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海洋馆』爱大海的人都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54:52
先来个比较少见的,长吻银鲛


学名 Rhinochimaera pacifica   
   
命名者 (Mitsukuri, 1895)
中文名 太平洋长吻银鲛
科中文名 长吻银鲛科
科号科名  005 Rhinochimaeridae
模式种产地 Tokyo fish market, originally from Kurihama, near Misaki, Sagami Sea, Japan  大陆名  太平洋长吻银鲛       
栖息环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俗名  黑翅沙       
栖息深度  300 - 300 公尺  食用鱼类  否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120 cm  经济性 否 
台湾分布 东北部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参考文献 Shao & Hwang (1997) 
英文俗名 Pacific spookfish, Deep-sea Pacific knife-nose chimaera, Deep-sea chimaera, Longnosed chimaera, Narrownose chimaera  
型态特征

体侧扁而延长,向后渐细小。吻尖长平扁而柔软。雄性的眼前上方具一短柄状且不可弯曲的的额交脚器。眼中大,上侧位。口较小,下位,略突出。上颌前齿板喙状,边缘光滑;侧齿板宽长,近三角形,外缘具细锯齿;下颌齿板宽长,前端尖,边缘光滑。侧线几平直,沿体侧中部向后延伸,约至尾鳍下叶前方的1/3处急转下弯至尾端;头部眶上管(supraorbital canal),前方微弯,至眼前上方则几近平直而延伸至吻端;眶下管(infraorbital canal)呈波状,向前延伸至吻前方与眶上管相接,相接点近于吻端与鼻管(nasal canal)的中点。背鳍2个,以一低膜相连,第一背鳍具一扁长硬棘,断面呈三角形,边缘光滑;第二背鳍低平延长,向后渐高至中部而渐低;臀鳍低平,后端尖突,与尾鳍下叶间以一缺刻分隔;腹鳍中大,雄性腹鳍内侧具细棒状之生殖交脚器(pelvic clasper),无前生殖交脚器(prepelvic clasper);胸鳍宽大;尾鳍后端细长,上叶低平,具30多个棘状突,下叶高于上叶,边缘平滑。体呈淡灰褐色。Shao & Hwang (1997)发表的新纪录种,实为非洲长吻银鲛(Rhinochimaera africana)之误鉴。

栖所生态

深海底栖鱼类。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生态习性甚不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北海道、东海沿岸、台湾的东北部海域、纽西兰、澳洲南部及

东北沿岸。

渔业利用 主要为底拖网捕获。栖息地较深,故较不常见。一般以下杂鱼处理。


---------------------------------------------------------------

再来个陆生动物的祖先有关系的鱼类(活化石啊)
矛尾鱼

大家已经知道两栖类是由总鳍鱼目上陆进化而来的。总鳍鱼目下分两个亚目,骨鳞鱼亚目是上陆了,可另一种(空棘鱼亚目)却离不得水,始终没有上陆,矛尾鱼就是这个亚目的代表。以前发现的矛尾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期的化石,从地层的沉积环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在三迭纪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这时的沉积环境已是半咸水或海水了,表明它从湖泊中游到了河口处,而且仍在往海里迁移;再后来,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就没再发现它的化石,专家们断定它已经绝灭了。





可是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钓上来一条活的矛尾鱼,这条鱼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古生物学家和鱼类学家纷纷前去观看。可惜这条鱼出水仅活了3个小时,而且防腐不好已经烂掉了,仅剩下一张鱼皮。为了找到新的、更好的矛尾鱼,专家们在当地大搞宣传活动,画着矛尾鱼的招贴画送到了每条渔船上,以便引起渔民们的注意。可是,这种鱼再也没发现。不过苍天终不负有心人,相隔14年以后,1952年12月20日夜,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又捕到第二条矛尾鱼。从捕获的情况来推测,矛尾鱼是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水里,体长介于1.2~1.8米,体重30~80公斤,它体形圆厚,腹部宽大,口中长着尖锐的牙齿,在解剖它的肠胃时发现有鱼的残骸,证明它是肉食性的鱼类,由于深水中比陆地上的压力大得多,它们出水后因不适应突然减压而很快的死亡。但是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种类和现今生存的种类差别不大,只是今天的矛尾鱼体形大,胸鳍更大些,内鼻孔没有了,气鳔只留下一点点痕迹,而早期空棘鱼类的气鳔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测是因为后来长久地适应深海环境,压力大的结果,内鼻孔消失,鳔也逐渐变小了。
矛尾鱼的发现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启示呢?大家可以想想,一件化石和一个实体摆在我们面前哪一个更形象、更直观、更给人印象深刻呢?当然是后者。总鳍鱼的鳍中有中轴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着中轴骨和身体互相连接,而现代鱼类鳍骨都与身体直接相接。总鳍鱼鳍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们推想:四足动物的四肢是总鳍鱼类的胸鳍、腹鳍演化而来的。在水底它可以用这种鳍支持自己的身体,若调整到合适的方位,还可以用这种鳍勉强地爬行几步。不过化石所提供的情况还不足以充分证实人们的推想。矛尾鱼的发现不但可以了解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有人在观察第八条矛尾鱼时,证明了它们的胸鳍几乎能作各个方向的转动和安置姿式,这也就更有力地支持了鳍演化成四肢的推测是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killyourdog于2005-12-9 20:39:24编辑过]
先来个比较少见的,长吻银鲛


学名 Rhinochimaera pacifica   
   
命名者 (Mitsukuri, 1895)
中文名 太平洋长吻银鲛
科中文名 长吻银鲛科
科号科名  005 Rhinochimaeridae
模式种产地 Tokyo fish market, originally from Kurihama, near Misaki, Sagami Sea, Japan  大陆名  太平洋长吻银鲛       
栖息环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俗名  黑翅沙       
栖息深度  300 - 300 公尺  食用鱼类  否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120 cm  经济性 否 
台湾分布 东北部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参考文献 Shao & Hwang (1997) 
英文俗名 Pacific spookfish, Deep-sea Pacific knife-nose chimaera, Deep-sea chimaera, Longnosed chimaera, Narrownose chimaera  
型态特征

体侧扁而延长,向后渐细小。吻尖长平扁而柔软。雄性的眼前上方具一短柄状且不可弯曲的的额交脚器。眼中大,上侧位。口较小,下位,略突出。上颌前齿板喙状,边缘光滑;侧齿板宽长,近三角形,外缘具细锯齿;下颌齿板宽长,前端尖,边缘光滑。侧线几平直,沿体侧中部向后延伸,约至尾鳍下叶前方的1/3处急转下弯至尾端;头部眶上管(supraorbital canal),前方微弯,至眼前上方则几近平直而延伸至吻端;眶下管(infraorbital canal)呈波状,向前延伸至吻前方与眶上管相接,相接点近于吻端与鼻管(nasal canal)的中点。背鳍2个,以一低膜相连,第一背鳍具一扁长硬棘,断面呈三角形,边缘光滑;第二背鳍低平延长,向后渐高至中部而渐低;臀鳍低平,后端尖突,与尾鳍下叶间以一缺刻分隔;腹鳍中大,雄性腹鳍内侧具细棒状之生殖交脚器(pelvic clasper),无前生殖交脚器(prepelvic clasper);胸鳍宽大;尾鳍后端细长,上叶低平,具30多个棘状突,下叶高于上叶,边缘平滑。体呈淡灰褐色。Shao & Hwang (1997)发表的新纪录种,实为非洲长吻银鲛(Rhinochimaera africana)之误鉴。

栖所生态

深海底栖鱼类。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为食。生态习性甚不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北海道、东海沿岸、台湾的东北部海域、纽西兰、澳洲南部及

东北沿岸。

渔业利用 主要为底拖网捕获。栖息地较深,故较不常见。一般以下杂鱼处理。


---------------------------------------------------------------

再来个陆生动物的祖先有关系的鱼类(活化石啊)
矛尾鱼

大家已经知道两栖类是由总鳍鱼目上陆进化而来的。总鳍鱼目下分两个亚目,骨鳞鱼亚目是上陆了,可另一种(空棘鱼亚目)却离不得水,始终没有上陆,矛尾鱼就是这个亚目的代表。以前发现的矛尾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期的化石,从地层的沉积环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在三迭纪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这时的沉积环境已是半咸水或海水了,表明它从湖泊中游到了河口处,而且仍在往海里迁移;再后来,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就没再发现它的化石,专家们断定它已经绝灭了。





可是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钓上来一条活的矛尾鱼,这条鱼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古生物学家和鱼类学家纷纷前去观看。可惜这条鱼出水仅活了3个小时,而且防腐不好已经烂掉了,仅剩下一张鱼皮。为了找到新的、更好的矛尾鱼,专家们在当地大搞宣传活动,画着矛尾鱼的招贴画送到了每条渔船上,以便引起渔民们的注意。可是,这种鱼再也没发现。不过苍天终不负有心人,相隔14年以后,1952年12月20日夜,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又捕到第二条矛尾鱼。从捕获的情况来推测,矛尾鱼是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水里,体长介于1.2~1.8米,体重30~80公斤,它体形圆厚,腹部宽大,口中长着尖锐的牙齿,在解剖它的肠胃时发现有鱼的残骸,证明它是肉食性的鱼类,由于深水中比陆地上的压力大得多,它们出水后因不适应突然减压而很快的死亡。但是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种类和现今生存的种类差别不大,只是今天的矛尾鱼体形大,胸鳍更大些,内鼻孔没有了,气鳔只留下一点点痕迹,而早期空棘鱼类的气鳔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测是因为后来长久地适应深海环境,压力大的结果,内鼻孔消失,鳔也逐渐变小了。
矛尾鱼的发现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启示呢?大家可以想想,一件化石和一个实体摆在我们面前哪一个更形象、更直观、更给人印象深刻呢?当然是后者。总鳍鱼的鳍中有中轴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着中轴骨和身体互相连接,而现代鱼类鳍骨都与身体直接相接。总鳍鱼鳍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们推想:四足动物的四肢是总鳍鱼类的胸鳍、腹鳍演化而来的。在水底它可以用这种鳍支持自己的身体,若调整到合适的方位,还可以用这种鳍勉强地爬行几步。不过化石所提供的情况还不足以充分证实人们的推想。矛尾鱼的发现不但可以了解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有人在观察第八条矛尾鱼时,证明了它们的胸鳍几乎能作各个方向的转动和安置姿式,这也就更有力地支持了鳍演化成四肢的推测是正确的。

[此贴子已经被killyourdog于2005-12-9 20:39:2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3:12:35编辑过]
坑鰜 Plotosus lineatus
科: 鰻鯰科
異名: Plotosus arab, Plotosus anguillaris, Silurus lineatus
香港: 坑鰜
中國: 線紋鰻鯰
台灣: 鰻鯰
棲息環境: 礁石區。
備註: 第一背鰭及胸鰭具毒棘,含劇毒;曾有致命個案。五月至七月為產卵季節
雞泡魚 Lagocephalus gloveri
科: 四齒魨科
香港: 雞泡魚, 黃泡,青雞泡
中國: 暗鰭兔頭魨
台灣: 克氏兔頭魨
棲息環境: 底棲。
備註: 有毒。頭、肝、表皮、腸臟、卵巢及精囊均含有毒素,能引至中樞神經系統麻痺。
金鼓 Scatophagus argus
科: 金錢魚科
香港: 金鼓
中國: 金錢魚
台灣: 金錢魚、變身苦
棲息環境: 底棲。幼魚出現於淡水及鹹淡水,成魚出現於混濁淺水內海。
備註: 背鰭及臀鰭之鰭棘有毒。

白老虎
科: 鮋科
異名: Scorpaena carinata, Apistus alatus
香港: 白老虎
中國: 棱鬚蓑鮋
台灣: 棱鬚蓑鮋
棲息環境: 居於大陸架的軟質海底。
備註: 鰭棘有毒。

老虎魚
科: 鮋科
香港: 老虎魚
中國: 紅鰭赤鮋
棲息環境: 居於淺水石礁。
備註: 背鰭鰭棘有毒。


單指虎鮋
科: 鮋科
中國: 單指虎鮋
台灣: 單指虎鮋
棲息環境: 居於大陸架的軟質海底。
備註: 鰭棘有毒。

石獅 Scorpaenopsis neglecta
科: 鮋科
香港: 石獅
中國: 魔擬鮋
台灣: 斑鰭鮋
棲息環境: 底棲。見於大陸架。
備註: 鰭棘有毒。

鰧頭鮋
科: 鮋科
香港: 大口魚
中國: 鰧頭鮋
台灣: 鰧頭鮋
棲息環境: 底棲。
備註: 鰭棘有毒。
黃鯆
科: 土魟科
香港: 黃鯆
中國: 赤魟
台灣: 赤土魟
棲息環境: 底棲。
備註: 尾棘有毒。

这个应该吃的比较多见吧
名:泥猛、臭肚
注意:鳍有毒,虽不致命,但被扎到,准保终身难忘
鲈鱼
鲈鱼,淡水鱼古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可见鲈鱼的肉质鲜美。鲈鱼能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安胎,治水气,食之益人。作腌制鱼尤好,晒干,很香美。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其鳃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
竹策鱼
竹策鱼,海水鱼为来回在海洋中层与海面间的一种回游性鱼类,体态多呈流线型,体色则与其它表层鱼一样,上下颜色不同,背部为暗绿色,由上看与海水混淆不清,腹部是银白色,由海中往上看,和水面的反光同色,如此形成了逃避金枪鱼等大型回游性鱼类攻击的保护色。
第一个顶,支持!
鲤鱼
淡水鱼鲤鱼的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率高达98%,可供给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食疗本草》说,赤小豆和鲤鱼烂煮食之,治疗脚气和大腹水肿。《本草纲目》在介绍赤小豆与各种肉禽制作利水消肿的药膳时, 排在第一位的也是鲤鱼。 赤小豆炖鲤鱼,最宜用于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也可作为肾脏病水肿的辅助治疗食品;妇女妊娠水肿,食用本方可补养消肿; 产后乳汁不够,也宜食用、有补养催乳的功效。

鲟鱼
鲟鱼,淡/海水鱼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水中活化石”。全世界现有鲟鱼2科6属26种。鲟鱼是属于低脂肪、高蛋白质肉类,含有比其他鱼类高3-5倍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和造血维生素-叶酸(Folicace),鲟鱼头软骨及脊软骨所含的硫酸软骨素,抗癌强化免疫效果更胜于鲨鱼软骨粉。其肉无肌间刺,可食用率高,可作生鱼片、火锅、熏制,罐装等食用,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高档产品。人工养殖的活鲟鱼,肉质优于三文鱼生吃鲜、嫩、滑、爽,优于龙虾。鲟鱼通体是软骨,其软骨、鱼皮、鱼鳍、鱼肝、鱼肠,鱼肚可做成几十道风格各异的名菜。鲟鱼的软骨具有抗癌和补钙作用,鲟鱼骨可熬成美味的鲟骨汤。鲟鱼的吻部和鼻腔等部位富含胶原蛋白。鲟鱼卵可加工成鱼籽酱,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紧俏商品。因其卵呈灰褐色,俗称“黑金子”、“黑珍珠”,鱼籽酱的价格使鲟鱼业成为世界上利润最高的产业之一。鲟鱼皮具有坚韧耐用美观等特点,可制成高档皮革。此外,鲟鱼鳃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殊功效;鲟鱼油具有治疗烫伤的特效。总之,鲟鱼可以说浑身是宝,食用、药用,还可作保健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0:01:2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0:12:15编辑过]
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0:38:48编辑过]
盒子鱼
<P>多谢楼主!</P>
<P>当初有人拿第一幅图发帖说是发现未知生物,俺信以为真..........</P>
多些楼主。还是大海好,海纳百川不管是知道的、未知的,“美的”、“丑的”等等等等。。。大海给了每个热爱她的生物一片神秘莫测有亲切备至、宽广无垠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乐园。
[B]以下是引用[I]3212huxin[/I]在2005-12-7 21:03:00的发言:[/B][BR]<P>多谢楼主!</P><P>当初有人拿第一幅图发帖说是发现未知生物,俺信以为真..........</P>

谢谢支持。我要把这贴建设成超大最完善的海洋专贴。
<P>支持楼主,多么好的大海啊,不干净的不要往里放啊.</P>
[B]以下是引用[I]tulipe[/I]在2005-12-7 21:09:00的发言:[/B][BR]多些楼主。还是大海好,海纳百川不管是知道的、未知的,“美的”、“丑的”等等等等。。。大海给了每个热爱她的生物一片神秘莫测有亲切备至、宽广无垠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乐园。

这个应该最有生气又最美丽了。
七彩神仙鱼的基本资料  


  别名:七彩燕、铁饼、七彩、盘丽鱼
科种:慈鲷科
产地:南美洲亚玛逊河流域及贝伦地区、秘鲁、委内瑞拉、巴西、圭亚那
水温:25-28摄氏度℃
硬度:软性水
Ph值:6.2-6.8
可混养鱼:  七彩神仙鱼  月光鱼   体长:18-25cm、体高:16-25c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1:55:16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爱生活爱海洋[/I]在2005-12-7 21:54:00的发言:[/B][BR]来个国宝级的。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水栖哺乳类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白海豚属,拉丁文学名Sousa Chinensis (Osbeck,1765)。
中华白海豚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俗称。珠江口一带渔民称之为白海豚、白忌、白牛;福建人称之为“镇海鱼”、“妈祖鱼”;香港称之为Chinese white dolphin,或简称华白豚。至于国外有称之为Indo-Pacific hump –backed dolphin, 译为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我国有关专家认为,产于珠江口和厦门水域的白海豚,背鳍基部并无隆起,也不驼背,应废弃使用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或太平洋驼海豚等名称,统一使用S. Chinensis中译名称——中华白海豚。
二、中华白海豚生物学特征
1.体形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缍型,喙突出狭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2.呼吸系统
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3.定位系统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4.摄食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斑、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5.生殖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动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怀孕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m,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好贴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2:08:5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2:13:10编辑过]
看了第一幅图,我终于知道某使徒的原型是什么了......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80><STRONG><BIG><BIG><BIG>中国海海洋生物知多少?</BIG></BIG></BIG></STRONG></FONT></P>
<HR width=700 color=#ff0000>

<DIV align=center>
<TABLE width=700 border=0>

<TR>
<TD width="100%" bgColor=#fef0e0>
<P align=left><IMG src="http://www.coi.gov.cn/hyzy/biologic/zhi.gif" align=left><FONT color=#000000><BR>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FONT></P>
<P><FONT color=#000000>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BR><BR></FONT></P></TD></TR></TABLE></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7 22:32:32编辑过]
记得以前在动物世界里看过巨大的蝠鲼在海中的舞蹈。那已经成为了年少时神奇的记忆了。[em27]
动物世界的那个主题曲我还记得呢.....现在看discovery的动物星球....
  鲎(hou),在厦门朋友招待吃过一次,后来觉得罪过……人家毕竟是保护动物。不敢再吃了。
<P>  鲎的味道比较一般,那时零一年时候在浙江普陀山吃的,感觉闻着巨香无比,吃到口里却有股怪味道,吃不下去了。</P>
<P>  青岛也有这个东西,不过很少,而且据说是养殖的。</P>
海洋里对人类最友好的是海豚,就像天使一样!我觉得和人最亲近的动物陆地上是狗,海里就数海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