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对话应从罗斯福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8:35
中美战略对话应从罗斯福开始

● 杜平
  本月7日至8日,中国常务副外长戴秉国和美国第一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华盛顿举行了两国间的第二次战略对话。此次对话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积极气氛,早已广泛见诸报端。
  但是,有一项活动却未经报道,那就是在12月9日那一天,佐利克亲自陪同戴秉国前往纽约,冒着小雪专程参拜了位于海德公园镇的罗斯福总统故居。
  弗兰克林·罗斯福(FDR)是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战时总统,虽然是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但其历史伟人的地位不容质疑。他于1882年出生于海德公园镇的斯普林伍德(Springwood),此后一生都与此地密不可分,甚至在死后也归葬于此。在美国所有已故总统中,其生、其死都紧紧维系于自己的出生地者,唯有弗兰克林·罗斯福一人。
再三强调战时盟国的作用
  然而,在罗斯福去世整整60年的今天,中美两国的战略对话者为何要专程参访其故居?又为何选择一位在政治上与在朝总统并非同出一源的前总统?
  对此,在此次中美战略对话的第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埃雷利曾在记者会上进行了说明。
  埃雷利说,罗斯福故居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种思想的象征。中美两国副外长前往参访,目的是要亲身感受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后,盟国领导人在塑造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还特别指出,盟国领导人当年所创建的体系,就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中美开展战略对话的基础。美国正在寻求以互利和相互补强的方式,与中国共同维护和强化这一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天,即12月8日,佐利克在战略对话结束之后发表讲话,亲自宣布他将陪同戴秉国前往海德公园镇,并且还特别指出,罗斯福总统是“战后国际体系的设计师之一”。
  在佐利克和戴秉国启程前往纽约的当天,美国国务院新闻官罗杰尔—哈珀尔再次对媒体重申,安排这个日程的目的,就是要凸显盟国领导人当年为创建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美国官员频繁提到的“盟国领导人”,当然是指二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领导人,包括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苏联的斯大林和中国的蒋介石。所谓“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主要是指雅尔塔会议之后,这几个盟国所酝酿、建立和主导的联合国机制。
罗斯福对华政策固定而明确
  可惜的是,作为反战同盟的领导者和联合国机制的首倡者,罗斯福在战争还未结束、联合国尚未正式成立之际,便因脑溢血而死在任上。
  但是,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当年盟国领导人所建立的国际体系,至今依然充满生机。事实上,战后六十年来,包括现在,我们所享受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秩序,都应该追溯到那一代政治家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至于中国,从战后直到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之所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之所以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得益于当年所建立的国际体系,尤其要归功于美国当时所执行的对华政策,包括罗斯福本人所给予的强力支持。
  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对华政策,有一个固定和明确的模式,那就是支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从这一基本政策出发,美国政府在最终参战之前,就一直同情和支持被日本占领的中国。
  当时,美国政坛和社会被孤立主义情绪所笼罩,国会以立法形式阻止政府介入战事。即便如此,罗斯福依然试图以不同方式支援中国。尤其是在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他进一步明确立场,并在芝加哥发表演说时,公开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就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对日本侵略者“予以隔离”。
  甚至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政府就已做好了与日本决裂的心理准备。不仅如此,根据加拿大人康拉德·布莱克(Conrad Black)所著传记,出于支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的政策,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罗斯福曾一度考虑出兵中国,从南至北把日本军队赶出中国境内。
主张“四大警察”管理国际秩序
  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历史性丰碑,在于他支持中国参与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并使中国成为这一体系的主要角色。
  1943年11月,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德黑兰会晤,罗斯福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他对成立联合国维和架构的设想。其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警察”(Four Policemen)概念,主张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四国共同管理世界秩序。
  1944年8月,来自上述四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郊外的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举行会议,磋商并拟订联合国机构组织的草案,包括安理会的功能和常任理事国的权力。但是,在苏联代表的排斥之下,中国代表不能参加关键的决策过程,而只能在苏美英三国作出决策之后才得以出席。
  1945年2月,在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针对苏联排斥中国的立场,亲自对斯大林展开了游说,并最终迫使斯大林同意让中国成为盟国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从此,中国正式跻身于战后国际体系的决策过程,而罗斯福总统为此而发挥的决定性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鉴往而知来 温故而知新
  当然,在二战期间以及在战后多年里,中国的国力与美苏英三国无法相提并论,因此,虽然有“世界警察”的名分,但并无干预国际事务的实力、能力和意愿。尽管如此,如果没有那一段历史,如果没有罗斯福总统的坚决支持,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被排斥在国际舞台的边缘,至少难以进入核心位置。
  战后60年来,世界形势已经彻底改变,中美关系也大不相同。但如同当年一样,在维持和加强国际体系方面,美国再次对中国寄予希望,并试图通过两国在战争时期的同盟关系,来强调中美两国在当今世界体系中依然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因此,戴秉国和佐利克的海德公园之行,并非是简单的缅怀之旅,也不只是要凸显盟国领导人当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于鉴往而知来,温故而知新。
  罗斯福夫人、同样充满政治智慧的埃莉诺曾经说过,故乡以及故乡的生活,对罗斯福总统永远具有疗伤痊愈的品质。那些慕名前来缅怀其人格和功绩的人,也许能够带走一些疗伤的感觉和勇气。
  由于戴秉国和佐利克的海德公园之行不向媒体开放,所以他们究竟有什么观感,有什么启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形式上,中美双方似乎都在有意识地寻找更多的共通之处,似乎都希望抚平被猜疑、对抗和冲突所挫伤的双边关系,并且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衔接和缝合之处。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中美战略对话应从罗斯福开始

● 杜平
  本月7日至8日,中国常务副外长戴秉国和美国第一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华盛顿举行了两国间的第二次战略对话。此次对话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积极气氛,早已广泛见诸报端。
  但是,有一项活动却未经报道,那就是在12月9日那一天,佐利克亲自陪同戴秉国前往纽约,冒着小雪专程参拜了位于海德公园镇的罗斯福总统故居。
  弗兰克林·罗斯福(FDR)是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战时总统,虽然是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但其历史伟人的地位不容质疑。他于1882年出生于海德公园镇的斯普林伍德(Springwood),此后一生都与此地密不可分,甚至在死后也归葬于此。在美国所有已故总统中,其生、其死都紧紧维系于自己的出生地者,唯有弗兰克林·罗斯福一人。
再三强调战时盟国的作用
  然而,在罗斯福去世整整60年的今天,中美两国的战略对话者为何要专程参访其故居?又为何选择一位在政治上与在朝总统并非同出一源的前总统?
  对此,在此次中美战略对话的第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埃雷利曾在记者会上进行了说明。
  埃雷利说,罗斯福故居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一种思想的象征。中美两国副外长前往参访,目的是要亲身感受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之后,盟国领导人在塑造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还特别指出,盟国领导人当年所创建的体系,就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中美开展战略对话的基础。美国正在寻求以互利和相互补强的方式,与中国共同维护和强化这一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天,即12月8日,佐利克在战略对话结束之后发表讲话,亲自宣布他将陪同戴秉国前往海德公园镇,并且还特别指出,罗斯福总统是“战后国际体系的设计师之一”。
  在佐利克和戴秉国启程前往纽约的当天,美国国务院新闻官罗杰尔—哈珀尔再次对媒体重申,安排这个日程的目的,就是要凸显盟国领导人当年为创建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美国官员频繁提到的“盟国领导人”,当然是指二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领导人,包括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苏联的斯大林和中国的蒋介石。所谓“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主要是指雅尔塔会议之后,这几个盟国所酝酿、建立和主导的联合国机制。
罗斯福对华政策固定而明确
  可惜的是,作为反战同盟的领导者和联合国机制的首倡者,罗斯福在战争还未结束、联合国尚未正式成立之际,便因脑溢血而死在任上。
  但是,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当年盟国领导人所建立的国际体系,至今依然充满生机。事实上,战后六十年来,包括现在,我们所享受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秩序,都应该追溯到那一代政治家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至于中国,从战后直到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之所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之所以拥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得益于当年所建立的国际体系,尤其要归功于美国当时所执行的对华政策,包括罗斯福本人所给予的强力支持。
  美国在二战期间的对华政策,有一个固定和明确的模式,那就是支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从这一基本政策出发,美国政府在最终参战之前,就一直同情和支持被日本占领的中国。
  当时,美国政坛和社会被孤立主义情绪所笼罩,国会以立法形式阻止政府介入战事。即便如此,罗斯福依然试图以不同方式支援中国。尤其是在1937年“芦沟桥事变”之后,他进一步明确立场,并在芝加哥发表演说时,公开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就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对日本侵略者“予以隔离”。
  甚至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政府就已做好了与日本决裂的心理准备。不仅如此,根据加拿大人康拉德·布莱克(Conrad Black)所著传记,出于支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的政策,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罗斯福曾一度考虑出兵中国,从南至北把日本军队赶出中国境内。
主张“四大警察”管理国际秩序
  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历史性丰碑,在于他支持中国参与战后国际体系的建立,并使中国成为这一体系的主要角色。
  1943年11月,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德黑兰会晤,罗斯福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他对成立联合国维和架构的设想。其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警察”(Four Policemen)概念,主张苏联、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四国共同管理世界秩序。
  1944年8月,来自上述四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郊外的敦巴顿橡树园(Dumbarton Oaks)举行会议,磋商并拟订联合国机构组织的草案,包括安理会的功能和常任理事国的权力。但是,在苏联代表的排斥之下,中国代表不能参加关键的决策过程,而只能在苏美英三国作出决策之后才得以出席。
  1945年2月,在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针对苏联排斥中国的立场,亲自对斯大林展开了游说,并最终迫使斯大林同意让中国成为盟国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从此,中国正式跻身于战后国际体系的决策过程,而罗斯福总统为此而发挥的决定性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鉴往而知来 温故而知新
  当然,在二战期间以及在战后多年里,中国的国力与美苏英三国无法相提并论,因此,虽然有“世界警察”的名分,但并无干预国际事务的实力、能力和意愿。尽管如此,如果没有那一段历史,如果没有罗斯福总统的坚决支持,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被排斥在国际舞台的边缘,至少难以进入核心位置。
  战后60年来,世界形势已经彻底改变,中美关系也大不相同。但如同当年一样,在维持和加强国际体系方面,美国再次对中国寄予希望,并试图通过两国在战争时期的同盟关系,来强调中美两国在当今世界体系中依然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因此,戴秉国和佐利克的海德公园之行,并非是简单的缅怀之旅,也不只是要凸显盟国领导人当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于鉴往而知来,温故而知新。
  罗斯福夫人、同样充满政治智慧的埃莉诺曾经说过,故乡以及故乡的生活,对罗斯福总统永远具有疗伤痊愈的品质。那些慕名前来缅怀其人格和功绩的人,也许能够带走一些疗伤的感觉和勇气。
  由于戴秉国和佐利克的海德公园之行不向媒体开放,所以他们究竟有什么观感,有什么启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形式上,中美双方似乎都在有意识地寻找更多的共通之处,似乎都希望抚平被猜疑、对抗和冲突所挫伤的双边关系,并且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最佳的衔接和缝合之处。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中美两国的战略对话在当时已经开始了,一九四四年七月美军就派驻了驻延安工作组。美国著名的中国通谢伟思就是这个工作组当中的外交联络员。当时毛就通过谢向华盛顿传达了希望在延安建立美国领事馆的想法,但是后来罗斯福归天,杜鲁门上台,支持蒋发动内战,这些初步的接触不了了之。
[B]以下是引用[I]ytgk9999[/I]在2005-12-16 20:16:00的发言:[/B][BR]  中美两国的战略对话在当时已经开始了,一九四四年七月美军就派驻了驻延安工作组。美国著名的中国通谢伟思就是这个工作组当中的外交联络员。当时毛就通过谢向华盛顿传达了希望在延安建立美国领事馆的想法,但是后来罗斯福归天,杜鲁门上台,支持蒋发动内战,这些初步的接触不了了之。



呵呵,看看毛的性格,难道毛不想打?公,共和资,私的革命在中国......悲哀啊!
[B]以下是引用[I]chenzhi[/I]在2005-12-16 20:34: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tgk9999[/I]在2005-12-16 20:16:00的发言:[/B][BR]  中美两国的战略对话在当时已经开始了,一九四四年七月美军就派驻了驻延安工作组。美国著名的中国通谢伟思就是这个工作组当中的外交联络员。当时毛就通过谢向华盛顿传达了希望在延安建立美国领事馆的想法,但是后来罗斯福归天,杜鲁门上台,支持蒋发动内战,这些初步的接触不了了之。</div>


呵呵,看看毛的性格,难道毛不想打?公,共和资,私的革命在中国......悲哀啊!

  毛想不想和蒋打这点说不清楚,但是毛当时不想和美国人打是真的,他一直希望能够在军事、经济援助方面得到和重庆对等的待遇。可惜后来阴差阳错~~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