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越老将虎罴威——记原昆明军区第14军军长张景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7:44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西线战场参战各军以昆明军区第14军的攻击正面最宽,推进距离最远,并于全线最先拿下了越南的省会城市,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总参的嘉奖。当时统率第14军浴血征战,且不顾危险亲自深入越南境内指挥部队的一军主官,就是第14军军长张景华。

1923年12月,张景华生于山东省汶上县五区张董村。山东尚学的风气兴盛,张景华的家庭虽然贫寒,但父母还是坚持把他送进了村里的私塾读书。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开始蹂躏山东,抗日烽火很快燃遍了齐鲁大地。张景华耳濡目染了时代风云,又受到了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老师影响,遂抱定了投笔从戒、抗日救国的人生目标。1938年12月,还不满15岁张景华与两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八路军,进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1团2连当了战士,从此走上了军旅道路。

由于部队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张景华一套军服穿了大半年也不换,很长时间不脱衣服睡觉,身上生了许多虱子。有一次他回家探望亲人,母亲看到张景华衣衫破旧、一身虱子的样子,不由心疼得哭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干八路了。然而张景华决心坚定,努力说服了家人,又回到了队伍上。因为张景华积极要求进步,作战勇敢,还有文化,部队领导便将他作为骨干培养。参军半年后,张景华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12月至1940年4月,时为班长的张景华被选送到八路军第115五师独立旅教导大队军政集训班学习。结业后,张景华被任命为鲁西军区特务1营1连青年干事,后任专职连党支部书记、连副政治指导员。1941年,张景华调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1连政治指导员。1942年11月,张景华调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昆张支队第2中队政治委员、连政治委员。1945年1月,又被派回家乡,担任了汶上县大队总支书记、副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中,张景华先后参加了东河、班鸠店、梁山北徐庄、平原寿张县突破合围、东平九区八里湾、张铁镇、坎上等战役战斗,经受了战火锻炼。

抗日战争结束时,张景华在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行军区第十二军分区政治部担任组织副科长。解放战争期间,张景华先后在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中担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徐州古城、陇海路李庄车站、睢杞、淮海战役小杨庄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张景华已是二野第17军50师149团团长。渡江战役之后,张景华随部队远征西南,一直打到了贵州、云南。在戍卫贵州期间,张景华奉命指挥部队深入山区剿匪。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先后剿灭了三德、剑河、天柱、岭南等地的土匪,消除了当地的百年匪患。在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张景华身经百战,两次负伤,已经成长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

1950年12月,张景华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在离开贵州去南京的路上,张景华一行突遭土匪伏击。危急关头,张景华指挥警卫班拼死突围,并夺过机枪亲自带头冲锋与土匪战斗。好在友邻部队很快赶到,张景华他们才脱离了险境。这是张景华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进入军事学院后,张景华从小打下的文化功底及在部队中多次参加学习养成的军政素质令他如鱼得水,学习成绩一直优异。1951年“十一”庆祝建国两周年在天安门广场阅兵时,张景华成为了军事学院方队的第4排第4人,光荣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张景华后来回忆说:“当晚毛主席接见并宴请我们,按规定,每人只许向主席敬一次酒,但我多敬了一次,因为我太激动了。”

1952年年中,张景华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回到了贵州。此时原来的老部队第17军50师已经撤消建制,张景华被分配到以第16军46师137团、47师141团和第17军49师145团为骨干合编组建的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担任团长。1952年8月,该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9师。

1955年,张景华升任陆军第49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当年9月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张景华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7年至1959年,张景华奉命指挥49师参加了四川黑水藏区的平叛剿匪战斗。1966年5月,张景华接替李凤岗成为了陆军第49师师长。

此时越南战争已经升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出兵抗美援越,先后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部队共32万多人进入越南协助北越作战。在此期间,中央军委还派出了多批解放军中高级指挥员入越进行考察,以了解越军和美军的作战特点,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张景华也奉派随考察组进入越南,通过“胡志明小道”秘密渗入越南南方考察兵要地志和双方的作战特点。这一段经历让张景华对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和稻田水网地区作战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他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自己还要二次带兵入越作战,只是当年的“同志加兄弟”已经变成了凶恶顽强的对手。

1969年11月,陆军第49师划归新组建的昆明军区陆军第11军建制,并从贵州移驻滇西。1970年1月,张景华被任命为陆军第11军副军长。

1978年10月,张景华正在云南腾冲组织军事演习,突然接到昆明军区的命令,任命他为陆军第14军军长,立即到任不得延误。张景华不敢耽搁,连家都没回就带着两个司机乘车出发了。经过昼夜兼程赶到军区时,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正等着他。张铚秀告诉张景华,中央准备对越南实施惩罚性的自卫还击行动,立即开始进行准备。为便于作战指挥,对昆明军区进行了人事调动,第14军军长黄德懋调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第14军政委刘炎田调任昆明军区副政委,第11军副军长张景华调任第14军军长,第14军副政委范新友接任第14军政委。11月6日,各任职命令正式下达。

张景华到开远第14军军部上任后,立即接手工作整军备战。由于“文革”结束时间并不长,留下来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在部队还有不少反映,思想情绪方面也比较混乱。张景华后来回忆:“我到任后即郑重宣布:当前的中心工作就是准备打仗,其他一切问题,打完仗再说,如有互相扯皮延误作战的,一律从严处置。大战在即,同志们的觉悟还是有的,全军上下的思想很快统一到备战上来了。”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昆明军区在1978年11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作战会议,决定陆军第14军所属甲种师40师于12月1日由师宗、陆良演习地区直接向中越边境秘密机动,于12月3日前集结于文山、马关、麻栗坡地区,担负支援边防斗争的机动作战任务。张景华和范新友从军区回到开远军部后立即进行部署,组织40师以演习为名向预定地域秘密集结。

在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对越自卫还击的战略展开命令后,昆明军区于12月10日召开了第二次作战会议,决定昆明军区第14军全部向云南中越边境地区集结,成都军区第13军奉命加强到云南方向归昆明军区指挥,各军先后实施战略展开。据此,第14军各部于12月17日开始从驻地出发,至25日前分别进至云南马关、仁和、古林箐、麻栗坡地区集结,准备歼灭越南黄连山省扣周以北的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张景华也带领精干的作战指挥先遣组来到文山边境,秘密进行地形勘察。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张景华带人走遍了边境前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地形资料。当时越南武装人员对中国边境的窜扰破坏比较频繁,一次张景华和先遣组住在一所偏僻的小学校里,还遭到了越军小分队的袭扰,好在是有惊无险。

1978年的最后一天,根据越南全面入侵柬埔寨的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开会决定扩大对越作战规模,增调部队参战,将作战目标扩大到越北省会城市。会议同时决定将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对调。杨得志于1979年1月7日飞赴昆明军区上任,不久便带领几位军区领导和军区机关有关部门的人员到达边境,连续到沿线的各个攻击点实地勘察地形,听取部队汇报,研究作战情况。1月15日,杨得志在河口的四连山上拍板,确定第13军、第14军的作战任务以红河为分界线,分别在东西两岸展开进攻。第14军首先歼灭红河东岸越南境内的老街、孟康、发隆、铺楼、郭参等地区防御之敌,尔后协同第13军消灭越军345师和316A师。在此期间,杨得志还单独召见了张景华,详细听取了张的汇报。对于张景华深入边境前沿勘察地形的果敢作风,杨得志表示很满意。

从1月23日至28日,第14军先后进行了3次部署调整,实施完成了战役展开。根据军委和军区指示,第14军将所属的乙种师41师、42师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刚入伍的新兵及调整提升了大批骨干和新干部。同时,补充、调整、修缮了各型枪支弹药与轻重火炮等武器装备,补充、调拨、屯积了大量军需物资,使后勤供应达到了战时标准。在此期间,第14军各部队有针对性地展开临战训练,从单兵技战术到各单位的地形、战斗适应性训练,从各级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到分队和兵种的组织协同、检验性综合演习等,急用先训,以老带新,临阵恶补,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指战员的基本战斗素质。为了准确摸清敌情,全军组织了13个侦察分队,采取多种手段,出境侦察144次,渗入越军纵深达10公里,捕捉俘虏,了解敌情。炮兵开设了69个观察所,完成了369平方公里的测地和射击准备。工兵也修筑急造军用公路25公里,构筑了军、师指挥所,保障了部队的及时前出。在临战准备阶段,张景华和范新友带领参谋作战人员多次下到基层,对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时进行了检查指导。

通过侦察获悉,第14军的进攻正面宽约83公里,越军在红河东岸一线布置有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黄连山省队192团一部和老街市队第6营一部,还有老街、孟康、发隆、那老等4个公安屯及民军一部,总兵力约4000余人,由第二军区直属炮兵168团提供纵深火力支援。主要防御老街、班菲、班甘、拔坡、那马、他辣、班老、孟康、发隆一线地域,核心阵地以班菲的7、8号公路岔路口向东至班甘地区公路两侧的山岳要隘形成重点。其阵地以野战工事为主,在老街、发隆、孟康地区结合山洞构筑有永久工事,火力配置比较完善,兵力少,火器多,弹药充足,并在边境前沿及要主道路两侧布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步兵345师118团和124团放在二线的铺楼、郭参一带,重点沿7号公路设防,并以一部兵力机动支援一线部队。一、二线加在一起,红河东岸的越军总兵力共约7000余人。此外,战争开打后,还有永富省队194团、特工46营及若干地方独立营西进增援。

根据查明的地形、敌情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张景华、范新友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作战会议和两次协同会议,研究敌情,区分任务,确定打法,并在沙盘与现地组织了协同。最后决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断敌退路的打法,首先歼灭老街、班菲、班老、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尔后直插郭参、铺楼,歼灭红河东岸之敌,并协同第13军歼灭越军345师和316A师。在具体部署上,以40师从右翼进攻,首先歼灭老街、班菲地区之敌,尔后向纵深穿插,控制朗洋西侧铁路桥,协同42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并随时准备协同第13军歼灭越军316A师;42师从中路进攻,首先歼灭拔坡、那马、班老地区之敌,打通从河口通向越南境内纵深的道路,尔后沿7号公路发展进攻,协同40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41师从左翼进攻,首先歼灭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尔后以一部兵力相机歼灭新马开、北河地区之敌,保障军主力侧翼安全,师主力进至班老、班菲、东家地区转为军预备队。军指挥所在红河州水果场开设。

为保障第14军作战,昆明军区将炮兵第4师213团(130火箭炮)、第49团2营(152加榴炮)、高炮第65师616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1营和防化团4连等兵种单位加强给了第14军。作战发起后,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黄德懋跟随第14军指挥所行动,加强该军的组织指挥。从双方的部署上看,第14军对红河东岸边境一线越军形成了10:1的兵力优势,对一、二线纵深50公里内越军形成了5.7:1的兵力优势。同时,在火力上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1以上的优势。全军摩拳擦掌,誓歼顽敌!

1979年2月17日凌晨,第14军各部队按计划先后向各自当面之敌发起了偷袭及强攻。右翼40师的主攻目标指向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该师118团偷渡南溪河,向老街东侧要点小曹发起猛烈突击。越军依托小曹周围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双方进行了反复拉锯。经过一昼夜激烈战斗,118团勇猛突破小曹地区越军防御,攻占了9个主要高地,共毙敌144人,对老街守敌形成了合围。119团在118团左侧向班菲地区之敌发起进攻,由于主攻营于穿插途中受阻,未能断敌退路,当日该团虽攻占4个高地,歼敌一部,但未能按计划解决班菲之敌。2月18日,40师给一线主攻团加强了预备队,继续实施突击。118团在炮兵和坦克支援下连续进攻,打下了老街外围多个要点,同时坚决击退了越军组织的十余次反击。战至19日中午,坦克引导118团步兵一举突入老街市区,并继续向纵深猛插,断敌退路及清剿残敌。19日下午,历时两昼夜的老街攻坚战结束,118团及配属部队胜利攻占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共歼敌437人。与此同时119团攻歼了班菲前沿重要制高点330高地及其西南诸高地之敌,但未能进占班菲,两昼夜战斗共歼敌252人。

中路42师奉命围歼拔坡、班老、那马地区之敌。担任正面突击任务的124团向据守拔坡地区的越军实施偷袭加强攻。该团先头2营5连的尖刀1排秘密摸进,勇猛奇袭,以少打多,一举歼灭拉敏林场之敌一个连大部,而自身仅伤亡各1人,创造了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夜间进攻战斗的经典战例。随后124团主力发动强攻,连续突击,先后夺占29、30、31、32、45、46、47、64号高地及391高地等要点,战至18日晚基本歼灭防守拔坡地区之敌,共歼敌205人。124团左侧的126团也向班老之敌发起进攻。该团2营克服困难,经两昼夜穿插到达水头以南无名高地指定位置,切断了班老地区之敌的退路。团主力从正面进攻,顺利攻占班老。19日拂晓,42师集中124团、126团的3个营兵力,向那马、他辣及班老南侧地区发起攻击。因越军抵抗微弱,当日中午即攻占上述地区,歼敌一部。至此,从河口至那马、班老段公路已经打通,后续部队和后勤物资得以源源不断供应上了前线。

左翼的41师分别向孟康、发隆地区守敌发起攻击。该师集中122团、123团和炮兵团主力,形成5倍于敌的兵力和9倍于敌的火力,采取穿插分割,钳形夹击,四面围攻的战术,经三天两夜艰苦战斗攻占孟康县城,歼敌637人。与此同时该师121团配属1个榴弹炮营,集中4倍于敌的兵力和9倍于敌的火力,采取“关门打狗”,三面合击的战术,激战至2月20日中午攻占发隆镇,歼灭守敌470人。

经过4天多的第一阶段进攻战斗,第14军各部相继攻占了老街、330高地、拔坡、那马、他辣、班老、扣周、孟康、发隆等红河东岸的边境一线全部要点,各部队向前推进4-14公里,歼灭性打击了越军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特工第21营和发隆公安大队,全歼了老街、那老、孟康、发隆等公安屯,共毙伤俘敌2000余人,为向纵深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红河东岸越军在遭到沉重打击后,紧急调动黄连山省队254团残部、345师118团、124团,黄连山省队192团、永富省队194团等兵力,在南征、龙徽、丰年、575高地、坂高、得南、朗忠、班甘、南樟、班罗、东家、栋光、朗多、郎勒、为麻、巴米、郭参、珊嘎、铺楼等要点组织梯次纵深防御,企图扼守7号公路和红河东岸要点,阻止中国军队前进。

在第一阶段作战期间,张景华和范新友、黄德懋坐镇军指挥所,及时听取汇报,掌握情况,明确决心,调整部署,下达命令,保障了指挥的连续性和战斗最后达成胜利。张景华后来回忆:“开战初的日子,是我从军几十年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天我都没有躺下睡过囫囵觉,实在困极了,就靠在军指挥所的椅背上打一个盹,有时刚一合眼,作战参谋就把我叫醒了……”
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进攻,粉碎越军的防御企图,根据昆明军区前指的指示,张景华和范新友决心以40师一部兵力进攻郎忠,然后直插郎洋铁路桥,切断红河两岸越军的机动通道,配合第13军歼灭越军345师于柑糖地区。师主力向南樟、班罗方向突击,切断越军退路;42师首先向坂高、575高地、班甘、半琴山进攻,歼灭该地区之敌,然后向郭参、铺楼方向发展进攻,与40师形成钳形攻击;取消41师121团歼灭新马开等地之敌的任务,全师集结于班老地区为军预备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张景华和范新友率领一部分机关人员组成军前指,相机前移实施组织指挥。

2月21日,第14军一线各师继续向纵深防御之敌发起进攻。40师从正面沿7号公路向班菲、南征、班罗、南樟、朗忠、朗洋地区推进,其3个步兵团在炮兵支援下互相配合,交替进攻,连续攻克班菲、南征、班罗、丰年、龙徽、朗忠、朗多等要点,并穿插夺取朗洋铁路桥,截断了红河两岸越军的机动通道,为下一步围歼红河东岸越军创造了战机。

42师将师预备队125团投入战斗,沿简易公路向坂高方向发展进攻。该团先后攻占那暴、110号高地、132号高地及其北侧地名高地、133号高地、220号高地、575高地北部山背、228号高地、231号高地等要点,至23日晚胜利攻占坂高,歼敌一部,并进至半琴山地域。与此同时,124团、126团也并肩向南当、得南、575高地、半琴山、班甘地区之敌发起进攻。21日中午,两个团突击至班甘、半琴山一线时,突遭越军炮火袭击,伤亡较大,发生混乱。不久越军又组织步兵进行反冲击,124团、126团冒着越军的猛烈炮火依托现地顽强阻击,先后击退了越军的多次反冲击,打得非常艰苦。由于一线部队无法判定站脚点和提供敌人的目标坐标,导致后方不敢进行炮火支援,42师首长只好命令两个团于黄昏后交替掩护撤回原出发阵地。张景华接到42师攻击受挫的报告后,命令该师调整部署,重新组织,继续发起进攻。22日,42师重新组织了炮火支援,124、126团再次发起突击。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击破南当、半琴山一线守敌,迅猛插向纵深。此时当面的越军主力已在炮火掩护下向东撤逃,抵抗明显减弱。124团势如破竹,合围班甘地区残敌,攻占越军黄连山省队254团得南团部,相继占领了210高地、得南和南征地区各要点。126团也攻占半琴山地域,继续向南发展。随后两个团组织清剿,大部歼灭了班甘、得南地区的残敌。至此,42师全部攻占坂高、班甘、半琴山、得南一线地区,歼灭性打击了黄连山省队254团残部、345师124团2营和在此执行修路任务的二军区直属89工炮团25营1连,共歼敌500余人。

根据一线主攻师的进展情况,张景华和范新友决定加快进攻速度,增加突击力量,遂于23日再次调整部署,命令军预备队41师在东家地区进入战斗,沿7号公路直插郭参;40师继续从正面实施攻击,沿朗多直插铺楼,控制朗格姆的红河渡口,断敌南逃之路,再向北卷击,协同41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42师转为军预备队,清剿得南、半琴山地区的残敌,保障军主力的侧翼安全。

41师奉命进入战斗,以主力122团、123团分别沿7号公路两翼向东发展进攻,同时以121团向栋光穿插,切断东家之敌退路,达成合围歼灭之。由于41师主力在推进时遭到越军顽强阻击,伤亡较大,前进迟缓,而121团也因误判位置未能插到栋光断敌退路,以致东家之敌大部逃跑。2月26日,昆明军区前指通报越军二军区一个装甲旅可能由安沛沿7号公路向西增援,指示第14军转入防御。张景华即命令40师在朗多以北地区组织防御,41师在栋光、班甘地区组织防御,协同阻击可能由安沛地区西援之敌。同日,总参谋部王尚荣副总长向昆明军区传达了军委首长的指示:云南方向第13军插到外波河,第14军插到栋光就不再前伸了。张景华和范新友等人考虑,由于红河东岸的越军溃退较快,对其的重击还不够,有些不甘心。因此他们向军区请示,还想打一仗。这一意见上报后,获得了总参和军委的同意,昆明军区指示第14军继续向纵深攻击,打到铺楼、郭参后再回撤。

2月27日早晨,根据军区的作战意图,张景华下达了下一阶段作战的命令:40师首先歼灭珊嘎、朗宫、郭米之敌,然后歼灭铺楼之敌,控制朗格姆的红河渡口,切断红河东岸越军的南逃退路;41师沿7号公路两侧发展进攻,歼灭郎勒、为麻之敌,打开进击郭参的通道,与40师协同歼灭红河东岸之敌;配属第14军作战的第11军32师(欠95团、炮兵团)在栋光地区进入战斗,向郭参、春斗、楠卡地区发展进攻。

受领作战任务后,40师以120团为第一梯队,119团为第二梯队,连夜冒雨出发,向当面越军发起迅猛地穿插包围。120团于3月1日凌晨一举攻占珊嘎东北侧无名高地,歼敌一部,尔后继续向朗宫发展进攻。为迅速抓住敌人,张景华电令40师:以主力直插铺楼,全歼该地区之敌后再回头歼灭郭米、朗宫地区之敌。据此40师命令120团除留1个连监视朗宫之敌外,主力与119团利用夜暗迅速秘密地向铺楼两翼穿插,关住铺楼、郭米守敌的大门,尔后将敌各个歼灭。已进至朗宫外围的120团接令后立即变更部署,以1个连监视朗宫之敌,团主力协同119团顶着滂沱大雨迅速插向铺楼。在克服了天色黑暗,雨雾弥漫,遍地泥泞等困难后,119团冒雨奔袭12公里率先插至铺楼,不顾疲劳立即投入攻击。经过6小时激战歼敌81人,于3月2日晚攻占铺楼,控制了朗格姆的红河渡口,完成了对郭米,巴米之敌的合围。120团因在穿插中一度迷失方向,于119团之后进至铺楼。根据40师命令,120团配属119团1营回兵北上,从侧后分割围歼郭米之敌。120团及119团1营迅速行动,经过战斗连续攻歼郭米、朗宫之敌,于3月5日晨攻占朗连,打通了朗连至铺楼的公路。至此,40师攻占了巴米、郭米、朗连,基本歼灭了该地区守敌,共歼敌198人,完成了军前指赋予的作战任务。

另一路进攻的41师以122团、123团成一个梯队投入战斗,主力沿7号公路及其两侧发起突击,同时各以1个步兵营沿7号公路两侧实施穿插,切断郎勒、为麻地区之敌的退路。由于穿插部队遭到越军顽强阻击,并且一度迷失方向,因此没有按时插到指定位置,未能对郎勒、为麻地区之敌达成合围。41师主力从正面推进,击破沿途越军拦阻,攻占多个要点,于3月1日黄昏攻占郎勒、为麻地区,打通了继续进击郭参的道路。随后41师转入巩固阵地,搜剿残敌,保障友邻攻击部队的侧翼安全。

根据昆明军区前指指示和第14军前指命令,第11军32师师部率94团、96团并配属41师123团和炮兵团,于3月1日在为麻以东的7号公路两侧加入战斗,向郭敦、朗宫、郭参、春斗方向发展进攻。32师两个团在炮兵支援下进展顺利,连续战斗5天,先后攻占守敌20余个阵地,占领郭参、春斗并前出到楠卡地区,共毙俘越军300余人,胜利完成了昆明军区前指和第14军赋予的作战任务。

在主攻部队大规模向前推进的同时,张景华、范新友、黄德懋指示二线部队在已占领地区清剿残敌和搜缴物资,扩大战果。据此各部队密切协同,划分区域,采取营分片、连分点、班组多路出击、早出晚归、先围后歼、向心搜剿等方法,对山洞、树林、草丛、水源、工事内等易隐蔽的地方进行了拉网合围、不留空隙地反复搜剿,每天均有所获,先后歼敌数百及缴获军用物资一批,进一步巩固了已占地域,扩大了战果。

随着部队向前推进,张景华也带领军前指不断前移,不顾危险地深入一线指导工作。他后来回忆道:“那天晚上我到了铺楼,那里有一个很大、由我国援建的粮库,里面堆满了我国人民勒紧裤带援助他们的各种食品,战士们都很气愤,部队下令每人都尽可能多带一些回去,部队也因此改善了几天生活。那天晚上,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我坐在军用吉普车里,怎么也睡不着,因为我惦记着战士们是否找到足以遮风避雨的地方。虽然我是军长,管着几万人马,但我有责任为每一个参战的士兵着想。”对于部队出国作战的纪律问题,张景华也回忆说:“在越南境内,我们还是很注意群众纪律的,对作战中炸坏的民房我们都把赔偿款放到显眼的地方,有的当面付款赔偿损失,部队砍了越南农民的甘蔗解渴,也会以量计价,予以补偿。”
至此,第14军的第二阶段作战结束。整个战斗历时12天,突破越军纵深防御,攻占了龙徽、南征、丰年、班罗、南樟、郎忠、得南、坂高、班甘、朗多、郎洋、栋光、郎勒、为麻、珊嘎、铺楼、朗宫、郭参、春斗、巴米、郭米、朗连等红河东岸要点,最远攻进80公里,共毙俘敌少校副团长以下2224人。

红河东岸的越军遭到重击后,军心涣散,溃逃成风,沿途抢劫,惊呼无法守住阵地。越军总部估计中国军队可能将继续向其纵深推进,于是在宣布全国总动员的同时,将二军区的344、334师两个生产师改编为满员战斗师,加紧构筑保安、安沛一线的沿红河两侧防御阵地,并从南方和老挝抽调部分部队驰援越西北。

在第14军主力继续攻歼红河东岸之敌的同时,张景华命令42师126团转赴云南马关县都竜地区,归云南省军区前指指挥,攻歼当面1672高地、马店、满邦、满镁、铺榜地区的越军,打掉这些仍被越军控制和盘踞的边境据点。126团按计划出动,在炮兵一部支援下先后攻歼老山、马店、满邦、满镁、老寨、扫果坪、南老、班波、铺榜等据点的防守越军,共毙俘敌191人,缴获了大量物资。

在3月5日中国政府宣告中国边防部队开始撤回国内后,张景华、范新友、黄德懋根据军委和军区的指示,组织参战部队从3月6日起,按照“由前至后,交替掩护,边剿边撤”的原则后撤回国。在撤退之前,各部队对越军的重要军政设施进行了彻底地破坏。其中包括坑道、工事、桥梁、油库、油罐、军营、监狱、公路、钢筋混凝土的通讯线杆等,以及战区内的越南党政机构设施和其他越南赖以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的军事设施。同时,在摧毁的交通设施附近和主要公路沿途埋设地雷,以延迟越军修复公路、桥梁等设施的时间和阻击越军尾追。

红河东岸的越军确是被打怕了,在中国政府宣布撤军回国后的一个星期里,并未敢组织较大规模力量尾追中国军队,而是在相距5-10公里后缓慢跟进,除冷枪冷炮外,未敢采取贸然行动。第14军各部交替掩护,井然有序地逐段后撤,于3月13日全部安全撤回到国境内,未少一步一卒,没有丢下一个伤员和烈士。张景华和范新友率领军前指也于3月10日经他辣、孟康入境,安全撤回到了云南马关。

在这次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张景华等指挥第14军及配属部队作战25天,作战正面83公里,突破越境纵深约40公里(实际距离达48-80公里),先后攻占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和孟康、铺楼等重要城镇,以及发隆、班老、拔坡、班甘、得南、郎忠、栋光、郭参等35个军事要点。全歼越军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特工21营、发隆公安大队和老街、孟康、发隆、那老、满镁等公安屯,基本歼灭越军345师124团,大部歼灭118团,部分歼灭黄连山省队192团和永富省队194团,共毙敌3875人,俘敌271人,合计歼敌4146人(不含伤敌数和32师歼敌数),缴获各种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一大批,炸毁战区内的大量坑道、短洞、工事、桥梁、油库、油罐、兵营、监狱、其他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水泥线杆等军政设施。第14军战斗伤亡3500余人(不含32师)。

对于率部参加这次自卫还击作战,张景华非常自豪,非常感慨。他后来回忆说:“通过这次战争,对我军的发展和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南亚国家心目中的地位,使那些饱受越南欺负的国家长出了一口气。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个说话算数的大国。……当时的越军很狂妄。他们的中高级军事指挥干部都是由我国免费培训,昆明陆军学校就培训过许多越军指挥官,把自己长期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经验都一骨脑地教给他们,所以他们对我们军队的战略战术相当熟悉。还有他们自认为刚赶走美国人又占领了柬埔寨,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而认为我军经过十年内乱元气大伤,所以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客观地讲,越军的战斗作风确实比较顽强。从我们作战中俘虏很少可证明这一点。再加上他们长期在亚热带丛林丘陵山地作战、训练和生活,比较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且熟悉当地地形地物,如他们可赤着脚在山地丛林中奔跑作战,对食物要求也很有限。1979年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在昆明召见了我,让我谈一下对敌军的认识。我说越军在小分队规模山地丛林游击作战方面比我军有一定优势,他们往往以小部队游击战术,骚扰迟滞我军,然后以大部队向我们反攻。而我军训练长期以来,一直以运动战阵地战为主,虽然战前加强了山地丘陵丛林作战方面的训练,但比起越军来还差一些,好在部队边打边改,较快地适应了多变的战场环境,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越军在营团规模作战方面比我军差距不小,再加上在重火器方面的不足,我军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杨司令对我的意见也深表赞同。这种情况在以后的骑线拔点和两山防御作战中就更明显了。”

1979年之后,越南当局将大量精锐部队调回北方边境,并且派兵秘密占领了国境线上的一些重要骑线点,继续向中国进行武装挑衅。1981年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昆明军区命令第14军42师担负收复云南边境扣林山地区的自卫还击作战任务。据此,张景华和其他军领导精心运筹,组织完成了这次作战的准备工作。临战前夕,张景华亲自下到42师师部坐镇,密切掌握一线局势。5月6日晚,42师各攻击部队开始秘密接敌。5月7日拂晓发动总攻,激战至下午15时攻占扣林山主峰1705.2高地和1682.3 高地及附近几个小高地,歼灭越军313师14团9营9连、11连大部,共毙敌170人。5月22日,42师组织兵力又攻占了1574.7高地及附近几个高地,全歼越军313师14团9营10连,击毙敌连长以下91人。至此42师胜利收复扣林山各高地,完成了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赋予的任务。此后张景华指挥42师转入防御作战。在60多天时间里,守备部队克服了山高坡陡、运输困难、缺粮缺水、暴雨塌方等困难,先后抗住了越军18000多发炮弹的轰击和从班到营的反扑偷袭392次,牢牢守住了阵地,直到防御态势基本稳定。在整个扣林山地区收复作战中,张景华指挥42师部队攻强守固,共歼敌802人,胜利完成使命,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

1983年5月14日,张景华卸任第14军军长职务。11月30日,他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在此期间,张景华参与组织指挥了1984年4、5月份开始的老山、者阴山作战后勤保障工作。1984年9月19日,张景华又调任昆明军区参谋长。1985年上半年,根据昆明军区首长轮流指挥的规定,张景华担任了昆明军区前指总指挥,负责指挥老山、者阴山坚守防御部队的作战行动。

1985年6月初,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昆明军区,将机构和防务合并到成都军区。6月5日,62岁的张景华响应中央军委号召,卸任昆明军区参谋长职务,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1988年7月,张景华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晚年的张景华兵心依旧,见证了国家强大和军队建设的蒸蒸日上,心中感到无比自豪。当回忆起70年代末他挥军惩越的那段历史时,张景华感慨地说:“日子过得真快呀,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现在中越两国关系也恢复正常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戍边流血牺牲的烈士们。没有他们,祖国的西南边疆是不会有现在这样安宁的,胜利是属于广大参战指战员的。”

2015年10月13日,张景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在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西线战场参战各军以昆明军区第14军的攻击正面最宽,推进距离最远,并于全线最先拿下了越南的省会城市,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总参的嘉奖。当时统率第14军浴血征战,且不顾危险亲自深入越南境内指挥部队的一军主官,就是第14军军长张景华。

1923年12月,张景华生于山东省汶上县五区张董村。山东尚学的风气兴盛,张景华的家庭虽然贫寒,但父母还是坚持把他送进了村里的私塾读书。1938年初,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开始蹂躏山东,抗日烽火很快燃遍了齐鲁大地。张景华耳濡目染了时代风云,又受到了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老师影响,遂抱定了投笔从戒、抗日救国的人生目标。1938年12月,还不满15岁张景华与两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参加了八路军,进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1团2连当了战士,从此走上了军旅道路。

由于部队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张景华一套军服穿了大半年也不换,很长时间不脱衣服睡觉,身上生了许多虱子。有一次他回家探望亲人,母亲看到张景华衣衫破旧、一身虱子的样子,不由心疼得哭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干八路了。然而张景华决心坚定,努力说服了家人,又回到了队伍上。因为张景华积极要求进步,作战勇敢,还有文化,部队领导便将他作为骨干培养。参军半年后,张景华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12月至1940年4月,时为班长的张景华被选送到八路军第115五师独立旅教导大队军政集训班学习。结业后,张景华被任命为鲁西军区特务1营1连青年干事,后任专职连党支部书记、连副政治指导员。1941年,张景华调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1连政治指导员。1942年11月,张景华调任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昆张支队第2中队政治委员、连政治委员。1945年1月,又被派回家乡,担任了汶上县大队总支书记、副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中,张景华先后参加了东河、班鸠店、梁山北徐庄、平原寿张县突破合围、东平九区八里湾、张铁镇、坎上等战役战斗,经受了战火锻炼。

抗日战争结束时,张景华在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行军区第十二军分区政治部担任组织副科长。解放战争期间,张景华先后在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中担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徐州古城、陇海路李庄车站、睢杞、淮海战役小杨庄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张景华已是二野第17军50师149团团长。渡江战役之后,张景华随部队远征西南,一直打到了贵州、云南。在戍卫贵州期间,张景华奉命指挥部队深入山区剿匪。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先后剿灭了三德、剑河、天柱、岭南等地的土匪,消除了当地的百年匪患。在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张景华身经百战,两次负伤,已经成长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

1950年12月,张景华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在离开贵州去南京的路上,张景华一行突遭土匪伏击。危急关头,张景华指挥警卫班拼死突围,并夺过机枪亲自带头冲锋与土匪战斗。好在友邻部队很快赶到,张景华他们才脱离了险境。这是张景华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进入军事学院后,张景华从小打下的文化功底及在部队中多次参加学习养成的军政素质令他如鱼得水,学习成绩一直优异。1951年“十一”庆祝建国两周年在天安门广场阅兵时,张景华成为了军事学院方队的第4排第4人,光荣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张景华后来回忆说:“当晚毛主席接见并宴请我们,按规定,每人只许向主席敬一次酒,但我多敬了一次,因为我太激动了。”

1952年年中,张景华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回到了贵州。此时原来的老部队第17军50师已经撤消建制,张景华被分配到以第16军46师137团、47师141团和第17军49师145团为骨干合编组建的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担任团长。1952年8月,该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9师。

1955年,张景华升任陆军第49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当年9月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张景华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7年至1959年,张景华奉命指挥49师参加了四川黑水藏区的平叛剿匪战斗。1966年5月,张景华接替李凤岗成为了陆军第49师师长。

此时越南战争已经升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出兵抗美援越,先后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部队共32万多人进入越南协助北越作战。在此期间,中央军委还派出了多批解放军中高级指挥员入越进行考察,以了解越军和美军的作战特点,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张景华也奉派随考察组进入越南,通过“胡志明小道”秘密渗入越南南方考察兵要地志和双方的作战特点。这一段经历让张景华对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和稻田水网地区作战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他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自己还要二次带兵入越作战,只是当年的“同志加兄弟”已经变成了凶恶顽强的对手。

1969年11月,陆军第49师划归新组建的昆明军区陆军第11军建制,并从贵州移驻滇西。1970年1月,张景华被任命为陆军第11军副军长。

1978年10月,张景华正在云南腾冲组织军事演习,突然接到昆明军区的命令,任命他为陆军第14军军长,立即到任不得延误。张景华不敢耽搁,连家都没回就带着两个司机乘车出发了。经过昼夜兼程赶到军区时,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正等着他。张铚秀告诉张景华,中央准备对越南实施惩罚性的自卫还击行动,立即开始进行准备。为便于作战指挥,对昆明军区进行了人事调动,第14军军长黄德懋调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第14军政委刘炎田调任昆明军区副政委,第11军副军长张景华调任第14军军长,第14军副政委范新友接任第14军政委。11月6日,各任职命令正式下达。

张景华到开远第14军军部上任后,立即接手工作整军备战。由于“文革”结束时间并不长,留下来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在部队还有不少反映,思想情绪方面也比较混乱。张景华后来回忆:“我到任后即郑重宣布:当前的中心工作就是准备打仗,其他一切问题,打完仗再说,如有互相扯皮延误作战的,一律从严处置。大战在即,同志们的觉悟还是有的,全军上下的思想很快统一到备战上来了。”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昆明军区在1978年11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作战会议,决定陆军第14军所属甲种师40师于12月1日由师宗、陆良演习地区直接向中越边境秘密机动,于12月3日前集结于文山、马关、麻栗坡地区,担负支援边防斗争的机动作战任务。张景华和范新友从军区回到开远军部后立即进行部署,组织40师以演习为名向预定地域秘密集结。

在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对越自卫还击的战略展开命令后,昆明军区于12月10日召开了第二次作战会议,决定昆明军区第14军全部向云南中越边境地区集结,成都军区第13军奉命加强到云南方向归昆明军区指挥,各军先后实施战略展开。据此,第14军各部于12月17日开始从驻地出发,至25日前分别进至云南马关、仁和、古林箐、麻栗坡地区集结,准备歼灭越南黄连山省扣周以北的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张景华也带领精干的作战指挥先遣组来到文山边境,秘密进行地形勘察。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张景华带人走遍了边境前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地形资料。当时越南武装人员对中国边境的窜扰破坏比较频繁,一次张景华和先遣组住在一所偏僻的小学校里,还遭到了越军小分队的袭扰,好在是有惊无险。

1978年的最后一天,根据越南全面入侵柬埔寨的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开会决定扩大对越作战规模,增调部队参战,将作战目标扩大到越北省会城市。会议同时决定将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对调。杨得志于1979年1月7日飞赴昆明军区上任,不久便带领几位军区领导和军区机关有关部门的人员到达边境,连续到沿线的各个攻击点实地勘察地形,听取部队汇报,研究作战情况。1月15日,杨得志在河口的四连山上拍板,确定第13军、第14军的作战任务以红河为分界线,分别在东西两岸展开进攻。第14军首先歼灭红河东岸越南境内的老街、孟康、发隆、铺楼、郭参等地区防御之敌,尔后协同第13军消灭越军345师和316A师。在此期间,杨得志还单独召见了张景华,详细听取了张的汇报。对于张景华深入边境前沿勘察地形的果敢作风,杨得志表示很满意。

从1月23日至28日,第14军先后进行了3次部署调整,实施完成了战役展开。根据军委和军区指示,第14军将所属的乙种师41师、42师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刚入伍的新兵及调整提升了大批骨干和新干部。同时,补充、调整、修缮了各型枪支弹药与轻重火炮等武器装备,补充、调拨、屯积了大量军需物资,使后勤供应达到了战时标准。在此期间,第14军各部队有针对性地展开临战训练,从单兵技战术到各单位的地形、战斗适应性训练,从各级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到分队和兵种的组织协同、检验性综合演习等,急用先训,以老带新,临阵恶补,在短时间内提高了指战员的基本战斗素质。为了准确摸清敌情,全军组织了13个侦察分队,采取多种手段,出境侦察144次,渗入越军纵深达10公里,捕捉俘虏,了解敌情。炮兵开设了69个观察所,完成了369平方公里的测地和射击准备。工兵也修筑急造军用公路25公里,构筑了军、师指挥所,保障了部队的及时前出。在临战准备阶段,张景华和范新友带领参谋作战人员多次下到基层,对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时进行了检查指导。

通过侦察获悉,第14军的进攻正面宽约83公里,越军在红河东岸一线布置有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黄连山省队192团一部和老街市队第6营一部,还有老街、孟康、发隆、那老等4个公安屯及民军一部,总兵力约4000余人,由第二军区直属炮兵168团提供纵深火力支援。主要防御老街、班菲、班甘、拔坡、那马、他辣、班老、孟康、发隆一线地域,核心阵地以班菲的7、8号公路岔路口向东至班甘地区公路两侧的山岳要隘形成重点。其阵地以野战工事为主,在老街、发隆、孟康地区结合山洞构筑有永久工事,火力配置比较完善,兵力少,火器多,弹药充足,并在边境前沿及要主道路两侧布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步兵345师118团和124团放在二线的铺楼、郭参一带,重点沿7号公路设防,并以一部兵力机动支援一线部队。一、二线加在一起,红河东岸的越军总兵力共约7000余人。此外,战争开打后,还有永富省队194团、特工46营及若干地方独立营西进增援。

根据查明的地形、敌情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张景华、范新友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作战会议和两次协同会议,研究敌情,区分任务,确定打法,并在沙盘与现地组织了协同。最后决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采取穿插分割,迂回包围,断敌退路的打法,首先歼灭老街、班菲、班老、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尔后直插郭参、铺楼,歼灭红河东岸之敌,并协同第13军歼灭越军345师和316A师。在具体部署上,以40师从右翼进攻,首先歼灭老街、班菲地区之敌,尔后向纵深穿插,控制朗洋西侧铁路桥,协同42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并随时准备协同第13军歼灭越军316A师;42师从中路进攻,首先歼灭拔坡、那马、班老地区之敌,打通从河口通向越南境内纵深的道路,尔后沿7号公路发展进攻,协同40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41师从左翼进攻,首先歼灭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尔后以一部兵力相机歼灭新马开、北河地区之敌,保障军主力侧翼安全,师主力进至班老、班菲、东家地区转为军预备队。军指挥所在红河州水果场开设。

为保障第14军作战,昆明军区将炮兵第4师213团(130火箭炮)、第49团2营(152加榴炮)、高炮第65师616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1营和防化团4连等兵种单位加强给了第14军。作战发起后,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黄德懋跟随第14军指挥所行动,加强该军的组织指挥。从双方的部署上看,第14军对红河东岸边境一线越军形成了10:1的兵力优势,对一、二线纵深50公里内越军形成了5.7:1的兵力优势。同时,在火力上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1以上的优势。全军摩拳擦掌,誓歼顽敌!

1979年2月17日凌晨,第14军各部队按计划先后向各自当面之敌发起了偷袭及强攻。右翼40师的主攻目标指向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该师118团偷渡南溪河,向老街东侧要点小曹发起猛烈突击。越军依托小曹周围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双方进行了反复拉锯。经过一昼夜激烈战斗,118团勇猛突破小曹地区越军防御,攻占了9个主要高地,共毙敌144人,对老街守敌形成了合围。119团在118团左侧向班菲地区之敌发起进攻,由于主攻营于穿插途中受阻,未能断敌退路,当日该团虽攻占4个高地,歼敌一部,但未能按计划解决班菲之敌。2月18日,40师给一线主攻团加强了预备队,继续实施突击。118团在炮兵和坦克支援下连续进攻,打下了老街外围多个要点,同时坚决击退了越军组织的十余次反击。战至19日中午,坦克引导118团步兵一举突入老街市区,并继续向纵深猛插,断敌退路及清剿残敌。19日下午,历时两昼夜的老街攻坚战结束,118团及配属部队胜利攻占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共歼敌437人。与此同时119团攻歼了班菲前沿重要制高点330高地及其西南诸高地之敌,但未能进占班菲,两昼夜战斗共歼敌252人。

中路42师奉命围歼拔坡、班老、那马地区之敌。担任正面突击任务的124团向据守拔坡地区的越军实施偷袭加强攻。该团先头2营5连的尖刀1排秘密摸进,勇猛奇袭,以少打多,一举歼灭拉敏林场之敌一个连大部,而自身仅伤亡各1人,创造了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夜间进攻战斗的经典战例。随后124团主力发动强攻,连续突击,先后夺占29、30、31、32、45、46、47、64号高地及391高地等要点,战至18日晚基本歼灭防守拔坡地区之敌,共歼敌205人。124团左侧的126团也向班老之敌发起进攻。该团2营克服困难,经两昼夜穿插到达水头以南无名高地指定位置,切断了班老地区之敌的退路。团主力从正面进攻,顺利攻占班老。19日拂晓,42师集中124团、126团的3个营兵力,向那马、他辣及班老南侧地区发起攻击。因越军抵抗微弱,当日中午即攻占上述地区,歼敌一部。至此,从河口至那马、班老段公路已经打通,后续部队和后勤物资得以源源不断供应上了前线。

左翼的41师分别向孟康、发隆地区守敌发起攻击。该师集中122团、123团和炮兵团主力,形成5倍于敌的兵力和9倍于敌的火力,采取穿插分割,钳形夹击,四面围攻的战术,经三天两夜艰苦战斗攻占孟康县城,歼敌637人。与此同时该师121团配属1个榴弹炮营,集中4倍于敌的兵力和9倍于敌的火力,采取“关门打狗”,三面合击的战术,激战至2月20日中午攻占发隆镇,歼灭守敌470人。

经过4天多的第一阶段进攻战斗,第14军各部相继攻占了老街、330高地、拔坡、那马、他辣、班老、扣周、孟康、发隆等红河东岸的边境一线全部要点,各部队向前推进4-14公里,歼灭性打击了越军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特工第21营和发隆公安大队,全歼了老街、那老、孟康、发隆等公安屯,共毙伤俘敌2000余人,为向纵深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红河东岸越军在遭到沉重打击后,紧急调动黄连山省队254团残部、345师118团、124团,黄连山省队192团、永富省队194团等兵力,在南征、龙徽、丰年、575高地、坂高、得南、朗忠、班甘、南樟、班罗、东家、栋光、朗多、郎勒、为麻、巴米、郭参、珊嘎、铺楼等要点组织梯次纵深防御,企图扼守7号公路和红河东岸要点,阻止中国军队前进。

在第一阶段作战期间,张景华和范新友、黄德懋坐镇军指挥所,及时听取汇报,掌握情况,明确决心,调整部署,下达命令,保障了指挥的连续性和战斗最后达成胜利。张景华后来回忆:“开战初的日子,是我从军几十年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天我都没有躺下睡过囫囵觉,实在困极了,就靠在军指挥所的椅背上打一个盹,有时刚一合眼,作战参谋就把我叫醒了……”
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进攻,粉碎越军的防御企图,根据昆明军区前指的指示,张景华和范新友决心以40师一部兵力进攻郎忠,然后直插郎洋铁路桥,切断红河两岸越军的机动通道,配合第13军歼灭越军345师于柑糖地区。师主力向南樟、班罗方向突击,切断越军退路;42师首先向坂高、575高地、班甘、半琴山进攻,歼灭该地区之敌,然后向郭参、铺楼方向发展进攻,与40师形成钳形攻击;取消41师121团歼灭新马开等地之敌的任务,全师集结于班老地区为军预备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张景华和范新友率领一部分机关人员组成军前指,相机前移实施组织指挥。

2月21日,第14军一线各师继续向纵深防御之敌发起进攻。40师从正面沿7号公路向班菲、南征、班罗、南樟、朗忠、朗洋地区推进,其3个步兵团在炮兵支援下互相配合,交替进攻,连续攻克班菲、南征、班罗、丰年、龙徽、朗忠、朗多等要点,并穿插夺取朗洋铁路桥,截断了红河两岸越军的机动通道,为下一步围歼红河东岸越军创造了战机。

42师将师预备队125团投入战斗,沿简易公路向坂高方向发展进攻。该团先后攻占那暴、110号高地、132号高地及其北侧地名高地、133号高地、220号高地、575高地北部山背、228号高地、231号高地等要点,至23日晚胜利攻占坂高,歼敌一部,并进至半琴山地域。与此同时,124团、126团也并肩向南当、得南、575高地、半琴山、班甘地区之敌发起进攻。21日中午,两个团突击至班甘、半琴山一线时,突遭越军炮火袭击,伤亡较大,发生混乱。不久越军又组织步兵进行反冲击,124团、126团冒着越军的猛烈炮火依托现地顽强阻击,先后击退了越军的多次反冲击,打得非常艰苦。由于一线部队无法判定站脚点和提供敌人的目标坐标,导致后方不敢进行炮火支援,42师首长只好命令两个团于黄昏后交替掩护撤回原出发阵地。张景华接到42师攻击受挫的报告后,命令该师调整部署,重新组织,继续发起进攻。22日,42师重新组织了炮火支援,124、126团再次发起突击。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击破南当、半琴山一线守敌,迅猛插向纵深。此时当面的越军主力已在炮火掩护下向东撤逃,抵抗明显减弱。124团势如破竹,合围班甘地区残敌,攻占越军黄连山省队254团得南团部,相继占领了210高地、得南和南征地区各要点。126团也攻占半琴山地域,继续向南发展。随后两个团组织清剿,大部歼灭了班甘、得南地区的残敌。至此,42师全部攻占坂高、班甘、半琴山、得南一线地区,歼灭性打击了黄连山省队254团残部、345师124团2营和在此执行修路任务的二军区直属89工炮团25营1连,共歼敌500余人。

根据一线主攻师的进展情况,张景华和范新友决定加快进攻速度,增加突击力量,遂于23日再次调整部署,命令军预备队41师在东家地区进入战斗,沿7号公路直插郭参;40师继续从正面实施攻击,沿朗多直插铺楼,控制朗格姆的红河渡口,断敌南逃之路,再向北卷击,协同41师歼灭红河东岸之敌;42师转为军预备队,清剿得南、半琴山地区的残敌,保障军主力的侧翼安全。

41师奉命进入战斗,以主力122团、123团分别沿7号公路两翼向东发展进攻,同时以121团向栋光穿插,切断东家之敌退路,达成合围歼灭之。由于41师主力在推进时遭到越军顽强阻击,伤亡较大,前进迟缓,而121团也因误判位置未能插到栋光断敌退路,以致东家之敌大部逃跑。2月26日,昆明军区前指通报越军二军区一个装甲旅可能由安沛沿7号公路向西增援,指示第14军转入防御。张景华即命令40师在朗多以北地区组织防御,41师在栋光、班甘地区组织防御,协同阻击可能由安沛地区西援之敌。同日,总参谋部王尚荣副总长向昆明军区传达了军委首长的指示:云南方向第13军插到外波河,第14军插到栋光就不再前伸了。张景华和范新友等人考虑,由于红河东岸的越军溃退较快,对其的重击还不够,有些不甘心。因此他们向军区请示,还想打一仗。这一意见上报后,获得了总参和军委的同意,昆明军区指示第14军继续向纵深攻击,打到铺楼、郭参后再回撤。

2月27日早晨,根据军区的作战意图,张景华下达了下一阶段作战的命令:40师首先歼灭珊嘎、朗宫、郭米之敌,然后歼灭铺楼之敌,控制朗格姆的红河渡口,切断红河东岸越军的南逃退路;41师沿7号公路两侧发展进攻,歼灭郎勒、为麻之敌,打开进击郭参的通道,与40师协同歼灭红河东岸之敌;配属第14军作战的第11军32师(欠95团、炮兵团)在栋光地区进入战斗,向郭参、春斗、楠卡地区发展进攻。

受领作战任务后,40师以120团为第一梯队,119团为第二梯队,连夜冒雨出发,向当面越军发起迅猛地穿插包围。120团于3月1日凌晨一举攻占珊嘎东北侧无名高地,歼敌一部,尔后继续向朗宫发展进攻。为迅速抓住敌人,张景华电令40师:以主力直插铺楼,全歼该地区之敌后再回头歼灭郭米、朗宫地区之敌。据此40师命令120团除留1个连监视朗宫之敌外,主力与119团利用夜暗迅速秘密地向铺楼两翼穿插,关住铺楼、郭米守敌的大门,尔后将敌各个歼灭。已进至朗宫外围的120团接令后立即变更部署,以1个连监视朗宫之敌,团主力协同119团顶着滂沱大雨迅速插向铺楼。在克服了天色黑暗,雨雾弥漫,遍地泥泞等困难后,119团冒雨奔袭12公里率先插至铺楼,不顾疲劳立即投入攻击。经过6小时激战歼敌81人,于3月2日晚攻占铺楼,控制了朗格姆的红河渡口,完成了对郭米,巴米之敌的合围。120团因在穿插中一度迷失方向,于119团之后进至铺楼。根据40师命令,120团配属119团1营回兵北上,从侧后分割围歼郭米之敌。120团及119团1营迅速行动,经过战斗连续攻歼郭米、朗宫之敌,于3月5日晨攻占朗连,打通了朗连至铺楼的公路。至此,40师攻占了巴米、郭米、朗连,基本歼灭了该地区守敌,共歼敌198人,完成了军前指赋予的作战任务。

另一路进攻的41师以122团、123团成一个梯队投入战斗,主力沿7号公路及其两侧发起突击,同时各以1个步兵营沿7号公路两侧实施穿插,切断郎勒、为麻地区之敌的退路。由于穿插部队遭到越军顽强阻击,并且一度迷失方向,因此没有按时插到指定位置,未能对郎勒、为麻地区之敌达成合围。41师主力从正面推进,击破沿途越军拦阻,攻占多个要点,于3月1日黄昏攻占郎勒、为麻地区,打通了继续进击郭参的道路。随后41师转入巩固阵地,搜剿残敌,保障友邻攻击部队的侧翼安全。

根据昆明军区前指指示和第14军前指命令,第11军32师师部率94团、96团并配属41师123团和炮兵团,于3月1日在为麻以东的7号公路两侧加入战斗,向郭敦、朗宫、郭参、春斗方向发展进攻。32师两个团在炮兵支援下进展顺利,连续战斗5天,先后攻占守敌20余个阵地,占领郭参、春斗并前出到楠卡地区,共毙俘越军300余人,胜利完成了昆明军区前指和第14军赋予的作战任务。

在主攻部队大规模向前推进的同时,张景华、范新友、黄德懋指示二线部队在已占领地区清剿残敌和搜缴物资,扩大战果。据此各部队密切协同,划分区域,采取营分片、连分点、班组多路出击、早出晚归、先围后歼、向心搜剿等方法,对山洞、树林、草丛、水源、工事内等易隐蔽的地方进行了拉网合围、不留空隙地反复搜剿,每天均有所获,先后歼敌数百及缴获军用物资一批,进一步巩固了已占地域,扩大了战果。

随着部队向前推进,张景华也带领军前指不断前移,不顾危险地深入一线指导工作。他后来回忆道:“那天晚上我到了铺楼,那里有一个很大、由我国援建的粮库,里面堆满了我国人民勒紧裤带援助他们的各种食品,战士们都很气愤,部队下令每人都尽可能多带一些回去,部队也因此改善了几天生活。那天晚上,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我坐在军用吉普车里,怎么也睡不着,因为我惦记着战士们是否找到足以遮风避雨的地方。虽然我是军长,管着几万人马,但我有责任为每一个参战的士兵着想。”对于部队出国作战的纪律问题,张景华也回忆说:“在越南境内,我们还是很注意群众纪律的,对作战中炸坏的民房我们都把赔偿款放到显眼的地方,有的当面付款赔偿损失,部队砍了越南农民的甘蔗解渴,也会以量计价,予以补偿。”
至此,第14军的第二阶段作战结束。整个战斗历时12天,突破越军纵深防御,攻占了龙徽、南征、丰年、班罗、南樟、郎忠、得南、坂高、班甘、朗多、郎洋、栋光、郎勒、为麻、珊嘎、铺楼、朗宫、郭参、春斗、巴米、郭米、朗连等红河东岸要点,最远攻进80公里,共毙俘敌少校副团长以下2224人。

红河东岸的越军遭到重击后,军心涣散,溃逃成风,沿途抢劫,惊呼无法守住阵地。越军总部估计中国军队可能将继续向其纵深推进,于是在宣布全国总动员的同时,将二军区的344、334师两个生产师改编为满员战斗师,加紧构筑保安、安沛一线的沿红河两侧防御阵地,并从南方和老挝抽调部分部队驰援越西北。

在第14军主力继续攻歼红河东岸之敌的同时,张景华命令42师126团转赴云南马关县都竜地区,归云南省军区前指指挥,攻歼当面1672高地、马店、满邦、满镁、铺榜地区的越军,打掉这些仍被越军控制和盘踞的边境据点。126团按计划出动,在炮兵一部支援下先后攻歼老山、马店、满邦、满镁、老寨、扫果坪、南老、班波、铺榜等据点的防守越军,共毙俘敌191人,缴获了大量物资。

在3月5日中国政府宣告中国边防部队开始撤回国内后,张景华、范新友、黄德懋根据军委和军区的指示,组织参战部队从3月6日起,按照“由前至后,交替掩护,边剿边撤”的原则后撤回国。在撤退之前,各部队对越军的重要军政设施进行了彻底地破坏。其中包括坑道、工事、桥梁、油库、油罐、军营、监狱、公路、钢筋混凝土的通讯线杆等,以及战区内的越南党政机构设施和其他越南赖以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的军事设施。同时,在摧毁的交通设施附近和主要公路沿途埋设地雷,以延迟越军修复公路、桥梁等设施的时间和阻击越军尾追。

红河东岸的越军确是被打怕了,在中国政府宣布撤军回国后的一个星期里,并未敢组织较大规模力量尾追中国军队,而是在相距5-10公里后缓慢跟进,除冷枪冷炮外,未敢采取贸然行动。第14军各部交替掩护,井然有序地逐段后撤,于3月13日全部安全撤回到国境内,未少一步一卒,没有丢下一个伤员和烈士。张景华和范新友率领军前指也于3月10日经他辣、孟康入境,安全撤回到了云南马关。

在这次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张景华等指挥第14军及配属部队作战25天,作战正面83公里,突破越境纵深约40公里(实际距离达48-80公里),先后攻占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和孟康、铺楼等重要城镇,以及发隆、班老、拔坡、班甘、得南、郎忠、栋光、郭参等35个军事要点。全歼越军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特工21营、发隆公安大队和老街、孟康、发隆、那老、满镁等公安屯,基本歼灭越军345师124团,大部歼灭118团,部分歼灭黄连山省队192团和永富省队194团,共毙敌3875人,俘敌271人,合计歼敌4146人(不含伤敌数和32师歼敌数),缴获各种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一大批,炸毁战区内的大量坑道、短洞、工事、桥梁、油库、油罐、兵营、监狱、其他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水泥线杆等军政设施。第14军战斗伤亡3500余人(不含32师)。

对于率部参加这次自卫还击作战,张景华非常自豪,非常感慨。他后来回忆说:“通过这次战争,对我军的发展和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南亚国家心目中的地位,使那些饱受越南欺负的国家长出了一口气。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个说话算数的大国。……当时的越军很狂妄。他们的中高级军事指挥干部都是由我国免费培训,昆明陆军学校就培训过许多越军指挥官,把自己长期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经验都一骨脑地教给他们,所以他们对我们军队的战略战术相当熟悉。还有他们自认为刚赶走美国人又占领了柬埔寨,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而认为我军经过十年内乱元气大伤,所以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客观地讲,越军的战斗作风确实比较顽强。从我们作战中俘虏很少可证明这一点。再加上他们长期在亚热带丛林丘陵山地作战、训练和生活,比较适应恶劣的环境,并且熟悉当地地形地物,如他们可赤着脚在山地丛林中奔跑作战,对食物要求也很有限。1979年自卫反击战结束不久,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在昆明召见了我,让我谈一下对敌军的认识。我说越军在小分队规模山地丛林游击作战方面比我军有一定优势,他们往往以小部队游击战术,骚扰迟滞我军,然后以大部队向我们反攻。而我军训练长期以来,一直以运动战阵地战为主,虽然战前加强了山地丘陵丛林作战方面的训练,但比起越军来还差一些,好在部队边打边改,较快地适应了多变的战场环境,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越军在营团规模作战方面比我军差距不小,再加上在重火器方面的不足,我军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杨司令对我的意见也深表赞同。这种情况在以后的骑线拔点和两山防御作战中就更明显了。”

1979年之后,越南当局将大量精锐部队调回北方边境,并且派兵秘密占领了国境线上的一些重要骑线点,继续向中国进行武装挑衅。1981年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昆明军区命令第14军42师担负收复云南边境扣林山地区的自卫还击作战任务。据此,张景华和其他军领导精心运筹,组织完成了这次作战的准备工作。临战前夕,张景华亲自下到42师师部坐镇,密切掌握一线局势。5月6日晚,42师各攻击部队开始秘密接敌。5月7日拂晓发动总攻,激战至下午15时攻占扣林山主峰1705.2高地和1682.3 高地及附近几个小高地,歼灭越军313师14团9营9连、11连大部,共毙敌170人。5月22日,42师组织兵力又攻占了1574.7高地及附近几个高地,全歼越军313师14团9营10连,击毙敌连长以下91人。至此42师胜利收复扣林山各高地,完成了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赋予的任务。此后张景华指挥42师转入防御作战。在60多天时间里,守备部队克服了山高坡陡、运输困难、缺粮缺水、暴雨塌方等困难,先后抗住了越军18000多发炮弹的轰击和从班到营的反扑偷袭392次,牢牢守住了阵地,直到防御态势基本稳定。在整个扣林山地区收复作战中,张景华指挥42师部队攻强守固,共歼敌802人,胜利完成使命,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

1983年5月14日,张景华卸任第14军军长职务。11月30日,他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后勤部部长。在此期间,张景华参与组织指挥了1984年4、5月份开始的老山、者阴山作战后勤保障工作。1984年9月19日,张景华又调任昆明军区参谋长。1985年上半年,根据昆明军区首长轮流指挥的规定,张景华担任了昆明军区前指总指挥,负责指挥老山、者阴山坚守防御部队的作战行动。

1985年6月初,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昆明军区,将机构和防务合并到成都军区。6月5日,62岁的张景华响应中央军委号召,卸任昆明军区参谋长职务,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1988年7月,张景华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晚年的张景华兵心依旧,见证了国家强大和军队建设的蒸蒸日上,心中感到无比自豪。当回忆起70年代末他挥军惩越的那段历史时,张景华感慨地说:“日子过得真快呀,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现在中越两国关系也恢复正常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戍边流血牺牲的烈士们。没有他们,祖国的西南边疆是不会有现在这样安宁的,胜利是属于广大参战指战员的。”

2015年10月13日,张景华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不错不错 向你致敬
向老兵致敬!
借这个帖子问一下,楼主写的老电影背后的故事最近几个月是不是都没有更新啊?关于淮海战役是不是还没写?
轩辕天行 发表于 2016-8-1 20:20
借这个帖子问一下,楼主写的老电影背后的故事最近几个月是不是都没有更新啊?关于淮海战役是不是还没写?
一写就是几万字,那是个辛苦活,得慢慢来。别急,下一篇笕桥英烈传正在写。淮海的早呢,排在前边的还有彭大将军、打击侵略者、百团大战、铁血昆仑关、大渡河、喋血孤城、1211高地的保卫者、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