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六个记者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7:20
[center][B]李长春在记者节出席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B][/center]
[cente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0:43 新华网[/center]

  [B]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B] 8日是中国记者节,是新闻工作者喜庆的日子。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大会并讲话。
  大会由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主持,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心华宣读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决定》,172位新闻工作者榜上有名。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出席表彰大会。[center][B]李长春在记者节出席全国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B][/center]
[cente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0:43 新华网[/center]

  [B]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B] 8日是中国记者节,是新闻工作者喜庆的日子。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大会并讲话。
  大会由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主持,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心华宣读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决定》,172位新闻工作者榜上有名。
  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出席表彰大会。
[cente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5:00 舜网-济南日报[/center]

  [B]本报11月7日讯(记者 沙文婧)[/B]记者今日调查了解到,由于记者生活、饮食不规律,加上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部分一线记者的健康大打折扣。
  记者今天采访了解到,为迎接明日记者节的到来,我市一家省级媒体单位近日为1000多名职工组织了健康查体。查体结果出乎意料。原以为一些退了休的老同志的身体状况会让人担忧,但恰恰相反,年轻人大都多多少少有毛病。脂肪肝、胃病、精神衰弱、高血压等一些老年病早早地“盯”上了年轻记者。
  据中国记协维权处对国内新闻工作者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新闻记者感到工作压力大,有疲倦感,睡眠质量较差、食欲不振、视力差,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头痛、头昏和全身酸痛症状,经常便秘或腹泻。一半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处于患病、亚健康状态。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中,已死亡的在职职工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2岁。
  为什么现在的记者身体状况那么差?有关专家指出,与记者的健康状况相对应的是严重的透支健康行为。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锻炼身体、加强保健的意识。
  为此医生建议,一方面,新闻单位应关注新闻工作者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休息、疗养机会;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本人也要劳逸结合,每个星期要保证一段固定时间的身体锻炼。
[cente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09:47 新华网[/center]

  [B]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顾瑞珍、李斌)[/B]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显示,在我国目前新闻队伍结构中,现有的新闻人员相对饱和,而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特种岗位人才仍然短缺。
  这份报告指出,新闻界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告管理人才,即管理和指导广告规模经营的人才;二是节目推介和经营人员。目前,媒介经营管理已经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当前的买方市场时代已经由过去的生产为中心转为流通为中心,搞好内部管理、带动经营至关重要。
  这份报告还呼吁,新闻界仍然亟需高水平的采编播人员,亟需培养更多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总体上讲,主要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在专业方面,对人才专业的需求拓宽,缺乏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人员、特殊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
  我国新闻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在新闻队伍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广东、山东、浙江和四川等地的新闻队伍人员较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新闻队伍越来越壮大且呈饱和趋势,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新闻队伍人数较少。
[cente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21:09 新华网[/center]

  [B]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周玮[/B] 每个节日,因主题不同、主角不同,庆祝方式也就不同。
  又是一个记者节。在这个无假期的节日里,工作着,用行动履行记者的职责,应是新闻人庆祝与纪念节日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吧。
  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文字、图像记录社会发展进程,这是新闻人的工作;做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了望哨,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是新闻人的职责。
  时代不断前行,新闻人的使命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今日新闻便是明天历史。新闻之道,在于真实。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要以真实的记录对历史负责。而一段时间,过于追求轰动效应、炒作之风日盛,许多假新闻“应运而生”。追溯其源头会发现,这些假新闻的出台,或是一心想着时效性、可读性而忽略了真实性,或是被一些为了自我宣传或其他目的的机构、个人利用,或是出于名利思想而不惜编造谎言……理由万千,结果却只有一个:愚弄了受众和舆论,降低了传媒的公信力。
  有人如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就有理由重申: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迁,新闻事业如何深化改革,媒体竞争怎样激烈,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坚守真实,维护公信,是每位新闻从业人员的不二选择。
  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新闻人的分内之事。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媒体能否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统一起来,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重大。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采写出大量反映和讴歌中国人民巨大创造力的生动报道。
  人们称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了望者”,这意味着新闻人还有一个重要职责——舆论监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开展的舆论监督,应震慑尚未形成的歪风邪气,警示初露端倪的社会危机,缓释已然出现的负面情绪……新闻界应该积极履行舆论监督职能,积极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推动和促进一系列问题解决。
  无假的节日实在是一种提醒。提醒70余万新闻同仁,勿忘人民,勿忘职责,勿忘肩头历史重任。
[center]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22:06 新华网[/center]

  [B]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周玮 李斌)[/B]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肩负正义与责任,心怀真诚和勇气,数十万新闻记者讴歌时代,记录历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印。
  关键时刻我在场”
  到第一线去,到现场去。这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许多新闻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而言,近6年的记者生涯是如此饱满:随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前往大西洋海域执行我国首次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远洋测控任务;作为中国地震救援队一员赴伊朗、印度洋地震灾区;与中美联合冰川科考队前往喜马拉雅山进行30多天的冰川采访,全程报道我国珠峰复测的全过程……自然环境艰险、生活条件恶劣、身体状况不佳,克服!只为--亲历重大事件、见证历史瞬间、记录动人一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新闻事实的真相,才能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心贴心,才能使自己感动,才能激发热情,产生灵感,采写出‘三贴近’的新闻作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人甘冒生命危险去追求。
  长沙晚报记者程放军被誉为“追逐洪峰的新闻记者”。20世纪末,湖南5年遭遇4次大洪水,他都是第一个上前线,最后一个撤回来。抗高温、睡大堤、饿肚子,他都经历过;受伤、晕倒,也不下“火线”。他采写的《爱民情》《敢死的许春华》等稿件受到好评。“正是现场目击的手法,使我笔下的抢险战斗如此打动人。”
  当新闻人为履行职责而身陷危难时,他们的职业精神中升腾起一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中央电视台时政部徐少兵即使摔得头破血流,也不下火线,脸上挂着血坚持工作,确保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新闻的正常播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普穷前往水灾灾区采访,途中遭遇洪水,道路被冲毁,汽车被困水中,他从车窗爬到车顶获救之后接着赶往灾区;新华社记者黄敬文赴巴格达任摄影记者,炸弹在十米开外爆炸、遭当地人围攻,都不曾令他退却,10个月间发回图片近千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洪琳,连续跟踪报道中国工程人员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遭袭击及在巴遭绑架事件,采访斯里兰卡海啸灾区灾情及重建情况,他说:“‘关键时刻我在场’是记者的职责,记者就要站在他该在的地方,危险应该是他在选择这个职业前考虑的事情。”
  只要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新闻的天空广阔无边”
  “记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记录和播撒人间真情,为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而奔走呼喊……
  对典型人物的关注,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多年来不变的坚持。她采写的上海某公司一位普通职员陆幼青的报道《永远的向日葵》,描绘了绝症折磨下人性的乐观、坚强与自尊;《一位老人与300名贫困学生》报道了白芳礼老人蹬三轮车挣钱支教的感人故事。郭秀明、汪洋湖、张云泉、王顺友、杨业功……她用心写出的一个个新闻人物,朴实而又非凡,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正如读者所言,是精神的光芒,令她笔下的普通人熠熠生辉。而她却说:“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燃烧点,对于我,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我写出他们,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同时,我的生命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丰厚的滋养。”
  当得知温州市有数千名中小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或面临失学,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便下定决心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周密策划后,温州晚报推出了“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结对助学活动,活动开展4年来为1万多名贫困生解决了上学费用。“我从来没有把新闻工作仅仅当成写几篇新闻稿来对待,而是把它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去追求,我将自己的工作岗位看作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岗位。”
  “能够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能够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抱着这样的信念,辽宁电视台记者吉永成从业12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农村采访中度过,钻牛棚、睡大炕,跑遍了全省100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累计有5年和农民兄弟一起过年,被百姓称为“铁脚记者”。“要想当一名好记者,你就要多跑农村,多吃苦,去没人愿意去的地方。”
  “有难事儿,找王帮办!”--这个让许多哈尔滨市民如此信赖的“王帮办”,就是黑龙江日报集团生活报的记者王海臣。2003年6月,一个人一个热线电话,王海臣开始了和百姓的亲密接触,之后“王帮办热线”专栏又扩成“王帮办工作室”专版。两年间他接听热线1.8万余个,救助各类弱势群体1300余人。关注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服刑人员,解决百姓的难题,架起政府与百姓间沟通的桥梁,王海臣说:“只要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新闻的天空广阔无边。”从甘肃省广电总台记者韩亮为需要救助的特困家庭募捐、呼吁的身影,重庆电视台记者王安礼的镜头里街头巷尾的好人好事、百姓生活中的阳光与快乐,工人日报记者肖树臣笔下《郑州黑心老板年关大逃亡》等一系列为农民工维权的报道,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新闻人心底翻涌的对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做社会发展的了望哨,做时代前进的清道夫”
  有人将新闻人比做社会的雷达与监测器。他们不仅以文字、图像、声音追踪、记录着社会的进步,也反思与警示这社会的缺陷与不公,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广州日报记者关雅文,常将笔锋指向生产行业中不为消费者所知的灰色地带:2002年连续6篇《家电维修还有多少猫腻没揭开?》系列报道,2003年《面粉厂家不敢吃面食》《鸡精标准岂能保护落后?》等数十篇系列报道……有关部门对这些报道做出回应,重新出台政策,规范行业发展,许多不利于消费者的生产行业“潜规则”得以改写。“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越强,所做的新闻报道才越有力度和深度,影响力才会更大。”
  从2005年3月起,中国青年报记者洪克非连续发表了调查性报道《一个公民从遇车祸到冻死路边的悲惨5天》《谁把张衡生推上了死亡之路》《精神病人违法究竟由谁担责》,从29岁的张衡生冻死路边的偶然事件,探寻政府对流浪人员的救助能力及方式,分析指出国家救助措施尚需完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关部门遂酝酿为精神病人救助立法。
  “做社会发展的了望哨,做时代前进的清道夫”
  ,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对记者责任如此界定,也如是践行。他撰写的《尴尬的阻击战》一文,以双汇冷鲜产品在湖北市场遭遇阻击为由头,揭示这一现象所体现的封闭与开放的观念冲突、官本位与企业本位的冲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理念与职能部门“权力寻租”行为的冲突;评论《正视这份耻辱》,以犀利的笔调批评某些地方政府的信用缺失,鲜明提出政府信用问题,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羊城晚报记者李宜航说:“记者,应该是这个社会的推动者--推动文明进步,推动物质发展,推动和谐构建。”他也常抓住“推动”二字做文章:与同事暗访出租屋,推出了《出租屋藏污纳垢大揭秘》的系列报道,拉开了广州市整治出租屋的序幕;带头采写了《给广州人挑挑刺》的系列报道,矛头直指行人乱穿马路、随意吐痰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广州随即掀起了声势浩大、效果显著的“除刺行动”。
  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进。此刻,在全国各地,有无数大事小情正在发生着,无数新闻人为之忙碌着。他们以激情与执著,为“记者”二字注入着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center]www.xawb.com 2004-11-08[/center]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记者节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把11月8日中国记协成立日确定为“记者节”(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
[center]纪念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center]
[center]http://www.qianlong.com/   2005-11-04 13:47:28[/center]

  编者按:11月8日是第六个记者节,11月5日也是杰出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有研究者曾这样界定邹韬奋精神:"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崇高的敬业爱业精神,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满腔热诚。"这正是今天的新闻人孜孜以求的职业境界。而韬奋那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记取的韬奋精神。 
  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本报发表许觉民先生新近完成的这篇纪念文章,以此向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先驱者之一、邹韬奋先生表示我们的缅怀之情。
  人们常说的要学习韬奋精神,究竟什么是韬奋精神?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新闻界人士认为,韬奋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政论家认为,韬奋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后,他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他的爱国思想正是韬奋精神。这些说法都是概括了韬奋一生所从事的事业,自然都是对的,但是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全数封闭,胁迫他与国民党书店合并,他严词拒绝,表示“宁为玉碎,不作瓦全”,最后他受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记取的韬奋精神。
  时下的有些文章,常有对历史人物作一些假设,假设得最多的是对鲁迅,说鲁迅倘若今天仍活着,他的命运将是怎样?因为有过权威的回答,人们大致都深信不疑。因此也有人对韬奋作了假设,假如韬奋至今仍活着,他的命运又将是怎样的呢?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假设,是对那个人物的品性的一种联想与评估,实际上虽并没有发生过,但也可看出人们对已故人物作着合乎其本性的推断。那么韬奋倘然仍活着,他又将是怎样呢?
  按照他一贯的与压迫者周旋的历史检验,在思想言论上,他决不甘做仰人鼻息的传声筒,他只会仗义执言地讲真话;他也决不会去参与那些卖友求荣的勾当,而宁肯以生命去保护同一战垒中的忠实的朋友;他更不会在高压下去作低三下四以致摇尾乞怜的检讨,他剩下的是只要一息尚存,便藐视着群小,昂首阔步地往前走去。
  这个假设对不对呢?还有些人,我不敢作那种假设,对于韬奋,我认为只能作这种断然的假设。
  韬奋曾向往过苏联的民主,他有大量的海外通讯中最关注的是苏联,他的《萍踪寄语》第三集都是写苏联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对苏联的政体他表示了赞赏。抗战期间,他又翻译了英国人斯隆写的《苏联的民主》一书,他的翻译介绍也正是表现了他的一种推崇。然而这种民主是专制体制下的装饰性的秩序,专制导致了个人专断,民主只能成为装饰品,在那个年代,只为世上别一些人士如安得烈、纪德和罗曼罗兰等人所识别而来为韬奋所识别。不过,在实际生活中,韬奋的民主意识也是极力反对那种专制政体的,我们只要看他在1945年在香港写的《抗战以来》这本书,便可知道他对独夫蒋介石的评价是如何的犀利,国民党反动派奉蒋介石为中国的命运的主宰者,他们鼓吹《领袖脑壳》论,意思是国家大事都取决于领袖脑壳的转动,他的脑壳想什么,中国就成为什么。韬奋对这种极荒谬的独夫政治十分痛恨,他在书中对它批驳得体无完肤。他在现实政治的体察中,感觉到的民主应该是什么。倘若那时候他能够再来回顾一下他在海外通讯中所写的苏联的一切,恐怕也会重新作一番深长的思考的。
  韬奋办刊物,办书店,就会与众多的文化界人士联系与交往,他接触到许多专门家,有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法学家、自然科学家等等。韬奋在阅读他们的著作时有所感受,从心底里对他们表示尊敬。我曾听到过当年在他身边工作的一位朋友说,韬奋有时不免要想到他自己到底算什么家,在抗战期间的重庆,有一次韬奋看到周恩来,言谈中谈起这事,韬奋说,应当迎头赶上去学一门专业,可惜现在忙于这许多事,恐怕很难做到了。周恩来随即很轻松地对他说,你怎么不是“家”呢,你是一位别人无可替代的政治鼓动家!说罢引起了韬奋一阵的哈哈大笑。
  韬奋的待人接物十分宽厚和诚恳,对共事的人关怀备至,他在办《大众生活》的时候,一位共事的工作人员名叫王永德,对工作有极度的责任心,不辞劳累地加班工作,韬奋曾再三劝阻而不能禁,最后终致病倒而英年早逝。韬奋为此十分痛心,深责自己关心不足,为此写了一 篇悼文发表在刊物上。抗战后,生活书店的同事工作于各地。有的病殁,有的因受反动派迫害而亡,”韬奋对之无不深切的关怀,尽力优抚死者亲属,并在书店的内部刊物上亲自著文哀悼。
  生活书店经理徐伯昕,在韬奋出国期间因工作过于繁忙,不久发现患有肺病,只因职务在身,仍力疾从公。韬奋回国后知此事,立即要徐伯听停止工作并进行治疗。韬奋为了知道所有同事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每年抽出时间与每个同事作一次谈话,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各人的家庭状况,有无特殊困难等等。由于这种对同事深切的关注,使同事们极受感动,正是这种对人们关心所产生的力量,才不断增长着书店上下一致的团结和凝聚力。
  但是韬奋对同事中的不良行为也是不含糊的,例如个别人员利用职权营私舞弊,韬奋则断然给予开除公职的处置。对同事中有些违规的事情,有时韬奋也会加以过问。在重庆时,有一次他听到同事中某君多日没有上班工作,韬奋记在心里,他顺便经过宿舍时去看看,他见到某君坐在床上,韬奋问他的病情,他含糊其辞,慌忙不能答,结结巴巴地说是感冒发烧,韬奋就去取了体温表为他检测,结果是温度正常,经再三问他;他无以辞对,终于说出自己因和某人争执而生气,大闹情绪,赖在宿舍里。韬奋在就严厉地批评他,说他假装生病是错误之一,无故旷职是错误之二,表现了他对工作上没有责任心。至此他终于承认错误并作了检讨而了结。由此可见韬奋在对人的问题上的严格的是非界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12:55: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