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国民党十万兵马过香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1:54:33
国民党十万兵马过香港
        ——一九四五年中英军事协议前后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中英两国就香港日军受降和接收权问题的争执,以英方获胜告终。英军登陆后建立了军政府,恢复了对香港的管治。
    此时,进驻广东的国民党政府军第二方面军正是原来奉命进入香港的部队,该军上下对于丧失香港日军受降权深感不满。第13军于九月中旬开始接收九广铁路沿线,解除当地日军武装。许多官兵在深圳一带面对分界线另一方的英军岗哨,怒火中烧。某日,有数名日军俘虏和汉奸分子逃入英界,中方一个连前去追捕,英方军警拦阻,双方冲突中一名英军被打伤。中方排长带领士兵高呼“收回港九”,并鸣枪示威后撤回。这类摩擦事件曾多次发生。
    问题不仅出自国民党部队下级官兵,当时的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也经常流露出对香港英国当局的对抗情绪。这位在北伐时期率领“铁军”征战,高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将领,对于未能挥军进入香港一直耿耿于怀。不久,第二方面军建制改为“行营”,张发奎就任广州,行使军权。此后,粤港军方在多方面仍时有摩擦和纠纷。

    事有凑巧。张发奎突然接到蒋介石由战时“陪都”重庆发来的密令,从十月开始,陆续将其部队主力经香港北运。背景是当时中共原抗日部队已有10万之众进入东北,并创建根据地。而国民党的精锐之师还远在西南、华南,鞭长莫及。虽然国共双方正进行和平谈判,但内战已经开始。国民党政府要求英国允许其部队由广东经香港船运北上,美国提供运输支持,前去抢占东北地盘。于是,广东军方与港英之间的一幕对手戏出台了。
    粤、港军方代表密谈内幕
    一九四五年十月初的一天,驻守新界边境的港英哨兵被突如奇来的情境吓得目瞪口呆,全付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跨越边界线,浩浩荡荡进入新界,向九龙进发。事缘于广州行营接到重庆军委命令:“即以第13军开入九龙候船北运。”张发奎认为,外交事务中央负责,我们只执行命令,于是在未征得港方同意的情况下,就将第13军一个师强行开入九龙,进驻九龙塘。这支部队在九龙塘驻地占用民房和公共场所,封锁交通,设立警戒线,使用“国币”购物,一时造成了紧张气氛。
    急坏了的港英政府再三要求与广东军方进行协商。十月下旬,广州行营参谋处长李汉冲到香港,代表张发奎与英方谈判。
    英方代表菲士廷陆军少将要求双方共同规定过境部队每次人数、停留天数、行动范围、纪律维持等细则。经反复争议后达成原则协议:
    (一)中方国民党部队每一次(批)过境人数不超过5,000人,但如美国运输船增多,则不受此限,增加人数通报英方。
    (二)过境部队每次(批)在港停留不超过72小时,但如受天气及船期影响则例外。
    (三)过境官兵候船期间,可在九龙地区自由活动,但不能去港岛,而经部队批准有特殊需要者不受此限。
    (四)双方共组纪律执行队,广州行营和驻港英军各派一个宪兵连参与,过境部队的师级单位再派一个营协助。
    (五)过境部队在规定活动范围之外行动时,军官可携自卫枪械,士兵一律不得佩带武器。
    (六)过境部队军官在港九任何地区行动,不受港英军警的盘查,仅由纪律执行队约束;过境部队官兵在港九境内发生涉及法律的事件,均由中国军方处理,英方无法律管辖权。
    这些协议由双方制订命令,付诸实行。
    从以上协议内容来看,双方都作了让步。广州行营方面,张发奎为首的高级将领预先内定了几条原则:1.应考虑国家主权问题,而不局限于部队过境一事,争取在港九地区,至少在九龙有长期驻军权;2.维护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地位,必须坚持独立的军事法权,不受港英法律的任何约束;3.关于部队纪律的维持,应以中方为主,不能任由英军插手。这些原则反映出国民党广州军方领导人对港英的强硬立场,而这个立场又得到广东省参议会以“民意代表”名义的支持。当时,争取长期驻军权的要求,虽然是不现实的,英方也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重庆国民政府从外交角度亦不会支持这个主张,蒋介石就曾批评过张发奎的一些有关“收回香港”的言论,并责令他“约束部属”。至于独立军事法权和“以我为主”维持部队纪律的原则,显然是英方被迫让步的成果。

    港英方面虽然由陆军代表出面谈判,似乎完全是两军之间事务性的操作问题,其实幕后的决策者是伦敦的外相。英国人将这件事的处理原则服从于他们的亚洲以至全球利益。首先,不允许有任何影响英国在香港的管治权的协议;其次,不涉及管治权的临时性事项,可以灵活处置。英国人明白,国民党部队过境是暂时的事件,尽快将他们送走便是。即使双方发生摩擦,也应息事宁人。一位国民政府驻港外交官对李汉冲透露,英国人目前处事非常小心。据说,太平洋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曾提出,九龙可以由中美两国驻军,伦敦方面十分烦恼。他们担心,一旦与国民党官兵的冲突引发,美国借口调停,派兵进驻香港,那就后患无穷了。为此,驻港英军菲士廷司令曾赴广州拜会张发奎,以示修好,并暗示某些国民党过境部队有不良行为,也属于“区区小事,不必惊动将军。”由此看来,英方在协议中作些让步,完全是符合其整体利益的策略。但允许广州行营宪兵连驻港维持军队纪律一项,后来发现“上了当”,这会成为变相驻军,于是要求广州方面将宪兵连撤走。

    当时粤港之间没有出入境管制,居民可自由来往,军人以个人身份也有此权利。一九四六年二月,英方要求广州行营限制军装人员赴港,并规定,中校以下军官必须持有特殊证明,才能携带武器进入香港。于是,广州方面一切变相驻军的意图都落空。
    亲见“国军”在九龙街头
    广九铁路恢复通车之后,一列列满载兵员、大炮、卡车的专列,不分昼夜从广州、东莞等地开往九龙。从一九四五年十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总共10多万国民党部队经香港北运,其番号包括13军、新1军、第8军、第54军、第93军以及驻日占领军第67师。大部分是去东北的。
    当军运列车隆隆越过罗湖桥进入新界时,铁路两旁的英军哨兵默默注视着。车厢内有人向英军挥手,也有人做鬼脸。“Hello!”一位曾在缅甸与英军一起打日本人的军官大声叫喊。
    九龙街头尤其是太子道、弥敦道一带,顿时出现了一道风景线。美国小吉普、中吉普、十轮卡车疾驰而过,车身多B1A或13A等标记。一次,笔者目睹一辆中吉普在弥敦道闹市行走,突然停下阻塞了交通,车上下来两名军官,进入商店购物,许久才出来将车开走,站在路旁的港英警察不敢干涉。闻说某天有位新1军士兵驾车,撞倒两名行人后扬长而去。也发生过英警与他们互相殴打的事件。
    某日傍晚,两名广州行营派出的宪兵在油麻地上海街巡逻,碰巧英国警察驱赶小贩,一位老妇被推倒在地,英警抢走她的货品。这两名中国宪兵见状,实时上前向英警挥动拳头,并喝令:“不许欺侮中国人!”周围小贩拍手叫好。另一个深夜,旺角一家酒吧里,一个英国军官被一名新1军军官骂道:“你这洋小子神气甚么?在缅甸见到日本鬼就逃命,全靠老子拚命才救了你们!”酒后吐真言,这位军官的话语勾出了一段刚刚过去的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缅甸,根据中英协议,中国组成远征军入缅援英抗日。新1军的前身就是当年远征军中的新38师,许多官兵都有与英军合作的经历,也积聚了满胸怨气。
    “国军”军官漫话远征军在缅甸对日作战轶事
    笔者曾亲耳听过新1军一位军官诉说他们在缅甸的遭遇:
    “缅甸危急时,中国方面曾制订与英军联合应战的计划,然而,英军迅速溃败,又不通知中方就放弃了仰光。在重庆的老蒋也大为愤怒,责骂英国人。”
    “我们第一批远征军入缅甸时,装备落后,仅穿草鞋,英军根本瞧不起我们,还常常讥笑中国人。”
    “一九四二年三月,英军在缅甸全线溃退,我们入缅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掩护英军撤退,他们只顾自己逃命,完全不配合我们的作战,弟兄们都非常气愤。”

    “四月中旬,我军新38师在仁安羌作战,解救了被日军包围而陷入绝境的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此事轰动了英伦三岛。可是英军以怨报德,在我们转换战地的时候,提供虚假情报,以图牺牲中国军队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退却。”
    “更可愤恨的是,由于英军处处作梗,我军严重受挫,陷入困境,不得不穿越原始森林,爬过野人山,经过惨绝人寰的旅程,退入印度。驻印英军却要缴我们械,我们用武力抗拒,他们才不敢妄动。”
    “后来,我们投入反攻作战时,英国人的态度好多了。一九四四年二月,当反攻进展顺利之际,英军在孟拱突遭日军反击,又是我们新38师以少量兵力击溃敌人,解救了具有优势兵力而束手无策的英军。”“这次我们来香港,对那些英国佬不陌生,早有交情了!”
    这位新1军军官的倾诉,使我对于他们在香港的行为,似乎增加了一些理解国民党十万兵马过香港
        ——一九四五年中英军事协议前后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中英两国就香港日军受降和接收权问题的争执,以英方获胜告终。英军登陆后建立了军政府,恢复了对香港的管治。
    此时,进驻广东的国民党政府军第二方面军正是原来奉命进入香港的部队,该军上下对于丧失香港日军受降权深感不满。第13军于九月中旬开始接收九广铁路沿线,解除当地日军武装。许多官兵在深圳一带面对分界线另一方的英军岗哨,怒火中烧。某日,有数名日军俘虏和汉奸分子逃入英界,中方一个连前去追捕,英方军警拦阻,双方冲突中一名英军被打伤。中方排长带领士兵高呼“收回港九”,并鸣枪示威后撤回。这类摩擦事件曾多次发生。
    问题不仅出自国民党部队下级官兵,当时的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也经常流露出对香港英国当局的对抗情绪。这位在北伐时期率领“铁军”征战,高呼“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将领,对于未能挥军进入香港一直耿耿于怀。不久,第二方面军建制改为“行营”,张发奎就任广州,行使军权。此后,粤港军方在多方面仍时有摩擦和纠纷。

    事有凑巧。张发奎突然接到蒋介石由战时“陪都”重庆发来的密令,从十月开始,陆续将其部队主力经香港北运。背景是当时中共原抗日部队已有10万之众进入东北,并创建根据地。而国民党的精锐之师还远在西南、华南,鞭长莫及。虽然国共双方正进行和平谈判,但内战已经开始。国民党政府要求英国允许其部队由广东经香港船运北上,美国提供运输支持,前去抢占东北地盘。于是,广东军方与港英之间的一幕对手戏出台了。
    粤、港军方代表密谈内幕
    一九四五年十月初的一天,驻守新界边境的港英哨兵被突如奇来的情境吓得目瞪口呆,全付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跨越边界线,浩浩荡荡进入新界,向九龙进发。事缘于广州行营接到重庆军委命令:“即以第13军开入九龙候船北运。”张发奎认为,外交事务中央负责,我们只执行命令,于是在未征得港方同意的情况下,就将第13军一个师强行开入九龙,进驻九龙塘。这支部队在九龙塘驻地占用民房和公共场所,封锁交通,设立警戒线,使用“国币”购物,一时造成了紧张气氛。
    急坏了的港英政府再三要求与广东军方进行协商。十月下旬,广州行营参谋处长李汉冲到香港,代表张发奎与英方谈判。
    英方代表菲士廷陆军少将要求双方共同规定过境部队每次人数、停留天数、行动范围、纪律维持等细则。经反复争议后达成原则协议:
    (一)中方国民党部队每一次(批)过境人数不超过5,000人,但如美国运输船增多,则不受此限,增加人数通报英方。
    (二)过境部队每次(批)在港停留不超过72小时,但如受天气及船期影响则例外。
    (三)过境官兵候船期间,可在九龙地区自由活动,但不能去港岛,而经部队批准有特殊需要者不受此限。
    (四)双方共组纪律执行队,广州行营和驻港英军各派一个宪兵连参与,过境部队的师级单位再派一个营协助。
    (五)过境部队在规定活动范围之外行动时,军官可携自卫枪械,士兵一律不得佩带武器。
    (六)过境部队军官在港九任何地区行动,不受港英军警的盘查,仅由纪律执行队约束;过境部队官兵在港九境内发生涉及法律的事件,均由中国军方处理,英方无法律管辖权。
    这些协议由双方制订命令,付诸实行。
    从以上协议内容来看,双方都作了让步。广州行营方面,张发奎为首的高级将领预先内定了几条原则:1.应考虑国家主权问题,而不局限于部队过境一事,争取在港九地区,至少在九龙有长期驻军权;2.维护中国军队的尊严和地位,必须坚持独立的军事法权,不受港英法律的任何约束;3.关于部队纪律的维持,应以中方为主,不能任由英军插手。这些原则反映出国民党广州军方领导人对港英的强硬立场,而这个立场又得到广东省参议会以“民意代表”名义的支持。当时,争取长期驻军权的要求,虽然是不现实的,英方也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重庆国民政府从外交角度亦不会支持这个主张,蒋介石就曾批评过张发奎的一些有关“收回香港”的言论,并责令他“约束部属”。至于独立军事法权和“以我为主”维持部队纪律的原则,显然是英方被迫让步的成果。

    港英方面虽然由陆军代表出面谈判,似乎完全是两军之间事务性的操作问题,其实幕后的决策者是伦敦的外相。英国人将这件事的处理原则服从于他们的亚洲以至全球利益。首先,不允许有任何影响英国在香港的管治权的协议;其次,不涉及管治权的临时性事项,可以灵活处置。英国人明白,国民党部队过境是暂时的事件,尽快将他们送走便是。即使双方发生摩擦,也应息事宁人。一位国民政府驻港外交官对李汉冲透露,英国人目前处事非常小心。据说,太平洋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曾提出,九龙可以由中美两国驻军,伦敦方面十分烦恼。他们担心,一旦与国民党官兵的冲突引发,美国借口调停,派兵进驻香港,那就后患无穷了。为此,驻港英军菲士廷司令曾赴广州拜会张发奎,以示修好,并暗示某些国民党过境部队有不良行为,也属于“区区小事,不必惊动将军。”由此看来,英方在协议中作些让步,完全是符合其整体利益的策略。但允许广州行营宪兵连驻港维持军队纪律一项,后来发现“上了当”,这会成为变相驻军,于是要求广州方面将宪兵连撤走。

    当时粤港之间没有出入境管制,居民可自由来往,军人以个人身份也有此权利。一九四六年二月,英方要求广州行营限制军装人员赴港,并规定,中校以下军官必须持有特殊证明,才能携带武器进入香港。于是,广州方面一切变相驻军的意图都落空。
    亲见“国军”在九龙街头
    广九铁路恢复通车之后,一列列满载兵员、大炮、卡车的专列,不分昼夜从广州、东莞等地开往九龙。从一九四五年十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总共10多万国民党部队经香港北运,其番号包括13军、新1军、第8军、第54军、第93军以及驻日占领军第67师。大部分是去东北的。
    当军运列车隆隆越过罗湖桥进入新界时,铁路两旁的英军哨兵默默注视着。车厢内有人向英军挥手,也有人做鬼脸。“Hello!”一位曾在缅甸与英军一起打日本人的军官大声叫喊。
    九龙街头尤其是太子道、弥敦道一带,顿时出现了一道风景线。美国小吉普、中吉普、十轮卡车疾驰而过,车身多B1A或13A等标记。一次,笔者目睹一辆中吉普在弥敦道闹市行走,突然停下阻塞了交通,车上下来两名军官,进入商店购物,许久才出来将车开走,站在路旁的港英警察不敢干涉。闻说某天有位新1军士兵驾车,撞倒两名行人后扬长而去。也发生过英警与他们互相殴打的事件。
    某日傍晚,两名广州行营派出的宪兵在油麻地上海街巡逻,碰巧英国警察驱赶小贩,一位老妇被推倒在地,英警抢走她的货品。这两名中国宪兵见状,实时上前向英警挥动拳头,并喝令:“不许欺侮中国人!”周围小贩拍手叫好。另一个深夜,旺角一家酒吧里,一个英国军官被一名新1军军官骂道:“你这洋小子神气甚么?在缅甸见到日本鬼就逃命,全靠老子拚命才救了你们!”酒后吐真言,这位军官的话语勾出了一段刚刚过去的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缅甸,根据中英协议,中国组成远征军入缅援英抗日。新1军的前身就是当年远征军中的新38师,许多官兵都有与英军合作的经历,也积聚了满胸怨气。
    “国军”军官漫话远征军在缅甸对日作战轶事
    笔者曾亲耳听过新1军一位军官诉说他们在缅甸的遭遇:
    “缅甸危急时,中国方面曾制订与英军联合应战的计划,然而,英军迅速溃败,又不通知中方就放弃了仰光。在重庆的老蒋也大为愤怒,责骂英国人。”
    “我们第一批远征军入缅甸时,装备落后,仅穿草鞋,英军根本瞧不起我们,还常常讥笑中国人。”
    “一九四二年三月,英军在缅甸全线溃退,我们入缅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掩护英军撤退,他们只顾自己逃命,完全不配合我们的作战,弟兄们都非常气愤。”

    “四月中旬,我军新38师在仁安羌作战,解救了被日军包围而陷入绝境的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此事轰动了英伦三岛。可是英军以怨报德,在我们转换战地的时候,提供虚假情报,以图牺牲中国军队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退却。”
    “更可愤恨的是,由于英军处处作梗,我军严重受挫,陷入困境,不得不穿越原始森林,爬过野人山,经过惨绝人寰的旅程,退入印度。驻印英军却要缴我们械,我们用武力抗拒,他们才不敢妄动。”
    “后来,我们投入反攻作战时,英国人的态度好多了。一九四四年二月,当反攻进展顺利之际,英军在孟拱突遭日军反击,又是我们新38师以少量兵力击溃敌人,解救了具有优势兵力而束手无策的英军。”“这次我们来香港,对那些英国佬不陌生,早有交情了!”
    这位新1军军官的倾诉,使我对于他们在香港的行为,似乎增加了一些理解
<P>某日傍晚,两名广州行营派出的宪兵在油麻地上海街巡逻,碰巧英国警察驱赶小贩,一位老妇被推倒在地,英警抢走她的货品。</P>
<P>=====================================</P>
<P>靠, 英国城官</P>
就得拿出大国的威风.
<P>当时老蒋要依赖英美,如何硬的起来?</P>
[B]以下是引用[I]云鹤仙子[/I]在2005-12-19 10:50:00的发言:[/B][BR]<P>当时老蒋要依赖英美,如何硬的起来?</P>

所以,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正确的,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