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花钱?还利于民才能拉内需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38:55
掏钱过冬

大把掏钱才能顺利过冬,对于世界各地的政府而言,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奇怪的是,微观到个人,节衣缩食却更像是过冬的硬道理。极端个案,比如城市白领“百元过一周”的行为艺术。

不愿掏钱,不敢花钱——几十年来,“消费”这台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始终怠速。如今“出口”这台机器的马力也不再强劲,只靠“投资”超负荷运转,能驱动中国经济这趟高速列车吗?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将启动总额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随后,地方政府也陆续宣布将加大投资力度。刺激计划的规模因此可能达到10万亿之多。

在普遍信心不足的情形下,庞大的投资计划对前景不明的中国经济是一支强心针。但一些经济学家说,目前的计划似乎过于倚重投资,而忽略了能够长久拉动中国经济的因素。

“如果不能启动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刺激计划将难以达到提振经济的目标。

这种担心道出了中国经济一个畸形的事实。2007年,消费在中国GDP的比重低于40%,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个数字都大于50%。欧洲是58%,日本是55%,美国高达72%。过低的国内消费使得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国外消费市场。危机席卷美、日、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出口消费市场的疲软。如何启动国内消费,将是对中国经济真正的考验。

12月10日闭幕的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认,扩大内需将是2009年“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但中国的内需在哪里呢?

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新华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发布的消息中说,并且培育一批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

此刻,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城市里,一些年轻人——他们中有技术人员、高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因为被称作中国的中产阶层,被赋予了拉动内需的厚望。

裁员压力下的年轻人

有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正在缩减自己的消费。31岁的软件工程师小王已经上海工作了6年。现在面临着裁员的压力。他必须缩减消费,为不可知的未来做准备。

小王和他妻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每月可以达到2万人民币。以年龄和工作资历来看,他们属于这个城市中大有希望的一群人。他们自己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对家庭财务有着长远的安排。

小家庭执行着严格的财务规划。每月的房租占去了总收入的20%、个人消费占到25%,余下资金全部存入银行。极少购买奢侈品,也没有旅行计划。至于投资,他们选择将家庭总资产的四分之一拿出来买了股票。

他们计划在2008年买房。春天,小两口参加了春季房展会,准备寻找一套交通比较便利的房子,预算120万。那时候,能使他们中意的房子,价格显然太高了。下半年房价下跌,这本来是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坏消息是跟着好消息一起来到的。

先是他们的投资出现了亏损。他们持有的股票的账面价值,累计几乎亏掉了一半。这让他们的家庭总资产突然缩水十分之一。接着,到了下半年,小王所在的行业开始频繁地传出公司倒闭和裁员的消息。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潜在的失业压力。最终,小王和太太决定调低购房预算以规避风险。他们决定只买一套80万以内的房子。这样一来,即使他不幸成为裁员的对象,他们的家庭也不至于出现财务危机。

虽然以前的日常消费已经比较节俭,如今则是更加“开源节流”。住在市区的小王夫妇已经改变购物习惯,很少去住所附近买食物,而是改去郊区的专业大型批发市场,以降低成本而不影响生活水平。现在,他俩买衣服首先考虑是否有折扣。由于圣诞、新年将至,因此小两口准备在近期血拼一下。小王原本今年还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虽然现在已有降价促销,但估计2009年的笔记本电脑会更便宜且性能更好,因此现在暂时还是用家里的台式机。

小王老家在长三角地区的农村,父母还在工作,由于经济萧条,母亲工作的汽车销售公司已经裁员大半,只剩下维修部门,预计2008年底就要倒闭了。父亲工作的地板厂还有订单,但已经欠发3个月工资,这已是附近一些工厂的惯常做法了。所以以往没有每月固定给父母养老金的小王,今年下半年也汇了不少钱回老家救急。

“ 我父母年近六十,我是家中独子,所以必须把父母的养老金作为今后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大约要占目前家庭收入的5%-10%。”小王说,现在他在上海更买不起合适的房子了,生活变得愈加没有保障,因此生育下一代的事也暂时无法提上日程了,尽管妻子和他同龄,已经31岁了。看来她将不得不冒高龄生育的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的裁员远远没有美国严重,而且主要出现在外资公司。供职于外资企业的人平均收入较高,全球蔓延的裁员计划当然会影响到消费。幸运的是,这部分人数不会很多。

和小王相比,学经济的老黑似乎运气更差。大学毕业后,他在上海和北京奋斗多年,攒起一笔可观的积蓄之后,老黑在去年选择了移民加拿大。他原本打算先在加拿大政府开办的免费语言培训班学习一阵,加强英语能力,就算是工作多年后的一个长假。但坏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他在中国投资的股票亏了80万。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之后,加拿大的工作看上去遥遥无期,他现在不知道“长假”到哪一天才是尽头。

金融风暴让很多人的人生计划和消费状况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了。

“节衣缩食是肯定的,原来可以经常跟朋友去外面吃饭,可以去户外活动和采购,现在已经是一年没买衣服了。”老黑目前基本主要靠积蓄生活。在上海的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他卖掉了在浦东的房子。这笔钱还存在银行里。这是他的安全保障。不过利息那么低,存银行也没多大意义了。

“ 中国的很多中产者在近两年的熊市中间被消灭了”,老黑因此感到恐惧。为未来打算,他考虑过要不要去读书。读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的MBA至少要50万人民币。他最担心的是,等他毕业的时候,危机还没有结束。他这样理解那些把赌注压在MBA上的投资方式:如果找不到工作,“这钱就相当于扔水里了”。

从“百元过一周”到“扫货老佛爷”

百元过一周

普通人正在对危机做出反应。在网络上,一些中国年轻人正发起一项控制个人开支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试图把每个月的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内。

发起者是生活在北京的摄影师,网名叫做“郁闷昊”。“郁闷昊”因为加入购房大军而面临着个人财务窘迫的局面。虽然他的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但从今年6月开始,每月要承担3000元左右的房贷。他不得不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这个年轻人以典型的“80后”方式,在网络论坛发帖,号召网友参与他设计的“百元周”计划。

“郁闷昊”计划,节约开支第一周的5个工作日内,全部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消费加起来,控制在100元以内。借钱消费属违规行为。参与者需要每天写下详细的开支日记,在论坛上公布自己的开销,以便接受监督。

5个人报名,响应“郁闷昊”的计划。一周后,发起者“郁闷昊”宣布自己的百元周计划失败。尽管他仅可能克制自己的消费,但最终和他的计划目标相比,他仍然超支了199元。而在另外5个实践者中,只有2个人成功地把自己的开支控制在了100元之内。

这个失败的计划本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但紧随其后的网友却欲罢不能地把这个活动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网上接力。著名的论坛如豆瓣网、西祠胡同、搜狐论坛等都出现了 “百元周计划”的召集帖,其他人则通过博客、QQ空间、开心网这样的网络空间,发动好友、同事加入这个省钱活动。

游戏正变得越来越有现实色彩。真正能够把开销压缩在“百元周”的游戏者并不多,但这个游戏的一个功效是让更多的人开始计划和控制自己的日常开支。“郁闷昊” 自“百元周”后就开始记账了,他说现在餐饮每天控制在30元~50元,他觉得“这是不强迫自己为了过分省钱而省钱的一个合理区间”。

一个提供网络空间以供网友记录日常开销账目的网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网站的注册人数激增。而且,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气氛日益在白领中流行,网上讨论的最热门话题差不多都和如何省钱有关。五花八门的省钱秘笈也被一一晒了出来。

提供优惠券下载的“大众点评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消费电子优惠券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浏览量和下载量呈现全面上升的趋势。上海10月份优惠券浏览量达到714万次,下载量超过90万次,浏览量和下载量比9月份分别增长了11.7%和19.2%。

奢侈品的消费者

当年轻人为收入缩水、投资失败、裁员或者沉重的债务而苦恼的时候,缩减消费几乎是他们的第一反应。这使得拉动内需会更为费力。但仍然有人在竭力维持自己的消费水准——他们不像传统的中国人那样,将消费视作必需之外的一种奢侈行为。李先生是来自东北的“新上海人”。他和妻子是国际奢侈品牌的拥趸。在中国,这群人的人数有限,但正为消费做出重要的贡献。

5年前,李先生在上海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他们的家庭月收入超过了2.5万元。今年两人决定结婚时,双方家庭出资,为他们在上海的碧云国际社区购买了住宅。由于是一次付清,他们没有房贷的压力。李先生在股票上的投资也出现了亏损,但相对于双方家庭 ——尤其是更加富有的女方家庭——对他们的经济支持而言,这些亏损似乎不值一提。

11 月初,这对夫妻去澳大利亚度蜜月,当时人民币对澳元汇率已经一路走到4.7,李太太坚信那里是“环亚太区LV最便宜的地方”。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上海-香港-澳大利亚”。只要持澳大利亚的签证就可以免通行证在香港停留7天,而且加上中转的机票跟上海直飞澳大利亚的价钱几乎持平,等于澳大利亚游免费搭售了香港自由行。

之所以在行程如此紧的情况下,还坚持在香港停留一天,因为在这有限的十几个小时里,李太太在经常光顾的二手店寄卖了自己的两个LV经典款的旧包、同事的一个CHANEL 2.55包,同时购入了一件留意了很久的限量版Marc Jacobs二手大衣。

“ 香港的卖出价比内地能够高出一两成。尤其是我自己的二手LV,我曾经专门跑去杭州二手店试过一个月,其中的一只八成新的包包只能卖到原价的对折。而在香港,两只包包合起来幸运的话可以多卖一千七八百。”李太太说,香港二手店的店家普通话说得极好,因为最近来光顾的内地客人翻了三番。

李太太和丈夫刚到澳大利亚,就收到香港二手店老板的短信,得知自己的一只二手包已经成交,比她心理价位高了300元。乐不可支的李太太立刻在机场免税店买了一条澳大利亚纯羊毛围巾,回到上海时刚好赶上寒潮,让李先生倍感温暖。回到上海的第三天,香港二手店卖家的“真金白银”就打进了账户。

在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天,一个美国老太太取消了之前预订的一款LV限量版手袋,李太太果断买下这款在她看来“很保值”的奢侈品,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李太太的理论是,在金融危机时,为了对抗通货膨胀,人们会选择囤积保值物(价值稳定,可以流通),奢侈品就是适合囤积的东西,关键是买家的眼光。

李太太的心态,似乎可以说明为何2008年奢侈品市场唯独在中国逆势上扬的奇异现象。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市场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骤降35%。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依然保持了22%的强劲增长,奢侈品巨头们纷纷把战略重点投向了中国,想抓住中国这根救命稻草。

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至少现在看来,即使资产缩水的富豪们会调整消费,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依然无限。支撑这一论断的最新数据是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达到86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总销售额的29%。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几家奢侈品店的店员均向记者表示,近期销量与往常差不多,经济危机对奢侈品销售打击不大,也没有打折促销。

但是,如果以为奢侈品消费能够承担拉动中国内需的主要责任,那就错了。对经济学家来说,富有阶层的财富固然能够拉动消费,但财富对消费的拉动效应会随着其集中程度而递减。如今占人口20%左右的富裕阶级掌握了中国一半以上的财富。这个数字变成了启动内需的巨大障碍。

中央政府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年底就推出刺激农民消费的措施。农民是中国收入最低的阶层。中国有2亿多户农村家庭,家用电器还远远没有普及。农村的冰箱普及程度大致只相当于城市里1988年时的水平,洗衣机的普及程度则相当于城市里 1985年时的水平。从2007年12月开始,财政部、商务部在四川、山东、河南三省进行“家电下乡”试点,政府对购买家电的农村家庭进行补贴。这的确是个巨大的市场:农村家庭家用电器百户拥有量每上升1个百分点,意味着约200万台的市场销量。但如果想让这部分需求变成购买力,还需要更多的资助。

谁让我们捂紧了钱袋子?

至少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前,还有人预言,中国能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因为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有限,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确幸运地逃过一劫,而没有像欧美银行那样,面临破产清算的窘迫局面。但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美国和欧洲实体经济的衰退成为定局,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经济并不能“独善其身”,更遑论“一枝独秀”了。

2009年将是困难的一年。对那些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这些经济体都程度不同地依赖于美国国民的消费。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美国的GDP占到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而其中的72%又是国内消费创造的。但美国是这次危机的风暴中心,因此美国的国内消费将从72%的高位走低。据预测,到2008 年底,美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例将回落至70%以下,今后则将很一直下降到 65%,甚至更低。这对过分依赖美国市场的商品出口国来说是个坏消息,也足以让任何“独善其身”和“一枝独秀”的乐观打算落空。

对中国来说,要保持经济增长,提振国内的消费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但这很不容易。因为要让普通中国人放心地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消费,势必要改变中国社会目前的利益格局——首先是分配格局。这尽管必要,却显然不是所有人都乐见的局面。提振内需的计划因此将受到许多障碍的考验。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

2007年,中国国民消费只占GDP的36%。通常认为,消费不振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消费意愿不足,其二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消费意愿往往又受限于消费能力。那么,中国人不敢消费,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吗?

从常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来看,中国人其实可以为消费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用罗素的话说,是因为他有理性,为了未来的福利,可以牺牲眼前的享受。中国人之所以要在负利率的当下坚持存钱,是由其他原因决定的。换句话说,他牺牲了眼前的享受,并不完全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出于无奈。

第一个原因是经常被提到的,大多数中国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或者社保水平很低。农村居民和没有退休金的城市居民,必须自己筹划养老。他们所能够依靠的,一是子女,二是储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能够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金,对企业退休职工来说,如果仅靠退休金生活,生活质量就会比工作时大幅下降。为养老而储蓄,是中国人继“养儿防老”之后的第二个最深入人心的养老方案。

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因而是有利于人员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一个湖南的农民工在深圳打工期间,要缴纳30%的收入作为社会保险。但等他老了,深圳方面不会付退休金给他,因为他在深圳只工作了几年就回老家去了,没有达到连续缴费的最低年限。他也不能把自己的保险账号带到湖南去继续缴费,因为湖南和广东是两套社保体系,互相不能对接。所以他离开深圳的时候,只好把打工所得的20% (统筹部分)白送给深圳市政府。这种制度性的弊病妨碍了社保制度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除了“存钱防老”,中国人还必须“存钱防病”。国家和农民共同出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是在大病时提供一部分(不超过50%)住院和治疗费用。在农民急需的门诊保障方面,“新农合”无所作为;而且这一制度建立的时间很短,只有5年的历史,所以资金总量很小,需要中央政府持续注资,才能维持下去。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比农民高,但相对于中国的医疗费用而言,很难让人有安全感。由于政府投资不足,医院和医生都倾向于给病人最昂贵而不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尤其加重了疾病的经济压力。有统计说,不少中国人不到身体实在扛不住了都不会去医院,因为他们担心付不起医药费。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昂贵的教育收费当然也是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政府在公共事业上投入不足,一个理性的国民就必须克制眼前的消费,而把大部分收入存进银行,以备未来生活所需。 这是中国人不敢消费的直接原因。掏钱过冬

大把掏钱才能顺利过冬,对于世界各地的政府而言,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奇怪的是,微观到个人,节衣缩食却更像是过冬的硬道理。极端个案,比如城市白领“百元过一周”的行为艺术。

不愿掏钱,不敢花钱——几十年来,“消费”这台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始终怠速。如今“出口”这台机器的马力也不再强劲,只靠“投资”超负荷运转,能驱动中国经济这趟高速列车吗?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将启动总额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随后,地方政府也陆续宣布将加大投资力度。刺激计划的规模因此可能达到10万亿之多。

在普遍信心不足的情形下,庞大的投资计划对前景不明的中国经济是一支强心针。但一些经济学家说,目前的计划似乎过于倚重投资,而忽略了能够长久拉动中国经济的因素。

“如果不能启动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刺激计划将难以达到提振经济的目标。

这种担心道出了中国经济一个畸形的事实。2007年,消费在中国GDP的比重低于40%,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个数字都大于50%。欧洲是58%,日本是55%,美国高达72%。过低的国内消费使得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国外消费市场。危机席卷美、日、欧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出口消费市场的疲软。如何启动国内消费,将是对中国经济真正的考验。

12月10日闭幕的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认,扩大内需将是2009年“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但中国的内需在哪里呢?

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新华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发布的消息中说,并且培育一批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

此刻,在上海和北京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城市里,一些年轻人——他们中有技术人员、高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因为被称作中国的中产阶层,被赋予了拉动内需的厚望。

裁员压力下的年轻人

有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正在缩减自己的消费。31岁的软件工程师小王已经上海工作了6年。现在面临着裁员的压力。他必须缩减消费,为不可知的未来做准备。

小王和他妻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每月可以达到2万人民币。以年龄和工作资历来看,他们属于这个城市中大有希望的一群人。他们自己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对家庭财务有着长远的安排。

小家庭执行着严格的财务规划。每月的房租占去了总收入的20%、个人消费占到25%,余下资金全部存入银行。极少购买奢侈品,也没有旅行计划。至于投资,他们选择将家庭总资产的四分之一拿出来买了股票。

他们计划在2008年买房。春天,小两口参加了春季房展会,准备寻找一套交通比较便利的房子,预算120万。那时候,能使他们中意的房子,价格显然太高了。下半年房价下跌,这本来是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坏消息是跟着好消息一起来到的。

先是他们的投资出现了亏损。他们持有的股票的账面价值,累计几乎亏掉了一半。这让他们的家庭总资产突然缩水十分之一。接着,到了下半年,小王所在的行业开始频繁地传出公司倒闭和裁员的消息。他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潜在的失业压力。最终,小王和太太决定调低购房预算以规避风险。他们决定只买一套80万以内的房子。这样一来,即使他不幸成为裁员的对象,他们的家庭也不至于出现财务危机。

虽然以前的日常消费已经比较节俭,如今则是更加“开源节流”。住在市区的小王夫妇已经改变购物习惯,很少去住所附近买食物,而是改去郊区的专业大型批发市场,以降低成本而不影响生活水平。现在,他俩买衣服首先考虑是否有折扣。由于圣诞、新年将至,因此小两口准备在近期血拼一下。小王原本今年还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虽然现在已有降价促销,但估计2009年的笔记本电脑会更便宜且性能更好,因此现在暂时还是用家里的台式机。

小王老家在长三角地区的农村,父母还在工作,由于经济萧条,母亲工作的汽车销售公司已经裁员大半,只剩下维修部门,预计2008年底就要倒闭了。父亲工作的地板厂还有订单,但已经欠发3个月工资,这已是附近一些工厂的惯常做法了。所以以往没有每月固定给父母养老金的小王,今年下半年也汇了不少钱回老家救急。

“ 我父母年近六十,我是家中独子,所以必须把父母的养老金作为今后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大约要占目前家庭收入的5%-10%。”小王说,现在他在上海更买不起合适的房子了,生活变得愈加没有保障,因此生育下一代的事也暂时无法提上日程了,尽管妻子和他同龄,已经31岁了。看来她将不得不冒高龄生育的风险。

总的来说,中国的裁员远远没有美国严重,而且主要出现在外资公司。供职于外资企业的人平均收入较高,全球蔓延的裁员计划当然会影响到消费。幸运的是,这部分人数不会很多。

和小王相比,学经济的老黑似乎运气更差。大学毕业后,他在上海和北京奋斗多年,攒起一笔可观的积蓄之后,老黑在去年选择了移民加拿大。他原本打算先在加拿大政府开办的免费语言培训班学习一阵,加强英语能力,就算是工作多年后的一个长假。但坏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他在中国投资的股票亏了80万。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之后,加拿大的工作看上去遥遥无期,他现在不知道“长假”到哪一天才是尽头。

金融风暴让很多人的人生计划和消费状况几乎在一夜之间逆转了。

“节衣缩食是肯定的,原来可以经常跟朋友去外面吃饭,可以去户外活动和采购,现在已经是一年没买衣服了。”老黑目前基本主要靠积蓄生活。在上海的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他卖掉了在浦东的房子。这笔钱还存在银行里。这是他的安全保障。不过利息那么低,存银行也没多大意义了。

“ 中国的很多中产者在近两年的熊市中间被消灭了”,老黑因此感到恐惧。为未来打算,他考虑过要不要去读书。读一个好一点的大学的MBA至少要50万人民币。他最担心的是,等他毕业的时候,危机还没有结束。他这样理解那些把赌注压在MBA上的投资方式:如果找不到工作,“这钱就相当于扔水里了”。

从“百元过一周”到“扫货老佛爷”

百元过一周

普通人正在对危机做出反应。在网络上,一些中国年轻人正发起一项控制个人开支的游戏。游戏的参与者试图把每个月的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内。

发起者是生活在北京的摄影师,网名叫做“郁闷昊”。“郁闷昊”因为加入购房大军而面临着个人财务窘迫的局面。虽然他的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但从今年6月开始,每月要承担3000元左右的房贷。他不得不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这个年轻人以典型的“80后”方式,在网络论坛发帖,号召网友参与他设计的“百元周”计划。

“郁闷昊”计划,节约开支第一周的5个工作日内,全部餐饮、交通、娱乐、购物、保健、运动等消费加起来,控制在100元以内。借钱消费属违规行为。参与者需要每天写下详细的开支日记,在论坛上公布自己的开销,以便接受监督。

5个人报名,响应“郁闷昊”的计划。一周后,发起者“郁闷昊”宣布自己的百元周计划失败。尽管他仅可能克制自己的消费,但最终和他的计划目标相比,他仍然超支了199元。而在另外5个实践者中,只有2个人成功地把自己的开支控制在了100元之内。

这个失败的计划本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但紧随其后的网友却欲罢不能地把这个活动变成了轰轰烈烈的网上接力。著名的论坛如豆瓣网、西祠胡同、搜狐论坛等都出现了 “百元周计划”的召集帖,其他人则通过博客、QQ空间、开心网这样的网络空间,发动好友、同事加入这个省钱活动。

游戏正变得越来越有现实色彩。真正能够把开销压缩在“百元周”的游戏者并不多,但这个游戏的一个功效是让更多的人开始计划和控制自己的日常开支。“郁闷昊” 自“百元周”后就开始记账了,他说现在餐饮每天控制在30元~50元,他觉得“这是不强迫自己为了过分省钱而省钱的一个合理区间”。

一个提供网络空间以供网友记录日常开销账目的网站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几个月网站的注册人数激增。而且,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气氛日益在白领中流行,网上讨论的最热门话题差不多都和如何省钱有关。五花八门的省钱秘笈也被一一晒了出来。

提供优惠券下载的“大众点评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消费电子优惠券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浏览量和下载量呈现全面上升的趋势。上海10月份优惠券浏览量达到714万次,下载量超过90万次,浏览量和下载量比9月份分别增长了11.7%和19.2%。

奢侈品的消费者

当年轻人为收入缩水、投资失败、裁员或者沉重的债务而苦恼的时候,缩减消费几乎是他们的第一反应。这使得拉动内需会更为费力。但仍然有人在竭力维持自己的消费水准——他们不像传统的中国人那样,将消费视作必需之外的一种奢侈行为。李先生是来自东北的“新上海人”。他和妻子是国际奢侈品牌的拥趸。在中国,这群人的人数有限,但正为消费做出重要的贡献。

5年前,李先生在上海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他们的家庭月收入超过了2.5万元。今年两人决定结婚时,双方家庭出资,为他们在上海的碧云国际社区购买了住宅。由于是一次付清,他们没有房贷的压力。李先生在股票上的投资也出现了亏损,但相对于双方家庭 ——尤其是更加富有的女方家庭——对他们的经济支持而言,这些亏损似乎不值一提。

11 月初,这对夫妻去澳大利亚度蜜月,当时人民币对澳元汇率已经一路走到4.7,李太太坚信那里是“环亚太区LV最便宜的地方”。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上海-香港-澳大利亚”。只要持澳大利亚的签证就可以免通行证在香港停留7天,而且加上中转的机票跟上海直飞澳大利亚的价钱几乎持平,等于澳大利亚游免费搭售了香港自由行。

之所以在行程如此紧的情况下,还坚持在香港停留一天,因为在这有限的十几个小时里,李太太在经常光顾的二手店寄卖了自己的两个LV经典款的旧包、同事的一个CHANEL 2.55包,同时购入了一件留意了很久的限量版Marc Jacobs二手大衣。

“ 香港的卖出价比内地能够高出一两成。尤其是我自己的二手LV,我曾经专门跑去杭州二手店试过一个月,其中的一只八成新的包包只能卖到原价的对折。而在香港,两只包包合起来幸运的话可以多卖一千七八百。”李太太说,香港二手店的店家普通话说得极好,因为最近来光顾的内地客人翻了三番。

李太太和丈夫刚到澳大利亚,就收到香港二手店老板的短信,得知自己的一只二手包已经成交,比她心理价位高了300元。乐不可支的李太太立刻在机场免税店买了一条澳大利亚纯羊毛围巾,回到上海时刚好赶上寒潮,让李先生倍感温暖。回到上海的第三天,香港二手店卖家的“真金白银”就打进了账户。

在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天,一个美国老太太取消了之前预订的一款LV限量版手袋,李太太果断买下这款在她看来“很保值”的奢侈品,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李太太的理论是,在金融危机时,为了对抗通货膨胀,人们会选择囤积保值物(价值稳定,可以流通),奢侈品就是适合囤积的东西,关键是买家的眼光。

李太太的心态,似乎可以说明为何2008年奢侈品市场唯独在中国逆势上扬的奇异现象。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市场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骤降35%。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依然保持了22%的强劲增长,奢侈品巨头们纷纷把战略重点投向了中国,想抓住中国这根救命稻草。

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至少现在看来,即使资产缩水的富豪们会调整消费,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依然无限。支撑这一论断的最新数据是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达到86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总销售额的29%。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几家奢侈品店的店员均向记者表示,近期销量与往常差不多,经济危机对奢侈品销售打击不大,也没有打折促销。

但是,如果以为奢侈品消费能够承担拉动中国内需的主要责任,那就错了。对经济学家来说,富有阶层的财富固然能够拉动消费,但财富对消费的拉动效应会随着其集中程度而递减。如今占人口20%左右的富裕阶级掌握了中国一半以上的财富。这个数字变成了启动内需的巨大障碍。

中央政府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年底就推出刺激农民消费的措施。农民是中国收入最低的阶层。中国有2亿多户农村家庭,家用电器还远远没有普及。农村的冰箱普及程度大致只相当于城市里1988年时的水平,洗衣机的普及程度则相当于城市里 1985年时的水平。从2007年12月开始,财政部、商务部在四川、山东、河南三省进行“家电下乡”试点,政府对购买家电的农村家庭进行补贴。这的确是个巨大的市场:农村家庭家用电器百户拥有量每上升1个百分点,意味着约200万台的市场销量。但如果想让这部分需求变成购买力,还需要更多的资助。

谁让我们捂紧了钱袋子?

至少在2008年第三季度之前,还有人预言,中国能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因为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有限,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确幸运地逃过一劫,而没有像欧美银行那样,面临破产清算的窘迫局面。但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美国和欧洲实体经济的衰退成为定局,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经济并不能“独善其身”,更遑论“一枝独秀”了。

2009年将是困难的一年。对那些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这些经济体都程度不同地依赖于美国国民的消费。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美国的GDP占到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而其中的72%又是国内消费创造的。但美国是这次危机的风暴中心,因此美国的国内消费将从72%的高位走低。据预测,到2008 年底,美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例将回落至70%以下,今后则将很一直下降到 65%,甚至更低。这对过分依赖美国市场的商品出口国来说是个坏消息,也足以让任何“独善其身”和“一枝独秀”的乐观打算落空。

对中国来说,要保持经济增长,提振国内的消费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但这很不容易。因为要让普通中国人放心地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消费,势必要改变中国社会目前的利益格局——首先是分配格局。这尽管必要,却显然不是所有人都乐见的局面。提振内需的计划因此将受到许多障碍的考验。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

2007年,中国国民消费只占GDP的36%。通常认为,消费不振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消费意愿不足,其二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消费意愿往往又受限于消费能力。那么,中国人不敢消费,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吗?

从常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来看,中国人其实可以为消费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用罗素的话说,是因为他有理性,为了未来的福利,可以牺牲眼前的享受。中国人之所以要在负利率的当下坚持存钱,是由其他原因决定的。换句话说,他牺牲了眼前的享受,并不完全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出于无奈。

第一个原因是经常被提到的,大多数中国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或者社保水平很低。农村居民和没有退休金的城市居民,必须自己筹划养老。他们所能够依靠的,一是子女,二是储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能够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金,对企业退休职工来说,如果仅靠退休金生活,生活质量就会比工作时大幅下降。为养老而储蓄,是中国人继“养儿防老”之后的第二个最深入人心的养老方案。

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因而是有利于人员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一个湖南的农民工在深圳打工期间,要缴纳30%的收入作为社会保险。但等他老了,深圳方面不会付退休金给他,因为他在深圳只工作了几年就回老家去了,没有达到连续缴费的最低年限。他也不能把自己的保险账号带到湖南去继续缴费,因为湖南和广东是两套社保体系,互相不能对接。所以他离开深圳的时候,只好把打工所得的20% (统筹部分)白送给深圳市政府。这种制度性的弊病妨碍了社保制度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除了“存钱防老”,中国人还必须“存钱防病”。国家和农民共同出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只是在大病时提供一部分(不超过50%)住院和治疗费用。在农民急需的门诊保障方面,“新农合”无所作为;而且这一制度建立的时间很短,只有5年的历史,所以资金总量很小,需要中央政府持续注资,才能维持下去。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比农民高,但相对于中国的医疗费用而言,很难让人有安全感。由于政府投资不足,医院和医生都倾向于给病人最昂贵而不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尤其加重了疾病的经济压力。有统计说,不少中国人不到身体实在扛不住了都不会去医院,因为他们担心付不起医药费。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昂贵的教育收费当然也是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政府在公共事业上投入不足,一个理性的国民就必须克制眼前的消费,而把大部分收入存进银行,以备未来生活所需。 这是中国人不敢消费的直接原因。
政府投资抑制了消费

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往往同时存在。银行里的钱也不是从此锁进保险柜。银行要获得利润,还是要通过贷款的方式,把钱投进生产领域。所以高储蓄率往往伴随着高投资率。

很多国家都经历过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并存的时期。19世纪的美国和二战后的日本是这样,1978年之后的中国也不例外。家庭财富的增长带动了投资和经济起飞,经济发展又使得家庭财富继续增加。一定时期之内,社会似乎进入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种增长的模式可以称之为投资驱动型经济。

但投资和生产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在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时代,一国之内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生产扩张得太快,以致和消费水平严重失衡,出现过剩,反过来将使企业破产,社会生产力下降,以使得生产重新与消费平衡。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危机”。

中国是典型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并存的“投资驱动型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持续了 30年之久,却没有因为生产和消费不平衡而导致经济危机。这不是经济学原理失灵,而是因为今天的生产和消费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尽管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投资驱动型经济”,但由于GDP总量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美国是典型的“消费驱动型经济”,生产和消费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持平衡。

所以,全球的产销平衡取决于美式生活方式和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的经济总量、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甚至地理位置,都给美国国民带来了乐观、稳定的预期,让他们敢于“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从理论上来说,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不可能持久。但由于美元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国政府掌握了美元的发行权,就可以通过输出通胀来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时间。格林斯潘就是这样做的。他主导的美元政策维持了长期的繁荣,但现在,还债的时候到了。

美国将进入一个消费率下降而储蓄率上升的阶段。与此相反,像中国这样的商品出口国,必须在国内找到市场,以弥补因为美国衰退而失去的那部分订单。降低国内储蓄率、提高消费率是唯一的选择。

不幸的是,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由于高投资率有赖于高储蓄率,而高储蓄率又有赖于低消费率,所以长期来看,高投资率必然会抑制消费。

显然,中国的相关政策一直助长“投资抑制消费”的倾向。这些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外收入增长很快,近年来更是连续三年以30%左右的速度激增,但是养老、教育和医疗制度迟迟不见起色,钱花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大多数钱被投资到了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和形形色色的效益不明的项目中去了。

这无疑是严重的角色错位。而且,作为一个典型的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的经济体,中国很难产生强劲的内需。这是当下中国消费率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

房地产业的“抽水机效应”

中国的消费率总的来说很低,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超前消费和贷款消费。

有趣的是,一些传统的美国人并不赞成超前消费。对他们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枷锁,人们的生活将被来得太容易的贷款搞得焦头烂额。他们的预言在中国同样有效。不少中国人因为贷款消费而失去了支配家庭收入的自由。他们被形象地称作“房奴”。

房地产市场堪称过去十年里中国规模最大的消费市场。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一部分内需的释放,使得中国经济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艰难岁月。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有缺陷的市场。中国启动内需的道路将因此变得更加漫长。

逻辑其实很简单:消费者付给开发商的购房款中,很大一部分以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的形式,变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它们将以政府投资的形式重新进入市场。房地产业像一部抽水机,把居民的储蓄变成了政府的投资。政府投资本身是一种抑制消费的力量,过高的房价又使得城市中产阶层负债累累。他们本来是消费意愿最强的人群,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如今因为沦为“房奴”而不得不克制自我消费。

有人也许会辩解说,房地产业不仅拉动了一条从建材到销售的长长的产业链,而且作为城市化的一部分,还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规模效应。事实的确如此。但正如经济学家谢国忠一再主张过的那样,中国可以通过兴建廉租房的方式来发展城市化。这样一来,房产业将继续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而存在,又不会抑制其他的商品消费,唯一损失的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收入。然而,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毕竟是一个能够代替美国订单的国内市场。

中国的房产市场眼下的困境,是上半年的宏观调控和国际游资撤出所造成的。在过去10年里,房地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10%之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振房地产作为2009年最重头的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在提振房产市场的同时,如何避免这个行业与地方政府合谋对整个中国经济造成的伤害。

如果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政府花一大笔钱来建廉租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实行广泛的减税和鼓励创业的计划,提供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中国将释放出一部分购买力。但即便如此,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内需不振的状况。

消费取决于分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翻了好几番,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生产率也有长足提高,但这些鲜亮的数据却无助于改善内需,不能不让人想到,问题并不是出在财富的产出环节,而是出现在财富的分配上。

数据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内需不振并存的悖论。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7年之中下降了 11.7个百分点。两个用来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上,中国的表现惊人。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的11.37倍;而基尼系数达到了0.4725。

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对扩大消费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倒金字塔型”的社会中,少数人掌握了大多数财富,富豪们能够带动消费,但随着边际效应递减,他们对消费的贡献会下降,并且一定低于“橄榄型”社会里中产阶级对消费的贡献。况且,一个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也会增加,有钱人会选择把自己的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国家。这或许能够刺激美国的消费,但对本国来说,只是黯淡的预期压制消费的又一个证明。

如果中国不能避免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并且实行更加公平的分配,提振内需就将仅仅停留在愿望的阶段。

考虑到中国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首要任务,是要将农民从农业转移到工业部门。由于海外订单减少导致了企业破产或者减产,制造业的工作机会在减少,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很不利。这让分配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但中国政府和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透明度,都有待进一步改善。许多有利可图的行业目前处于行政垄断状态,行政权力通过设置审批门槛,控制着社会的经济活动。政府收取税费的冲动一直得不到节制。这些是中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和一个区域很小的国家或地区不同,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发行消费券只能帮助最贫穷的人群改善生活,却不可能指望能够刺激全社会的消费。后者需要的是更深刻的变化。

还利于民才能拉动内需,无论政府在多大规模上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如果中国家庭的消费需求继续疲软,任何启动内需的政策最终都将会收效甚微。

宏观经济势必放缓

2008 年的中国经济,可谓是白云苍狗、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上半年,基于对通胀率可能继续攀高的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决策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再收紧。在国际上,受美国次贷危机危机以来全球金融风暴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接踵步入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这又反过来对目前已经具有很高外贸依存度的中国出口不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中国的企业税负却不断加重。对面临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从紧,资金链短缺和劳动成本增加的中国企业来说,税负的不断加重,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一批民营企业关停和倒闭,就不奇怪了。

2008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出口逐月下滑,一批中小以及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停产倒闭,自然会进一步对企业家的经营信心产生负面影响。2008年三季度,各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全线回落。企业家信心指数迅速下跌,意味着企业投资动力减弱。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中国股市一路下跌,居民手中金融财富的大幅缩水,这自然会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到中国家庭的消费需求,并直接对购置房地产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欲望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我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一路下滑,居民家庭消费更加动力不足。

国内家庭消费需求持续下滑,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挫,加上上半年政府1.19万亿以上的财政盈余 ——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政府投资和政府购买方面的紧缩,在这种宏观环境和走势中,内需持续下滑,就成了一个自然结果。加上外贸出口自下半年以来得持续下滑,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势在必然。

赤字政策无法真正撬动内需

中国有一个十分显见的事实:经过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中国经济体内部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在过去内需疲软的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为多年来持续和强劲的外贸出口增长所缓解了。然而,在当前全世界经济放缓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制造业的大范围、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就极其明显地凸现出来。出口外贸下滑,中国制造业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向外的“泄洪口”逐渐收窄,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速能否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增速,而不致急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在于如何“向内”来启动内需,来“消化”这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了。

国内需求由三个要素构成,要启动内需,亦需要从三个方面分别有所动作:第一是政府财政购买和政府投资,第二是企业投资;第三是家庭消费。这三个方面,显然都与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密不可分。

中央政府决策层推出高达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又在加码配套加入这刺激各地经济增长的宏大计划。由此来看,在拉动内需方面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的动力似乎不缺乏。然而,问题是:数以万亿计的投资有多少能付诸实施?如果绝大部分投入基本建设,又能拉动内需多少?在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中,政府这样巨大的投资和政府消费,又会挤出多少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这巨额的政府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又有多少来自政府的财政预算?如果这样来问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在2009年以及今后的数年中,政府投资方面所能真正启动内需的,实际上只是在于各级政府能有多少预算赤字。如果数额可观,无疑会在短期内对内需产生切实的推动和影响。

但要拉动内需,单靠政府购买和政府公共投资增加这一个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唱独角戏”显然不够,还必须大幅度地启动民间投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民营部门尤其是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家的信心。在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和国际出口需求持续减弱的情况下,很多中国企业——尤其是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链短缺,经营困难。在此情况下,要提高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政府目前最适宜的政策选项,恐怕莫过于降低经营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其他各种税负了。只有企业税负真正减轻了,它们才会重新焕发活力,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才会提升,企业才会扩大投资和改进技术,从而引致的国内总需求的增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无论政府在多大规模上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也不管民间能否启动新一轮企业投资和扩张,但从长期来说,如果中国家庭的消费需求继续疲软,任何启动内需的政策最终都将会收效甚微。

“还利于民”才能突破瓶颈

要启动中国家庭的消费,必须根本扭转劳动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份额持续下降的趋势,采取实实在在的“富民”政策。对此,中国政府有三个合宜的政策选项。

第一,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劳动收入的税率以及增加工资等多项政策,较快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尽快扭转劳动收入占GDP份额下降的趋势。

第二,有意识地降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和份额,并通过推出一些政治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措施,提高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加大人大代表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实行依法行政和阳光财政,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渠道和可能。这将是改进中国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本之策。

第三,加快推出能使全社会绝大多数民众能得到真正实惠的医改方案,并加强社保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在目前政府财政收支状况还相对比较宽余的情况下,与其花巨额资金来扶持生产能力已经大幅度过剩的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9大产业,与其把巨额资金投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等已经相对宽余的大型工程和设施的建设,不如把大量资金直接投于医保、社保、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等公共服务部门,从而提高医疗、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务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反过来说,只有医保、社保搞好了,只有当普通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投资花费相对减少了,人们才会对未来有确定的预期,才敢花钱,才敢消费。也只有这样,居民家庭消费和国内需求才会被真正撬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是可持续的,才会走向一个财富增加拉动消费、消费增长拉动投资、企业投资扩张推动整个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相反,如果把这4万亿乃至18万亿诸如此类的刺激经济增长巨额资金仍然全都投在什么9大产业和大型工程项目上,结果将会是内需依然拉动不起来,却加剧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这样做下去,即使在短期中保住了经济增长的速率,却把更多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推向未来,使我国经济在未来陷入更加严重的危机和更长久的问题。

世界经济趋颓,要真正启动内需,确保中国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在目前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改变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再分配不断向政府倾斜、财富越来越向国家转移和集中的趋势。只有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了,才能预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步富裕的同时,要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够彻底消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内需不足的瓶颈问题。(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没有钱 怎么消费 内需怎么拉动 有本事把那些GDH的钱掏出来 :L
不错,问题是政府官员以贪污、剥削为己任,怎么可能使人民富裕。
原帖由 liuyangxp 于 2008-12-18 14:50 发表
不错,问题是政府官员以贪污、剥削为己任,怎么可能使人民富裕。



按你的说法中国早变天了。。。真能扣帽子
看问题要看本质抓重点,消费要提高,百姓先要有钱,百姓怎么才能有钱?企业得先有钱,有高利润率.

对比一下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和欧美企业的就能知道这文章的毛病在那.
原帖由 zmy79 于 2008-12-18 14:58 发表



按你的说法中国早变天了。。。真能扣帽子


是实情,不是扣帽子,哪个官员没个几百上千万,上亿的都不少,无官不贪。从历史来看,从贪污扩大到民不聊生,到变天不是一天两天的。
私企利润高,可以逃税,但工人的工资低。ZF也拉动不了。
国企利润低,税重,工人工资上不去,ZF拉不动,只有拉公务员了……
就目前这个生产力水平,俺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当第三世界的公民吧,都有车开有房子住俺们比发达国家还牛X了
原帖由 liuyangxp 于 2008-12-18 15:31 发表


是实情,不是扣帽子,哪个官员没个几百上千万,上亿的都不少,无官不贪。从历史来看,从贪污扩大到民不聊生,到变天不是一天两天的。


啧啧。。。俺爹不幸是个中官、俺岳父不幸是个小官。照你说法俺家两个贪污犯。。。
说话就说话,不要带着情绪给别人扣帽子。太绝对的话只能证明你太幼稚
住房,医疗,教育.哪个不是中国特色,主管这一领域的公仆富起来了,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要不信这话,你去看看大学招生,管理招生的老师,负责这一块的教育局领导,哪个不是吃的荷包饱饱.国有垄断企业不也是这副嘴脸,反正说亏损,全民买单,国际跌价,就中国不跌价,反正高管的工资是不会下跌的,做的烂还可以去做同等级的政府公务员或者跳到别的企业,油,煤炭,电力不都天天抱怨亏损,老百姓买单,航空公司也说亏损,但是还是一个劲的买大飞机,建设机场线路,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一个劲的加工资
反正就是大家没钱花
原帖由 zmy79 于 2008-12-18 16:17 发表


啧啧。。。俺爹不幸是个中官、俺岳父不幸是个小官。照你说法俺家两个贪污犯。。。
说话就说话,不要带着情绪给别人扣帽子。太绝对的话只能证明你太幼稚

那就更不用说了。作为既得利益的一方,永远维护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还利于民是不太可能的。中产阶级强大起来了就会要求政治上的话语权,民间的财富多于政府能掌握的财富(政府能掌握的财富包括垄断企业和各种通过非法手段富裕起来的富人的财富),政府就会失去对国家的绝对(我说的是绝对)控制权。而这种政治上的变化是某XX绝对不愿看到的。
原帖由 liuyangxp 于 2008-12-18 15:31 发表


是实情,不是扣帽子,哪个官员没个几百上千万,上亿的都不少,无官不贪。从历史来看,从贪污扩大到民不聊生,到变天不是一天两天的。

是啊是啊 世上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P
原帖由 9527周 于 2008-12-18 16:31 发表
反正就是大家没钱花


不是这样,是大家不敢花钱阿,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你得要房子吧,几十年的债阿.结婚以后生孩子,你得预备好教育经费吧.而且得保证家人不生大病,这都是债阿
官僚掌握了太多的经济资源..的确是限制了平民收入的个大问题....
原帖由 zmy79 于 2008-12-18 16:17 发表


啧啧。。。俺爹不幸是个中官、俺岳父不幸是个小官。照你说法俺家两个贪污犯。。。
说话就说话,不要带着情绪给别人扣帽子。太绝对的话只能证明你太幼稚

社会矛盾很激化,小心被人扁
。。,
话说回来,我工作六七年了,不说听到的,光看到的说,做官的还真没有一个不贪。
当然,没有贪官,我们也就拿不到活儿干了,哈哈
贪官们肯少贪一点钱  现在的民生都不会如此艰难...关键还是要抓紧法制独立化...可独立法制必定会侵犯贪官们的利益..他们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其无法实行....诶...真是难办...
看来美国要解决金融危机很简单嘛,从中国引进一些贪官,让美国老百姓不敢花钱,不就万事大吉了?
]]
原帖由 madboy 于 2008-12-18 18:27 发表
看来美国要解决金融危机很简单嘛,从中国引进一些贪官,让美国老百姓不敢花钱,不就万事大吉了?



可你不可否认,现在的贪污腐败的确浪费了非常多的国家财政资源...
原帖由 zwf1020 于 2008-12-18 18:37 发表



可你不可否认,现在的贪污腐败的确浪费了非常多的国家财政资源...

说的也是,而且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居然没有我的份儿!:') :')
贪不要紧,贪完了给办点正经事咱们也认了。张居正还坐32抬大轿呢。
原帖由 该用户只能删除 于 2008-12-18 19:05 发表
贪不要紧,贪完了给办点正经事咱们也认了。张居正还坐32抬大轿呢。



其实我和你的要求一样.....但是现在很多官员不但拿了钱不办正事...还鱼肉乡里....
前两天.看了某经济学家的一个演讲,感到目前的振兴经济方案是火上加油,以后的问题会更大......有兴趣的可搜索下...郎咸平
理论上讲,房地产开发商和X子党都是民。
很多问题不能谈,一谈就谈到那儿了
作者好歹也是博导,前面讲故事挺不错的,到后面给解决办法的时候,就纯粹是捣糨糊了。
反正老子钱再多都是放着不敢动,TMD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谁敢乱花???
现在的中国,还不是一个收入稳定的社会。

无论是有技术的也好,外资企业也好,垄断国企也好,都说不准什么时候会突然失业、会突然大幅减少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保留一部分储蓄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真正敢花钱的也就是年轻人,一来钱也不够用,二来年纪轻,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想想政府还是对的。

出口、消费、投资三架马车,国际经济危机,出口不可能继续迅速增长,而国内失业人员增加,在岗人员很多也出现收入下降,短期内必然持币观望,消费也没戏,只有上投资最立杆见影。

至于投资是不是饮鸩止渴,就不知道了。
储蓄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看看美国两口子工作 3、5 万美元的债务都不能承受


现在金融危机,几万几万亿的投入都是应急,保住企业、保住经济大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更多的人事业

社会保障之类的那是中长远规划,以现在的金融危机下两者实在没什么可比的。

社保从06年开始就全面启动了,当然大家标准还是很远
很简单,高房价是万恶之源!
又来 一个买不起房的。

既便有房无贷的,我身边照样大批的人储蓄率在50%以上。
原帖由 2000wcw 于 2008-12-18 22:04 发表
反正老子钱再多都是放着不敢动,TMD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谁敢乱花???


放心,有的是办法帮你花的。可能不是全部,部分都会的。看看昨天的新闻,用住房公积金余额去建廉租房还是啥。
其实还是老问题..医疗 教育的大山...让普通老百姓不敢尽情消费.....
原帖由 zgd1981522 于 2008-12-18 16:56 发表


不是这样,是大家不敢花钱阿,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你得要房子吧,几十年的债阿.结婚以后生孩子,你得预备好教育经费吧.而且得保证家人不生大病,这都是债阿


说到点子上了,如果拉动内需是把钱放在医疗、教育保障上,你看大家会不会花钱。可惜执政者只懂得机械地把钱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钱不会花那是能力问题
原帖由 难得虎吐 于 2008-12-18 23:19 发表


说到点子上了,如果拉动内需是把钱放在医疗、教育保障上,你看大家会不会花钱。可惜执政者只懂得机械地把钱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钱不会花那是能力问题

话是没错  但那些东西无法立竿见影  而中国经济增长一旦衰退  可能很快就会造成严重问题  现在需要先来一剂强心针
基础建设是长远投资,也是拉动效益,拉近内地与沿海距离的必须之路。

否则,沿海内地交通差,光一个运输瓶颈,你还发展个毛。这才是根本。

投入其他的根本没啥可确实的见效,因为根本就没影的事,很难期望有什么改变,米帝欧洲投了二万亿进去,不照样挽回不了局势?更不用说区区中国了。

有些人,反共反到影响脑子正常思维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