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台灣探空5號火箭有更進一步進步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16:37


由天弓飛彈改造的兩節式「探空火箭五號」,昨晚在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升空,這也是全世界首次使用探空火箭、衛星和地面雷達,聯合觀測高空「電離層不規則體」變化。
探空火箭五號裝設科學酬載「離子探測器」,它是利用發射升空到墜入海中這段期間,觀測「電離層不規則體」,即高空電離層中電子密度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現象。
主導探空火箭計畫的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陳秋榮表示,電離層不規則體每天出現時間不一定,探空火箭五號原訂昨晚九時發射,因這幾天雷達觀測發現晚上七時左右不規則體比較大,因此提前到晚上七時發射。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作樂指出,這次任務和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地面雷達聯合觀測,又是首度使用可在太空中打開的鼻錐罩,比以前複雜許多,因此昨天下午大家都非常緊張;加上晚上七時電離層不規則體開始變小,而探空火箭預定墜落點附近的危險海域仍有船隻未被驅離,必須延後發射,弄得大家手忙腳亂。
吳作樂說,後來他們稍微修正發射角度,避開僅剩的一艘外籍商船,然後在七時四十八分發射火箭;只見一道耀眼亮橘色火光,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隆」聲,直衝雲霄而去。
吳作樂表示,火箭升空後五十八秒,鼻錐罩打開、脫離,鼻錐罩內的離子探測器露出,地面人員從裝在鼻錐罩內的攝影機看到星空,確認鼻錐罩順利打開,且未在脫離時衝撞火箭本體,才鬆了一口氣,所有人抱在一起擊掌歡呼。
探空火箭五號科學計畫主持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朱延祥指出,火箭昨天飛行最大高度兩百八十二公里,飛行時間五百卅秒,順利觀測高度九十五到一百一十公里的電離層不規則體,和地面雷達觀測結果相符,順利達成目標。
國家太空中心原訂從民國九十三年到一○七年,每年發射一枚探空火箭,不過吳作樂說,若爭取到足夠經費,今年起將每年發射兩枚火箭;明年起將開發裝載部分儀器的降落傘,好進行回收。

由天弓飛彈改造的兩節式「探空火箭五號」,昨晚在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升空,這也是全世界首次使用探空火箭、衛星和地面雷達,聯合觀測高空「電離層不規則體」變化。
探空火箭五號裝設科學酬載「離子探測器」,它是利用發射升空到墜入海中這段期間,觀測「電離層不規則體」,即高空電離層中電子密度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現象。
主導探空火箭計畫的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陳秋榮表示,電離層不規則體每天出現時間不一定,探空火箭五號原訂昨晚九時發射,因這幾天雷達觀測發現晚上七時左右不規則體比較大,因此提前到晚上七時發射。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作樂指出,這次任務和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地面雷達聯合觀測,又是首度使用可在太空中打開的鼻錐罩,比以前複雜許多,因此昨天下午大家都非常緊張;加上晚上七時電離層不規則體開始變小,而探空火箭預定墜落點附近的危險海域仍有船隻未被驅離,必須延後發射,弄得大家手忙腳亂。
吳作樂說,後來他們稍微修正發射角度,避開僅剩的一艘外籍商船,然後在七時四十八分發射火箭;只見一道耀眼亮橘色火光,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隆」聲,直衝雲霄而去。
吳作樂表示,火箭升空後五十八秒,鼻錐罩打開、脫離,鼻錐罩內的離子探測器露出,地面人員從裝在鼻錐罩內的攝影機看到星空,確認鼻錐罩順利打開,且未在脫離時衝撞火箭本體,才鬆了一口氣,所有人抱在一起擊掌歡呼。
探空火箭五號科學計畫主持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朱延祥指出,火箭昨天飛行最大高度兩百八十二公里,飛行時間五百卅秒,順利觀測高度九十五到一百一十公里的電離層不規則體,和地面雷達觀測結果相符,順利達成目標。
國家太空中心原訂從民國九十三年到一○七年,每年發射一枚探空火箭,不過吳作樂說,若爭取到足夠經費,今年起將每年發射兩枚火箭;明年起將開發裝載部分儀器的降落傘,好進行回收。
這個呢 <BR><BR>鼻錐罩打開 <BR><BR>=多彈頭 <BR><BR>最大高度282公里 <BR><BR>=同溫層飛行能力=長程投射能力 <BR><BR>裝載部份儀器 <BR><BR>=裝載爆炸彈頭能力 <BR><BR><BR>不想五年後又更進步啦 <BR>中科院這些人真利害 <BR>
“由天弓飛彈改造”,就是说在发动机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一、鼻锥罩打开技术不等于多弹头技术</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它其实就是大陆常说的运载火箭载荷部分的整流罩分离技术,通常是这样实现的:你事先用十几个爆炸螺栓将整流罩固定在箭体上,两瓣整流罩之间也这样纵向固定,达到适当高度后,通过起爆螺栓使其解锁,然后通过分离弹簧将两瓣推开,再通过底部的绞链使之翻转,这样它就会随着火箭的加速上升而自然脱落,不会碰伤箭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这是发射卫星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并不复杂,只是需要在可靠性方面下点功夫。</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多弹头技术当然比这复杂得多。哪天台湾通过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多颗卫星了,那才意味着它掌握了多弹头技术。</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二、</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2</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公里高度并不等于长程投送能力</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这个高度与前次探空四号别无二致,说明二者的弹道轨迹相近,箭体和发动机显然没有改进。容兄贴的照片也证实了探空五号箭体还是原来的天弓</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I</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加固体火箭助推器。</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能达到这样高度的探空火箭如改作弹道导弹用,在保持同样小载荷的情况下,其射程顶多</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公里而已,按国际标准连中程导弹都算不上,更别说长程投送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三、带仪器设备当然意味着也能带等重的杀伤弹头,但台军</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年前就拥有装载杀伤弹头的地地导弹了,并非此次才有突破。</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综上所述,我认为探空五号在火箭技术上并无精进,只是在载荷应用上做了些意料之中的文章,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属于小步渐进的状态。下次要试验的降落伞式回收技术也是如此。但如果探空火箭计划真得从每年一枚改为两枚,说明台小步渐进的步伐将有所加快。</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nbsp;</p></span>&nbsp;
喜欢楼上这种理性的分析。[em17]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驭风兄從目前台灣天弓探空火箭還有一系列的飛行實驗要測試,即使現在擁有大型固體火箭是不是現階段對台灣而言還運用不到?</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驭风兄曾有人跟我說要搜集完整的大氧層各種數據理應要發射約20~30枚探空火箭是真的嗎?</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驭风兄一旦台灣完成小型衛星火箭載具轉變為彈道飛彈時,可否用發射人造衛星的模式來掩飾所要進行的真實彈道飛彈試射和逃避飛彈的射程?還是說終歸要進行實實在在從頭到尾彈道飛彈能試射到多遠才算數?</font></strong></p>
&nbsp; 一、目前台湾几次探空火箭飞行都是在载荷应用上做文章,而这与大推力固体火箭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果台湾已有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我相信它会立即用上而不必等待。换言之,现在没用恐怕意味着还没有。大推难度不小,如果不是十年前就着手研发,我很难想像今天能搞出来。你看大陆的新型大推已地面试车成功了,但我们依然不指望新型大直径火箭能在2008年前试射。 <p>&nbsp; </p><p>&nbsp;&nbsp;&nbsp; 二、收集大气数据这工作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怎么样才称得上完整呢?如果光为弹道导弹或发射卫星铺路,应该不用打这么多探空火箭。 </p><p>&nbsp;&nbsp;&nbsp; 我认为,所谓收集大气层数据不过是个托辞,前几枚还说得过去,这么多枚就令人起疑了。韩国人发展探空火箭时找的借口是研究臭氧层分布,反正都是很崇高的科学理由,其实谁都明白醉翁之意不在酒。 </p><p>&nbsp;&nbsp;&nbsp; 我还有个感觉,台湾的火箭计划目前卡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上了,而每年安排的那些探空火箭试验不过是为了完成每年发射一枚的政治任务而随意安排的,不然没点糊人的成果怎么搞得到预算呢? </p><p>&nbsp;&nbsp;&nbsp; 所以容兄不必试图通过目前的探空火箭试验项目的进度来推测卫星载具和中程导弹的进度,你只要关注大推发动机的进度就成了。不信你等着瞧,大推一日不成,台湾中科院就会继续年复一年地搞这些的意义不大的科学实验。而大推一旦成功,发射卫星的准备试验才会真正紧锣密鼓地步入正轨。 </p><p>&nbsp; </p><p>&nbsp;&nbsp;&nbsp; 三、我在邻贴部分谈过这问题,再补充几句。 </p><p>&nbsp;&nbsp;&nbsp; 理论上说,通过高弹道试验来模拟弹道导弹飞行是可以的,不少国家也是这么做的。但人家主要是因为解决实验地域狭小而只能这么做的。如果你的弹道导弹是满推进剂状态进行的高弹道试验,那么人家的雷达一样可以通过分析你的弹道特征而推算出你的真正射程,因此这对保密并没有什么好处。 </p><p>&nbsp;&nbsp;&nbsp; 如果你不想让人知道你导弹的真正射程,只有靠减少推进剂装药量的方式了,别人在不知你装了几成推进剂的情况下是无法根据弹道特征推算的射程的。大陆以前也这么干过。 </p><p>&nbsp;&nbsp;&nbsp; 但减装药、高弹道毕竟不如全装药、全射程的试验可靠。你就是通过了这样半掉子的试验也未必能在立法院说服李敖们掏钱大规模列装这种让人不大放心的导弹吧。大陆敢这么干是因为许多已经成熟可靠技术不必再试。 </p><p>&nbsp;&nbsp;&nbsp; 更重要的是,台湾研发中程弹道导弹不是为了实战,而在于在心理上威慑大陆。如果不真刀实枪的搞几次全程试验,怎么能说服大陆百姓去把它当回事呢。</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strong>1、驭风兄以色列的耶里戈中程彈道飛彈是不是</strong><font color="#000000">只有靠减少推进剂装药量的方式或高彈道來進行模擬實彈測試飛行呢?(畢竟</font><font color="#da2549"><strong>以色列國土小四周都是敵國)</strong></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strong>2驭风兄台灣的探空火箭目前不是在測試一些日後將自製的小型衛星成品模擬裝上探空火箭進行飛行實驗嗎?為何你說</strong><font color="#000000">如果台湾已有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你相信它会立即用上而不必等待我不解?而且</font><font color="#da2549"><strong>台灣自製的小型衛星成品都還沒有光是只有</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不是也沒義意?</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3<font color="#da2549"><strong>驭风兄台灣目前的探空火箭好像也有學習到如何從地面控制探空火箭而且不是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實驗可靠性嗎?還是說你言下之意是指台灣根本沒有所謂的衛星發展計劃而是只要馬上有</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大推力固体火箭就好了?</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4、<font color="#da2549"><strong>驭风兄台灣日後的</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大推力火箭如果是液體的可以解讀為無發展</font><font color="#da2549"><strong>中程彈道飛彈的可能性嗎?</strong></font></font></p>
&nbsp;1、容兄说的耶里戈中程弹道导弹应该指的是Jericho-2型,因为1型射程太近。 <p>&nbsp;&nbsp;&nbsp; 以色列虽然小,但只是三面而非四面受敌,还可以向广阔的地中海方向试射。像1987年第一次只飞了850公里,而第三次飞了1500公里。据传更大射程的试验则改在南非进行。如果台湾搞中导全程试验,估计也得向太平洋里打。 </p><p>&nbsp;&nbsp;&nbsp; 正因为以色列对试验守口如瓶,外界不知道它是否进行的是减装药试验,所以国际军界才猜测杰里科-2型的射程可能是800公里以上,而2B型为1500公里以上,并猜测还可能更大射程的型号。 </p><p>&nbsp;&nbsp;&nbsp; 我认为,以色列是发射过卫星的国家,所以研发更大射程的弹道导弹对它是易如反掌(外界普遍猜测杰里科-2其实就是其卫星载具的前两级)。但正因为没真正做过全程试验,所以在国际核俱乐部里要矮人一头。 </p><p>&nbsp;&nbsp;&nbsp; 2、3、其实是一个问题。我以前也谈过,对于首次发射卫星来说,成功与否全在火箭技术上。所谓发展卫星的计划其实就是发展运载火箭的计划。任何国家首发的卫星都只是实验性的,不可能有实用价值,这种所谓的卫星还用得着研制吗?我相信台大的几个学生就完全可以搞定,哪里用得着台湾中科院打这么多探空火箭来试验啊。 </p><p>&nbsp;&nbsp;&nbsp; 所以请容兄注意,台湾自主发射卫星的计划,是卡在火箭上(特别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而不是卫星上。前者可能需要数千名顶尖专家花费十多年心血,而后者几个大学生用业余时间就能搞定。如果台湾已有大推,肯定会在地面试车成功后,立即进行飞行试验,成功后再进行串联飞行试验,乃至加上助推器的完整运载火箭发射首颗卫星,哪里用得着等啊。 </p><p>&nbsp;&nbsp;&nbsp; 运载火箭的飞控系统确实要花些力气,但没有大推技术难,而且对台湾首发卫星来说,打上去就是成功,轨道定点精度是不必太在意的。 </p><p>&nbsp;&nbsp;&nbsp; 4、如果大推力火箭是液体的,也是可以发展为中程弹道导弹的,大陆早期的近、中、远程弹道导弹都是液体的。液体火箭做火箭载具比固体火箭更理想,但做弹道导弹则是固体火箭比液体火箭更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后者的发射加注太费时间,反应速度慢。 </p><p>&nbsp;&nbsp;&nbsp; 如果台湾发展中程弹道导弹是为了先发制人,算定了要先开第一枪,当然用液体也无不可。但如果是为了反击,那么液体火箭作动力的中程弹道导弹恐怕不好用。</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1、驭风兄請問通常一般國家要試射1000公里以內的彈道飛彈,管制空域高度是多少呎?</font></strong></p><p><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strong>2驭风兄你說</strong><font color="#000000">对于首次发射卫星来说任何国家首发的卫星都只是实验性的,請問這通常第一次的第一枚自主实验性衛星是屬於那一範圍的实验性衛星?</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3<strong><font color="#da2549">驭风兄聽你這麼一說台灣似乎無需發射這麼多枚探空火箭,但如你所說除了爭取預算增加通過之外,難道中科院真的沒有其他目的或想法嗎?還是說想獲取多節火箭運用的可靠性嗎?還是說打算掩人耳目搭配讓中科院默默進行大型固體火箭的制造完成?</font></strong></font></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font></strong></p>
<p>这样来说台湾的科学家很不错,大陆的科学家也不错</p><p>大家合起来搞不是更好?</p>
探空火箭的姿态控制与弹道导弹相比简单太多了,没有多大的可比性。另外,WW也不具备生产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无论是哪种燃料的。其实都不要说WW了,印度发射的火箭发动机也是进口乌克兰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6-2-2 5:13:00的发言:</b><br/><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1、驭风兄請問通常一般國家要試射1000公里以內的彈道飛彈,管制空域高度是多少呎?</font></strong></p><p><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strong>2驭风兄你說</strong><font color="#000000">对于首次发射卫星来说任何国家首发的卫星都只是实验性的,請問這通常第一次的第一枚自主实验性衛星是屬於那一範圍的实验性衛星?</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3<strong><font color="#da2549">驭风兄聽你這麼一說台灣似乎無需發射這麼多枚探空火箭,但如你所說除了爭取預算增加通過之外,難道中科院真的沒有其他目的或想法嗎?還是說想獲取多節火箭運用的可靠性嗎?還是說打算掩人耳目搭配讓中科院默默進行大型固體火箭的制造完成?</font></strong></font></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font></strong></p></div><p></p><p>1、这个我不大清楚。根据我的理解,因为弹道导弹要穿越大气层,远远超过任何航空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因此发射区和目标区的管制空域内任何高度的飞行都是不允许的。</p><p>&nbsp;2、首发卫星时所谓的实验性卫星,指的是实验运载火箭的卫星,通常没有实用价值,它只要能与火箭顺利分离并传回些飞行数据信号就可以了。</p><p>3、多打探空火箭当然有利于提高未来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但恐怕用不了这么多。首发卫星不需要像发射载人飞船这么万无一失,失败了无非是点物质损失,而且损失一枚运载火箭不见得比浪费二、三十枚探空火箭更大。各国首发卫星时都不是很有把握。至于是否利用探空火箭项目掩盖大推火箭研制,我觉得可能性和必要性似乎都不大。</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xsx</i>在2006-2-6 1:44:00的发言:</b><br/>探空火箭的姿态控制与弹道导弹相比简单太多了,没有多大的可比性。另外,WW也不具备生产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无论是哪种燃料的。其实都不要说WW了,印度发射的火箭发动机也是进口乌克兰的。</div><p>印度目前就GSLV Mk1的上面级那个低温发动机是进口俄罗斯的。其他发动机自研。装印度自研低温上面级的运载能力更大的GSLV Mk2快要试飞了</p>
我要说的是WW不具备自行研制生产火箭发动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
<p>别想了,只要有美国在卡脖子,日本就造不出想样的火箭来,及欧洲的力量却无法完成载人飞船</p><p>不用想就知道台湾是什么结果~~~~~~~`</p><p>ps:拿个中程空空导弹来改来改去做不出什么新东西的,就象给你条短裤,任你怎么改,他也成不了长裤。相比还不如中国红旗2改地对地导弹,直接针对台湾有前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