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前輩台灣的太空火箭可以研制成為彈道飛彈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3:02:29


各位前輩台灣的太空火箭可以研制成為彈道飛彈嗎?

台灣年年試射的太空火箭可以和研發弹道导弹劃上等號嗎?<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各位前輩台灣的太空火箭可以研制成為彈道飛彈嗎?

台灣年年試射的太空火箭可以和研發弹道导弹劃上等號嗎?<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不可能的!
答案当然是可以,其实要造个弹道导弹的确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你的射程,精度,有效载荷,发射能力等等。
<P>红旗2防空导弹都可以改成弹道导弹,这样的火箭应该也可以吧。</P>
<P>精度20km,弹头重20kg?瞎猜的哈哈!!!</P>
楼主,图片中的探空火箭与你说的“太空火箭”恐怕不是一回事吧?前者很多大学都能造着玩(没记错的话,北航清华的学生都玩过),也就飞个几公里高。台湾还没有能把卫星送入轨道的火箭吧?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1-26 16:57:00的发言:[/B][BR]各位前輩台灣的太空火箭可以研制成為彈道飛彈嗎?

台灣年年試射的太空火箭可以和研發弹道导弹劃上等號嗎?

    当然可以啦。否则台湾花这么大功夫搞“探空火箭”干什么吗?
    各国的弹道导弹技术大多是从搞探空火箭起步的。图中的这种技术起点算是相当高的了,你看它下面有一截固体火箭助推器作为第一级,发射6秒后脱离;剩下的上面一截其实就是一枚天弓地空导弹,这个第二级关机高度为50公里,之后火箭可以靠惯性继续爬升到约270公里的垂直高度。如果改作45度倾角发射,其射程能达到500公里,投送重量约100公斤吧,如果想增大威力,则射程酬减。
    从这个角度讲,它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防止弹道导弹扩散公约的限制了。
    但台湾目前发射的这些探空火箭还是无控的,想改成弹道导弹还得解决制导和控制的问题。不了解台湾在惯导系统方面的水准如何,因此无法推断其精度。
    探空火箭是研发弹道导弹的第一步,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发展探空火箭技术也可帮助台湾获得自主发射卫星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鵰。
[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5-12-6 12:5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1-26 16:57:00的发言:[/B][BR]各位前輩台灣的太空火箭可以研制成為彈道飛彈嗎?

台灣年年試射的太空火箭可以和研發弹道导弹劃上等號嗎?</div>
    当然可以啦。否则台湾花这么大功夫搞“探空火箭”干什么吗?
    各国的弹道导弹技术大多是从搞探空火箭起步的。图中的这种技术起点算是相当高的了,你看它下面有一截固体火箭助推器作为第一级,发射6秒后脱离;剩下的上面一截其实就是一枚天弓地空导弹,这个第二级关机高度为50公里,之后火箭可以靠惯性继续爬升到约270公里的垂直高度。如果改作45度倾角发射,其射程能达到500公里,投送重量约100公斤吧,如果想增大威力,则射程酬减。
    从这个角度讲,它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防止弹道导弹扩散公约的限制了。
    但台湾目前发射的这些探空火箭还是无控的,想改成弹道导弹还得解决制导和控制的问题。不了解台湾在惯导系统方面的水准如何,因此无法推断其精度。
    探空火箭是研发弹道导弹的第一步,但两者并不完全相等。发展探空火箭技术也可帮助台湾获得自主发射卫星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鵰。


驭风前輩這枚探空火箭可以飛到大氣層嗎?
<P>驭风前輩這枚探空火箭可以飛到大氣層嗎?</P>
<P>是飞出大氣層吧?</P>
<P>探空火箭一般都是飞出大氣層吧。</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6 14:45:00的发言
驭风前輩這枚探空火箭可以飛到大氣層嗎?

    大气层是随高度逐渐变得稀薄的,所以没有绝对的界限。
    通常认为,100公里以内为实用大气层(其实99%的大气集中在四、五十公里内),超过200公里即为近地轨道高度。
    所以单纯从高度上讲,我们得承认,这枚探空火箭确实已飞出大气层达到近地轨道高度了。
    但这并不表明台湾已具有将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的能力。因为这种由地空导弹改装的探空火箭的推力实在太小了,在50公里高度(刚出稠密大气层)关机后,靠惯性继续爬升到260公里时已经是黔驴技穷了,根本达不到第一宇宙速度的要求,所以只好掉下来,而不能维持轨道飞行。
[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5-12-6 16:0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6 14:45:00的发言
驭风前輩這枚探空火箭可以飛到大氣層嗎?</div>
    大气层是随高度逐渐变得稀薄的,所以没有绝对的界限。
    通常认为,100公里以内为实用大气层(其实99%的大气集中在四、五十公里内),超过200公里即为近地轨道高度。
    所以单纯从高度上讲,我们得承认,这枚探空火箭确实已飞出大气层达到近地轨道高度了。
    但这并不表明台湾已具有将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的能力。因为这种由地空导弹改装的探空火箭的推力实在太小了,在50公里高度(刚出稠密大气层)关机后,靠惯性继续爬升到260公里时已经是黔驴技穷了,根本达不到第一宇宙速度的要求,所以只好掉下来,而不能维持轨道飞行。


驭风前輩台灣的衛星目標計劃是自行發射一枚低軌道500公里重l00公斤的小型衛星,按此標準日後符合達到500-1000公里彈道飛彈的水準嗎?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6 16:22:00的发言:

驭风前輩台灣的衛星目標計劃是自行發射一枚低軌道500公里重l00公斤的小型衛星,按此標準日後符合達到500-1000公里彈道飛彈的水準嗎?

    这个肯定能会大大超过。现在就已经能达到500公里的水平了。
    但你说的这个目标好象要等到2018年实现吧。
[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5-12-6 16:5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6 16:22:00的发言:

驭风前輩台灣的衛星目標計劃是自行發射一枚低軌道500公里重l00公斤的小型衛星,按此標準日後符合達到500-1000公里彈道飛彈的水準嗎?</div>
    这个肯定能会大大超过。现在就已经能达到500公里的水平了。
    但你说的这个目标好象要等到2018年实现吧。


台灣2011年就要發射一枚低軌道500公里重l00公斤的小型衛星了而不是2018年
另外你既然提到台灣現有的這枚探空火箭應該不太適合作為實質的彈道飛彈,那台灣現在一直年年試射探空火箭是想要獲得那些技術、數據?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6 17:0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驭风[/I]在2005-12-6 16:5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6 16:22:00的发言:

驭风前輩台灣的衛星目標計劃是自行發射一枚低軌道500公里重l00公斤的小型衛星,按此標準日後符合達到500-1000公里彈道飛彈的水準嗎?</div>
    这个肯定能会大大超过。现在就已经能达到500公里的水平了。
    但你说的这个目标好象要等到2018年实现吧。</div>

台灣2011年就要發射一枚低軌道500公里重l00公斤的小型衛星了而不是2018年
另外你既然提到台灣現有的這枚探空火箭應該不太適合作為實質的彈道飛彈,那台灣現在一直年年試射探空火箭是想要獲得那些技術、數據?

    我觉得台湾目前试射的探空火箭至少能获得以下技术:
    一、多极火箭技术
    无论是发展弹道导弹还是运载火箭,肯定都要用多级火箭技术的。台湾到目前为止发射的前几枚探空火箭,虽然起点不高,但至少已解决了多极火箭技术。当然今后还得继续提高可靠性,我记得探空二号和中导试射两次失利,问题都出在一极火箭脱离后二级火箭未能点火上,可见难度不小。
    二、箭体与载荷适配技术
    这个听着简单,但想做得可靠也不容易。连大陆发射美制休斯卫星时也出过问题,至今搞不清问题出在火箭还是卫星上。我们看得到,台湾的近几枚探空火箭的主要区别在载荷不断增加和升级上。
    三、收集弹道飞行的资料
    台湾对弹道导弹研究有限,对高空环境下会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以及如何解决也几乎一无所知。我们注意到探空四号装了GPS,以测量火箭飞行的精确弹道数据,探空五号也进一步增加了探测设备。这样数据收集工作对发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必补的课。
    但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几型探空火箭只是基本型号,通过小改小步前进。如果想在弹道导弹或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发射的“探空火箭”至少要在以下几项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功率火箭发动机
    这个不用多解释,天弓地空导弹的发动机是台湾能搞到的最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了,以它为基础搞可以理解。但它的推力比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要求差太远了。不知台方何时能在吃透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大推力火箭。
    二、火箭飞行控制技术
    目前为止,台湾的探空火箭都是无控的。今后肯定要搞可控的。但这个并不容易,因为别的国家开始搞探空火箭时多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喷口的转向和推力比较好控制,台湾用的是固体火箭,这就比较费事了。
    三、精确制导技术
    弹道导弹不仅要打得远,还得打得准才管用。据我所知,台湾现有的“弹道导弹”,像青蜂和天马什么的,精度都极烂,以至于我在称它们“导弹”时要加引号。看来台湾在惯导系统方面的起点是很低的。
<P>驭风前輩台灣預定今年底至明年初發射的探空火箭五號,更是國內首度自行設計鼻錐罩開啟機制,將酬載電離層離子探測器、姿態計、GPS接收機、加速儀,預定測量離地80至260公里間太空環境的離子溫度與密度是否在運載火箭方面的運用和技術更往前一步呢?</P>

<P>另外驭风前輩台灣目前進行的都是『基本型探空火箭』方面的發射,台灣方面曾表示將會從基本型探空火箭升級到『多功能探空火箭』方面的發射,請問你多功能探空火箭需要運用到更大更強的火箭發動機嗎?在外觀上兩者差異會很大嗎?<BR></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7 11:51:00的发言:[/B][BR]<P>驭风前輩台灣預定今年底至明年初發射的探空火箭五號,更是國內首度自行設計鼻錐罩開啟機制,將酬載電離層離子探測器、姿態計、GPS接收機、加速儀,預定測量離地80至260公里間太空環境的離子溫度與密度是否在運載火箭方面的運用和技術更往前一步呢?</P><P>另外驭风前輩台灣目前進行的都是『基本型探空火箭』方面的發射,台灣方面曾表示將會從基本型探空火箭升級到『多功能探空火箭』方面的發射,請問你多功能探空火箭需要運用到更大更強的火箭發動機嗎?在外觀上兩者差異會很大嗎?<BR></P>

    台湾发展探空火箭的步骤我不大了解。从披露的情况看,探空五号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还是继续在载荷上做文章,属于小步前进,积累经验。比如你提到的“鼻锥罩开启机制”(我猜就是大陆说的整流罩),就是测试载荷系统按程序或地面指令动作的能力。
    今后要搞的“多功能探空火箭”倒底是什么样的还不大清楚,据说主要是搞可控的,甚至还有说搞回收技术。从字面上理解,估计它是要发展成一种平台,利用它进行不同的实验。所以其功夫主要还是下在载荷和火箭控制技术上。
    “多功能”本身并不一定要求提高推力,但如果载荷变得越来越大了,要想维持原先的弹道,就得加大推力。如果大推力发动机一时解决不了,也不排除利用现有技术增加一级火箭,或增加捆绑式助推器的办法作为过渡。我记得日本和印度发第一颗卫星时,都用了四级火箭。
<P>驭风前輩你言下之意是說台灣如果一時之間無法克服大推力发动机,可以採用再增加一截固體助推火箭或是多增加二、三截固體助推火箭來增加射程嗎?採取多截式固體助推火箭除了用來增加射程也能增加彈頭重量嗎?</P>

<P>另外驭风前輩台灣可否用飛毛腿導彈的方式在彈體內按裝多具小型火箭來克服火箭推力不足的問題,進而實現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彈道飛彈的研制?</P>

<P>驭风前輩全世界有那個國家是用捆绑式助推器完成研發為彈道飛彈的嗎?</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7 15:41:00的发言:[/B][BR]<P>驭风前輩你言下之意是說台灣如果一時之間無法克服大推力发动机,可以採用再增加一截固體助推火箭或是多增加二、三截固體助推火箭來增加射程嗎?採取多截式固體助推火箭除了用來增加射程也能增加彈頭重量嗎?</P><P>另外驭风前輩台灣可否用飛毛腿導彈的方式在彈體內按裝多具小型火箭來克服火箭推力不足的問題,進而實現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和彈道飛彈的研制?</P><P>驭风前輩全世界有那個國家是用捆绑式助推器完成研發為彈道飛彈的嗎?</P>

    这个在理论上肯定是可以的。火箭本来就分串联式的和并联式的,增加火箭级数或增加捆绑式助推都能增加火箭的总推力。
    增加射程和增加弹头重量其实是一回事,都要靠增加推力来实现。在推力不变的情况下,你减轻弹头就能增加射程,减小射程就能加重弹头。但只有推力加大了,才能鱼和熊掌兼得,用在哪里只是个根据需要来权衡的问题。
    世界上采用捆绑方式的弹道导弹不少啊。特别是在冷战初期,美、苏为克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跟不上军备竞赛要求的问题,都搞过采用中央芯级捆绑助推技术的洲际导弹。比如图一里美国的Atlas和图二里苏联的SS-7。
    但无论是增加级数还是采用捆绑助推,都是有相当高的技术难度,并且会增加很大风险的。
    但无论串联还是并联,都会增加技术上难度和风险,不是这么容易的,捆绑式的

<P>驭风前輩依你看台灣一定要先完成衛星載具發射完成才可以著手進行彈道飛彈的研制嗎?</P>

<P>驭风前輩台灣現在是否可以就年年發射的探空火箭所獲的數據和資料,開始進行彈道飛彈的整個彈體研制?</P>

<P>驭风前輩目前台灣包含今年共發射了5次探空火箭,按照一些擁有發射衛星和彈道飛彈的國家,初期最早在研制中、短程彈道飛彈或衛星之前都大約至少要發射幾次探空火箭進而著手下一步的小型衛星載具或彈道飛彈的實體制造?</P>
不需要。弹道导弹无非就是火箭技术与制导技术的结合。单纯火箭技术方面讲,作为卫星载具的运载火箭的水平要比弹道导弹高得多。如果你真能把100公斤的小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这意味着以同样的火箭,你能把更重的弹头投射到纽约去!
    从技术上讲,台湾随时可以研制弹道导弹。事实上,它早就搞过“天马”中程导弹项目了,只不过因美国叫停而夭折了。所以现在被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借探空火箭的项目发展相关的技术。可见,台湾不敢大张旗鼓地公然搞弹道导弹,是出于政治而非技术原因。
    关于发射多少次探空火箭才能搞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这个很难说,相当程度上要看决策层的投入力度和技术层的能力。比如大陆的神舟飞船,每次发射都实现了跨越式的技术突破,这是由政府的决心和航天界的巨大努力支撑的。我的印象是,台湾在此方面投入不大,也没有大陆这样人才济济的航天团队,所以选择了小步渐进的发展模式。从探空火箭的水平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无论在运载火箭技术还是弹道导弹技术方面,台湾都是起点较低,而且进展缓慢。扁政府及其下届继任者,恐怕都难以指望在这两个领域达到实用的水平。
<P>驭风前輩依你看以下這段內容</P>

<P>太空計畫室「次軌道科學實驗酬載計畫書」中也透露探空火箭發展成中程彈道飛彈的潛力。計畫書提到次軌道科學實驗可從事的任務包括衛星酬載先期測試與研究,因此要將現在使用的基本型探空火箭研改成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將具備如姿態控制、回收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就是可以從地面控制火箭升空後的姿態和動作,例如打開火箭前端鼻錐罩,讓較複雜的科學儀器運作,或是讓火箭由直上直下改為平飛一小段,以增加滯空時間。多功能探空火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發射人造衛星,這也意謂多功能型探空火箭確實具有改造成彈道飛彈的潛力。 </P>
<P>太空計畫室預定每年發射一枚探空火箭,現在到二00九年發射基本型探空火箭,二0一0年到二0一八年發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由此可推估在中科院研發中程彈道飛彈的期程。 <BR></P>
<P>==================================================================</P>
<P>驭风前輩這是否代表台灣一旦由探空火箭進展到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台灣彈道飛彈約6-9噸重的實體雛形已出來了嗎?</P>
<P>好长时间没在海军见到子文兄,惊闻兄转至二炮,特来看看~~~</P>
<P>理论上可以~~~实际上~~~精度差太大。如果要大射程,现在的台湾,能做到的恐怕就是弹头几公斤了。</P>
<P>所谓弹道导弹技术无非就是火箭技术和制导技术。</P>
<P>这个探空火箭最多在火箭技术上可以说过关(详细可靠性就不得而知了)</P>
<P>至于制导技术,除非台湾准备使用生化武器,否则我不认为一枚100公斤一下的炸弹,在圆概率误差超过5-10KM的情况下有任何战术意义!</P>
<P>有個問題希望各位前輩幫小弟解答一下</P>
<P>這枚由天弓飛彈改良而來的探空火箭假設台灣要研發彈道飛彈,一定要以此枚探空火箭的全身彈體作為基礎才能搞彈道飛彈嗎?</P>
<P>另外台灣能不能藉由探空火箭所測的各種資料丶數據又克服了火箭推力問題,進而開發出一款不同於探空火箭彈體的彈道飛彈呢?</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0 1:38:00的发言:[/B][BR]<P>驭风前輩依你看以下這段內容</P><P>太空計畫室「次軌道科學實驗酬載計畫書」中也透露探空火箭發展成中程彈道飛彈的潛力。計畫書提到次軌道科學實驗可從事的任務包括衛星酬載先期測試與研究,因此要將現在使用的基本型探空火箭研改成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將具備如姿態控制、回收系統等多項關鍵技術,就是可以從地面控制火箭升空後的姿態和動作,例如打開火箭前端鼻錐罩,讓較複雜的科學儀器運作,或是讓火箭由直上直下改為平飛一小段,以增加滯空時間。多功能探空火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發射人造衛星,這也意謂多功能型探空火箭確實具有改造成彈道飛彈的潛力。 </P><P>太空計畫室預定每年發射一枚探空火箭,現在到二00九年發射基本型探空火箭,二0一0年到二0一八年發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由此可推估在中科院研發中程彈道飛彈的期程。 <BR></P><P>==================================================================</P><P>驭风前輩這是否代表台灣一旦由探空火箭進展到多功能型探空火箭,台灣彈道飛彈約6-9噸重的實體雛形已出來了嗎?</P>

    你提到的多功能探空火箭的这些技术,特别是火箭姿态控制和返回技术等,肯定对研发弹道导弹很有帮助。台湾是在借探空火箭作研发弹道导弹的技术积累,大陆管这叫关键技术的预研。但技术积累不等于真正的项目研制。我估计,因为防止导弹技术扩散公约的限制,台湾不会早早地就公开研制中导,而会等到所有关键技术均已突破时,才会在短时间内以冲刺的速度研制中导,这叫厚积薄发,届时美国人想叫停已来不及了。
    我看到的资料毕竟少,只能通过常识做些推断。不知你说的6-9吨的重量是从哪里得来的?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0 9:26:00的发言:[/B][BR]<P>有個問題希望各位前輩幫小弟解答一下</P><P>這枚由天弓飛彈改良而來的探空火箭假設台灣要研發彈道飛彈,一定要以此枚探空火箭的全身彈體作為基礎才能搞彈道飛彈嗎?</P><P>另外台灣能不能藉由探空火箭所測的各種資料丶數據又克服了火箭推力問題,進而開發出一款不同於探空火箭彈體的彈道飛彈呢?</P>

    由天弓改良的探空火箭作为弹道导弹的基础肯定是不理想的,它实在太小了,即使勉强改良成中程弹道导弹,性能也肯定差强人意,达不到实战的要求。
    但它毕竟是台湾目前能拿来作基础的最好技术平台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好在台湾现阶段正在集中突破的主要是火箭操纵和控制等方面技术,这在目前的小平台上完全可以做。
    所以我们说台湾通过探空火箭搞弹道导弹,并不意味着今后的弹道导弹非得是现在探空火箭的样子。重要的是技术,而是平台,现在积累的所有技术和数据,今后可以移植到大平台上去。
    台湾应该是会开发另一款弹体全新设计的火箭的,无论是研发有实用价值的弹道导弹,还是实现卫星发射,都必须这么做。至于什么时候,我认为将取决于何时能突破大推力火箭技术。
<P>驭风前輩當台灣探空火箭進展到回收系統這些項目時,仍就會是用天弓改良的探空火箭試驗這種小平台即可呢?還是以必須要用到大平台來測試回收系統才行?</P>
<P>另外請問驭风前輩台灣作到那些測試項目時已非是現有天弓改良的探空火箭所能進行的,而是必須要借用到大平台才能進行的?</P>
<P>台灣2011年至2018年間將陸續發射5顆微型衛星和10至15枚探空火箭。</P>
<P>=====================================================================</P>
<P>驭风前輩假設台灣2011年第一顆自行發射的微型衛星重量只有20-30公斤重,另外低軌道是300-400公里,照這樣來說也需要用到大型固體火箭推力嗎?</P>
<P>驭风前輩我個人自己的推測,照台灣所說的要發射微型衛星重量100公斤低軌道是500公里時間上應大約在2015-2018年左右,那假設2011年發射的是微衛星重量20-30公斤低軌道是300-400公里能代表台灣彈道飛彈雛形已出來了嗎?</P>
<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ff size=6>台灣自行發射衛星 2011年升空</FONT>
<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IMG src="http://home.dcilab.hinet.net/images/categorypage/blk.gif"><BR><BR><IMG src="http://home.dcilab.hinet.net/images/categorypage/blk.gif"> </FONT>
<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由國人研發適用於商業及國防的Ka-band寬頻通訊衛星,計畫在二○一一年發射升空,將是太空計畫中第一個在台灣本土發射的衛星,且解析度將從目前的二公尺提升到一公尺。</FONT></P>
<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 適合台灣需求的衛星發射任務,和全球衛星科技接軌,發展重點包括將遙測衛星解析度,從目前兩公尺提高到一公尺,並以新台幣一百廿億元經費,發射具保密功能且不受干擾的Ka-band寬頻通訊衛星,以取代目前沒有任何隱私的Ku-band通訊衛星,滿足商業和國防的需求。 </P>
<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另外,要自行發射火箭,不再委託外國代為發射,發展自行發射火箭的相關發射載具,也是此十五年長程計畫的重點目標。</FONT></P>
<P>=============================================================</P>
<P>驭风前輩如果照以上台灣方面2004年所言的話,可不可以大膽推測2011年前後台灣有可能以具備了發展夠質量的彈道飛彈和所需固體火箭推力?</P></FONT>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1 17:41:00的发言:[/B][BR]<P>驭风前輩當台灣探空火箭進展到回收系統這些項目時,仍就會是用天弓改良的探空火箭試驗這種小平台即可呢?還是以必須要用到大平台來測試回收系統才行?</P><P>另外請問驭风前輩台灣作到那些測試項目時已非是現有天弓改良的探空火箭所能進行的,而是必須要借用到大平台才能進行的?</P>

    我不大清楚台湾准备搞的回收系统是什么样的,勉强猜一下吧。
    想让载荷安全返回地面,有可能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像大陆的胶片成像侦察卫星那样的近乎垂直的弹道导弹式返回,这样你需要解决重返稠密大气时的高温难题。比如像美国人那样加高性能的防热瓦,或是像大陆那样通过烧掉表面层降温。但这两种技术难度都很大。
    另一种是像印度人那样采用带翼面的升力返回体,走倾斜度很大的返回轨迹,这样飞行速度会大大减小,磨擦产生的高温也相应会减小很多。这种升力体回收方式的好处是,用做弹道导弹时,可以回避黑障而采用末端制导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命中精度。但缺点是速度减少太多,很容易被对方的导弹拦截。
    有意思的是,台湾为什么要研究回收技术呢?我们知道,其它国家搞它起初的动机都是为了回收侦察卫星拍摄的胶片。但台湾现有的侦察卫星都不是采用胶片,而是采用CCD相机的实时传输型,根本没必要花大力气发展回收技术的。卫星采集的其它数据按理说也是可以直接从天上传回地面的。
    因此我怀疑台湾是借此发展弹道导弹的制导技术。也就是说,在高精度惯导技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通过加末制导来提高命中精度。这样看来,台湾想搞的返回技术采用上述第二类升力返回体的可能性较大。
    个人认为,想把复杂的升力返回体控制在100公斤以内难度很大,因此目前的探空火箭恐怕不够用。如果一时没有大推力火箭,也需要再加一个第三级或加助推器。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1 18:11:00的发言:[/B][BR]<P>台灣2011年至2018年間將陸續發射5顆微型衛星和10至15枚探空火箭。</P><P>=====================================================================</P><P>驭风前輩假設台灣2011年第一顆自行發射的微型衛星重量只有20-30公斤重,另外低軌道是300-400公里,照這樣來說也需要用到大型固體火箭推力嗎?</P><P>驭风前輩我個人自己的推測,照台灣所說的要發射微型衛星重量100公斤低軌道是500公里時間上應大約在2015-2018年左右,那假設2011年發射的是微衛星重量20-30公斤低軌道是300-400公里能代表台灣彈道飛彈雛形已出來了嗎?</P>

    你的问题实际上是想通过卫星的重量来推算火箭的重量和推力,再进一步推算折合弹道导弹的性能。
    火箭起飞重量与有效载荷(卫星)之比称为载荷比。早期的运载火箭的载荷比超过1000,现在先进的火箭的载荷比已降到30左右。但后者大多是巨型的液体火箭。
    我们不妨拿印度首次发射卫星的四级固体火箭SLV-3的数据做参考:
    SLV-3总长24米,直径1米,起飞重量近18吨,第一级火箭的起飞推力超过46吨,而这么大的火箭,也不过是把近50公斤的载荷送上400公里高的轨道而已。
    台湾可能采用新材料减轻结构重量,但在火箭设计制造技术上并不比印度高明,因此要留较大的冗余度以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载荷比很难降下来。这样估算下来,台湾想发射100公斤级的卫星,火箭重量怎么也得突破10吨,而第一级起飞推力要达到30吨左右才行。
    看看台湾现有探空火箭的数据,你就知道台湾离发射首颗卫星还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台湾真能搞出这样水平的运载火箭,那么改做中程弹道导弹用,从火箭推力来讲,能投射的弹头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
<P>驭风前輩不好意思這是台灣去年有關中程飛彈的報導請問從以下這段內容『導彈類型是採用較先進的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有關可變流量固體導管的技術已經有所突破,飛彈彈體則由先進的碳纖維材料為主體構成,飛彈已多次經過超高音速風動試吹階段,原本預定今年研發完成,但在導控技術整合及推進系統方面仍有問題需要克服容』,依判斷按照台灣彈道飛彈這進度還要多久的時間才能進展看到地面上的『飛彈的實體外型』(我是指在還沒有彈道飛彈試射之前台灣還需要多久的時間,可以先組裝完成一枚7000公斤-10000公斤的地面展示雛形飛彈呢?</P>
<P>驭风前輩聽你言下之意台灣似乎要先有衛星平台載具才能有彈導飛彈,而不是一邊搞探太空箭試射一邊進行彈導飛彈從頭到尾的制造?</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1 18:40:00的发言:[/B][BR]<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ff size=6>台灣自行發射衛星 2011年升空</FONT>
<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img src="http://home.dcilab.hinet.net/images/categorypage/blk.gif"><BR><BR><img src="http://home.dcilab.hinet.net/images/categorypage/blk.gif"> </FONT><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由國人研發適用於商業及國防的Ka-band寬頻通訊衛星,計畫在二○一一年發射升空,將是太空計畫中第一個在台灣本土發射的衛星,且解析度將從目前的二公尺提升到一公尺。</FONT></P><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 適合台灣需求的衛星發射任務,和全球衛星科技接軌,發展重點包括將遙測衛星解析度,從目前兩公尺提高到一公尺,並以新台幣一百廿億元經費,發射具保密功能且不受干擾的Ka-band寬頻通訊衛星,以取代目前沒有任何隱私的Ku-band通訊衛星,滿足商業和國防的需求。 </P><P><FONT face=標楷體 color=#000000 size=4>另外,要自行發射火箭,不再委託外國代為發射,發展自行發射火箭的相關發射載具,也是此十五年長程計畫的重點目標。</FONT></P><P>=============================================================</P><P>驭风前輩如果照以上台灣方面2004年所言的話,可不可以大膽推測2011年前後台灣有可能以具備了發展夠質量的彈道飛彈和所需固體火箭推力?</P></FONT>

    这篇报导我看过,而且在网上广为流传。但说实话,看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是自己中文水平太差,还是军事知识太烂。
    其中第一段文字明确告诉我们:台湾将在2011年在本土发射一颗解析度为1公尺的宽频通讯卫星!许多媒体也正是以这样的话作为标题来转载的。
    我晕,通讯卫星怎么可能与分辨率扯在一起呢!
    再接着读人家的原话,才发现敢情说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台湾要研发一种抗干扰的宽频通讯卫星。
    第二件事是,台湾要研发一种分辨率为1米的照相侦察卫星。
    第三件事是,台湾要发展自行发射卫星的技术。
    不知是哪位糊涂的记者把三件事听成了一件事,于是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并且以讹传讹。其实人家演讲时只是介绍了到2018年为止的未来15年内,台湾将要发展的三项互不相干的航天项目,但并没有明确说,这两型卫星一定要在2011年在本土发射呀。
    各国首次发射都会用没有实用价值的象征性小卫星充数,没人敢拿昂贵的通讯或侦察卫星练手。我记得日本人首次发射卫星时,连打四枚火箭都失败,第五枚才勉强成功。台湾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拿卫星打着玩纳税人不会答应吧。
    再说2011年就提前完成所有十五年太空计划的话,剩下的7年时间还想干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前两项卫星技术相对简单些,是有可能在2011年左右实现的。这是因为卫星不像火箭这么敏感,台湾很容易从西方直接引进相关的技术和引购买元件。但受防止导弹技术扩散公约的限制,研制能发射卫星的大型火箭就没这么容易了,美国人不会轻易放水的,基本要靠台湾人自己努力,这样能想在2011年实现就相当难了。
<P>驭风前輩你說各国首次发射都会用没有实用价值的象征性小卫星充数,那請問這個没有实用价值的象征性小卫星要求是多少例如低軌道發射要多少公里?火箭推力要多少?</P>
<P>驭风前輩發射微衛星和發射有一定重量的衛星在火箭推力上肯定差別很多,如果台灣只是要發展600-1000公里的彈道飛彈上,在火箭推力使用需求上也要被定位為大型固體火箭推力嗎?</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2 13:47:00的发言:[/B][BR]&lt;P&gt;驭风前輩不好意思這是台灣去年有關中程飛彈的報導請問從以下這段內容『導彈類型是採用較先進的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有關可變流量固體導管的技術已經有所突破,飛彈彈體則由先進的碳纖維材料為主體構成,飛彈已多次經過超高音速風動試吹階段,原本預定今年研發完成,但在導控技術整合及推進系統方面仍有問題需要克服容』,依判斷按照台灣彈道飛彈這進度還要多久的時間才能進展看到地面上的『飛彈的實體外型』(我是指在還沒有彈道飛彈試射之前台灣還需要多久的時間,可以先組裝完成一枚7000公斤-10000公斤的地面展示雛形飛彈呢?&lt;/P&gt;&lt;P&gt;驭风前輩聽你言下之意台灣似乎要先有衛星平台載具才能有彈導飛彈,而不是一邊搞探太空箭試射一邊進行彈導飛彈從頭到尾的制造?&lt;/P&gt;
多谢容兄提供的资料。 我想它印证了我们前面的推测: 一是台湾一定会研制新的大推力火箭,否则达不到运载火箭或中导的要求。 二是这种大推力火箭上会采用新材料。这是因为台湾在研发战机时就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所心得,触类旁通用到火箭上难度不大。这也是国际火箭发展潮流。这种材料是用在火箭箭体上的,比金属箭体轻,省下的重量可以用在多加燃料上。比如印度的烈火IIAT中导,其二级火箭箭体由金属改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后,燃料的质量分率从0.85提高到0.92,这样可以多带数百公斤HTPB燃料。 我想台湾要先进行地面试车成功后,再装到探空火箭上进行试验,有把握了才会用到搞中导上吧。 在技术上,中导和运载火箭本来无所谓先后。但从政治气候来看,恐怕台湾先搞火箭再研中导的可能性更大。当然有些导弹技术是可以同步预研的。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2 15:15:00的发言:[/B][BR]&lt;P&gt;驭风前輩你說各国首次发射都会用没有实用价值的象征性小卫星充数,那請問這個没有实用价值的象征性小卫星要求是多少例如低軌道發射要多少公里?火箭推力要多少?&lt;/P&gt;&lt;P&gt;驭风前輩發射微衛星和發射有一定重量的衛星在火箭推力上肯定差別很多,如果台灣只是要發展600-1000公里的彈道飛彈上,在火箭推力使用需求上也要被定位為大型固體火箭推力嗎?&lt;/P&gt;
各国首射的小卫星一般都在几十到一百公斤吧。上面也就装个无线电信号发射器什么的简单仪器以便追踪,中国当年能放简单的“东方红”音乐算不错了,也是注重象征意义。 发射卫星不在于你能打多高,低轨卫星在四百公里就够了。但关键是你火箭的速度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每秒7.9公里才行。根据台湾专家所说的现在的探空火箭折合弹道导弹的射程可达500公里(100公斤弹头)来推算,估计它的关机速度也就2公里/秒左右。 所以你看,表面上台湾的探空火箭在高度上已非常接受近地轨道了,但要想让卫星停在那样的高度不掉下来,速度还得几乎翻两番才行。
<P>驭风前輩某年台灣假如要發射自己的衛星,在此之前是不是要先試射自行研的載具火箭可靠性?</P>
<P>驭风前輩照目前以你專業的軍迷角度來看,照目前進度來看你大膽推測台灣的載具火箭還需多少年?</P>
<P>驭风前輩台灣國科會曾表示如進展到多功能探空火箭將以此為基礎自行發射衛星,我是不是可以從台灣每年的探空火箭在外觀、射程、重量上、來判斷台灣載具火箭的進度?</P>
<P>另外驭风前輩假設台灣研發成功載具火箭能否以天弓飛彈為基礎,日後台灣的中程彈道飛彈會是天弓飛彈的變大號呢?</P>
中華衛星-3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小檔案:直徑104公分、重量70公斤、飛行高度700-800公里。“中華衛星”-3號可是“六胞胎”所組成的!稱得上是台灣版的“GPS”系統。6顆“中華衛星”-3將用1枚運載火箭發射,軌道高度700~800公里,6顆衛星分別運行於相隔60°的3個軌道面上呈均勻分佈,能夠接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訊號,並進行全球大氣及太空氣象研究作業,其簡單的設計雛型圖,是直徑大約60公分的六角形微衛星。這六顆衛星不僅可以提供氣象預報,還可以充分利用能接收美國現有的24顆GPS衛星的L2及頻段電波信號的能力,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進行數據鏈結,達到為台灣的導彈預警體系進行軍事導航的目的。星系設計任務時間為5年,前2年進行氣象科學實驗,後3年可提供即時氣象預報資料</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 </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驭风前輩你認為台灣明年發射的華衛3號衛星他真正意圖運用是什麼??</P>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3 12:00:00的发言:[/B][BR]<P>驭风前輩某年台灣假如要發射自己的衛星,在此之前是不是要先試射自行研的載具火箭可靠性?</P><P>驭风前輩照目前以你專業的軍迷角度來看,照目前進度來看你大膽推測台灣的載具火箭還需多少年?</P><P>驭风前輩台灣國科會曾表示如進展到多功能探空火箭將以此為基礎自行發射衛星,我是不是可以從台灣每年的探空火箭在外觀、射程、重量上、來判斷台灣載具火箭的進度?</P><P>另外驭风前輩假設台灣研發成功載具火箭能否以天弓飛彈為基礎,日後台灣的中程彈道飛彈會是天弓飛彈的變大號呢?</P>

    运载火箭的某些子系统,比如大推力火箭、飞控系统及地面系统肯定会事先测试的。但运载火箭一旦最终完全组装,那么火箭的首射应该就是台湾首颗卫星的发射,不大会分开搞。这是因为,反正火箭是要带一定载荷进行测试的,不管这载荷是什么,那怕只是从阿里山捡来的一块石头,只要能打到近地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它就是台湾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既然装不值钱的象征性小卫星不冒风险,何比不提前加入航天俱乐部呢?
    但发射首颗卫星并不代表拥有实用的发射卫星能力。各国首发卫星基本上都没多大把握,像日本人一气打了五枚火箭才成功,基本上是在瞎蒙,这种成功率只有20%的火箭当然是不可能用来发射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卫星的。所以像印度这样的国家,虽然二十多年前就首发过卫星,但现在也不具备商业发射卫星的能力。
    我想台湾运载火箭的进展会按照早些年公布的15年太空计划走。我们肯定可以从多功能探空火箭的外观及技术数据来判断运载火箭的进展。即使台湾不公布重量、载荷重量及弹道数据,至少我们可以从未来多功能探空火箭的直径、长度和级数的变化来作些大致的推测。
    容兄好象很关心台湾未来中程弹道导弹的外形。各国中导的外形都差不多,玩不出太大花样。鉴于台湾发展大推力火箭技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芯级直径不会一下搞得太大,只能靠增加燃料重量和火箭级数做文章,所以它应该和各国早期火箭一样,外形十分细长。另外,如果台湾真像我们前面猜测的那样,通过搞升力型再入飞行器提高导弹精度,那么在细长的导弹弹体的最上级就会出现明显的弹翼。我猜,台湾未来中导的外形很可能会与下图这种印度的烈火II相像。
[B]以下是引用[I]容子文[/I]在2005-12-13 21:22:00的发言:[/B][BR]中華衛星-3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小檔案:直徑104公分、重量70公斤、飛行高度700-800公里。“中華衛星”-3號可是“六胞胎”所組成的!稱得上是台灣版的“GPS”系統。6顆“中華衛星”-3將用1枚運載火箭發射,軌道高度700~800公里,6顆衛星分別運行於相隔60°的3個軌道面上呈均勻分佈,能夠接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訊號,並進行全球大氣及太空氣象研究作業,其簡單的設計雛型圖,是直徑大約60公分的六角形微衛星。這六顆衛星不僅可以提供氣象預報,還可以充分利用能接收美國現有的24顆GPS衛星的L2及頻段電波信號的能力,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進行數據鏈結,達到為台灣的導彈預警體系進行軍事導航的目的。星系設計任務時間為5年,前2年進行氣象科學實驗,後3年可提供即時氣象預報資料</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 </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9.85pt">驭风前輩你認為台灣明年發射的華衛3號衛星他真正意圖運用是什麼??</P>

    媒体对华卫3号炒作很多,但有价值的信息不多。这也是一则让我看得一头雾水的报道。
    媒体称华卫3号是台湾版的“GPS”,我认为这是缺乏军事知识的记者胡说八道。谁见过只有70公斤重的GPS卫星?直径60公分的东西里能塞下原子钟、太阳帆板和天线等等吗?我记得美国的有700多公斤吧。所以华卫3号本身是不可能提供GPS导航服务的。
    那么它能通过接力转发GPS卫星的数据来“达到为台湾导弹预警体系进行军事导航的目的”吗?GPS本来就在天上,很小的终端就能接收它的信号,何毕多费一道手呢?再说只有打出去的导弹才要导航,放在地面上的导弹预警体系要导航干什么用呢?
    从人家的原话来分析,华为3号只不过具有作为终端客户来接收GPS信号的能力。这能力了不起吗?北京的数万辆出租车上几乎都装了GPS接收机,不少野营爱好者戴着GPS手表到处乱跑,很便宜的。卫星上有GPS当然有好处,但实在不是值得夸耀的事。
    说到底,华卫3号基本上就是一套小型气象卫星星座。当然它提供的实时气象资料对策画军事行动肯定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但仅此间接帮助而已,我们不可能指望它像小报上说的那样具有制导中程导弹的能力。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小型气象卫星上被秘密加载了某些军事用途的设备,考虑到卫星的体积和重量,即使装了也不会有多大用途。至少它不可能具备媒体吹嘘的那样的军事用途。
    看了容兄转来的两篇报道,我发现台湾记者编造耸人听闻的标题的水平比大陆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感谢荣子文海了一个好题目,感谢贵宾驭风深入浅出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