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增多的中国人为何越来越不敢花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1:44
费信心缺乏



贫富差距过大



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



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



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消费信心缺乏让百姓裹足不前



影响居民储蓄率高低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相关,但这些因素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消费信心。



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此外,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专家认为,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住房、教育、医疗成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



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坦言。



要消费的人口袋里钱不够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说,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也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



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由此可见,要想让老百姓松开捂住钱袋的手,仅靠刺激内需是不够的,更最重要的是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让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有利于安民,让百姓有钱可用,并且用得放心、花得安心。



新华社 记者 董素玉 聂焱费信心缺乏



贫富差距过大



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



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



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消费信心缺乏让百姓裹足不前



影响居民储蓄率高低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相关,但这些因素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消费信心。



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此外,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专家认为,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住房、教育、医疗成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



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坦言。



要消费的人口袋里钱不够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说,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也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



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



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由此可见,要想让老百姓松开捂住钱袋的手,仅靠刺激内需是不够的,更最重要的是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让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有利于安民,让百姓有钱可用,并且用得放心、花得安心。



新华社 记者 董素玉 聂焱
医改教改房改股改哪样不是抢你的钱?
<P>还要加上养老。</P>


<P>国家对这四大块的投入严重不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