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简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0:44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
   但《红楼梦》肯定是可解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
    作者在第三回中,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论贾宝玉的基本品格: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过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些词句用反语揭示了贾宝玉思想品格的突出特点。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厌弃功名仕进。他不爱读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
    2.追求人性自由。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
    3.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他极力抵制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抵制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4.梦醒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现。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第五回中太虚幻境舞女所唱《红楼梦曲》的“引子”,已经表白了作者的意图: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说明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
    作为爱情婚姻悲剧的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分别代表三个类型。
    薛宝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善于处世,十分正统,家庭又是皇商,有地位,应该说最符合当时做贤妻良母的条件。相比而言,林黛玉清高孤傲,多疑任性,说话尖刻,悲观感伤,不通世事,家道又没落无势力,不符合做封建家族夫人的条件。但贾宝玉竟然深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第五回里“红楼梦曲”中的〔终身误〕曲唱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十六回也写到贾宝玉曾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其中有故。林、薛二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林黛玉有名士之风,有很强的的自尊自爱之心,坚守高尚的情操,不肯屈服于周围的恶俗,纯真而有赤子之心。而薛宝钗则缺少这类品质,只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女儿。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贾宝玉爱恋林黛玉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是,薛宝钗的悲剧成了必然,尽管她最终与贾宝玉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又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压和爱情主人公的软弱,宝、黛二人的爱情也难有结果,终成悲剧。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枉凝眉〕曲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有关的“判词”也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不论是宝、薛,还是宝、林,都饮的是苦酒。曹雪芹的思想深刻性正在于此。

    不同于《西厢记》时代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不同于《牡丹亭》时代杜丽娘与柳梦梅未谋面而生真情的爱情方式,《红楼梦》中的宝、薛、林三位爱情主人公,却是长期共处,近距离碰撞与交流的。所以,贾宝玉对悲剧的选择是完全自觉的和理智的,因而,悲剧也是更有深度更有艺术魅力的。《红楼梦》写爱情,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俗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贾府,是《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突出代表。而“四大家族”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状况的缩影。贾府及“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揭示的是整个封建体制必然走向衰灭的本质规律。
    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第四回中门子对贾雨村所说之语)。各个家族又与当时社会的上层统治者瓜葛甚多。贾家的元春还是皇帝的妃子。第四回所记当时民间流传的俗谚《护官符》说: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
    丰年好大[雪](薛), 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足可见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这使我们想到了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昔日繁华景象。
    然而,《红楼梦》并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抒写繁华方面。据专家考证,八十回本《红楼梦》只写了贾家15年时光,前6年是序引性质,整写只有9年(周汝昌《红楼记历》)。全书一开始便借古董商人冷子兴的口,说贾府“荣宁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这种布局和描写是有深意的。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更有一件大事”,即“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贾府及四大家族的后继无人,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衰败的根本缘由也正在于此。

    《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共5代人。
     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贾演、贾源二位先祖,跟从皇帝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获封宁国公、荣国公的爵位,“九死一生挣下这份家业”(见第七回焦大语)。
     
     第二代是守成的一代。贾代化、贾代善尚能守住家业。贾代善娶金陵世勋保龄侯尚书令史家小姐为妻,即贾母。
     
     第三代是拆墙的一代。宁国公贾代化死后,次子贾敬袭封爵位(长子贾敷早夭),却是“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一心想作神仙”,“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第二回冷子兴语)。后来干脆把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不管家事,任凭儿辈胡作非为。不久因吃丹而死。“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见第五回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荣国公贾代善有二子:长子贾赦,袭封爵位;次子贾政,即贾宝玉之父。贾赦无所作为,是个浪荡色鬼,威逼贾母丫鬟鸳鸯为妾,为霸占几把古扇而逼死石呆子,最后因包揽官司而被免爵抄家,发往边关。贾政与贾敬、贾赦有别。他“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后被额外赐了一个工部主事之职(后升员外郎,见第二回)。在个人品性上,贾政无吃喝嫖赌之恶习,表面看是个正人君子,很有出息。但是,他是个庸人、草包,无能之辈。只知按封建规范行事,对儿子残酷压制;又缺乏才华,没有创造,做官清白但管理不善,任下人作恶。所以,作者笔下的贾政形象,并不是贾家的希望。
    第四代是垮掉的一代。早早袭爵的宁国公的贾珍,是个大色鬼,成天不务正业,和女人鬼混,与儿媳关系不正当,与尤氏姐妹作乐,还和儿子一起招集亲友中纨绔子弟,日夜饮酒聚赌,无所不至。贾琏是荣国公的贾赦的儿子,虽然良心未灭(对石呆子事件存有恻隐之心),还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是贾府男人里的干才。但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浪荡公子,经常依财仗势,玩弄仆人之妻,还不顾国孝家孝在身,偷娶尤二姐。至于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且叛逆无道,是个封建正统家族的败家子。显然,他也不是贾家的希望。
    第五代是烂掉的一代。以宁国公贾珍的儿子贾蓉为代表。贾蓉浪荡无行,与乃父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经常帮助贾珍、贾琏、王熙凤(贾琏之妻)等人做坏事(如调戏母辈尤氏姐妹,参与陷害贾瑞等等)。至于贾蔷等人就不用提了。

    《红楼梦》里的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才能,如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还有治理之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补大局。王熙凤的才华经常显露在损人利己、聚敛钱财方面。王夫人(贾政之妻)表面宽厚仁慈,实际上昏聩残忍。邢夫人(贾赦之妻)无子,只知奉承丈夫以自保,贪婪吝啬而又愚蠢。至于贾母,虽是贾府的最高权威,但心思全在享乐中,对家族后辈的恶行,听之任之,并常常加以保护(如第四十四回中对贾琏的维护)。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这个道理。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抄家的借口多是家族内部犯下的恶行)。不可否认,作者是带着某种惋惜甚至痛苦的情绪来描绘四大家族的命运的(正如巴尔扎克对旧时代的惋惜一样)。作者也写不出真正能够挽救四大家族颓败趋势的先进力量。第五回中,借太虚幻境舞女之口,作者叹道: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强大功能,却使得《红楼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贵族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本质规律。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曲哀悼旧制度灭亡的挽歌,又是一封对旧贵族之家的严厉的判决书。

    从政治主题的角度看,许多教科书、研究专著的表述仍可成立:《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府及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发展历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
    “色空观念”是借用佛教概念。“色”约当于现象世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色法皆是空幻不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面对的对象,皆虚幻不实,本质是“空”。总之,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有大悲痛者,往往产生这种虚无心态。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即认为《红楼梦》主要宣扬的是“色空观念”。
     贾宝玉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好事物惨遭毁灭,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大苦痛。
    《红楼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其中,探春、妙玉、王熙凤、晴雯、惜春的形象颇有代表性。
    探春出身低贱,但有魄力,善于管理。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在大观园里搞“承包制”,显露出她非凡的才干。她还是贾府中的屈原,是个“独醒者”的形象。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片混乱之时,探春当头一棒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然而,探春的命运不济,正如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所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妙玉是大观园拢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是苏州仕宦之家的女儿,因多病而出家。她的特点是高洁、漂亮、有才华,是恶浊社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但她的命运同样悲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对宝玉有感情,说明二人在思想上有共同点。我们从中可看到作者的影子。

     王熙凤是作者倾心描摹的人物,也是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她不识字,但是个女中豪杰,有干练之才。协理宁国府,搞“责任制”,有管理才能。但她又有“弄权铁槛寺”、克扣丫鬟月例钱放高利贷等罪恶行为。她是贾家府的顶梁柱,又是贾府的蛀虫。她最后的命运是被休弃,流落狱神庙(高鹗写她病死)。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晴雯身为奴婢,却聪明伶俐,且心高气傲,是林黛玉的影子。从贾宝玉对她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的褒赏态度。但她的命运更是悲惨,身负“妖精”的罪名冤屈而死。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评论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寄托颇深的。

    惜春多才多艺,却早就看破红尘,目睹家族变故,最后遁入空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言道: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这其中包蕴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万千感慨。
     这些贾宝玉身边人物的命运遭际,最能够破灭贾宝玉的理想天国。尤其在《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厄运接踵而来: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驱逐而死,迎春苦嫁“中山狼”,金玉成婚,黛玉怨死,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贾母死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贾宝玉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陷入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再变为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作者的消极情绪也是明显的,但有愤激;否则,他不会去热情描绘那么多的美好形象。

    《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解注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此意义上看,《红楼梦》确实写了“色空”主题。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有着独立的思想逻辑。艺术形象本身的蕴涵,往往超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只能提供遁入空门、逃避现实作为人生的出路,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否极泰来”。作者最后让贾宝玉离家出走,抛却尘缘,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清·明义《题红楼梦》),逃避毕竟不是办法。我们并不会随着贾宝玉的指引而看破红尘,忘却那些美好的艺术形象,也不会将《红楼梦》的主题仅仅归结为表现所谓的“色空观念”。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涵蕴,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
   但《红楼梦》肯定是可解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
    作者在第三回中,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论贾宝玉的基本品格: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过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些词句用反语揭示了贾宝玉思想品格的突出特点。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厌弃功名仕进。他不爱读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
    2.追求人性自由。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
    3.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他极力抵制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抵制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
    4.梦醒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现。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第五回中太虚幻境舞女所唱《红楼梦曲》的“引子”,已经表白了作者的意图: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说明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
    作为爱情婚姻悲剧的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分别代表三个类型。
    薛宝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善于处世,十分正统,家庭又是皇商,有地位,应该说最符合当时做贤妻良母的条件。相比而言,林黛玉清高孤傲,多疑任性,说话尖刻,悲观感伤,不通世事,家道又没落无势力,不符合做封建家族夫人的条件。但贾宝玉竟然深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第五回里“红楼梦曲”中的〔终身误〕曲唱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十六回也写到贾宝玉曾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其中有故。林、薛二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林黛玉有名士之风,有很强的的自尊自爱之心,坚守高尚的情操,不肯屈服于周围的恶俗,纯真而有赤子之心。而薛宝钗则缺少这类品质,只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女儿。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贾宝玉爱恋林黛玉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是,薛宝钗的悲剧成了必然,尽管她最终与贾宝玉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又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压和爱情主人公的软弱,宝、黛二人的爱情也难有结果,终成悲剧。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枉凝眉〕曲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有关的“判词”也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不论是宝、薛,还是宝、林,都饮的是苦酒。曹雪芹的思想深刻性正在于此。

    不同于《西厢记》时代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不同于《牡丹亭》时代杜丽娘与柳梦梅未谋面而生真情的爱情方式,《红楼梦》中的宝、薛、林三位爱情主人公,却是长期共处,近距离碰撞与交流的。所以,贾宝玉对悲剧的选择是完全自觉的和理智的,因而,悲剧也是更有深度更有艺术魅力的。《红楼梦》写爱情,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俗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贾府,是《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突出代表。而“四大家族”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状况的缩影。贾府及“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揭示的是整个封建体制必然走向衰灭的本质规律。
    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第四回中门子对贾雨村所说之语)。各个家族又与当时社会的上层统治者瓜葛甚多。贾家的元春还是皇帝的妃子。第四回所记当时民间流传的俗谚《护官符》说: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
    丰年好大[雪](薛), 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足可见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这使我们想到了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昔日繁华景象。
    然而,《红楼梦》并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抒写繁华方面。据专家考证,八十回本《红楼梦》只写了贾家15年时光,前6年是序引性质,整写只有9年(周汝昌《红楼记历》)。全书一开始便借古董商人冷子兴的口,说贾府“荣宁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这种布局和描写是有深意的。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更有一件大事”,即“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贾府及四大家族的后继无人,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衰败的根本缘由也正在于此。

    《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共5代人。
     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贾演、贾源二位先祖,跟从皇帝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获封宁国公、荣国公的爵位,“九死一生挣下这份家业”(见第七回焦大语)。
     
     第二代是守成的一代。贾代化、贾代善尚能守住家业。贾代善娶金陵世勋保龄侯尚书令史家小姐为妻,即贾母。
     
     第三代是拆墙的一代。宁国公贾代化死后,次子贾敬袭封爵位(长子贾敷早夭),却是“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一心想作神仙”,“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第二回冷子兴语)。后来干脆把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不管家事,任凭儿辈胡作非为。不久因吃丹而死。“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见第五回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荣国公贾代善有二子:长子贾赦,袭封爵位;次子贾政,即贾宝玉之父。贾赦无所作为,是个浪荡色鬼,威逼贾母丫鬟鸳鸯为妾,为霸占几把古扇而逼死石呆子,最后因包揽官司而被免爵抄家,发往边关。贾政与贾敬、贾赦有别。他“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后被额外赐了一个工部主事之职(后升员外郎,见第二回)。在个人品性上,贾政无吃喝嫖赌之恶习,表面看是个正人君子,很有出息。但是,他是个庸人、草包,无能之辈。只知按封建规范行事,对儿子残酷压制;又缺乏才华,没有创造,做官清白但管理不善,任下人作恶。所以,作者笔下的贾政形象,并不是贾家的希望。
    第四代是垮掉的一代。早早袭爵的宁国公的贾珍,是个大色鬼,成天不务正业,和女人鬼混,与儿媳关系不正当,与尤氏姐妹作乐,还和儿子一起招集亲友中纨绔子弟,日夜饮酒聚赌,无所不至。贾琏是荣国公的贾赦的儿子,虽然良心未灭(对石呆子事件存有恻隐之心),还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是贾府男人里的干才。但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浪荡公子,经常依财仗势,玩弄仆人之妻,还不顾国孝家孝在身,偷娶尤二姐。至于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且叛逆无道,是个封建正统家族的败家子。显然,他也不是贾家的希望。
    第五代是烂掉的一代。以宁国公贾珍的儿子贾蓉为代表。贾蓉浪荡无行,与乃父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经常帮助贾珍、贾琏、王熙凤(贾琏之妻)等人做坏事(如调戏母辈尤氏姐妹,参与陷害贾瑞等等)。至于贾蔷等人就不用提了。

    《红楼梦》里的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才能,如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还有治理之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补大局。王熙凤的才华经常显露在损人利己、聚敛钱财方面。王夫人(贾政之妻)表面宽厚仁慈,实际上昏聩残忍。邢夫人(贾赦之妻)无子,只知奉承丈夫以自保,贪婪吝啬而又愚蠢。至于贾母,虽是贾府的最高权威,但心思全在享乐中,对家族后辈的恶行,听之任之,并常常加以保护(如第四十四回中对贾琏的维护)。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这个道理。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抄家的借口多是家族内部犯下的恶行)。不可否认,作者是带着某种惋惜甚至痛苦的情绪来描绘四大家族的命运的(正如巴尔扎克对旧时代的惋惜一样)。作者也写不出真正能够挽救四大家族颓败趋势的先进力量。第五回中,借太虚幻境舞女之口,作者叹道: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强大功能,却使得《红楼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贵族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本质规律。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曲哀悼旧制度灭亡的挽歌,又是一封对旧贵族之家的严厉的判决书。

    从政治主题的角度看,许多教科书、研究专著的表述仍可成立:《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府及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发展历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
    “色空观念”是借用佛教概念。“色”约当于现象世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色法皆是空幻不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面对的对象,皆虚幻不实,本质是“空”。总之,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有大悲痛者,往往产生这种虚无心态。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即认为《红楼梦》主要宣扬的是“色空观念”。
     贾宝玉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好事物惨遭毁灭,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大苦痛。
    《红楼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其中,探春、妙玉、王熙凤、晴雯、惜春的形象颇有代表性。
    探春出身低贱,但有魄力,善于管理。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在大观园里搞“承包制”,显露出她非凡的才干。她还是贾府中的屈原,是个“独醒者”的形象。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片混乱之时,探春当头一棒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然而,探春的命运不济,正如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所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妙玉是大观园拢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是苏州仕宦之家的女儿,因多病而出家。她的特点是高洁、漂亮、有才华,是恶浊社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但她的命运同样悲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对宝玉有感情,说明二人在思想上有共同点。我们从中可看到作者的影子。

     王熙凤是作者倾心描摹的人物,也是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她不识字,但是个女中豪杰,有干练之才。协理宁国府,搞“责任制”,有管理才能。但她又有“弄权铁槛寺”、克扣丫鬟月例钱放高利贷等罪恶行为。她是贾家府的顶梁柱,又是贾府的蛀虫。她最后的命运是被休弃,流落狱神庙(高鹗写她病死)。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晴雯身为奴婢,却聪明伶俐,且心高气傲,是林黛玉的影子。从贾宝玉对她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的褒赏态度。但她的命运更是悲惨,身负“妖精”的罪名冤屈而死。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评论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寄托颇深的。

    惜春多才多艺,却早就看破红尘,目睹家族变故,最后遁入空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言道: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这其中包蕴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万千感慨。
     这些贾宝玉身边人物的命运遭际,最能够破灭贾宝玉的理想天国。尤其在《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厄运接踵而来: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驱逐而死,迎春苦嫁“中山狼”,金玉成婚,黛玉怨死,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贾母死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贾宝玉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陷入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再变为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作者的消极情绪也是明显的,但有愤激;否则,他不会去热情描绘那么多的美好形象。

    《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解注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从此意义上看,《红楼梦》确实写了“色空”主题。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有着独立的思想逻辑。艺术形象本身的蕴涵,往往超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只能提供遁入空门、逃避现实作为人生的出路,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否极泰来”。作者最后让贾宝玉离家出走,抛却尘缘,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清·明义《题红楼梦》),逃避毕竟不是办法。我们并不会随着贾宝玉的指引而看破红尘,忘却那些美好的艺术形象,也不会将《红楼梦》的主题仅仅归结为表现所谓的“色空观念”。
大家不妨看看^^^^^
<P>人未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会看、也看不明《红楼梦》的!</P>
<P>对,早时看了一遍,可以算是啥都没看懂[em04]</P>
<P>   从此意义上看,《红楼梦》确实写了“色空”主题。<o:p></o:p></P>
<P 20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TRONG>——智慧够了,就是空;智慧不够,就是色。犹如真老虎与纸老虎的关系。<o:p></o:p></STRONG></P>
写的不错,算是红学扫盲知识。希望都发类似文章给大家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