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圈的复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6:36
● 郑英豪
  两周前,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东道主为与会首长夫人安排了多项文娱节目,其中一项便是由一名老书法家挥巨笔写汉字。
  每年新年,日本民众都会选出一个汉字来代表当年令人记忆深刻的事件,再由京都清水寺的住持挥毫书写。去年,最热门的汉字是“灾”字,表示地震和台风不断,造成灾难连连。第二热门汉字则是“韩”字,以示韩剧大行其道,深受日本民众欢迎。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艺术精神的精粹,却在韩、日两国受到无比的尊重。令人不解的是,在汉字已经式微半个世纪的韩国,书法艺术还被视为文化典范,在重要的场合用以展示外宾。
  上述两个事件,说明千多年前便对日、韩两国的文化艺术产生强烈辐射的汉字,至今仍是两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影响力经久不衰。至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韩的经济复苏,在21世纪的开端,汉字再度成为一种牵引,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力量。这股趋势,可视为汉字圈的复兴。
  狭义而言,所谓的汉字圈是指纯粹使用中文的大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和语文中含有汉字的日本与韩国。广义而言,还可以将范围扩大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华族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及早已放弃汉字的越南。本文只以狭义汉字圈作为讨论对象。
汉字历尽沧桑
  汉字虽然在日、韩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是过去百多年来,却随着中国国势由盛转衰而历尽沧桑,尤其是在朝鲜半岛上的情况。
  基于历史渊源,朝鲜民族从千多年前便已使用汉文。到1443年,当时的世宗大王才开始创制韩文,并派遣学者到中国学习和研究语文,历时三年而成。之后,世宗下令推行韩文。但当时的贵族和知识阶层,仍以汉文为尊,不屑使用新创的文字,致使韩文沦为二等,被称为“谚文”,只在民间流通。
  韩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缺点是同音异义的词汇太多,无法精确的表达意思,容易产生歧义,因此不宜作为法律文字。这就是为什么在韩国宪法中,汉字竟占四分之一的比例。在20世纪初,由于受到日文的影响,韩文出现变革,形成一种韩汉并用的文字,类似于日文的情况。
  二战结束后,朝鲜民族自尊重新抬头,朝鲜半岛也发生政治巨变,形成南北韩对立的局面。于是过去近60年来,汉字也成为朝鲜民族自尊的牺牲品。朝鲜政府从1953年起便废除汉字,而韩国政府自从1946年开始限制汉字使用之后,便陆续推行了多项减用汉字的措施。在1970年,当时的总统朴正熙还颁布了废止汉字、强化韩文的政令。其结果,便见汉字逐渐在原本韩汉并书的韩文中消失,而新一代的韩国人之中,懂汉字者已经寥寥无几。
  直到1999年,当金大中总统上任之后,才颁布总统令,宣布在必要时得以在韩文中并书汉字,以确保公务文书能够准确表达。于是,汉字再度出现在交通指示牌、路牌等公共场合,让通晓汉字者一目了然。
  汉字重新在韩国受到重视,一方面说明韩文所存在的局限,正是汉字所能弥补的。而基于漫长的历史渊源,韩文同汉字事实上已建立难解难分的关系。另一方面,这正说明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让汉字重新在韩国抬头,找回原有的尊重。这股由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文字尊严,使得由中、日、韩三国所构成的汉字圈,展现不可忽视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庞大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从经济的角度,汉字圈不只是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而且也拥有庞大的中等消费阶层。三国之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三小时,却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亮点。这里拥有接近15亿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约6万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
  同时,在汉字圈内,约有5亿人口的人均所得达到1万美元的水平,消费人口相当于欧盟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消费需求,从房地产到家电到一般消费品,至今仍有待填补。全球各地,目前还在等待吸引汉字圈的旅客。
  北京大学法学学者吴志攀博士认为,汉字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链。例如,这区域目前在汽车方面的产能每年达1500万部,数量已经超越欧洲。同时,这里生产全球80%的个人电脑,90%的移动电话,80%的8英寸晶圆,20%的12英寸晶圆,90%的家电产品和80%的纺织品。此外,这里还生产世界上最多吨位的远洋轮船、数量最大的钢铁、化肥和全球面积最多的楼房。
  汉字圈的另一项特征是,中、日、韩三国在全球贸易额所占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而三者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与日俱增。目前,韩国的对外贸易,便有一半是来自汉字圈的贸易伙伴。
  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汉字圈中的日、韩两国,学习中文的人数也逐渐上升。根据报道,目前韩国国内学习中文的人数已经超过130万人,而在日本的外语学校当中,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超越学习德语和法语的人数。
  汉字圈的复兴是历史的吊诡。在汉字曾经是敏感话题的韩国,学习中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到中国求学的韩国人已经越来越多。这股中文热或许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更上层楼,我们应该会看到汉字的光芒不断放大,直到令人眩目。
  ·作者为《联合早报》评论员● 郑英豪
  两周前,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东道主为与会首长夫人安排了多项文娱节目,其中一项便是由一名老书法家挥巨笔写汉字。
  每年新年,日本民众都会选出一个汉字来代表当年令人记忆深刻的事件,再由京都清水寺的住持挥毫书写。去年,最热门的汉字是“灾”字,表示地震和台风不断,造成灾难连连。第二热门汉字则是“韩”字,以示韩剧大行其道,深受日本民众欢迎。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艺术精神的精粹,却在韩、日两国受到无比的尊重。令人不解的是,在汉字已经式微半个世纪的韩国,书法艺术还被视为文化典范,在重要的场合用以展示外宾。
  上述两个事件,说明千多年前便对日、韩两国的文化艺术产生强烈辐射的汉字,至今仍是两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影响力经久不衰。至今,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韩的经济复苏,在21世纪的开端,汉字再度成为一种牵引,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力量。这股趋势,可视为汉字圈的复兴。
  狭义而言,所谓的汉字圈是指纯粹使用中文的大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和语文中含有汉字的日本与韩国。广义而言,还可以将范围扩大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华族人口众多的国家,以及早已放弃汉字的越南。本文只以狭义汉字圈作为讨论对象。
汉字历尽沧桑
  汉字虽然在日、韩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是过去百多年来,却随着中国国势由盛转衰而历尽沧桑,尤其是在朝鲜半岛上的情况。
  基于历史渊源,朝鲜民族从千多年前便已使用汉文。到1443年,当时的世宗大王才开始创制韩文,并派遣学者到中国学习和研究语文,历时三年而成。之后,世宗下令推行韩文。但当时的贵族和知识阶层,仍以汉文为尊,不屑使用新创的文字,致使韩文沦为二等,被称为“谚文”,只在民间流通。
  韩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缺点是同音异义的词汇太多,无法精确的表达意思,容易产生歧义,因此不宜作为法律文字。这就是为什么在韩国宪法中,汉字竟占四分之一的比例。在20世纪初,由于受到日文的影响,韩文出现变革,形成一种韩汉并用的文字,类似于日文的情况。
  二战结束后,朝鲜民族自尊重新抬头,朝鲜半岛也发生政治巨变,形成南北韩对立的局面。于是过去近60年来,汉字也成为朝鲜民族自尊的牺牲品。朝鲜政府从1953年起便废除汉字,而韩国政府自从1946年开始限制汉字使用之后,便陆续推行了多项减用汉字的措施。在1970年,当时的总统朴正熙还颁布了废止汉字、强化韩文的政令。其结果,便见汉字逐渐在原本韩汉并书的韩文中消失,而新一代的韩国人之中,懂汉字者已经寥寥无几。
  直到1999年,当金大中总统上任之后,才颁布总统令,宣布在必要时得以在韩文中并书汉字,以确保公务文书能够准确表达。于是,汉字再度出现在交通指示牌、路牌等公共场合,让通晓汉字者一目了然。
  汉字重新在韩国受到重视,一方面说明韩文所存在的局限,正是汉字所能弥补的。而基于漫长的历史渊源,韩文同汉字事实上已建立难解难分的关系。另一方面,这正说明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让汉字重新在韩国抬头,找回原有的尊重。这股由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文字尊严,使得由中、日、韩三国所构成的汉字圈,展现不可忽视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庞大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从经济的角度,汉字圈不只是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而且也拥有庞大的中等消费阶层。三国之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三小时,却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亮点。这里拥有接近15亿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约6万3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
  同时,在汉字圈内,约有5亿人口的人均所得达到1万美元的水平,消费人口相当于欧盟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消费需求,从房地产到家电到一般消费品,至今仍有待填补。全球各地,目前还在等待吸引汉字圈的旅客。
  北京大学法学学者吴志攀博士认为,汉字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链。例如,这区域目前在汽车方面的产能每年达1500万部,数量已经超越欧洲。同时,这里生产全球80%的个人电脑,90%的移动电话,80%的8英寸晶圆,20%的12英寸晶圆,90%的家电产品和80%的纺织品。此外,这里还生产世界上最多吨位的远洋轮船、数量最大的钢铁、化肥和全球面积最多的楼房。
  汉字圈的另一项特征是,中、日、韩三国在全球贸易额所占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而三者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与日俱增。目前,韩国的对外贸易,便有一半是来自汉字圈的贸易伙伴。
  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汉字圈中的日、韩两国,学习中文的人数也逐渐上升。根据报道,目前韩国国内学习中文的人数已经超过130万人,而在日本的外语学校当中,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超越学习德语和法语的人数。
  汉字圈的复兴是历史的吊诡。在汉字曾经是敏感话题的韩国,学习中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到中国求学的韩国人已经越来越多。这股中文热或许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更上层楼,我们应该会看到汉字的光芒不断放大,直到令人眩目。
  ·作者为《联合早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