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如何“印”出十年繁荣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58:29
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修园子等类的事情不必赘述,军备上最为典型。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后,首只近代海军舰队便不复存在,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这个大军种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于战败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开始了重建帝国海军之路。1896年5月,总理衙门指定许景澄向德国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海琛”号军舰北上驶抵大沽,另外两艘“海容”、“海筹”已分别先期驶抵大沽。1897年夏天,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按期到达的还有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使海军的实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属于二等巡洋舰,是大吨位军舰。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小型舰艇全数到达。


除此之外,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新军的编练从1895年开始,到1904年,新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18万余人,估计太平天国这样的不安分之人,面对洋枪洋炮,彻底歇菜了。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


此时的大清,不仅经济腾飞,而且武备强大,用“盛世”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清朝武备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看起来又一个“强盛”的大清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这种“繁荣”从财政上得不到证实。


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可是,清朝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新兴国家是如何印美元的,清朝也有自己独到的招数。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就出来了。


前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当清政府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


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


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但清政府又进行了创造性动作,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政府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并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


但这必须有一条支撑,那就是管制兑换,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这个戏法的。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都一样,不能实际兑换白银,这相当于“外汇”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从19世纪后期就规定,无论你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大清的地盘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大清银票铜钱,这样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气,所有等于白银的硬通货归我,用于对外支付,假钱?对不起,只能归你。


仅有这一条还不够。任何时候都有出口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不断印铜“钱”,出口成本不断上升,折合成白银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按真实的白银标价的(金本位)。产品出不去了,最终清朝对外的偿付能力就会枯竭,加上清朝不断烂“印钱”,通胀不断发展,出口商的成本会不断上升,企业都死翘翘之后,就会出现大麻烦。


清政府有办法,那就是“强制结汇”,可强制结汇还是不行,如果出口企业都死了,强制也没用,还得让出口企业有动力才行。此时,清政府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英国非常“腐朽”,征税还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进”,铜圆表示的“钱”随便印,也就是随便征税,只需约摸估计着不会逼人造反就行。有了这点优势,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钱”都是印出来的,多印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用于鼓励出口。


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只肯出100英镑一箱,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800两白银,可是,清朝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个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钱”折算出来的),他得卖1100两才行。此时,清朝出马,100英镑归我,我给你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就是铜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国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欢喜,只是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这个术语应该属于印钱(财政)补贴出口吧。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外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军备支出,而且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


可是,有一个不欢喜的,既然用印假钱解决问题,就带来通货膨胀,穷人过不下去,但是,这没所谓,有北洋新军的洋枪洋炮,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


经济蒸蒸日上,拥有用用雄厚财力武装起来的、先进的陆军和海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连外国人都吃惊,这天地变化的也太快。


1910年,金融危机开始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紧急上奏朝廷救市。财政有的只是假钱(印出来的票据),没有真钱(白银),如果继续印假钱,这是不行的,因为股市的交割需要货真价实的白银。


此时,清朝抓瞎了,戏法变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清朝,真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收归国有呢?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明吧?


但投资人不傻,您拿纸换我的真金白银还不算,还将路权也拿走,和抢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厉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调湖北新军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阴差阳错爆发起义,一个全球最有钱、军力空前强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很清楚,“假钱”催出来的繁荣灰飞烟灭,连印钱的“银行家”也不得不关门大吉。


来源:凤凰财知道
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修园子等类的事情不必赘述,军备上最为典型。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后,首只近代海军舰队便不复存在,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这个大军种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于战败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开始了重建帝国海军之路。1896年5月,总理衙门指定许景澄向德国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海琛”号军舰北上驶抵大沽,另外两艘“海容”、“海筹”已分别先期驶抵大沽。1897年夏天,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按期到达的还有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使海军的实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属于二等巡洋舰,是大吨位军舰。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小型舰艇全数到达。


除此之外,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新军的编练从1895年开始,到1904年,新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18万余人,估计太平天国这样的不安分之人,面对洋枪洋炮,彻底歇菜了。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


此时的大清,不仅经济腾飞,而且武备强大,用“盛世”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清朝武备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看起来又一个“强盛”的大清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这种“繁荣”从财政上得不到证实。


对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赤字高达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可是,清朝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新兴国家是如何印美元的,清朝也有自己独到的招数。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就出来了。


前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当清政府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


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


比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但清政府又进行了创造性动作,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政府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并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


但这必须有一条支撑,那就是管制兑换,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这个戏法的。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都一样,不能实际兑换白银,这相当于“外汇”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从19世纪后期就规定,无论你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大清的地盘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大清银票铜钱,这样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气,所有等于白银的硬通货归我,用于对外支付,假钱?对不起,只能归你。


仅有这一条还不够。任何时候都有出口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不断印铜“钱”,出口成本不断上升,折合成白银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按真实的白银标价的(金本位)。产品出不去了,最终清朝对外的偿付能力就会枯竭,加上清朝不断烂“印钱”,通胀不断发展,出口商的成本会不断上升,企业都死翘翘之后,就会出现大麻烦。


清政府有办法,那就是“强制结汇”,可强制结汇还是不行,如果出口企业都死了,强制也没用,还得让出口企业有动力才行。此时,清政府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英国非常“腐朽”,征税还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进”,铜圆表示的“钱”随便印,也就是随便征税,只需约摸估计着不会逼人造反就行。有了这点优势,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钱”都是印出来的,多印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用于鼓励出口。


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只肯出100英镑一箱,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800两白银,可是,清朝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个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钱”折算出来的),他得卖1100两才行。此时,清朝出马,100英镑归我,我给你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就是铜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国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欢喜,只是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这个术语应该属于印钱(财政)补贴出口吧。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外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军备支出,而且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


可是,有一个不欢喜的,既然用印假钱解决问题,就带来通货膨胀,穷人过不下去,但是,这没所谓,有北洋新军的洋枪洋炮,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


经济蒸蒸日上,拥有用用雄厚财力武装起来的、先进的陆军和海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连外国人都吃惊,这天地变化的也太快。


1910年,金融危机开始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紧急上奏朝廷救市。财政有的只是假钱(印出来的票据),没有真钱(白银),如果继续印假钱,这是不行的,因为股市的交割需要货真价实的白银。


此时,清朝抓瞎了,戏法变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清朝,真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收归国有呢?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明吧?


但投资人不傻,您拿纸换我的真金白银还不算,还将路权也拿走,和抢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厉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调湖北新军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阴差阳错爆发起义,一个全球最有钱、军力空前强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很清楚,“假钱”催出来的繁荣灰飞烟灭,连印钱的“银行家”也不得不关门大吉。


来源:凤凰财知道


印钱、补贴出口、外汇管制、债转股。。。

印钱、补贴出口、外汇管制、债转股。。。
现在也是一样的,印钞发展经济这个办法完全是古为今用。
沙梨熊的贴子?
             说晚清财政,甲午,庚子两次战后天价赔款。朝廷没钱赔,只好借外债赔款,可外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于是关税和厘金被拿来做了信用抵押。事情到了这儿,朝廷如果不多事,帐目总体还是平的(田赋支应官人行政开销,关税,厘金支应外债本息偿还),可朝廷又要搞新政,这就是财政的拐点,新政有两个火车头,一是练军,一是学堂。
    
    
    旧军的团防营勇,主业干的是城管,协警的活,副业则是靠漕运,里卡之类自主创收,养活自己。好比现在,每当看见黑猫警长们,出现在高速路卡,为淫民服务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春节快要到了。而旧式的科举教育,教材大纲都是固定的,最多也就是自己或是宗族出钱,私塾,义塾里雇几个老家伙来讲解一下应试答题技巧。这两件事,前者朝廷只是象征性的出点兵饷,后者压根不用国家财政负担。
    
    
    可到了新政时代,这两样都变成了烧钱大户。要练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一张口就是宣统八年之前,要有48个陆战师,海军要恢复荣光,向英,德军购要开大单,教育更是要建立从初小,高小,到中学,大学,师范,技校等一系列大手笔,全包式的新学堂。这两笔巨额财政开支从哪来?有两个新式发动机。
    
    
    一是福寿膏捐,一是铜元余利。福寿膏税收,大家都明白。铜元余利稍微解释一下,晚清货币,开始只有铜钱和银两,后来外洋流入了银元(这些都下文细说)。因为当时市场银价下跌,出现银贱铜贵。官府看到这点,有了办法,制作铜元。关键在这,材质上看,都是用铜,一个铜钱重1钱2分,一个铜元重2钱7分,可币值上,一个铜元却等于十个铜钱。说白了,铸币余下六成的铜,成为官府余利,这笔钱可以去套购白银等等,里头花样多多,各级官府的小金库自然膨胀。
    
    
    起初,两个发动机牵引两台机车,还能全速前进,可到后头,困难了,先是福寿膏捐,朝廷和地方官府为了分配份额问题,上下互有心结,彼此屡屡杯葛,而且洋人提出禁烟案,给朝廷施加了巨大压力。洋人为何这么环保?因为大清的山寨能力太强,土药已经压制了洋药,还能反过来抢滩英伦市场,逼得洋人只能产业升级,开发研究白面去了,所以在禁烟问题上洋人是很高调的。有了地方抗税与外人禁烟压力,朝廷在土膏统捐问题上,收入自然大减。
    
    
    后有铜元烂铸,带来的通胀。这也很好理解,开始银贱铜贵,法定100铜元换1银元,实际市场价格是75铜元换1银元,这叫升水。官府投放出去的铜元,市场信用高,再加上铸造过程中抽水的6倍铜元余利,于公于私都是情势一片大好。可市场行情变幻,欲望更是难以抑制。官府看见铜元推行顺畅,价值看涨,于是把手头劫余的那六成铜,干脆也铸成铜元投放市场,牟取暴利。可同一时期,国际银价却开始回升,这下悲催了,超额投放的铜元加上银价回升,变成双鬼拍门的格局,通胀如期而至,要120个铜元换1个银元,这叫贴水,之后铜元比价一路跌,最后贴水变成跳水,不仅余利泡沫破灭,而且背上更大的财政包袱。
    
    
    福寿膏捐发动机熄火,铜元余利发动机着火。那练军和学堂两台机车怎么办?又不能停下来,只能再想辙开辟新财源,学堂这一块,推出印花税,盐斤加价,田赋加征,厘金加课,杂税统捐,房屋契税等等,光听这些名称,就知道草民有福了。于是有了宣统二三年间,乡民反钉户牌,捣毁学堂的群体性事件(老百姓最直接,晓得人口普查,钉户牌这类把戏,都是为了确定收税目标做的前期摸底热身,新增的赋税又大都是流向学堂)。而为了练军,提出的建议更多,有说要用宫中内帑,隆裕太后说这是欺负寡妇,有说要开捐例,要借洋债,清流说这是丧权辱国,侮辱斯文,有说要借用巡警衙门结余的财政预算,善耆说绿衣吃饭凭什么要我们黑皮出钱,有说要邮传部把火车票提高两成,盛宣怀说俺们交通部又没有高铁,最后不知那位高人想出的办法,茶叶出口,商战强国。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大清国外贸,简单点说。要靠茶叶为外贸龙头,出口套汇,既商战扬我国威,又换回了大笔资金,用以练军云云。有时候和这些FQ压根就没法交流。他们所谓的战略思维逻辑都是呈单细胞直线发展,好像洋人都是SB,坐在那等着你来赚他钱似的。茶叶出口了吗?出了。外汇有了吗?有了。中国茶商赚了吗?赚了。洋人喝茶喝傻了吗?没傻?那有人问,难道各方都满意了,就没人亏吗?这项贸易里的确所有交易方都满意了,可和茶叶外贸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中国人都亏了。

这笔账的奥妙在哪里呢?首先洋人身上毛多,比孙猴都精,绝对不做亏本生意,买卖的时候都是压价到比当地成本还低才成交,在外贸环节,大清茶商一毛钱都赚不到。那茶商都是亏本倾销?为什么亏本都作?雷锋投胎,还是有出口退税?是不是姓雷不好说,退税,那时的海关是洋人话事,这些小动作还搞不了。

关键在于银价汇率。大清是银本位,宣统时代英国是金本位,1英镑含7.3几克黄金,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比38左右,大清1库平银含银34点几克,7.3几乘38再除以34点几,大概1英镑等于8两多银子。这是理论上的合理汇率。但大清是个汇率操纵国,上手段

英商支付的是英镑,而外汇洋钱是要先在户部银行或是各有官方背景的票号,钱庄结算的,在那兑成能在国内通用的银元或是银票交给茶商。朝廷只要把汇率调高几个价位,也就是人为让白银贬值,油水就来了。例如,一箱茶叶的成本是1000两,英商只肯出100镑(相当于800两),钱货两讫,拿茶走人。这100镑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镑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11的自定汇率,折合成1100两的银票,支付给茶商。现在来看,英商拿到了低于成本200两的好茶叶,清廷拿到100镑外汇,茶商扣去成本,每箱能赚100两。表面上皆大欢喜。可实际上,茶商多赚得不是洋人的钱,而是户部银行根据虚拟汇率多印的银票而已。在茶商的角度,银票就是银票,赚了就拿出去花,这多印的银票投入市场流通,票子多了,货币贬值,等于全体国民要来分摊这多出的100两银票造成的通胀。

以上这套戏法,即所谓贱卖中国。洋人获得源源不断,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出口商虽说赚不到洋人钱,可由朝廷的银票贬值,操纵汇率政策,一样可以获得利润,于是扩张式上马,疯狂出口,至于朝廷,巨额英镑外汇到手,在海外当然牛气十足,凯子外交,散财童子什么角色都扮演的游刃有余,就算在伦敦股市,橡胶金融风潮中亏得一塌糊涂,眉头也都可以不眨一下。

当事三方全赢,自然也有苦主,内外都有,内部由于出口套汇政策带来白银的持续贬值,银票超限发行,市场上的通胀如期而至,外部则有印度茶商的反弹。阿三是英属地,印度茶商算半个英国人,大吉岭红茶原先在成本,关税等方面,比清茶更有优势,可他再低的成本也不可能亏本买卖,而大清是赔本赚外汇,可以把大清子民抛进通胀的苦海。阿三只是商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和朝廷这种七伤拳的战法对抗。怎么办?投诉。他们向伦敦有关当局申述,要求保护海外领的英籍商户。英国政府里也不都是大清淫民的老朋友,就有一股势力要求大清不能再操控汇率,白银被低估了,逼大清银元升值,要让汇率回到1镑比8两的合理价位上去云云
继续挂盘讲解晚清汉口经济史。授课如沟女,不谈感情,只讲理性。所以也不罗嗦什么张之洞如何发展近代湖北工业,建立钢厂有什么伟大历史意义之类的无聊话题。只讲逻辑的推演,技术的套招。
  
  
  张之洞在湖北首先发展的是汉阳,建了一票大型工厂,汉阳因而得名东方匹兹堡。但这对经济有好处吗?实际上是亏本的,点解?因为张搞得是最典型的官办计划经济模式,算得是自己个人的政治帐,而不是地方的经济账。
  
  
  以汉阳钢铁厂为例,早在选厂址时,有洋务经验的李鸿章和盛宣怀,按基本经济学原理,建议老张,既然是钢铁企业,就该把厂址选在临近煤,铁原料产地的江西萍乡煤矿,或是湖北大冶铁矿附近,便于就地取材冶炼云云。可老张却偏偏要把厂址选在没有现成资源的汉阳。因为他算的是政治帐,他开府武昌,自然要把工厂摆在家门口,烟囱冒的烟,机器的轰鸣声,要让朝廷和全天下都看得见的,听的见。这才是核心政绩,个人仕途名声的命脉所在。至于煤铁资源调度,工厂实际运转成本等等都属于枝节性问题,和顶戴花翎,声望口碑比起来,连根毛都不算。所以说,有时贪官比所谓清官要可爱多了。如同李二,盛六,虽借洋务个人捞得流油,但至少他们还懂点经济逻辑,养鸡取蛋而已。不像老张这样的所谓清流,钱财虽看得淡,但为了功名,为了名厨的称号,可以玩出百鸡宴的花样,根本就不考虑鸡的感受。
  
  
  
  经济学本身自有运行规律,像老张这样硬搞,出来的财政收支报表自然不好看。从资金投入,到原料运输都耗费无算的东方匹兹堡,搞来搞去,连段合格的铁轨都造不好,京汉铁路最后还要靠从比利时外购大宗筑路钢轨,才能开工。而以东方曼切斯特为标榜,大干快上棉纺工业的武昌,搞了十年,结果洋布还得靠英国进口才能满足华中市场需求。
  
  
  当然以上这些,老张个人是当作没看见,反正他的名望在湖广总督任上,靠着面子上这些大小官企,算是到达巅峰了。可经济问题明摆着,时间久了,麻烦该来的还是要来。这些大型的重工,轻纺企业实际都是在亏本运转,之所以不倒,因为是官办,有地方财政在后头输血。但地方府库也不是聚宝盘,没钱会变出钱来,于是要增收,田赋捐税等等都得加码,这些是题中之意。因为这些总督大人创立的国企是不能倒的,于私,总督的政绩,声望,仕途和这些是绑在一起,若是认栽,政敌就会借机扑上来乱咬,于公,还有一个社会和谐问题,近地钢厂,纱厂这么多工人,远处矿山,煤矿那么多矿工,煤黑子等等,全都在一条产业链上,厂矿要清盘,这帮人一失业,海外的乱党,炮哥不是有了机会。


但是靠一些财政上拆东墙补西墙,或是增加地方税赋的方法,也都不能解决大问题。核心问题当然解不开,厂子不能关,龙旗不能倒。那还有什么技术可以解决困境?也是有办法的,就是再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靠它把经济拉起来,把旧厂托起来。这回老张就看准了汉口。汉口开埠之后,华洋贸易新经济模式领风气之先,也得了个绰号,东方芝加哥。
  
  
  老张新的经济技术学套路,就是依托本土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说的好听是招商引资,不好听就是血汗工厂。以汉口八大行为龙头,一批以出口外销,接外国洋行订单而生的官督商办企业又出笼了。这里头的例子,上回在茶叶篇里好像已经讲过了。这次简洁明了,再讲一个牛皮的故事。
  
  
  汉口八大行外贸,总量以茶叶为第一,但要说完全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那以牛皮出口为第一。牛皮主要是用在军需方面,当时最大的外国买家是德国,占据汉口皮革市场对外贸易的半数以上份额。德商里头龙头是美最时洋行。他的需求对整个汉口外贸皮革市场走向有决定性影响。武昌的官府和德商之间在血汗工厂的经贸合作上,开始没有问题,官府有便宜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又可以承受像高污染这些额外高昂代价,而洋人有坚挺的金马克,一方薄利多销,一方买的实惠。自然一拍即合。
  
  
  但时间演进,问题还是出现,德商开始要求压价收购,如此一来清方牛皮要跌破成本价。当然不能以活雷锋的标准来要求德国人。资本流向,本就是将本求利,那有便宜往那走,当初德国人不选和自己同文同种,又比邻而居的奥匈帝国西部州郡,而跑来远东汉口投资,就是因为在这有更大利益空间,现在德国人要求,如果价格上难商量,那他们下一个投资地,就要转进愿意承诺更优惠政策的南美乌,巴两只小龟去了。在商言商,无可厚非。
  
  
  武昌方面现在问题在于,赔本生意还做不做?不做,于私,外汇的大宗进项,可爱的金马克没有了,政绩也没有了,于公,整个皮革外贸产业,就得倒下去,这条链上,从养牛户,皮革厂工人,手工作坊的伙计,到货栈老板,经销商户,水运码头的运输,船户等等得完蛋无数人。社会又会有不和谐因素,炮哥又该跳出来了。所以,这些血汗工厂也不能坐视倒闭,保住牛皮不破,就是保证外贸新经济不败,就是保证大清不倒,这一上纲上线。那又得出技术。
  
  
  技术环节,前篇里介绍过了。靠操控汇率,维持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套用一下第一集的数学方程式(看过的,可以跳过这2段),关键在于银价汇率。大清是银本位,宣统时代德国是金本位,1金马克含3.5几克黄金,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比38左右,大清1库平银含银34点几克,3.5几乘38再除以34点几,大概1金马克等于4两多银子。1比4是理论上正常汇率。可大清是汇率操纵国,上手段。举个例子
  
  
  
  德商支付的是金马克,而外汇洋钱是要先在户部银行或是各有官方背景的票号,钱庄结算的,在那兑成能在国内通用的银元或是银票交给皮货商。朝廷只要把汇率调高几个价位,也就是人为让白银贬值,油水就来了。例如,一担皮革的成本是500两,德商只肯出100金马克(相当于400两),钱货两讫,拿皮走人。这100金马克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金马克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6的自定汇率,折合成600两的银票,支付给皮货商。现在来看,德商拿到了低于成本100两的好皮子,清廷拿到100金马外汇,皮货商扣去成本,每担能赚100两。可以维持自身开销,工人工资发放,场子扩大经营等等,打工伙计也高兴,老板赚钱,有工开,有钱分,过年回河南乡下,咱也洋气一回,不坐骡车了,搭回京汉线,做会动的火车,尝飞起来的滋味。表面上各方皆大欢喜。
  
  
  可实际上,皮货商赚得不是德商的钱,而是户部银行根据虚拟汇率多印的银票而已。这多印的银票进入市场流通,票子多了,货币当然贬值,等于全体国民要来分摊这多出的100两银票引发的货币实际贬值。整个市场要来应对由此带来通胀的风险。
  

但是靠一些财政上拆东墙补西墙,或是增加地方税赋的方法,也都不能解决大问题。核心问题当然解不开,厂子不能关,龙旗不能倒。那还有什么技术可以解决困境?也是有办法的,就是再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靠它把经济拉起来,把旧厂托起来。这回老张就看准了汉口。汉口开埠之后,华洋贸易新经济模式领风气之先,也得了个绰号,东方芝加哥。
  
  
  老张新的经济技术学套路,就是依托本土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说的好听是招商引资,不好听就是血汗工厂。以汉口八大行为龙头,一批以出口外销,接外国洋行订单而生的官督商办企业又出笼了。这里头的例子,上回在茶叶篇里好像已经讲过了。这次简洁明了,再讲一个牛皮的故事。
  
  
  汉口八大行外贸,总量以茶叶为第一,但要说完全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那以牛皮出口为第一。牛皮主要是用在军需方面,当时最大的外国买家是德国,占据汉口皮革市场对外贸易的半数以上份额。德商里头龙头是美最时洋行。他的需求对整个汉口外贸皮革市场走向有决定性影响。武昌的官府和德商之间在血汗工厂的经贸合作上,开始没有问题,官府有便宜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又可以承受像高污染这些额外高昂代价,而洋人有坚挺的金马克,一方薄利多销,一方买的实惠。自然一拍即合。
  
  
  但时间演进,问题还是出现,德商开始要求压价收购,如此一来清方牛皮要跌破成本价。当然不能以活雷锋的标准来要求德国人。资本流向,本就是将本求利,那有便宜往那走,当初德国人不选和自己同文同种,又比邻而居的奥匈帝国西部州郡,而跑来远东汉口投资,就是因为在这有更大利益空间,现在德国人要求,如果价格上难商量,那他们下一个投资地,就要转进愿意承诺更优惠政策的南美乌,巴两只小龟去了。在商言商,无可厚非。
  
  
  武昌方面现在问题在于,赔本生意还做不做?不做,于私,外汇的大宗进项,可爱的金马克没有了,政绩也没有了,于公,整个皮革外贸产业,就得倒下去,这条链上,从养牛户,皮革厂工人,手工作坊的伙计,到货栈老板,经销商户,水运码头的运输,船户等等得完蛋无数人。社会又会有不和谐因素,炮哥又该跳出来了。所以,这些血汗工厂也不能坐视倒闭,保住牛皮不破,就是保证外贸新经济不败,就是保证大清不倒,这一上纲上线。那又得出技术。
  
  
  技术环节,前篇里介绍过了。靠操控汇率,维持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套用一下第一集的数学方程式(看过的,可以跳过这2段),关键在于银价汇率。大清是银本位,宣统时代德国是金本位,1金马克含3.5几克黄金,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比38左右,大清1库平银含银34点几克,3.5几乘38再除以34点几,大概1金马克等于4两多银子。1比4是理论上正常汇率。可大清是汇率操纵国,上手段。举个例子
  
  
  
  德商支付的是金马克,而外汇洋钱是要先在户部银行或是各有官方背景的票号,钱庄结算的,在那兑成能在国内通用的银元或是银票交给皮货商。朝廷只要把汇率调高几个价位,也就是人为让白银贬值,油水就来了。例如,一担皮革的成本是500两,德商只肯出100金马克(相当于400两),钱货两讫,拿皮走人。这100金马克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金马克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6的自定汇率,折合成600两的银票,支付给皮货商。现在来看,德商拿到了低于成本100两的好皮子,清廷拿到100金马外汇,皮货商扣去成本,每担能赚100两。可以维持自身开销,工人工资发放,场子扩大经营等等,打工伙计也高兴,老板赚钱,有工开,有钱分,过年回河南乡下,咱也洋气一回,不坐骡车了,搭回京汉线,做会动的火车,尝飞起来的滋味。表面上各方皆大欢喜。
  
  
  可实际上,皮货商赚得不是德商的钱,而是户部银行根据虚拟汇率多印的银票而已。这多印的银票进入市场流通,票子多了,货币当然贬值,等于全体国民要来分摊这多出的100两银票引发的货币实际贬值。整个市场要来应对由此带来通胀的风险。
事情到了这儿,预期的通胀风险,又成了摆在武昌衙门面前新的难题。说老实话,官府真不容易,技术可以解决上一个问题,但立马技术本身自带的BUG会变成下一个问题。在通胀出现以及演化成崩盘危局之前,化解它也有技术。常规套路是两种。武术上的学名叫做环斧钩镰。
  
  
  
  环斧战术前篇里也简介过了(看过的也可以跳过),是硬桥硬马的功夫,讲究的是上手连环三斧头,强力出击。常规路数不外乎,出台基本日用品限价,限购名单,强行锁定与银行钱庄票号各类金融机构个人,商户的存贷款,阻断市场资金自由流通,借打击投机商为名,转移社会焦点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最后登场的以新币换旧币的终极货币改革政策。币制改革成功,也就是实际上民间财富被洗劫一遍,拉回均贫状态。医学上来说,通胀是内因引发综合肠胃病,庸医无良,强行灌肠,但是生理上虚脱之后,病人精神上却会产生幻像,觉得腹中果然轻快很多,身轻体健起来。和女生减肥,自己扣喉头催吐,慢慢演化成厌食症,却觉得自己瘦了美了是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要隆重推荐的是另一种,钩镰战术。这招比起前者,属于阴柔一系。大量货币出现在市场上,要解决问题,就得把这些多出来的货币单位消化掉。前者用的是强行清盘的方式,而钩镰战术,则是用阴柔的方法勾引误导消费,把这股洪水猛兽,庞大游资引去设定好的蓄水池,让它自动蒸发。有人问,引去哪里?引去米市,菜市这些物流极快,高社会敏感度的行业,不用几天,米菜价一涨,带动物价狂奔,那肯定不行。只有像楼市这类投资性领域,才是好坑。因为推高楼价,吸收大量社会民间游资入场,可以回笼货币,解决通胀问题自不用多说,而且还是很好的心理学教案。草民这种生物在本质上来说,都是一些小处精明,大事糊涂的SB而已。要是像米菜肉这样生活小宗必需品涨价,一准骂娘,不满是普遍性的社会心理,但是像楼市这些高投入的项目,攥几个散碎银子,手心捏出汗来,嘴上不住的骂,可还是想买,而且买了之后,心态立马改变,盼着房价再升几个价位才好。这点心理被朝廷抓住,先钩住再出镰,在医学上,这是比上文洗肠更高一筹的肠道造瘘引流技术,房市就是那个引导通胀流向的尿袋。
  
  
  说句题外话,我大清的瓦房还真强。过去要扮演拼经济GDP加速器的角色,现在又要担负抑通胀CPI减压阀的任务。比外国洋房有本事多了,洋房只是卖给人住而已,最多算一大波咸水妹,可看咱大清的瓦房,双重历史任务一肩挑,哪还是房子,除了不会说话之外,丫分明就是一女公务员嘛。所以买房的,都要抱一颗虔诚的心,要知道你花高价花的值,因为睡得不是自家的房子,而是朝廷女官啊,而且人家几十年后,还是要光荣离休的,到时你的子孙可能还要再请一位新女性回来接着供。
  


关于晚清汉口楼市,为何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原因,已经详细挂盘讲解过(看过的可以直接跳过这段)。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拉动地方经济,圈地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土地银子多了,市面虚假繁荣,老爷的政绩上去了,顶子越来越红,荷包越来越鼓。一是为了抑制通胀,通过楼市,吸纳百姓手里的游资,实际就是回笼货币。总而言之,操盘楼市的幕后推手是衙门,双核驱动,拉动GDP和控制CPI.
  
  
  汉口当时的房地产高到何种价位,举个例子,地产(单算地价),从沿长江一线到市中心黄金地段,再到城郊后湖,河街(也就是江景房地基),每方(前后左右各走出一丈路的总面积)300~500两,正街(花楼街至黄陂街),沿街一方400两至500两,背街,夹街一方200~300两,后湖湖堤至玉带门(城郊结合部)一方40两至100两,而如果算房屋造价,小屋一户平均200~500两,门面房700两起。如果有兴趣,可以给参照系,大清的一丈,等于英国的4码差3寸,根据这个可以算出大清的一方土地面积是多少。最讨厌数学了,数学好的自己算去。
  
  
  FQ会问,那汉口租界岂不是要天价,汉口地价一定是洋人来了以后,市场阴谋操作的结果。这就错了,大清的市场经济向来和正常逻辑相反。开发区是招商引资,请金凤凰来筑巢,就不是拉GDP和控CPI这类对内技术活了,而是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构筑良好国际形象的事了。例如老朋友里排名最后的日本,一亩地每年付大清,地丁银1钱1分7厘,漕粮2升(每担米又折合白银3两),这是老朋友支付给朝廷的年租金,所以理论上列强们都是朝廷的佃户,泱泱大国特有面子。他们按各自母国的方式运作房地产开发,同样的河街地段,地价90两,二层洋楼200两还送小花园。也就是说一个在华界内连背街小巷房都买不起的大清子民,如果能到化外之地,洋佃农的地盘,3百两不到,连地带房,更好地段的江景房都消费得起,而且如果住满五年,每年依法纳税250两以上,还可以有资格参选公董局或纳税人会议(各国租界规则略有不同,主要是英或法模式),就算有司法纠纷,有法庭,有律师,有陪审团,不用跪堂,不用打板子,不用青天大老爷,就算入狱,也没有杀威棒,运气好,罪行重的,还可以流放澳洲,阿尔及利亚去见识异乡风情。说实话,谁不愿去租界落户,只是门槛比较高,不是那么好进罢了。

关于晚清汉口楼市,为何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原因,已经详细挂盘讲解过(看过的可以直接跳过这段)。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拉动地方经济,圈地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土地银子多了,市面虚假繁荣,老爷的政绩上去了,顶子越来越红,荷包越来越鼓。一是为了抑制通胀,通过楼市,吸纳百姓手里的游资,实际就是回笼货币。总而言之,操盘楼市的幕后推手是衙门,双核驱动,拉动GDP和控制CPI.
  
  
  汉口当时的房地产高到何种价位,举个例子,地产(单算地价),从沿长江一线到市中心黄金地段,再到城郊后湖,河街(也就是江景房地基),每方(前后左右各走出一丈路的总面积)300~500两,正街(花楼街至黄陂街),沿街一方400两至500两,背街,夹街一方200~300两,后湖湖堤至玉带门(城郊结合部)一方40两至100两,而如果算房屋造价,小屋一户平均200~500两,门面房700两起。如果有兴趣,可以给参照系,大清的一丈,等于英国的4码差3寸,根据这个可以算出大清的一方土地面积是多少。最讨厌数学了,数学好的自己算去。
  
  
  FQ会问,那汉口租界岂不是要天价,汉口地价一定是洋人来了以后,市场阴谋操作的结果。这就错了,大清的市场经济向来和正常逻辑相反。开发区是招商引资,请金凤凰来筑巢,就不是拉GDP和控CPI这类对内技术活了,而是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构筑良好国际形象的事了。例如老朋友里排名最后的日本,一亩地每年付大清,地丁银1钱1分7厘,漕粮2升(每担米又折合白银3两),这是老朋友支付给朝廷的年租金,所以理论上列强们都是朝廷的佃户,泱泱大国特有面子。他们按各自母国的方式运作房地产开发,同样的河街地段,地价90两,二层洋楼200两还送小花园。也就是说一个在华界内连背街小巷房都买不起的大清子民,如果能到化外之地,洋佃农的地盘,3百两不到,连地带房,更好地段的江景房都消费得起,而且如果住满五年,每年依法纳税250两以上,还可以有资格参选公董局或纳税人会议(各国租界规则略有不同,主要是英或法模式),就算有司法纠纷,有法庭,有律师,有陪审团,不用跪堂,不用打板子,不用青天大老爷,就算入狱,也没有杀威棒,运气好,罪行重的,还可以流放澳洲,阿尔及利亚去见识异乡风情。说实话,谁不愿去租界落户,只是门槛比较高,不是那么好进罢了。


大体解完房价,进入第二个问题,契税。有房地产买卖,自然就有各式税收。官府想搞钱,技术无穷尽。有正税,乡下田地不管地主是谁,买卖多少手,每年的地丁漕粮都要如数交足,城里房铺店面,不管东家房客,经营过户,每年的铺税房捐一分也不能少给,这些都属于常年的进项。还有延伸辅税,买卖双方成交订立的房田地契,叫白契,事后还要到衙门打税单,这叫红契,红契契纸价银1两,随契征税银3分,各地还有土政策,可以任意加捐,像湖北汉口,红契契纸银1两,正税银3分,地方捐银6分.有人说,既是私有,那买卖双方谈定立约,衙门方面可以规避苛税嘛。那你就惨了,不给官府抽头吃红,按大清律,不走红契程序的话,各笞50,银地充公,轻则号枷示众,重则支边宁古塔。以上这还是私有房地产方面,至于衙门明火执仗的圈取民地,各种技术花样,那真是说也说不尽,不是今天的重点,也不说了。
  
  
  
  更有意思的是,官府对辅税的征收有无限延展性。例如宣统元年,又推出新当税,比方有人把地契抵压在当铺借钱周转,如果到期死当,当铺获得产权,按年交正税,过户的契税,这不废话,可衙门还要收特别税,表面理由指责当铺是炒家,干扰房产市场的稳定,对地价过高要负责任云云。实际站在衙门立场,2个原因,一是官府多一笔财政收入,一是政治秀,真正的楼市幕后庄家吃饱之余,有时也要考虑众多散户房奴的情绪,时不时甩几个大户出来,平息市场不满,转移焦点。
  
  
  
  这里有个前提问题,所谓的炒家到底是不是高房价的推动力?摆明了不是,他们也不过是和众多散户一样的市场投机者,只是入场比较早,资金本钱比较多一点罢了。真正的操盘手,实际还是衙门。很多仇富的民粹主义FQ会指责这些商人富户,有钱为什么不投资实业,而要进入投机市场呢?这就不讲理了,首先,钱是人家的,爱投在那儿是他的自由,其次,前文说过,大清的市场运行规律和正常经济逻辑相反,投机比投资更现实。
  
  
  
  例如花果山农民企业家孙大圣,如果猴子想在东土大唐投资搞实体经济,建设水蜜桃罐头厂的话,从投资成本,到市场环境,再到利润预期,各方面都是一笔血泪帐。投资总要向相关方面贷款,要政策支持吧,王母娘娘那儿不上贡,玉帝肯批条子吗?企业投产以后,工商,税务,环保各个相关,或是不相关的职能单位,下到土地,山神,上到天师,老君,但凡名列仙班的,是个神仙都敢来收香火钱。说到日常运营,各级市场管委会,从二郎神到啸天犬,不喂饱了怎么行?此外人小鬼大的哪吒三太子,一个人能吃三个人的分量,不打点的话驾风火轮撞死你,人家爸爸也姓李。市场对手里还有家大业大的天企蟠桃园垄断市场。以上这些支出,就算大圣有72变,也不知要卖多少筐桃子才能回本?所以说,在大唐做实体经济是不符合投资者利益的,真想做,只有挂洋旗,或是西天取经,到如来那儿换一张英联邦的派司,或是南海求法,到观音那儿求一张台胞的返乡证,总而言之,叫石猴,叫齐天大圣,旧有天庭秩序都不会给你条路走,只有改个洋名叫悟空,才能扬眉吐气。有头发谁愿意做和尚,可这个大唐实在是让人伤不起,不剃头拿外卡不行。
  
  
  
  在汉口,敢做实体经济,建新式工厂的,不是有衙门背景的大官商,就是有租界依托的新买办,其余商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于是他们代表的民间资本自然而然地进入金融,房产等等领域。相对于前景黯淡,投多亏多的投资市场,投机领域,至少自身对市场的流程运作把握度更大一些,如果眼光独到,运作得法,运气不差,就算先期要高息融资,事后除还本付息以外,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商人最怕的其实不是市场风险,而是官府操控,投机领域之所以繁荣,关键是商人认为衙门在这些短线金融市场上的干涉不像在长线实体经济上那么有绝对的实时控制力,商户可以自由伸缩的空间也更大。
  

大体解完房价,进入第二个问题,契税。有房地产买卖,自然就有各式税收。官府想搞钱,技术无穷尽。有正税,乡下田地不管地主是谁,买卖多少手,每年的地丁漕粮都要如数交足,城里房铺店面,不管东家房客,经营过户,每年的铺税房捐一分也不能少给,这些都属于常年的进项。还有延伸辅税,买卖双方成交订立的房田地契,叫白契,事后还要到衙门打税单,这叫红契,红契契纸价银1两,随契征税银3分,各地还有土政策,可以任意加捐,像湖北汉口,红契契纸银1两,正税银3分,地方捐银6分.有人说,既是私有,那买卖双方谈定立约,衙门方面可以规避苛税嘛。那你就惨了,不给官府抽头吃红,按大清律,不走红契程序的话,各笞50,银地充公,轻则号枷示众,重则支边宁古塔。以上这还是私有房地产方面,至于衙门明火执仗的圈取民地,各种技术花样,那真是说也说不尽,不是今天的重点,也不说了。
  
  
  
  更有意思的是,官府对辅税的征收有无限延展性。例如宣统元年,又推出新当税,比方有人把地契抵压在当铺借钱周转,如果到期死当,当铺获得产权,按年交正税,过户的契税,这不废话,可衙门还要收特别税,表面理由指责当铺是炒家,干扰房产市场的稳定,对地价过高要负责任云云。实际站在衙门立场,2个原因,一是官府多一笔财政收入,一是政治秀,真正的楼市幕后庄家吃饱之余,有时也要考虑众多散户房奴的情绪,时不时甩几个大户出来,平息市场不满,转移焦点。
  
  
  
  这里有个前提问题,所谓的炒家到底是不是高房价的推动力?摆明了不是,他们也不过是和众多散户一样的市场投机者,只是入场比较早,资金本钱比较多一点罢了。真正的操盘手,实际还是衙门。很多仇富的民粹主义FQ会指责这些商人富户,有钱为什么不投资实业,而要进入投机市场呢?这就不讲理了,首先,钱是人家的,爱投在那儿是他的自由,其次,前文说过,大清的市场运行规律和正常经济逻辑相反,投机比投资更现实。
  
  
  
  例如花果山农民企业家孙大圣,如果猴子想在东土大唐投资搞实体经济,建设水蜜桃罐头厂的话,从投资成本,到市场环境,再到利润预期,各方面都是一笔血泪帐。投资总要向相关方面贷款,要政策支持吧,王母娘娘那儿不上贡,玉帝肯批条子吗?企业投产以后,工商,税务,环保各个相关,或是不相关的职能单位,下到土地,山神,上到天师,老君,但凡名列仙班的,是个神仙都敢来收香火钱。说到日常运营,各级市场管委会,从二郎神到啸天犬,不喂饱了怎么行?此外人小鬼大的哪吒三太子,一个人能吃三个人的分量,不打点的话驾风火轮撞死你,人家爸爸也姓李。市场对手里还有家大业大的天企蟠桃园垄断市场。以上这些支出,就算大圣有72变,也不知要卖多少筐桃子才能回本?所以说,在大唐做实体经济是不符合投资者利益的,真想做,只有挂洋旗,或是西天取经,到如来那儿换一张英联邦的派司,或是南海求法,到观音那儿求一张台胞的返乡证,总而言之,叫石猴,叫齐天大圣,旧有天庭秩序都不会给你条路走,只有改个洋名叫悟空,才能扬眉吐气。有头发谁愿意做和尚,可这个大唐实在是让人伤不起,不剃头拿外卡不行。
  
  
  
  在汉口,敢做实体经济,建新式工厂的,不是有衙门背景的大官商,就是有租界依托的新买办,其余商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于是他们代表的民间资本自然而然地进入金融,房产等等领域。相对于前景黯淡,投多亏多的投资市场,投机领域,至少自身对市场的流程运作把握度更大一些,如果眼光独到,运作得法,运气不差,就算先期要高息融资,事后除还本付息以外,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商人最怕的其实不是市场风险,而是官府操控,投机领域之所以繁荣,关键是商人认为衙门在这些短线金融市场上的干涉不像在长线实体经济上那么有绝对的实时控制力,商户可以自由伸缩的空间也更大。
靠金融是正道,
甲午战后,条约一签,国际白银期货大跌一半以上,而次年大清经济在未有明显增长的情況下,财政收入按白银核算,凭空增长了一倍,

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没得到的,金融得到了
反贼,影射当下。
这帖子一美分都挣不到,因为把美联储给黑惨啦!

这不,12楼的友人急急忙忙杀出来了。
黄金十年?
又在借古讽今
爱无限 发表于 2016-4-25 12:31
又在借古讽今
从12楼的表现来看, 不知道板子到底打在谁的身上?
果然是大清药丸
爱无限 发表于 2016-4-25 12:31
又在借古讽今
这好像是借清朝讽美国和欧洲。
这是在影射灯塔国的高大上吗?
清朝这个脓疮大包,还是再点破了好
意有所指啊,李总镇不住了?
汉口房价,浦东房价,啧啧啧
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清朝

这似乎和我看过的说法不一样啊
lixiaoyong 发表于 2016-4-25 11:48
沙梨熊的贴子?
最后明明写着:来源:凤凰财知道
洞庭客 发表于 2016-4-25 11:56
但是靠一些财政上拆东墙补西墙,或是增加地方税赋的方法,也都不能解决大问题。核心问题当然解不开,厂子不 ...
原来如此!难怪钱毛的这么厉害。就靠房地产蓄水了。
灯塔国又从复了一次,高科技英特儿人是租来的,专利买来的,工厂是台湾的,人人玩金融个个做会计,把医生律师工资拉到二十万一个月,军国主义不对外战争就会崩溃,凡人的智慧阿!
本就没有什么康乾盛世,更没有什么同光中兴
又来骗人了,所谓通货膨胀,有数据吗?
其实,是恰好相反,由于西方廉价工业品价格远低于中国手工制品价格,当时的清朝陷入通缩,导致中国城市手工业者的失业。
另外一方面是农村的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的大量破产。
这好像是借清朝讽美国和欧洲。
说到点子上了。这些垃圾作者自以为皮里阳秋指桑骂槐,谁知道把他们的精神爸爸给骂了。
一担皮革的成本是500两,德商只肯出100金马克(相当于400两),钱货两讫,拿皮走人。这100金马克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金马克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6的自定汇率,折合成600两的银票,支付给皮货商。现在来看,德商拿到了低于成本100两的好皮子,清廷拿到100金马外汇,皮货商扣去成本,每担能赚100两。可以维持自身开销,工人工资发放,场子扩大经营等等,打工伙计也高兴,老板赚钱,有工开,有钱分,过年回河南乡下,咱也洋气一回,不坐骡车了,搭回京汉线,做会动的火车,尝飞起来的滋味。表面上各方皆大欢


以上这一段完全是瞎扯淡,当时的中国有什么银行?当时中国多的是西方银行,清政府跟西方银行借钱可是欠下一屁股债的。
这好像是借清朝讽美国和欧洲。
是骗中国人不要印钱,钱不够的时候也不要印钱。
欧洲昧国金融学发达着呢,人家实施负利率了,但是要骗中国高利率高准备金率把企业全部卡死,企业死光了,中国就变成殖民地了
值得深思。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因为电解法使用白银产量大增为什么不提,当时白银贬值的很厉害
说晚清财政,甲午,庚子两次战后天价赔款。朝廷没钱赔,只好借外债赔款,可外债也是要还本付 ...
当时世界白银产量大增,白银贬值相当厉害,缓解了清朝白银压力,清末白银不是流出是流入,因为中国银价高于外国
问题是大清到1910年就挂了
要是它坚持到2010年
那么当年没有买房的
不是要露宿街头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