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密”中国空间站和天宫二号 神舟十一号10月发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23:13


独家解密:中国空间站和天宫二号什么样?(图)

2016年04月17日  新华社


  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专访,独家披露了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中国空间站:多接口的“变形金刚”】

  中国空间站什么样?

  周建平表示,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中国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周建平说。

  建设空间站的背后,是大型空间设施建造技术的巨大跨越。我国“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这要求我们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

  “中国空间站的研发,遵循了规模适度原则。这么大的工程,适度规模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成本,重点突出载人航天的特色,突出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国际空间站将达到寿命末期。”周建平说。

  【空间站使命:太空中的国家实验室】

  “空间站的神圣使命是,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支持科学家从事前沿科学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造福。”周建平说。


  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材料科学的实验设施设备,能够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制备新材料,研究材料的空间使用性能。未来很多研究,孕育在新材料的研发中,具有广阔工业价值。”周建平说,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条件保障。

  【宇宙之眼:比哈勃视场角大300多倍的巡天望远镜】

  周建平表示,未来会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

  “计划在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相当,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如果在轨十年,可以对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天区,约一万七千五百平方度天区进行观测。”周建平说。

  这套望远镜,天区和波段覆盖广,像质好,将是中国人的“宇宙之眼”。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科学前列、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宇宙的构成和演化,暗能量、暗物质、黑洞的研究……我们期待对宇宙学、天文学的基本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周建平说。

   【后发优势:世界领先的信息系统、太阳翼、机械臂】

  “中国不是最早进入宇宙空间的,换一个角度理解,反而有后发优势。近年来,信息技术、新能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综合体现在中国空间站上。”周建平说。

  中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尤其在通信、网络、数据管理和应用等方面,我国的空间站都相当先进。这也得益于当代技术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周建平说。空间站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目前,地面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到电能的转化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空间站使用最新研发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转化效率可达30%以上。”周建平说。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这不是科幻片,而是不久将来的现实。“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周建平说。

  【太空经济: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载人航天的发展必须把经济性作为重大、优先问题。“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挑战问题。”周建平说。

  中国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重新生成氧气,这也降低了氧气的补给需求。

  提高单位物质的效率是提高经济性的有效手段。中国空间站将采用电推进技术作为空间站轨道维持的动力装置,这将显著降低空间站运行期间的推进剂补给需求。

  我国也在研究下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发展思路,将瞄准可重复使用的目标,以期进一步降低空间运输的成本,提高效益。

  【航天员:也将从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选拔】

  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周建平说。

  一类是能够管理维护维修航天器的飞行工程师。设备出了故障能够修理,新技术出来后能够给航天器升级。这就需要从有相关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中选拔,经过大量训练,成为航天员。另一类是优秀科学家,到了太空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调整方案、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都需要科学家来完成。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未来航天员选拔一个主要方向。

   【航天员中期驻留天宫二号:约30天】

  周建平表示,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

  今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男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

  “在完成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空间科学实验后,天宫二号还将在2017年上半年验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和资源补给技术。”周建平说。

  【植物生长实验:水稻和拟南芥】

  周建平表示,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开展包括植物生长全周期实验在内的多项科学实验。

  “未来太空探索需要人类长期在太空生活。为了探索太空闭环生态系统技术,天宫二号将进行‘从种子到种子’的植物全生育发展过程实验。目前,计划种植水稻、拟南芥两种植物,考察长日照和短日照的不同生长情况。”周建平说。

  【中国创举:从天宫分发量子密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各次飞行都安排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周建平介绍,例如天地量子密钥传输试验、激光通信试验等,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些项目中,大多是当前世界最前沿的探索领域。比如,空间冷原子钟的实验。天宫二号将搭载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利用太空微重力条件,稳定度高达10的负16次方。超高精度的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再比如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能够在一个宽幅的三维海平面测量中,得到精度优于5厘米的测量结果,将海浪高低测量出来……

  “中国一直本着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原则,欢迎并致力于国际合作。”周建平说,天宫二号将搭载中国科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的伽马暴探测设备。这台设备比过去国际上类似仪器的探测效率高数十倍。中欧科学家将一起测量宇宙的伽马暴射线和散射状态,从而研究揭示宇宙结构、起源、演化的一些问题。

  除此之外,天宫二号还将开展材料制备试验,研究纳米复合光学材料、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等。

  【长征七号首飞: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

  我国无毒低污染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将于今年6月首飞。它将搭载一个新型缩小比例的飞船返回舱,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探索项目。周建平表示,一次发射任务囊括试验火箭和飞船返回舱两个新品,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勇于担当、节约高效、跨越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原标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独家“解密”中国空间站和天宫二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2017年将发射我国首款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它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空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将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添加精彩一笔。




http://tech.sina.com.cn/d/s/2016-04-17/doc-ifxriqqv6054834.shtml






独家解密:中国空间站和天宫二号什么样?(图)

2016年04月17日  新华社


  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专访,独家披露了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中国空间站:多接口的“变形金刚”】

  中国空间站什么样?

  周建平表示,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中国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周建平说。

  建设空间站的背后,是大型空间设施建造技术的巨大跨越。我国“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这要求我们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

  “中国空间站的研发,遵循了规模适度原则。这么大的工程,适度规模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成本,重点突出载人航天的特色,突出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国际空间站将达到寿命末期。”周建平说。

  【空间站使命:太空中的国家实验室】

  “空间站的神圣使命是,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支持科学家从事前沿科学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造福。”周建平说。


  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材料科学的实验设施设备,能够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制备新材料,研究材料的空间使用性能。未来很多研究,孕育在新材料的研发中,具有广阔工业价值。”周建平说,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条件保障。

  【宇宙之眼:比哈勃视场角大300多倍的巡天望远镜】

  周建平表示,未来会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

  “计划在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相当,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如果在轨十年,可以对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天区,约一万七千五百平方度天区进行观测。”周建平说。

  这套望远镜,天区和波段覆盖广,像质好,将是中国人的“宇宙之眼”。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科学前列、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宇宙的构成和演化,暗能量、暗物质、黑洞的研究……我们期待对宇宙学、天文学的基本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周建平说。

   【后发优势:世界领先的信息系统、太阳翼、机械臂】

  “中国不是最早进入宇宙空间的,换一个角度理解,反而有后发优势。近年来,信息技术、新能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综合体现在中国空间站上。”周建平说。

  中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尤其在通信、网络、数据管理和应用等方面,我国的空间站都相当先进。这也得益于当代技术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周建平说。空间站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目前,地面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到电能的转化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空间站使用最新研发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转化效率可达30%以上。”周建平说。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这不是科幻片,而是不久将来的现实。“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周建平说。

  【太空经济: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载人航天的发展必须把经济性作为重大、优先问题。“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挑战问题。”周建平说。

  中国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重新生成氧气,这也降低了氧气的补给需求。

  提高单位物质的效率是提高经济性的有效手段。中国空间站将采用电推进技术作为空间站轨道维持的动力装置,这将显著降低空间站运行期间的推进剂补给需求。

  我国也在研究下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发展思路,将瞄准可重复使用的目标,以期进一步降低空间运输的成本,提高效益。

  【航天员:也将从工程师和科学家中选拔】

  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周建平说。

  一类是能够管理维护维修航天器的飞行工程师。设备出了故障能够修理,新技术出来后能够给航天器升级。这就需要从有相关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中选拔,经过大量训练,成为航天员。另一类是优秀科学家,到了太空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调整方案、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都需要科学家来完成。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未来航天员选拔一个主要方向。

   【航天员中期驻留天宫二号:约30天】

  周建平表示,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

  今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男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

  “在完成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空间科学实验后,天宫二号还将在2017年上半年验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和资源补给技术。”周建平说。

  【植物生长实验:水稻和拟南芥】

  周建平表示,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开展包括植物生长全周期实验在内的多项科学实验。

  “未来太空探索需要人类长期在太空生活。为了探索太空闭环生态系统技术,天宫二号将进行‘从种子到种子’的植物全生育发展过程实验。目前,计划种植水稻、拟南芥两种植物,考察长日照和短日照的不同生长情况。”周建平说。

  【中国创举:从天宫分发量子密钥】

  “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各次飞行都安排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周建平介绍,例如天地量子密钥传输试验、激光通信试验等,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些项目中,大多是当前世界最前沿的探索领域。比如,空间冷原子钟的实验。天宫二号将搭载全球第一台冷原子钟,利用太空微重力条件,稳定度高达10的负16次方。超高精度的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再比如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能够在一个宽幅的三维海平面测量中,得到精度优于5厘米的测量结果,将海浪高低测量出来……

  “中国一直本着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原则,欢迎并致力于国际合作。”周建平说,天宫二号将搭载中国科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的伽马暴探测设备。这台设备比过去国际上类似仪器的探测效率高数十倍。中欧科学家将一起测量宇宙的伽马暴射线和散射状态,从而研究揭示宇宙结构、起源、演化的一些问题。

  除此之外,天宫二号还将开展材料制备试验,研究纳米复合光学材料、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等。

  【长征七号首飞: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

  我国无毒低污染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将于今年6月首飞。它将搭载一个新型缩小比例的飞船返回舱,这是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探索项目。周建平表示,一次发射任务囊括试验火箭和飞船返回舱两个新品,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勇于担当、节约高效、跨越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原标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独家“解密”中国空间站和天宫二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2017年将发射我国首款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它的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空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将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添加精彩一笔。




http://tech.sina.com.cn/d/s/2016-04-17/doc-ifxriqqv6054834.shtml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总装并交付电测


2016-04-15


国外国防科技文献资料快报近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了解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经完成大型试验后的总装并交付电测。
据该型号总师朱枞鹏介绍,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比,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装难度更大,“主要是由于新产品和成熟产品研制进度有差异,总装和电测交替进行,总装任务量大大增加。总装人员连日奋战,借助专用工装克服总装困难,保证了任务节点。”
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重量约为8.6吨,分为两个舱。前舱为实验舱,是全密封环境。未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完成后,航天员的工作、生活都将在该舱进行。后舱则是资源舱,主要内置推进系统、电源系统,以及保障动力和能源供应。
目前,天宫二号的研制生产进度与原计划一致。本阶段电测完成之后,天宫二号将具备出厂条件。(魏京华)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中国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一号”


2016年04月21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余晓洁、王聪)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将全面推进,任务艰巨。载人航天工程中,预计在2018年前后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王中阳介绍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节点:
  ——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验证空间站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2018年前后,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预计到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我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022年前后,发射“巡天号”光学舱,功能上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
  目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在开展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此外,作为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正在开展空间站核心舱初样总装集成测试、光学舱方案设计,新型缩小比例飞船返回舱正进行出厂前的各项测试。
  “天宫一号”已正式“退役”,“天宫二号”即将“上岗”。
  计划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天宫二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两个舱段。其中,实验舱为密封舱,主要功能是为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提供洁净空气、适宜温湿度等载人环境和活动空间;资源舱为非密封结构,主要功能是为“天宫二号”在太空飞行提供能源和动力,太阳电池翼、蓄电池、推进剂、发动机等均布置在资源舱。
  “天宫二号”在轨飞行期间,任务多多:接受航天员访问,完成中期驻留任务;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开展太空维修实验,为建造空间站提前开展相关技术验证。
  “针对这些飞行任务变化,五院进行了相关系统设计并增加设备配置,为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专门进行了宜居性设计。”王中阳说。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4-21/7843102.shtml
神舟十一号10月发射 对接天宫二号驻留30天



2016-04-24  来源:解放军报  







  100余名航天专家23日齐聚一堂,共话航天梦想、共享航天故事、共商航天未来,共同迎接首个“中国航天日”。
  这场主题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共绘中国载人航天和卫星导航新蓝图”的座谈会,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共同举办。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多年来,已成功发射10艘飞船和一个目标飞行器,成功将10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载人航天“十全十美”的成绩。  2016年,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将全面展开。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会上透露,6月将发射长征七号火箭,考核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方案的正确性、功能和性能;9月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10月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承载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为期30天的驻留试验。   周建平表示,目前,我国空间站研制建造也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空间站试验核心舱,开始空间站建造。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系统建设正按计划稳步推进。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还就我国空间站完成组建后,载人航天又将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载人航天工程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等社会关注的航天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杨欣、记者邹维荣)



http://military.cnr.cn/zgjq/20160424/t20160424_521966032.html


为誓保年度型号任务圆满成功,13所/230厂要求研制队伍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严抓意识、狠抓质量、细抓管理。作为火箭系统和飞船系统的重要单机之一,该单位的捷联惯性测量系统曾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等重大任务中。(宿东/摄  孙璐/文)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