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此种良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6:27
随着巴金老人的逝世,他的“讲真话”三字或许已成绝响。但是,讲真话这种美德,却不应该随着他的凋零而消失。相反的是,这才是每一代人都应该维护的优良美德。巴金的道德勇气,令我想起另一位勇于讲真话的西方老人。
去年我回中国,在峨眉山下拜会四川作家高缨先生。他知道我曾在苏联解体前后长期在那里生活过,故特地将他正在阅读的法国作家纪德的《访苏归来》一书相赠。直到最近我把该书细细读过之后才终于明白,作为一名资深中共党员的高缨先生,为什么要把这样一本书推介给我。
看到了苏联的真面目
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最先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曾加入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他应苏联政府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席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为期十周的访问。
然而,想象中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纪德发觉自己原来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于是归国之后发表《访苏归来》一书,因此掀起轩然大波。他本人也在一夜之间,由原来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和“背叛者”。

纪德当年已经是67岁的老人,他是怀着一颗景仰的心,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苏联去朝圣的。他说:“苏联对我们曾经意味着什么?不止是一个遴选的祖国,还是一个榜样、一个向导。我们所梦想的、几乎不敢期望的,但始终致力追求的却在那里发生了。”
纪德是作为一名法共党员接受苏联作协的邀请前往访问,并应邀在高尔基盛大的葬礼上致词。当时,他与斯大林等苏共重要领导人一同站在了红场的主席台上。
然而,为期两个月的“朝圣”之旅吹散了纪德心中萦绕在莫斯科上空的玫瑰色云团,他在苏联看到的是商品短缺,弄虚作假,官僚主义和政治迫害,是“一切降低人的价值的东西,一切减退人的智慧、信念和锐气的东西”。
他对苏联爱之深,恨之切,感到如鲠在咽,不能不一吐为快。因此,他回国当年就写了《访苏归来》,批判苏联社会现实里的阴暗面,并指出无所不在的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将在斯大林和人民中间划下一条可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根据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思,勇敢地讲了真话。
他看到“苏联的朋友往往拒绝看坏的方面,至少拒绝承认这一方面;以致关于苏联的实话往往被人带着恨说出来,而谎言则被人带着爱说出来。”
戳穿苏联的种种谎言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纪德既然看到苏联表面光鲜背后的真面目,就不能说假话,而良知也不允许他保持沉默。他说:“我的作用就是揭穿谎言,我拥抱的是真理,假如党离开真理,我当即就离开党。”
他在书中写到:“没有一个政党能够束缚我,能够阻止我去爱真理,去爱真理过于爱党。”他认为真诚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事关大多数人和我本人的信仰。”在当时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年代,纪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打击报复,站出来讲真话,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不令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他在书中揭露当时苏联人的生活条件低下,许多家庭食不果腹,但他们却又十分满足,莫名其妙总要露出一种优越感,认为其他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苏联的工人自认为他们很幸福,而不幸的是,“他们的幸福是由希望、信赖和无知构成的。”
纪德注意到苏联宣布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但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那些“革命的受益者”享受特权,对下属、佣人和普通劳动者,明显流露出冷漠和轻蔑。他们大力提倡自我批评但又缺乏批评精神,只准讨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的路线和政策,而绝不可以涉及路线和政策本身。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颂扬不能批评,否则就要倒霉。
他指出,苏联一方面大谈弘扬文化,一方面又思想贫穷,作家和艺术家必须遵照党的路线创作,把群众的思想“深加工”,与之保持一致,并借助《真理报》一呼百应的气势搞臭和清除反对派。他看到的不是无产阶级掌权,而是斯大林一个人的专政。他看到的不是生机勃勃,而是死气沉沉、闭关锁国的苏联。
纪德不忘反思自己的过去说,他多年苦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过分浸润,结果到了苏联反倒十分迷惘了。“最好的和普通的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特权无比美妙,而普通生活却那么低劣,或者那么糟糕。”他甚至指出,“今天在其他任何国家,哪怕在希特勒的德国,人们的思想也不会比这里更不自由、更遭受扭曲、更胆战心惊、更唯唯诺诺。”
纪德在书中指出,人们当时谈论苏联的时候,“实话往往基于恨,假话往往出于爱”。可是他认为,“谎言,哪怕是默认的谎言,看上去倒可能显得很合时宜,坚持谎言也同样如此;但是,这正中敌人的下怀。而讲真话,讲出来再怎么令人痛心,刺伤也只能是为了治病。”
文革以来中国没有文学巨著
谈到苏联的文艺创作,纪德说:“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最优秀分子,从不欣赏一部作品中崭新的、潜在的、令人困惑的因素,他们只欢迎已经熟悉的东西,即平庸的东西。当初有资产阶级的平庸,同样,现在有革命的平庸。”

我相信,对于当年处于鼎盛时期的高尔基文学和马雅可夫斯基等“革命诗人”,纪德都保留着他自己的看法。
不久前,中国作家白桦来新加坡谈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文学时指出,就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大灾大难往往是产生伟大文学作品的催生婆。可是,经历过残酷的反右斗争和“文革”的深重苦难之后,为什么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一部惊天动地的大作品?
我终于在纪德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纪德写道:“作品中附和一种学说,哪怕附和最健全的、颠扑不破的一种学说的东西,从来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深层价值,并使其流传下去。作品具有深层价值并能流传下去的原因,恰恰在于它提出新的疑问,超前提出疑问,以及超前回答尚未提出的问题。”
他说:“我十分担心,充满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借此今天获得成功的大量作品,过不了多久,就会让来接触的人闻到无法忍受的诊所味;而我认为,作品只有摆脱这种顾忌,才最有价值。……没有自由,艺术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掩卷沉思,忽然心头一亮:原来良知无所谓东方或西方,而中国目前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良知。
联合早报\徐伏钢随着巴金老人的逝世,他的“讲真话”三字或许已成绝响。但是,讲真话这种美德,却不应该随着他的凋零而消失。相反的是,这才是每一代人都应该维护的优良美德。巴金的道德勇气,令我想起另一位勇于讲真话的西方老人。
去年我回中国,在峨眉山下拜会四川作家高缨先生。他知道我曾在苏联解体前后长期在那里生活过,故特地将他正在阅读的法国作家纪德的《访苏归来》一书相赠。直到最近我把该书细细读过之后才终于明白,作为一名资深中共党员的高缨先生,为什么要把这样一本书推介给我。
看到了苏联的真面目
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1869-1951)最先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曾加入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他应苏联政府邀请,以国宾的身份出席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为期十周的访问。
然而,想象中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纪德发觉自己原来陷入了乌托邦式的空想之中。于是归国之后发表《访苏归来》一书,因此掀起轩然大波。他本人也在一夜之间,由原来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友人变成“敌人”和“背叛者”。

纪德当年已经是67岁的老人,他是怀着一颗景仰的心,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苏联去朝圣的。他说:“苏联对我们曾经意味着什么?不止是一个遴选的祖国,还是一个榜样、一个向导。我们所梦想的、几乎不敢期望的,但始终致力追求的却在那里发生了。”
纪德是作为一名法共党员接受苏联作协的邀请前往访问,并应邀在高尔基盛大的葬礼上致词。当时,他与斯大林等苏共重要领导人一同站在了红场的主席台上。
然而,为期两个月的“朝圣”之旅吹散了纪德心中萦绕在莫斯科上空的玫瑰色云团,他在苏联看到的是商品短缺,弄虚作假,官僚主义和政治迫害,是“一切降低人的价值的东西,一切减退人的智慧、信念和锐气的东西”。
他对苏联爱之深,恨之切,感到如鲠在咽,不能不一吐为快。因此,他回国当年就写了《访苏归来》,批判苏联社会现实里的阴暗面,并指出无所不在的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将在斯大林和人民中间划下一条可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根据自己亲身所见所闻所思,勇敢地讲了真话。
他看到“苏联的朋友往往拒绝看坏的方面,至少拒绝承认这一方面;以致关于苏联的实话往往被人带着恨说出来,而谎言则被人带着爱说出来。”
戳穿苏联的种种谎言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纪德既然看到苏联表面光鲜背后的真面目,就不能说假话,而良知也不允许他保持沉默。他说:“我的作用就是揭穿谎言,我拥抱的是真理,假如党离开真理,我当即就离开党。”
他在书中写到:“没有一个政党能够束缚我,能够阻止我去爱真理,去爱真理过于爱党。”他认为真诚之所以重要,“正因为事关大多数人和我本人的信仰。”在当时世界范围左翼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的红色年代,纪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打击报复,站出来讲真话,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不令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他在书中揭露当时苏联人的生活条件低下,许多家庭食不果腹,但他们却又十分满足,莫名其妙总要露出一种优越感,认为其他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苏联的工人自认为他们很幸福,而不幸的是,“他们的幸福是由希望、信赖和无知构成的。”
纪德注意到苏联宣布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但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那些“革命的受益者”享受特权,对下属、佣人和普通劳动者,明显流露出冷漠和轻蔑。他们大力提倡自我批评但又缺乏批评精神,只准讨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的路线和政策,而绝不可以涉及路线和政策本身。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能颂扬不能批评,否则就要倒霉。
他指出,苏联一方面大谈弘扬文化,一方面又思想贫穷,作家和艺术家必须遵照党的路线创作,把群众的思想“深加工”,与之保持一致,并借助《真理报》一呼百应的气势搞臭和清除反对派。他看到的不是无产阶级掌权,而是斯大林一个人的专政。他看到的不是生机勃勃,而是死气沉沉、闭关锁国的苏联。
纪德不忘反思自己的过去说,他多年苦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过分浸润,结果到了苏联反倒十分迷惘了。“最好的和普通的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特权无比美妙,而普通生活却那么低劣,或者那么糟糕。”他甚至指出,“今天在其他任何国家,哪怕在希特勒的德国,人们的思想也不会比这里更不自由、更遭受扭曲、更胆战心惊、更唯唯诺诺。”
纪德在书中指出,人们当时谈论苏联的时候,“实话往往基于恨,假话往往出于爱”。可是他认为,“谎言,哪怕是默认的谎言,看上去倒可能显得很合时宜,坚持谎言也同样如此;但是,这正中敌人的下怀。而讲真话,讲出来再怎么令人痛心,刺伤也只能是为了治病。”
文革以来中国没有文学巨著
谈到苏联的文艺创作,纪德说:“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最优秀分子,从不欣赏一部作品中崭新的、潜在的、令人困惑的因素,他们只欢迎已经熟悉的东西,即平庸的东西。当初有资产阶级的平庸,同样,现在有革命的平庸。”

我相信,对于当年处于鼎盛时期的高尔基文学和马雅可夫斯基等“革命诗人”,纪德都保留着他自己的看法。
不久前,中国作家白桦来新加坡谈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文学时指出,就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大灾大难往往是产生伟大文学作品的催生婆。可是,经历过残酷的反右斗争和“文革”的深重苦难之后,为什么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出现一部惊天动地的大作品?
我终于在纪德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纪德写道:“作品中附和一种学说,哪怕附和最健全的、颠扑不破的一种学说的东西,从来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深层价值,并使其流传下去。作品具有深层价值并能流传下去的原因,恰恰在于它提出新的疑问,超前提出疑问,以及超前回答尚未提出的问题。”
他说:“我十分担心,充满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借此今天获得成功的大量作品,过不了多久,就会让来接触的人闻到无法忍受的诊所味;而我认为,作品只有摆脱这种顾忌,才最有价值。……没有自由,艺术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掩卷沉思,忽然心头一亮:原来良知无所谓东方或西方,而中国目前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良知。
联合早报\徐伏钢
<P>讲真话,呵呵</P>
<P>君不见在国会答辩上脸不变色的美国大小官员?</P>
<P>君不见在“立法院”陈词的台湾岛内各色政痞?</P>
<P>君不见在大小市场里投机钻营的诸多黑心商贾?</P>
<P>讲真话,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永远都是一个“文化话题”,也仅仅是一个“文化话题”而已~!</P>
<P>涉及到政治、经济领域时,就不要奢谈这个了,呵呵。</P>
<P>还是西方人对此认识的比较透彻————这种(政治、经济)领域内,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之恶”~!</P>
<P>奇怪,这个帖子怎么在超大2个版块重复出现??</P>

<P>斑竹是不是该管理一下?</P>
<P>讲真话?难啊</P>
<P>利用共产主义实行封建统治和利用所谓民主政治实行霸权主义一样是要唾弃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