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新型太空舱终于成功完成充气+SpaceX第三次成功从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27:13
第一部分:NASA新型太空舱终于成功完成充气,未来太空基地初现雏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BEAM在第二次尝试中终于成功展开,完成在国际空间站的部署

全球第一个可充气活动太空舱终于在国际空间站成功部署!美国东部时间5月28日16:10,毕格罗可充气活动太空舱(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以下简称BEAM)在南太平洋上空232英里的太空中成功展开。再由8个储气罐进行加压后,目前BEAM内部压力已与国际空间持平。这意味着宇航员将可以安全出入这个接驳在空间站上的“大气球”。

BEAM这项技术是NASA主导的开创性项目之一,其的目标是将在太空建立新的栖息地变为可能,包括人类的火星之旅。“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开发的这项技术,将让宇航员能够运用到他们每天在火星的生活和工作中,直到安全返回家园”,NASA在官方声明中表示。

这是NASA建造太空家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可充气太空舱也很可能将改变整个太空产业。凭借其相对轻盈的重量,太空舱的运输将变得非常容易。BEAM的设计理念是“最大限度的增加太空任务的活动空间”,并且为宇航员们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如果这种柔性材料制造的太空舱被证明切实可靠,它很可能成为未来太空基地的可能形态之一,比如殖民火星。


图中是可充气活动太空舱的内部情况

BEAM是在今年4月由SpaceX公司负责的补给任务中运送到国际空间站的,这座可充气活动太空舱无疑是本次运送的3.18吨补给中最受人瞩目的了。

BEAM的设计目标是接驳在国际空间站上,并工作至少两年时间。如果事实证明BEAM这类由软性织物材料制造的太空舱切实可行,下一步的计划将是为商业空间站、深空探索、外星殖民开发居住模块。鉴于BEAM将在太空停留两年之久,NASA并不急于立即将其成功部署。

“我们确信,在某个时间点肯定能将BEAM成功展开,” NASA高级探索系统部门负责人杰森•克鲁森表示。“从目前收集到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来看,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部署BEAM的计划有任何技术上的风险。”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两天前,美国东部时间5月27日早上,在万众期待中,NASA对BEAM进行了首次充气测试,NASA官网也对全过程进行了直播。虽然宇航员非常谨慎的每隔几秒向太空舱内充气,但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而且舱内压力也超过了安全范围。

按照设想,充气后的BEAM本应该展开为长4米、直径3.2米的圆桶形,但充气一段时间后,折叠的太空舱外形并未发生任何变化。首次尝试宣告失败。

随后,NASA与毕格罗航宇公司的官员在美东时间5月27日下午两点召开了媒体电话会议,对首次尝试失败做出解释。“首次展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BEAM外壳材料的摩擦力,”NASA高级探索系统部门负责人杰森•克鲁森(Jason Crusan)解释道。“软性织物材料间的摩擦力往往比较大。”

毕格罗航宇公司在媒体电话会议前发布的新闻通告也对此进行了说明。由于发射时间延期,BEAM不得不在压缩折叠状态下存放了15个月,而原计划仅为5个月。这对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再加上真空中织物的摩擦力更大,导致BEAM在外太空的表现并不如预想的顺利。

毕格罗航宇公司工程师莉莎•考克(Lisa Kauke)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软性织物材料在过度压缩后会产生记忆效应。“压缩时间越长,材料恢复弹性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她说。NASA将BEAM目前的状态称为“部分部署”(partially deployed),需要为材料留出足够的复原时间。NASA和毕格罗航宇公司都表示,在停止充气后,BEAM的体积出现了小幅度增加,经过一夜的恢复,其高度和直径都增加了几厘米。

在首次尝试中,除了BEAM制造材料因弹性受损导致无法顺利展开外,太空中的真空环境也很有可能是导致展开失败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如果将两块玻璃叠放在一起,由于接触面形成真空,外力很难将其分开,这是由于玻璃间的真空与外部的压力差造成的。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BEAM,一旦BEAM的折叠部分也因为储藏、运载和安装过程中的种种原因产生了这样的压力差,这个气球将变得相当的“硬”,因此对其内部间歇性的缓慢的充气无法克服其展开的阻力和。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分析,NASA和毕格罗航宇公司并未直接指出真空环境与展开失败间存在的联系。

事实上,美国毕格罗航宇公司从2000年就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发。2013年,公司就BEAM项目与NASA签订了总额达1800万美元的合同。BEAM内部装有8个气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需要手动操作充气阀来将BEAM在太空中展开。展开完成后,BEAM内部的气压系统会自动为太空舱加压。

这种可充气太空舱以一个最小的初始体积被装入运载火箭,在到达太空后则将被充气扩张,以提供宇航员更为舒适的空间在其中工作和生活。这样的工作原理使得BEAM能够极大地节省它被运输时所占的体积。

同时,BEAM也能为里面的宇航员提供各种保护,使他们免受宇宙环境中高强度的阳光、紫外线、宇宙射线、太空碎片等的伤害。BEAM的承压结构由类似聚芳酯纤维的材料制成,表面则为一种柔软、可膨胀的材料,外覆防护层,毕格罗公司为此种材料申请了专利,但并未公布更多详细信息。

然而,辐射在穿透多层织物结构和金属外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BEAM的外壳材料在抗辐射方面的表现究竟比传统金属材料好多少还有待观察,但这也是本次测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探索柔性材料应用于未来太空任务的重要一步。

“保护宇航员们不受到辐射伤害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团队解释道,“作为一项技术测试,在BEAM顺利完成安装后,宇航员们为它安装各类传感器,来探测诸如热量、防辐射、抗冲击力等数据。在为期两年的测试中,数据将源源不断的被传回地面控制中心,这些数据对于未来改进太空舱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BEAM折叠状态高5.7英尺(约2.16米)、直径为7.75英尺(约2.36米)。BEAM可以折叠在较小的整流罩中,完全充气之后体积可扩大3倍多,可用空间将达到16立方米。在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补给飞船进行运载的时候,这一太空舱就是处于折叠的状态。

按照计划,宇航员将在6月2日首次进入BEAM来检测其在外太空恶劣条件下的工作状况,但这次任务中,宇航员们并不会在里面居住,而是定期进入其中,逗留几个小时以收集传感器及运行状况数据。

但火星之旅绝不是件简单的事,NASA的科学家们正不断地工作以解决他们遇到的种种挑战。在派遣第一个宇航员去火星之前,他所需要的补给和装备必须事先通过火箭送达火星。这种相对于传统的金属太空舱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可充气式生态舱无疑将大大增加运输效率,减少所需发射的火箭次数,最终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

关于BEAM大概能省多少钱,可以在这里做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

首先估算下一个与BEAM折叠态同体积的钛合金太空舱的体积,这里假定金属厚度为10cm,这样的话,按照BEAM的直径(2.36m)和高度(2.4m),钛合金太空舱金属部分总体积约为2.5立方米,重量约为11.25吨。即便按照heavy falcon的低轨道运载成本(约1000英镑每千克),光减轻重量这部分就能让BEAM剩下985万英镑(约合9600万人民币)的成本。

除此以外,毕格罗航宇公司正在计划建造更大的充气太空舱,以供太空旅行使用。

BEAM亮点总结:

•BEAM搭载SpaceX八号商用可回收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空间站上的第二代Canadarm机器人承担了BEAM与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Node)的对接任务,在对接完成之后,BEAM将被充气扩张并且进行一个为期两年的测试。宇航员会在太空舱里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以评估BEAM的性能。

•空间站人员将会按时对BEAM进行各种测量以监测其性能,为未来的太空舱设计积累经验,提供建议;同时,也可以更好得了解可充气太空才在太空热力学环境中的的表现,测试它能否应对宇宙射线、太空微尘以及轨道碎片。这样可以让工作团队更好得了解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测试期过后,BEAM将会被机器人拆除丢弃,和大多数运载火箭一样,脱离空间站轨道,落向地球,并在大气层中烧毁。

•一旦BEAM的表现被认为可靠和可推广,将会大大推动可充气太空舱的研发,未来的宇航员们也许都会搭乘这种可充气太空舱中去往更“深”的宇宙。

•自NASA开始大力强调要和私企合作开发太空商业以来,BEAM是这类合作的一个代表之作。BEAM项目由NASA的先进探索系统(AES)部和毕格罗航宇公司共同投资。BEAM走在了人类用高效低成本方式探索太空之路的前列,同时,这次BEAM的实地展示也将为AES下一步要开发的“深太空”舱提供支持和帮助。

目前看来,BEAM还不够轻,因为在燃料不变的基础上,载荷越轻,越容易摆脱地球引力。如果在长距离太空旅行中携带轻质、可压缩的太空舱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虽然NASA并没有真正重视火星计划,但在BEAM团队眼里,实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近在咫尺。BEAM项目副主管史蒂夫•芒迪(Steve Munday)表示,《火星救援》里的场景如果某天真的成为现实,那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前期试验。但可以说,建设像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的那种定居点,很快会成为现实。

“我们甚至正在考虑制造电影中的那种可充气气闸。一旦NASA解决了如何顺利为太空舱充气的问题,我们至少能保证,将来登陆火星的宇航员们不必再用自己的排泄物种土豆吃了。”第一部分:NASA新型太空舱终于成功完成充气,未来太空基地初现雏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BEAM在第二次尝试中终于成功展开,完成在国际空间站的部署

全球第一个可充气活动太空舱终于在国际空间站成功部署!美国东部时间5月28日16:10,毕格罗可充气活动太空舱(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以下简称BEAM)在南太平洋上空232英里的太空中成功展开。再由8个储气罐进行加压后,目前BEAM内部压力已与国际空间持平。这意味着宇航员将可以安全出入这个接驳在空间站上的“大气球”。

BEAM这项技术是NASA主导的开创性项目之一,其的目标是将在太空建立新的栖息地变为可能,包括人类的火星之旅。“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开发的这项技术,将让宇航员能够运用到他们每天在火星的生活和工作中,直到安全返回家园”,NASA在官方声明中表示。

这是NASA建造太空家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可充气太空舱也很可能将改变整个太空产业。凭借其相对轻盈的重量,太空舱的运输将变得非常容易。BEAM的设计理念是“最大限度的增加太空任务的活动空间”,并且为宇航员们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如果这种柔性材料制造的太空舱被证明切实可靠,它很可能成为未来太空基地的可能形态之一,比如殖民火星。


图中是可充气活动太空舱的内部情况

BEAM是在今年4月由SpaceX公司负责的补给任务中运送到国际空间站的,这座可充气活动太空舱无疑是本次运送的3.18吨补给中最受人瞩目的了。

BEAM的设计目标是接驳在国际空间站上,并工作至少两年时间。如果事实证明BEAM这类由软性织物材料制造的太空舱切实可行,下一步的计划将是为商业空间站、深空探索、外星殖民开发居住模块。鉴于BEAM将在太空停留两年之久,NASA并不急于立即将其成功部署。

“我们确信,在某个时间点肯定能将BEAM成功展开,” NASA高级探索系统部门负责人杰森•克鲁森表示。“从目前收集到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来看,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部署BEAM的计划有任何技术上的风险。”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两天前,美国东部时间5月27日早上,在万众期待中,NASA对BEAM进行了首次充气测试,NASA官网也对全过程进行了直播。虽然宇航员非常谨慎的每隔几秒向太空舱内充气,但是结果却并不如人意,而且舱内压力也超过了安全范围。

按照设想,充气后的BEAM本应该展开为长4米、直径3.2米的圆桶形,但充气一段时间后,折叠的太空舱外形并未发生任何变化。首次尝试宣告失败。

随后,NASA与毕格罗航宇公司的官员在美东时间5月27日下午两点召开了媒体电话会议,对首次尝试失败做出解释。“首次展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BEAM外壳材料的摩擦力,”NASA高级探索系统部门负责人杰森•克鲁森(Jason Crusan)解释道。“软性织物材料间的摩擦力往往比较大。”

毕格罗航宇公司在媒体电话会议前发布的新闻通告也对此进行了说明。由于发射时间延期,BEAM不得不在压缩折叠状态下存放了15个月,而原计划仅为5个月。这对材料性能有较大影响,再加上真空中织物的摩擦力更大,导致BEAM在外太空的表现并不如预想的顺利。

毕格罗航宇公司工程师莉莎•考克(Lisa Kauke)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软性织物材料在过度压缩后会产生记忆效应。“压缩时间越长,材料恢复弹性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她说。NASA将BEAM目前的状态称为“部分部署”(partially deployed),需要为材料留出足够的复原时间。NASA和毕格罗航宇公司都表示,在停止充气后,BEAM的体积出现了小幅度增加,经过一夜的恢复,其高度和直径都增加了几厘米。

在首次尝试中,除了BEAM制造材料因弹性受损导致无法顺利展开外,太空中的真空环境也很有可能是导致展开失败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如果将两块玻璃叠放在一起,由于接触面形成真空,外力很难将其分开,这是由于玻璃间的真空与外部的压力差造成的。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BEAM,一旦BEAM的折叠部分也因为储藏、运载和安装过程中的种种原因产生了这样的压力差,这个气球将变得相当的“硬”,因此对其内部间歇性的缓慢的充气无法克服其展开的阻力和。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分析,NASA和毕格罗航宇公司并未直接指出真空环境与展开失败间存在的联系。

事实上,美国毕格罗航宇公司从2000年就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发。2013年,公司就BEAM项目与NASA签订了总额达1800万美元的合同。BEAM内部装有8个气囊,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需要手动操作充气阀来将BEAM在太空中展开。展开完成后,BEAM内部的气压系统会自动为太空舱加压。

这种可充气太空舱以一个最小的初始体积被装入运载火箭,在到达太空后则将被充气扩张,以提供宇航员更为舒适的空间在其中工作和生活。这样的工作原理使得BEAM能够极大地节省它被运输时所占的体积。

同时,BEAM也能为里面的宇航员提供各种保护,使他们免受宇宙环境中高强度的阳光、紫外线、宇宙射线、太空碎片等的伤害。BEAM的承压结构由类似聚芳酯纤维的材料制成,表面则为一种柔软、可膨胀的材料,外覆防护层,毕格罗公司为此种材料申请了专利,但并未公布更多详细信息。

然而,辐射在穿透多层织物结构和金属外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BEAM的外壳材料在抗辐射方面的表现究竟比传统金属材料好多少还有待观察,但这也是本次测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探索柔性材料应用于未来太空任务的重要一步。

“保护宇航员们不受到辐射伤害是非常关键的,”设计团队解释道,“作为一项技术测试,在BEAM顺利完成安装后,宇航员们为它安装各类传感器,来探测诸如热量、防辐射、抗冲击力等数据。在为期两年的测试中,数据将源源不断的被传回地面控制中心,这些数据对于未来改进太空舱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BEAM折叠状态高5.7英尺(约2.16米)、直径为7.75英尺(约2.36米)。BEAM可以折叠在较小的整流罩中,完全充气之后体积可扩大3倍多,可用空间将达到16立方米。在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补给飞船进行运载的时候,这一太空舱就是处于折叠的状态。

按照计划,宇航员将在6月2日首次进入BEAM来检测其在外太空恶劣条件下的工作状况,但这次任务中,宇航员们并不会在里面居住,而是定期进入其中,逗留几个小时以收集传感器及运行状况数据。

但火星之旅绝不是件简单的事,NASA的科学家们正不断地工作以解决他们遇到的种种挑战。在派遣第一个宇航员去火星之前,他所需要的补给和装备必须事先通过火箭送达火星。这种相对于传统的金属太空舱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可充气式生态舱无疑将大大增加运输效率,减少所需发射的火箭次数,最终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

关于BEAM大概能省多少钱,可以在这里做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

首先估算下一个与BEAM折叠态同体积的钛合金太空舱的体积,这里假定金属厚度为10cm,这样的话,按照BEAM的直径(2.36m)和高度(2.4m),钛合金太空舱金属部分总体积约为2.5立方米,重量约为11.25吨。即便按照heavy falcon的低轨道运载成本(约1000英镑每千克),光减轻重量这部分就能让BEAM剩下985万英镑(约合9600万人民币)的成本。

除此以外,毕格罗航宇公司正在计划建造更大的充气太空舱,以供太空旅行使用。

BEAM亮点总结:

•BEAM搭载SpaceX八号商用可回收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空间站上的第二代Canadarm机器人承担了BEAM与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Node)的对接任务,在对接完成之后,BEAM将被充气扩张并且进行一个为期两年的测试。宇航员会在太空舱里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以评估BEAM的性能。

•空间站人员将会按时对BEAM进行各种测量以监测其性能,为未来的太空舱设计积累经验,提供建议;同时,也可以更好得了解可充气太空才在太空热力学环境中的的表现,测试它能否应对宇宙射线、太空微尘以及轨道碎片。这样可以让工作团队更好得了解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测试期过后,BEAM将会被机器人拆除丢弃,和大多数运载火箭一样,脱离空间站轨道,落向地球,并在大气层中烧毁。

•一旦BEAM的表现被认为可靠和可推广,将会大大推动可充气太空舱的研发,未来的宇航员们也许都会搭乘这种可充气太空舱中去往更“深”的宇宙。

•自NASA开始大力强调要和私企合作开发太空商业以来,BEAM是这类合作的一个代表之作。BEAM项目由NASA的先进探索系统(AES)部和毕格罗航宇公司共同投资。BEAM走在了人类用高效低成本方式探索太空之路的前列,同时,这次BEAM的实地展示也将为AES下一步要开发的“深太空”舱提供支持和帮助。

目前看来,BEAM还不够轻,因为在燃料不变的基础上,载荷越轻,越容易摆脱地球引力。如果在长距离太空旅行中携带轻质、可压缩的太空舱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虽然NASA并没有真正重视火星计划,但在BEAM团队眼里,实现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已近在咫尺。BEAM项目副主管史蒂夫•芒迪(Steve Munday)表示,《火星救援》里的场景如果某天真的成为现实,那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前期试验。但可以说,建设像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的那种定居点,很快会成为现实。

“我们甚至正在考虑制造电影中的那种可充气气闸。一旦NASA解决了如何顺利为太空舱充气的问题,我们至少能保证,将来登陆火星的宇航员们不必再用自己的排泄物种土豆吃了。”
第二部分:SpaceX第三次成功从海上回收“猎鹰9号”火箭


一、“猎鹰9号”成功回收 海上上演"神风着陆"
http://war.163.com/16/0529/09/BO7NL9Q100014OVF.html
2016-05-29 09:50:22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北京时间5月28日凌晨,已创下三枚火箭回收战绩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火箭回收。
(原标题:“猎鹰9号”火箭第四次成功回收,海上上演“神风式着陆”)

火箭成功降落在平台上

北京时间5月28日凌晨,已创下三枚火箭回收战绩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教科书式的火箭回收。在升空后不到10分钟,“猎鹰9号”一级火箭从高空返回,徐徐降落在大西洋一艘甲板面积不足5000平方米的驳船(海上平台)上,顺利实现软着陆。

猎鹰9号火箭于北京时间5时40分在佛罗里达州卡拉维拉尔角发射,搭载了一颗3.2吨重的泰国通信卫星Thaicom 8,它最终将被部署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上。而猎鹰9号火箭的任务是将该卫星送往更高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SSTO),这种轨道可以节省卫星转移到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时所需的燃料,延长卫星寿命,但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需要火箭给卫星更大的速度,火箭飞行轨迹更为低平,水平速度更高,返回海面时所剩推进剂更少,降落速度也更快,这种高难度的着陆方式被非正式地称为“神风式着陆”。


二、日趋成熟 SpaceX第三次成功海上回收猎鹰9号
http://tech.ifeng.com/a/20160529/41615222_0.shtml
2016年05月29日 13:39
来源:凤凰科技

成功着陆的猎鹰9号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昨日在大西洋上的无人船上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这是SpaceX连续第三次成功在海上回收一级火箭,总体第四次成功回收火箭。

在猎鹰9号第二级将通信卫星THAICOM-8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几分钟后,一级火箭成功实现海上着陆。GTO是卫星运行经常使用的高椭圆轨道,距离地面2万英里(约合3.2万公里)以上。THAICOM-8重量为3100公斤,它将在GTO轨道上运行15年,协助改善东南亚的电视和数据信号。

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火箭着陆后表示,火箭在着陆时存在“一定倾倒风险,速度接近设计极限”。

在此次火箭发射前, SpaceX对成功回收持保留态度,表示回收一级火箭“具有挑战性”。这是因为,SpaceX此次执行的是高轨道火箭发射任务,猎鹰9号需要达到的速度远高于近地轨道任务,而且需要携带更多燃料。当一级火箭返回地球时,它所携带的燃料更少,速度更快,这为海上回收带来了更大难度。这也是SpaceX此前执行GTO轨道任务时回收火箭失败的原因。

过去两个月,SpaceX已经三次成功在海上无人船上回收一级火箭。SpaceX将在今年7月第二次尝试陆地回收火箭。

SpaceX尝试重复利用火箭的目的是大幅降低向太空发射物资(最终将是人)的成本,成功回收火箭很明显是重要一步。目前,SpaceX已经四次成功回收火箭。

但是,要想真正实现重复利用的目标,SpaceX就必须开始重新发射已经回收的火箭。今年4月,马斯克表示他希望在5月或6月发射首枚在海上回收的火箭。但是现在看来,这一计划似乎已经改变。SpaceX现在计划发射在5月初回收的火箭,不过没有具体时间表。

与此同时,SpaceX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已经没有太多空间存放回收的火箭,目前的机库至多存放5枚火箭助推器。算上新回收的火箭,该机库存放的火箭数量将达到4枚。马斯克已经表示,SpaceX可能把部分火箭转移到公司位于德克萨斯州McGregor的测试场。SpaceX还表示,将在近期把去年12月回收的首枚火箭运回公司位于加州霍桑的总部,公开展出。(编译/箫雨)


三、SpaceX第三次成功从海上回收“猎鹰9号”火箭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5_29_362080.shtml
发表时间:2016-05-29 10:52:39
关键字: spacex可回收火箭猎鹰9号

外媒报道,当地时间5月27日晚,SpaceX再一次成功地将“猎鹰9号”火箭降落在距离佛罗里达海岸422英里的一艘驳船上,并通过其网站上进行了实时转播。

网易科技5月28日援引外媒报道称,美国东部时间周五17:40分(北京时间周六5:40分),SpaceX“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将通信卫星Thaicom 8送入轨道上。SpaceX再一次成功地将“猎鹰9号”发射并实现海上回收。

此前,鉴于此次火箭将卫星运到目的地需要航行的距离,以及它到达那里所需要的巨大能量,SpaceX对此次火箭回收的成功闪烁其词:“一级火箭将承受极端速度及再次进入大气层时的高温,使登陆成功面临极大挑战。”

此次猎鹰9号火箭将Thaicom 8卫星送至距离地面2.2万英里(约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该卫星将为东南亚地区提供互联网和电视服务。但可以说此次发射最重要的阶段发生在卫星部署前(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18:11分)。在火箭分离成两部分后,第一级火箭倒向飞向地球。然后,其推进器点火让其下降速度减慢。SpaceX的网络直播中断了一会儿,但

当它回来后,观众看到了笨重的一级火箭安全着陆在名为“当然我依然爱你”的无人驳船上。此次着陆难度特别大,因为猎鹰9号火箭将进入地球静止轨道。猎鹰9号火箭5月6日那次发射,也是进入地球静止轨道。

猎鹰9号火箭于4月8日首次成功地着陆在一艘驳船上,但这次着陆相对更为容易一些,因为火箭只上升到距地面240英里的国际空间站。2015年12月,猎鹰9号火箭首次成功着陆在陆地上。
过去几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一直在不断完善火箭回收技术,希望让它们能重新投入使用,而不是被抛弃入海。

此次发射从周四推迟至周五,对此马斯克解释称,该火箭的前端部分存在“微小毛病”。SpaceX已经三次成功回收火箭。第一次是于去年12月将一级火箭降落在卡纳维拉尔角,然后是今年春天两次在海上回收火箭。马斯克本月在推特上表示,由于下降速度太快,上一次降落对火箭“损害最大”。

在周五发射前的网络直播中,SpaceX工程师劳伦•里昂(Lauren Lyons)表示,此次火箭着陆的条件与上一次类似,其着陆时燃料箱中将只剩下能够再坚持3秒钟的推进剂。上一次着陆时,火箭以每小时6300公里的速度到达大气层,但降落时的速度只有每小时4公里。里昂称,上一次已表明如此高的速度着陆是“不可取的”。

当SpaceX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让轨道级火箭垂直着陆的公司时,马斯克表示,他认为这将增加他最终访问火星的机会,这是他的终极目标。能够重复使用火箭,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这项技术对于火箭在没有跑道的火星上着陆非常关键。此外,火星上相对稀薄的大气也使火箭着陆变得非常棘手,对大型火箭来说更是如此。

最近,SpaceX宣布,计划最早在2018年将无人驾驶的天龙号太空船(Dragon)送到火星上。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表,特别是考虑到运载该飞船的猎鹰重型火箭,直到今年晚些时候还没有安排首次发射计划。但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利用用自己的力量实现降落的飞船,即在着陆前通过启动自身引擎以减缓下降速度。

SpaceX总部设在加州霍桑(Hawthorne),已成为美国航天工业一支新兴的主要力量。该公司拥有4000多名员工,最近几年获得了众多商业卫星发射订单,并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签订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利用其猎鹰9号火箭为后者运送货物乃至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上。
so?...................
进步很明显啊,值得鼓励
回收的火箭能不能次发射才是关键。
他们玩他们的,我们玩我们的,有好的就学习,不盲目跟风。
太长,不看。
不愧是拿钱咋出来的高科技
期待的我们的空间站也有类似的充气模块,紧跟NASA的潮流
kuai2 发表于 2016-5-29 18:44
他们玩他们的,我们玩我们的,有好的就学习,不盲目跟风。
我觉得充气舱是个方向,赶紧山寨之,盯一眼让他们怀孕。
有个疑问,火箭回收的话,还要拖着箭体、发动机、返回燃料等,白白牺牲这么多有效载荷,还要维护,每次发射的效费比真的比一次性火箭省吗,我很怀疑
美国依然领先,在这个方面
纤鸟 发表于 2016-5-29 19:30
有个疑问,火箭回收的话,还要拖着箭体、发动机、返回燃料等,白白牺牲这么多有效载荷,还要维护,每次发射 ...
“火箭回收的话,还要拖着箭体、发动机、返回燃料等,白白牺牲这么多有效载荷,还要维护,每次发射的效费比真的比一次性火箭省吗”——同感!俺也有同样的问题!
火箭回收后可靠性有保障吗?   
是否可以认为 美帝也有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技术实力?轻拍.......


建設太空站 月球探索 科技突破再去搞火星 比較實際

建設太空站 月球探索 科技突破再去搞火星 比較實際
luckyby2fans 发表于 2016-5-29 20:04
是否可以认为 美帝也有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技术实力?轻拍.......
只是说有这个潜力。
他们玩他们的,我们玩我们的。
是否可以认为 美帝也有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技术实力?轻拍.......
怎么更像航母迫降劫持弹道导弹
这个想法真的很不错
luckyby2fans 发表于 2016-5-29 20:04
是否可以认为 美帝也有弹道导弹打航母的技术实力?轻拍.......
美帝研究弹道导弹打航母比我们早多了,冷战时期就用民兵导弹在研究了,没装备是因为苏联航母没几个,根本构不成威胁,而美帝航母一大堆,弹道导弹打航母搞出来何用?
不错,恭喜了
要破解美帝的私企占领太空,我们要想不被束手就擒,唯一的办法是也同样的方法以国家扶持私企来和美帝私企抢太空高地,,关门,放私企




现在情况好像很严重,我们经济下行比较厉害,东北面朝鲜玩命的造核弹想统一韩国,台湾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2231792&extra=
冠军小子 发表于 2016-5-29 18:25
进步很明显啊,值得鼓励
唉,曾经那么辉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那么震撼的土星火箭。。。

如今只玩儿这些小东西,唉!可惜了啊。
为马斯克点个赞,不管将来发展怎么样,但是人家在运作创新和人类的挑战,比中国二马的山寨和窝里斗强多了。
我觉得充气舱是个方向,赶紧山寨之,盯一眼让他们怀孕。
感觉这个比火箭回收利用靠谱多了,完全可以搞个独立的实验仓,测试一下,而且收益很明显。
地球联合军司令 发表于 2016-5-30 10:56
感觉这个比火箭回收利用靠谱多了,完全可以搞个独立的实验仓,测试一下,而且收益很明显。
思路不同,土鳖脑洞比较大,比如前段时间某院士就说土鳖动过质量加速器的注意,说是都上发改委讨论了
blinn 发表于 2016-5-30 10:49
为马斯克点个赞,不管将来发展怎么样,但是人家在运作创新和人类的挑战,比中国二马的山寨和窝里斗强多了。
难说,经济要是还是那么不景气,土鳖搞不好要搞个大新闻,比如50km质量加速器什么的
长生军麾下走卒 发表于 2016-5-29 19:36
“火箭回收的话,还要拖着箭体、发动机、返回燃料等,白白牺牲这么多有效载荷,还要维护,每次发射的效费 ...
马斯克的猎鹰9,所载的返回燃料精确计算过,也就是几秒钟的燃料,耗费真的不多
amhs 发表于 2016-5-30 10:48
唉,曾经那么辉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那么震撼的土星火箭。。。

如今只玩儿这些小东西,唉!可惜了啊。
今年年底musk的fh发布。大家伙
mengmie 发表于 2016-5-30 11:27
马斯克的猎鹰9,所载的返回燃料精确计算过,也就是几秒钟的燃料,耗费真的不多
有些不明白,和您请教一下:为什么只有几秒钟的燃料?太危险了吧?如果多些燃料能够使其悬停后慢慢降落不是更好?由于落地速度过快而造成的撞击质量损失不是能够大大下降?还是说目前的技术只能做到几秒钟的燃料而已呢?
长生军麾下走卒 发表于 2016-5-30 11:30
有些不明白,和您请教一下:为什么只有几秒钟的燃料?太危险了吧?如果多些燃料能够使其悬停后慢慢降落不 ...
靠大气层减速,然后最后几秒发动机点火反推,你去看第三次回收,有全程视频。nasa都很眼红musk的整体回收技术,作为交换,nasa都差卖py了。
xj2000 发表于 2016-5-30 11:16
思路不同,土鳖脑洞比较大,比如前段时间某院士就说土鳖动过质量加速器的注意,说是都上发改委讨论了
质量加速器是不是直接在西藏建设更好,直接在稀薄的空气层里头,减少阻力最大的几千米海拔。
mengmie 发表于 2016-5-30 11:34
靠大气层减速,然后最后几秒发动机点火反推,你去看第三次回收,有全程视频。nasa都很眼红musk的整体回收 ...
多谢指教!
有些不明白,和您请教一下:为什么只有几秒钟的燃料?太危险了吧?如果多些燃料能够使其悬停后慢慢降落不 ...
箭体太轻,最后阶段重力比发动机最小推力还小,没办法悬停的。
当年苏联第一次太空行走用的就是充气型气闸舱吧
ericcui1 发表于 2016-5-30 11:42
箭体太轻,最后阶段重力比发动机最小推力还小,没办法悬停的。
多谢指点!
长生军麾下走卒 发表于 2016-5-30 11:39
多谢指教!
nasa眼红个屁,不就是nasa的技术嘛
找钱1 发表于 2016-5-30 10:11
要破解美帝的私企占领太空,我们要想不被束手就擒,唯一的办法是也同样的方法以国家扶持私企来和美帝私企抢 ...
私有化要是能成功,太祖当年还上个毛的山啊??回家开榨油坊不就得了?!
mengmie 发表于 2016-5-30 11:34
靠大气层减速,然后最后几秒发动机点火反推,你去看第三次回收,有全程视频。nasa都很眼红musk的整体回收 ...
“nasa都很眼红musk的整体回收技术”——莫名其妙,20年前nasa就玩过三角快帆了,现在spacex还有不少nasa的人,他们眼红个P?elon musk到底还有多少实力去融资把spacex玩下去现在都成问题了,你们还在给他吹……真心莫名其妙
elon musk的spacex,tesla,hyperloop……说起来怕是一个都成不了——tesla赶紧搬到中国来说不定还有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