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CHINA P&E展,国产海鸥将发布多款数码相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6:00:52
海鸥公司新闻稿
hai-1.jpghai-2.jpghai-3.jpghai-4.jpghai-5.jpghai-6.jpghai-8.jpghai-9.jpghai-10.jpghai-11.jpg海鸥公司新闻稿
hai-1.jpghai-2.jpghai-3.jpghai-4.jpghai-5.jpghai-6.jpghai-8.jpghai-9.jpghai-10.jpghai-11.jpg
上海质检报告前不久,刚报道多项不合格的。希望以后有所改善
没什么期望,就是个组装厂甚至贴牌厂,不觉得它除了卖情怀敛财外有任何前途。要说中国有哪家企业真能把民用摄影器材的技术搞好,还不如指望舜宇光学。
然而并没有什么鸟用,已经不是当年的海鸥,未来的中国相机,我更看好小米,华为,或者魅族这样的新兴品牌
宾得都要铺货全幅dslr了,海鸥卖数码也不是啥稀奇。
海鸥值得关注。舜宇光学不错。而靠粗粮之流搞定数码相机,有点天方夜谭。 化为吗,是可能创造新的奇迹的。
某东上面,海鸥相机的价格非常高。
大元帅 发表于 2016-4-20 12:19
某东上面,海鸥相机的价格非常高。
买海鸥才真的是情怀
海鸥向专业领域发展才是正道
海鸥他大姨父,这不是松下的gm1吗?
买海鸥才真的是情怀
海鸥向专业领域发展才是正道
老海鸥早就买给了私人了
海鸥值得关注。舜宇光学不错。而靠粗粮之流搞定数码相机,有点天方夜谭。 化为吗,是可能创造新的奇迹的。
私人老板那点钱根本搞不起相机
相机这个领域才多大市场?

现在才来搞,投入是市场容量的10倍、百倍!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6-4-20 19:22
老海鸥早就买给了私人了
国营也好,私营也罢,反正民用摄影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强如三星走这条都不通。
海鸥值得关注。舜宇光学不错。而靠粗粮之流搞定数码相机,有点天方夜谭。 化为吗,是可能创造新的奇迹的。
合资都不如的纯买办,日本相机换个标就敢卖高价
海鸥值得关注。舜宇光学不错。而靠粗粮之流搞定数码相机,有点天方夜谭。 化为吗,是可能创造新的奇迹的。
靠华为不用想。任总说过了,华为的主业是通信之类,绝不把精力和资源浪费在其他方向。
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拿全部积蓄买了一部海鸥DF300相机,那叫个牛逼。

后来发现我这牛逼相机和公园里一老头手里的美能达一模一样,就是LOGO不一样。瞬间明白原来是个山寨的,对海鸥的信赖小船说翻就翻
饼干头。。焦距到600啊。。。。我去。。
冲动的小李 发表于 2016-4-21 16:09
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拿全部积蓄买了一部海鸥DF300相机,那叫个牛逼。

后来发现我这牛逼相机和公园里一 ...
海鸥DF300是花钱正规引进日本美能达X-300生产线,不能叫山寨。X-300只能实现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手动对焦,是当时美能达最低档的单反,属于日本70年代技术水平,可悲的是DF300仍然是至今为止国产最高技术水平的单反相机,在此之后海鸥在X-300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技术上无法前进半步。

海鸥原来的DF才是海鸥自行仿造美能达的。

海鸥年鉴:

1963年
上报7型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设计试制任务书。(原来由58-Ⅱ改型定名的7型照相机停止投产准备。将7型型号用于35mm单反照相机。)注:海鸥7型仿造美能达SR-7,但无法仿造Cds测光系统。

1964年[3]  
7型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进入设计阶段。

1974年
在国家计委与一机部仪器仪表局主持下,关于引进DF主体生产线项目在北京与日本三协精机株式会社举行技术谈判和贸易洽谈,上海照相机厂计人杰、唐大昌作为中方代表参加。1975年《DF主体生产线》全部设备运抵上海,并于5月底自行安装调试完毕。

1986年  
日本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川岛、仁川等一行六人来厂签订电子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技术转让第一阶段项目合同。为引进组装日本美能达X-300相机,组建成立装配三车间。

注:1985年美能达A7000自动对焦单反问世,完全抛弃了X系列的MD卡口,海鸥引进的是美能达淘汰的生产线。同年,韩国三星引进了美能达X-700生产线,X-700档次比X-300高,可以说那时起才进入相机几年的三星,就一举超越了辛辛苦苦造了几十年相机的所有中国照相机厂家!
gjheox 发表于 2016-4-21 17:39
海鸥DF300是花钱正规引进日本美能达X-300生产线,不能叫山寨。X-300只能实现光圈优先和手动曝光,手动对 ...
意思就是合法山寨

那我老爸更早买的的DF-2又是什么货色?
冲动的小李 发表于 2016-4-21 17:51
意思就是合法山寨

那我老爸更早买的的DF-2又是什么货色?
呵呵,海鸥DF,DF1,DF2都是源自海鸥7型,海鸥7是海鸥厂依靠自己的技术自行测绘仿造的美能达XR-7,只不过其中一个大构件--相机主体生产线是引进日本另一家公司的生产线,至于如何定义这种行为,您说呢?
呵呵,海鸥DF,DF1,DF2都是源自海鸥7型,海鸥7是海鸥厂依靠自己的技术自行测绘仿造的美能达XR-7,只不过 ...
现在的海鸥是不是连镜头的制造能力都丢了

giger 发表于 2016-4-21 21:11
现在的海鸥是不是连镜头的制造能力都丢了


现在海鸥的镜头制造能力很值得怀疑。

新海鸥4款相机中,CF100等两款相机从机身到镜头都是松下代工无疑。

ck10=奥林巴斯sh-1的镜头+索尼1/2.3英寸背照cmos+美国ambarella公司的arm a7L处理器+自主研发sipp软件系统,但售价比sh-1便宜。

cm9=松下lx7镜头+索尼1/1.7英寸背照cmos+美国ambarella公司的arm a7L处理器+三星512MBddr3内存+LED投影仪+自主研发sipp软件系统

原文地址 http://xjrumo.com/2014/08/17/cm9ck10/



根据公开资料:

1.海鸥现在是民企,老板安国军,2009年出资成为老海鸥法人。根据工商登记,安国军同时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海鸥数码照相机公司,这次海鸥复出实际是以这个新的“海鸥数码相机公司”名义出的。安国军现在同时担任新老海鸥两个公司法人。

2.新海鸥总经理曲建涛,原奔腾电器高管,带着他的小家电团队加盟海鸥,目前看来对相机不是很专业,宣传:航天级镜片,蓝宝石镜片(蓝宝石折射率并不好,从来没有一个相机厂如此宣传),第五代自动对焦,第二代柔性防抖(前几代在哪里,松下?)

3.新海鸥的人都是全新的,研发人员是新找的,在上海和深圳的新研究中心,厂房也是新的,老海鸥厂房很多都被开发房地产,今年春节前海鸥销售总监张正接受上海台采访是站在路边,厂房的海鸥标志都没有立起来,工人也刚刚招进厂。

4.老海鸥的相机技术现在哪里?老厂房现在没看见,老生产线呢?原来海鸥的相机和镜头技术资料,零配件还保存有吗?至少现在已知,海鸥4系列120双反全套资料,生产线,库存零件全部卖给了另一个私人老板陈海汶和他的上海老相机博物馆,陈海汶招来原海鸥的老技师,每天生产一架海鸥4,前不久刚刚宣布库存零件已经全部用完,海鸥4永久停产。

hai-3.jpg
giger 发表于 2016-4-21 21:11
现在的海鸥是不是连镜头的制造能力都丢了


现在海鸥的镜头制造能力很值得怀疑。

新海鸥4款相机中,CF100等两款相机从机身到镜头都是松下代工无疑。

ck10=奥林巴斯sh-1的镜头+索尼1/2.3英寸背照cmos+美国ambarella公司的arm a7L处理器+自主研发sipp软件系统,但售价比sh-1便宜。

cm9=松下lx7镜头+索尼1/1.7英寸背照cmos+美国ambarella公司的arm a7L处理器+三星512MBddr3内存+LED投影仪+自主研发sipp软件系统

原文地址 http://xjrumo.com/2014/08/17/cm9ck10/



根据公开资料:

1.海鸥现在是民企,老板安国军,2009年出资成为老海鸥法人。根据工商登记,安国军同时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海鸥数码照相机公司,这次海鸥复出实际是以这个新的“海鸥数码相机公司”名义出的。安国军现在同时担任新老海鸥两个公司法人。

2.新海鸥总经理曲建涛,原奔腾电器高管,带着他的小家电团队加盟海鸥,目前看来对相机不是很专业,宣传:航天级镜片,蓝宝石镜片(蓝宝石折射率并不好,从来没有一个相机厂如此宣传),第五代自动对焦,第二代柔性防抖(前几代在哪里,松下?)

3.新海鸥的人都是全新的,研发人员是新找的,在上海和深圳的新研究中心,厂房也是新的,老海鸥厂房很多都被开发房地产,今年春节前海鸥销售总监张正接受上海台采访是站在路边,厂房的海鸥标志都没有立起来,工人也刚刚招进厂。

4.老海鸥的相机技术现在哪里?老厂房现在没看见,老生产线呢?原来海鸥的相机和镜头技术资料,零配件还保存有吗?至少现在已知,海鸥4系列120双反全套资料,生产线,库存零件全部卖给了另一个私人老板陈海汶和他的上海老相机博物馆,陈海汶招来原海鸥的老技师,每天生产一架海鸥4,前不久刚刚宣布库存零件已经全部用完,海鸥4永久停产。

hai-3.jpg
现在海鸥的镜头制造能力很值得怀疑。

新海鸥4款相机中,CF100等两款相机从机身到镜头都是松下代工无疑 ...
可惜了,人才都断流了。只剩下一个令人叹息的情怀品牌,最不能接受拿是这种曾经的经典来卖情怀
gjheox 发表于 2016-4-21 22:29
现在海鸥的镜头制造能力很值得怀疑。

新海鸥4款相机中,CF100等两款相机从机身到镜头都是松下代工无疑 ...
我觉得我家里哪几个配在DF-2和DF-300上的海鸥单反镜头其实素质还可以。尤其是定焦镜头,标准镜头拍摄质量并不比尼康和佳能同级别的差。做工感觉也蛮结实的。
唯一的差别是没有自动对焦系统。

不知道现在换了老板换了公司之后,还是否具备生产这些光学镜片组和单反镜头的能力。

冲动的小李 发表于 2016-4-22 09:49
不知道现在换了老板换了公司之后,还是否具备生产这些光学镜片组和单反镜头的能力。 ...


很不乐观,人全换了,原厂房几乎全拆掉开发房地产了。


上海照相机厂:折翼的“海鸥”
文 / 图 孙沛东

1989年是一个分水岭。倪先生1981年进入上海照相机总厂(以下简称“上照”),历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事会副主席(改制后)等职,2009年退休。倪先生见证了“海鸥”的辉煌和衰落。他说1988年公司利润3800万元,达到顶峰。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市场需求扩大,相机产销达到顶峰。但上照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剧:体制弊端、技术薄弱、产品单一和人才流失,再加上国门敞开,竞争激烈,在进口和走私相机的夹击下,下坡路无以避免。1990年美国和东南亚订单为零。“海鸥”的国内市场份额开始锐减,占有率降至10%,1992年累计亏损1700万元。1989年前国内有43家品牌,到1996年,国产品牌只剩下“海鸥”和“凤凰”。


  1958年1月,“上海”58-Ⅰ型照相机在上海四川中路惠罗公司的一间阁楼上研制成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创了新的纪元。同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照的历史始于仿制。“上海”58-Ⅰ型、“上海”58-Ⅱ型、“东风”、“红旗”及“海鸥”DF系列等均以德国、瑞士等国相机为蓝本。“人家能够办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办到,人家不能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这是举国体制下上照人的光荣使命。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上照的辉煌期:年产相机50万架,市场占有率50%,被誉为中国相机产业的龙头。70年代初,“海鸥”牌相机紧俏到需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时任上照总厂总工程师的孙先生也曾受亲戚朋友委托,裹一件大棉袄,晚上六七点钟去排队,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买。这一时期,国家投入近1亿元。1978年9月,上海照相机厂及二厂、五厂从市内迁出合并成立了上海照相机总厂,厂址位于距上海市区50公里的松江县(现松江区)中山东路70号。职工主要来自市区,且2/3是青工。开始厂里将两辆8吨的大卡车改装成客车,周末往返松江与上海,但是很多职工不满枯燥的郊区生活,也给当地带来了治安问题。后来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负责承运,“天天车”开通,六十多辆大巴每天上下班时间往返,蔚为壮观。“第一辆已进市区,最后一辆还没发车,”时任总厂团委副书记和客运调度的俞先生说。作为市级八类国营大厂,上照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工人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越(光学仪器等车间都是恒温,配备当时罕见的空调),当时松江县委书记的两个儿子都是该厂员工,当年与其同为工友的顾女士说。80年代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大为改善,摄影随之发展。改革开放带来对外交往,上照成为中国向外宾和外商展示国家轻工业发展成就的窗口。1986年上照引进的日本“美能达”X-300型生产线开始投产,经消化吸收,研制出DF-400和DF-500型号,使中国的相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1987 年,上照产值过亿,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上照又与其他几个厂合并组建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


  破产似乎来得太突然。1996年初上照厂宣布出口大幅增长,成绩可喜;同年10月即向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11月,法院发布民事裁定书,这起破产案宣告结束。申请破产时,该厂共有职工1496人,离退休422人,破产财产只够支付一半职工安置费和离退休职工安置费。此前,它已转制为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原海鸥公司转制为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倪先生认为“海鸥”折翼的技术因素是:相机制造开始只涉及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中国大陆在相机制造业起步早,这两项技术在东欧和南亚领先,而在国际电子技术中心由美国—日本—台湾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大陆错失良机:没有自主研发。1986年引进的日本“美能达”X-300型代表70年代电子技术的世界水平。两年的艰苦谈判,日本仍旧不愿出售最新技术。对上照的衰落,倪先生十分痛心,他说这是技术和民族工业的失败。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上照是中国相机技术和人才的“母厂”,自1969年起,根据国家计委指示,上照二厂将200名职工及“海鸥”205型照相机的全部生产技术,包括设计图纸、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等,支援内地建设筹建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在这36年间,“海鸥”的图纸远赴哈尔滨、广州、重庆等地,“孔雀”、“珠江”、“熊猫”等相机品牌先后诞生。此外,上照还是松江区大批地方干部的培训基地,当年的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成为本区处级公务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一个大型商住区矗立在上照旧址。老纪委书记指着两行树木说,这里曾经是宣传长廊,内有“海鸥”的各种荣誉,穿过“海鸥廊”直达党委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所在的办公大楼。现在,大楼已被夷平,一所高档商业会所正在兴建。2009年8月,最后的电镀车间被拆,上照从此消失。同年,上照筹建人、“上海”58-Ⅱ型设计者之一游开瑈在加拿大离世。中国的照相机业,也和老人一起走了?

hai-1.jpg
hai-2.jpg
hai-3.jpg
冲动的小李 发表于 2016-4-22 09:49
不知道现在换了老板换了公司之后,还是否具备生产这些光学镜片组和单反镜头的能力。 ...


很不乐观,人全换了,原厂房几乎全拆掉开发房地产了。


上海照相机厂:折翼的“海鸥”
文 / 图 孙沛东

1989年是一个分水岭。倪先生1981年进入上海照相机总厂(以下简称“上照”),历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事会副主席(改制后)等职,2009年退休。倪先生见证了“海鸥”的辉煌和衰落。他说1988年公司利润3800万元,达到顶峰。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市场需求扩大,相机产销达到顶峰。但上照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剧:体制弊端、技术薄弱、产品单一和人才流失,再加上国门敞开,竞争激烈,在进口和走私相机的夹击下,下坡路无以避免。1990年美国和东南亚订单为零。“海鸥”的国内市场份额开始锐减,占有率降至10%,1992年累计亏损1700万元。1989年前国内有43家品牌,到1996年,国产品牌只剩下“海鸥”和“凤凰”。


  1958年1月,“上海”58-Ⅰ型照相机在上海四川中路惠罗公司的一间阁楼上研制成功,为我国照相机工业开创了新的纪元。同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成立。上照的历史始于仿制。“上海”58-Ⅰ型、“上海”58-Ⅱ型、“东风”、“红旗”及“海鸥”DF系列等均以德国、瑞士等国相机为蓝本。“人家能够办到的,我们一定能够办到,人家不能办到的,我们也要办到,”这是举国体制下上照人的光荣使命。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上照的辉煌期:年产相机50万架,市场占有率50%,被誉为中国相机产业的龙头。70年代初,“海鸥”牌相机紧俏到需要通宵排队才能买到。时任上照总厂总工程师的孙先生也曾受亲戚朋友委托,裹一件大棉袄,晚上六七点钟去排队,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买。这一时期,国家投入近1亿元。1978年9月,上海照相机厂及二厂、五厂从市内迁出合并成立了上海照相机总厂,厂址位于距上海市区50公里的松江县(现松江区)中山东路70号。职工主要来自市区,且2/3是青工。开始厂里将两辆8吨的大卡车改装成客车,周末往返松江与上海,但是很多职工不满枯燥的郊区生活,也给当地带来了治安问题。后来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负责承运,“天天车”开通,六十多辆大巴每天上下班时间往返,蔚为壮观。“第一辆已进市区,最后一辆还没发车,”时任总厂团委副书记和客运调度的俞先生说。作为市级八类国营大厂,上照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工人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越(光学仪器等车间都是恒温,配备当时罕见的空调),当时松江县委书记的两个儿子都是该厂员工,当年与其同为工友的顾女士说。80年代初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大为改善,摄影随之发展。改革开放带来对外交往,上照成为中国向外宾和外商展示国家轻工业发展成就的窗口。1986年上照引进的日本“美能达”X-300型生产线开始投产,经消化吸收,研制出DF-400和DF-500型号,使中国的相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1987 年,上照产值过亿,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上照又与其他几个厂合并组建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


  破产似乎来得太突然。1996年初上照厂宣布出口大幅增长,成绩可喜;同年10月即向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11月,法院发布民事裁定书,这起破产案宣告结束。申请破产时,该厂共有职工1496人,离退休422人,破产财产只够支付一半职工安置费和离退休职工安置费。此前,它已转制为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原海鸥公司转制为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倪先生认为“海鸥”折翼的技术因素是:相机制造开始只涉及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中国大陆在相机制造业起步早,这两项技术在东欧和南亚领先,而在国际电子技术中心由美国—日本—台湾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大陆错失良机:没有自主研发。1986年引进的日本“美能达”X-300型代表70年代电子技术的世界水平。两年的艰苦谈判,日本仍旧不愿出售最新技术。对上照的衰落,倪先生十分痛心,他说这是技术和民族工业的失败。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上照是中国相机技术和人才的“母厂”,自1969年起,根据国家计委指示,上照二厂将200名职工及“海鸥”205型照相机的全部生产技术,包括设计图纸、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等,支援内地建设筹建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在这36年间,“海鸥”的图纸远赴哈尔滨、广州、重庆等地,“孔雀”、“珠江”、“熊猫”等相机品牌先后诞生。此外,上照还是松江区大批地方干部的培训基地,当年的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成为本区处级公务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一个大型商住区矗立在上照旧址。老纪委书记指着两行树木说,这里曾经是宣传长廊,内有“海鸥”的各种荣誉,穿过“海鸥廊”直达党委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所在的办公大楼。现在,大楼已被夷平,一所高档商业会所正在兴建。2009年8月,最后的电镀车间被拆,上照从此消失。同年,上照筹建人、“上海”58-Ⅱ型设计者之一游开瑈在加拿大离世。中国的照相机业,也和老人一起走了?

hai-1.jpg
hai-2.jpg
hai-3.jpg
国产的永诺镜头不是还可以么?不能合作开发么?
国产的永诺镜头不是还可以么?不能合作开发么?
他是建立在别人的光学和电子系统之上。
主要是体制问题,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