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度的兩岸 難道只有「乏善可陳」四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9 19:38:53
<p>2006.01.30  中國時報<br/><br/>中時社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最近熟悉兩岸事務的專家,在對未來一年甚至兩年的兩岸做預測時,幾乎都斷言兩岸間的對話與互動在兩年內不會有任何重大突破,而同樣的兩岸間也不致會出現意料之外的衝突,用比較白話的語氣說,其實就是「乏善可陳」四個字可以形容。陳總統會發表措辭強硬的元旦文告,背後的理由之一據說就是預期北京兩年內不會再搭理民進黨。如果北京確實是選擇「不理」,台北這邊的民進黨又選擇「緊縮」,那麼來年的兩岸關係還能怎麼談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種預期頗令人沮喪。譬如現在大概就可以判斷,大陸要送給台灣的兩隻熊貓,姑不論它們會被取什麼名字,短時間內大概都送不到台灣了。通航方面能否從春節包機擴大成客運或貨運包機,觀光方面能否全面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甚至包括台灣能否有機會參與奧運的舉辦等,只要雙方無意對話,大概都確定會破局。事實上,我們早已學會辨識,只要台北這邊堅持要官方談判,北京那邊又堅持要由民間協商,其實就等於宣告雙方都不想談了。</p><p><br/>&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北京會選擇「冷處理」兩岸關係,應是有脈絡可尋的。首先,累積幾年的經驗與教訓,北京已經學習到幾個教戰守則。包括面對台灣在統獨議題上出現跨越紅線的舉動,絕對避免再直接出手干預,而轉由美國華府出面「積極管理」,北京只須扮演告狀的角色即可;而對台灣內部的政治紛爭,特別是任何激烈的選舉,北京已經學習到關心但不介入的原則,經過幾次實際演練後,北京也從這種自制中收到了他所預期的效果;其次,北京過去幾年的「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對台戰略,已經到了收割的階段,兩岸經貿依存度愈來愈高,台灣內部除了民進黨以外,所有部門幾乎都絡驛於兩岸之途,資金、人員、貨物的流動絲毫沒受政府緊縮政策的影響;第三,距離二○○八還有兩年,在藍綠氣勢狀似翻轉的此刻,北京當局似乎也無意讓綠營在兩岸政策上加分,相反的恐怕還會擴大孤立民進黨的布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這種戰略布局,讓陳水扁與民進黨對兩岸牌已經不懷期待,但進一步選擇緊縮政策,應該還有其它的戰略思考:首先,過去五年陳水扁所有尋求改善兩岸關係的嘗試,都沒有達到任何實質上的突破,反而造成綠營內部基本教義派的疑慮,為免進退失據,不如先行鞏固基本盤的支持;第二,藉由兩岸牌打開局面的機會既已不再,經濟牌又緩不濟急,在二○○八的大限即將逼近下,不如回到民進黨最熟悉的戰場,重拾認同議題、新憲議題的操作,而這些議題要發揮動員的預期效果,就需要一個緊縮的兩岸關係;第三,在擴大這個戰場的同時,當然也必須要將藍營與馬英九一併帶入這個戰場,因而元旦文告會特別挑出馬英九對統一的觀點加以發揮,馬英九有關國青團與胡錦濤的談話會被民進黨擴大處理,應該都是這種戰略思維的產物。換言之,如果這就是民進黨在二○○八的議題,那麼兩岸關係怎麼可能會有突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兩岸議題未來會怎麼牽動二○○八的棋局,講實在話,現在討論還太早,我們所關切的是,一個確定會停滯而緊縮的兩岸關係,對台灣而言是有利的嗎?一個鎖國的台灣能讓台灣走出困局嗎?當執政黨只在乎自己的政權能否維繫之際,地球並沒有停止轉動,特別是台灣的周邊,正在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轉型。目前看得到的時間表,如二○○八北京奧運、如二○一○年東亞經濟體的整合成形等,加上若干貫穿東西、南北的若干鐵路、港口的興建完成,正快速的改變整個東亞的面貌。所有東亞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南韓、東協諸國等,都在加緊經營自己的角色與位置,生怕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只有台灣,不僅全程缺席,而且渾然不覺自己邊緣化的處境。台灣內部不少還具競爭優勢的產業,早已意識到這種危機,紛紛尋求西進積極卡位布局,但民進黨卻認定如此將造成台灣的空洞化,不惜以政治手段加緊進行「管理」。結果就像十七世紀的中國一樣,正當航海世紀崛起之際,卻選擇了鎖國以對。畏懼空洞化的「積極管理」,不一定擋得住企業的西進,但邊緣化的趨向卻勢必加深對台灣產業的空洞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進黨在面對外界對其鎖國的批評時,慣常的論述就是「全球化不等於中國化」、「台灣不需要通過中國來進行全球化」,這個論述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問題是此刻驅動全球化的重心正是在中國,因而全球的跨國企業都積極赴中國布局,或許下一刻全球的資本會流竄到其它的區域,但此刻的中國卻是全球資本流動的主要平台,台灣基於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本來最有機會成為全球跨國資本前進中國的基地,但台灣卻以阻絕直航、緊縮兩岸關係等政治操作,明白放棄了這個角色。結果是台灣選擇對中國關門,也等於選擇對全球化關上了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們不知道陳總統的元旦文告是否就是未來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也不知道陳總統之所謂政策的辯論,能否推翻元旦文告中已經確定的路線方針,如果還有彈性的空間,那麼請務必用更宏觀的視野,看看台灣四周的世界吧,如果二○○六的台灣,還是必須在持續藉由激化兩岸關係,以深化內部藍綠的對抗來渡過,那我們也就真的無話可說了! </p><p>2006.01.30  中國時報<br/><br/>中時社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最近熟悉兩岸事務的專家,在對未來一年甚至兩年的兩岸做預測時,幾乎都斷言兩岸間的對話與互動在兩年內不會有任何重大突破,而同樣的兩岸間也不致會出現意料之外的衝突,用比較白話的語氣說,其實就是「乏善可陳」四個字可以形容。陳總統會發表措辭強硬的元旦文告,背後的理由之一據說就是預期北京兩年內不會再搭理民進黨。如果北京確實是選擇「不理」,台北這邊的民進黨又選擇「緊縮」,那麼來年的兩岸關係還能怎麼談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這種預期頗令人沮喪。譬如現在大概就可以判斷,大陸要送給台灣的兩隻熊貓,姑不論它們會被取什麼名字,短時間內大概都送不到台灣了。通航方面能否從春節包機擴大成客運或貨運包機,觀光方面能否全面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甚至包括台灣能否有機會參與奧運的舉辦等,只要雙方無意對話,大概都確定會破局。事實上,我們早已學會辨識,只要台北這邊堅持要官方談判,北京那邊又堅持要由民間協商,其實就等於宣告雙方都不想談了。</p><p><br/>&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北京會選擇「冷處理」兩岸關係,應是有脈絡可尋的。首先,累積幾年的經驗與教訓,北京已經學習到幾個教戰守則。包括面對台灣在統獨議題上出現跨越紅線的舉動,絕對避免再直接出手干預,而轉由美國華府出面「積極管理」,北京只須扮演告狀的角色即可;而對台灣內部的政治紛爭,特別是任何激烈的選舉,北京已經學習到關心但不介入的原則,經過幾次實際演練後,北京也從這種自制中收到了他所預期的效果;其次,北京過去幾年的「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對台戰略,已經到了收割的階段,兩岸經貿依存度愈來愈高,台灣內部除了民進黨以外,所有部門幾乎都絡驛於兩岸之途,資金、人員、貨物的流動絲毫沒受政府緊縮政策的影響;第三,距離二○○八還有兩年,在藍綠氣勢狀似翻轉的此刻,北京當局似乎也無意讓綠營在兩岸政策上加分,相反的恐怕還會擴大孤立民進黨的布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這種戰略布局,讓陳水扁與民進黨對兩岸牌已經不懷期待,但進一步選擇緊縮政策,應該還有其它的戰略思考:首先,過去五年陳水扁所有尋求改善兩岸關係的嘗試,都沒有達到任何實質上的突破,反而造成綠營內部基本教義派的疑慮,為免進退失據,不如先行鞏固基本盤的支持;第二,藉由兩岸牌打開局面的機會既已不再,經濟牌又緩不濟急,在二○○八的大限即將逼近下,不如回到民進黨最熟悉的戰場,重拾認同議題、新憲議題的操作,而這些議題要發揮動員的預期效果,就需要一個緊縮的兩岸關係;第三,在擴大這個戰場的同時,當然也必須要將藍營與馬英九一併帶入這個戰場,因而元旦文告會特別挑出馬英九對統一的觀點加以發揮,馬英九有關國青團與胡錦濤的談話會被民進黨擴大處理,應該都是這種戰略思維的產物。換言之,如果這就是民進黨在二○○八的議題,那麼兩岸關係怎麼可能會有突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兩岸議題未來會怎麼牽動二○○八的棋局,講實在話,現在討論還太早,我們所關切的是,一個確定會停滯而緊縮的兩岸關係,對台灣而言是有利的嗎?一個鎖國的台灣能讓台灣走出困局嗎?當執政黨只在乎自己的政權能否維繫之際,地球並沒有停止轉動,特別是台灣的周邊,正在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轉型。目前看得到的時間表,如二○○八北京奧運、如二○一○年東亞經濟體的整合成形等,加上若干貫穿東西、南北的若干鐵路、港口的興建完成,正快速的改變整個東亞的面貌。所有東亞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南韓、東協諸國等,都在加緊經營自己的角色與位置,生怕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只有台灣,不僅全程缺席,而且渾然不覺自己邊緣化的處境。台灣內部不少還具競爭優勢的產業,早已意識到這種危機,紛紛尋求西進積極卡位布局,但民進黨卻認定如此將造成台灣的空洞化,不惜以政治手段加緊進行「管理」。結果就像十七世紀的中國一樣,正當航海世紀崛起之際,卻選擇了鎖國以對。畏懼空洞化的「積極管理」,不一定擋得住企業的西進,但邊緣化的趨向卻勢必加深對台灣產業的空洞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民進黨在面對外界對其鎖國的批評時,慣常的論述就是「全球化不等於中國化」、「台灣不需要通過中國來進行全球化」,這個論述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問題是此刻驅動全球化的重心正是在中國,因而全球的跨國企業都積極赴中國布局,或許下一刻全球的資本會流竄到其它的區域,但此刻的中國卻是全球資本流動的主要平台,台灣基於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本來最有機會成為全球跨國資本前進中國的基地,但台灣卻以阻絕直航、緊縮兩岸關係等政治操作,明白放棄了這個角色。結果是台灣選擇對中國關門,也等於選擇對全球化關上了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們不知道陳總統的元旦文告是否就是未來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也不知道陳總統之所謂政策的辯論,能否推翻元旦文告中已經確定的路線方針,如果還有彈性的空間,那麼請務必用更宏觀的視野,看看台灣四周的世界吧,如果二○○六的台灣,還是必須在持續藉由激化兩岸關係,以深化內部藍綠的對抗來渡過,那我們也就真的無話可說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