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 本人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34:26


本人前不久刚刚购买了由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曾沙所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一书,本人特此进行评论一下。

162811rt3mmm64mr4cmr4z.jpg.thumb.jpg


音乐 血染的风采 由一名真正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的伤残功勋战士演唱
  
      前言
      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更珍惜我们的今天,争取灿烂的明天。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35周年之际,原41军122师警卫连老兵曾沙(网名:回望硝烟)创作完成了一本回忆录,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并自费印制,用于战友、朋友、研究者等小范围内作为资料内部收藏。

  发生于1979年的那场战争,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样时不时的以新书和“神剧”面目示人,从而勾起无数年轻人的热血澎湃。相反,因为官方的沉默不语,相关资料久不解密,在研究、出版、影视、传媒上的全方面缺位,现在已经成了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即使偶有文艺作品提及,也只是以“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南疆的那场战争”来代替,在网络时代与人们打起了哑谜。19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乃至90后一代对这场战争都几无认知,接触不到相关的正面真实的历史读物,面对网络上的关于中越战争的资讯难以辨别,以致出现了很多真真假假、捕风捉影的说法,人云亦云,谬种流传,严重遮蔽了真实的历史,混淆了历史是非,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非常痛心的。

  多年以来,对这场战争坚持记忆与研究的都不是专业历史人员,而是很多当年曾浴血奋战过的老兵和一些业余军事爱好者。正是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使这个领域并未枯萎,而是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与记忆,乃至在研究上逐渐探出了路子,有了一定的标准,为共和国的历史文库保留了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的问世,又带给了关心这场战争的人们以惊喜。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还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无法和广大读者见面。但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今人对历史的执着上,从历史的无情法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

  这本书篇幅较大,至少在40万字左右。其蕴含的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读起来非常舒服,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先开篇的题词者有三位,分别是41军122师老兵、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黎仕林少将的“军魂永存”,41军122师老兵、现汕尾军分区司令员林坚明大校的“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现广东省军区转业办主任黄家忠大校的“碧血丹心”。

  作序的是原41军122师宣传干事廖俊章,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为这本书总结了四个鲜明的特点。

  前言为老兵本人自撰,叙述了自己创作此书的初衷和对于人世变迁的感怀。其中最后一段话令人非常有感触:“特别感谢家中贤妻,情理通达,善解人意,在我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最终坚持到了最后。特别感谢为此书的完成而帮助过我的战友、朋友和网友。”

    第一章是童年往事篇,故事从电影开始,老兵叙述了从出生到知青生涯的成长历程,吐露了多年的军人情怀和对于越南往事的美好记忆。

  第二章是亲历战争篇,足有440多页,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老兵叙述了从光荣入伍开始,直到随部队从越南凯旋归国,囊括了41军122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历史全程,并间杂了自己在战争中的亲历亲遇和所思所想。这一章收录了大量战例和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由老兵精心编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第三章是缅怀烈士篇,通过歌曲、照片、诗歌、散文等来表达对牺牲的战友的缅怀之情,并收录了122师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名录。

  第四章是寻秘探源篇,老兵对相关战史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分析了122师朔江攻坚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面还收录了关于中越战争的起因、结局的多篇文献。

  第五章是美术情结篇,老兵叙述了自己对于美术的情结和相关的人生际遇,并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多幅作品。

  第六章是军旅剪影篇,老兵通过大量照片反映了自己军旅生涯的不同侧面。

  第七章是父亲母亲篇,老兵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表达了一个军人后代浓浓一生的军人情结。

  第八章是阅读留言篇,收录了多位战友、朋友对于此书的情感寄予和对历史的点滴回忆。

  结束语是对当年这场战争的总结,表达了对英烈的永远缅怀之情。

  后记中充满了老兵的思绪漂移,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不评价了,你懂的。

  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大量使用了插图、照片和地图,与文字相得益彰,读起来赏心悦目,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虽然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但在一本反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严肃历史读物中出现这一形式,应该还是首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插图和图片全是老兵自己运用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平面设计绘图软件CoreI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而制作完成的。如此,读这本书时的具体感受,恐怕在这里用语言很难表达,还需要读者自己的亲力亲为。

  史料翔实,战例丰富,编写细致,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

    以上种种,不过是这场战争中无数英雄事绩的几个侧面。仔细读了这本书,能够更加感受到历史的震撼、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老兵以十年心力写成这本书,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恐怕更是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和平,能够理解那些洒血疆场的将士牺牲的真正价值。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与爱情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无法操纵的永恒的主题,是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需要备加关注与警惕的。

      据作者说,该书在收集、整理、写作的过程中已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我们翻开书本看到,该书的总页数达620页,用小小的弹簧称称了一下,达二斤重。怪不得拿在手上会那么的重手。

       据作者说道,此书是他在2004年从单位下岗后因找不到工作才开始写作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抬,一直写到2014年春节前的一刻。真是“十年磨一剑”啊!

       我们在他书的《前言》中读到了他写这本书的艰难,他说:“在这变幻莫测的大潮中,个人的变化总是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就象是大海里的一叶小舟,早已被滔天巨浪打得找不到北。和众多当年的参战老兵以及广大的国人一样,我也不能幸免地面对下岗失业、走入望天打卦的无奈时期。最后,在每天开门面对的各项烦杂的家庭事务中,做好住家男人,拨弄锅碗瓢盘,唱响柴米油盐,一分钱掰为两半花成为了我等凡夫俗子的首选。人生如同锅上翻来覆去的煎饼,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在“上有老下有小,医院住宅两边跑,左想想右算算,市场锅台来回转”中不断重复着昨天一个又一个杂乱无章而又平淡无奇的故事。在落日的晚霞中,一种怀旧情结油然而生,唯有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在眼前晃动,唯有回想中的军旅印记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他的这段话语中道出了大多数参战退役军人的现实和无奈。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说他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他有可能写出这部这么厚重的回忆录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非常感谢老兵,为大家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无论是从谋篇布局、史料选择,还是行文构成、插图编配上,这本书都充满了新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从战史读物的角度来看,如此精心编写,客观自然,将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致变成大量数据的堆砌,也不是这些事、那些事那样过于白话的论史,同时也避免了被个人情绪所左右的回忆录弊端,堪称是独有匠心。速成的林木往往非栋梁之材,十年成就一本书,老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短时间内再想见到类似于此的同类型读物,恐怕非是易事。有志于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当以此为鉴,继续努力。

  最后,希望以老兵的这本书为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有更多的参战军人拿起笔来,写下当年的光辉事绩,来更加丰富和展现这段令人难忘的共和国历史。用老兵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不埋怨今天的无名,只因祖国在我心中。

附赠 曾沙手机号码:13535188005



本人前不久刚刚购买了由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曾沙所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一书,本人特此进行评论一下。

162811rt3mmm64mr4cmr4z.jpg.thumb.jpg


音乐 血染的风采 由一名真正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的伤残功勋战士演唱
  
      前言
      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更珍惜我们的今天,争取灿烂的明天。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35周年之际,原41军122师警卫连老兵曾沙(网名:回望硝烟)创作完成了一本回忆录,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并自费印制,用于战友、朋友、研究者等小范围内作为资料内部收藏。

  发生于1979年的那场战争,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样时不时的以新书和“神剧”面目示人,从而勾起无数年轻人的热血澎湃。相反,因为官方的沉默不语,相关资料久不解密,在研究、出版、影视、传媒上的全方面缺位,现在已经成了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即使偶有文艺作品提及,也只是以“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南疆的那场战争”来代替,在网络时代与人们打起了哑谜。19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乃至90后一代对这场战争都几无认知,接触不到相关的正面真实的历史读物,面对网络上的关于中越战争的资讯难以辨别,以致出现了很多真真假假、捕风捉影的说法,人云亦云,谬种流传,严重遮蔽了真实的历史,混淆了历史是非,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非常痛心的。

  多年以来,对这场战争坚持记忆与研究的都不是专业历史人员,而是很多当年曾浴血奋战过的老兵和一些业余军事爱好者。正是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使这个领域并未枯萎,而是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与记忆,乃至在研究上逐渐探出了路子,有了一定的标准,为共和国的历史文库保留了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的问世,又带给了关心这场战争的人们以惊喜。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还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无法和广大读者见面。但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今人对历史的执着上,从历史的无情法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

  这本书篇幅较大,至少在40万字左右。其蕴含的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读起来非常舒服,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先开篇的题词者有三位,分别是41军122师老兵、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黎仕林少将的“军魂永存”,41军122师老兵、现汕尾军分区司令员林坚明大校的“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现广东省军区转业办主任黄家忠大校的“碧血丹心”。

  作序的是原41军122师宣传干事廖俊章,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为这本书总结了四个鲜明的特点。

  前言为老兵本人自撰,叙述了自己创作此书的初衷和对于人世变迁的感怀。其中最后一段话令人非常有感触:“特别感谢家中贤妻,情理通达,善解人意,在我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最终坚持到了最后。特别感谢为此书的完成而帮助过我的战友、朋友和网友。”

    第一章是童年往事篇,故事从电影开始,老兵叙述了从出生到知青生涯的成长历程,吐露了多年的军人情怀和对于越南往事的美好记忆。

  第二章是亲历战争篇,足有440多页,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老兵叙述了从光荣入伍开始,直到随部队从越南凯旋归国,囊括了41军122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历史全程,并间杂了自己在战争中的亲历亲遇和所思所想。这一章收录了大量战例和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由老兵精心编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第三章是缅怀烈士篇,通过歌曲、照片、诗歌、散文等来表达对牺牲的战友的缅怀之情,并收录了122师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名录。

  第四章是寻秘探源篇,老兵对相关战史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分析了122师朔江攻坚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面还收录了关于中越战争的起因、结局的多篇文献。

  第五章是美术情结篇,老兵叙述了自己对于美术的情结和相关的人生际遇,并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多幅作品。

  第六章是军旅剪影篇,老兵通过大量照片反映了自己军旅生涯的不同侧面。

  第七章是父亲母亲篇,老兵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表达了一个军人后代浓浓一生的军人情结。

  第八章是阅读留言篇,收录了多位战友、朋友对于此书的情感寄予和对历史的点滴回忆。

  结束语是对当年这场战争的总结,表达了对英烈的永远缅怀之情。

  后记中充满了老兵的思绪漂移,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不评价了,你懂的。

  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大量使用了插图、照片和地图,与文字相得益彰,读起来赏心悦目,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虽然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但在一本反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严肃历史读物中出现这一形式,应该还是首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插图和图片全是老兵自己运用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平面设计绘图软件CoreI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而制作完成的。如此,读这本书时的具体感受,恐怕在这里用语言很难表达,还需要读者自己的亲力亲为。

  史料翔实,战例丰富,编写细致,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

    以上种种,不过是这场战争中无数英雄事绩的几个侧面。仔细读了这本书,能够更加感受到历史的震撼、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老兵以十年心力写成这本书,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恐怕更是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和平,能够理解那些洒血疆场的将士牺牲的真正价值。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与爱情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无法操纵的永恒的主题,是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需要备加关注与警惕的。

      据作者说,该书在收集、整理、写作的过程中已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我们翻开书本看到,该书的总页数达620页,用小小的弹簧称称了一下,达二斤重。怪不得拿在手上会那么的重手。

       据作者说道,此书是他在2004年从单位下岗后因找不到工作才开始写作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抬,一直写到2014年春节前的一刻。真是“十年磨一剑”啊!

       我们在他书的《前言》中读到了他写这本书的艰难,他说:“在这变幻莫测的大潮中,个人的变化总是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就象是大海里的一叶小舟,早已被滔天巨浪打得找不到北。和众多当年的参战老兵以及广大的国人一样,我也不能幸免地面对下岗失业、走入望天打卦的无奈时期。最后,在每天开门面对的各项烦杂的家庭事务中,做好住家男人,拨弄锅碗瓢盘,唱响柴米油盐,一分钱掰为两半花成为了我等凡夫俗子的首选。人生如同锅上翻来覆去的煎饼,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在“上有老下有小,医院住宅两边跑,左想想右算算,市场锅台来回转”中不断重复着昨天一个又一个杂乱无章而又平淡无奇的故事。在落日的晚霞中,一种怀旧情结油然而生,唯有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在眼前晃动,唯有回想中的军旅印记还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他的这段话语中道出了大多数参战退役军人的现实和无奈。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者说他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他有可能写出这部这么厚重的回忆录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非常感谢老兵,为大家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无论是从谋篇布局、史料选择,还是行文构成、插图编配上,这本书都充满了新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从战史读物的角度来看,如此精心编写,客观自然,将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致变成大量数据的堆砌,也不是这些事、那些事那样过于白话的论史,同时也避免了被个人情绪所左右的回忆录弊端,堪称是独有匠心。速成的林木往往非栋梁之材,十年成就一本书,老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短时间内再想见到类似于此的同类型读物,恐怕非是易事。有志于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当以此为鉴,继续努力。

  最后,希望以老兵的这本书为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有更多的参战军人拿起笔来,写下当年的光辉事绩,来更加丰富和展现这段令人难忘的共和国历史。用老兵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不埋怨今天的无名,只因祖国在我心中。

附赠 曾沙手机号码:13535188005



楼上看得书是公开出版的吗?
由于愚蠢的政策(据说我朝红党和越南党之间有“忘却疮疤”的秘密协议),国内20多年来一直不允许出版发行对越南作战题材的出版物(书籍、电影),近年来有些参战军人撰写的回忆录都算是民间出版的资料(无书号,自己印刷),只能私下流传。希望这种状况很快改变。今年越南的领导人已经高调出席“217中国入侵”纪念仪式,我朝还捂国内人的嘴巴就无比愚蠢了!
去年在书店看到官方的《傅全有传》,里面有些他在1军指挥对越作战的章节,但这不能算是对越作战专著,只能算传记必须的“流水账”,否则读者不知道他在军中如何爬上去的。

楼上看得书是公开出版的吗?
由于愚蠢的政策(据说我朝红党和越南党之间有“忘却疮疤”的秘密协议),国内20多年来一直不允许出版发行对越南作战题材的出版物(书籍、电影),近年来有些参战军人撰写的回忆录都算是民间出版的资料(无书号,自己印刷),只能私下流传。希望这种状况很快改变。今年越南的领导人已经高调出席“217中国入侵”纪念仪式,我朝还捂国内人的嘴巴就无比愚蠢了!
去年在书店看到官方的《傅全有传》,里面有些他在1军指挥对越作战的章节,但这不能算是对越作战专著,只能算传记必须的“流水账”,否则读者不知道他在军中如何爬上去的。
不是公开出版 的,是个人出版 的
Eliter 发表于 2016-3-3 06:17
楼上看得书是公开出版的吗?
由于愚蠢的政策(据说我朝红党和越南党之间有“忘却疮疤”的秘密协议),国内 ...
现在越南和中国的“友谊”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越南甚至还不忘历史伤疤加入美帝的“反中联盟”,现在想想真是中国援助了一只标准的“白眼狼”!
帝国将军 发表于 2016-3-3 20:00
现在越南和中国的“友谊”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越南甚至还不忘历史伤疤加入美帝的“反中联盟”,现在想 ...
不只越南一只白眼狼啊!还有什么朝鲜、阿尔巴尼亚


是呀!中国以前对外援助的国家基本都调转枪口打中国了,犹如当时越南,现在也只剩下巴铁是盟友了。

是呀!中国以前对外援助的国家基本都调转枪口打中国了,犹如当时越南,现在也只剩下巴铁是盟友了。
我也买了一本,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是呀!相当不错的资料,对了解那段历史很有帮助呀!
楼主发的那个评论的骨架部分都是沈听雪以前写的吧。
问题是怎么买呢?
找不到哪里可以买
想买的可以按照楼主文末的号码短信联系
duweisu27 发表于 2016-3-4 08:11
问题是怎么买呢?
通过手机号码短信联系曾沙
maustank 发表于 2016-3-4 09:27
找不到哪里可以买
手机短信联系即可
再次给老兵推荐一下这本书。
好书,我写的读后感也不错。
Eliter 发表于 2016-3-3 06:17
楼上看得书是公开出版的吗?
由于愚蠢的政策(据说我朝红党和越南党之间有“忘却疮疤”的秘密协议),国内 ...
有这种政策吗?学校组织观看的“蛇谷奇兵”、“闪电行动”等都是哪来的!军刊上的老兵回忆文章、战史战例总结检讨文章没看过吗!

小霍特 发表于 2016-4-7 11:12
有这种政策吗?学校组织观看的“蛇谷奇兵”、“闪电行动”等都是哪来的!军刊上的老兵回忆文章、战史战例 ...


是1990年9月中越成都会议后的政策(成都会议具体内容至今保密),大致是1991年之后就能感觉到。

网上能查到关于成都会议的内容有:关于中越关系,中越双方都本着向前看的态度,没有去翻老账。两国领导人都同意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谱写中越关系的新篇章。会晤结束时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会谈纪要”。江总书记还意味深长地引用了清代诗人江永的两句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见一笑泯恩仇。”当晚,阮文灵激动地写了四句诗:“兄弟之交数代传,怨恨顷刻化云烟,再相逢时笑颜开,千载情谊又重建。”

“蛇谷奇兵”、“闪电行动“是很早的片子,1988年左右的,公映后学校组织到电影院观看。以后再看能否在电影院就难说了。
军刊刊登回忆文章?首先要看看是什么样的”军刊“,是不是非法出版物(如《较量》一类)。当然现在有所放松,例如本月《惯性世界》就登载了小城岑的一篇1979年作战文章。

从年龄上看,参加对越作战的军人现在已经步入核心领导层,更多的已经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当然不愿意埋没自己的青春和功绩,2012年后中越在南海冲突加剧,双方关系变冷,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但这不能否认中国大陆在1992年至2012年的20年间把”中越作战“题材冷藏,视为禁忌的事实。
小霍特 发表于 2016-4-7 11:12
有这种政策吗?学校组织观看的“蛇谷奇兵”、“闪电行动”等都是哪来的!军刊上的老兵回忆文章、战史战例 ...


是1990年9月中越成都会议后的政策(成都会议具体内容至今保密),大致是1991年之后就能感觉到。

网上能查到关于成都会议的内容有:关于中越关系,中越双方都本着向前看的态度,没有去翻老账。两国领导人都同意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谱写中越关系的新篇章。会晤结束时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会谈纪要”。江总书记还意味深长地引用了清代诗人江永的两句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见一笑泯恩仇。”当晚,阮文灵激动地写了四句诗:“兄弟之交数代传,怨恨顷刻化云烟,再相逢时笑颜开,千载情谊又重建。”

“蛇谷奇兵”、“闪电行动“是很早的片子,1988年左右的,公映后学校组织到电影院观看。以后再看能否在电影院就难说了。
军刊刊登回忆文章?首先要看看是什么样的”军刊“,是不是非法出版物(如《较量》一类)。当然现在有所放松,例如本月《惯性世界》就登载了小城岑的一篇1979年作战文章。

从年龄上看,参加对越作战的军人现在已经步入核心领导层,更多的已经进入退休年龄,他们当然不愿意埋没自己的青春和功绩,2012年后中越在南海冲突加剧,双方关系变冷,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但这不能否认中国大陆在1992年至2012年的20年间把”中越作战“题材冷藏,视为禁忌的事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购买军刊,三大知识不用说,坦装(那时还是双月刊靠邮购)现代兵器、世界军事、还买过好几年的军事史林,回忆文章和战史文章都刊登过很多,在学校图书馆看过有军队色彩的“昆仑”中长篇小说期刊,以对越十年战争为背景的中长篇小说也不在少数。至于影视作品那个时期除了大决战其他题材的作品也没有几部比较出彩的,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作品到现在好像一部都没有,难道也算故意冷藏、视为禁忌?
小霍特 发表于 2016-4-7 15:05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购买军刊,三大知识不用说,坦装(那时还是双月刊靠邮购)现代兵器、世界军事、还买过 ...
中越战争题材是禁忌你不用怀疑。每年新闻出版(广电)总署都会叫各大出版单位开会,我也去过多次,列一堆不能涉及的题材,中越战争每年在列。人家有话,你可以报选题,批不批就等着吧。

像《现代兵器》、《兵器知识》、《兵工科技》、《惯性世界》登个把中越战争的文章,不是常态,没有普遍意义。
沈晨曦 发表于 2016-4-7 15:23
中越战争题材是禁忌你不用怀疑。每年新闻出版(广电)总署都会叫各大出版单位开会,我也去过多次,列一堆 ...
多谢指教!战五渣看来源远流长!
无论如何,烈士必须祭奠
血染的风采,让所有阻止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不利因素全都一边去吧!
书很厚,看得出作者的用心,我15年买过,可以联系曾沙老兵直接买
最近两期惯性世界都有南疆战的回忆。说明官家没啥忌讳的
wsdxr 发表于 2016-4-11 20:03
最近两期惯性世界都有南疆战的回忆。说明官家没啥忌讳的
惯性世界是期刊,不像出版社需要提前报批计划,甚至一题一报。因此打擦边球全在主编临时掌握,只要有一次被逮住,刊号也就完了。现在已经不批新刊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