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安全感调查不应止于“社会治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1:42:19
群众安全感调查不应止于“社会治安”  
2006年01月12日 06:19    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昨天,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对于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认为“安全”的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7.1%,认为“基本安全”的占54.8%,认为“不安全”的占8.1%。与2004年相比,认为“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共占91.9%,上升了1个百分点。
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产生的心理感受。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心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既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可能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某个地方的社会局势欠佳,将对当地居民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如果同时还有其他因素加剧了这种影响,那么居民的消极心理将可能引发某些消极行为,从而使当地社会局势每况愈下,反之亦然。所以,通过抽样调查等手段把握群众安全感的动态,并从民意舆情中及时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到去年已经进行了五次,有的地方自己也组织进行群众安全感调查,还有的地方将调查结果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的主要指标,进而将“群众安全感”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可见随着群众对安全保障的要求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对群众安全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对“群众安全”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利于通过更科学的调查研究,更敏锐、更客观地了解到群众安全感的真实状况。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公报看,群众安全感中的“安全”,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的层面,对“安全感”的调查,也主要是调查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但“安全感”的内涵显然不应当局限于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一个公民晚上出门不用担心被打劫,不用担心家里被盗,是一种安全感;一个公民不用担心买到假烟假酒毒大米,不用担心买车买房受到欺诈,也是一种安全感;一个公民相信自己打官司能得到公正判决,相信自己在权利遭受侵害时能获得及时而充分的救济,更是一种安全感。以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衡量,如果将“群众安全感”仅仅界定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这个要求无疑是偏低了。
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还显示,在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被调查人员除了选择“社会治安”(占17.5%,)外,还选择了“社会风气”(占18.5%)、“教育”(占16%)、“就业失业”(占15.4%)、“腐败”(占12.6%)等问题。这表明群众对“安全”的关注,正在从社会治安问题延伸到社会风气、教育、就业失业等问题,群众对“安全”的理解,正在从“但求平安无事”的层面,上升到“免于匾乏、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层面。为此,希望今后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组织的群众安全感调查,能将眼光扩展到社会治安之外的其他诸多方面,那样将获得更为全面、更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群众安全感调查不应止于“社会治安”  
2006年01月12日 06:19    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 中 小


昨天,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对于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认为“安全”的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7.1%,认为“基本安全”的占54.8%,认为“不安全”的占8.1%。与2004年相比,认为“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共占91.9%,上升了1个百分点。
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安全保障产生的心理感受。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心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既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可能对现实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某个地方的社会局势欠佳,将对当地居民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如果同时还有其他因素加剧了这种影响,那么居民的消极心理将可能引发某些消极行为,从而使当地社会局势每况愈下,反之亦然。所以,通过抽样调查等手段把握群众安全感的动态,并从民意舆情中及时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到去年已经进行了五次,有的地方自己也组织进行群众安全感调查,还有的地方将调查结果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的主要指标,进而将“群众安全感”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可见随着群众对安全保障的要求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对群众安全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对“群众安全”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利于通过更科学的调查研究,更敏锐、更客观地了解到群众安全感的真实状况。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公报看,群众安全感中的“安全”,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的层面,对“安全感”的调查,也主要是调查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但“安全感”的内涵显然不应当局限于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治安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劳动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等因素的判断。一个公民晚上出门不用担心被打劫,不用担心家里被盗,是一种安全感;一个公民不用担心买到假烟假酒毒大米,不用担心买车买房受到欺诈,也是一种安全感;一个公民相信自己打官司能得到公正判决,相信自己在权利遭受侵害时能获得及时而充分的救济,更是一种安全感。以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衡量,如果将“群众安全感”仅仅界定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这个要求无疑是偏低了。
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还显示,在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被调查人员除了选择“社会治安”(占17.5%,)外,还选择了“社会风气”(占18.5%)、“教育”(占16%)、“就业失业”(占15.4%)、“腐败”(占12.6%)等问题。这表明群众对“安全”的关注,正在从社会治安问题延伸到社会风气、教育、就业失业等问题,群众对“安全”的理解,正在从“但求平安无事”的层面,上升到“免于匾乏、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层面。为此,希望今后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组织的群众安全感调查,能将眼光扩展到社会治安之外的其他诸多方面,那样将获得更为全面、更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
数字游戏。
<P>呵呵</P>
<P>数字是一个微妙的东西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