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军事史上的丰碑——黄埔军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2:55:52
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市东郊,位于珠江中的黄埔岛上,正在进行一场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开学典礼。

上午9时30分,一个身材不高的大人物登上了主席台作开学演说。他,就是已为中国民主富强艰辛奋斗了30年的孙中山。此时,孙中山已是身患重疴,来日无多。昔日器宇飞扬的神采已大半消退,身体的虚弱使他显得勉力支撑。然而,孙中山的这次演说很长,讲了有一个多小时。此后,直到逝世,素有“孙大炮”之称的他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长时间的演说。

孙中山说,民国革命胜利已经有13年了,可中国还是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在被压迫的困苦之中。看看中国的邻居俄国,比中国的革命要晚了6年,可是已经彻底成功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比起来,要更为艰难困苦,为什么反倒比中国成功得快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俄国从一开始就组织了革命的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倒了反革命的军队。反观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因此就无法动摇官僚军阀的基础。没有革命的军队,中国的革命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今日建立军官学校,就是要为将来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打基础。

孙中山说,在此前的革命中所依靠的军队,都是军阀的私人军队,并没有受到过革命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理想和信仰,只知道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真心拥护革命的。所以,革命每到重要关头,这些人就会以自私自利之心取代革命的口号,掉转枪口以为军阀的走卒,而革命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挫折。在今后,就是要建立一支以主义和信仰为支撑的革命军队,他们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在先前的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就是以很少的人数和武器而打胜了占优势的清兵。所以,革命的胜利,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有没有革命志气。
最后,孙中山告诫说,革命是不寻常的事业,必然艰苦卓绝,有升官发财之心者请莫入此门。革命的目标首先是要打倒北洋军阀,所以一定会有牺牲。革命党的精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每一个革命者,都要有必死的信念。有了这种精神,一百个人可以打一万个人,有一支一万人的革命军,就可以打倒军阀,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和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孙中山的演说结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一所小小的军官学校,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终于开花结果,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国民革命军,横扫北洋军阀,实现了孙中山统一中国的初步革命理想。这所军官学校,就是名垂历史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早年信仰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并为此先后多次组织了革命政党,依靠各种力量进行斗争。为推翻腐朽专制的满清王朝,孙中山先后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屡仆屡起,愈挫愈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建立民国后,孙中山本意从此投身于中国的实业建设,曾豪情满怀地说:要在10年内建设10万公里铁路!不想由于国内的激进力量与保守力量反复争斗,袁世凯为控制局面,昏招一出竟要在中国复辟帝制。孙中山不得不发动二次革命,以重建民主共和。

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在羞怒之中突发急病暴死。此后,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割据争斗之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国家长期混乱动荡。孙中山认为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民国是假民国,共和是假共和,实际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任意损害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在南方连续组织了两次护法运动,期望能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可是,因为孙中山依靠的武装力量都是地方军阀部队,他们阳奉阴违,只是打着孙中山的旗号以扩充实力,多次倒戈叛变,使得北伐屡屡胎死腹中。特别是在1922年6月,孙中山的亲信学生,他一手栽培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的临时大总统府,几乎使孙中山葬身火海,不得不移驻“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指挥平叛。而怀有身孕的夫人宋庆龄也在混乱中一度与其失散,两个人唯一的爱情结晶亦在颠沛中流产。这次失败,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生涯中遭受打击最大的一次。他伤心欲绝,心力交瘁。此后,孙中山开始认真反省革命往事,对中国革命的未来之路做着苦苦思考。

1922年8月,孙中山回到上海。这时,他已看出了欧美的资产阶级国家其实并不真心支持中国革命。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中国寻求代理人。他们并不需要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附庸,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这些国家,是孙中山敬仰的俄国朋友列宁所说的真正的帝国主义。那么,还能依靠谁呢?

正在此时,苏俄驻华大使越飞前来拜访孙中山。越飞是个老布尔什维克,此行正是奉列宁之命,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前来游说,希望能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孙中山对列宁可以说是神交已久,这位手段高强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令他十分钦佩。在与越飞交谈之下,孙中山苦苦思索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越飞强调了建立一支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建议孙中山先从建立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起步,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革命军队。孙中山以前一直信奉欧美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军队国家化,并不干预政治。可是,革命以来遭到的诸多挫折,无不缘于手中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而导致。在中国这样军阀割据混战的国家,手中没有枪杆子说话就没有分量,此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孙中山深信,他终于找到了真心帮助中国革命的朋友。在给当时尚年轻的蒋介石的信中,孙中山断言:“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在越飞的引见下,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拜会了孙中山。李大钊为人热情质朴,目光远大,他是中国共产党内力主国共合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孙李二人交谈之下,顿觉相见恨晚,秉烛夜谈直至天亮。孙中山有一个很有名的外号,叫“孙大炮”。这是军阀们给他起的,意思是说孙中山手里没兵,拿嘴皮子当大炮来轰人。此次他更是毫不掩饰,将胸中的块垒尽倒而出。李大钊则详尽地解答了孙中山提出的问题,并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目标坦诚相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孙中山和李大钊终日长谈不休,中国历史就在这时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1923年11月,孙中山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吸收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当时,中国国民党有数十万党员,是中国第一大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过几千人,双方实力相差极为悬殊。孙中山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党内许多大佬的反对。然而他坚信自己的思考。孙中山认为,以中国的国情,是无法成为一个理论上的“共产主义”国家的,不必有此种顾虑。而以中国国民党的实力,与当时力量弱小的中共合作,只能是前者容纳直至溶化后者。所谓“容共”,正是最早由孙中山提出的。他要借助的,是中共强大的组织宣传力量及其身后苏俄的战略支持,特别是中共对于广大底层群众的影响力,这是打破目前困局的唯一出路。也唯有此,国民党才能吸收新鲜血液,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改组成为一个纲领明确、纪律严明的有强大战斗力的政党。目前革命首要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需要革命的武装,非与中国共产党及其身后的苏俄合作而不能达此目的。因而,孙中山以领袖的影响力力排党内众议,实现了其革命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1924年1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他当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随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办军官学校。经过反复权衡之后,确定军官学校的全称叫作“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选在广州东郊黄埔港珠江中央的长洲岛上。该岛四面环水,面积只有约6平方公里,从岛上坐船到广州市区要两个多小时,交通并不方便。之所以将校址选在这里,一是因为其远离市区,环境幽静,可以埋头苦读;二是因为该岛位置能控制珠江江面,易守难攻,较为安全,不会轻易被当时盘踞在广州的滇、桂军阀部队包围吃掉;三是在岛上有一批旧的原清陆军小学堂房舍,可以略加翻修作为校舍,能省一大笔钱及不少人力。正是在这个小岛上,诞生了一所对中国现代历史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军校。从这里走出的教官学生,日后有很多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后来,人们一律把这所学校称为黄埔军校,至于其本来的名称,倒是很少有人提及了。

孙中山本来是想自己亲任军官学校校长,可是因为身体及精力的原因,便改派亲信蒋介石担任校长。蒋介石时年37岁,在效忠孙中山的建国粤军许崇智部队中任参谋长。蒋介石曾在日本东京振武军事预科学校就读,回国后在军队中搞了十几年,打过仗,算得上是能文能武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年前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曾冒险亲赴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不顾危险护卫多日,因而深得孙中山的信任。为了表彰与激励蒋介石,孙中山与蒋介石合影留念,并将当年赠别黄兴的古句书联亲笔手书赠给蒋介石,这就是日后一直挂在蒋介石办公室中的那两句书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介石吾弟嘱书。”

蒋介石开始时并没太把这个军校校长当回事,有一段时间还不想就任。当时被任命军校党代表的是廖仲恺,此人是积极追随孙中山的铁杆班底之一,胸襟很大,能够忍辱负重。他力劝蒋介石来上任,并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其间蒋介石耍了几次宝,还撂挑子跑回了老家。廖仲恺等人多次劝慰无果,直到孙中山发了火,蒋介石才回来上任。在军校的筹办过程中,有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加入其中。如周恩来、邓演达、叶剑英、聂荣臻、何应钦、戴季陶、陈立夫、张治中、李济深、顾祝同、陈诚等。这些在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当时却不过都是初出茅庐。

黄埔军校的招生本来预计是324名,不想一开始就人满为患。不但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来,连许多已经有了军职的人也想进入军校。结果仅广州一地报名的人数就达到了上千人,全国各地的就更无法计数了。无奈之下,最后只好采取严格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广东,是公开设置考场;在北洋军阀占据的北方,则在中共的组织下,进行了秘密考试。在此其间,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党国要人们,着实塞了不少条子,大开了一阵后门。最后,黄埔军校第一期共录取了635名学生,比预计的翻了一番。

在第一期学生中,招上来一堆日后国共双方的名将要人。国民党一方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陈明仁、范汉杰、郑洞国、黄维、俞济时、桂永清、孙元良、侯镜如、黄杰、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冷欣、酆悌、袁守谦、潘佑强、王敬久、王叔铭、霍揆彰、罗奇、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夏楚中、王仲廉、陈大庆、马励武、刘戡、董钊、李铁军、李良荣、张雪中、唐云山、伍诚仁、张镇、宣铁吾、何绍周、廖运泽、袁朴等;共产党一方的,有徐向前、陈赓、左权、许继慎、蔡申熙、王尔琢、周士第、蒋先云、李之龙、曹渊、刘畴西、赵自选、唐澍、黄鳌、王泰吉、孙德清、吴展、董朗、李谦、彭干臣、彭明治、阎揆要、袁仲贤、李汉藩、宣侠父、刘云、黄锦辉、贺声洋、何章杰、陈启科、黄振常等。可谓是群星灿烂。

黄埔一期生中的国民党一方,除了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袁守谦等后来走了政工情治路线外,其余诸人多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统兵大员。像杜聿明、范汉杰、郑洞国、黄维、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孙元良、李延年、马励武、刘戡、董钊等人,既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又是中共军队的手下败将;而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等,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历史,后来又因不同原因投向了中共一方;关麟征、张耀明则在日后相继出任了黄埔军校后身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职;桂永清、王叔铭、罗奇、陈大庆、袁守谦等,撤到台湾后得到重用,成为了拱卫宝岛的军政骨干。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一位上将(周士第)、两位中将(阎揆要、彭明治);在20世纪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申熙、左权5人入选;像蒋先云、李之龙、李汉藩、曹渊、王尔琢、唐澍、王泰吉、孙德清、宣侠父等人,都是建国前曾经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而更有一位特殊学生刘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中最早驾驶飞机作战的人。193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云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蒋介石闻讯后竟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劝降,遭到刘云的严词拒绝,9月6日,刘云英勇就义,时年30岁。

在这帮学生中,还出了黄埔军校历史上著名的“黄埔三杰”和“文武三杰”。所谓“黄埔三杰”即蒋先云、贺衷寒、陈赓,时人称之为“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其中蒋先云考入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真正的人中龙凤,黄埔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他是湖南早期的著名共产党人,学生运动和工作运动领袖,其入党介绍人就是毛泽东。蒋介石对蒋先云也喜欢得不得了,费尽心机想将其收为己用,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巫山(蒋先云的别号),将来革命成功了我就解甲归田,这帮生龙活虎的黄埔子弟只有你才能就统领得了。”能为国共两党领袖如此重视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不作第二人想。然而蒋先云不为蒋校长所动,为革命理想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锦绣前程。1927年5月,时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党代表兼团长的蒋先云率部参加二期北伐,在河南临颖与奉军张学良部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贺衷寒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最早的团员之一,因与中共领导人张国焘不睦而被开除团籍。他有极强的宣传和鼓动能力,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不过他野心太大,在西安事变时押错了宝,支持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蒋校长安全回来后就将他踢到一边,从此只好半辈子混个温饱了事。

陈赓大家就太熟悉了,为人热情,急公好义,是后来的黄埔子弟人人尊敬的学长。因他办事敏捷利落,不辞劳苦,所以被称为“陈赓的腿”。当初考黄埔时,他正在程潜创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上学,硬是带着左权、李默庵等一批同学转到了黄埔军校,气得程潜派人和蒋介石交涉点名要求其开除陈赓。在革命岁月中,陈赓素以幽默风趣不安分而著称,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如在黄埔时陈赓看傻大个关麟征不顺眼,就在一次会操时故意对关麟征挤眉弄眼。关麟征忍不住笑了,当教官发现跑过来时陈赓早已挺胸肃立,而关麟征还在咧嘴傻笑。教官上去就给关麟征屁股上来了一脚,斥责道:“成何体统!你看陈赓,那才是革命军人的样子!”气得关麟征只能干瞪眼;恽代英在黄埔任政治教官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非常俭朴,常年剃光头,整个一苦行僧,在党内素有“甘地(印度那位圣雄)”之称。陈赓就觉得没必要,把身体搞坏了还干什么革命啊!但他又劝不动恽代英,就想了一个办法。当看到恽代英好不容易打个盹时,陈赓就拿着毛笔悄悄把恽代英的眼镜全给涂黑了。恽代英是个大近视眼,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摸起眼镜戴上。结果一看,天还黑着呢,那接着睡会吧。反复几次,发觉不对,才明白是有人捣蛋;到了延安整风时,陈赓奉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一次毛泽东在陕北军政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台下几百人都在凝神聆听。陈赓突然站了起来,直奔主席台走来。全场的人都愣住了,毛泽东也停下了讲话,诧异地问道:“陈赓同志,你有什么事?”陈赓也不答话,走到主席台前,端起毛泽东桌上的茶杯就“咕噜咕噜”一饮而尽。然后放下杯子,抹了抹嘴,敬了个礼才开口:“报告主席,我口太渴了。” 立时,全场响起一片哄笑。毛泽东是哭笑不得,只好说了一句:“你这个陈赓呐!”

所谓“文武三杰”是后来国民 党军中的称呼,即“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其中贺衷寒在前边介绍过了,随蒋介石集团跑到台湾后长期任高级闲职,于1972年病逝;胡宗南也广为人所熟悉,是蒋介石后来最器重的黄埔学生,也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做到陆军上将职位的人。起初他在报考黄埔时因个子矮还被刷了下来,是经廖仲恺特批才参加的考试。不过胡宗南是蒋介石的浙江小同乡,文笔不错,在黄埔时反共态度也很鲜明,因而得到了蒋校长的青睐。胡宗南毕业后到军中任职,从北伐开始屡立战功,特别是在中原大战时打出了威名,后来得以统领蒋介石的起家部队天下第1军。胡宗南在军阀混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兵打仗表现相当不错,可从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中却几无所成,在陕北被彭德怀打得大败,气得蒋介石骂他“志大才疏”;李默庵在黄埔时是表现积极的共产党人,后来却成了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黄埔学生。他在中原大战、北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都立有战功,遂得以进入“文武三杰”之列。不过解放战争开始后,李默庵指挥12万国民党军进攻苏中解放区,被粟裕指挥的3万多华中野战军打得大败,成就了粟裕的“七战七捷”之名。此后,李默庵就退出了指挥第一线。大陆解放后,李默庵拒绝去台湾,移居海外,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1990年,李默庵回国定居,后来还被选为大陆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黄埔军校的组织模式,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孙中山原来一直头痛,如何能使一支军队始终保持革命性,而不使其变质的问题。以欧美诸国的军队国家化原则,已证明当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国内诸军阀部队的养军模式,更是令孙中山厌恶之深。直到在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鲍罗廷的建议下,孙中山确立了“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原则。在军队中,设置国民党的组织,使军队完全处于党的掌控之下,并以党的主义指挥全军,从而建立一支真正革命的“党军”。这一原则首先就体现在了黄埔军校的创办上。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军校特别党部,通过全校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会以负责全校所有的日常事务,监察委员则监督执行的效果和执行委员本人。所有委员均由全体教官学生选举产生,包括校长在内任何人不得有特权。在校党部下又设各区队的党小组和学生队分部,党小组长由各区队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学生队分部干部由各学生队全体学生选举产生。党小组只对军校上一级党组织负责,而不对任何非组织的个人负责。这种组织模式从理论上说是很好的,可以体现出民主原则,保证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杜绝了个人擅权。可惜的是,偏偏有人不遵守,你又拿他没办法。这个人就是校长蒋介石。

蒋介石虽为新时代的政党魁首之一,但实际上却是个思想旧式的人物。他对时髦的政治理论并不太懂,却极为专权,信奉的是独裁政治,民主不过是拿来玩玩的手段。在军校的第一届特别党部选举中,他和4名学生一起被选为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又选蒋为监察委员。从这一选举结果看,倒也并不失其校长的面子。可是,随后蒋介石就开始带头不遵守党纪校规。他以校长、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身份,直接下文指定各学生区队的党小组长,并要求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他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这就违反了黄埔军校的组织原则,从而引起了建校不久的一场风波。

蒋介石的命令下达后,党内高层并无什么反响。由此即可看出,国民党从来都不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对自己的党纪党规也并不尊重,这也正是孙中山力主改组国民党、引入共产党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浙江籍的学生、共产党员宣侠父站起来了。他直接上书蒋介石,批评其违反了孙中山的治党原则,长此以往,党组织就会变成个人的工具。本来宣侠父和蒋介石是浙江同乡,又同样有留日经历,且为人急公好义有才有德,正是蒋介石准备收为己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始蒋介石对宣侠父还很客气,操起一口绵软的浙江官话好言相劝,要求其收回指责并认错道歉,仍然是校长欣赏的好学生。然而宣侠父并不因蒋校长的好意而放弃原则,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使他慷慨陈辞。蒋介石没什么理论功底,根本说不守宣侠父。但他有一身混迹上海滩的痞气和一代枭雄的奸猾,立即绕开了这一事件的政治涵义,而是指责宣侠父目无师长,不执行命令,要他写悔过书,否则将予以开除。当时中共在黄埔的组织还只是秘密初建,既分散人又不多,结果没能及时声援和支持宣侠父。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分歧演变成了校长和抗命学生的个人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宣侠父人如其名,是个硬骨头,毫不退让,愤然于3天后离开了黄埔军校。临行前留诗两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宣侠父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而实际上正是在这时,蒋介石迈出了其把持黄埔军校,以至最终把持了整个国民党的脚步。

宣侠父后来到了党在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手下工作,并受李派遣前往冯玉祥部国民军中做政治宣传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也开始“清党”,宣侠父与刘伯坚、刘志丹等人一起被“礼送”出境。此后宣侠父相继到梁冠英、吉鸿昌部中做兵运争取工作,吉鸿昌就是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侠父的多方奔走下,促成了冯玉祥、吉鸿昌和方振武的联合,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收复了被日伪军侵占的察东重镇多伦,振奋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当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与“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接连失败后,宣侠父转到上海参加中央特科工作。1935年,宣侠父奉命到香港开展抗日统战工作,积极联络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抗日反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宣侠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高级参谋,以八路军住西安办事处的身份及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关系,继续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进行统战工作。宣侠父能说能写,雄辩滔滔,活动能力极强,冯玉祥就评价其为:“浙江出了个宣侠父,他的一张嘴,能顶二百门大炮。”蒋介石最恨有人来分化他的黄埔系统,而且宣侠父还是曾经“背叛”了他的学生,就更不能容忍。他指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对宣侠父实施秘密制裁。蒋鼎文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官,直接带过第一期学生,与宣侠父熟识。自从宣侠父在西安上任以来,时常找蒋鼎文来为八路军要接济,弄得蒋鼎文头痛不已。蒋介石下了命令,蒋鼎文终于得到了解脱。他随即将除掉宣侠父的命令传达给了在西安的军统组织。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在西安被军统特务绑架后杀害,时年39岁。

到了转过年来的军校第二届特别党部选举时,中共在黄埔的组织已蓬勃发展起来,提前就在幕后进行了周密运作。结果经全校投票后,选出的7名执委中就有6名是共产党员,令校内的右派人士一片惊慌。而校长蒋介石竟然落选,这让他大为羞恼,甚至闭门不出。好脾气的廖仲恺几度登门相劝,最后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指定蒋介石担任军校特别党部的监察委员,才算是了结此事。此后,蒋介石注意在选举前拉票,总算是没出现再次落选的窘况。1926年后,蒋介石羽翼逐渐丰满,便借口自己已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再参加军校的选举。

正是由于蒋介石有意不遵行孙中山确定的治党原则,而国民党中又无人加以制衡,就连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也没能重视这个问题。其后日久,蒋介石终于逐渐把持了军权,从而能够挟制党权,并以枭雄之术降服众多异己,最终将国民党变成了蒋家军。

在黄埔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是绝不能不提的,他就是周恩来。黄埔建校初期,特别需要政治干部,孙中山遂指令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向中共方面求贤。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最高负责人是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他既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很快开列了一份15人的名单,其中第一名就是周恩来。此时周恩来还在欧洲领导中共旅欧总支部的工作。张申府立即召他回国,并给他寄去了回程的旅费。1924年8月,周恩来从欧洲归国,在张申府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出任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时年26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从当年留下来的入校时标准照就能领略到这位曾经号称中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风采。在此之前,张申府因与蒋介石难于共事,已辞去了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职务。1925年召开的中共四大上,张申府在讨论党的纲领时与蔡和森、张太雷等人发生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其时周恩来一度支持他的观点,但很快又服从了中央。张申府知识分子气极重,绝不低头,就此脱离了自己曾最早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多少年后,张申府曾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很快就离开,而周恩来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则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周恩来是党内品质最好的人,可惜弯得太厉害,最终也害了自己。”

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仿照苏联红军的模式,建立了政治部,在校内和军队中开展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个新鲜事物。最早上任的政治部主任是吴稚晖,不过他不想和共产党人共事,没干几天就辞职了;第二任是戴季陶,他喜欢搞的是孔孟复古理论,对政治工作没兴趣,也没干几天;第三任是邵元冲,此人根本不懂政治工作,把这个职务当成了官做,弄得政治部死气沉沉;第四任,换成了周恩来。

周恩来上任后,立即着手开展政治部的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周恩来将政治部的各个组织机构全部建立了起来,担负起了全校的政治学习、训练及宣传任务;周恩来还制定了军校的政治教育计划,开设了政治课,系统地向全校学生讲授政治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周恩来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积极地从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分子,将共产党的思想在军校中广为传播,很快就在一期学生中发展了80多人加入中共;周恩来还亲自推动建立了军校中的进步青年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从而团结了广大师生。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师生官佐普遍受到了基本的政治教育,明白了中国为何而衰弱,要向何种势力作战等原则方向问题,从而激发了对信仰的坚守和投身作战的巨大热情。此后,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的黄埔军,在政治素质上高出了国内所有军队一筹,终于成为了一支在当时中国所向披靡的军事力量。

周恩来不但聪明机警,才干超群,而且思虑周到,待人坦诚而热情,人际关系极好,所办各事无有不成。在风云诡异,国共合作波折不断的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出色地协调了各种势力为革命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因而成为了时代的风云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和信赖,甚至连蒋介石也对其敬畏不已,几次三番想网罗至麾下,却终未能得逞。日后,很多国民党要人都叹息说,如果周恩来能辅佐蒋介石,那国民党肯定能得天下,只可惜……

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当时被黄埔学生们满怀尊敬地称为“黄埔之母”。是他,在军校草创初期,经费十分紧张,以至学生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多次去向盘踞广东的滇、桂军阀借钱,从而使黄埔军校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廖仲恺非常支持蒋介石的工作。因为蒋爱面子,好发脾气,人缘并不好,所以许多事情只有依靠廖仲恺出面解决。廖仲恺慈祥热情,不摆架子,学生们有了困难去找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然而廖仲恺又是个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在孙中山逝世后,成为了党内左派的核心人物,一直极力维护着国共合作的大局。因此,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非常痛恨,开始密谋刺杀他。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身亡。此后,国民党中的左派力量大衰,而黄埔军校中也再无人能制衡蒋介石。借调查廖案之机,蒋介石大展手脚,将党内大佬胡汉民、许崇智等赶出了广州,夺取了国民政府的军政实权,一举成为了国民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领袖人物。

另一个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是邓演达。他是保定军校出身,曾做过孙中山的卫士。邓演达在黄埔军校先后出任过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队长、教育长等职。他操令严格,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因而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右派人士则骂他为“黄埔四凶”之首。另外三凶是恽代英、高语罕、张治中,都是黄埔教官,皆以律令严格和高尚的品格操守而被学生们所敬畏。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逝世后,邓演达坚持三大政策,成为了国民党左派的首领。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后,邓演达被迫转入地下,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斗争。他联合左派组建第三党,并积极联络黄埔学生,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势力遍布14个省、市,准备发动反对蒋介石的起义。因事机不密,军事倒蒋失败,邓演达也遭叛徒出卖而被捕。当时国民党军中的黄埔学生联名请求释放他们的教育长,这令以黄埔大家长自居的蒋介石极为惊恐。他不能容忍还有另一个人成为黄埔学生的领袖,在多次拉拢劝诱邓演达无效后,于1931年11将其在南京秘密杀害。

在黄埔创校初期,戴季陶、何应钦、顾祝同、刘峙、陈立夫、王柏龄、钱大钧等人都是应蒋介石之邀而来的,而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如蒋介石最重要的班底人物之一何应钦,与蒋同出于日本东京振武军事预科学校,回国后又同在沪军都督陈其美手下任职,早年就认识。何应钦养成了一副标准的日本军人架势,常年推小平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近酒色,为当时旧军队中的异类。他在上海没混下去,就跑回家乡贵州投身黔军。何应钦野心很大,在黔军中排斥旧部署,架空老上级,自己俨然成了老大。然而好景不长,在四川称王称霸的黔军袁祖铭部打回了贵州,将何应钦击败。在逃亡的路上,何应钦又挨了仇家一黑枪,显些命丧黄泉。西南是呆不下去了,他只好跑到了广州。正好广东国民政府在筹办黄埔军校,需要何应钦这种留过日的军事人才,他就跑旧相识蒋介石的门路进了黄埔,担任了少将总教官。何应钦办事一丝不苟,随时在岗,对校内事务非常熟悉。蒋介石原来并不是很了解他,后来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找何应钦,总是随找随到,谈起工作时对答如流,这令蒋介石非常高兴。此后他刻意栽培,屡屡对何应钦委以重任,甚至把最初的黄埔党军也交给何指挥。而何应钦表现也相当不错,成为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黄埔军校的校旗和后来中华民国的国徽,就是出自于何应钦的设计。因为何应钦的才干及其在黄埔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渐形成了其在中央军中的班底系统,如杜聿明、宋希濂等就是何应钦系统中的大将。后来,何应钦与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陈诚、陈继承、蒋鼎文等人被称为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何应钦又居其首,被称为“大金刚”。不过,得意之中的何应钦又泛起了野心,先后对蒋介石演出了北伐时的“逼宫下野”和西安事变时的出兵“讨伐”等戏码。老蒋是何等人,早就对他存了疑忌,因而刻意扶植陈诚系统来制衡何应钦。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干脆拿掉了何应钦的兵权。此后何应钦未能东山再起,职位虽高却成了闲散人员,跑到台湾后战战兢兢混过了余生。

蒋介石嫡系中的另一个大系统就是陈诚系统。此人我们都知道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后来还成了蒋的继承人,台湾的“中华民国副总统”。最初的陈诚可不是这样,并没有生就一副富贵相。陈诚是体育师范毕业,先前的理想不过是当个小学教师。后来因父亲干涉,教师没当成,便去考了保定军校,读了炮兵专业。毕业后陈诚去了浙军任职,干了两年也没有得到晋升,就思谋着要另寻出路。适逢在保定军校时的老师邓演达到上海招收军官参加革命,陈诚便跟着邓演达到了广州,进了邓所在的粤军第1师第3团中任上尉连长,担负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任务。黄埔军校建立后,陈诚又在邓演达援引下入校当了一名上尉特别官佐,担任教育副官之职,后又改任炮兵科教官。干了一段时间后,陈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开始了刻苦研读。一日陈诚出去办事,后半夜才回来,并无睡意,便拿起《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看了起来。说来也巧,校长蒋介石正好出来夜巡,发现了这个苦读主义的部下。经询问,二人又是浙江同乡,蒋介石更是欢喜。在1925年的两次东征战斗中,陈诚指挥炮兵表现出色,并亲自操炮多次准确命中敌目标,更加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遂有了“三炮起家”的美称。从此,陈诚便青云直上,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上将军长之职。虽然其间一度追随老师邓演达参加军事倒蒋运动,但蒋介石并未因此而他有猜忌,而是信任如初。此后陈诚竭力效忠于蒋介石,并在军中培植起了自己的“土木系”力量,一直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市东郊,位于珠江中的黄埔岛上,正在进行一场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开学典礼。

上午9时30分,一个身材不高的大人物登上了主席台作开学演说。他,就是已为中国民主富强艰辛奋斗了30年的孙中山。此时,孙中山已是身患重疴,来日无多。昔日器宇飞扬的神采已大半消退,身体的虚弱使他显得勉力支撑。然而,孙中山的这次演说很长,讲了有一个多小时。此后,直到逝世,素有“孙大炮”之称的他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长时间的演说。

孙中山说,民国革命胜利已经有13年了,可中国还是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在被压迫的困苦之中。看看中国的邻居俄国,比中国的革命要晚了6年,可是已经彻底成功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比起来,要更为艰难困苦,为什么反倒比中国成功得快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俄国从一开始就组织了革命的军队,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倒了反革命的军队。反观中国,一直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军队,因此就无法动摇官僚军阀的基础。没有革命的军队,中国的革命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此,今日建立军官学校,就是要为将来建立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打基础。

孙中山说,在此前的革命中所依靠的军队,都是军阀的私人军队,并没有受到过革命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理想和信仰,只知道升官发财,是不可能真心拥护革命的。所以,革命每到重要关头,这些人就会以自私自利之心取代革命的口号,掉转枪口以为军阀的走卒,而革命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挫折。在今后,就是要建立一支以主义和信仰为支撑的革命军队,他们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在先前的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就是以很少的人数和武器而打胜了占优势的清兵。所以,革命的胜利,不在于人多人少,而在于有没有革命志气。
最后,孙中山告诫说,革命是不寻常的事业,必然艰苦卓绝,有升官发财之心者请莫入此门。革命的目标首先是要打倒北洋军阀,所以一定会有牺牲。革命党的精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每一个革命者,都要有必死的信念。有了这种精神,一百个人可以打一万个人,有一支一万人的革命军,就可以打倒军阀,取得革命的胜利。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和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孙中山的演说结束。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民主革命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一所小小的军官学校,从小到大,不断成长,终于开花结果,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国民革命军,横扫北洋军阀,实现了孙中山统一中国的初步革命理想。这所军官学校,就是名垂历史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早年信仰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并为此先后多次组织了革命政党,依靠各种力量进行斗争。为推翻腐朽专制的满清王朝,孙中山先后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屡仆屡起,愈挫愈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建立民国后,孙中山本意从此投身于中国的实业建设,曾豪情满怀地说:要在10年内建设10万公里铁路!不想由于国内的激进力量与保守力量反复争斗,袁世凯为控制局面,昏招一出竟要在中国复辟帝制。孙中山不得不发动二次革命,以重建民主共和。

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在羞怒之中突发急病暴死。此后,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割据争斗之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国家长期混乱动荡。孙中山认为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民国是假民国,共和是假共和,实际是帝国主义的附庸,任意损害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在南方连续组织了两次护法运动,期望能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可是,因为孙中山依靠的武装力量都是地方军阀部队,他们阳奉阴违,只是打着孙中山的旗号以扩充实力,多次倒戈叛变,使得北伐屡屡胎死腹中。特别是在1922年6月,孙中山的亲信学生,他一手栽培的粤军将领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的临时大总统府,几乎使孙中山葬身火海,不得不移驻“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指挥平叛。而怀有身孕的夫人宋庆龄也在混乱中一度与其失散,两个人唯一的爱情结晶亦在颠沛中流产。这次失败,是孙中山几十年革命生涯中遭受打击最大的一次。他伤心欲绝,心力交瘁。此后,孙中山开始认真反省革命往事,对中国革命的未来之路做着苦苦思考。

1922年8月,孙中山回到上海。这时,他已看出了欧美的资产阶级国家其实并不真心支持中国革命。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中国寻求代理人。他们并不需要中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希望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附庸,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这些国家,是孙中山敬仰的俄国朋友列宁所说的真正的帝国主义。那么,还能依靠谁呢?

正在此时,苏俄驻华大使越飞前来拜访孙中山。越飞是个老布尔什维克,此行正是奉列宁之命,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前来游说,希望能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孙中山对列宁可以说是神交已久,这位手段高强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令他十分钦佩。在与越飞交谈之下,孙中山苦苦思索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越飞强调了建立一支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建议孙中山先从建立培养革命军官的学校起步,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革命军队。孙中山以前一直信奉欧美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军队国家化,并不干预政治。可是,革命以来遭到的诸多挫折,无不缘于手中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而导致。在中国这样军阀割据混战的国家,手中没有枪杆子说话就没有分量,此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孙中山深信,他终于找到了真心帮助中国革命的朋友。在给当时尚年轻的蒋介石的信中,孙中山断言:“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在越飞的引见下,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拜会了孙中山。李大钊为人热情质朴,目光远大,他是中国共产党内力主国共合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孙李二人交谈之下,顿觉相见恨晚,秉烛夜谈直至天亮。孙中山有一个很有名的外号,叫“孙大炮”。这是军阀们给他起的,意思是说孙中山手里没兵,拿嘴皮子当大炮来轰人。此次他更是毫不掩饰,将胸中的块垒尽倒而出。李大钊则详尽地解答了孙中山提出的问题,并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与目标坦诚相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孙中山和李大钊终日长谈不休,中国历史就在这时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1923年11月,孙中山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吸收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当时,中国国民党有数十万党员,是中国第一大政党。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过几千人,双方实力相差极为悬殊。孙中山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党内许多大佬的反对。然而他坚信自己的思考。孙中山认为,以中国的国情,是无法成为一个理论上的“共产主义”国家的,不必有此种顾虑。而以中国国民党的实力,与当时力量弱小的中共合作,只能是前者容纳直至溶化后者。所谓“容共”,正是最早由孙中山提出的。他要借助的,是中共强大的组织宣传力量及其身后苏俄的战略支持,特别是中共对于广大底层群众的影响力,这是打破目前困局的唯一出路。也唯有此,国民党才能吸收新鲜血液,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改组成为一个纲领明确、纪律严明的有强大战斗力的政党。目前革命首要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需要革命的武装,非与中国共产党及其身后的苏俄合作而不能达此目的。因而,孙中山以领袖的影响力力排党内众议,实现了其革命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1924年1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他当年提出的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随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办军官学校。经过反复权衡之后,确定军官学校的全称叫作“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选在广州东郊黄埔港珠江中央的长洲岛上。该岛四面环水,面积只有约6平方公里,从岛上坐船到广州市区要两个多小时,交通并不方便。之所以将校址选在这里,一是因为其远离市区,环境幽静,可以埋头苦读;二是因为该岛位置能控制珠江江面,易守难攻,较为安全,不会轻易被当时盘踞在广州的滇、桂军阀部队包围吃掉;三是在岛上有一批旧的原清陆军小学堂房舍,可以略加翻修作为校舍,能省一大笔钱及不少人力。正是在这个小岛上,诞生了一所对中国现代历史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军校。从这里走出的教官学生,日后有很多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后来,人们一律把这所学校称为黄埔军校,至于其本来的名称,倒是很少有人提及了。

孙中山本来是想自己亲任军官学校校长,可是因为身体及精力的原因,便改派亲信蒋介石担任校长。蒋介石时年37岁,在效忠孙中山的建国粤军许崇智部队中任参谋长。蒋介石曾在日本东京振武军事预科学校就读,回国后在军队中搞了十几年,打过仗,算得上是能文能武的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年前陈炯明叛变时,蒋介石曾冒险亲赴孙中山所乘的“永丰舰”,不顾危险护卫多日,因而深得孙中山的信任。为了表彰与激励蒋介石,孙中山与蒋介石合影留念,并将当年赠别黄兴的古句书联亲笔手书赠给蒋介石,这就是日后一直挂在蒋介石办公室中的那两句书联:“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介石吾弟嘱书。”

蒋介石开始时并没太把这个军校校长当回事,有一段时间还不想就任。当时被任命军校党代表的是廖仲恺,此人是积极追随孙中山的铁杆班底之一,胸襟很大,能够忍辱负重。他力劝蒋介石来上任,并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其间蒋介石耍了几次宝,还撂挑子跑回了老家。廖仲恺等人多次劝慰无果,直到孙中山发了火,蒋介石才回来上任。在军校的筹办过程中,有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加入其中。如周恩来、邓演达、叶剑英、聂荣臻、何应钦、戴季陶、陈立夫、张治中、李济深、顾祝同、陈诚等。这些在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当时却不过都是初出茅庐。

黄埔军校的招生本来预计是324名,不想一开始就人满为患。不但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来,连许多已经有了军职的人也想进入军校。结果仅广州一地报名的人数就达到了上千人,全国各地的就更无法计数了。无奈之下,最后只好采取严格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广东,是公开设置考场;在北洋军阀占据的北方,则在中共的组织下,进行了秘密考试。在此其间,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党国要人们,着实塞了不少条子,大开了一阵后门。最后,黄埔军校第一期共录取了635名学生,比预计的翻了一番。

在第一期学生中,招上来一堆日后国共双方的名将要人。国民党一方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陈明仁、范汉杰、郑洞国、黄维、俞济时、桂永清、孙元良、侯镜如、黄杰、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冷欣、酆悌、袁守谦、潘佑强、王敬久、王叔铭、霍揆彰、罗奇、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夏楚中、王仲廉、陈大庆、马励武、刘戡、董钊、李铁军、李良荣、张雪中、唐云山、伍诚仁、张镇、宣铁吾、何绍周、廖运泽、袁朴等;共产党一方的,有徐向前、陈赓、左权、许继慎、蔡申熙、王尔琢、周士第、蒋先云、李之龙、曹渊、刘畴西、赵自选、唐澍、黄鳌、王泰吉、孙德清、吴展、董朗、李谦、彭干臣、彭明治、阎揆要、袁仲贤、李汉藩、宣侠父、刘云、黄锦辉、贺声洋、何章杰、陈启科、黄振常等。可谓是群星灿烂。

黄埔一期生中的国民党一方,除了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袁守谦等后来走了政工情治路线外,其余诸人多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统兵大员。像杜聿明、范汉杰、郑洞国、黄维、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孙元良、李延年、马励武、刘戡、董钊等人,既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又是中共军队的手下败将;而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等,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历史,后来又因不同原因投向了中共一方;关麟征、张耀明则在日后相继出任了黄埔军校后身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职;桂永清、王叔铭、罗奇、陈大庆、袁守谦等,撤到台湾后得到重用,成为了拱卫宝岛的军政骨干。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一位上将(周士第)、两位中将(阎揆要、彭明治);在20世纪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申熙、左权5人入选;像蒋先云、李之龙、李汉藩、曹渊、王尔琢、唐澍、王泰吉、孙德清、宣侠父等人,都是建国前曾经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而更有一位特殊学生刘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中最早驾驶飞机作战的人。193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云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蒋介石闻讯后竟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劝降,遭到刘云的严词拒绝,9月6日,刘云英勇就义,时年30岁。

在这帮学生中,还出了黄埔军校历史上著名的“黄埔三杰”和“文武三杰”。所谓“黄埔三杰”即蒋先云、贺衷寒、陈赓,时人称之为“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其中蒋先云考入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真正的人中龙凤,黄埔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他是湖南早期的著名共产党人,学生运动和工作运动领袖,其入党介绍人就是毛泽东。蒋介石对蒋先云也喜欢得不得了,费尽心机想将其收为己用,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巫山(蒋先云的别号),将来革命成功了我就解甲归田,这帮生龙活虎的黄埔子弟只有你才能就统领得了。”能为国共两党领袖如此重视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不作第二人想。然而蒋先云不为蒋校长所动,为革命理想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锦绣前程。1927年5月,时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党代表兼团长的蒋先云率部参加二期北伐,在河南临颖与奉军张学良部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贺衷寒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最早的团员之一,因与中共领导人张国焘不睦而被开除团籍。他有极强的宣传和鼓动能力,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不过他野心太大,在西安事变时押错了宝,支持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蒋校长安全回来后就将他踢到一边,从此只好半辈子混个温饱了事。

陈赓大家就太熟悉了,为人热情,急公好义,是后来的黄埔子弟人人尊敬的学长。因他办事敏捷利落,不辞劳苦,所以被称为“陈赓的腿”。当初考黄埔时,他正在程潜创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上学,硬是带着左权、李默庵等一批同学转到了黄埔军校,气得程潜派人和蒋介石交涉点名要求其开除陈赓。在革命岁月中,陈赓素以幽默风趣不安分而著称,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如在黄埔时陈赓看傻大个关麟征不顺眼,就在一次会操时故意对关麟征挤眉弄眼。关麟征忍不住笑了,当教官发现跑过来时陈赓早已挺胸肃立,而关麟征还在咧嘴傻笑。教官上去就给关麟征屁股上来了一脚,斥责道:“成何体统!你看陈赓,那才是革命军人的样子!”气得关麟征只能干瞪眼;恽代英在黄埔任政治教官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非常俭朴,常年剃光头,整个一苦行僧,在党内素有“甘地(印度那位圣雄)”之称。陈赓就觉得没必要,把身体搞坏了还干什么革命啊!但他又劝不动恽代英,就想了一个办法。当看到恽代英好不容易打个盹时,陈赓就拿着毛笔悄悄把恽代英的眼镜全给涂黑了。恽代英是个大近视眼,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摸起眼镜戴上。结果一看,天还黑着呢,那接着睡会吧。反复几次,发觉不对,才明白是有人捣蛋;到了延安整风时,陈赓奉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一次毛泽东在陕北军政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台下几百人都在凝神聆听。陈赓突然站了起来,直奔主席台走来。全场的人都愣住了,毛泽东也停下了讲话,诧异地问道:“陈赓同志,你有什么事?”陈赓也不答话,走到主席台前,端起毛泽东桌上的茶杯就“咕噜咕噜”一饮而尽。然后放下杯子,抹了抹嘴,敬了个礼才开口:“报告主席,我口太渴了。” 立时,全场响起一片哄笑。毛泽东是哭笑不得,只好说了一句:“你这个陈赓呐!”

所谓“文武三杰”是后来国民 党军中的称呼,即“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其中贺衷寒在前边介绍过了,随蒋介石集团跑到台湾后长期任高级闲职,于1972年病逝;胡宗南也广为人所熟悉,是蒋介石后来最器重的黄埔学生,也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做到陆军上将职位的人。起初他在报考黄埔时因个子矮还被刷了下来,是经廖仲恺特批才参加的考试。不过胡宗南是蒋介石的浙江小同乡,文笔不错,在黄埔时反共态度也很鲜明,因而得到了蒋校长的青睐。胡宗南毕业后到军中任职,从北伐开始屡立战功,特别是在中原大战时打出了威名,后来得以统领蒋介石的起家部队天下第1军。胡宗南在军阀混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兵打仗表现相当不错,可从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中却几无所成,在陕北被彭德怀打得大败,气得蒋介石骂他“志大才疏”;李默庵在黄埔时是表现积极的共产党人,后来却成了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黄埔学生。他在中原大战、北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都立有战功,遂得以进入“文武三杰”之列。不过解放战争开始后,李默庵指挥12万国民党军进攻苏中解放区,被粟裕指挥的3万多华中野战军打得大败,成就了粟裕的“七战七捷”之名。此后,李默庵就退出了指挥第一线。大陆解放后,李默庵拒绝去台湾,移居海外,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1990年,李默庵回国定居,后来还被选为大陆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黄埔军校的组织模式,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孙中山原来一直头痛,如何能使一支军队始终保持革命性,而不使其变质的问题。以欧美诸国的军队国家化原则,已证明当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国内诸军阀部队的养军模式,更是令孙中山厌恶之深。直到在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鲍罗廷的建议下,孙中山确立了“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原则。在军队中,设置国民党的组织,使军队完全处于党的掌控之下,并以党的主义指挥全军,从而建立一支真正革命的“党军”。这一原则首先就体现在了黄埔军校的创办上。

黄埔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军校特别党部,通过全校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会以负责全校所有的日常事务,监察委员则监督执行的效果和执行委员本人。所有委员均由全体教官学生选举产生,包括校长在内任何人不得有特权。在校党部下又设各区队的党小组和学生队分部,党小组长由各区队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学生队分部干部由各学生队全体学生选举产生。党小组只对军校上一级党组织负责,而不对任何非组织的个人负责。这种组织模式从理论上说是很好的,可以体现出民主原则,保证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杜绝了个人擅权。可惜的是,偏偏有人不遵守,你又拿他没办法。这个人就是校长蒋介石。

蒋介石虽为新时代的政党魁首之一,但实际上却是个思想旧式的人物。他对时髦的政治理论并不太懂,却极为专权,信奉的是独裁政治,民主不过是拿来玩玩的手段。在军校的第一届特别党部选举中,他和4名学生一起被选为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会又选蒋为监察委员。从这一选举结果看,倒也并不失其校长的面子。可是,随后蒋介石就开始带头不遵守党纪校规。他以校长、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身份,直接下文指定各学生区队的党小组长,并要求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他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这就违反了黄埔军校的组织原则,从而引起了建校不久的一场风波。

蒋介石的命令下达后,党内高层并无什么反响。由此即可看出,国民党从来都不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对自己的党纪党规也并不尊重,这也正是孙中山力主改组国民党、引入共产党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浙江籍的学生、共产党员宣侠父站起来了。他直接上书蒋介石,批评其违反了孙中山的治党原则,长此以往,党组织就会变成个人的工具。本来宣侠父和蒋介石是浙江同乡,又同样有留日经历,且为人急公好义有才有德,正是蒋介石准备收为己用的重要目标之一。开始蒋介石对宣侠父还很客气,操起一口绵软的浙江官话好言相劝,要求其收回指责并认错道歉,仍然是校长欣赏的好学生。然而宣侠父并不因蒋校长的好意而放弃原则,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使他慷慨陈辞。蒋介石没什么理论功底,根本说不守宣侠父。但他有一身混迹上海滩的痞气和一代枭雄的奸猾,立即绕开了这一事件的政治涵义,而是指责宣侠父目无师长,不执行命令,要他写悔过书,否则将予以开除。当时中共在黄埔的组织还只是秘密初建,既分散人又不多,结果没能及时声援和支持宣侠父。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分歧演变成了校长和抗命学生的个人行为,其结果可想而知。宣侠父人如其名,是个硬骨头,毫不退让,愤然于3天后离开了黄埔军校。临行前留诗两句:大璞未完总是玉,精钢宁折不为钩。

宣侠父事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而实际上正是在这时,蒋介石迈出了其把持黄埔军校,以至最终把持了整个国民党的脚步。

宣侠父后来到了党在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手下工作,并受李派遣前往冯玉祥部国民军中做政治宣传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也开始“清党”,宣侠父与刘伯坚、刘志丹等人一起被“礼送”出境。此后宣侠父相继到梁冠英、吉鸿昌部中做兵运争取工作,吉鸿昌就是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侠父的多方奔走下,促成了冯玉祥、吉鸿昌和方振武的联合,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收复了被日伪军侵占的察东重镇多伦,振奋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情绪。当察哈尔民众抗日盟军与“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接连失败后,宣侠父转到上海参加中央特科工作。1935年,宣侠父奉命到香港开展抗日统战工作,积极联络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抗日反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宣侠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高级参谋,以八路军住西安办事处的身份及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关系,继续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进行统战工作。宣侠父能说能写,雄辩滔滔,活动能力极强,冯玉祥就评价其为:“浙江出了个宣侠父,他的一张嘴,能顶二百门大炮。”蒋介石最恨有人来分化他的黄埔系统,而且宣侠父还是曾经“背叛”了他的学生,就更不能容忍。他指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对宣侠父实施秘密制裁。蒋鼎文是当年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官,直接带过第一期学生,与宣侠父熟识。自从宣侠父在西安上任以来,时常找蒋鼎文来为八路军要接济,弄得蒋鼎文头痛不已。蒋介石下了命令,蒋鼎文终于得到了解脱。他随即将除掉宣侠父的命令传达给了在西安的军统组织。1938年7月31日,宣侠父在西安被军统特务绑架后杀害,时年39岁。

到了转过年来的军校第二届特别党部选举时,中共在黄埔的组织已蓬勃发展起来,提前就在幕后进行了周密运作。结果经全校投票后,选出的7名执委中就有6名是共产党员,令校内的右派人士一片惊慌。而校长蒋介石竟然落选,这让他大为羞恼,甚至闭门不出。好脾气的廖仲恺几度登门相劝,最后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身份,指定蒋介石担任军校特别党部的监察委员,才算是了结此事。此后,蒋介石注意在选举前拉票,总算是没出现再次落选的窘况。1926年后,蒋介石羽翼逐渐丰满,便借口自己已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不再参加军校的选举。

正是由于蒋介石有意不遵行孙中山确定的治党原则,而国民党中又无人加以制衡,就连军校党代表廖仲恺也没能重视这个问题。其后日久,蒋介石终于逐渐把持了军权,从而能够挟制党权,并以枭雄之术降服众多异己,最终将国民党变成了蒋家军。

在黄埔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是绝不能不提的,他就是周恩来。黄埔建校初期,特别需要政治干部,孙中山遂指令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向中共方面求贤。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的最高负责人是政治部副主任张申府,他既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也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很快开列了一份15人的名单,其中第一名就是周恩来。此时周恩来还在欧洲领导中共旅欧总支部的工作。张申府立即召他回国,并给他寄去了回程的旅费。1924年8月,周恩来从欧洲归国,在张申府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出任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时年26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从当年留下来的入校时标准照就能领略到这位曾经号称中国“四大美男子”之一的风采。在此之前,张申府因与蒋介石难于共事,已辞去了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职务。1925年召开的中共四大上,张申府在讨论党的纲领时与蔡和森、张太雷等人发生争执,而后负气提出退党。其时周恩来一度支持他的观点,但很快又服从了中央。张申府知识分子气极重,绝不低头,就此脱离了自己曾最早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多少年后,张申府曾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很快就离开,而周恩来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则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周恩来是党内品质最好的人,可惜弯得太厉害,最终也害了自己。”

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仿照苏联红军的模式,建立了政治部,在校内和军队中开展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个新鲜事物。最早上任的政治部主任是吴稚晖,不过他不想和共产党人共事,没干几天就辞职了;第二任是戴季陶,他喜欢搞的是孔孟复古理论,对政治工作没兴趣,也没干几天;第三任是邵元冲,此人根本不懂政治工作,把这个职务当成了官做,弄得政治部死气沉沉;第四任,换成了周恩来。

周恩来上任后,立即着手开展政治部的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周恩来将政治部的各个组织机构全部建立了起来,担负起了全校的政治学习、训练及宣传任务;周恩来还制定了军校的政治教育计划,开设了政治课,系统地向全校学生讲授政治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周恩来建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积极地从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分子,将共产党的思想在军校中广为传播,很快就在一期学生中发展了80多人加入中共;周恩来还亲自推动建立了军校中的进步青年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从而团结了广大师生。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师生官佐普遍受到了基本的政治教育,明白了中国为何而衰弱,要向何种势力作战等原则方向问题,从而激发了对信仰的坚守和投身作战的巨大热情。此后,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的黄埔军,在政治素质上高出了国内所有军队一筹,终于成为了一支在当时中国所向披靡的军事力量。

周恩来不但聪明机警,才干超群,而且思虑周到,待人坦诚而热情,人际关系极好,所办各事无有不成。在风云诡异,国共合作波折不断的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出色地协调了各种势力为革命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因而成为了时代的风云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和信赖,甚至连蒋介石也对其敬畏不已,几次三番想网罗至麾下,却终未能得逞。日后,很多国民党要人都叹息说,如果周恩来能辅佐蒋介石,那国民党肯定能得天下,只可惜……

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当时被黄埔学生们满怀尊敬地称为“黄埔之母”。是他,在军校草创初期,经费十分紧张,以至学生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多次去向盘踞广东的滇、桂军阀借钱,从而使黄埔军校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廖仲恺非常支持蒋介石的工作。因为蒋爱面子,好发脾气,人缘并不好,所以许多事情只有依靠廖仲恺出面解决。廖仲恺慈祥热情,不摆架子,学生们有了困难去找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然而廖仲恺又是个坚定的国民党左派,在孙中山逝世后,成为了党内左派的核心人物,一直极力维护着国共合作的大局。因此,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非常痛恨,开始密谋刺杀他。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身亡。此后,国民党中的左派力量大衰,而黄埔军校中也再无人能制衡蒋介石。借调查廖案之机,蒋介石大展手脚,将党内大佬胡汉民、许崇智等赶出了广州,夺取了国民政府的军政实权,一举成为了国民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领袖人物。

另一个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人物是邓演达。他是保定军校出身,曾做过孙中山的卫士。邓演达在黄埔军校先后出任过教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队长、教育长等职。他操令严格,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因而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右派人士则骂他为“黄埔四凶”之首。另外三凶是恽代英、高语罕、张治中,都是黄埔教官,皆以律令严格和高尚的品格操守而被学生们所敬畏。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逝世后,邓演达坚持三大政策,成为了国民党左派的首领。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后,邓演达被迫转入地下,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斗争。他联合左派组建第三党,并积极联络黄埔学生,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势力遍布14个省、市,准备发动反对蒋介石的起义。因事机不密,军事倒蒋失败,邓演达也遭叛徒出卖而被捕。当时国民党军中的黄埔学生联名请求释放他们的教育长,这令以黄埔大家长自居的蒋介石极为惊恐。他不能容忍还有另一个人成为黄埔学生的领袖,在多次拉拢劝诱邓演达无效后,于1931年11将其在南京秘密杀害。

在黄埔创校初期,戴季陶、何应钦、顾祝同、刘峙、陈立夫、王柏龄、钱大钧等人都是应蒋介石之邀而来的,而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如蒋介石最重要的班底人物之一何应钦,与蒋同出于日本东京振武军事预科学校,回国后又同在沪军都督陈其美手下任职,早年就认识。何应钦养成了一副标准的日本军人架势,常年推小平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近酒色,为当时旧军队中的异类。他在上海没混下去,就跑回家乡贵州投身黔军。何应钦野心很大,在黔军中排斥旧部署,架空老上级,自己俨然成了老大。然而好景不长,在四川称王称霸的黔军袁祖铭部打回了贵州,将何应钦击败。在逃亡的路上,何应钦又挨了仇家一黑枪,显些命丧黄泉。西南是呆不下去了,他只好跑到了广州。正好广东国民政府在筹办黄埔军校,需要何应钦这种留过日的军事人才,他就跑旧相识蒋介石的门路进了黄埔,担任了少将总教官。何应钦办事一丝不苟,随时在岗,对校内事务非常熟悉。蒋介石原来并不是很了解他,后来发现无论什么时候找何应钦,总是随找随到,谈起工作时对答如流,这令蒋介石非常高兴。此后他刻意栽培,屡屡对何应钦委以重任,甚至把最初的黄埔党军也交给何指挥。而何应钦表现也相当不错,成为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黄埔军校的校旗和后来中华民国的国徽,就是出自于何应钦的设计。因为何应钦的才干及其在黄埔学生中的影响力,逐渐形成了其在中央军中的班底系统,如杜聿明、宋希濂等就是何应钦系统中的大将。后来,何应钦与顾祝同、刘峙、张治中、钱大钧、陈诚、陈继承、蒋鼎文等人被称为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何应钦又居其首,被称为“大金刚”。不过,得意之中的何应钦又泛起了野心,先后对蒋介石演出了北伐时的“逼宫下野”和西安事变时的出兵“讨伐”等戏码。老蒋是何等人,早就对他存了疑忌,因而刻意扶植陈诚系统来制衡何应钦。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干脆拿掉了何应钦的兵权。此后何应钦未能东山再起,职位虽高却成了闲散人员,跑到台湾后战战兢兢混过了余生。

蒋介石嫡系中的另一个大系统就是陈诚系统。此人我们都知道是蒋介石的嫡系亲信,后来还成了蒋的继承人,台湾的“中华民国副总统”。最初的陈诚可不是这样,并没有生就一副富贵相。陈诚是体育师范毕业,先前的理想不过是当个小学教师。后来因父亲干涉,教师没当成,便去考了保定军校,读了炮兵专业。毕业后陈诚去了浙军任职,干了两年也没有得到晋升,就思谋着要另寻出路。适逢在保定军校时的老师邓演达到上海招收军官参加革命,陈诚便跟着邓演达到了广州,进了邓所在的粤军第1师第3团中任上尉连长,担负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任务。黄埔军校建立后,陈诚又在邓演达援引下入校当了一名上尉特别官佐,担任教育副官之职,后又改任炮兵科教官。干了一段时间后,陈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开始了刻苦研读。一日陈诚出去办事,后半夜才回来,并无睡意,便拿起《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看了起来。说来也巧,校长蒋介石正好出来夜巡,发现了这个苦读主义的部下。经询问,二人又是浙江同乡,蒋介石更是欢喜。在1925年的两次东征战斗中,陈诚指挥炮兵表现出色,并亲自操炮多次准确命中敌目标,更加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遂有了“三炮起家”的美称。从此,陈诚便青云直上,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上将军长之职。虽然其间一度追随老师邓演达参加军事倒蒋运动,但蒋介石并未因此而他有猜忌,而是信任如初。此后陈诚竭力效忠于蒋介石,并在军中培植起了自己的“土木系”力量,一直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中,有很多共产党人。如恽代英、萧楚女、熊雄、包惠僧、孙炳文、聂荣臻、高语罕等人,毛泽覃做过政治部科员,张国焘、项英、李富春做过黄埔武汉分校政治部教官,郭沫若做过黄埔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委员和政治教官,陈毅做过黄埔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夏曦做过黄埔长沙分校政治部主任等。作为农民运动的著名领导人,毛泽东和彭湃也去黄埔讲过课。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就是叶剑英。叶剑英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与蒋介石同出于许崇智统率的建国粤军,彼此很熟。作为粤军中年轻有为的高级军官,叶剑英还参与筹办黄埔军校,并担负了教授部副主任之职,可以说有着极为光明的前途。可是他偏偏放弃了在国民党中的锦绣前程,而是信仰了共产主义。当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刻,叶剑英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叶剑英及时未警汪精卫在庐山密谋诱捕叶挺、贺龙,在长征途中揭露了张国焘武力威胁中央的“密电”,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在几个重大历史时刻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果然不负毛泽东对其“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评语。除了上述的中共群雄外,后来的文学大家矛盾、郭沫若、成仿吾也曾在黄埔做过教官,都穿过大马靴,喊过口号,甩过正步。

黄埔军校的每期学生学制并不长,大约在半年时间左右。1924年8月到11月,第二期学生就已分批入学。此后一直到北伐时,又有四期学生入学。从第二期到第六期中,同样涌现出了大批我们今日熟悉的国共将领。如在第二期中,有周逸群、卢德铭、肖人鹄、袁也烈、陈恭、余洒度、邱清泉、郑介民、覃异之、方天、吉章简、沈发藻、罗历戎、张炎元、钟松、胡靖安、廖昂、李守维等,出的将军最多;第三期有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熊受暄、常乾坤、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宋瑞珂、李天霞、熊绶春、刘安祺、段霖茂、康泽、毛邦初、刘伯龙、陈素农、陈震东、郑挺锋、郜子举、周复等;第四期人才最多,有林彪、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袁国平、叶镛、李运昌、赵尚志、李文林、陈毅安、倪志亮、李天柱、唐天际、郭化若、胡陈杰、李鸣珂、李逸民、肖芳、王世英、洪水、季步高、曹广化、方之中、胡琏、张灵甫、李弥、谢晋元、文强、唐生明、刘炜、潘裕昆、沈向奎、陈章、陈林达、林伟俦、高吉人、刘玉章、覃道善、高魁元、罗列、阙汉骞、邱维达、周伟龙、周志道、胡长青、彭战存、潘朔端、曹天戈等;第五期有许光达、宋时轮 、张宗逊、陶铸、潘忠汝、杨至成、谭希林、彭孟缉、史说、邱行湘、陈克非、张纯、郑庭芨、郭汝瑰、唐守治、廖运周等;第六期有郭天民、王诤、张开荆、周文在、赵铺、廖耀湘、戴笠、李汉萍、李尽萱、赵子立、唐纵、熊新民等,高级班有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曾泽生、刘子奇、温鸣剑等。

随着北伐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又在潮州、武汉、南宁、长沙、广州等地开设了黄埔分校,也培养出了一批著名人物。如罗瑞卿、程子华、张子清、邓萍、周维炯、王良、王昆仑、刘型、李青云、陈伯钧、李超时、宋绮云、张友清、张赤男、段玉林、徐彦刚、漆德玮、毛人凤、董益三、蒋志英、戴之奇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后,开办了唯一的女生队,培养出了赵一曼、胡筠、游曦、郑梅仙、陈觉吾、廖德璋、盛业煌、邓苏、李蕴瑞、邱继文、王也华等献身革命的巾帼英烈。还有一位出自女生队的传奇女性胡兰畦,文武双全,曾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并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写出了颇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虹》,就是以胡兰畦为原型创作的。年轻的胡兰畦曾与海归不久的未来元帅陈毅鸿雁传书,诗文互答,留下了一曲浪漫恋情。而叶剑英元帅的两任夫人曾宪植、危拱之,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也都是黄埔女生队的学员。

除了以上的著名军事人物外,第二期中出过文学家聂绀弩,第六期中出过诗人臧克家,军校政治部出过戏剧家阳翰笙,都堪称为黄埔佳话。
黄埔军校初建时,孙中山还在世。蒋介石在这一时期的表现是很有意思的。在孙中山面前,他有着坚定的左派面目,所以才得以入主国共交融的黄埔军校。在外界和部下面前,蒋介石依然以左派自居,将“联俄联共”喊得山响,俨然是共产党和左派人士的好朋友。实际上,蒋介石对共产主义是极为厌恶的。他曾去苏俄考察过,对共产党的组织动员和宣传鼓动能力相当欣赏。但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上,他绝不能容忍共产党人的主张。总的来说,蒋介石是一个封建专制意识极强,但又有着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在反对外来侵略上,蒋介石和共产党人有合作基础。而在阶级本能上,他们最终又势必要分道扬镳。在大革命的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将这一分寸拿捏得相当好,也因此左右逢源,终于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

蒋介石在黄埔的领导方式是:口吐左派高调,但又暗中支持右派,使两派势力伯仲相当,因而他就当稳了仲裁人。可以想见,在这种暧昧态度下,黄埔军校中的左右两派会如何动作了。

在黄埔的高层中,蒋介石是居中偏左的态度,廖仲恺和蒋的态度近似,但他绝对惟孙中山马首是瞩,不会对共产党人存什么歪心眼。汪精卫继廖仲恺后任军校党代表,也是一个表面看上去坚定的左派分子。只是这人能力稍差,学生们都不怎么信服他。周恩来就不用多说了,因为他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左右两派中都有极高的威望。蒋校长说话不好使的事,周恩来说话就好使。像何应钦、陈立夫、顾祝同、王柏龄等人,则绝对是蒋介石的心腹。而恽代英、熊雄、萧楚女、孙炳文等人,又是标准的共产党人。只有邓演达、张治中、叶剑英等人,虽是左派,但当时还处在较为中立的状态。总而言之,黄埔的高层当时还不是分化得那么厉害,有矛盾也是暗流涌动。而在学生中就不一样了。

周恩来到黄埔后,将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开展得风风火火,很快就在学校内积蓄起了力量。1925年2月,在黄埔军校中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蒋先云、李之龙、周逸群等人成为主要领导,将中共在黄埔中的活动公开化了。右派分子当然不会坐视左派人士的扬眉吐气,1925年12月,在王柏龄、谢持等人的主持下,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贺衷寒、冷欣、缪斌、酆悌、曾扩情等人成为骨干,网罗了大批右派学生,从而和青军会针锋相对。

从理论上来说,青军会宣扬的是国共合作及共产党人的主张,而孙文学会宣扬的是“戴季陶主义”。所谓“戴季陶主义”,即是戴本人用封建伦理的方法来解释孙中山的思想,从而搞出的大杂烩。由此也可以看出,国民党自始至终都不重视理论研究,对意识形态斗争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无法理解现代意识形态间的区别,就自然向复古上靠。蒋介石本人亦是如此,满嘴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全是旧的那套东西。后来中共在延安进行整风运动,抽回大批干部学习理论,检讨历史,审查干部,搞了好几年。蒋介石还很奇怪,曾问下属毛泽东他们都在搞什么东西。国民党最终无法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政党,从其根本上就已体现了出来。

青军会和孙文学会针锋相对,双方都竭力宣传自己的主张及争取中立学生。从辩论到口角,再到拳脚相加,矛盾越来越升级。

青军会方面可说人才济济,笔如刀剑者如蒋先云、周逸群;能说能演者如李之龙、杨其纲;打架方面更有好手,如陈赓、许继慎等。更重要的是,有周恩来在后面统率全局。相较而言,孙文学会方面略逊一筹,拿得出手的就是贺衷寒、缪斌、胡宗南等几人。真正的辩论辩不过,打架又不如青军会人多势众,无奈之下,只好以强词夺理乃至死缠烂打相对抗。黄埔岛上有热闹可看了。

吵架。黄埔以政治建军,理论宣传乃至争辩是家常便饭。而左右两派一旦对立起来就有意思了。左派说国民革命秉承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右派说孙中山的思想是渊源于老子的仁爱之学说,决非什么联俄联共;左派说共产党人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右派说共产党是共产共妻、买空卖空;左派说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有实现民族独立的任务,右派说两个主义水火不容,还是早分为妙……。就这样,两方面的人言来语去,见面就论,逢会便吵,谁也不服谁。

平时没事就打。孙文学会方面的打架高手如杨引之、谢廷献、谢纯安、胡靖安等人,经常无事生非,看到青军会的人便无理谩骂,以此引发殴斗。陈赓有心给他们一个好看,便暗中布置了人手,当杨引之等人又来谩骂时,突然大举出击,将孙文学会的人打得头破血流狼狈逃窜。结果吃饭时孙文学会的人以摔勺为号进行报复,双方锅铲乱飞、汤水四溅的又打成一团。陈赓从厨房端出一锅开水,与青军会的一些人加入战场,扬锅海泼,将孙文学会的人烫得叫苦不迭。

开会时也打。李之龙能言善辩,经常引得大量学生来听讲。贺衷寒等人恨得牙发痒,便带人来搅局。若说贺衷寒也是国民党方面的名嘴,可却讲不过李之龙,于是就让手下人乱喊口号,乘机将李之龙挤下台。青军会人哪里肯让,一拥上台。贺衷寒急了,便一拳打向李之龙。于是,演讲台变成了练武场,一顿好打,直到双方的长官来领人。最有意思的是第二次东征前,双方又为抢演讲台大打出手。结果受伤上百人。伤员到了医院还打,气得蒋介石取消了很多人参加东征的资格。近些年播过几部有关黄埔历史的电视剧,如《陈赓大将》、《人间正道是沧桑》、《洪流》等,从中便可以看出当时军校内的左右两派争斗是何等激烈。
未来的上将胡宗南是孙文学会的骨干,开始也参加打架。不过他个子太矮,动起手来多是吃亏,像陈赓就收拾过他。后来胡宗南觉得打架没什么意思,倒是和周恩来主任聊天时能长不少知识。于是他的精力转向了去政治部起草文件,顺便和周主任聊一会,就不太参加两派的打打杀杀了。不管日后国共双方打得多么激烈,胡宗南对周恩来的尊敬却保持了一生。

孙文学会的后台有两个人,一是理论祖师爷戴季陶,二是出谋划策的军师王柏龄。凡是和共产党作对的事,此二人都不遗余力。后来周恩来和蒋先云经过研究,决定打蛇先打头,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由李之龙出手画出了一幅漫画,上有一人,形如戴季陶,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疙瘩小帽,吃力地背着孙中山的塑像奔着破败的孔庙而去。意为戴季陶曲解孙中山的思想,将现代革命理论引向了腐朽的孔孟纲常,寓意可谓绝妙。后将此画复制百十幅,贴遍军校。一时间黄埔岛上议论纷纷,看过的学生无不笑倒。戴季陶此前还来岛上讲讲课,看到画后气得眼冒金星,羞愤得再也不来了;二是由李之龙、周逸群等人组成宣讲团,通过宣讲及画报剧的形式,将王柏龄播弄是非、诽谤他人,打仗贪生怕死,平时妓院花酒的丑事揭露了出来,弄得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很快就名声扫地,只好卷铺盖暂时离开了黄埔。

青军会和孙文学会斗到后来,已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出席国民党二大代表的选举上,当选的几乎都是青军会的人,这还是在孙文学会大拉选票的背景下。然而此时蒋介石的态度已向右转,不能再容忍手底下有一个如此蓬勃发展的共产党组织。于是,他强令解散军校内的小组织,将青军会和孙文学会一并解散。我们的蒋校长此际已专意要北伐了,跟着自己的人自然会在战场上打出来,卧榻边的异己分子的己方调皮捣蛋的人都不需要了。

孙文学会的骨干冷欣、缪斌、酆悌、胡靖安这几个人值得提一下。冷欣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表现不错,后来也带了多年兵。抗战期间冷欣任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时,与新四军频频发生摩擦,陈毅就曾多次面见冷欣进行周旋。有一次冷欣一时得意,提起了当年策反一期同学、鄂豫皖红军名将许继慎的事:“我们略施小计,你们就杀了许继慎。”后来陈毅去延安参加整风时将这件事报告了中央,引起领导层震惊,遂开始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肃反案件进行复查;缪斌是黄埔军校教官,北伐时担任过第1军副党代表,地位本来很高。然而此人太不争气,抗战后竟然投身汪精卫伪政府,出任立法院副院长,成了黄埔出身人物中少有的汉奸。抗战临近胜利时,蒋介石担心一旦日本投降中共武装就会进占日军占领区,而自己的军队当时远在西南西北,对华北、东北鞭长莫及。为此他密令脚踏两只船的缪斌赴日与日本方面秘密谈判,单独讲和。日本投降后,驻日美军发现了缪斌在日本谋和活动的档案资料,遂通报给了蒋介石。蒋怕事情败露,下令立即逮捕缪斌,尽快将其处决。1946年5月21日,汉奸缪斌在苏州监狱被枪决;酆悌是黄埔一期生,与贺衷寒、曾扩情、邓文仪、袁守谦等同为国民党军队政工创始人及领导者之一。1938年11月,日军已进逼长沙。11月12日,蒋介石密令湖南省主席张治中、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第2团团长徐昆、长沙警察局局长文重孚,在日军进攻长沙时焚烧市区,实行焦土抗战。13日凌晨,军队开始在长沙市区放火。因执行计划不力,造成火势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烧毁房屋5万余间,烧死居民2万余人,财产损失无数。一时间举国愤慨,声讨肇事政府。蒋介石为平息民愤和推卸责任,下令将酆悌、徐昆、文重孚3人处死,张治中因是蒋的亲信而得以保全。酆悌这个在黄埔时坚决反共的学生,最终死在了自己追随的蒋校长手里;胡靖安是黄埔二期生,心狠手辣,因而被蒋介石所欣赏,让他当了自己的侍从副官。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命令广东的李济深开展“清党”。胡靖安被他派回黄埔军校主持“清党”。胡靖安到了军校后,在李济深的军队协助下滥捕滥杀,先后抓捕了400多名黄埔师生加以迫害,杀害了熊雄、萧楚女、杨其纲、谭其镜、麻植、朱凯、熊锐等校内著名共产党人,铸成了黄埔历史上令人发指的惨案。这一幕连曾经极力主张在黄埔军校中“清党”的国民党右派元老胡汉民都看不下去了,长叹道:“清党,清党,许多罪恶,借之而生。”另外,胡靖安在黄埔“清党”期间,六期生戴笠提供了许多情报,为此胡对其非常赏识。此后,戴笠就投靠了胡靖安,开始以情报工作为业。1928年,戴笠正式接替胡靖安,为蒋介石出掌情报特工工作,从此崛起。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是与苏联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从师资人员、课程设置,到政工建设,武器枪械,都深深印上了苏援烙印。在建校之初,军校里并无枪械,学生们只能拿着木棍上课和进行训练。后来蒋介石想办法弄了一批武器,但人多枪少,仍不敷使用。为了对付广州一带的叛乱和军阀部队袭击,黄埔学生亟需武装起来,因而向苏联提出了援助武器的请求。1924年底,苏联支援的第一批武器运到了黄埔军校。这批武器共有8000支崭新的带刺刀的俄式步枪和10支手枪,每枪还配有500发子弹,实在是太奢侈了!那个后来被赶走的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在现场点验过数,日后将这一幕写进了自己著的《黄埔军校创始之回忆》中:“我检查了一箱一箱,叫他们登记了。长枪8000支,还有小手枪10支。这小手枪,小的好玩,可以装在洋服上边小口袋里。当时就少了一支,并没有追出。是管理方面的疏忽,是与学生无干的。8000支完全有刺刀、俄国式的步枪,每枪有500发子弹,是一个很大的数量,无不欢天喜地。说道:‘今后我们不愁了,革命有本钱了。’……我们不能不感谢我们革命的朋友苏联。也唯有革命的朋友,才有这样的帮助,然而这时的帝国主义者,却不能使他知道,不然要来个拦路抢劫。”

文风相当活泼生动,与王柏龄其人却很难联想到一起。话说这王柏龄早年就在日本东京振武军事预科学校认识蒋介石,两人是好哥们。蒋介石筹办黄埔军校时,就电召时任云南陆军讲武堂高级教官的王柏龄来帮忙,后来王柏龄就出任了黄埔军校教授部少将主任,副主任则是叶剑英。不过这王柏龄有两大毛病,一是贪酒好色,二是贪生怕死。在黄埔时,王柏龄经常离岗跑到妓院去花天酒地,蒋介石来十回有九回找不到他,问他点什么也是一摇脑袋三不知,这才令蒋校长更深刻地感觉到了何应钦存在的可贵。黄埔党军成立后,蒋介石直接就任命王柏龄去当了教导2团团长,后来又升为师长、副军长。到了北伐时,蒋介石又任命他为北伐军总预备队指挥官、第1军代军长,可见对其倚靠之重。然而王柏龄打起仗来贪生怕死,枪响即退,常置友军于不顾,因而多次造成大败。蒋介石是恨铁不成钢,将他撤了职又升起来,升了又撤下去,反反复复,最后还是烂泥扶不上墙,只好放弃。所以后来蒋介石集团的班底中,就听不到王柏龄的名字了。王柏龄索性皈依佛教,挂着职务寓居昆明,专心整理云南佛教、重建鸡足山道场等事务。他病逝于1942年,仅有53岁。

在20年代初期,列宁、托洛茨基领导下的苏俄与共产国际推行世界革命战略,在东方则力求使中国摆脱东西方列强的控制而专意与苏联友好,因此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寄寓了厚望。除了金钱、物资的支援外,苏联政府还派来了大批政治、军事顾问,如维经斯基、巴甫洛夫、布柳赫尔(加仑)、季山嘉、切列潘诺夫(蔡顾问)、捷列沙托夫、捷尔曼、波良克等。其中最有名也最重要的的一位,就是鲍罗廷。

鲍罗廷是俄国人,原名马尔克维奇•格鲁申贝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职业革命家。1923年秋,鲍罗廷奉命来到中国,出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革命政府代表。当时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给他配的两名翻译也很有名,一个是胡志明,一个是张太雷。孙中山对鲍罗廷非常倚重,聘请他为国民党的组织教练员,其后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高等顾问。鲍罗廷做了大量工作,如提出了改组国民党的具体计划、将政治工作引入到军队中、促成了三大政策的出台、主持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有力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在黄埔军校的筹办及建设过程中,鲍罗廷也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决定了军校的架构设置、军事组织、政治制度等一系列大政方针,功在当代。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工作效率极高,令孙中山在内的国民党领袖们大开眼界。在那一时期,孙中山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同鲍罗廷长谈一次,多次赞叹其为真正的革命者。当时孙中山对鲍罗廷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你的事多了,我的事就少了。”如此一来,鲍罗廷府上车马如流,党国大佬如过江之鲫,连远在黄埔岛的蒋介石都是这里的常客,实在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当时,就有人称鲍罗廷为“国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也很喜欢这么称呼他。

客观地说,鲍罗廷对于国民党内势力分布的动向是比较清楚的,提出对右派分子的反击策略也是有力的。但他不能违背共产国际的指令,加上一直对汪精卫抱有幻想,因而只能指导中共屡屡“右倾”退让,坐失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时机。到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第一号命令是通缉共产党首要,名单上的第一名就是鲍罗廷。在汪精卫也叛变革命后,鲍罗廷奉召离开中国返苏。临走之前,他在汉口主持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由张国焘、张太雷、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五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代陈独秀的领导,保障了那一危急时期中共的领导没有中断。其后他和瞿秋白上庐山商量了中共中央的改组问题,又同加仑与临时政治局各常委议定,集中中共当时能指挥的叶挺、贺龙部队在南昌发动武装暴动。1927年7月27日,鲍罗廷乘火车离开汉口,取道冯玉祥控制的西北路线经外蒙古返回苏联。回国后,鲍罗廷受到了严厉批评,后被发落到了基层。1949年,鲍罗廷因斯特朗案件而被捕,并于1951年死在西伯利亚劳改营。宋庆龄因反对蒋介石出走苏联后,曾提出见见鲍罗廷,但没有获得批准,只见到了鲍罗廷夫人。想起在广州的那段岁月,孙夫人忧伤不已,热泪滚滚而下。

鲍罗廷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却劳而无功,身后寂寥。他的悲剧是那个特殊时代造成的,但那段历史是不应被国人遗忘的。

以现在的眼光看,黄埔军校不过就是个军事速成班,即使在当年与保定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等名校相比也是如此,期望能培养出很多知识全面的专业军事人才来,难度有点大。她的影响主要在于政治建军,教育了一代优秀青年,锻造出了一支新型的革命化武装力量,并从此发扬光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即便如此,黄埔军校最初的威名,却真的是打出来的。1924年10月,广州发生了商团叛乱,国民政府面临平叛的重大难题。当时孙中山正在韶关前线组织北伐事宜,虽命令所属武装力量回师广州,却有远水不解近火之感。这时还没毕业的黄埔第一期学生在学校组织下成立了黄埔学生军,率先出师平叛。学生军人人奋勇,突显出了一股新生的革命力量,一出世就打了个漂亮仗,迅速平定了商团叛乱。从这一仗开始,黄埔异军突起,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1924年11月9日,黄埔第一期学生毕业。随即,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吸收了长江沿岸各省大批工人和农民组成了黄埔教导团,分别编成1团和2团。几个月后,这两个团又扩编为黄埔1师和2师。又过了几个月,两个师又扩编为一个军,这就是蒋介石赖以起家的“天下第1军”。由蒋介石亲自任军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在北伐开始前,蒋介石搞了整理党务案,强迫周恩来及所有共产党员退出第1军。从此以后,第1军就成了蒋介石的私人军队,号称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千军之源”。

黄埔军出师后很重要的战役,就是1925年1月至11月间的先后两次东征。经过这两次东征,黄埔军打垮了粤系军阀陈炯明、桂系军阀刘震寰和滇系军阀杨希闵,彻底统一了广东,巩固了革命的根据地。第一次东征开始后不久,北方发生了直奉大战。直系将领冯玉祥乘机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政府,然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此时已病在不治,但仍毅然北上。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病逝。从此,国共合作的大好局面就笼罩上了一层阴云。

蒋介石在羽翼未丰时,把联俄联共喊得山响,极力求得苏联的支持。到了1926年后,蒋介石已经牢牢掌握了黄埔军,也就坐稳了广东国民政府的实际老大地位,他的反共面目便越来越暴露了。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代理海军局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扣押中山舰。随后又派部队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1军第2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40多人,并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派兵包围了苏联顾问团住处。当时局面很混乱,连周恩来也差点遇害。因为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采取退让政策,使得蒋介石夺取了第1军的控制权,3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此后蒋介石更加有恃无恐,又发起了“整理党务案”,将共产党人从国民党组织和军队中都撵了出去。中共继续忍下了,一再错失反击良机。由于没有重视掌握独立的武装力量,到后来蒋介石叛变革命时,中共手中只有一支叶挺独立团,因而无法发起反击。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以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正式开始,出兵10万,蒋介石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广大共产党人和共青团员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北伐军连战连捷,相继攻克了包括武汉、南京、上海在内的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给了直系和皖系军阀以毁灭性的打击。1927年4月12日,在得到了江浙财阀和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后,蒋介石彻底撕下了革命面具,开始凶残地屠杀共产党人,公开反共反苏。4月15日,广州李济深也响应蒋介石,进行“清党”。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下令“分共”“清党”,向共产党人抡起了屠刀。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从血泊中爬起,建立自己的武装,奋起反抗敌人的屠杀。

从1924年6月至1927年底的时间里,黄埔军校共培养了六期学生,毕业生人数达8107人,是正宗的黄埔时期。其中第一期最好,是老大哥,占据了军队中最高的位置。在讲究资历的国民党军队中,黄埔一期就是个金字招牌,黄埔学生中最早做到上将的,全是一期的。而第二、第三期,虽然比第一期毕业晚不了多长时间,但除了王耀武等少数人外,在升官速度上却怎么也赶不上第一期。不过第二期也创造了黄埔之最:总共600多名学员中竟产生了325名将军,号称“黄金二期”。第四期运气非常好,正赶上黄埔军扩大时期,毕业学生占据了相当好的位置。运气最差的是第五期和第六期了,毕业时正值战事激烈和蒋介石反共清党,很多学生牺牲在战场上,更多的人则被自己人逮捕杀害了。其中第六期入学时有4400人,经过了广州的“四一五”反共大屠杀后,死走逃亡,毕业时只剩下了718人。另外,黄埔在潮州、武汉、南宁、长沙、广州的分校也培养了一批学生,同样经历了国共分裂的剧烈动荡。1927年后,由于政权分立,黄埔军校出现了在广州、武汉和南京的三所学校。后几经整合,在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为正宗嫡传。1946年,该校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在这几个时期,又培养了17期毕业生,共约25000多人。黄埔军校前后共有23期学生3万余人,其中多数成为了蒋介石集团在30多年中的军事支柱力量。

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诸多国共两军将领,后来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演出了20多年的兄弟阋墙。在20世纪的中国军事史上,黄埔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说得多好啊!但愿兄弟永远不再战。

1984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许多黄埔校友都赶回来参加。此次大会上,大陆的“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健在的黄埔校友纷纷加入其中,如徐向前、聂荣臻、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程子华、黄维、宋瑞珂等人。2004年,又举行了一次黄埔军校建校庆祝大会,前述的黄埔校友已全部逝世了,到会的都是一些期数较小的校友,人数也越来越少。而唯一一个活到纪念母校80华诞时的黄埔一期生,则是素有“孙飞将”之称的孙元良。他在1949年就跑到了台湾,一直活到了2007年,足足103岁。对了,他还有个儿子,在琼瑶剧中很有名,就是秦汉。

往来90年矣,黄埔风云去,黄埔不再来。惟愿海峡两岸的黄埔校友再度聚首之日,就是中华民族重归统一之时。
抗战前,保定系和云南讲武堂的人对殴,抗战后,黄埔军校的人对殴。
黄埔军校这个词,在中文里有特殊意义。如果现在一个企业被称作XX黄埔,那,是非常荣耀的一个称号。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一位上将(周士第)、两位中将(阎揆要、彭明治)
---------------------------------------------------

林副统帅表示元帅少算了我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 ...
他不是一期的
未来,可否恢复黄埔军校……?
回楼上,别想了,毕业出来的两帮人,作对厮杀,最为军校也算奇葩了。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 ...
林彪又不是一期的。
有个可以拿来比较的学校,没显现出来而已,而且可能敏感,大家有砖轻拍——中央党校。
没有水连珠,金卢布,黄埔就是一笑话
没有水连珠,金卢布,黄埔就是一笑话
学校好还是生源好?很多时候是分不清的。
李嘉诚的旗下不是有和记黄埔吗,搞地产的
文章太长,看完要等到猴年。
回楼上,别想了,毕业出来的两帮人,作对厮杀,最为军校也算奇葩了。
你是在说西点军校吗?
抗战前,保定系和云南讲武堂的人对殴,抗战后,黄埔军校的人对殴。
解放战争大决战之前双方战区指挥官只有林彪和胡宗南是黄埔的。
看见炮党一方的名单,肿么赶脚好熟悉呀,原来一大半在战犯改造所里
有个蚍军魂,20世纪中国的军魂是来自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之后军魂才逐渐成型。
超级大蒜 发表于 2016-5-14 03:17
他不是一期的
副统帅是四期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是校长告诉我的!
副统帅是四期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是校长告诉我的!
常校长被他的黄埔学生坑苦了。
joeliang2000 发表于 2016-5-14 07:46
学校好还是生源好?很多时候是分不清的。
这些都是假的,只有一条——校长好就可以了。
回楼上,别想了,毕业出来的两帮人,作对厮杀,最为军校也算奇葩了。
西点军校不也一样?
有个屁的军魂
狗屎军魂,北伐之后还不是封建军队!三湾改编才是正理。
黄埔四期很牛。
终于有人看到楼主的标题了
仅仅具备统战意义,其他的,烧纸吧
扫进垃圾堆的东西,有人捡出来鼓吹
好长 居然看完了 不错
mcw 发表于 2016-5-14 09:35
有个蚍军魂,20世纪中国的军魂是来自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之后军魂才逐渐成型。
附议!!20世纪中国的军魂是来自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之后军魂才逐渐成型!!
果粉吧,跪舔WW,KMT这么弱智的还有跪舔的。。。
重复一句,狗屁的黄埔军魂,PLA的军魂是秋收起义,是五次反围剿,是长征途中的三湾改编
21271173 发表于 2016-5-14 09:05
解放战争大决战之前双方战区指挥官只有林彪和胡宗南是黄埔的。
这个比较不正确,要看实际在打的将领。华东面前的整编师,将领一把都是黄埔系。

潜伏ing 发表于 2016-5-14 06:38
回楼上,别想了,毕业出来的两帮人,作对厮杀,最为军校也算奇葩了。


南北战争的时候,西点军校也是两帮对殴,光南军里死在战场上的西点毕业生就有72人,两边的主帅罗伯特李是西点校长,格兰特是西点毕业生,西点不是现在还一直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
潜伏ing 发表于 2016-5-14 06:38
回楼上,别想了,毕业出来的两帮人,作对厮杀,最为军校也算奇葩了。


南北战争的时候,西点军校也是两帮对殴,光南军里死在战场上的西点毕业生就有72人,两边的主帅罗伯特李是西点校长,格兰特是西点毕业生,西点不是现在还一直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
果粉吧,跪舔WW,KMT这么弱智的还有跪舔的。。。
重复一句,狗屁的黄埔军魂,PLA的军魂是秋收起义,是五次 ...
你的历史让人着急。
五对轮大魔王 发表于 2016-5-14 13:34
你的历史让人着急。
慢慢着急,智商不够时间来凑
慢慢着急,智商不够时间来凑
谦虚点,不然就是显眼了,请告诉我长征中的三湾改编是神马玩意?
潜伏ing 发表于 2016-5-14 06:38
回楼上,别想了,毕业出来的两帮人,作对厮杀,最为军校也算奇葩了。
我怎么知道南北战争时期南军总司令就是西点毕业的呢
果粉吧,跪舔WW,KMT这么弱智的还有跪舔的。。。
重复一句,狗屁的黄埔军魂,PLA的军魂是秋收起义,是五次 ...
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三湾改编”居然跑到长征那时候去了。
剑及屦及 发表于 2016-5-14 14:24
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三湾改编”居然跑到长征那时候去了。
错了,记错
打仗期间最容易出军事人才,黄埔的传奇在于时间点正好。如果中国直到2000年才真正统一,建立自中国,那黄埔前期那些人就没有建国斗争中显赫功绩,也就不会成为20世纪的传奇。如果新中国成立再早点,40年或者30年,那时候黄埔系还未成气候,也没有这么大的名声。

黄埔的名声, 其一在于历史潮流,在和平年代,怎么也不会有黄埔的存在。

                      现今的军校,未必没有培养出大才,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就出不来多大的名气

                      其二在于国共内斗,也是因为国共内斗,黄埔生的互相厮杀,造就了黄埔的名气和传奇性                 

如果单独看高级将领和革命贡献,黄埔的名声和实际作用并不完全相符。军功是一方面,内斗的传奇性,才是黄埔名声传扬这么久的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