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追寻大学精神的本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1:42:29
当今中国大学内部怪象连连,高额学费负担压得普通民众喘不过气,行政人员冗员严重人浮于事,党团组织几乎绝对垄断大学的一切权力和资源而不可动摇,功利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助长学术歪风恶劣传播,实践大学精神、构造现代大学制度似乎仍然是遥遥无期。
如果要把问题看得更透彻一些,我们的目光应触及到大学精神的本原。我们是否久违了她呢?失去的需要追寻,追寻需要直面惶恐的勇气和永不轻言放弃的努力。追寻还需要痛思,这种痛思需要回归到大学精神的本原:教育是什么?大学是什么?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精神的本原是什么呢?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新民,在明明德,在至于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对大学精神的经典解释,它明确却点名了大学教育的目的,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英国现代教育学家纽曼对于大学精神的论述堪称精辟:“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核原理、探索和发展、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这段论述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完整描述,那就是大学自治、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大学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挣脱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枷锁、争取这种基本权利的历史。现代大学精神的本原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诚然,大学也不是什么“世外之物”,它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怎样捍卫大学精神。著名民主派人士、教育学家梁漱溟先生曾说过:“因为教育一事,在社会中唯它是最应当合理想的,是最应当趋向着理想走的。说到此,应知教育有一个根本原则,亦可曰两个必要条件:教育之一事应当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现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现社会。此谓教育,,在许多事实上,愈接近愈符顺现社会愈好;而精神上则宜有趋离现社会者。”我们必须承认大学具有在精神上独立于社会之特质,并且应该承担精神上领导社会的之使命。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地,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它应有不为浮躁世象所动的涵养。被誉为是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蔡元培先生入主北大提出的“兼容并包”施教方针就深刻体现了大学之多元、开放和宽容的自由精神。2002年5月剑桥大学校长阿历克布鲁斯访问清华时把“剑桥精神”归纳为“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 “剑桥精神”实质上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另一种表述。激“自由之思想”,扬“独立之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魅力所在。大学的意义就在于独立人格的普遍化,每个人享有尽可能地追求和探索真理并激发各种思想争鸣的自由,而自由正是创新的前提。大学的意义还在于无条件的追问和质疑,不承认绝对的权威,而这也是创新的前提。在近代中国,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快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彻底贯彻了现代大学精神,这种精神当时被称为“红楼精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教授治校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大学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
然而,蔡元培先生为北大、蒋梦麟为清华培育的现代大学精神以后在极权主义的入侵下被践踏的几乎一干二净,至今还尚未恢复。“官本位”、“商本位”的侵蚀几乎威胁到了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当然不能脱离政治而自存,大学教师们也必须懂政治,但是高校的政治决不应该是某些个人的政治,更应当是由知识和真理来支配的政治。过度的行政权力介入和干预,不但无益于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更可能成为诸多腐败的渊藪。“官本位”伤害的是学术的独立和尊严。因此,我们呼吁回归大学的本原,回归知识群体的本分,明确划定大学自治和世俗权力的界限,这是学人学人良知之要求,也是时代开放之吁请。我们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师生,在制度层面,在道义层面,对真实的大学精神和高等教育的生态作深刻而理性的分析和反省,真实的大学之道定会日益昭明,良好的为政之道也将应运而生。
制度创新不应该是大学高墙内沉默的禁忌的话题,清除大学教育内部的浮华和浮躁之风最终要靠制度创新。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回归现代大学精神,确立现代大学制度,而这就要求确立一个学术自由的价值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由学者进行性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废除官本位下的独断专行。
我们还在仰望灿烂的星空,大学精神之光已经在我们眼前的苍穹划过了一道闪光。让大学重新焕发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启蒙力量,成为最富有创造活力的文明灯塔。这——就是大学的明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7 7:42:53编辑过]
当今中国大学内部怪象连连,高额学费负担压得普通民众喘不过气,行政人员冗员严重人浮于事,党团组织几乎绝对垄断大学的一切权力和资源而不可动摇,功利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助长学术歪风恶劣传播,实践大学精神、构造现代大学制度似乎仍然是遥遥无期。
如果要把问题看得更透彻一些,我们的目光应触及到大学精神的本原。我们是否久违了她呢?失去的需要追寻,追寻需要直面惶恐的勇气和永不轻言放弃的努力。追寻还需要痛思,这种痛思需要回归到大学精神的本原:教育是什么?大学是什么?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精神的本原是什么呢?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新民,在明明德,在至于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对大学精神的经典解释,它明确却点名了大学教育的目的,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英国现代教育学家纽曼对于大学精神的论述堪称精辟:“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核原理、探索和发展、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这段论述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完整描述,那就是大学自治、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大学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挣脱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枷锁、争取这种基本权利的历史。现代大学精神的本原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诚然,大学也不是什么“世外之物”,它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怎样捍卫大学精神。著名民主派人士、教育学家梁漱溟先生曾说过:“因为教育一事,在社会中唯它是最应当合理想的,是最应当趋向着理想走的。说到此,应知教育有一个根本原则,亦可曰两个必要条件:教育之一事应当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现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现社会。此谓教育,,在许多事实上,愈接近愈符顺现社会愈好;而精神上则宜有趋离现社会者。”我们必须承认大学具有在精神上独立于社会之特质,并且应该承担精神上领导社会的之使命。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地,是一个“理想化的所在”,它应有不为浮躁世象所动的涵养。被誉为是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蔡元培先生入主北大提出的“兼容并包”施教方针就深刻体现了大学之多元、开放和宽容的自由精神。2002年5月剑桥大学校长阿历克布鲁斯访问清华时把“剑桥精神”归纳为“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 “剑桥精神”实质上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另一种表述。激“自由之思想”,扬“独立之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魅力所在。大学的意义就在于独立人格的普遍化,每个人享有尽可能地追求和探索真理并激发各种思想争鸣的自由,而自由正是创新的前提。大学的意义还在于无条件的追问和质疑,不承认绝对的权威,而这也是创新的前提。在近代中国,北京大学之所以能快速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彻底贯彻了现代大学精神,这种精神当时被称为“红楼精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教授治校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大学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
然而,蔡元培先生为北大、蒋梦麟为清华培育的现代大学精神以后在极权主义的入侵下被践踏的几乎一干二净,至今还尚未恢复。“官本位”、“商本位”的侵蚀几乎威胁到了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当然不能脱离政治而自存,大学教师们也必须懂政治,但是高校的政治决不应该是某些个人的政治,更应当是由知识和真理来支配的政治。过度的行政权力介入和干预,不但无益于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更可能成为诸多腐败的渊藪。“官本位”伤害的是学术的独立和尊严。因此,我们呼吁回归大学的本原,回归知识群体的本分,明确划定大学自治和世俗权力的界限,这是学人学人良知之要求,也是时代开放之吁请。我们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师生,在制度层面,在道义层面,对真实的大学精神和高等教育的生态作深刻而理性的分析和反省,真实的大学之道定会日益昭明,良好的为政之道也将应运而生。
制度创新不应该是大学高墙内沉默的禁忌的话题,清除大学教育内部的浮华和浮躁之风最终要靠制度创新。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回归现代大学精神,确立现代大学制度,而这就要求确立一个学术自由的价值和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由学者进行性学术管理和学术评价,废除官本位下的独断专行。
我们还在仰望灿烂的星空,大学精神之光已经在我们眼前的苍穹划过了一道闪光。让大学重新焕发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启蒙力量,成为最富有创造活力的文明灯塔。这——就是大学的明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7 7:42:53编辑过]
自己先顶.
<P>学费,教师素质,教学质量</P>
<P>这些是关键啊。</P>
<P>这帖也能置顶?</P>
<P>俺是大学生,进个校医室也得给钱,不是有公费么?</P>
<P>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
<P>呵呵,捣乱中……</P>
大学,一言难尽啊!
[B]以下是引用[I]happygolf[/I]在2005-12-17 20:30:00的发言:[/B][BR]<P>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P><P>呵呵,捣乱中……</P>


如果道理是捣乱的话
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捣乱了啊
支持兄弟你捣乱
网上未能攻下
<P>好,顶。</P>[em01]
<P>什么是现代意义的大学</P>
<P>四书中的《大学》又是什么?</P>
<P>LZ能给我解释解释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