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红旗-9超低空击毁掠海目标 颠覆外界认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4:40:47
转自凤凰网的报道:http://news.ifeng.com/a/20160805/49723818_0.shtml
视频短片中红酒在空中以一个敏捷而华丽的转身俯冲而下准确的命中掠海超低空目标。转自凤凰网的报道:http://news.ifeng.com/a/20160805/49723818_0.shtml
视频短片中红酒在空中以一个敏捷而华丽的转身俯冲而下准确的命中掠海超低空目标。
确实帅爆,土耳其斯坦测试9中9
你不是第一个,但有可能是最后一个

http://m.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1050&mobile=1

http://m.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1654&mobile=1

http://m.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1101&mobile=1
华丽的空中飘移,太飘逸了。
颠覆平秃认知而已
后面的近乎90度转弯不是更猛么。
什么外界认知?几个跳大神的认知吧。
外界=汉和。。。。
500低高也就呆湾平秃瞎吵吵。三代防空弹有500低高的没?一代都比这低,你要非信,那我说50000也没办法,你自嗨就好。
这让平局、呆湾、中国黑、港灿们怎么活啊
直接拐弯90度俯冲,牛啊
HHQ9一开始就有燃气舵,然而HQ16最早服役的型号则没有
90度那个怎么回事,不科学啊,解释一下
国外一般用侧喷口实现这个,咱们这个确实很销魂
牛,这个确实牛。没的说。


红9冷垂发,弹射出筒后点火+燃气舵偏转,所以拐弯快
红16热垂发,筒内点火,冲天后再燃气舵偏转,所以拐弯慢

红9冷垂发,弹射出筒后点火+燃气舵偏转,所以拐弯快
红16热垂发,筒内点火,冲天后再燃气舵偏转,所以拐弯慢
这个也是颠覆性的。
leiyinyong1 发表于 2016-8-7 16:08
这个也是颠覆性的。
所见略同,红旗10突然变向跃升才是颠覆性认知

lvsunny 发表于 2016-8-7 14:36
国外一般用侧喷口实现这个,咱们这个确实很销魂


说反了,国外很多运用燃气舵技术,且基本属于应用主流,这种技术优势明显。而少部分运用侧推技术,例如俄,印。

lvsunny 发表于 2016-8-7 14:36
国外一般用侧喷口实现这个,咱们这个确实很销魂


说反了,国外很多运用燃气舵技术,且基本属于应用主流,这种技术优势明显。而少部分运用侧推技术,例如俄,印。
亮点挺多,两次鱼8发射,一次YJ18发射,
还有,
红旗10突然变向跃升
360截图20160807160350546.jpg
巨浪2
360截图20160807160952062.jpg
所见略同,红旗10突然变向跃升才是颠覆性认知
是的,我也在找这方面已流出的信息,东西比较新,目前很少。尤其是视频,多放上来啊
在什么情况下导弹需要使用燃气舵
燃气舵最早主要应用于弹道导弹上,因为弹道导弹通常是要飞出大气层的,而在大气层外没有空气介质的情况下,只能使用燃气舵来作控制舵面。
除弹道导弹外,现在很多防空导弹或空空导弹,虽然在空气中飞行,但也开始使用燃气舵,主要基于两种情况。
首先,是为了实现慢速情况下的迅速转向,这主要是针对防空导弹而言。一般来说目前只有采用垂直冷发射的防空导弹会采用燃气舵,采用垂直冷发射的话,垂直出筒一定高度后需要马上转向飞行目标方向,但此时导弹刚刚出筒,速度很慢,无法使用空气舵来实现导弹转向,只能通过燃气舵来实现。
其次,是为了实现大角度快速机动转向的需要,这主要是针对空空导弹而言的。现代先进空空导弹都强调具有“越肩发射”能力,也就是说,导弹发射后必须迅速进行180度转弯,在这种情况下,燃气舵更易实现小范围内大角度转弯,而如果使用空气舵的话,转弯半径会很大,可能就会因此丧失战机。
这样看的话,hh10刚才的画面,应该也是和hh9一样都属于燃气舵的运用。只不过,hh10的体积比9更小,转弯性能要求更高,从他采用360旋转斜置发射方式也可看出,他比9所防御的范围则更近,更灵活(特别是末端机动)。


..........

..........
超CD大 发表于 2016-8-7 15:59
红9冷垂发,弹射出筒后点火+燃气舵偏转,所以拐弯快
红16热垂发,筒内点火,冲天后再燃气舵偏转,所以拐弯 ...
反了,应该是HQ-16热发转弯快!您只要仔细想一想过程就知道了。
1. 不知道欧洲紫苑的助推器有没有燃气舵,只知道是弹体上有侧推小火箭,也不知道主弹体发动机有没有燃气舵。
2. 不知道有没有助推器的燃气舵结合弹体侧推小火箭的形式的。
酒后胡言 发表于 2016-8-7 17:01
反了,应该是HQ-16热发转弯快!您只要仔细想一想过程就知道了。
您仔细想一想过程,
红9冷垂发,弹射出筒后点火,因为导弹在筒外,所以燃气舵能立即偏转,点火的同时导弹就可以转弯

红16热垂发,筒内点火,只有冲出筒才能偏转燃气舵使导弹拐弯,
固体火箭一点火就冲天了12-131119133645Z9.jpg
超CD大 发表于 2016-8-7 17:25
您仔细想一想过程,
红9冷垂发,弹射出筒后点火,因为导弹在筒外,所以燃气舵能立即偏转,点火的同时导 ...
您都从零状态发射算起,再仔细想想过程?!


说下个人观点,有不对的两位别生气。个人认为基于其他情况都假定一样的状态下,冷发射在弹体弹出筒子的期间,燃气舵是不作用的;只有点着火时,才开始起作用;且导弹在冷发射期间,速度很慢的,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开始进行热助推及变向。所以,我的意思是,在其他因素考虑相同的条件下,仅仅比较两种发射方式影响到转向速度的情况,热发射方式比较占优势。至于选择冷发射有别的优势存在,比如冷发射使得单体离开发射筒相对比较安全,一旦出现点火失败,有角度的弹射使得弹体掉入海中,其次冷发射方式可避免考虑像热发射方式的隔热冷却问题等等。

说下个人观点,有不对的两位别生气。个人认为基于其他情况都假定一样的状态下,冷发射在弹体弹出筒子的期间,燃气舵是不作用的;只有点着火时,才开始起作用;且导弹在冷发射期间,速度很慢的,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开始进行热助推及变向。所以,我的意思是,在其他因素考虑相同的条件下,仅仅比较两种发射方式影响到转向速度的情况,热发射方式比较占优势。至于选择冷发射有别的优势存在,比如冷发射使得单体离开发射筒相对比较安全,一旦出现点火失败,有角度的弹射使得弹体掉入海中,其次冷发射方式可避免考虑像热发射方式的隔热冷却问题等等。
你不是第一个,但有可能是最后一个

http://m.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1050&mobile=1 ...
连环相撞事故,惨不忍睹。。
酒后胡言 发表于 2016-8-7 17:32
您都从零状态发射算起,再仔细想想过程?!
因为发射方式不同,只能从点火状态算起,
红9出筒后点火,因为导弹在筒外,所以点火的同时可以立即转弯,
红旗16在筒内点火,因为导弹在筒内不能转弯,只有出筒才能偏转燃气舵,但固体火箭瞬间推力大,出筒后的惯性一下子就冲天了。
leiyinyong1 发表于 2016-8-7 16:25
是的,我也在找这方面已流出的信息,东西比较新,目前很少。尤其是视频,多放上来啊
红旗10的八股

航天科技八院某型号研制十年成就一番事业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4/06/12

是晚上,时针早已走过数字9。

“咔嗒”。打火机声音落下数秒以后,一缕缕烟雾在会议室慢慢飘开,缓缓地经过投影仪,又被投映到墙壁的屏幕上,烟雾在屏幕上漂移的速度明显与屋内紧张的氛围不合拍。

接完开水回来的叶总放下水杯,环视会议室片刻后,拍了拍手掌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不能一锅粥,这样一晚上都定不了。”叶总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我建议大家只针对现有问题。”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某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大家只讨论今天的问题。”有人附和。但很快,会场内又三三两两“捉对厮杀”开来。叶总扫视会场数周后,走出了会议室。

这是一次日常的工作总结会,参会的包括八院、合作单位以及客户等多方人员,而这样的场景对他们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跨界”十年得来不易

“你采访其他人就可以了,型号是靠大家一起干的。”该型号总指挥张总笑着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请求。确实,回顾该型号的发展历程,他没有理由不为这支队伍感到骄傲。正是这个张总口中“团结向上和极具凝聚力的整体”,干出了一番不平常的事业。

接到电话的时候,唐总正在出差途中,院领导在电话里严肃地跟他说:“有个事情要你回来商量一下。”说是商量,其实组织上已经有了安排。就这样,这位陆地型号副总师成为了这个新型号的总设计师。

这是八院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号,之前没有类似型号的相关经验可供借鉴,理念是全新的,许多概念还处在模糊状态。原理上说得通不等于工程上行得通,要把想象变成型号实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前,八院已经对该型号进行了多年的预研,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型号方案也一直议而不决。对此,八院决定组建新的研制队伍攻关此型号。当张总接手的时候,该型号已经被竞争对手逼到了“关乎存亡”的悬崖边上。

新两总、新任务、新人马,等于一切从头再来。既然原来的路行不通,就得另外开辟道路,而这是新两总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这次职业生涯的“跨界”,让他们在这个新领域有了“眼前一抹黑”的“抓瞎”感;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不知者无畏”,少了几分束缚。

原来对该型号知之不多的两总把之前的文件材料全找了出来,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了一遍。在技术方案上,两总提出了和原来方案不一样的实现路径。但能不能成功,大家也“没有自信,觉得太难了”。“作为课题写写报告,要点经费可以,但是要做成产品,太难太难了,需要验证的东西太多了!”唐总一边摇着头,一边说,“好在当年年轻,干劲大。”

面对巨大压力,他们一方面重新进行总体方案论证,重新梳理关键技术,并重新“招兵买马”组织队伍;另一方面,按照准型号研制要求,制定顶层文件,如建立了产品质量、产品工艺、元器件检验和一系列标准化等十个可靠性保证大纲,确保研制按规范、按标准推进。就这样,一场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不说话,猛抽烟。”身边人如此描述攻关状态下的张总,碰上型号研制遇到瓶颈的时候,张总能在试验室里整天整天地攻关,一天只吃一顿饭,大家给他递点心填肚子的时候他也笑笑回绝,但是,当有人提出一个点子的时候,他抬起头说:“别急,你慢慢地仔细说。”

用了2年时间,这支队伍将型号研制的路径理顺;用了3年时间,使型号立项;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从立项研制到设计定型。这种速度在八院型号研制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攻关10年,该型号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填补了国内不少技术领域的空白。在张总“轻描淡写”的叙述中,依然能感觉到这段攻关路的波澜壮阔。

当该型号通过“史上最严苛考试”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十年磨一剑,一舞剑气动四方。

一直处于高压状态

“仿佛后面有一支枪在顶着你,让你不能有任何闪失。”型号副总师王总这样概括10年来的攻关工作。

伴随着型号的研制,被改变的还有研制人员的生活。

唐总此前负责的是成熟的系列型号,在一个领域干了近20年,“做事情驾轻就熟,不用那么费劲”,并且“很少加班,周末基本能保证休息”。但负责该型号以后,他几乎没有休过周末,更别说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个全新型号“从头到尾都是创新”,着实难度不小,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

自从加入到该型号以来,王总的“个人生活基本被剥夺了”。由于型号研制繁忙,为了照顾家庭,他和爱人商量:“要不,你别干了。”于是,爱人办了内退。

张总介绍,从队伍组建开始,就没有了节假日、上下班的时间概念,“白加黑”、“5加2”是他们工作常态。有一句话是这样概括的: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最正常的一天,他们的工作是从早上8点开始,晚上8点结束。而到了重要攻关时期,一切都变得“没谱”。为了型号,有的人转战全国南北,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出差在外。

忆苦思甜,柴博士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挺好”,她是此次试验队中唯一的女性,这位自称“女汉子”的女博士,在这样高强度的锻炼中,已经从崇拜两总们“什么问题都能轻松化解”的“小萝莉”,成长为“大家纷纷点赞”的“御姐”。

张总说,最让他们害怕的是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在研制过程中,不少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如同空气般让人看不见、抓不住,任你满腔热情,却不知如何下手。有时候,明明之前一切进展顺利,却突然出现失败,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敢接受,又得重新开始学习、试验……

“总是在惊喜和苦闷中交替着。”唐总如此描述科研之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氛围让他觉得压抑,立项之前是项目的前途未卜,立项后就如有张军令状,时间一直在倒逼着他们的工作。现在回头,唐总感叹“都不知道当年是怎么过来的”。

让研制人员庆幸的是,尽管越做越知道项目的难度,但也更清楚了路该怎么走。尽管也是一个“学习者”,但是唐总对研制越来越有信心了,“要是没把握就赶紧交给别人了,不能误了国家的事情。”“技术有风险,但在这条路上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王总的看法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

成就了一番事业

会议室里的小翟正和合作单位据理力争,这个1987年出生的大男生有着超乎他年龄的成熟。

读高中时,正赶上杨利伟“飞天”,航天带给他的是骄傲。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小翟放弃了华为等企业的高薪诱惑,毅然加入到航天事业中来,此时,航天带给他的只有神秘感。工作两年,“看到了也参与了许多在电视上一辈子也见不到的东西”,这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敬意,也让他找到了存在感。“一个人只有工作被重视,在团队中被重视,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站在试验场,小翟在忙碌中说出了这句话。

和小翟一样,小廖高中也正赶上“航天热”兴起,杨利伟的成功让他有了“祖国荣誉感”。2006年高考的时候,他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时保送八院读研,小廖开始跟着导师在型号中打打下手,研究生毕业后,他顺利地加入到了型号队伍中,工作时间不长却已经深切感受到航天的辛苦,但是“当初怀揣的理想还没有磨灭”。

当初这支研制队伍组建的时候,绝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39岁的唐总是里面数得上号的“老人”。“没立项、没底气,能有人来就不错了。”让唐总高兴的是,当年进了该型号“前途还不一定有”的大学生,现在一个个都成长起来,同时也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总算是没有耽误他们成长。”唐总说。

就算是唐总本人,也感觉到“在型号中成长特别快”,他解释,以前做成熟型号是站在别人肩膀上进行“小修小补”,只要遵循前人做法就行,许多问题不求甚解。而这个型号就像白纸一样,所有的问题都要想明白为什么,“没有这种经历就探索不到、把握不到型号研制的规律”。一路走来,让他对“困难”有了新的理解:“没有这样的经历,你的人生都将是平淡的,只有在起伏中你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再过两年,王总就要退休了,而这也是家人一直在期盼的一天,现在,家人已经开始制订他退休后的旅游计划。这位在型号成功之时也很少激动的转业军人说:“自己的工作对得起国家事业和自己。”

不管是唐总、王总还是叶总,他们原本都在成熟型号中干了多年,“也能轻松点一直干下去”,但最后他们都投身到了这个新型号中来,此后走上了一条充满了挑战的道路。正如王总所言,年轻的时候想干一番事业,但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而人生中做一些有风险、有挑战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当年型号立项之时,外协厂商闻风赶来,但在了解到该型号“要技术没技术、要钱没钱”之后,不少厂商扫兴而归,“谁能想到我们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呢?”叶总笑着说。
想不到我们的导弹能有这么优秀!
乌伤蓝天 发表于 2016-8-7 18:31
想不到我们的导弹能有这么优秀!
是的,但是美国的未必差,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希望高手有资料做个相关对比,但是具体性能参数都不的而知啊,我们HH10也只能目测,呵呵
超CD大 发表于 2016-8-7 17:46
因为发射方式不同,只能从点火状态算起,
红9出筒后点火,因为导弹在筒外,所以点火的同时可以立即转弯 ...
我去!发射指令总能按同时发来计算吧?!
酒后胡言 发表于 2016-8-7 18:58
我去!发射指令总能按同时发来计算吧?!
若论发射指令,热垂发,点火快,拐弯慢,而冷垂发,弹出后才点火,点火慢,拐弯快,总的反应时间就差不多。
酒后胡言 发表于 2016-8-7 17:03
1. 不知道欧洲紫苑的助推器有没有燃气舵,只知道是弹体上有侧推小火箭,也不知道主弹体发动机有没有燃气舵 ...
紫苑的助推器是矢量直接拐弯,比燃气舵间接拐弯快,
t01dc934e267ff1e172.jpg
轨控侧喷是与目标交会时才横加12G,不用于垂发拐弯。


垂发拐弯用侧喷的是俄道尔和英海介体
向中国军工技术人员致敬!你们辛苦了。
冷热发射技术对导弹初始转弯的快慢,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热发射虽然导弹出筒后速度高一些,但也要上升到一定高度,避开舰体上层建筑再转。这就与冷发射差不太多了。

对于像Tor、红十七这样的小弹的设计,虽然是冷发射,但是导弹在低速时通过头部附近的喷嘴,使弹体快速指向,拐弯速度反而比热发射要快得多。

如果是大弹打中远程目标,冷热发射初始条件的影响就更小了。
帅!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