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深度:中国高调曝光歼11D战机 为何俄比美国还要紧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17:35


2016年4月09日

  中国航空发展史上,引进苏27战机也许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它的引进一下,我们学习与收获的东西太多了,促进与推动作用不容低估。
  如今苏27在中国已经发展为一大家族,包括多个型号,至今也生产数百架之多,最早的国产化型号为歼11,初步改良的型号为歼11B,以及歼11BS,深度改型为歼15与歼16,还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型号:歼11D。


  综合各方面的消息,歼11D绝对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型号,但是到底有多重要无法说清,因为有关它的信息非常少,目前可确认的信息,只有知道歼-11D于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飞。
  当然了,经过分析仅有的几张照片,我们依然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与歼11B相比,它的表面变化不大,但是细节上变化可不小。


  航电系统完全更新,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全向红外/紫外告警系统、新的电子对抗系统等,这样的航电水平应当接近于歼20的水平,这显然与国外的三代半战机同级,也就是三代的机体上安装四代机的航电。可以说,歼-11D在航电系统方面升级改进方面已经做了最大化,这类似美国换装相控阵雷达的F-15C“阿拉斯加鹰”的改进思路,与俄制苏-35相比,可能各有优点,谈不上什么差距。

  机体又经过了一些小的优化,但总体变化并不大,估计目的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提高隐身性,苏27设计的时间并没有考虑隐身的问题,如今随着对隐身技术的认识,只要通过一些细小的改进,也可以达不错的隐身效果。



  另一方面,应是提升空战能力,比如:翼尖挂架从歼11B的梯形挂架改为了常规的一字型挂架,据称是为挂载最新型的PL-10格斗导弹。

  以笔者看来,苏27的原设计中气动设计上就相当不错,可以说是一大亮点。中俄在改进苏27的过程中,对于气动设计都有不小的改动,其后果必将重量上的增加,这对于机动性不利。歼11D,没有做大的气动改进,说明它想尽可能保持原苏27的机动性,加上结构上的优化等,可能会带来减重效果,所以歼11D的机动性可能会比歼11B更好!

  既升级了航电,又保持机动性,那么很显然,歼11D的任务为:制空!也就是说,它是一款单纯地制空型战斗机,并非多用途。也许我们可以称它为中国版的苏35,只要简单对比一下歼11D与苏35,那么是否会发现,它们真正的区别就是机动性上的差距。

  苏35本身进行了大量结构改变,如果不采用矢量发动机,那么机动性如何那?估计应是更差才对,只是采用矢量发动机技术之后,机动性反而大大提高了!

  我们尚没有矢量发动机技术,只能通过相对原始的办法,比如:优化气动,减重等措施来提升了歼11D的机动性,应该可以大大缩小与苏35在机动性的差距。

  歼11D的研制目的显然以苏35为竞争目标,至少为一个备用方案,也许正是它的推进,才迫使俄罗斯同意出口苏35。如果苏35的谈判再拖上一拖,也许我们真会放弃,毕竟歼11D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许再过一年或二年,歼11D既可完成,那时既便在机动性上差一点,我们也会放弃苏35。

原文网址:http://mil.news.sina.com.cn/jssd ... xrcizs7122103.shtml

==================================================================

另附《 深度:俄为何推迟向中国提供苏35 其实俄也受制于人》

2016年4月12日

       2015年,中俄军贸史上的最重要合同之一,中国引进苏35的合同正式签置,虽让一个猜想有了结果,不过人们依然对此议论纷纷。

  也许是俄方急于出手,所以合同签置后传出的消息为,第一批苏35将在2016年下半年交付,其余则在2017年内交付完成,这显然是一个很快的速度。现代战机的生产周期相当长,往往从签置合同到交付达到2年左右时间。


  让人意外的是,最近频频传出消息,俄方表示将无法按计划在今年交付第一批苏35, 理由为合同的相关手续没有办理完毕。交付时间推迟,没什么意外,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是这借口,让人有点意外,直到最近,一份采访报道才揭开了真正的原因:俄罗期航空工业遇上了麻烦!

  最近,俄罗斯一家航电生产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方制裁确实大大影响俄国航电产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这家名为拉缅斯科伊仪器设计局的企业为俄罗斯几乎所有军用飞机、直升机以及无人机航电系统的主要研制单位,所以其在俄航空电子工业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采访中,企业负责人承认:过去20年不只失去先进电子工业的产能,而且失去产业架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不再样样追求自已生产,许多东西开始进口。后来变成只要能进口的东西,都靠进口来解决,既便可以自己生产的东西,也依然不愿意自已来生产,例如:简单的电阻等元件。

  如今随着西方制载来源中断了,不得不推行进口替代计划,原以为简单的事情,执行起来麻烦不断,比如:缺少某种材料,花了不小的力气准备好生产它,可是生产线启动前却发现没有仪器进行检测。以前遇到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外购解决,如今则必须自己解决。让他后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光顾着研发新产品,忽略了许多基本功。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承认苏35的航电系统中,有3000电子元件是进口品,这也就是很好解说为什么,苏35的交付要推后的原因之一:航电做为最重要的配套系统不能按时交货。注意,这仅仅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如今俄罗斯所面临的情况,出现问题的地方不止一个,上面提及的事例只能算是一个例子,反应出了俄方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与西方建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双方联系日愈密切,形成对进口的依赖也不算意外。


  近年俄与西方关系转冷,俄方开始大力推行进口替代计划以为应对制裁,不过这需要不少时间,代价不会低了。上面的采访中,提及进口替代计划可能要2020-2021年完成。

  俄罗斯又以事实说明了,受制于人之苦。类似的情况正是我们所尽可能要避免的,谋求国产化,将技术掌握在自已手中,万事不求人确实很难,但却是我们的追求。

  如今看来,俄方要推迟向中国提供苏35并非毫无原因,无论真实情况如何,都足以引起我们深思。

原文链接http://mil.news.sina.com.cn/jssd ... xrcizu4036573.shtml

=================================================================


再附《深度:中国为何花重金购俄苏35 并非为航电和发动机》

        2016.4.13

  一直以来,中国军迷对于俄罗斯的苏35有许多争论,对于是不是应进口它争论,对于进口的目的更有争议。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中国进口苏35的目标为学习技术,一是,它的航电系统,二是,它的发动机。

  关于这二个说法,笔者都认为,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先说航电系统,苏35所采用的相控阵雷达技术确实不错,可是真说高不可及,那就有点过分了。中国电子技术已经过相当大的进步,相控阵雷达技术也已属于已掌握的技术之一,国产新一代战机都用安装上了国产型号的雷达,既便在某些地方不及俄罗斯,那么差距也不会大。要知道,电子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每隔多少个月即可换代一次,我们要弥补与俄罗斯的技术差距,那根本不需要多长时间,至多不过二年或三年的时间。

  至于说发动机,也同样存在问题;苏35的发动机换装了AL-41F发动机,看似很先进,其实为苏27所用发动机AL-31型号的改进型号,主要是增加矢量能力,并非什么全新型号。它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参考价值,不可能进行仿制。

  这不是说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更好,不必再向别人学习,而是仿制的说法根本行不通。中国自建立航空工业以来,获得过的各型发动机实物可不少,也数次试图通过测绘的方式,仿制出先进发动机,可是从实际效果看,无一成功,确切的说,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成功的例子。

  如何仅仅是为获得几台发动机实物当参考物,那么根本没必要一次采购如此之多的苏35,直接向俄方购买相关技术资料也完全是可以的;也不必等到现在,多年以前,中国进口苏30MKK时,俄方提出的方案之一就是配用矢量发动机,只早我们没有接受。

  我们采购的苏35有多种目标,所谓获取技术参考,只能算附带目的。强调要仿制发动机的言论,片面强调了外部因素,完全否认我们自身的努力。

  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光知道仿制别人的产品,那么中国航空发动机也就是没有今天的成就了。发动机技术不是一艘的复杂,拥有实物只能了解它的结构与尺寸数据,但是设计原理,加工制造方法,处理工艺,以及材料成分,往往却无法一一弄明白。

      既便对方提供全部技术资料,再加技术指导,仿制生产一种发动机也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所谓看几眼就弄明白的事情对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只是一种传说。也因此,俄罗斯发动机制造企业对于有关中国会仿制苏35发动机的想法,并没有表示出一点害怕的意思,因为他们明白,仿制的难度有多大。

  如今的情况下,我们的重点依然是开发现有的型号,特别是改进与升级“太行”发动机,也称WS-10A,是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

  太行项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直到2006年3月24日正式设计定型。原本它的设计水平就相当不错,近几年又应用了许多技术,也因此太行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中,生产规模化也越来越大。

  以笔下者看来,与其说想仿制什么东西,不如说希望以此,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规模,中国空军尚有大量的二代机在役,如何替换它们并非一个小事,许多人却只关注于性能,而没有考虑到规模。

  我们做了任何一个决定都不可能是简单,中国花重金向俄购买苏35战机,背后涉及许多因素,称其一片苦心也不为过!(麦田军事观察)

=========================================================




【转载者青锋按:众所周知,吹捧苏35,某浪一贯是不遗余力的。N年来苏35在中国的走红,直至交易达成,在经久不衰的“苏35入华”舆论浪潮中,某浪一直是引领和挺立潮头的。然而近来苏35来华消息一波三折,原先说16年即可交付4架,最近有说今年黄了,最新的消息说3000多电子零部件供应出现问题。而要自产,需要到2020年。更有小道消息说,苏35只是政治采购,是上面压的。从万众仰慕到过气明星,期间之跌宕起伏、剧情反转,令哥应接不暇。综合起来看,苏35的鸡肋味道是越来越重了,以至于连吹捧俄式武器为己任的渣浪都不得不落井下石,加入“墙倒众人推”的行列了。这会否和卢布断崖式下跌有关?总之,渣浪的节操,实令本哥一叹哪。】







2016年4月09日

  中国航空发展史上,引进苏27战机也许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它的引进一下,我们学习与收获的东西太多了,促进与推动作用不容低估。
  如今苏27在中国已经发展为一大家族,包括多个型号,至今也生产数百架之多,最早的国产化型号为歼11,初步改良的型号为歼11B,以及歼11BS,深度改型为歼15与歼16,还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型号:歼11D。


  综合各方面的消息,歼11D绝对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型号,但是到底有多重要无法说清,因为有关它的信息非常少,目前可确认的信息,只有知道歼-11D于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飞。
  当然了,经过分析仅有的几张照片,我们依然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与歼11B相比,它的表面变化不大,但是细节上变化可不小。


  航电系统完全更新,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全向红外/紫外告警系统、新的电子对抗系统等,这样的航电水平应当接近于歼20的水平,这显然与国外的三代半战机同级,也就是三代的机体上安装四代机的航电。可以说,歼-11D在航电系统方面升级改进方面已经做了最大化,这类似美国换装相控阵雷达的F-15C“阿拉斯加鹰”的改进思路,与俄制苏-35相比,可能各有优点,谈不上什么差距。

  机体又经过了一些小的优化,但总体变化并不大,估计目的有二个方面,一方面提高隐身性,苏27设计的时间并没有考虑隐身的问题,如今随着对隐身技术的认识,只要通过一些细小的改进,也可以达不错的隐身效果。



  另一方面,应是提升空战能力,比如:翼尖挂架从歼11B的梯形挂架改为了常规的一字型挂架,据称是为挂载最新型的PL-10格斗导弹。

  以笔者看来,苏27的原设计中气动设计上就相当不错,可以说是一大亮点。中俄在改进苏27的过程中,对于气动设计都有不小的改动,其后果必将重量上的增加,这对于机动性不利。歼11D,没有做大的气动改进,说明它想尽可能保持原苏27的机动性,加上结构上的优化等,可能会带来减重效果,所以歼11D的机动性可能会比歼11B更好!

  既升级了航电,又保持机动性,那么很显然,歼11D的任务为:制空!也就是说,它是一款单纯地制空型战斗机,并非多用途。也许我们可以称它为中国版的苏35,只要简单对比一下歼11D与苏35,那么是否会发现,它们真正的区别就是机动性上的差距。

  苏35本身进行了大量结构改变,如果不采用矢量发动机,那么机动性如何那?估计应是更差才对,只是采用矢量发动机技术之后,机动性反而大大提高了!

  我们尚没有矢量发动机技术,只能通过相对原始的办法,比如:优化气动,减重等措施来提升了歼11D的机动性,应该可以大大缩小与苏35在机动性的差距。

  歼11D的研制目的显然以苏35为竞争目标,至少为一个备用方案,也许正是它的推进,才迫使俄罗斯同意出口苏35。如果苏35的谈判再拖上一拖,也许我们真会放弃,毕竟歼11D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许再过一年或二年,歼11D既可完成,那时既便在机动性上差一点,我们也会放弃苏35。

原文网址:http://mil.news.sina.com.cn/jssd ... xrcizs7122103.shtml

==================================================================

另附《 深度:俄为何推迟向中国提供苏35 其实俄也受制于人》

2016年4月12日

       2015年,中俄军贸史上的最重要合同之一,中国引进苏35的合同正式签置,虽让一个猜想有了结果,不过人们依然对此议论纷纷。

  也许是俄方急于出手,所以合同签置后传出的消息为,第一批苏35将在2016年下半年交付,其余则在2017年内交付完成,这显然是一个很快的速度。现代战机的生产周期相当长,往往从签置合同到交付达到2年左右时间。


  让人意外的是,最近频频传出消息,俄方表示将无法按计划在今年交付第一批苏35, 理由为合同的相关手续没有办理完毕。交付时间推迟,没什么意外,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只是这借口,让人有点意外,直到最近,一份采访报道才揭开了真正的原因:俄罗期航空工业遇上了麻烦!

  最近,俄罗斯一家航电生产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方制裁确实大大影响俄国航电产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这家名为拉缅斯科伊仪器设计局的企业为俄罗斯几乎所有军用飞机、直升机以及无人机航电系统的主要研制单位,所以其在俄航空电子工业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采访中,企业负责人承认:过去20年不只失去先进电子工业的产能,而且失去产业架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不再样样追求自已生产,许多东西开始进口。后来变成只要能进口的东西,都靠进口来解决,既便可以自己生产的东西,也依然不愿意自已来生产,例如:简单的电阻等元件。

  如今随着西方制载来源中断了,不得不推行进口替代计划,原以为简单的事情,执行起来麻烦不断,比如:缺少某种材料,花了不小的力气准备好生产它,可是生产线启动前却发现没有仪器进行检测。以前遇到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外购解决,如今则必须自己解决。让他后悔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光顾着研发新产品,忽略了许多基本功。


  更让人吃惊的是,他承认苏35的航电系统中,有3000电子元件是进口品,这也就是很好解说为什么,苏35的交付要推后的原因之一:航电做为最重要的配套系统不能按时交货。注意,这仅仅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如今俄罗斯所面临的情况,出现问题的地方不止一个,上面提及的事例只能算是一个例子,反应出了俄方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与西方建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双方联系日愈密切,形成对进口的依赖也不算意外。


  近年俄与西方关系转冷,俄方开始大力推行进口替代计划以为应对制裁,不过这需要不少时间,代价不会低了。上面的采访中,提及进口替代计划可能要2020-2021年完成。

  俄罗斯又以事实说明了,受制于人之苦。类似的情况正是我们所尽可能要避免的,谋求国产化,将技术掌握在自已手中,万事不求人确实很难,但却是我们的追求。

  如今看来,俄方要推迟向中国提供苏35并非毫无原因,无论真实情况如何,都足以引起我们深思。

原文链接http://mil.news.sina.com.cn/jssd ... xrcizu4036573.shtml

=================================================================


再附《深度:中国为何花重金购俄苏35 并非为航电和发动机》

        2016.4.13

  一直以来,中国军迷对于俄罗斯的苏35有许多争论,对于是不是应进口它争论,对于进口的目的更有争议。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是,中国进口苏35的目标为学习技术,一是,它的航电系统,二是,它的发动机。

  关于这二个说法,笔者都认为,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先说航电系统,苏35所采用的相控阵雷达技术确实不错,可是真说高不可及,那就有点过分了。中国电子技术已经过相当大的进步,相控阵雷达技术也已属于已掌握的技术之一,国产新一代战机都用安装上了国产型号的雷达,既便在某些地方不及俄罗斯,那么差距也不会大。要知道,电子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每隔多少个月即可换代一次,我们要弥补与俄罗斯的技术差距,那根本不需要多长时间,至多不过二年或三年的时间。

  至于说发动机,也同样存在问题;苏35的发动机换装了AL-41F发动机,看似很先进,其实为苏27所用发动机AL-31型号的改进型号,主要是增加矢量能力,并非什么全新型号。它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参考价值,不可能进行仿制。

  这不是说我们的发动机技术更好,不必再向别人学习,而是仿制的说法根本行不通。中国自建立航空工业以来,获得过的各型发动机实物可不少,也数次试图通过测绘的方式,仿制出先进发动机,可是从实际效果看,无一成功,确切的说,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成功的例子。

  如何仅仅是为获得几台发动机实物当参考物,那么根本没必要一次采购如此之多的苏35,直接向俄方购买相关技术资料也完全是可以的;也不必等到现在,多年以前,中国进口苏30MKK时,俄方提出的方案之一就是配用矢量发动机,只早我们没有接受。

  我们采购的苏35有多种目标,所谓获取技术参考,只能算附带目的。强调要仿制发动机的言论,片面强调了外部因素,完全否认我们自身的努力。

  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光知道仿制别人的产品,那么中国航空发动机也就是没有今天的成就了。发动机技术不是一艘的复杂,拥有实物只能了解它的结构与尺寸数据,但是设计原理,加工制造方法,处理工艺,以及材料成分,往往却无法一一弄明白。

      既便对方提供全部技术资料,再加技术指导,仿制生产一种发动机也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所谓看几眼就弄明白的事情对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只是一种传说。也因此,俄罗斯发动机制造企业对于有关中国会仿制苏35发动机的想法,并没有表示出一点害怕的意思,因为他们明白,仿制的难度有多大。

  如今的情况下,我们的重点依然是开发现有的型号,特别是改进与升级“太行”发动机,也称WS-10A,是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

  太行项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直到2006年3月24日正式设计定型。原本它的设计水平就相当不错,近几年又应用了许多技术,也因此太行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中,生产规模化也越来越大。

  以笔下者看来,与其说想仿制什么东西,不如说希望以此,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规模,中国空军尚有大量的二代机在役,如何替换它们并非一个小事,许多人却只关注于性能,而没有考虑到规模。

  我们做了任何一个决定都不可能是简单,中国花重金向俄购买苏35战机,背后涉及许多因素,称其一片苦心也不为过!(麦田军事观察)

=========================================================




【转载者青锋按:众所周知,吹捧苏35,某浪一贯是不遗余力的。N年来苏35在中国的走红,直至交易达成,在经久不衰的“苏35入华”舆论浪潮中,某浪一直是引领和挺立潮头的。然而近来苏35来华消息一波三折,原先说16年即可交付4架,最近有说今年黄了,最新的消息说3000多电子零部件供应出现问题。而要自产,需要到2020年。更有小道消息说,苏35只是政治采购,是上面压的。从万众仰慕到过气明星,期间之跌宕起伏、剧情反转,令哥应接不暇。综合起来看,苏35的鸡肋味道是越来越重了,以至于连吹捧俄式武器为己任的渣浪都不得不落井下石,加入“墙倒众人推”的行列了。这会否和卢布断崖式下跌有关?总之,渣浪的节操,实令本哥一叹哪。】





tg到底有多少新机啊,感觉现在还是升级一下黑鱼比较重要,落后太多
这个,35虽孬,可某浪倒也没那么大能量吧?

话痨 发表于 2016-4-10 16:35
这个,35虽孬,可某浪倒也没那么大能量吧?


当然是个人之见了。不过不好说啊,俺习大大也常上网的哦

话痨 发表于 2016-4-10 16:35
这个,35虽孬,可某浪倒也没那么大能量吧?


当然是个人之见了。不过不好说啊,俺习大大也常上网的哦
渣浪可以推动su35入华?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个J-11d出来断了毛子的财路,他能不急么?
啥时候武器不是军队的需求而变成网友的需求了?
媒体能影响军火交易。。。楼主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
恩,这话说的不准确,容易误解,应该这么说:在鼓吹苏35入华的舆论浪潮里,某浪是走在前面的。
楼主的意思我明白,新浪等媒体就和高层一样鼓吹苏35。现在明显底气不足了。再这么拖下去苏35这笔交易吃枣药丸。
袁天罡 发表于 2016-4-10 17:39
楼主的意思我明白,新浪等媒体就和高层一样鼓吹苏35。现在明显底气不足了。再这么拖下去苏35这笔交易吃枣药 ...
说实话,俺也是支持苏35入华的。如果13年入华,可谓是苏35的最佳时机,但时间越拖,对苏35越不利。如果说苏35还有3000多零部件没着落这一消息属实,苏35来华真的就堪忧了。
虽然喜闻乐见不过不抱很大期望啊
我认为24架苏35也就是装备一支蓝军部队的。
其实小批量引进S35没有一点问题(他的做用还是很大的,比如技术的分析,学习,借鉴,充当蓝军等等。)。就仿佛假如中国能弄到一批F35,哪怕比现在最贵的采购价贵两倍,中国也会买个几架的。军方高层肯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只是俄罗斯不给力,或者说双方一直没达成一致,所以拖到现在还没成。
我真的有点担心俄罗斯的产能啊
兔子的发动机在进步 但是差距还不小 继续努力
新浪深度?那家伙除了胡喷还是胡喷
苏35的发动机还是不错的
我就想知道11和16会不会任务重叠,同时生产的意义如何
别太看得起某浪,只是小编的个人倾向而已
青锋AA 发表于 2016-4-10 18:25
说实话,俺也是支持苏35入华的。如果13年入华,可谓是苏35的最佳时机,但时间越拖,对苏35越不利。如果说 ...
不来更好,拖来拖去就拖黄了
也就是矢量推力有的用。雷达还不如中国了。宋宜昌说过。AESA中国超过了毛子。当然和美国高大上的爱抚娘娘服役的雷达,还是有差距,十几年的差距。
ws10A不是已经有飞火推一体了吗。
空战能力就比j11b高一大截了。
凤凰竹马甲 发表于 2016-4-10 20:35
别太看得起某浪,只是小编的个人倾向而已
个人倾向?N多年来,渣浪小编换了多少茬了。那么多小编都是一个鼻孔出气,你说是个人倾向。不管谁信,俺不信,除非查小编们的账户。
这个j11会不会出到zzz型号呢?
别的就不吐槽了,最后一句迫使俄罗斯同意出口苏35???????毛子想卖苏35给钱兔子 游说了不知道多久 只要兔子肯买 一堆国家就会跟风,到这文章里变成迫使同意出口??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由此应征了一点,引进苏35是政治目的大于实战,它的任何新闻都透出中俄关系的微妙变化,既然如此也不必再纠结35何时来了

11D是除了20外最重要的三代半机,20成规模前的过渡型号,可能应用了20验证的部分技术,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本身也不次于苏35,被重视理所当然
别说话,吻我 发表于 2016-4-10 20:31
我就想知道11和16会不会任务重叠,同时生产的意义如何
一个制空,一个多用途(主要对地)
一个制空,一个多用途(主要对地)
多用途本来就包括制空权,这还不叫任务重叠?
未来都是四代打前锋三代机干粗活,有什么意见么?
SU35买几架还是有必要的,兔子知道周边国家迟早会买的,所谓知己知彼啊。。。
“紧张”不等于“紧张”吧?话说,咱们国家的媒体可不可不要搞这些虚头八脑的内容胡弄自己啊?帮着,歪果仁搞忽悠,而且还是忽悠自己。
由此应征了一点,引进苏35是政治目的大于实战,它的任何新闻都透出中俄关系的微妙变化,既然如此也不必再 ...
11d的技术在10c上都有了,而且服役了,只是搬到11上而已,不该有啥难度
A主编曾经一度说筷D下马,不过筷D还是活过来了,可见苏三无在中国空军的地位变化
14吨太行出来后,引进s117已无可能,苏三无除了矢量喷嘴毫无亮点
地域公鸡 发表于 2016-4-10 17:04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个J-11d出来断了毛子的财路,他能不急么?
就是这个理
美国道长 发表于 2016-4-10 23:10
14吨太行出来后,引进s117已无可能,苏三无除了矢量喷嘴毫无亮点
话不宜说的这么绝。我们总不能闭门造车,中国的技术引进渠道极为有限,公开的途径,老毛子是唯一的。至少飞火推一体,还没有证据表明我们走在毛子之前。
其他苏35的价值,楼上也都提到了。总之,少量引进有必要。
学习学习再学习
宝剑锋从磨砺出 发表于 2016-4-10 20:30
苏35的发动机还是不错的
好吧,那让他们把发动机先运过来,机体慢慢做吧,十年后再交也不嫌迟。
别说话,吻我 发表于 2016-4-10 21:41
多用途本来就包括制空权,这还不叫任务重叠?
未来都是四代打前锋三代机干粗活,有什么意见么?
你可以理解成16是战轰向的多用途
按照30来说,空战能力,有,但是因为推重比的原因,狗斗能力已经弱很多了。
中距空战的话,那跟肥鸟差不多啊
好吧,那让他们把发动机先运过来,机体慢慢做吧,十年后再交也不嫌迟。
其实那个发动机, 其实也很一般, 推力不大, 不稳定, 寿命短, 有时候还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