接。<br/>  一波三折终于成行<br/>  蒂托的这次太空之旅差点要推迟。他此行的目的地-国际空间站上新安装的机械手臂在27日突然发生计算机故障,美国方面借此理由要求推迟“联盟”号升空,但遭到俄罗斯航天部门的反对。<br/>  28日上午,通过“联盟TM-32”飞船内发送的电视信号画面上,人们可以看到头戴普列克斯玻璃材料太空头盔的蒂托掩饰不住自己激动兴奋的情绪,咧嘴开怀大笑。发射基地的地面控制员问蒂托现在感觉如何,蒂托用俄语兴奋地回答“棒极了!”。<br/>  负责空间站厕所<br/>  蒂托的太空行程安排十分紧凑。按照原计划,在飞行两天后,也就是4月30日13点10分,载有蒂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的“联盟TM-32”号飞船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在登上国际空间站后,蒂托将在国际空间站呆上6天。6天后,蒂托将乘坐目前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飞行的“联盟TM-32”号飞船返航。<br/>  但现在,由于国际空间站上的计算机系统出现了一系列故障,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推迟到29号返回,如果到时候不能返回的话,“联盟TM-32号”必须与国际空间站保持一段安全距离,对接工作有可能延迟。<br/>  蒂托最想做的事情是从太空中给地球拍照,“也许没有人能够想象太空是多么的美丽动人,我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向人们讲述真正的太空。”蒂托还要参观国际空间站的各个太空舱,与太空站上的宇航员们进行交流。<br/><br/>  国际空间站上的第四个“人”<br/><br/>  新华网莫斯科2001年6月1日电(新华社记者栾海)在国际空间站上,除了宇航员乌萨乔夫、赫尔姆斯和沃斯以外,还有第四个“人”-用来测量宇宙辐射的人体组织模拟器“弗雷德”。<br/>  据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生物学问题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弗雷德是由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宇航局共同研制成功的。从外表上看,弗雷德好似一樽没有手臂和腿的人体雕像。它身长90厘米,体重43公斤,其体表覆盖着人造皮肤,体内装有由特制塑料制成的骨骼、脑、甲状腺、心脏、肠和其它器官,它们的密度和韧度均与真正的人体组织器官完全相同。<br/>  弗雷德是与第二长期考察组上述三名宇航员一同进驻国际空间站的。在弗雷德体内的各器官中共安装着数百个宇宙辐射传感器。这些装置可以测量、记录弗雷德所受到的不同波长的宇宙射线辐射和高能粒子的作用。当弗雷德与考察组一同返回地面后,专家们将根据传感器中的记录来研究宇航员曾受到了哪些宇宙辐射,辐射剂量有多少,这些辐射剂量在人体内是如何分布的。<br/>  科学实验显示,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能够对生物的生长和遗传特性产生影响。到目前为止,进入过太空的宇航员还都没有被发现因宇宙辐射而患有疾病。但是,考虑到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未知领域,为了防患于未然,专家们希望借助弗雷德来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br/><br/></p><p>&nbsp;</p>
<p></p><p>&nbsp;</p><p></p><p>&nbsp;</p><p></p><p>国际空间站第一位女“住客”<br/><br/>  2002年06月6日,包括一名女科学家在内的7名宇航员随着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发射升空而进入太空。“奋进”号原定于上个星期升空,但由于天气不佳和机器故障,以致发射时间一再延迟。<br/>  “奋进”号这次13天的任务,是把目前在太空站上已经半年的太空人载回地球。这次前往太空站的7名太空人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女太空人佩吉.惠特森,她将作为首位女科学研究员留在太空站。预料他们一行将于6月7日抵达国际太空站,新一批的太空人计划在那里逗留四个月。<br/>  “奋进”号这次的任务还包括修理太空站上的机械臂,为太空站外的小型无轨车安装移动基座。按照计划,航天飞机上的太空人将会进行三次太空步行,以完成以上的修理和建设工作。另外,女科学家惠特森还将会进行多项太空试验,包括一些治疗肝肺疾病的新方法,和研究辐射在太空的反应。<br/><br/>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能看到美对阿轰炸<br/><br/>  新华网莫斯科2001年10月10日电:国际空间站第三长期考察组的宇航员,通过空间站上的装置观察到了美英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br/>  据俄塔社报道,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航天专家10日说,在美、英对阿富汗境内目标实施军事打击的过程中,宇航员们通过空间站上的装置看到了巡航导弹在阿境内爆炸的情景。但是,第三长期考察组不打算拍摄阿富汗境内的军事行动。据专家介绍,1991年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俄“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曾按计划密切追踪事态的发展,获得了大量信息。<br/><br/>美宇航员空间站上过生日<br/><br/>  2003年7月1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爱德华.卢与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琴科一起穿上了印有夏威夷花朵的红色衬衫,以庆祝爱德华.卢的40岁生日。作为国际空间站第七考察组组长的马连琴科,首先向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群岛的爱德华.卢赠送了“组长手表”。除了手表,爱德华.卢还收到了地面的亲友和同事“寄”来的生日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由6月11日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的俄“进步M1-10”号货运飞船送来的。<br/></p><p>&nbsp;</p>
<p></p><p>&nbsp;</p><p></p><p>&nbsp;</p><p></p><p>美宇航员首次从国际空间站投票选举总统<br/><br/>  2004年11月2日,凭借计算机键盘,国际空间站第10远征队指令长焦立中成为第一位从太空参加总统选举的美国人。他投出一封加密的电子邮件选票到休斯顿的任务控制中心,然后转寄到他的居住地,德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敦县的选举办公室。<br/><br/>  国际空间站“粮荒” 宇航员被迫“减肥”<br/><br/>  2004年12月29日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从太空告诉守候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各路媒体,由于国际空间站食物告罄,他和另一名俄罗斯宇航员不得不减少食物摄入量,导致两人在5周内体重掉了数公斤。<br/>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说,在俄罗斯货物飞船26日给宇航员送去2.5吨食物之前,国际空间站的食物只够维持7至14天。焦立中和俄罗斯宇航员萨利然•沙里波夫不得不将肉、土豆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一半,而用糖果来补充卡路里。如果俄罗斯货物飞船不能成功抵达国际空间站,两名宇航员将被迫返回地球。<br/>  此前国际空间站从未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这次国际空间站“闹粮荒”是因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直依赖俄罗斯货物飞船运送所需物资,而货物飞船并没有航天飞机那么大的运载量。另外,前任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超额进食,寅吃卯粮,是造成短缺的另一个原因。<br/><br/>  使用航天飞机清理垃圾<br/><br/>  空间站上的垃圾已经两年没有清理,远征10队的另一个任务是清理空间站堆积的垃圾,然后将这些垃圾用2005年发射的任务代号为STS-114和STS-121的航天飞机运回地球。<br/>  由于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1日坠毁,航天飞机停飞,所以至今已有两年没有航天飞机来运走站上废物,使空间站愈来愈像一个垃圾箱,站内已经没有多少富余的空间。现在,空间站里的垃圾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也许有一天,国际空间站会因为太空垃圾爆炸而毁灭。为此,航天员不得不将一些垃圾抛入太空。他们2004年9月份进行太空行走时小心地丢弃了部分废物。这些抛弃的垃圾将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于年底返回大气层并烧毁。<br/><br/>  美国造宇航服“生病” 俄罗斯宇航服“救命”<br/><br/>  2004年年6月,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两位宇航员将增加一次太空行走,修理在4月24日发生故障的空间站美国舱位部分的陀螺仪。可是宇航员们发现,美国制造的两件宇宙服都出了毛病。<br/>  当5月19日俄国宇航员杰纳迪.帕达尔卡和美国科学家迈克.方克在做行走前的检查时发现,方克的宇宙服有一阀门粘住打不开了,而帕达尔卡宇宙服上的降温装置完全不工作了。<br/>  为了使这次太空行走不延期,地面指挥员决定请两位宇航员启用今年一月份刚刚送上空间站的两套全新的俄罗斯宇宙服。这两套俄罗斯的宇宙服还将在今年7月和8月的另两次太空行走中发挥重大作用。<br/></p>
<p></p><p>&nbsp;</p><p></p><p>&nbsp;</p><p></p><p>300万蠕虫入住空间站<br/><br/>  300万只Caenorhabditis Elegans蠕虫随着于2004年4月19日发射并于4月21日与国际空间成功自动对接的“联盟TMA-4号”宇宙飞船进入了国际空间站,它们将与宇航员一道畅游太空。科学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些蠕虫找到太空失重条件和宇宙辐射如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答案。<br/>  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Caenorhabditis Elegans蠕虫可谓是最佳“人”选:这种蠕虫长约1毫米,它是迄今基因完全被人类破解的唯一一种多细胞动物。科学家们早在1998年就完成了破解Caenorhabditis Elegans蠕虫基因的工程,该项工程结束后科学家们得出了以下结论:Caenorhabditis Elegans蠕虫有着许多与人类非常相似的基因。因此,研究太空环境对这种蠕虫的影响对于太空医学研究来说举足轻重。此外,科学家们选择它做实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图快速获得研究结果。拿Caenorhabditis Elegans蠕虫来做实验的优点是:这种蠕虫在失重和宇宙辐射条件下停留10天所受到的影响相当于人类在太空呆10年。<br/>  在这此蠕虫返回地球之前,它们将被冷冻成“块”儿,到达地球后将被分送到各个不同的项目研究实验室。其中加拿大科学家负责研究它们的基因稳定性,美国与法国科学家负责研究失重条件对它们肌肉产生的影响,而日本科学家则负责研究它们这10天来的衰老情况。<br/>  据悉,参与此项实验准备过程的国家共有15个,而在空间站具体负责此项实验的宇航员便是欧洲航天局的安德烈-凯佩尔斯。<br/><br/>  国际空间站的新居民:小蜗牛<br/><br/>  2005年3月1日凌晨3时09分,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进步-M52”货运飞船。<br/>  “进步-M52”货运飞船除了给国际空间站送去多达2.5吨重的食品、消防器材、医疗用品和燃料外,还运去了约50只活生生的蜗牛。这些蜗牛是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用来进行太空实验用的。该实验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掌握人的前庭器官在太空环境中如何发挥功能。科学家们认为,人和蜗牛的平衡器官原则上没有太大区别。这些小蜗牛不仅“承担”着失重测试的重要任务,而且将有助于改善宇航员的情绪。</p>
<p></p><p>&nbsp;</p>
<p>这个要顶的.</p><p>冒昧问下,鬼故事算不算科幻,</p>
奇幻也可以啊....灵异现象本来就神秘,人类不能没有幻想的翅膀啊!
好图啊,要顶的。
<p>好壮观</p><p>科技伟大!</p>
人类终究要离开地球这摇篮的.....
地球也终究是人类的摇篮.....
好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