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河马”—中国陆军航空兵米8/17系列直升机(坑已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32:23


   前言:在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装备系列中,有一款纯引进的中型运输直升机一直担负着陆航部队主力运输直升机的重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俄罗斯米8/17“河马”系列直升机。从上世纪70年代首批引进米-8直升机算起,“河马”系列直升机已经在中国的天空中翱翔了40多个年头,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初次结缘:引进米8直升机
中国最初引进米-8直升机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起同时引进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米-6重型直升机,这批“苏修”的装备如何能够在两国敌对状态下还能顺利引进?这就不得不提当时著名的“珍宝岛冲突”,在冲突过后,苏联方面为缓和两国紧张气氛,主动向中方示好,表示可以以贸易方式向中方提供一批武器装备,自此叩开了“河马”翱翔中国天空的大门。

00036413.jpg
1976年唐山大地震米-8直升机投入救灾,其宽大的机舱可以装运躺姿危重伤员,从当时的照片能看出尾舱门为弧形小开口跳板,舷窗为方形,这是民用人员运输型米-8的典型特征
xinsrc_0021003221030828805850.jpg
1986年中国陆军航空兵成立,在老旧的直-5直升机难当大任、黑鹰直升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米-8当仁不让的成为早期陆军航空兵部队的运输主力,本图可见打开的蚌式
尾舱门,其宽大的机舱足以够容一辆75式106mm无后坐力炮直接驶入。

11647156_951757.jpg
在直-5基础上发展的直-6直升机,外形设计与米-8“不谋而合”,类似于米-8早期单发版原型机,可惜因为落后的工业基础导致直-6性能低下,在体积甚至比米-8略大的情况下起飞重量只有米-8的一半,所以后来的下马也在情理之中。
mi8_4.jpg
现藏于航空博物馆的“民转军”米-8直升机,参军后主要用途是要员运输,方形舷窗能提供更好的对外观察视野。

   前言:在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装备系列中,有一款纯引进的中型运输直升机一直担负着陆航部队主力运输直升机的重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俄罗斯米8/17“河马”系列直升机。从上世纪70年代首批引进米-8直升机算起,“河马”系列直升机已经在中国的天空中翱翔了40多个年头,并且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初次结缘:引进米8直升机
中国最初引进米-8直升机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起同时引进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米-6重型直升机,这批“苏修”的装备如何能够在两国敌对状态下还能顺利引进?这就不得不提当时著名的“珍宝岛冲突”,在冲突过后,苏联方面为缓和两国紧张气氛,主动向中方示好,表示可以以贸易方式向中方提供一批武器装备,自此叩开了“河马”翱翔中国天空的大门。

00036413.jpg
1976年唐山大地震米-8直升机投入救灾,其宽大的机舱可以装运躺姿危重伤员,从当时的照片能看出尾舱门为弧形小开口跳板,舷窗为方形,这是民用人员运输型米-8的典型特征
xinsrc_0021003221030828805850.jpg
1986年中国陆军航空兵成立,在老旧的直-5直升机难当大任、黑鹰直升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米-8当仁不让的成为早期陆军航空兵部队的运输主力,本图可见打开的蚌式
尾舱门,其宽大的机舱足以够容一辆75式106mm无后坐力炮直接驶入。

11647156_951757.jpg
在直-5基础上发展的直-6直升机,外形设计与米-8“不谋而合”,类似于米-8早期单发版原型机,可惜因为落后的工业基础导致直-6性能低下,在体积甚至比米-8略大的情况下起飞重量只有米-8的一半,所以后来的下马也在情理之中。
mi8_4.jpg
现藏于航空博物馆的“民转军”米-8直升机,参军后主要用途是要员运输,方形舷窗能提供更好的对外观察视野。


渐成主力:大量引进米17直升机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原想引进生产SA321“超黄蜂”直升机作为主力运输机,但因为技术跨度大量产困难,继续外购黑鹰直升机的路子又被堵死,再加上早年引进的米-8直升机寿命即将到限,在此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陆航急需大量中型运输直升机维持基本的运力,恰巧此时中苏关系步入缓和,米-17的引进成功的填补了空缺。因为与米-8直升机一脉相承,无论操作与维护都类似的米17快速形成战斗力挑起陆航运输的大梁。米-17实际上是米-8二代改进版的商用外销型,相较于一代“河马”,二代“河马”的发动机和传动部分做了重大改进,航电设备优化升级,整体性能大幅提升。
mi17_1.jpg
首批引进的米-17直升机,外形与米-8区别很小,主要识别特征是位于机体左边的尾桨(米-8尾桨在右边)、发动机进气口安装滤尘器,发动机舱后部加装的APU辅助动力系统等,较小的结构区别便于陆航飞行员快速掌握装备性能。
QQ截图20160501164824.png
u=4174923883,4045819037&fm=21&gp=0.jpg
十分少见的米-17-1V型,该机在俄罗斯国内对应的机型为米-8MTV-1,与米-17的区别是加装了国内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巢挂架,尾梁下方增添一部多普勒雷达。米17与米-17-1V型均为俄罗斯喀山直升机制造厂生产。
QQ截图20160501170611.png
90年代露面最多的米-171型直升机,俄罗斯乌兰乌德航空厂制造,俄罗斯对应机型为米-8AMT。火箭发射巢挂架成为标配,一次能齐射108发57mm航空火箭弹,可以在着陆前有效压制敌方地面火力。机首下方加装一部气象雷达,旋翼系统加装减震器(螺旋桨上方黄色齿轮状即是),有效改善了机舱噪音环境。
8_130415112640_1.png
u104511090_1361ef0655bg215.jpg
三代“河马”喀山米-17V5直升机,全新设计的驾驶舱海豚头和单片跳板式尾舱门一改河马原先大腹便便的落后样子,整体性能更加优化,机身左侧舱门宽度由1.2米加宽为1.4米,右侧增加一个1.2米宽舱门,加上尾舱门,米-17V5一共有3个出入通道,大大提升运载灵活性。俄罗斯国内对应型号为米-8MTV-5。
41772_160202104558_1.jpg
U2142P27T1D522709F3DT20080923104034.jpg
在军事演习和抗震救灾中米-17V5的优秀的表现有力的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在汶川地震中,米-17直升机经受了复杂山地和气候条件的严峻考验,宽敞的货舱能运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出入灾区,是救灾中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

渐成主力:大量引进米17直升机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原想引进生产SA321“超黄蜂”直升机作为主力运输机,但因为技术跨度大量产困难,继续外购黑鹰直升机的路子又被堵死,再加上早年引进的米-8直升机寿命即将到限,在此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陆航急需大量中型运输直升机维持基本的运力,恰巧此时中苏关系步入缓和,米-17的引进成功的填补了空缺。因为与米-8直升机一脉相承,无论操作与维护都类似的米17快速形成战斗力挑起陆航运输的大梁。米-17实际上是米-8二代改进版的商用外销型,相较于一代“河马”,二代“河马”的发动机和传动部分做了重大改进,航电设备优化升级,整体性能大幅提升。
mi17_1.jpg
首批引进的米-17直升机,外形与米-8区别很小,主要识别特征是位于机体左边的尾桨(米-8尾桨在右边)、发动机进气口安装滤尘器,发动机舱后部加装的APU辅助动力系统等,较小的结构区别便于陆航飞行员快速掌握装备性能。
QQ截图20160501164824.png
u=4174923883,4045819037&fm=21&gp=0.jpg
十分少见的米-17-1V型,该机在俄罗斯国内对应的机型为米-8MTV-1,与米-17的区别是加装了国内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巢挂架,尾梁下方增添一部多普勒雷达。米17与米-17-1V型均为俄罗斯喀山直升机制造厂生产。
QQ截图20160501170611.png
90年代露面最多的米-171型直升机,俄罗斯乌兰乌德航空厂制造,俄罗斯对应机型为米-8AMT。火箭发射巢挂架成为标配,一次能齐射108发57mm航空火箭弹,可以在着陆前有效压制敌方地面火力。机首下方加装一部气象雷达,旋翼系统加装减震器(螺旋桨上方黄色齿轮状即是),有效改善了机舱噪音环境。
8_130415112640_1.png
u104511090_1361ef0655bg215.jpg
三代“河马”喀山米-17V5直升机,全新设计的驾驶舱海豚头和单片跳板式尾舱门一改河马原先大腹便便的落后样子,整体性能更加优化,机身左侧舱门宽度由1.2米加宽为1.4米,右侧增加一个1.2米宽舱门,加上尾舱门,米-17V5一共有3个出入通道,大大提升运载灵活性。俄罗斯国内对应型号为米-8MTV-5。
41772_160202104558_1.jpg
U2142P27T1D522709F3DT20080923104034.jpg
在军事演习和抗震救灾中米-17V5的优秀的表现有力的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在汶川地震中,米-17直升机经受了复杂山地和气候条件的严峻考验,宽敞的货舱能运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出入灾区,是救灾中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


勇攀高原:高原型米-17   
    米-17系列直升机在国内渐成规模后,陆航又赋予了其新的使用方向和作战任务,随着陆航部队越来越多的参与国内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和重大军事演习活动,如何在西北和西南高原山地地形使用直升机成了陆航部队的新课题。之前国内能够在高原起降的直升机只有黑鹰,数量庞大的“河马”只能“望山兴叹”,在此背景下,全新改进的高原型米-17V7应时而生。米-17V7最大的改进就是将原先的TV3-117发动机更换为高原性能优秀的VK-2500发动机,使得直升机最大升限达到6000米,可以抵达大部分高原地区。该型号经军方实地使用后获得认可,之后军方又分两批次购入近百架同样使用VK-2500发动机的米17E型直升机,待未来直18直升机定型后,陆航部队高原直升机缺乏的困局将得到全面改善。

QQ截图20160501181858.png
云上飞行的米-17V7直升机,数量不多的此型号装备了西北和西南高原地区陆航部队,此外经常在极寒天气飞行的东北地区陆航部队也有装备。
20150429-5677c0e88f8e0816_980x660.jpg
1097144.jpg
最新购入的米-17E直升机,乌兰乌德生产,厂方原先赋予的型号为米-171E,后统一定为米-17E,相比米-17V5/V7简化了机载设备,机身涂装色彩更浅,齿轮状的螺旋桨减震器颜色由黄色改为灰色。
1_6680988016.jpg
米17E航电较为简陋,只有传统的机械式仪表,没有安装时下流行的多功能显示器,但是其平台扩展性较好,留出了设备安装空间,日后可以根据需要加装各类航电设备。
6HHORUT300AQ0001.jpg
米-17V5因为加入陆航部队较早,座舱已经经过了改装,驾驶台中部加装一部多功能显示器,副驾驶位增设国产通讯、导航设备
4NV78XA81V4N_680x500.jpg
41集团军陆航团的米171,同样的位置是一部尺寸更大的多功能显示器

勇攀高原:高原型米-17   
    米-17系列直升机在国内渐成规模后,陆航又赋予了其新的使用方向和作战任务,随着陆航部队越来越多的参与国内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和重大军事演习活动,如何在西北和西南高原山地地形使用直升机成了陆航部队的新课题。之前国内能够在高原起降的直升机只有黑鹰,数量庞大的“河马”只能“望山兴叹”,在此背景下,全新改进的高原型米-17V7应时而生。米-17V7最大的改进就是将原先的TV3-117发动机更换为高原性能优秀的VK-2500发动机,使得直升机最大升限达到6000米,可以抵达大部分高原地区。该型号经军方实地使用后获得认可,之后军方又分两批次购入近百架同样使用VK-2500发动机的米17E型直升机,待未来直18直升机定型后,陆航部队高原直升机缺乏的困局将得到全面改善。

QQ截图20160501181858.png
云上飞行的米-17V7直升机,数量不多的此型号装备了西北和西南高原地区陆航部队,此外经常在极寒天气飞行的东北地区陆航部队也有装备。
20150429-5677c0e88f8e0816_980x660.jpg
1097144.jpg
最新购入的米-17E直升机,乌兰乌德生产,厂方原先赋予的型号为米-171E,后统一定为米-17E,相比米-17V5/V7简化了机载设备,机身涂装色彩更浅,齿轮状的螺旋桨减震器颜色由黄色改为灰色。
1_6680988016.jpg
米17E航电较为简陋,只有传统的机械式仪表,没有安装时下流行的多功能显示器,但是其平台扩展性较好,留出了设备安装空间,日后可以根据需要加装各类航电设备。
6HHORUT300AQ0001.jpg
米-17V5因为加入陆航部队较早,座舱已经经过了改装,驾驶台中部加装一部多功能显示器,副驾驶位增设国产通讯、导航设备
4NV78XA81V4N_680x500.jpg
41集团军陆航团的米171,同样的位置是一部尺寸更大的多功能显示器


多面手:特殊机型、改进机型和试验机型
    作为一款通用运输型直升机,“河马”在功能和运用上具有相当大的拓展性,大尺寸的机舱使得各种改进改装成为可能,在其家乡就有种类繁多的改进型号研制和服役。解放军根据自身任务需求,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条件,也有条件的引进和改进了部分“河马”,虽然种类不及原产国多,但为探索新战术战法和遂行多样性任务提供了实践依据,对国产直升机的研制与改进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搜救型

U1335P27T1D506531F3DT20080623085956.jpg
2009051111210207d44.jpg
    服役于空军某师搜救团的搜救型米-17,基于米-171人员运输型改装,机身下方靠近舱门的位置加装一部光电吊舱用于地面/海面搜索,机舱最后一个舷窗改为可开启式,搜救员可以在空中开窗对下方进行观察,机身下方加装充气式浮帐,用于应急情况下的水面降落。现逐步被直-8搜救型取代。
二、VIP要员运输型
0526_388146.jpg
    米-17 VIP要员运输型,基于米17V7改装,方形舷窗,老款蚌式尾舱门,右侧机身加装一部载员舱空调,因此原先位于此位置的驾驶舱煤油加温炉被“挤”至右上方,为保证乘坐舒适性载员舱做了最大程度的扩展,原舱内可拆卸的副油箱改为外置固定式,位于机身左侧。
53ae0b70h81bef53e8007&690.jpg
    温总理视察灾区时乘坐的就是米-17 VIP型,本图可见安装在机身左侧的巨大油箱,如此安置油箱破换了直升机的空中飞行性能,但为了扩大载员舱做出这种牺牲也是可以接受的。
QQ截图20160501153456.png
    米-17设计中巨大的可拆卸式副油箱设置在机舱内,挤占了舱内空间,简单粗暴的固定方式和简陋的油路连接能看出俄罗斯人实用至上的设计思想。
三、实用至上的小改进
因米-17直升机在解放军中的服役期较长,各部队也针对性的立足现有条件对手头上的装备进行了改装,努力提升“河马”战斗力。

W020140915306172090307.jpg
    6联装火箭发射巢挂架,俄罗斯出口的米-17均为无武装的商用外销版,为强化“河马”的突击能力,90年代军方自行研制了6联装火箭发射巢挂架,可以加装国产18联装57mm或7联装90mm火箭发射巢,该挂架可以根据需要在所有米-17机型上加装。
QQ截图20160503223828.png
0526_388149.jpg
    光电吊舱,部分米-17V5/V7型在驾驶舱下方加装一部光电吊舱,并在舱内配套安装多功能显示器,提升了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飞行能力。
0441850b4813cdf8b77596eb8d3d5bf5.jpg
    气象雷达,虽然米-17V5/V7的海豚头雷达罩下安装了气象雷达,但军方还是在部分机上加装了性能更好的国产气象雷达,为在气象和地形恶劣地区服役的“河马”提供空中气象保障。
四、装备测试型
    因为引进的所有米-17机型都是俄罗斯国内生产的商用出口外销型,因此目前服役的“河马”机群与俄罗斯军方装备的型号相比最大的缺点是缺乏防护能力,俄罗斯自用型号基本上都安装有驾驶舱附加装甲、发动机红外抑制器、光电干扰机等,而在国内这些标准的军用配备一样都看不到,这也是国内米-17常常被人诟病所在,实际上除了低技术水平的防弹装甲外,发动机红外抑制器和光电干扰机这些保命手段解放军都曾引进测试过,只不过因为中俄两国军方的作战思想存在差异,最终没有大量列装。

QQ截图20160501165639.png
    安装了发动机红外抑制器的米-17E,尾梁上的联航编号说明这是一架刚到货的直升机,实际装备的米-17E未见此装置。
QQ截图20160501165936.png
    发动机舱后方安装了光电干扰机的米-171,亦未见大量装备,测试的意味很浓。
    各种防护装备的测试说明解放军对增强米-17战场生存能力做过有益的尝试,只不过停留在测试阶段未大面积推广,因为解放军陆航部队未来的作战对象是拥有现代化防空武器的对手,经过测试表明这些手段在对手面前基本无效,与其增加装备采购成本不如将米-17机群纳入整个作战体系当中,通过其他作战平台的支援和掩护提高“河马”的战场生存能力,“河马”单枪匹马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机降的场景绝对不会在解放军中出现。
五、武器测试型
mi-17-helicopter-wz10-fire-control-testbed.jpg
0526_388141.jpg
    直10武器系统验证机,加装直10工程配套的火控系统和挂架,成功进行了AKD10空地导弹和TY-90空空导弹的实弹测试。
六、预警型
QQ截图20160503234206.png
    最新出现的米-17预警型,基于米-171型改装,同VIP型一样采用了外置油箱,数量增加为2个,为在机舱内设置显控台腾出空间,同时凸显了预警机滞空时间长的硬性要求;尾舱门下方和直8预警型一样安装一部可折叠收起的搜索雷达;驾驶舱下方安装一部光电吊舱。

多面手:特殊机型、改进机型和试验机型
    作为一款通用运输型直升机,“河马”在功能和运用上具有相当大的拓展性,大尺寸的机舱使得各种改进改装成为可能,在其家乡就有种类繁多的改进型号研制和服役。解放军根据自身任务需求,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条件,也有条件的引进和改进了部分“河马”,虽然种类不及原产国多,但为探索新战术战法和遂行多样性任务提供了实践依据,对国产直升机的研制与改进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搜救型

U1335P27T1D506531F3DT20080623085956.jpg
2009051111210207d44.jpg
    服役于空军某师搜救团的搜救型米-17,基于米-171人员运输型改装,机身下方靠近舱门的位置加装一部光电吊舱用于地面/海面搜索,机舱最后一个舷窗改为可开启式,搜救员可以在空中开窗对下方进行观察,机身下方加装充气式浮帐,用于应急情况下的水面降落。现逐步被直-8搜救型取代。
二、VIP要员运输型
0526_388146.jpg
    米-17 VIP要员运输型,基于米17V7改装,方形舷窗,老款蚌式尾舱门,右侧机身加装一部载员舱空调,因此原先位于此位置的驾驶舱煤油加温炉被“挤”至右上方,为保证乘坐舒适性载员舱做了最大程度的扩展,原舱内可拆卸的副油箱改为外置固定式,位于机身左侧。
53ae0b70h81bef53e8007&690.jpg
    温总理视察灾区时乘坐的就是米-17 VIP型,本图可见安装在机身左侧的巨大油箱,如此安置油箱破换了直升机的空中飞行性能,但为了扩大载员舱做出这种牺牲也是可以接受的。
QQ截图20160501153456.png
    米-17设计中巨大的可拆卸式副油箱设置在机舱内,挤占了舱内空间,简单粗暴的固定方式和简陋的油路连接能看出俄罗斯人实用至上的设计思想。
三、实用至上的小改进
因米-17直升机在解放军中的服役期较长,各部队也针对性的立足现有条件对手头上的装备进行了改装,努力提升“河马”战斗力。

W020140915306172090307.jpg
    6联装火箭发射巢挂架,俄罗斯出口的米-17均为无武装的商用外销版,为强化“河马”的突击能力,90年代军方自行研制了6联装火箭发射巢挂架,可以加装国产18联装57mm或7联装90mm火箭发射巢,该挂架可以根据需要在所有米-17机型上加装。
QQ截图20160503223828.png
0526_388149.jpg
    光电吊舱,部分米-17V5/V7型在驾驶舱下方加装一部光电吊舱,并在舱内配套安装多功能显示器,提升了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飞行能力。
0441850b4813cdf8b77596eb8d3d5bf5.jpg
    气象雷达,虽然米-17V5/V7的海豚头雷达罩下安装了气象雷达,但军方还是在部分机上加装了性能更好的国产气象雷达,为在气象和地形恶劣地区服役的“河马”提供空中气象保障。
四、装备测试型
    因为引进的所有米-17机型都是俄罗斯国内生产的商用出口外销型,因此目前服役的“河马”机群与俄罗斯军方装备的型号相比最大的缺点是缺乏防护能力,俄罗斯自用型号基本上都安装有驾驶舱附加装甲、发动机红外抑制器、光电干扰机等,而在国内这些标准的军用配备一样都看不到,这也是国内米-17常常被人诟病所在,实际上除了低技术水平的防弹装甲外,发动机红外抑制器和光电干扰机这些保命手段解放军都曾引进测试过,只不过因为中俄两国军方的作战思想存在差异,最终没有大量列装。

QQ截图20160501165639.png
    安装了发动机红外抑制器的米-17E,尾梁上的联航编号说明这是一架刚到货的直升机,实际装备的米-17E未见此装置。
QQ截图20160501165936.png
    发动机舱后方安装了光电干扰机的米-171,亦未见大量装备,测试的意味很浓。
    各种防护装备的测试说明解放军对增强米-17战场生存能力做过有益的尝试,只不过停留在测试阶段未大面积推广,因为解放军陆航部队未来的作战对象是拥有现代化防空武器的对手,经过测试表明这些手段在对手面前基本无效,与其增加装备采购成本不如将米-17机群纳入整个作战体系当中,通过其他作战平台的支援和掩护提高“河马”的战场生存能力,“河马”单枪匹马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机降的场景绝对不会在解放军中出现。
五、武器测试型
mi-17-helicopter-wz10-fire-control-testbed.jpg
0526_388141.jpg
    直10武器系统验证机,加装直10工程配套的火控系统和挂架,成功进行了AKD10空地导弹和TY-90空空导弹的实弹测试。
六、预警型
QQ截图20160503234206.png
    最新出现的米-17预警型,基于米-171型改装,同VIP型一样采用了外置油箱,数量增加为2个,为在机舱内设置显控台腾出空间,同时凸显了预警机滞空时间长的硬性要求;尾舱门下方和直8预警型一样安装一部可折叠收起的搜索雷达;驾驶舱下方安装一部光电吊舱。
不错,请继续。
直升机,确实是中国的软肋。
有人看有人看 继续啊
比河马帅气多了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加油。提个问题,尾梁下加的是干扰弹发射器吧,哪有把多普勒雷达装尾梁的?
版主可以的话给受个精呗,我整理了很长时间的资料,甚至咨询过原陆航部队的退役人员,此贴可以为大家解读所有关于“河马”的疑问
欢迎楼主继续
kabio 发表于 2016-5-3 21:06
加油。提个问题,尾梁下加的是干扰弹发射器吧,哪有把多普勒雷达装尾梁的?
这是一个谣传甚久的传闻,实际上河马的红外干扰弹发射器在尾舱门后上方,尾梁下是增装的测高雷达
不错,涨知识了
阿斯达卡 发表于 2016-5-3 21:07
版主可以的话给受个精呗,我整理了很长时间的资料,甚至咨询过原陆航部队的退役人员,此贴可以为大家解读所 ...
支持版主给其受精。
经过现代化改装的乌克兰Mi-8直升机






难得全面,支持受精!
一点纠正,米8好像是在六十年代珍宝岛事件之前就进口了,是为了抵消中国对苏联还款超出的部分!

中国睡教 发表于 2016-5-3 21:26
一点纠正,米8好像是在六十年代珍宝岛事件之前就进口了,是为了抵消中国对苏联还款超出的部分!


这点我也考证过,60年代初中期米8还在试飞,没有引进的可能,70年代引进具体时间是1972年,数量据传是40架,可信度较高,因为90年代首批米17也是40架,正好一对一替换
中国睡教 发表于 2016-5-3 21:26
一点纠正,米8好像是在六十年代珍宝岛事件之前就进口了,是为了抵消中国对苏联还款超出的部分!


这点我也考证过,60年代初中期米8还在试飞,没有引进的可能,70年代引进具体时间是1972年,数量据传是40架,可信度较高,因为90年代首批米17也是40架,正好一对一替换
不错不错,必须支持
好帖,请继续
未来这些直升机会进行中期改进吗,比如统一更换发动机和航电系统


尾梁真相,实际上我认为鳖军装备的“河马”从来没有安装过红外干扰弹发射器,因为没有实际发射的图片

QQ截图20160503213802.png

尾梁真相,实际上我认为鳖军装备的“河马”从来没有安装过红外干扰弹发射器,因为没有实际发射的图片

QQ截图20160503213802.png
好贴,楼主继续
必须支持
好文啊,楼主努力继续更新吧
咱们的Mi17是民用版,俄军自己用有驾驶舱装甲,发动机红制抑制装置,还有红外干扰器和红外干扰弹发射装置,有的还有光电瞄准装置,我们的白板一个啥都米有,平时看不出啥差别,打仗时生存力差别就大了。PLA久疏战阵,许多东西根本就考虑打仗或战时的问题。
楼主辛苦了
楼主辛苦,感觉当年仿制超黄蜂直8,还不如仿制米8,
受益非浅,欢迎楼主继续补充相关内容!
顶一下,很不错,学习了
panzercore 发表于 2016-5-3 22:35
咱们的Mi17是民用版,俄军自己用有驾驶舱装甲,发动机红制抑制装置,还有红外干扰器和红外干扰弹发射装置, ...
不要急着吐槽,你这些疑问我在后面的更新中会解释,明天晚上再更新
楼主的帖子估计要被一字不改出现在别家门户网站了
david1970s 发表于 2016-5-3 21:40
未来这些直升机会进行中期改进吗,比如统一更换发动机和航电系统
动力系统不会改进,“河马”实际上是一款落后的机型,鳖军对其国产化缺乏兴趣,秉承用烂用完的原则,未来直升机的发展方向还是欧美的路子

最近到货的米17E因为服役时间短暂未改装航电,以后会进行类似于V5/V7那样的小改,优化座舱界面、强化定位导航能力等,驾驶台中央部位会加装一部大尺寸的MFD
挺好的贴  怎么没人顶啊
这样的科普贴,真的很有味道谢谢楼主
好文,谢谢楼主
楼主问个问题,mi17的可拆卸油箱可以延长多长的留空时间,vip型的固定油箱呢?
这种帖子喜闻乐见!给个赞!
还是挺有感觉的
懒鱼翻肚皮 发表于 2016-5-4 10:40
楼主问个问题,mi17的可拆卸油箱可以延长多长的留空时间,vip型的固定油箱呢?
米-17使用机身外固定油箱的最大航程是500公里,加装两个可拆卸机身内油箱后航程增加近一倍,VIP型的外置油箱相当于一个内置油箱的容量,增加一半200公里左右的航程,实际上VIP机身两边都能固定加一个油箱,有些国外的米-17就是带着两个外置固定大油桶到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