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洲际导弹最核心的指标是突防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04:12
 应对分导式多弹头的攻击一直是导弹防御难以克服的难题,至今仍是美国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核爆拦截技术核爆拦截是最原始的导弹防御技术途径,美国和苏联都曾发展过,其特点是拦截效率高,但对环境和地面的附带伤害大而持久。在高空或大气层外核爆拦截不像在地面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其对子弹头的破坏主要是x射线、中子射线、核爆电磁脉冲等效应。其中,核爆炸在真空中有大约85%的核当量以X光形式释放,其辐射的瞬间能量非常大,会加热子弹头很薄的材料层,使外壳变形脱离弹头,从而使子弹头失去再入保护。而中子射线能穿透子弹头外壳,引起子弹头的铀或钚部件裂变,释放出的能量不足以引爆核弹,但可使铀或钚加热变软,而高速旋转或运动的弹头内部离心力可能使材料变形,导致其无法爆炸。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将使子弹头金属部件瞬间耦合巨大能量,从而击穿电子器件。
  冷战时期,美苏科研人员通过计算发现,拦截导弹弹头在100千米高空爆炸时,破坏半径为9~11千米,在80千米高空爆炸时,破坏半径为 6.6~8.5千米。破坏半径大于6千米时,单发摧毁概率可达到100%,随着对爆心距离的增大,破坏概率逐渐降低。可见,利用核爆拦截方式可以轻易将一定通道内的子弹头一网打尽,但其附带伤害不得不考虑,这也是美俄逐渐放弃这种效率较高的拦截方式的主要原因。
  多杀伤器拦截(MKV)技术多杀伤器拦截技术是随着美国现代导弹防御计划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多弹头目标的新兴拦截技术。它是在一枚拦截弹上携带多个轻小型杀伤器,拦截多个弹头或诱饵的防御方案。美国导弹防御局在2002年首次公布该方案。多杀伤器拦截弹由助推火箭、多杀伤拦截器组成,其中拦截器母舱带一个运载器和两排杀伤器,每排均包含8枚杀伤器,前排杀伤器头部向后倒置,在分离后需转1800。母舱主要用于评估威胁目标、调度和派发杀伤器,并指挥作战:微型杀伤器主要用于目标威胁分析及实施拦截。
  多杀伤器拦截弹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过程如下。预警系统探测到敌方弹道导弹的发射,对目标进行跟踪并引导拦截弹发射。拦截弹发射后,利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海基x波段雷达、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以及杀伤拦截器的寻的器进行目标识别。在大气层外,助推火箭与携带多个微型杀伤器的运载器分离后,借助火箭抛撒出多杀伤器,抛撒出的每个杀伤器都将与母舱保持联系,借助母舱的远程红外探测器探测、跟踪及识别弹头和诱饵。每一个杀伤器都会从母舱收到瞄准信息,对于每一个已经识别出来的目标可能需要分配一枚或几枚杀伤器进行拦截,最后各个杀伤器以数倍音速与目标碰撞将目标摧毁。
  美国导弹防御局目前计划在几乎所有的中段拦截系统上装备多杀伤器拦截弹,包括海基“标准”-3 Block2B、动能拦截弹(KEI)及地基中段拦截弹(GBI)。导弹防御局要求每枚GBI上装10~20个拦截器,动能拦截弹上的拦截器数量大致为 GBI的1/2~2/3,“标准”-3 Bloek2B拦截弹最多安装5个拦截器。
  可以看出,多杀伤拦截器技术可实现对每个子弹头的多次拦截,即用多个微型杀伤器同时或者先后拦截一枚弹头,从而提高拦截概率;其次,多杀伤拦截器携带的杀伤器数量多,不仅可拦截真弹头,而且有足够的数量拦截或对抗诱饵、仿真弹头和包裹弹头等突防措施。
     突防能力成为最核心的性能指标。
     应对分导式多弹头的攻击一直是导弹防御难以克服的难题,至今仍是美国导弹防御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核爆拦截技术核爆拦截是最原始的导弹防御技术途径,美国和苏联都曾发展过,其特点是拦截效率高,但对环境和地面的附带伤害大而持久。在高空或大气层外核爆拦截不像在地面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其对子弹头的破坏主要是x射线、中子射线、核爆电磁脉冲等效应。其中,核爆炸在真空中有大约85%的核当量以X光形式释放,其辐射的瞬间能量非常大,会加热子弹头很薄的材料层,使外壳变形脱离弹头,从而使子弹头失去再入保护。而中子射线能穿透子弹头外壳,引起子弹头的铀或钚部件裂变,释放出的能量不足以引爆核弹,但可使铀或钚加热变软,而高速旋转或运动的弹头内部离心力可能使材料变形,导致其无法爆炸。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将使子弹头金属部件瞬间耦合巨大能量,从而击穿电子器件。
  冷战时期,美苏科研人员通过计算发现,拦截导弹弹头在100千米高空爆炸时,破坏半径为9~11千米,在80千米高空爆炸时,破坏半径为 6.6~8.5千米。破坏半径大于6千米时,单发摧毁概率可达到100%,随着对爆心距离的增大,破坏概率逐渐降低。可见,利用核爆拦截方式可以轻易将一定通道内的子弹头一网打尽,但其附带伤害不得不考虑,这也是美俄逐渐放弃这种效率较高的拦截方式的主要原因。
  多杀伤器拦截(MKV)技术多杀伤器拦截技术是随着美国现代导弹防御计划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多弹头目标的新兴拦截技术。它是在一枚拦截弹上携带多个轻小型杀伤器,拦截多个弹头或诱饵的防御方案。美国导弹防御局在2002年首次公布该方案。多杀伤器拦截弹由助推火箭、多杀伤拦截器组成,其中拦截器母舱带一个运载器和两排杀伤器,每排均包含8枚杀伤器,前排杀伤器头部向后倒置,在分离后需转1800。母舱主要用于评估威胁目标、调度和派发杀伤器,并指挥作战:微型杀伤器主要用于目标威胁分析及实施拦截。
  多杀伤器拦截弹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过程如下。预警系统探测到敌方弹道导弹的发射,对目标进行跟踪并引导拦截弹发射。拦截弹发射后,利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海基x波段雷达、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以及杀伤拦截器的寻的器进行目标识别。在大气层外,助推火箭与携带多个微型杀伤器的运载器分离后,借助火箭抛撒出多杀伤器,抛撒出的每个杀伤器都将与母舱保持联系,借助母舱的远程红外探测器探测、跟踪及识别弹头和诱饵。每一个杀伤器都会从母舱收到瞄准信息,对于每一个已经识别出来的目标可能需要分配一枚或几枚杀伤器进行拦截,最后各个杀伤器以数倍音速与目标碰撞将目标摧毁。
  美国导弹防御局目前计划在几乎所有的中段拦截系统上装备多杀伤器拦截弹,包括海基“标准”-3 Block2B、动能拦截弹(KEI)及地基中段拦截弹(GBI)。导弹防御局要求每枚GBI上装10~20个拦截器,动能拦截弹上的拦截器数量大致为 GBI的1/2~2/3,“标准”-3 Bloek2B拦截弹最多安装5个拦截器。
  可以看出,多杀伤拦截器技术可实现对每个子弹头的多次拦截,即用多个微型杀伤器同时或者先后拦截一枚弹头,从而提高拦截概率;其次,多杀伤拦截器携带的杀伤器数量多,不仅可拦截真弹头,而且有足够的数量拦截或对抗诱饵、仿真弹头和包裹弹头等突防措施。
     突防能力成为最核心的性能指标。
     
说说全弹道变轨技术,其实这种技术中有几项并不是很主流,不过却在很多导弹上都能有相应的应用。其主要有4种技术。
1,高、低弹道技术。这个技术的原理说起来并没什么特殊的,高弹道技术就是其导弹的弹道比正常情况下高,低弹道技术则相反。这项技术听起来可能感觉没什么,不过却是实实在在的达到了压缩敌方反应时间的目的。高弹道的弹道形状非常陡峭,所以爬升速度很快,而低弹道的飞行轨迹很低,所以落地更快。这样一来,留给反导系统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不过高弹道由于刻意抬高了弹道,所以会耗费额外的能量,而低弹道则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射程变短。
2,滑翔弹道技术。这项技术对于喜欢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朋友们一定不陌生,貌似我国前一段时间实验成功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也是用的这个原理。这个技术是指弹头与弹体分离后,先进入预先设定好的高弹道飞行,在做一个大过载的机动进入低空滑翔阶段,最后俯冲目标。上面我也说了,这种技术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中有所应用,所以应用此种技术的弹头的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其对于材料的要求也是十分苛刻的。
3,波状机动弹道技术。这个技术不算新颖,理论早就提出来了,只不过近些年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才真正得以实现。这个技术的实际效果很有意思,可以使弹头的轨迹飘忽不定,令反导系统根本无从下手:连锁定都费劲,就别提摧毁了。举个例子,SS-27的再入段飞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在弹头进入大气层后,会先进行偏移量的补偿来适应地球曲率,同时调整尾部的八个径向喷管角度使弹头在向下运动的同时在弹道剖面产生螺旋,轨道进一步偏离标准抛物线。有意思的部分来了,这时从地面向上看,弹头是绕着圈向下飞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波状机动,按披露的资料来说,应该是沿着S型路线。这个“圈”的直径可大可小,最大可达5公里左右,这已经足以避开绝大部分的拦截弹了。而等弹头重新调整再到击中目标,这期间也就几秒钟的时间,反导系统已经来不及做出反应了
和射程、精度、弹头指标相比,有一些指标对“核盾牌”的意义反而更大,如生存能力、反应能力和突防能力。中国执行核反击政策,意味着核导弹必须在对方核打击下能有效生存,阵地机动发射等技术更有意义。再如,未来导弹必须要突破对手的反导系统,对突防要求更高。
知道聊,谢谢卤煮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要快过电脑计算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