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管理變成自我懲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3:43
台湾苹果日报



2006年01月23日




       自從陳總統在元旦文告中強調,兩岸經貿政策將由經發會的結論「有效管理,積極開放」,變更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且再表示不認同者,不能組閣。行政院的團隊紛紛推出各種「舊瓶新裝」的政策,如國科會立即研擬《國家科技保護法》、「高科技人才進入大陸任職許可辦法」;經濟部在「積極」與「有效」的定義間奮鬥多日之後,提出仿美國反恐任務編組,視之為國家安全事務、派經部產業審查小組實地查訪、行政院與經部均提出鑑識會計,委託會計師去大陸查台商的帳等等。



[B]900家大陸台商挨罰[/B]



       媒體指出將「有效」改為「積極」,是因為有效管理失敗;有人認此舉將掐死產業生機;亦有人以陳總統閉門燒炭自殺的漫畫諷之;而倫敦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罕見的連續數日以社論《台灣講政治妨礙拼經濟》、專論《台灣在自我懲罰》與《殺猴給猴看—台灣聯電案》評論陳總統兩岸政策的轉變,認為是種威懾手段,將妨礙台商赴大陸賺錢,而多數財富原本是會回流台灣的。



        其實,從李登輝時代到現在,一直希望能對兩岸的經貿發展做嚴格的管理,從鼓勵企業南進、到生根台灣;限制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流向大陸;限制大陸台商在台股市增資;防止台灣高科技轉移晶片製程技術去大陸等,最後,其效果不大。民進黨執政至今,對高科技的限制方式未變,規定台商對大陸的投資不得超過淨資產的 40%。至今,聲寶董事長陳盛泉因之被控背信;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於元旦文告1星期後,亦被起訴,經濟部施顏祥次長曾表示有900家以上大陸台商被處罰,尚有300家以上被接受調查,縱然如此,「有效管理」仍嫌不足。而各部會所謂的「積極管理」的政策,如國科會的《國家科技保護法》,依樣畫葫蘆,忽略了台灣的高科技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源頭非國科會或陸委會所能掌控,無法限制大陸取得相同技術;而經濟部的建議更將台灣的主權行使到中國大陸,不知中國是否同意台灣派人去大陸查帳?在這類「積極」的餿主意下,管理又能如何?且大陸調整後的GDP已近2兆美元,外匯存底亦高達 8,190億美元,不但成為世界工廠,也是成長最快,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在全球化布局下,台商難以視而不見。



       總統元旦文告的根本原因應是台灣漸漸失去了經濟的自主權,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過高,已趨失控,長此以往,政治的自主權亦將因之而動搖。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不斷大幅成長,從2003年就已開始,台灣的經濟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大增,當年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是總順差的2.19倍,去年對大陸的出口為716.1億美元,佔全年出口的37.8%;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仍高居497.9億美元,是總出口順差77.9億美元的6.4倍。這幾年的台灣經濟外強中乾,「外強」全靠中國大陸這一塊順差的支撐,若是兩岸政策要採堅壁清野的做法,首先撐不下去的可能就是台灣。因此,國內外媒體才會有「台灣在自我懲罰」、「閉門燒炭自殺」的諷刺出現。可惜的是兩岸經貿陷入了政治的迷思之中,執政者率然將事,台灣經濟要付出的是何等代價?有待深思。



[B]政府應落實「拼經濟」[/B]



       坦白說,真正關鍵是如何重建國內經濟,如能徹底檢討台灣過去5年經濟衰退的原因,大幅改善台灣的經濟環境,真正落實「拼經濟」而非「玩政治」,趁台灣經濟元氣尚存之際,仍可振衰起敝,讓台灣經濟能站起來,就不必擔心大陸的影響。往者已矣,已赴大陸的台商已經無法再追回來,示之以威,繩之以法,可能會將之趕得更遠,不若動之以情,以具體有效的獎勵,懷柔的政策,誘之返台,方能見其功。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台湾苹果日报



2006年01月23日




       自從陳總統在元旦文告中強調,兩岸經貿政策將由經發會的結論「有效管理,積極開放」,變更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且再表示不認同者,不能組閣。行政院的團隊紛紛推出各種「舊瓶新裝」的政策,如國科會立即研擬《國家科技保護法》、「高科技人才進入大陸任職許可辦法」;經濟部在「積極」與「有效」的定義間奮鬥多日之後,提出仿美國反恐任務編組,視之為國家安全事務、派經部產業審查小組實地查訪、行政院與經部均提出鑑識會計,委託會計師去大陸查台商的帳等等。



[B]900家大陸台商挨罰[/B]



       媒體指出將「有效」改為「積極」,是因為有效管理失敗;有人認此舉將掐死產業生機;亦有人以陳總統閉門燒炭自殺的漫畫諷之;而倫敦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罕見的連續數日以社論《台灣講政治妨礙拼經濟》、專論《台灣在自我懲罰》與《殺猴給猴看—台灣聯電案》評論陳總統兩岸政策的轉變,認為是種威懾手段,將妨礙台商赴大陸賺錢,而多數財富原本是會回流台灣的。



        其實,從李登輝時代到現在,一直希望能對兩岸的經貿發展做嚴格的管理,從鼓勵企業南進、到生根台灣;限制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流向大陸;限制大陸台商在台股市增資;防止台灣高科技轉移晶片製程技術去大陸等,最後,其效果不大。民進黨執政至今,對高科技的限制方式未變,規定台商對大陸的投資不得超過淨資產的 40%。至今,聲寶董事長陳盛泉因之被控背信;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於元旦文告1星期後,亦被起訴,經濟部施顏祥次長曾表示有900家以上大陸台商被處罰,尚有300家以上被接受調查,縱然如此,「有效管理」仍嫌不足。而各部會所謂的「積極管理」的政策,如國科會的《國家科技保護法》,依樣畫葫蘆,忽略了台灣的高科技技術來自國外,研發源頭非國科會或陸委會所能掌控,無法限制大陸取得相同技術;而經濟部的建議更將台灣的主權行使到中國大陸,不知中國是否同意台灣派人去大陸查帳?在這類「積極」的餿主意下,管理又能如何?且大陸調整後的GDP已近2兆美元,外匯存底亦高達 8,190億美元,不但成為世界工廠,也是成長最快,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在全球化布局下,台商難以視而不見。



       總統元旦文告的根本原因應是台灣漸漸失去了經濟的自主權,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過高,已趨失控,長此以往,政治的自主權亦將因之而動搖。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不斷大幅成長,從2003年就已開始,台灣的經濟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大增,當年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是總順差的2.19倍,去年對大陸的出口為716.1億美元,佔全年出口的37.8%;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仍高居497.9億美元,是總出口順差77.9億美元的6.4倍。這幾年的台灣經濟外強中乾,「外強」全靠中國大陸這一塊順差的支撐,若是兩岸政策要採堅壁清野的做法,首先撐不下去的可能就是台灣。因此,國內外媒體才會有「台灣在自我懲罰」、「閉門燒炭自殺」的諷刺出現。可惜的是兩岸經貿陷入了政治的迷思之中,執政者率然將事,台灣經濟要付出的是何等代價?有待深思。



[B]政府應落實「拼經濟」[/B]



       坦白說,真正關鍵是如何重建國內經濟,如能徹底檢討台灣過去5年經濟衰退的原因,大幅改善台灣的經濟環境,真正落實「拼經濟」而非「玩政治」,趁台灣經濟元氣尚存之際,仍可振衰起敝,讓台灣經濟能站起來,就不必擔心大陸的影響。往者已矣,已赴大陸的台商已經無法再追回來,示之以威,繩之以法,可能會將之趕得更遠,不若動之以情,以具體有效的獎勵,懷柔的政策,誘之返台,方能見其功。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殷乃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4:31:09编辑过]
<P>台湾一蓝一绿两条路线,非搞出精神分裂不可。</P>


<P>下面两年是边缘化台湾经济,政治,外交的绝佳机会。</P>
<P>还是老话</P>
<P>等什么时候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应否开放而是不得不开放的时候</P>
<P>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P>
<P>呵呵!我觉得最后还是有问题。</P>


<P>记得以前最挺陈水扁的戴胜通说过,“以前是台湾不要和大陆谈,现在是求着大陆谈,最后是台湾跪着和大陆谈”。</P>

<P>同样的道理,最后大陆决定根本不向台湾开放了,台湾的大问题才出现了!</P>
<P>呵呵</P>
<P>我说的问题指的是大陆的烦恼</P>
<P>到最后台湾不得不要求三通的时候</P>
<P>也就没有所谓三通的问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