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建成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创新研发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09:52
中国海军建成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创新研发中心



2016年04月21日  来源:解放军报



  集聚高端人才方阵 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被国家评为优秀等级的部分军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掠影
  写在前面的话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通报了2015年度军队系统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军队参评的215个博士后站均被评为合格等级以上,其中,陆军军官学院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军事科学院军制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16个流动站,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作战实验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军某试验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军装备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空军装备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火箭军装备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总参某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某试验训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武警工程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济南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1个工作站被评定为优秀等级,优秀率达12.6%,15名军队博士后工作人员受到通报表扬。

  陆军军官学院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紧贴作战需求确定攻关方向
  作为催生高水平成果的“孵化器”,陆军军官学院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终坚持服务部队、聚焦打赢。借助新建使用的信息化作战指挥、军事运筹和无人机作战运用、军用智能决策技术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等12个实验室,迅速在指挥信息系统、无人机作战运用、火力作战指挥与控制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培育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沃土,成为吸引和锻造国防科研领军人才的“助推器”。该站先后招收培养的29名博士后中,7人获评高职,1人破格晋升教授,4人提前调整专业技术等级,7人走上了科研院(所)、教研室领导岗位,涌现了开创多个研究领域、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的优秀在站博士后袁魏华、谢恺。
  在一批优秀领军人才的主导下,该站紧贴陆军作战需求选定研究攻关方向,勇当部队提高打赢能力的“倍增器”。从朱日和到青铜峡,从大漠到高原,多场实战化对抗都有该站博士后的身影。该站共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35项,参与出版专著41部,为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军械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军械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以来,在站博士后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10余项,解决了一批部队装备保障技术难题。
  坚持姓军为战,积极为部队战斗力服务。他们坚持把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有机“融合”到服务部队中、“嫁接”到武器装备建设上,先后与4支部队工作站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催生出“复杂电子装备智能检测诊断系统”等一批研究成果。
  坚持管研一致,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坚持严格学术管理标准,实行“党委抓总、机关把关、专人负责”联动机制,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该站博士后杜磊,进站伊始即加入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青年骨干科研团队之中,先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7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余篇。目前,出站人员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多人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科研攻关良好环境。他们注重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构建配套完善的科研攻关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博士后科研启动、子女上学等各类困难,有效激发了在站人员一门心思搞科研的热情和动力。
  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
  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终把科研目标和人才培养定格在强军兴军上,在以马伟明院士为代表的导师带领下,建成了全国唯一的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培养了大批拔尖科研人员。
  该站在建强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方面持续用力,密切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到流动站进行学术交流,支持博士后去高校、科研院所短期工作、学术互访等。高度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建有国家级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等研究基地。注重学术条件建设,建成专门资料室,为研究人员提供最新学术动态。
  博士后研究人员利用该站提供的广阔舞台,迸发出巨大的研究创新热情,在个人发展和科研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培养的2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成长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5人晋升正高职。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获科研项目总数42项,其中国家级14项;获得专利授权12项,6项成果应用部队,为部队装备建设、模拟实战训练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空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批优秀人才服务科技强军
  空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以来,先后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巾帼建功优秀个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等一批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催生高档次科研学术成果、带动和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始终秉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理念,严格招收博士后条件审查,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工作指导小组,全程指导、督促博士后研究人员完成研究任务。博士后孔星炜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成果服务于解决关键军事难题;博士后何卫峰在站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们采取了院、部(系)两级博士后管理方式,把政治理论武装和高科技知识武装相结合,以政治合格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标准努力造就人才。专门制定博士后教育计划,增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激发刻苦钻研、攀登高峰的内在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该站将一如既往继承传统,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贡献更大的力量。
  火箭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建站水平
  火箭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1995年,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8名,承担科研项目201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30部、授权专利30项。出站的博士后有的成长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流动站在入口上注重质量,对博士后入站申请、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等按照程序严格考核,优先选择与部队武器装备发展结合紧密的项目,尤其重视有基层部队工作经验的博士后,始终聚焦打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日常管理中严把各个环节,进站两个月内做开题报告,满一年进行中期考核,出站必须通过答辩评审。
  流动站积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导师集中为博士后申请基金课题进行把关,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博士后经费全部拨付本人支配,导师和流动站把关审核;平时享受与本校干部同等待遇,在公寓住房、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方面均一视同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作战训练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实践,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为汇聚领军人才的“聚宝盆”,孕育创新先锋的“孵化器”,支撑科研攻关的“桥头堡”,有力推动了国防语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该站突出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指导博士后贴近军队使命任务开展研究,实现课题项目与战场无缝链接。注重把厚实的学科积淀作为流动站的支撑,择优选聘30余名合作导师,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引导国防语言与军事情报、国际政治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要求进站博士后在选题上突出军事应用价值,积极引导博士后加强战略对手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为一线部队作战训练服务。
  近年来,该站10余个博士后研究项目在部队实战化训练应用方面成功落地,并培养出一批国防语言高层次人才,2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走上国防语言教学研究、军事外交等重要岗位,先后有9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5人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等。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优化培养机制建设创新团队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中心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一流平台,拥有以2名院士领衔、一批领军人才为后备的高水平人才梯队,为流动站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力量。申获科研项目200余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多年来,该院党委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人心,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牢固树立强军报国、追求卓越、保障打赢的坚定信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吸引、培养和锻造人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制定了严格的在站管理和进出站、中期考核规定,形成了进站质量高、在站考核严、出站成果丰硕的良好局面。王德文研究员培养的博士后陈肖华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事故医学救援专家组专家,吴祖泽院士培养的博士后杨晓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和“973”首席科学家。沈倍奋院士培养的博士后耿晶在2014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参与完成了重组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联合注射液(MIL77)抗体药物的研制,填补了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空白。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学管理造就一流人才群体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招收25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获国家级科研项目91个,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该站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博士后人员的招收、待遇、站籍管理、基金管理、出站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明确。
  严格监督考评,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在博士后带教过程中,坚持周有汇报、月有讲评、季有学术交流、年有考核,使带教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进站一年后,由导师组织有关专家听取博士后工作汇报,对入站一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研究进度进行审查,帮助解决有关难题,进一步理清科研思路。
  突出服务管理,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优秀人才招收上,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吸引了一批优秀年轻人才。神经外科一名博士后系留德博士,擅长术中核磁技术,该院得知其有到总医院做博士后研究的意愿后,便想方设法帮其协调,最终将这名杰出人才吸收为流动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协作培养打造一流育人平台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驻地人才资源密集优势,建立多学科合作导师制度;与战区部队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书》,建立多维复合的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先后有27人获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涌现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名。
  该流动站积极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军队建设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8项,获国家、军队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1项,近80%直接服务于部队战斗力,为部队隧道工程建设、军事工程防护等领域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近年来,他们联手军内外5家科研院所,合力攻克了16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近30项技术难题,形成了由多方面前沿理论、关键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行业规范等组成的系统研究成果,由流动站合作导师钱七虎院士牵头完成的“深部岩体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依托重点学科筑就人才高地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3年,是该学科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他们充分发挥军队政治工作学领域国家唯一重点学科的优势,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基地。
  学院秉承学科支撑、课题牵引、团队带教的思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军队政治工作学》等47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招收博士后,确保博士后人员一进站便能站位国家、军队学术前沿。安排博士后研究人员到部队专题调研、参与重要演训任务,增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开设“博士后讲坛”,通过以教促研、以管促研,有效提升了培养质量。同时,学院坚持把建强合作导师队伍作为重要抓手,该学科先后有11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这里走出去的20名博士后中,1人入选为全军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4人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1人担任军队重大专项负责人,13人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后刘永丹在站期间主持研制的某政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列装定型服务部队。
  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打造军事医学人才培育基地
  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紧贴使命任务需求,以军事医学建设发展目标为牵引,积极创新博士后管理和培养机制,为部队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军事医学人才。
  该流动站积极帮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开拓思路、打开视野,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博士后钱其军,在合作导师、我国肝胆外科泰斗吴孟超院士悉心指导下,率先提出肿瘤基因-病毒治疗法,并成功研制出肿瘤基因-病毒系统技术平台,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关注。他本人渐渐成长为该领域领军人才,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多年来,该流动站总结出了“保持临床学科优势,突出军事医学特色,加快基础学科发展,扶持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思路,在野战、急救、海洋军事医学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在孙颖浩、王红阳、廖万清、夏照帆为代表的一批“有业务、有水平、有师德、有责任心”的导师帮助下,培养的博士后有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余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有力推动了军事医学发展。
  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让人才在高端平台加速成长
  栋梁厚植于沃土。高层次人才成长离不开高端平台支撑。
  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1999年12月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军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在招收、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上持续用力,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2名,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130多项,推出理论专著50多部,上报研究报告200多份,获军队级科研成果奖110多项,打造了战略研究人才方阵高端品牌。
  《战略学》作为学科奠基之作,张忠良、彭征明、柴军健等博士后研究人员传承“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与科研团队一道拼搏奋战,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军事科学院为主承担起了国防白皮书的起草任务。在首席专家陈舟带领下,释清仁、李煜等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先后加入科研团队,在增长个人才干的同时,也站上了对外军事交流的广阔舞台。
  2014年,军事科学院参与我国首部《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全文本)的起草工作。朱红巍、夏云峰等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骨干成员,为《纲要》最终文本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攻坚克难研发一流兵棋系统
  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培养出30余名兵棋建设骨干,以他们为核心的兵棋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获得20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瞄准前沿、迎难而上,勇挑兵棋研发的大梁。2007年,我军首个计算机兵棋系统在国防大学启动研发。近年来,以该站出站博士后为代表的兵棋团队,攻破多个世界级研发难题,挑起了兵棋研发的大梁。
  主动作为、不断进取,以创新攻克兵棋研发难关。兵棋系统多内核联合运行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发动机”,难度极大。他们对大量国外参考文献反复推敲,对海量实验数据反复分析,对庞大程序反复调试,失败了,就重新开始;再失败,换一个思路再来,最终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方案。正是他们这种主动作为、不断进取的精神,攻克了兵棋研发的一道道难关。
  默默无闻、拼搏奉献,把兵棋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博士后们响亮地叫出“我们是兵棋人”的口号,不管是老专家,还是年轻技术骨干,都默默地铆在机位和战位上,在拼搏奉献中把兵棋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好管好用好科研人才队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建好、管好、用好”这几个字上下工夫,使流动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生来站工作,他们不定期到全国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举行专场推介和招收会。同时,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军内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探索生源直供和互派共育的绿色通道,拓宽了博士后招收的渠道。
  增强使命感,培养自主性。他们着力强化博士后科研人员的使命意识,树立为国防科技事业勇于奉献的思想。对在站博士后统一落实日常管理、科研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注重为他们排忧解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瞄准最前沿,突出创新性。在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上,他们大胆使用博士后科研人员。在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
  稿件由董泽、丁银钟、王修来、蔡拓闻、本报记者秦超整理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4-21/7842193.shtml中国海军建成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创新研发中心



2016年04月21日  来源:解放军报



  集聚高端人才方阵 推动军事科技创新
  ——被国家评为优秀等级的部分军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掠影
  写在前面的话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通报了2015年度军队系统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军队参评的215个博士后站均被评为合格等级以上,其中,陆军军官学院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军事科学院军制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16个流动站,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作战实验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军某试验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军装备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空军装备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火箭军装备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总参某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某试验训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武警工程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济南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1个工作站被评定为优秀等级,优秀率达12.6%,15名军队博士后工作人员受到通报表扬。

  陆军军官学院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紧贴作战需求确定攻关方向
  作为催生高水平成果的“孵化器”,陆军军官学院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终坚持服务部队、聚焦打赢。借助新建使用的信息化作战指挥、军事运筹和无人机作战运用、军用智能决策技术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等12个实验室,迅速在指挥信息系统、无人机作战运用、火力作战指挥与控制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平台为培育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沃土,成为吸引和锻造国防科研领军人才的“助推器”。该站先后招收培养的29名博士后中,7人获评高职,1人破格晋升教授,4人提前调整专业技术等级,7人走上了科研院(所)、教研室领导岗位,涌现了开创多个研究领域、承担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的优秀在站博士后袁魏华、谢恺。
  在一批优秀领军人才的主导下,该站紧贴陆军作战需求选定研究攻关方向,勇当部队提高打赢能力的“倍增器”。从朱日和到青铜峡,从大漠到高原,多场实战化对抗都有该站博士后的身影。该站共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35项,参与出版专著41部,为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军械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军械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以来,在站博士后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10余项,解决了一批部队装备保障技术难题。
  坚持姓军为战,积极为部队战斗力服务。他们坚持把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有机“融合”到服务部队中、“嫁接”到武器装备建设上,先后与4支部队工作站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催生出“复杂电子装备智能检测诊断系统”等一批研究成果。
  坚持管研一致,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坚持严格学术管理标准,实行“党委抓总、机关把关、专人负责”联动机制,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该站博士后杜磊,进站伊始即加入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青年骨干科研团队之中,先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7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余篇。目前,出站人员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多人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科研攻关良好环境。他们注重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构建配套完善的科研攻关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博士后科研启动、子女上学等各类困难,有效激发了在站人员一门心思搞科研的热情和动力。
  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热情
  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始终把科研目标和人才培养定格在强军兴军上,在以马伟明院士为代表的导师带领下,建成了全国唯一的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培养了大批拔尖科研人员。
  该站在建强导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方面持续用力,密切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到流动站进行学术交流,支持博士后去高校、科研院所短期工作、学术互访等。高度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建有国家级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等研究基地。注重学术条件建设,建成专门资料室,为研究人员提供最新学术动态。
  博士后研究人员利用该站提供的广阔舞台,迸发出巨大的研究创新热情,在个人发展和科研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培养的26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成长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5人晋升正高职。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获科研项目总数42项,其中国家级14项;获得专利授权12项,6项成果应用部队,为部队装备建设、模拟实战训练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空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批优秀人才服务科技强军
  空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以来,先后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巾帼建功优秀个人、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等一批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催生高档次科研学术成果、带动和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始终秉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理念,严格招收博士后条件审查,成立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工作指导小组,全程指导、督促博士后研究人员完成研究任务。博士后孔星炜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成果服务于解决关键军事难题;博士后何卫峰在站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们采取了院、部(系)两级博士后管理方式,把政治理论武装和高科技知识武装相结合,以政治合格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标准努力造就人才。专门制定博士后教育计划,增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激发刻苦钻研、攀登高峰的内在动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该站将一如既往继承传统,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贡献更大的力量。
  火箭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建站水平
  火箭军工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1995年,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8名,承担科研项目201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专著30部、授权专利30项。出站的博士后有的成长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流动站在入口上注重质量,对博士后入站申请、课题研究、学位论文等按照程序严格考核,优先选择与部队武器装备发展结合紧密的项目,尤其重视有基层部队工作经验的博士后,始终聚焦打仗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日常管理中严把各个环节,进站两个月内做开题报告,满一年进行中期考核,出站必须通过答辩评审。
  流动站积极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导师集中为博士后申请基金课题进行把关,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博士后经费全部拨付本人支配,导师和流动站把关审核;平时享受与本校干部同等待遇,在公寓住房、家属随军、子女教育等方面均一视同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作战训练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实践,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为汇聚领军人才的“聚宝盆”,孕育创新先锋的“孵化器”,支撑科研攻关的“桥头堡”,有力推动了国防语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该站突出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指导博士后贴近军队使命任务开展研究,实现课题项目与战场无缝链接。注重把厚实的学科积淀作为流动站的支撑,择优选聘30余名合作导师,构建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引导国防语言与军事情报、国际政治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要求进站博士后在选题上突出军事应用价值,积极引导博士后加强战略对手研究,使研究成果直接为一线部队作战训练服务。
  近年来,该站10余个博士后研究项目在部队实战化训练应用方面成功落地,并培养出一批国防语言高层次人才,2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走上国防语言教学研究、军事外交等重要岗位,先后有9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5人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等。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优化培养机制建设创新团队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中心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一流平台,拥有以2名院士领衔、一批领军人才为后备的高水平人才梯队,为流动站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力量。申获科研项目200余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多年来,该院党委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人心,使博士后研究人员牢固树立强军报国、追求卓越、保障打赢的坚定信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吸引、培养和锻造人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制定了严格的在站管理和进出站、中期考核规定,形成了进站质量高、在站考核严、出站成果丰硕的良好局面。王德文研究员培养的博士后陈肖华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核事故医学救援专家组专家,吴祖泽院士培养的博士后杨晓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和“973”首席科学家。沈倍奋院士培养的博士后耿晶在2014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参与完成了重组抗埃博拉病毒单克隆抗体联合注射液(MIL77)抗体药物的研制,填补了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空白。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学管理造就一流人才群体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招收25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获国家级科研项目91个,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该站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博士后人员的招收、待遇、站籍管理、基金管理、出站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明确。
  严格监督考评,确保博士后培养质量。在博士后带教过程中,坚持周有汇报、月有讲评、季有学术交流、年有考核,使带教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进站一年后,由导师组织有关专家听取博士后工作汇报,对入站一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研究进度进行审查,帮助解决有关难题,进一步理清科研思路。
  突出服务管理,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优秀人才招收上,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吸引了一批优秀年轻人才。神经外科一名博士后系留德博士,擅长术中核磁技术,该院得知其有到总医院做博士后研究的意愿后,便想方设法帮其协调,最终将这名杰出人才吸收为流动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协作培养打造一流育人平台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驻地人才资源密集优势,建立多学科合作导师制度;与战区部队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书》,建立多维复合的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先后有27人获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涌现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名。
  该流动站积极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军队建设重大课题的研究,先后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8项,获国家、军队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1项,近80%直接服务于部队战斗力,为部队隧道工程建设、军事工程防护等领域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近年来,他们联手军内外5家科研院所,合力攻克了16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近30项技术难题,形成了由多方面前沿理论、关键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行业规范等组成的系统研究成果,由流动站合作导师钱七虎院士牵头完成的“深部岩体力学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依托重点学科筑就人才高地
  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3年,是该学科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他们充分发挥军队政治工作学领域国家唯一重点学科的优势,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基地。
  学院秉承学科支撑、课题牵引、团队带教的思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军队政治工作学》等47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招收博士后,确保博士后人员一进站便能站位国家、军队学术前沿。安排博士后研究人员到部队专题调研、参与重要演训任务,增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开设“博士后讲坛”,通过以教促研、以管促研,有效提升了培养质量。同时,学院坚持把建强合作导师队伍作为重要抓手,该学科先后有11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这里走出去的20名博士后中,1人入选为全军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4人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1人担任军队重大专项负责人,13人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后刘永丹在站期间主持研制的某政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列装定型服务部队。
  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打造军事医学人才培育基地
  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紧贴使命任务需求,以军事医学建设发展目标为牵引,积极创新博士后管理和培养机制,为部队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军事医学人才。
  该流动站积极帮助博士后研究人员开拓思路、打开视野,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博士后钱其军,在合作导师、我国肝胆外科泰斗吴孟超院士悉心指导下,率先提出肿瘤基因-病毒治疗法,并成功研制出肿瘤基因-病毒系统技术平台,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关注。他本人渐渐成长为该领域领军人才,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多年来,该流动站总结出了“保持临床学科优势,突出军事医学特色,加快基础学科发展,扶持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思路,在野战、急救、海洋军事医学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在孙颖浩、王红阳、廖万清、夏照帆为代表的一批“有业务、有水平、有师德、有责任心”的导师帮助下,培养的博士后有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余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有力推动了军事医学发展。
  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让人才在高端平台加速成长
  栋梁厚植于沃土。高层次人才成长离不开高端平台支撑。
  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1999年12月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军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在招收、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上持续用力,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2名,承担国家和军队课题130多项,推出理论专著50多部,上报研究报告200多份,获军队级科研成果奖110多项,打造了战略研究人才方阵高端品牌。
  《战略学》作为学科奠基之作,张忠良、彭征明、柴军健等博士后研究人员传承“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与科研团队一道拼搏奋战,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军事科学院为主承担起了国防白皮书的起草任务。在首席专家陈舟带领下,释清仁、李煜等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先后加入科研团队,在增长个人才干的同时,也站上了对外军事交流的广阔舞台。
  2014年,军事科学院参与我国首部《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全文本)的起草工作。朱红巍、夏云峰等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骨干成员,为《纲要》最终文本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攻坚克难研发一流兵棋系统
  国防大学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培养出30余名兵棋建设骨干,以他们为核心的兵棋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获得20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瞄准前沿、迎难而上,勇挑兵棋研发的大梁。2007年,我军首个计算机兵棋系统在国防大学启动研发。近年来,以该站出站博士后为代表的兵棋团队,攻破多个世界级研发难题,挑起了兵棋研发的大梁。
  主动作为、不断进取,以创新攻克兵棋研发难关。兵棋系统多内核联合运行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发动机”,难度极大。他们对大量国外参考文献反复推敲,对海量实验数据反复分析,对庞大程序反复调试,失败了,就重新开始;再失败,换一个思路再来,最终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体系结构方案。正是他们这种主动作为、不断进取的精神,攻克了兵棋研发的一道道难关。
  默默无闻、拼搏奉献,把兵棋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博士后们响亮地叫出“我们是兵棋人”的口号,不管是老专家,还是年轻技术骨干,都默默地铆在机位和战位上,在拼搏奉献中把兵棋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好管好用好科研人才队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建好、管好、用好”这几个字上下工夫,使流动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生来站工作,他们不定期到全国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举行专场推介和招收会。同时,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军内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探索生源直供和互派共育的绿色通道,拓宽了博士后招收的渠道。
  增强使命感,培养自主性。他们着力强化博士后科研人员的使命意识,树立为国防科技事业勇于奉献的思想。对在站博士后统一落实日常管理、科研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注重为他们排忧解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瞄准最前沿,突出创新性。在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上,他们大胆使用博士后科研人员。在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
  稿件由董泽、丁银钟、王修来、蔡拓闻、本报记者秦超整理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4-21/78421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