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提出大海军计划欲造12艘航母(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2:28
2006-01-16 09:30:22 来源: 环球时报-人民网
作者:马骏杰
   
  
  积极筹建航母的陈绍宽
  
  
  
  一战中,航母的出色表现深深地吸引了前去观战的中国海军军官。图为英国“暴怒”号航母。
  
  
  
  
  提起航空母舰,人们都不会陌生,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然而人们不知道,在航母诞生的初期,中国的 国民党政府也曾提出过一项宏伟的建造航母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的航母梦未能实现,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考察一战,中国被航母吸引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20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们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1916年12月,二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当时,英国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到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为安抚海军将领,蒋介石提出造3艘航母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了海军部长。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
  
  陈绍宽让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60万吨的海口,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成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他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200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注定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2006-01-16 09:30:22 来源: 环球时报-人民网
作者:马骏杰
   
  
  积极筹建航母的陈绍宽
  
  
  
  一战中,航母的出色表现深深地吸引了前去观战的中国海军军官。图为英国“暴怒”号航母。
  
  
  
  
  提起航空母舰,人们都不会陌生,这种统治海洋数十年的超级武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然而人们不知道,在航母诞生的初期,中国的 国民党政府也曾提出过一项宏伟的建造航母计划,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的航母梦未能实现,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考察一战,中国被航母吸引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这种新型的作战利器频繁穿行于战争硝烟中。20世纪初,一些对战争富有想象力的军人们提出了让飞机跟随舰艇赴远洋作战的大胆设想。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他在《军事飞行》一书中,提出了航空母舰的新概念以及建造航空母舰的初步设想。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着大胆的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空母舰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它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以后,与列强拉开了很大距离。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目的是从现代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1916年12月,二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他们先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海军,然后登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亲临战场,体验欧洲海战场上异样的火药味。当时,英国完成了“竞技神”号的改装以后,又将“恩加丹”号、“女皇”号、“坎帕尼亚”号、“勇敢”号、“光辉”号、“暴怒”号等大型舰艇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到一战结束时,英国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飞机母舰。这支海上新军为海战增加了新的看点。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令参战各国刮目相看。
  
  就在战争即将结束之际,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7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耳濡目染,将海战的新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与敌激战于大洋深处。他连续参加了3场海战,感触颇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让中国海军拥有航母。一战结束后,陈绍宽在英国担任了两年海军武官,1920年,他带着英国女王颁发的欧战纪念勋章回国。
  
  为安抚海军将领,蒋介石提出造3艘航母
  
  陈绍宽回国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根本不具备建设新海军的条件。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蒋介石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陈绍宽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感到形势好转,于当年年底给国民政府上了一个呈文,要求扩充海军。在呈文中,他首次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他的提议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1929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与其他提议一起被否决。这使陈绍宽难以接受,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蒋介石怕海军群龙无首,赶忙出来安抚陈绍宽,作出建设海军的承诺。他说:“我们曾讲要在15年以内,有建设60万吨的希望,照此看来,我们在5年以内,或者即可完成,与世界上列强的海军相抗,巩固我们的国防。”蒋介石又对60万吨的舰艇作了大概的分析,认为其中应包括3艘航母。陈绍宽被蒋介石这番话所打动,于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随后担任了海军部长。担任海军部长后,陈绍宽在所有的海军建设规划中,都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停泊航母的海军基地他也想好了,在胶州湾、象山和大鹏湾。
  
  陈绍宽让在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将英国各舰队的情况写成报告,呈送海军部,以资借鉴。他还在海军内部掀起了一场关于海空军配合作战的大讨论。1934年,他根据参加欧洲海战的经验,写成了《海战》一文,对“海战中的飞机”进行专门讨论。他写道:“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然而,蒋介石夸下造舰60万吨的海口,是安抚陈绍宽的权宜之计,根本没有当成实事来办。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空军上。因此,他始终没有在海军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经费。除蒋介石以外,国民党内部还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出于派系斗争的需要,也反对建设强大的海军。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荒唐地提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200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这些来自国民党内部的阻力注定让陈绍宽的航母梦难以成真。到抗战爆发前,“航空母舰”也仅仅是挂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新鲜名词而已。
<P>  陈绍宽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BR>  <BR>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绍宽暂时放下了那些纸面上的规划,开始部署现有舰艇的抗战事宜。当时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江阴。1937年8月上旬,为阻止日本舰队沿江西上,国民政府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BR>  <BR>  日军的空中肆虐让陈绍宽进一步看到了 航空母舰的作用。1943年11月,他代表海军部再次提出海军建设的规划。在这次规划中,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拥有几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几个航母群。他设想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区:第一区从辽宁安东到山东半岛成山头;第二区从成山头到长江口;第三区从长江口到广东汕头;第四区从汕头到中越交界。每个区成立一支海防舰队,拥有5艘航母,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18亿元。这个规划令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人瞠目结舌。陈绍宽却说:“这笔钱国家是省不得的。”<BR>  <BR>  显然,就战时中国的状况来看,上述规划没有实现的可能,陈绍宽也明知这一点,但在他看来,先给蒋介石吹吹风也是很有意义的。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动真格的了。他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铨叙厅(主管人事)厅长钱卓伦,结合现有海军舰艇情况,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该计划对几年前的规划作了修订,将拥有航母的数量从20艘减为12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陈绍宽解释说,这12艘航母当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为30年。第一个10年计划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吨造价6280美元。<BR>  <BR>  抗战胜利后,正当陈绍宽雄心勃勃地准备实现建造航母的计划时,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中国大地。此时蒋介石的脑海中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败共产党,建设海军已被完全抛在脑后。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 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航母梦也自然烟消云散。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航母的努力就此结束。 <BR>  </P>
<P>靠买那是做梦!靠自己造?完全脱离当年的实际!</P>
<P>只能说,这是拍脑袋YY。</P>
宽哥可是正统派,他的几次排兵布阵几乎都是迷你日德兰模式……说到航母,当时中国三艘水上飞机母舰中两艘被沉了江充当阻塞船……如果说那时候企图搞20艘航母,我只能相信那是为了为建设海军造势随便说说的……
<P>抗日前期,蒋介石对年青军官说,要建80个全德式装备的陆军师,然后就可以与日本人大打了</P>
[B]以下是引用[I]条顿骑士团[/I]在2006-1-16 15:00:00的发言:[/B][BR]<P>靠买那是做梦!靠自己造?完全脱离当年的实际!</P><P>只能说,这是拍脑袋YY。</P>

不肯去做就永远不会成功
不管怎么说,我相信这一天不会遥远了,尽管已经隔了60多年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levins</FONT></STRONG></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那可不只是说说,他缺憾司在做,可惜共产党造反,迫使这个合法政府不得不5次出兵围剿,影响了计划的实施速度,否则这五次大战的损耗,即使不足以建70多个德械师,起码也可以建30个。</FONT></STRONG></P>
<P>看咱的了</P>
猜猜这是什么?


<P>我不认识,,,,,</P>
[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6-1-16 20:34:00的发言:[/B][BR]<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levins</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那可不只是说说,他缺憾司在做,可惜共产党造反,迫使这个合法政府不得不5次出兵围剿,影响了计划的实施速度,否则这五次大战的损耗,即使不足以建70多个德械师,起码也可以建30个。</FONT></STRONG></P>

他也就说说的本事
这么大计划他拿什么实现?
  飞机助降装置!?不可能吧?各那么远,这样的字看不清阿~~~
[B]以下是引用[I]ytgk9999[/I]在2006-1-16 23:34:00的发言:[/B][BR]  飞机助降装置!?不可能吧?各那么远,这样的字看不清阿~~~


嘿嘿嘿,看光不看字
涅菲爱耳透镜吧,就是灰鸡的助降装置.楼主正解.
那个什么透镜好像不是这样的吧,我看着就像红绿灯
[B]以下是引用[I]云霞[/I]在2006-1-17 13:56:00的发言:[/B][BR]那个什么透镜好像不是这样的吧,我看着就像红绿灯


靠岸声纳用于引导大型船舶安全靠岸
[B]以下是引用[I]ccv[/I]在2006-1-16 22:23: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6-1-16 20:34:00的发言:[/B][BR]<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levins</FONT></STRONG></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那可不只是说说,他缺憾司在做,可惜共产党造反,迫使这个合法政府不得不5次出兵围剿,影响了计划的实施速度,否则这五次大战的损耗,即使不足以建70多个德械师,起码也可以建30个。</FONT></STRONG></P></div>
他也就说说的本事
这么大计划他拿什么实现?


我有点相信老蒋80个德军师的计划, 因为后来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德军装备的国军部队,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内能淘到旧的德军钢盔的原因
一些?37年在上海和日本人平光的都是最精良的德械师和高素质军官.不然你以为GONG军以后在内战里怎么处上风的.
[B]以下是引用[I]berettam92fs[/I]在2006-1-18 8:56:00的发言:[/B][BR]一些?37年在上海和日本人平光的都是最精良的德械师和高素质军官.不然你以为GONG军以后在内战里怎么处上风的.

和GMD几百万军队比起来那几个也就是沧海一粟,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何况抗战中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如新6军)战斗力并不比德械师差
GMD在军事的失败只是表象,根本问题在于他尽失民心.
你多大了?
[B]以下是引用[I]ccv[/I]在2006-1-18 12:09: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erettam92fs[/I]在2006-1-18 8:56:00的发言:[/B][BR]一些?37年在上海和日本人平光的都是最精良的德械师和高素质军官.不然你以为GONG军以后在内战里怎么处上风的.</div>
和GMD几百万军队比起来那几个也就是沧海一粟,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何况抗战中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如新6军)战斗力并不比德械师差
GMD在军事的失败只是表象,根本问题在于他尽失民心.
你多大了?

==============================================
一个从创建就不断经历革命,内战,外敌,匪患的政权有什么机会收拢民心?这个时候CCP随便振臂一呼所有愤青就全造反了.中国人民确实选择了CCP,结果到现在还在为当时的选择买单.
至于军事上那不是表面现象,国 军英勇抗战党卫军乘机壮大早就是众所皆知,战后又由苏军提供大批军火,那在抗战中元气大伤的国 军当然实力不济.
[B]以下是引用[I]berettam92fs[/I]在2006-1-18 14:31:00的发言:[/B][BR]
一个从创建就不断经历革命,内战,外敌,匪患的政权有什么机会收拢民心?这个时候CCP随便振臂一呼所有愤青就全造反了.中国人民确实选择了CCP,结果到现在还在为当时的选择买单.
至于军事上那不是表面现象,国 军英勇抗战党卫军乘机壮大早就是众所皆知,战后又由苏军提供大批军火,那在抗战中元气大伤的国 军当然实力不济.

第一,共军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最现实的,他们去打仗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理想目标。
第二,共军壮大是在抗战中,因为抗战得力。至于国军,也壮大了,装备也改善了。
第三,东北共军是接受了苏军转交了许多日本武器,别忘记了关内日军是向国军缴械的。除了东北的共军,其他战场的共军可都是没什么外国援助的。
第四,要讨论历史,先熟悉史实,地摊文学式的扯淡只能严重损害人的智力。
<P>看到好东西了~~~~~~~~~~~~~~~~</P>
[em02][em02]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1-18 16:2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erettam92fs[/I]在2006-1-18 14:31:00的发言:[/B][BR]
一个从创建就不断经历革命,内战,外敌,匪患的政权有什么机会收拢民心?这个时候CCP随便振臂一呼所有愤青就全造反了.中国人民确实选择了CCP,结果到现在还在为当时的选择买单.
至于军事上那不是表面现象,国 军英勇抗战党卫军乘机壮大早就是众所皆知,战后又由苏军提供大批军火,那在抗战中元气大伤的国 军当然实力不济.</div>
第一,共军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最现实的,他们去打仗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理想目标。
第二,共军壮大是在抗战中,因为抗战得力。至于国军,也壮大了,装备也改善了。
第三,东北共军是接受了苏军转交了许多日本武器,别忘记了关内日军是向国军缴械的。除了东北的共军,其他战场的共军可都是没什么外国援助的。
第四,要讨论历史,先熟悉史实,地摊文学式的扯淡只能严重损害人的智力。

1: 说老实话,这就是问题所在.
2:中流砥柱的问题已经被争论很久了,我不详再趟这个混水.
3:关东军是向苏军投降的,至于武器向谁缴,缴了多少,就不是国军能决定的了.
4:我很赞同你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