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灭商随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18:13


文王八卦

据说周文王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被商纣释放。这似乎流于野史传说。但在商人的殷墟遗存和甲骨文献里,这种行为再平常不过……
公元前一千余年,《旧约》中以色列大卫王之世,《封神演义》的传说时代。正当壮年的商纣王君临“天下”,统治着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华北平原。
此时的周文王,只是一个远在西陲(今天陕西)的小小部族酋长。好几代人以来,周族都臣服于商朝。文王周昌已经年过五旬,[1]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十足的老人,且又痴迷于怪异的八卦占卜,更给这个撮尔小邦笼罩了沉沉暮气。
一支商军突然开到西部,逮捕了周昌,将他押解往商朝都城——朝歌。这是商人一次惯常的惩戒征讨。数百年来,商王对于他征服之下的数百个邦国、部族,都是这样维持统治的。
这次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尘封梦魇
2012620135959896.jpg
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礼。累累骸骨告诉世人:这里掩埋了被忘却的血腥文明,梦魇般恐怖而悠长的岁月。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六百具。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两个坑内还埋着十七具惨死的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着杀人祭祀: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比操场大两倍以上,出土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尸骸很多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甚至是在挣扎中被掩埋的活人。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比如后岗一座坑内,埋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甚至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商人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东南到江苏铜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场的遗址。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中国古史文献从来没有提及商人的这种习俗。
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之后,朝歌城被废弃、掩埋,商人的这种风俗也消散如云烟。但周朝人又为什么删除了对那个血腥时代的记忆?这和他们的兴起、灭商、建立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和考古发掘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如果尝试解答它,还必须从上古的儒家经书、古史文献中,搜罗吉光片羽般珍稀飘渺的信息,将它们和考古材料拼合,还原那湮没三千年的恶梦——不,事实。
商朝和它的臣虏:羌、周
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代表居住在山地、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这只是一个泛称,“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
商纣王之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王后“妇好”率军征讨西方,把商朝的势力扩张到羌人地区。那次远征在甲骨文献中的规模最大,全军有一万三千人。和西部蛮族相比,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他们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文字,由此组建起庞大军事和行政机器,以及高度分工的文明。这都是蛮荒部族无法想象的。
商人从没有用自己的文化改变蛮夷的想法。他们只想保持军事征服。商王习惯带着军队巡游边疆,用武力威慑周边小邦,让他们保持臣服,必要时则进行杀鸡儆猴式的惩戒战争。商朝的本土并不比今天的一个河南省大太多。
003szKb0gy6M8nHB67l87&690.jpg
80cb39dbb6fd5266480f4d52ab18972bd407364b.jpg
107.jpg
3346455998113740358.jpg
ac2fc3c4296dcad838db496f.jpg
对于“周”这个西方部族,商人有点说不清它的来历,因为它太渺小了。周人史诗讲述了自己的早期历史,也混杂了大量神话。传说周族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怀孕生子后稷,繁衍出了周人氏族。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所以周人也属于广义的羌人,他们形成部族后,才给自己冠以“姬”姓,而把周围其他部族称为“姜”姓。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可以相互通婚。按照西方的风俗,同姓、同族的人不能通婚。
到文王周昌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人,才有了比较可靠的记载。周人原来生活在深山之中,和野蛮民族(其实就是他们的近亲羌人)没什么区别。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出深山,沿着一条小河来到渭河平原的边缘,开始进行农业垦殖,从此脱离野蛮,进入了一种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些史诗掺入了周人的自我夸耀,只是部分可靠。从考古发掘看,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都差不多,各族邦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他们最主要的农具是磨制石器,居家使用粗糙的灰陶,上层族长才有一点外地输入的奢侈品,比如玉器和铜器。周人并不比羌人邻居们“文明”多少。在商人眼里,他们都同样落后,根本不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古公亶父带给周族的最大变化,是他投靠了强大的商王朝,成为商人在远西地区的统治代理人。

在彼时,周族不过是个万余人的小部族,对统治着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商朝有何用处?
正如殷墟考古发掘所揭示,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他们祭祀用人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羌人。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中,羌人占了被杀者的一大半。他们被称作“人牲”。
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这是被后来周人刻意掩埋、忘却的历史,但出土甲骨文泄露了一点信息。
周族自己没有文字。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用”。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文都记载,商王“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在商人看来,“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供“用”的人口。【甲骨文图版:用羌】
商人的“周”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是对家乡族人的无耻背叛。靠着捕猎羌人,周族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t0103594fa1778fc30c.jpg
t01c585d270e173199d.jpg
亶父以来三代人、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按照传统婚俗,周族首领应当隔代迎娶姜姓的夫人。[2]亶父的夫人就来自羌人,说明在他当年结婚时还没有背弃西方盟族。但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周昌(文王),两代人都是从东方迎娶夫人,这表明了他们投靠商朝的姿态。
周人宣称这两位夫人都是商人,甚至是商王之女。这只是他们对周边羌人的吹嘘。商人实行族内婚,严密保护着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洁性,绝对不会将王室之女嫁给远方蛮夷。商人的姓是“子”,而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她们只是来自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而已。不过任、姒两位夫人的母国,还是比周人先进的多。在周人眼里,她们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后世史诗中充满了对她们的歌颂声,甚至称她们为“大任”、“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
两代东方新娘给周族上层带来了巨大变化。丈夫可以不懂妻子家族的语言,但母亲必然会全面影响儿子一代。东方文化随她们来到西部,最神秘、“先进”的当属甲骨占卜之术,它融合文字、占算和沟通鬼神的通灵术于一身,被商人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对卜骨纹路进行解读和运算的部分属于“八卦”。[3]到文王周昌老年时,开始痴迷于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运算技术。由此,周人和古中国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文王野心:八卦

文王周昌年幼时就继承了族长之位。实际上,他的父亲季历很可能早夭而没有当过族长。季历的妻子、周昌的母亲大任来自东方,商朝显然支持幼年周昌继任周族之长。他成年后继续从东方迎娶妻子大姒,也是沿袭祖父亶父以来投靠商朝的政策,同时保障自己的权威。[4]
1292_1264834084kEBE.jpg
208798_20150311094126849200_1.jpg
000420p84044b1844m44fw.jpg
2007221104558645.jpg
掌握甲骨占卜和八卦推算技术的,都是巫师家族,他们世代传承此职,将其作为家传绝技秘不示人。后世人传说,周文王在被商纣囚禁期间,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来历,但周昌接触和演算八卦的开端肯定更早。可以想象,当老年周昌对“八卦”发生兴趣后,肯定对占卜师软硬兼施,采用了各种手段,终于迫使他们交待出了卦象运算原理。
商、周时代,偶或有沉迷占卜之术的上层人士,但老年周昌的惊人之举,就是从中获得了背叛商朝、取而代之的启示。这显然远远超出了作为商人臣属的本分,而且背离了自祖父亶父以来的立国之本。
周昌究竟是如何推衍、论证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现存《周易》中的《彖辞》部分,据说就是文王周昌所作,其中有些语言确实显露出不臣之心,比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这类语言,已经明显超出了臣子本分,充满反逆杀机(屯、履、豫卦)。

多个卦的《彖辞》都显示,“东北丧朋、西南得朋”。东北方不利而机会在西南。商人统治中心河北,正是周人的东北方,这无疑预示着和商王决裂之机已到,需要联络西部羌人、甚至西南方深山的各族为同盟军。而后来武王灭商时,西南民族蜀、髳、微等确实参战(坤、蹇、解卦);文王《彖辞》中出现最多的,是“利涉大川”一词——从关中到商都朝歌,必须渡过黄河,习惯山居的周人不习水性,这显然是老年周昌最关心的问题(需、讼、同人、蛊、大畜、益、鼎、涣、中孚等卦)。
沉溺在卦象演算中的周昌忽视了一点:他求教的占卜师来自商人控制的东方,他们和故乡的同行有密切联系。周人老族长的不臣之心,完全有可能通过占卜师的通信网传向朝歌,而商朝首席祭司又是商王的心腹。于是,商朝军队带走了老周昌。

《史记》等文献完全没说这是一场战事。也许商军像以往征收羌族人牲一样来到周族,顺便带走了周昌。从当时的实力对比看,老周昌的造反念头实为异想天开。所有周族人,包括他的儿子们——后来的武王发、周公旦等等,显然都被这个想法吓坏了。商人军队执法般轻而易举地带走周昌,足以说明周人被震慑之深:他们根本没有追随首领、对抗商人的实力和勇气。
周昌被捉走,把所有的难题都留给了儿子们。夫人大姒为周昌生了好几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发、周旦此时已经成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朝歌向商纣王求情,祈求他宽恕周昌因老迈糊涂而产生的妄念。
《史记》记载,几个从商朝叛逃到周的臣子(闳夭、散宜生等),带着礼物到商都祈求纣王。这显然不是全部实情:见到叛臣只会增加商纣王的愤怒,何况此时周族也难以吸引到商朝的投诚者。商纣是异常聪明的人,“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周昌的儿子们不出面,他肯定不会宽恕周人(《史记·殷本纪》)。
文王诸子这次去朝歌的屈辱经历,只是在他们灭商、夺取天下之后,才被隐讳了起来。事实上,他们在朝歌经历的远不止是委屈羞辱,更是如梦魇一般的血腥惨剧。

天邑商:朝歌鬼神世界

旧史的零星记载说,周昌长子伯邑考到朝歌之后,被商纣王处死且做成了肉酱。周昌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获得释放(皇甫谧《帝王世纪》)。这确实显得过于荒唐,似乎只能流于野史。但有了今天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献,我们才知道,这种行为对于商人再也正常不过。
以往数十年里,周人一直在向商朝提供羌人俘虏。对于这些人在朝歌的命运,周人可能有一些模糊的了解,却不会有太具体的观感,因为西部并没有商人的人牲祭祀场。只有在老周昌和儿子们相继到达朝歌之后,才亲眼目睹了那些经自己之手送给商人的俘虏的下场。
00003-00004-01.jpg
448_20121025150727860341_1.jpg
20110407090642927.jpg
1809039675321274750.jpg
3135068290603602996.jpg
b1d203ea9f876df40f2ee8733594c91f_431_260.jpg
bk_125fb85f096384d44299c2a1aec8fe5b_NkgrCn.jpg
Img384769413.jpg
Img384769414.jpg
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事实上,羌人俘虏也确实常和牛、羊一起被杀死“卯”祭。【图版,甲骨文“卯羌及牛”】
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都有专门的甲骨文字。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为他们就是奉献给神灵的饮食。按照习俗,神明享用祭品时也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礼结束之后,献祭者将分享祭品。
这自然会得出一个惊悚的推论:商人,特别是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但这并非只有考古证据。历史文献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酱;另一位对纣王有异心的小国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邦君为食。
t011c3061e3fda9474e.jpg
W020090407610385746047.jpg
197168390.jpg
t01eac3f5089a67a093.jpg
按商人观念,异族的酋长、贵人是最高级的人牲,他们给这种酋长叫“方伯”,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方伯。周昌或者他的继承人,正是商人眼里的一位“羌方伯”。
但这次被“用”的为什么是伯邑考,而不是他的弟弟武王发、周公旦,或者惹出这场风波的老周昌自己?
在犹太《旧约》里的上古时代,上帝最喜欢接受长子作为祭礼。商人未必有这种礼俗,但他们确实喜欢用青壮年男子或儿童献祭,极少用老年人(对某些特定的神则用青年女子)。而且,商人习惯用占卜选择祭品,他们应当对伯邑考、周发、周旦等兄弟进行了认真考察和占算,来确定谁最适合做成肉酱。毕竟,用来祭祀的牛、羊事先也要认真检查,看它们的毛色、肥瘦,以及有没有疤痕、暗病,这种记载在《春秋》中屡见不鲜。老周昌的儿子们如何经历过这一关,他们的感受如何?旁人将永远无法得知。

无论如何,老周昌重获自由。而且,他和儿子们还有了意外收获。

首先,商纣王对他们的悔过非常满意,尤其是周昌吃下自己儿子肉的表现。这大概象征了他衷心归化于商人文明世界的姿态。纣王授予周昌“西伯”身份,让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范围的西方事务。
还有,在这次朝歌之旅中,周昌父子获得了面对面观察商人高层的机会。除了那些足以让人疯狂的血腥祭祀,他们还发现,商朝远不是他们在西陲时想象的“天邑商”——如同仙界般悬浮在天空的神圣都市。这里虽然富丽堂皇,但所有的人,从商纣王到他的兄弟子女亲人,都和周人一样普通,没有任何神圣之处。
最关键的是,商人世界并非一个团结的整体。和任何一位族长、首领一样(甚至更加严重),纣王身边充斥着心怀不满的兄弟和宗族成员,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闳夭、散宜生等向周人暗送秋波的商朝臣子,应当是在这时和周昌父子们建立联系的。周武王灭商之后扶植的傀儡、商纣之子武庚,此时肯定也对周人进行了试探拉拢,更不用说商纣那些早已心怀不满的叔伯兄弟们,比如稍后被处死的比干。在这些人看来,周族人和他们那些西方亲属羌人部族,也许是可以利用的潜在力量。如果商纣王一意孤行、不尊重这些贵族的利益,就有必要联络异族,里应外合发动政变。
商纣王和他身边的觊觎者们,都没有想到扶植周族可能带来的危险。


商人称霸中原已长达六百年,从没有外来威胁可以动摇它的统治。而且,商人一致认为,天界的上帝、诸神主宰着人间一切祸福命运。已经死去的历代商王、贵族,也都进入天界成为神灵,拥有大小不一的神力。那些神灵非常“现实”,只保佑向他们献祭的人。奉献的人牲、牛羊越多,诸神就越高兴,会保证献祭者享受人间的一切。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祭祀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如同营养师的菜单。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这肯定不是商人规模最大的祭祀。
由于商王垄断了向诸神祭祀的权力,也就独享了诸神的福佑,理所当然要征服、统治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当然,这也是为了给诸神提供更多的祭品。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商人自然成为了一个以纵欲著称的民族。向神明献祭的人和民族就可得到天佑,于是不必顾及什么道德戒律,更不必担心未来的忧患。《史记》记载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男女裸体集体淫乱等种种荒唐行为。其实,这和他敲骨看髓的故事一样,都是将整个商族的丑恶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种种酷刑、血腥的杀祭,都是商人集体而非纣王一人的娱乐方式。
他们还从上到下沉溺在酗酒恶习之中,终日少有清醒的人。纣王在位以来,来自西方的人牲数量在减少,但作为酿酒原料的粮食在不断增加(周昌怠工以后,纣王正试图在东南方开辟新的人牲来源)。
商王之下的贵族们死后成为小神,但他们也必须保佑后世商王,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子孙。在纣王之前二百多年,商王盘庚刚刚把都城迁到朝歌,他身边的贵族们大都不满。盘庚将他们召集起来训话,公然威胁说:不要以为你们死去的祖先会帮助你们,因为他们都在我先王的身边,跟着享受了我奉献的祭品,所以会优先保佑我盘庚,不会纵容你们![5]
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

据说商人早期是经营畜牧和商业的民族,所以他们把被统治的人视同牲畜,并且用生意人的思维和诸神打交道(《山海经·大荒东经》,《世本·作篇》)。商纣王觉得天下是他一人的产业,其他商人贵族也认为王位只能在商人内部传承。周人只是他们的工具而已,永远没有爬到主人位子上的可能。

太公阴谋

在周昌父子们周旋活动于朝歌时,他们也许还遇见了一位后来共同参与改写历史的人物,就是太公吕尚——后世所谓的“姜太公”。他族姓为姜,属于周人的传统盟族,羌人。
《史记》说太公吕尚是“东海上人”,在渭水边垂钓遇到文王而被重用。这种叙事模式来自《战国策》的说客故事,不足采信。更晚的野史小说《封神演义》,则有姜太公曾在朝歌城里卖面粉、当屠户的故事。在商周之际,世袭阶级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根本不会有出身平民的暴发户。太公必然出自羌人中的吕氏部族,是一位典型“羌方伯”之子。

但这并不排除太公曾有在朝歌生活的经历。《史记》中记载确凿的,是姜太公在后来周人的灭商事业里作用巨大,特别是提供了许多阴谋秘计,“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种阴谋算计,和羌人、周人在西陲山地的简单淳朴生活格格不入。只有“文明”世界才能塑造出如此阴沉工于心计的人。
那么,出身羌人上层的太公吕尚,为何有着如此复杂难以捉摸的经历,并最终和周人走到了一起?

结合周人以往为商朝所作的工作,可以推测,太公作为羌人吕氏部族的首领之子,可能是被周人俘获或者诱捕,然后作为人牲送到了朝歌。那时的太公和文王都还年轻。但某些变故使他侥幸保住了性命(比如占卜结果并不适合作祭品等),便在朝歌城内作为一名贱民生活下来,直到见到了被押解来的老周昌和追随而来的儿子们。
如此的话,老年太公和周昌在朝歌城内的再次会面,一定极富戏剧性,特别是在老周昌父子们经历了作为“羌方伯”的种种遭遇、伯邑考被“用”之后。这次相见的细节已混淆在种种传说中无法复原,但结局很清晰:这些有着同样惨痛经历的人达成共识,太公谅解了周族人以往的暴行,认可了老周昌的灭商梦想——虽然动机来自他未必理解的八卦推算。他悄悄和周昌父子们一起回到了西部,共同投身到灭商大业中。

带着在朝歌的惊悚、悲哀、新知和收获,老周昌和剩余的儿子们回到了故乡。他们离开时只有忧虑绝望,归来时却已经团结一致,带领全族投入了这桩豪赌事业:翦商。这个事业已经裹挟了包括周人在内、从东方商都到西部远山的各种政治势力,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中止,如同置身深山峡谷中的漂流之舟,或者苦撑到辽阔富饶的新家园,或者在激流乱石中撞得粉身碎骨。
这桩事业中,新加盟的太公吕尚为周人提供了极大帮助。司马迁《史记》记载,太公给文王周昌、武王周发父子策划的,都是阴谋诡计、密室之谋,大多没有记载下来。但他能给周人的教益不止于此。
和周人、羌人相比,商人的文明更加发达,分工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更高。以太公可能在朝歌城内从事过的屠宰业为例(倒不仅是来自《封神演义》的戏说,在很多早期文明中,屠夫职业确实与贱民身份密切相关),商都的这个产业早已脱离了小作坊经营阶段。屠宰完的人牲肉、骨利用很充分,不同部位、器官被分拣归类,进入下一轮生产环节。在1930年代发掘的殷墟手工工场区内,有专门加工人腿骨的作坊,经过初步拣选的成年人腿骨被捆扎在一起,等待下一步精细加工,可能是制作束头发的骨簪。在其他的商代作坊区中,还有专门用人头盖骨制作碗的遗迹。周人不会这样利用人骨,但这种分工、专门化的生产方式,则是太公能够带来的真正进步。
此外,年轻的周发(武王)还娶了太公的女儿,周公旦可能也娶了另一位姊妹。由此,周人重续了和羌人的世代婚姻,两个亲缘部族终于在灭商大业之下团结起来。

周公解梦

朝歌城的经历、长兄的惨死,显然给武王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他的后半生都无法摆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

周命维新

从朝歌返回之后,老周昌对翦商事业非常乐观。他的创意终于得到了儿子和族人的响应,他们看到了商人内部的裂痕,还获得了太公为代表的羌人同盟军。再加上卦象显示的各种预兆——目前族人们还不懂如此高深的玄机,但他们早晚会为之折服——翦商大业注定前途光明。

周昌甚至按照朝歌的排场给自己加了王位。从此,他才成了和商纣王平等的王、历史上的“周文王”。当然,这只是在周人的小范围内,悄悄瞒着商纣王的耳目。
从朝歌回来之后,文王的身体还算康健,记忆力却迅速下降。后来周人史诗说他“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其实是典型的老年痴呆症状(《诗经·大雅·文王》)。

这些已经不重要,因为他有限的时间和智力,都已投入了将八卦演算为六十四卦的工作,这也许是他解除丧子之痛的唯一方式。后世卦师们的衣食之源——《周易》由此产生。
但这对于翦商事业没有任何助益,具体工作都由儿子们进行。除了丧命商都的伯邑考,现在成年的只有周发和周旦。对于老周昌一意孤行开创的这桩事业,他们依旧视为畏途。
和庞大、发达的商王朝相比,周族力量毕竟太弱小了。周旦(周公)性情柔弱,从不敢质疑父亲的决策,但也无法胜任太多建设性工作。周发则努力担负起这桩事业,这应当是他被文王指定为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周昌父子的翦商事业,已经被古代经学家、现代历史学者讲述过无数遍。他们举族迁往更适合农业种植的平原地区,借着商纣王授予的“西伯”头衔,拉拢、团结周边羌人等部族,对不愿服从的部族、方国则进行武力征服。
周人扩张非常迅速,他们的势力甚至开始伸展到关中之外。被征服者提供了衣食资财,使周族男子得以从生计劳碌中解脱出来,组建全民皆兵的武装。周人传统的氏族、家支都被打散,青壮年在军事单位中重新编组。
在扩张过程中,周人还创立了“大学”,也叫辟雍或明堂。这个最早的大学的事业,不是学习研究文化,而是对所有周人男子进行军事训练,最基本的必修课是射箭,最先进、难度最高的则是驾驶战车作战。

在经典文献的描述中,辟雍是一座环水的高大建筑,其实就是护城河环绕的武装堡垒。周王和儿子们都居住在堡垒中。这座辟雍成为周人征服南北西东的力量之源: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从朝歌返回之后,文王周昌又活了九年。他去世后,周发即位自称武王,但仍然继续文王的纪年。按照他的解释,父亲的在天之灵依旧指导着翦商大业。

周公解梦

但武王周发始终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
朝歌城的经历,特别是长兄伯邑考的惨死,给他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再加上翦商事业的压力,担心失败的恐惧,使他的后半生都无法逃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
《逸周书》中以多个以“寤”为题的篇章,都记载了武王的恶梦之痛(《寤儆》《和寤》《武寤》《武儆》)。他常常辗转终夜无法入眠,黎明时分恍然睡去,却又梦到翦商之谋泄露、商纣王震怒,联络好的盟友们都不敢反抗,整个周族旋即遭受灭顶之灾:
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
——《逸周书·寤儆》

每次他从恐惧中醒来,都要派身边的小臣去请弟弟周公,向他讲述梦里的惨状,以及对谋商事业能否成功的忧虑。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献祭,他们肯定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试图翦商是否是逆天悖伦之举?
对于这种恶梦,周公也只能尝试用梦来缓解。他宽慰说,他们的母亲大姒曾梦到商都朝歌生满了荆棘,这就是上天降下的商人将亡之兆。虽然上帝享受了历代商王的祭祀奉献,但他不应该因为这种小小的实惠而偏袒商王。

为了使自己的解释圆满,周公一次次进行发挥和阐释:王的使命,应当是使天下所有的人生活在和平、公正之中,这就是所谓“德”。上帝应该只保佑有“德”之人,替换掉没有“德”的君王或王朝,以有德之人代替之。只要武王努力修“德”,就一定能在上帝福佑之下战胜商王(《太平御览》引《周书·程寤》,《逸周书·大开武、小开武》)。
武王从未能真心信服这种解释,恶梦一直陪伴他到成功灭商以至去世。如果真有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长兄伯邑考为什么还会惨死在朝歌?
他宁可相信实力决定一切。只有在战场上彻底消灭商朝军队,周人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所以武王真正信赖重用的是岳父太公。每天晚上,他都在和岳父密谋富国强兵的种种方案,拉拢周边小邦、分化商人高层的种种策略。

但密谋结束之后,他依旧会辗转反复无法入眠,朝歌人祭场的一幕幕在眼前挥之不去,惨死兄长的魂灵随时会降临他的卧室。每次从恶梦中挣扎而醒时,窗外已开始泛白,弟弟周公正守候在榻边。
周公名“旦”,字形是半轮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清晨。他确实是武王在每个恶梦之晨看到的第一个人。武王的侍卫亲随——“小子御”早已习惯,看到他失眠和恶梦,不待指令也会向周公求助。
于是,武王在周公的宽慰鼓励中稍稍振作,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史书没有记载,周公自己是否逃脱了噩梦的纠缠,以及他自己是否相信那些关于“德”的说教。但每个黎明前被兄长召唤的时刻,他都从容清醒如白日。周公显然已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定位:他无力承担父亲开启的正义而疯狂的事业,也无法给死去的长兄报仇。但这个使命和它带来的压力,注定要由他们兄弟二人一起承受。
他对“德”的阐释,只是作为普通人的美好愿望:他们不想无故被杀或者杀人,只渴望生活在一位圣明君王统治下的安定中。但和所有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的兄长周发必须成为那位有“德“君王。不然整个周族将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说武王的使命是成为帝王、翦商和建设人间秩序,那么他周公旦的使命,就是做这位帝王的心理辅导师,塑造和维护他的伟人形象,如此便于愿足矣。

牧野鹰扬

文王死去两年之后,武王终于集结兵力,发动了对商朝的进攻。
但是,当他们到达黄河边后,忽然又停止进军,班师撤退。第一次出征草草结束。
周人和盟友都不理解武王的想法。其实,武王曾多次和太公、周公秘密讨论:以周人现有的兵力,完全无法对抗商军,要征集更多的部族做同盟军,则势必泄露翦商之谋,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处境:
“余夙夜维商,密不显,谁和?”(《逸周书·大开武》)
在两者间权衡取舍许久之后,武王终于决心发起这个冒险之举:公开与商朝决裂,并发动一次有限的试探进攻。这是他向所有被商朝统治的部族发出的振臂一呼:已经有人率先揭竿而起,亮出你们立场的时候到了!

当独夫暴君得意之时,似乎所有人都屈服于他的淫威。但只要第一个、第二个反对者站出来,他们身后会立即涌现一支追随者大军。被血腥人祭摧残已久的部族们纷纷赶来投靠周人。沿途加入周军的“诸侯”——部族和小国,其实多数不过是新石器水平的农业聚落——多达八百个。
这些未经统一训练的乌合之众是无法作战的。所以武王及时退回了关中。他需要时间把这些新盟友们锻造成一支更大的军队。
商纣王本该用雷霆之怒来惩戒周人的叛逆,如同十二年前逮捕文王一样。但他立刻发现,哪怕在商朝内部,他的权威也在迅速下降。对他公开表示不满的高官和亲人越来越多,推翻他的阴谋正在宫廷中酝酿。他忙于扑灭朝歌城内的反对派,处死了叔父比干,关押囚禁了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商朝臣僚叛逃入周,带来了朝歌反对派们求援的呼声。
又经历了几百个不眠之夜后,周武王发动了真正的远征。西部联军沿着当年文王被捉入朝歌之路前进。

刚刚压平国内反对派的商纣王也集结起了大军,准备一举荡平周人和所有的叛逆民族。双方在朝歌城外的原野——牧野集结,即将发起决战。
这个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再造华夏文明的日子,在文王周昌被抓到朝歌的十三年之后,公元前1046年二月一日的凌晨。双方军队连夜集结备战。连绵篝火映红了旷远夜空,人和牲畜的走动喧哗声终夜不休。
严冬即将过去,淡淡晨雾飘散在原野间,枯草上凝结着闪亮霜露。当天空现出幽深的蓝色——这个武王每每从恶梦中惊醒的时刻,双方军队列阵完毕。
周人和他们的同盟军,总共四万五千人;至于商纣王集结的军队,则像树林一样多的无法计算,“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后来的说法是共有七十万人。而且新的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开来。

据说,商人内部的反对者已经约定,在两军接战之前倒戈,向纣王发起攻击。但随着两军距离越来越近,他们迟迟没有动静。或许他们也被商人自己的庞大兵力吓坏了。(部分商兵反戈一击)
周人联军列成方阵,向殷商的矛戟丛林走去。他们因为紧张而越来越拥挤,盾牌互相碰撞挤压,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重整队列。前排敌人的面貌越来越清晰,紧张气氛陡然加剧,联军将士终于再也无法挪动脚步。
一方是统治中原六百年的主人,一方世世代代为主人提供人牲祭品,这将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屠杀。弱势一方随时都会在恐惧中崩溃奔逃。
武王最后的阵前动员:
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
——《史记·周本纪》、《尚书·牧誓》

就在这短暂而沉寂的对峙之间,一小群联军战士挤出队列,向殷商军阵走去。带领这百十人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七旬的的权术家、以老谋深算著称的太公吕尚。没人知道,他何以忽然抛弃了所有阴谋、诈术、诡计,像一介武夫般怒发冲冠直向敌阵。
也许他只想改变羌人作为人牲悬挂风干的命运,他在朝歌已经看得太多。
在后世周人的史诗中,太公在那个清晨变成了一只鹰盘旋在牧野上空。他面前的敌军阵列瞬间解体,变成了互相砍杀混战的人群。武王的部队旋即启动,三百五十辆战车冲向商纣的中军王旗之处……
当淡淡阳光穿透晨雾,洒向原野间的纵横尸骸时,六百年商王朝已经终结。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
--——《史记·周本纪》

新商人

周人和他们的同盟军开进了朝歌城。
商纣王已经在绝望中自焚而死。除了纣王亲党,所有势力都在他的倒台中获得了满足。王宫的仓库都已空空如也,据说纣王将所有宝物堆在身边点燃殉葬,但从灰烬中只寻找出几块“天智玉”。太公建议武王不要追查宝物的去向:投诚的商人显贵多是些唯利是图之辈,应当犒劳一下他们。周军继续向各地进发,征讨顽抗的商军,倒戈的商朝贵族则充当向导。
平定商朝全境不是问题,周武王和周公、太公焦虑的,是让商朝上层接受被征服的事实。之前双方的秘密联络中,商人上层只是把这次战争看做一次联合铲除商纣的权宜之举,之后的商人仍旧将保有自己的王朝。局势至此,周人显然不会承认这点。

在熟悉商人典礼的太公主持下,武王在朝歌举行了向上帝献祭的仪式,如同商人以往的所有仪式一样,被砍下的头颅是敬献给上帝的礼物,只是这次的头颅换成了烧焦的商纣王、以及他的妃嫔和亲信们,而奉献祈福者换成了周武王,十三年前的人牲伯邑考的弟弟。
之后,武王向商朝臣工训话,宣布商王朝从此被周王朝取代,享用过祭礼的上帝也转而成为周族的保护神。

武王用了商人最熟悉的交易逻辑来论证:上帝此举并非心血来潮的冲动,以往虽然是历代商王献祭,但祭品中的谷物是由周人先祖——姜嫄之子后稷培育的,所以上帝心中早已对周族青睐有加,将商人的天下转托给周人:
在商先哲王,明祀上帝,亦维我后稷之元谷,用告和、用胥饮食,肆商先哲王,维厥故,斯用显我西土!
——《逸周书·商誓》

商纣的儿子武庚被任命为新商王。几个月后,商地逐渐稳定,武王留下三位刚成年的少弟——管叔、蔡叔、霍叔等驻扎商都、监视武庚朝廷,自己带主力班师西归。
纣王的脑袋、还有他曾重用的所有臣子都被押解到了关中。武王在自己的都城镐京再次举行祭天典礼,宣告他正式平定了中土,成为上帝在人间的唯一代理人。
武王要抚慰父亲的屈辱、长兄的惨死。实际上,在向商人复仇的过程中,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商人。
这个典礼仪式也完全按照商人的惯例进行:纣王的一百名幸臣被押解到祭台下,用斧钺砍断手脚,任由他们在血水里翻滚挣扎。他们喊叫的声音越大,挣扎翻滚的越剧烈,就说明奉献给上帝的祭礼越丰盛。

还有在牧野战场上顽抗的武将、商人核心氏族的四十名族长,他们被剥光衣服,投入到沸水翻滚的大鼎中(《逸周书·世俘》)。
然后,武王身穿天子之服,在音乐声中走上祭坛,向上帝和祖先之灵汇报灭商过程。生的、熟的人牲躯体被抬上祭坛,正式奉献给上帝和周人列祖列宗。纣王和妻妾们的头颅、战争中斩获敌军的耳朵,都被堆放在巨大的柴堆之上焚烧,焦香的烟火气是上帝最喜欢的食物——这是商人的说法。
除了这些惊悚的祭品,山川天地诸神还要享用一些稍为正常的食物:宰杀了五百零四头牛奉献给上帝和周先祖;还有二千七百零一只猪、羊、狗,作为奉献给山川、土地诸小神的祭品。
按照商人的仪轨举行完所有典礼,武王周发合理合法地成为了人间的新统治者。

但他仍旧不能摆脱失眠和恶梦的困扰。
他再次巡游新占领的疆域,试图找到上帝转而福佑自己的迹象,却始终未能如愿。当武王登上西山、俯瞰朝歌城,发现自己还生活在昔日恐惧的回忆中。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灭商当年的年底终于一病不起。
当武王再次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失眠之夜后,小子御陪着周公旦出现在卧榻前。武王说起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完成的事业:
那些曾追随纣王作恶的商臣和部族,至今尚未全部铲除,随时可能发起反攻;自己的长子周诵还不到十岁,其余的尚在襁褓之中,根本无法治理新兴的王朝;除了周公之外,诸位弟弟都还年轻,只有周公能够接手治理这个新王朝。此事没有其他选择,所以连占卜都没必要了。

而且,在周公即位之后,朝歌城必须毁灭,那里是罪恶的大本营;父兄们在那里遭受的患难血泪要随之一起埋葬。武王已经为周公选好了新都城基址:在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平原上、一个小山环抱、三水汇流的盆地内。武王甚至给这座还在脑海中的新城起了名字:“度邑”,周人由尘世升入天堂的过渡之城。
以往宽慰从噩梦中惊醒的武王时,周公总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这次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跪坐在榻前俯身哭泣,任泪水打湿衣裾(《逸周书·度邑》)。
二人商谈的具体过程已经湮灭。但当武王去世时,继位的仍是少年成王,周诵。周公以叔父身份辅政,宣布了营建度邑的决定,只是改名为洛邑——他意识到了天界与人世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朝歌城中所有的居民,从贵族到工匠、贫民,都要迁徙到这座尘世新都(今洛阳市)。

周公制度

叛乱立刻在东方爆发。管、蔡、霍三兄弟质疑周公表面推让王位,实际上却掌控着朝廷实权,这种虚伪的把戏只能欺骗一个孩子。
三人是文王朝歌之难后长大的一代新人,没有当年惊弓之鸟的凄惶经历,视周人的天下为理所当然。朝歌繁华富丽,生活比周人旧地舒适得多,商王的宫阙和种种排场,正应由他们享用,怎能轻易付之一炬?他们联合新商王武庚起兵,要保住这块商人的最后天堂。
周公和关中故地的周人已经预计到了商人的反抗,但没有想到自己的青年们被东方世界同化得如此迅速。军队再次向东方开去。腐化的军队不堪一击,管叔战败身死,蔡叔、霍叔被俘,武庚逃亡到了北方戎狄之中。
b1e5c849-dbf2-48a8-8c7b-d086f85709c7epb.jpg
朝歌城被夷平为废墟。文王、伯邑考、武王和周公的所有梦魇都永远埋葬于斯。
周公开始颁布他的新政令。所有新政的出发点,就是往昔那些清晨他开导兄长的关于“德”的说法。这些说法对武王从未发挥药效,但周公如今有了全面推行它的机会。
杀人祭祀的风习被严令禁止,甚至宰杀牛羊也不能超过十二头。周公开始营建新洛阳,奠基时的祭礼只有两头牛;次日拜祭土地之神,用了牛、羊、猪各一头。
不仅如此,周公还要消灭有关朝歌的一切,自己和兄长遭受过的梦魇都要永远深埋。既然不能斩杀尽所有的殷商遗民,就只能修改他们的记忆,让他们自以为和别的民族没有任何区别。商王的甲骨档案库早已随着朝歌焚烧一尽;其他各种文献记载也被秘密审查、销毁。

周公还开始重新编纂历史。新的周公版历史说:商人和其他民族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王朝也是禀受天命所建,历代商王和宰辅们都仁慈智慧、兢兢业业。只是末世的纣王丧心病狂,才导致了商王朝的终结。至于周族,也自然没有了为商朝充当帮凶的污点。
商人几百年的血腥暴行都归于纣王一人,他负荷着千百万人的罪恶,被涂抹成了完全丧失理性的疯子,以至孔子的学生子贡怀疑:关于商纣暴虐的很多说法都是后世人的虚构: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子张》

周公五百年后的孔子就是商人后代,他和子贡等弟子们传承的,却是被周公修改过的知识。人们或许能感到,纣王恶行的传说过于虚妄,但不知道这后面隐去的事实是何等恐怖。
这正是周公的目的,他不想后人也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中,虽然他和兄长已终生无法摆脱。
还有,民族的隔阂必须打破。商人的族内婚被严厉禁止,所有贵族都不得在本族内结婚,而应当与其他部族、方国的上层联姻。为了巩固新的周王朝,周公还把周人、羌人分封到新占领的东方,让他们在各地建立新诸侯国。商人也都被拆散分配到这些新邦国中,他们将和各地的土著民族通婚混血,互相同化,形成新的世袭统治阶级。
混血、统一、开放的新华夏民族由此诞生。周人、商人、羌人的划分永远成为历史。

周公继续完善着他的道德理想。他制定了种种礼节,希望让人们学会控制欲望,把社会规训得和善、节制、长幼有序。这些说教和规范形成了种种儒家经书,被统称为“周礼”。
当初激发父亲翦商灵感的八卦、六十四卦,也要重新进行阐释,消除那些野心和投机的成分。据说《周易》的《爻辞》是周公所写,它与文王名下的《彖辞》区别极大,不再鼓励任何投机和以下犯上的非分之想,全是一位君子应当如何朝乾夕惕、完成社会角色的励志说教。[6]周公兄弟们从未能理解父亲对八卦的狂热。那个冒失之举虽然最终收获巨大,但毕竟给他们的家庭和国族带来了太多磨难和风险。如果再次面临这个选择,他们恐怕没有勇气投身于斯。

商人和神灵做交易的理论,也要做彻底修改。给神灵、祖先的献祭只是表达虔诚敬意,不需要、也不允许无限丰厚。神灵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嗜血饿鬼,而是保佑有德者、惩戒无德者的最高仲裁,维系着周公倡导的人间道德体系。
在商人的功利、血腥、残暴已然登峰造极之后,周公创建了一套全新文化:节制欲望、善待他人、克己复礼、勤勉拘谨。这就是正在形成的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
周公还以身作则,每次面见年少的侄子成王时,他都战战兢兢如对严父,虽然他是成王事实上的监护人。每向成王表达完自己的意见,或者听成王说出每句话,周公都要以头触地、长跪稽首许久。
至于逐渐长大的成王,和所有青年们一样,开始萌生叛逆心理,对这些繁缛礼节和道德说教渐渐不满。而且周公一直掌握大权,在反对者看来,这无疑是虚伪和言行不一的表现。据说在数年间,成王曾命令周公居住在洛阳,不得到关中朝觐。最后,可能是周公奉还大政、交出所有权力之后,他才与侄子和解,回自己封邑度过晚年。
他委实无法向侄子解释自己这种对道德的近乎病态的依赖:这是他和父亲、兄长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痛,已无从向年轻一代谈起,就像伯邑考的死因不能触及一样。
周公在归政后不久死去,埋葬在文王和武王的陵墓之旁。最后岁月里,他和侄子成王关系如何,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但从他死时的寂寥来看,侄子显然还对这位道德楷模心存芥蒂。
周公的道德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恐怕言人人殊。但他彻底埋葬商都记忆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在考古学家的铲子掘开殷墟之前是如此。

尾声

经过十几年历史记载的空白之后,35岁的周成王忽然病重弥留,命悬一线。
但他仍按照天子之仪轨,挣扎着梳洗、穿戴起最庄重的冕服,端坐到朝堂之上,对臣工们发表了临终训话。他历数祖父文王、父亲武王以来的功业和教诲,告诫太子和臣工永保勤勉,不要丧失先辈们的翦商大业。
在臣僚们看来,这番景象恍然周公重生。
显然,在独自为政之后,成王渐渐理解了叔叔的某些用心: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尚书·顾命》

临终训话结束之后,臣僚退去。成王挣扎着脱下了礼服,回到病榻上。次日,成王去世,太子康王继位。
华夏历史沿着武王和周公修改后的轨迹继续前行,直至今日。


[1] 注:周人是姬姓,自《史记》以来习惯称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等。但按周人自己的习惯,姓只能用来称呼女性,男性只能称氏,周族首领的氏就是“周”。所以如果我们尊重周人的话,只能给文王叫“周昌”,其他以此类推。
[2] 这可能是部落氏族时期的婚俗遗风,主要为了防止出现父子娶同辈近亲。
[3] 这种“八卦”运算体系起源于淮河流域,而早期商人就在那里崛起,所以八卦和甲骨占算属于商人及东方文化一系。
[4] 《竹书纪年》载季历被商王杀死。但杀死季历的未必是真正的商人,而可能是和他妻子大任类似的商人外围邦国。春秋时还多有国君、公子到妻子或母亲之国淫乱,最终激起仇杀的事件。这很可能是季历的真正死因。历史文献多对季历生平语焉不详,可能也和他死得不甚光彩有关。至于为商王所杀的说法,则可能来自周人灭商后改写的历史。
[5] 《尚书·盘庚》。按,《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个版本,一般认为今文版是真,古文版是后人伪造。《盘庚》篇今、古文都有,定然是真。但古文《尚书》里还有一些篇章,讲商王遵守各种德行,甚至服丧三年,今文版本中却没有。这说明后人在伪造古文《尚书》的时候,给商人加上了他们本来没有的道德观念。
[6] 现存的爻辞掺入了后人的发挥,但周公的意见仍可能包含其中。

http://www.guancha.cn/WenZhai/2016_02_19_351539_s.shtml

文王八卦

据说周文王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被商纣释放。这似乎流于野史传说。但在商人的殷墟遗存和甲骨文献里,这种行为再平常不过……
公元前一千余年,《旧约》中以色列大卫王之世,《封神演义》的传说时代。正当壮年的商纣王君临“天下”,统治着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华北平原。
此时的周文王,只是一个远在西陲(今天陕西)的小小部族酋长。好几代人以来,周族都臣服于商朝。文王周昌已经年过五旬,[1]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十足的老人,且又痴迷于怪异的八卦占卜,更给这个撮尔小邦笼罩了沉沉暮气。
一支商军突然开到西部,逮捕了周昌,将他押解往商朝都城——朝歌。这是商人一次惯常的惩戒征讨。数百年来,商王对于他征服之下的数百个邦国、部族,都是这样维持统治的。
这次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尘封梦魇
2012620135959896.jpg
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礼。累累骸骨告诉世人:这里掩埋了被忘却的血腥文明,梦魇般恐怖而悠长的岁月。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六百具。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两个坑内还埋着十七具惨死的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着杀人祭祀: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比操场大两倍以上,出土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尸骸很多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甚至是在挣扎中被掩埋的活人。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比如后岗一座坑内,埋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甚至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商人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东南到江苏铜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场的遗址。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中国古史文献从来没有提及商人的这种习俗。
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之后,朝歌城被废弃、掩埋,商人的这种风俗也消散如云烟。但周朝人又为什么删除了对那个血腥时代的记忆?这和他们的兴起、灭商、建立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和考古发掘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如果尝试解答它,还必须从上古的儒家经书、古史文献中,搜罗吉光片羽般珍稀飘渺的信息,将它们和考古材料拼合,还原那湮没三千年的恶梦——不,事实。
商朝和它的臣虏:羌、周
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代表居住在山地、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这只是一个泛称,“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
商纣王之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王后“妇好”率军征讨西方,把商朝的势力扩张到羌人地区。那次远征在甲骨文献中的规模最大,全军有一万三千人。和西部蛮族相比,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他们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文字,由此组建起庞大军事和行政机器,以及高度分工的文明。这都是蛮荒部族无法想象的。
商人从没有用自己的文化改变蛮夷的想法。他们只想保持军事征服。商王习惯带着军队巡游边疆,用武力威慑周边小邦,让他们保持臣服,必要时则进行杀鸡儆猴式的惩戒战争。商朝的本土并不比今天的一个河南省大太多。
003szKb0gy6M8nHB67l87&690.jpg
80cb39dbb6fd5266480f4d52ab18972bd407364b.jpg
107.jpg
3346455998113740358.jpg
ac2fc3c4296dcad838db496f.jpg
对于“周”这个西方部族,商人有点说不清它的来历,因为它太渺小了。周人史诗讲述了自己的早期历史,也混杂了大量神话。传说周族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怀孕生子后稷,繁衍出了周人氏族。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所以周人也属于广义的羌人,他们形成部族后,才给自己冠以“姬”姓,而把周围其他部族称为“姜”姓。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可以相互通婚。按照西方的风俗,同姓、同族的人不能通婚。
到文王周昌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人,才有了比较可靠的记载。周人原来生活在深山之中,和野蛮民族(其实就是他们的近亲羌人)没什么区别。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出深山,沿着一条小河来到渭河平原的边缘,开始进行农业垦殖,从此脱离野蛮,进入了一种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些史诗掺入了周人的自我夸耀,只是部分可靠。从考古发掘看,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都差不多,各族邦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他们最主要的农具是磨制石器,居家使用粗糙的灰陶,上层族长才有一点外地输入的奢侈品,比如玉器和铜器。周人并不比羌人邻居们“文明”多少。在商人眼里,他们都同样落后,根本不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古公亶父带给周族的最大变化,是他投靠了强大的商王朝,成为商人在远西地区的统治代理人。

在彼时,周族不过是个万余人的小部族,对统治着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商朝有何用处?
正如殷墟考古发掘所揭示,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他们祭祀用人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羌人。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中,羌人占了被杀者的一大半。他们被称作“人牲”。
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这是被后来周人刻意掩埋、忘却的历史,但出土甲骨文泄露了一点信息。
周族自己没有文字。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用”。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文都记载,商王“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在商人看来,“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供“用”的人口。【甲骨文图版:用羌】
商人的“周”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是对家乡族人的无耻背叛。靠着捕猎羌人,周族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t0103594fa1778fc30c.jpg
t01c585d270e173199d.jpg
亶父以来三代人、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按照传统婚俗,周族首领应当隔代迎娶姜姓的夫人。[2]亶父的夫人就来自羌人,说明在他当年结婚时还没有背弃西方盟族。但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周昌(文王),两代人都是从东方迎娶夫人,这表明了他们投靠商朝的姿态。
周人宣称这两位夫人都是商人,甚至是商王之女。这只是他们对周边羌人的吹嘘。商人实行族内婚,严密保护着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洁性,绝对不会将王室之女嫁给远方蛮夷。商人的姓是“子”,而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她们只是来自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而已。不过任、姒两位夫人的母国,还是比周人先进的多。在周人眼里,她们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后世史诗中充满了对她们的歌颂声,甚至称她们为“大任”、“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
两代东方新娘给周族上层带来了巨大变化。丈夫可以不懂妻子家族的语言,但母亲必然会全面影响儿子一代。东方文化随她们来到西部,最神秘、“先进”的当属甲骨占卜之术,它融合文字、占算和沟通鬼神的通灵术于一身,被商人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对卜骨纹路进行解读和运算的部分属于“八卦”。[3]到文王周昌老年时,开始痴迷于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运算技术。由此,周人和古中国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文王野心:八卦

文王周昌年幼时就继承了族长之位。实际上,他的父亲季历很可能早夭而没有当过族长。季历的妻子、周昌的母亲大任来自东方,商朝显然支持幼年周昌继任周族之长。他成年后继续从东方迎娶妻子大姒,也是沿袭祖父亶父以来投靠商朝的政策,同时保障自己的权威。[4]
1292_1264834084kEBE.jpg
208798_20150311094126849200_1.jpg
000420p84044b1844m44fw.jpg
2007221104558645.jpg
掌握甲骨占卜和八卦推算技术的,都是巫师家族,他们世代传承此职,将其作为家传绝技秘不示人。后世人传说,周文王在被商纣囚禁期间,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来历,但周昌接触和演算八卦的开端肯定更早。可以想象,当老年周昌对“八卦”发生兴趣后,肯定对占卜师软硬兼施,采用了各种手段,终于迫使他们交待出了卦象运算原理。
商、周时代,偶或有沉迷占卜之术的上层人士,但老年周昌的惊人之举,就是从中获得了背叛商朝、取而代之的启示。这显然远远超出了作为商人臣属的本分,而且背离了自祖父亶父以来的立国之本。
周昌究竟是如何推衍、论证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现存《周易》中的《彖辞》部分,据说就是文王周昌所作,其中有些语言确实显露出不臣之心,比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这类语言,已经明显超出了臣子本分,充满反逆杀机(屯、履、豫卦)。

多个卦的《彖辞》都显示,“东北丧朋、西南得朋”。东北方不利而机会在西南。商人统治中心河北,正是周人的东北方,这无疑预示着和商王决裂之机已到,需要联络西部羌人、甚至西南方深山的各族为同盟军。而后来武王灭商时,西南民族蜀、髳、微等确实参战(坤、蹇、解卦);文王《彖辞》中出现最多的,是“利涉大川”一词——从关中到商都朝歌,必须渡过黄河,习惯山居的周人不习水性,这显然是老年周昌最关心的问题(需、讼、同人、蛊、大畜、益、鼎、涣、中孚等卦)。
沉溺在卦象演算中的周昌忽视了一点:他求教的占卜师来自商人控制的东方,他们和故乡的同行有密切联系。周人老族长的不臣之心,完全有可能通过占卜师的通信网传向朝歌,而商朝首席祭司又是商王的心腹。于是,商朝军队带走了老周昌。

《史记》等文献完全没说这是一场战事。也许商军像以往征收羌族人牲一样来到周族,顺便带走了周昌。从当时的实力对比看,老周昌的造反念头实为异想天开。所有周族人,包括他的儿子们——后来的武王发、周公旦等等,显然都被这个想法吓坏了。商人军队执法般轻而易举地带走周昌,足以说明周人被震慑之深:他们根本没有追随首领、对抗商人的实力和勇气。
周昌被捉走,把所有的难题都留给了儿子们。夫人大姒为周昌生了好几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发、周旦此时已经成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朝歌向商纣王求情,祈求他宽恕周昌因老迈糊涂而产生的妄念。
《史记》记载,几个从商朝叛逃到周的臣子(闳夭、散宜生等),带着礼物到商都祈求纣王。这显然不是全部实情:见到叛臣只会增加商纣王的愤怒,何况此时周族也难以吸引到商朝的投诚者。商纣是异常聪明的人,“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周昌的儿子们不出面,他肯定不会宽恕周人(《史记·殷本纪》)。
文王诸子这次去朝歌的屈辱经历,只是在他们灭商、夺取天下之后,才被隐讳了起来。事实上,他们在朝歌经历的远不止是委屈羞辱,更是如梦魇一般的血腥惨剧。

天邑商:朝歌鬼神世界

旧史的零星记载说,周昌长子伯邑考到朝歌之后,被商纣王处死且做成了肉酱。周昌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获得释放(皇甫谧《帝王世纪》)。这确实显得过于荒唐,似乎只能流于野史。但有了今天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献,我们才知道,这种行为对于商人再也正常不过。
以往数十年里,周人一直在向商朝提供羌人俘虏。对于这些人在朝歌的命运,周人可能有一些模糊的了解,却不会有太具体的观感,因为西部并没有商人的人牲祭祀场。只有在老周昌和儿子们相继到达朝歌之后,才亲眼目睹了那些经自己之手送给商人的俘虏的下场。
00003-00004-01.jpg
448_20121025150727860341_1.jpg
20110407090642927.jpg
1809039675321274750.jpg
3135068290603602996.jpg
b1d203ea9f876df40f2ee8733594c91f_431_260.jpg
bk_125fb85f096384d44299c2a1aec8fe5b_NkgrCn.jpg
Img384769413.jpg
Img384769414.jpg
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祭,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事实上,羌人俘虏也确实常和牛、羊一起被杀死“卯”祭。【图版,甲骨文“卯羌及牛”】
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都有专门的甲骨文字。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为他们就是奉献给神灵的饮食。按照习俗,神明享用祭品时也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礼结束之后,献祭者将分享祭品。
这自然会得出一个惊悚的推论:商人,特别是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但这并非只有考古证据。历史文献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酱;另一位对纣王有异心的小国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邦君为食。
t011c3061e3fda9474e.jpg
W020090407610385746047.jpg
197168390.jpg
t01eac3f5089a67a093.jpg
按商人观念,异族的酋长、贵人是最高级的人牲,他们给这种酋长叫“方伯”,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方伯。周昌或者他的继承人,正是商人眼里的一位“羌方伯”。
但这次被“用”的为什么是伯邑考,而不是他的弟弟武王发、周公旦,或者惹出这场风波的老周昌自己?
在犹太《旧约》里的上古时代,上帝最喜欢接受长子作为祭礼。商人未必有这种礼俗,但他们确实喜欢用青壮年男子或儿童献祭,极少用老年人(对某些特定的神则用青年女子)。而且,商人习惯用占卜选择祭品,他们应当对伯邑考、周发、周旦等兄弟进行了认真考察和占算,来确定谁最适合做成肉酱。毕竟,用来祭祀的牛、羊事先也要认真检查,看它们的毛色、肥瘦,以及有没有疤痕、暗病,这种记载在《春秋》中屡见不鲜。老周昌的儿子们如何经历过这一关,他们的感受如何?旁人将永远无法得知。

无论如何,老周昌重获自由。而且,他和儿子们还有了意外收获。

首先,商纣王对他们的悔过非常满意,尤其是周昌吃下自己儿子肉的表现。这大概象征了他衷心归化于商人文明世界的姿态。纣王授予周昌“西伯”身份,让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范围的西方事务。
还有,在这次朝歌之旅中,周昌父子获得了面对面观察商人高层的机会。除了那些足以让人疯狂的血腥祭祀,他们还发现,商朝远不是他们在西陲时想象的“天邑商”——如同仙界般悬浮在天空的神圣都市。这里虽然富丽堂皇,但所有的人,从商纣王到他的兄弟子女亲人,都和周人一样普通,没有任何神圣之处。
最关键的是,商人世界并非一个团结的整体。和任何一位族长、首领一样(甚至更加严重),纣王身边充斥着心怀不满的兄弟和宗族成员,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闳夭、散宜生等向周人暗送秋波的商朝臣子,应当是在这时和周昌父子们建立联系的。周武王灭商之后扶植的傀儡、商纣之子武庚,此时肯定也对周人进行了试探拉拢,更不用说商纣那些早已心怀不满的叔伯兄弟们,比如稍后被处死的比干。在这些人看来,周族人和他们那些西方亲属羌人部族,也许是可以利用的潜在力量。如果商纣王一意孤行、不尊重这些贵族的利益,就有必要联络异族,里应外合发动政变。
商纣王和他身边的觊觎者们,都没有想到扶植周族可能带来的危险。


商人称霸中原已长达六百年,从没有外来威胁可以动摇它的统治。而且,商人一致认为,天界的上帝、诸神主宰着人间一切祸福命运。已经死去的历代商王、贵族,也都进入天界成为神灵,拥有大小不一的神力。那些神灵非常“现实”,只保佑向他们献祭的人。奉献的人牲、牛羊越多,诸神就越高兴,会保证献祭者享受人间的一切。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祭祀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如同营养师的菜单。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这肯定不是商人规模最大的祭祀。
由于商王垄断了向诸神祭祀的权力,也就独享了诸神的福佑,理所当然要征服、统治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当然,这也是为了给诸神提供更多的祭品。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商人自然成为了一个以纵欲著称的民族。向神明献祭的人和民族就可得到天佑,于是不必顾及什么道德戒律,更不必担心未来的忧患。《史记》记载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男女裸体集体淫乱等种种荒唐行为。其实,这和他敲骨看髓的故事一样,都是将整个商族的丑恶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种种酷刑、血腥的杀祭,都是商人集体而非纣王一人的娱乐方式。
他们还从上到下沉溺在酗酒恶习之中,终日少有清醒的人。纣王在位以来,来自西方的人牲数量在减少,但作为酿酒原料的粮食在不断增加(周昌怠工以后,纣王正试图在东南方开辟新的人牲来源)。
商王之下的贵族们死后成为小神,但他们也必须保佑后世商王,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子孙。在纣王之前二百多年,商王盘庚刚刚把都城迁到朝歌,他身边的贵族们大都不满。盘庚将他们召集起来训话,公然威胁说:不要以为你们死去的祖先会帮助你们,因为他们都在我先王的身边,跟着享受了我奉献的祭品,所以会优先保佑我盘庚,不会纵容你们![5]
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

据说商人早期是经营畜牧和商业的民族,所以他们把被统治的人视同牲畜,并且用生意人的思维和诸神打交道(《山海经·大荒东经》,《世本·作篇》)。商纣王觉得天下是他一人的产业,其他商人贵族也认为王位只能在商人内部传承。周人只是他们的工具而已,永远没有爬到主人位子上的可能。

太公阴谋

在周昌父子们周旋活动于朝歌时,他们也许还遇见了一位后来共同参与改写历史的人物,就是太公吕尚——后世所谓的“姜太公”。他族姓为姜,属于周人的传统盟族,羌人。
《史记》说太公吕尚是“东海上人”,在渭水边垂钓遇到文王而被重用。这种叙事模式来自《战国策》的说客故事,不足采信。更晚的野史小说《封神演义》,则有姜太公曾在朝歌城里卖面粉、当屠户的故事。在商周之际,世袭阶级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根本不会有出身平民的暴发户。太公必然出自羌人中的吕氏部族,是一位典型“羌方伯”之子。

但这并不排除太公曾有在朝歌生活的经历。《史记》中记载确凿的,是姜太公在后来周人的灭商事业里作用巨大,特别是提供了许多阴谋秘计,“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种阴谋算计,和羌人、周人在西陲山地的简单淳朴生活格格不入。只有“文明”世界才能塑造出如此阴沉工于心计的人。
那么,出身羌人上层的太公吕尚,为何有着如此复杂难以捉摸的经历,并最终和周人走到了一起?

结合周人以往为商朝所作的工作,可以推测,太公作为羌人吕氏部族的首领之子,可能是被周人俘获或者诱捕,然后作为人牲送到了朝歌。那时的太公和文王都还年轻。但某些变故使他侥幸保住了性命(比如占卜结果并不适合作祭品等),便在朝歌城内作为一名贱民生活下来,直到见到了被押解来的老周昌和追随而来的儿子们。
如此的话,老年太公和周昌在朝歌城内的再次会面,一定极富戏剧性,特别是在老周昌父子们经历了作为“羌方伯”的种种遭遇、伯邑考被“用”之后。这次相见的细节已混淆在种种传说中无法复原,但结局很清晰:这些有着同样惨痛经历的人达成共识,太公谅解了周族人以往的暴行,认可了老周昌的灭商梦想——虽然动机来自他未必理解的八卦推算。他悄悄和周昌父子们一起回到了西部,共同投身到灭商大业中。

带着在朝歌的惊悚、悲哀、新知和收获,老周昌和剩余的儿子们回到了故乡。他们离开时只有忧虑绝望,归来时却已经团结一致,带领全族投入了这桩豪赌事业:翦商。这个事业已经裹挟了包括周人在内、从东方商都到西部远山的各种政治势力,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中止,如同置身深山峡谷中的漂流之舟,或者苦撑到辽阔富饶的新家园,或者在激流乱石中撞得粉身碎骨。
这桩事业中,新加盟的太公吕尚为周人提供了极大帮助。司马迁《史记》记载,太公给文王周昌、武王周发父子策划的,都是阴谋诡计、密室之谋,大多没有记载下来。但他能给周人的教益不止于此。
和周人、羌人相比,商人的文明更加发达,分工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更高。以太公可能在朝歌城内从事过的屠宰业为例(倒不仅是来自《封神演义》的戏说,在很多早期文明中,屠夫职业确实与贱民身份密切相关),商都的这个产业早已脱离了小作坊经营阶段。屠宰完的人牲肉、骨利用很充分,不同部位、器官被分拣归类,进入下一轮生产环节。在1930年代发掘的殷墟手工工场区内,有专门加工人腿骨的作坊,经过初步拣选的成年人腿骨被捆扎在一起,等待下一步精细加工,可能是制作束头发的骨簪。在其他的商代作坊区中,还有专门用人头盖骨制作碗的遗迹。周人不会这样利用人骨,但这种分工、专门化的生产方式,则是太公能够带来的真正进步。
此外,年轻的周发(武王)还娶了太公的女儿,周公旦可能也娶了另一位姊妹。由此,周人重续了和羌人的世代婚姻,两个亲缘部族终于在灭商大业之下团结起来。

周公解梦

朝歌城的经历、长兄的惨死,显然给武王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他的后半生都无法摆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

周命维新

从朝歌返回之后,老周昌对翦商事业非常乐观。他的创意终于得到了儿子和族人的响应,他们看到了商人内部的裂痕,还获得了太公为代表的羌人同盟军。再加上卦象显示的各种预兆——目前族人们还不懂如此高深的玄机,但他们早晚会为之折服——翦商大业注定前途光明。

周昌甚至按照朝歌的排场给自己加了王位。从此,他才成了和商纣王平等的王、历史上的“周文王”。当然,这只是在周人的小范围内,悄悄瞒着商纣王的耳目。
从朝歌回来之后,文王的身体还算康健,记忆力却迅速下降。后来周人史诗说他“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其实是典型的老年痴呆症状(《诗经·大雅·文王》)。

这些已经不重要,因为他有限的时间和智力,都已投入了将八卦演算为六十四卦的工作,这也许是他解除丧子之痛的唯一方式。后世卦师们的衣食之源——《周易》由此产生。
但这对于翦商事业没有任何助益,具体工作都由儿子们进行。除了丧命商都的伯邑考,现在成年的只有周发和周旦。对于老周昌一意孤行开创的这桩事业,他们依旧视为畏途。
和庞大、发达的商王朝相比,周族力量毕竟太弱小了。周旦(周公)性情柔弱,从不敢质疑父亲的决策,但也无法胜任太多建设性工作。周发则努力担负起这桩事业,这应当是他被文王指定为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周昌父子的翦商事业,已经被古代经学家、现代历史学者讲述过无数遍。他们举族迁往更适合农业种植的平原地区,借着商纣王授予的“西伯”头衔,拉拢、团结周边羌人等部族,对不愿服从的部族、方国则进行武力征服。
周人扩张非常迅速,他们的势力甚至开始伸展到关中之外。被征服者提供了衣食资财,使周族男子得以从生计劳碌中解脱出来,组建全民皆兵的武装。周人传统的氏族、家支都被打散,青壮年在军事单位中重新编组。
在扩张过程中,周人还创立了“大学”,也叫辟雍或明堂。这个最早的大学的事业,不是学习研究文化,而是对所有周人男子进行军事训练,最基本的必修课是射箭,最先进、难度最高的则是驾驶战车作战。

在经典文献的描述中,辟雍是一座环水的高大建筑,其实就是护城河环绕的武装堡垒。周王和儿子们都居住在堡垒中。这座辟雍成为周人征服南北西东的力量之源: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从朝歌返回之后,文王周昌又活了九年。他去世后,周发即位自称武王,但仍然继续文王的纪年。按照他的解释,父亲的在天之灵依旧指导着翦商大业。

周公解梦

但武王周发始终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
朝歌城的经历,特别是长兄伯邑考的惨死,给他造成了无法愈合的精神创伤。再加上翦商事业的压力,担心失败的恐惧,使他的后半生都无法逃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
《逸周书》中以多个以“寤”为题的篇章,都记载了武王的恶梦之痛(《寤儆》《和寤》《武寤》《武儆》)。他常常辗转终夜无法入眠,黎明时分恍然睡去,却又梦到翦商之谋泄露、商纣王震怒,联络好的盟友们都不敢反抗,整个周族旋即遭受灭顶之灾:
呜呼,谋泄哉!今朕寤,有商惊予。欲与无□,则欲攻无庸,以王不足,戒乃不兴,忧其深矣!
——《逸周书·寤儆》

每次他从恐惧中醒来,都要派身边的小臣去请弟弟周公,向他讲述梦里的惨状,以及对谋商事业能否成功的忧虑。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献祭,他们肯定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试图翦商是否是逆天悖伦之举?
对于这种恶梦,周公也只能尝试用梦来缓解。他宽慰说,他们的母亲大姒曾梦到商都朝歌生满了荆棘,这就是上天降下的商人将亡之兆。虽然上帝享受了历代商王的祭祀奉献,但他不应该因为这种小小的实惠而偏袒商王。

为了使自己的解释圆满,周公一次次进行发挥和阐释:王的使命,应当是使天下所有的人生活在和平、公正之中,这就是所谓“德”。上帝应该只保佑有“德”之人,替换掉没有“德”的君王或王朝,以有德之人代替之。只要武王努力修“德”,就一定能在上帝福佑之下战胜商王(《太平御览》引《周书·程寤》,《逸周书·大开武、小开武》)。
武王从未能真心信服这种解释,恶梦一直陪伴他到成功灭商以至去世。如果真有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长兄伯邑考为什么还会惨死在朝歌?
他宁可相信实力决定一切。只有在战场上彻底消灭商朝军队,周人才能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所以武王真正信赖重用的是岳父太公。每天晚上,他都在和岳父密谋富国强兵的种种方案,拉拢周边小邦、分化商人高层的种种策略。

但密谋结束之后,他依旧会辗转反复无法入眠,朝歌人祭场的一幕幕在眼前挥之不去,惨死兄长的魂灵随时会降临他的卧室。每次从恶梦中挣扎而醒时,窗外已开始泛白,弟弟周公正守候在榻边。
周公名“旦”,字形是半轮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意为清晨。他确实是武王在每个恶梦之晨看到的第一个人。武王的侍卫亲随——“小子御”早已习惯,看到他失眠和恶梦,不待指令也会向周公求助。
于是,武王在周公的宽慰鼓励中稍稍振作,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史书没有记载,周公自己是否逃脱了噩梦的纠缠,以及他自己是否相信那些关于“德”的说教。但每个黎明前被兄长召唤的时刻,他都从容清醒如白日。周公显然已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定位:他无力承担父亲开启的正义而疯狂的事业,也无法给死去的长兄报仇。但这个使命和它带来的压力,注定要由他们兄弟二人一起承受。
他对“德”的阐释,只是作为普通人的美好愿望:他们不想无故被杀或者杀人,只渴望生活在一位圣明君王统治下的安定中。但和所有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的兄长周发必须成为那位有“德“君王。不然整个周族将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说武王的使命是成为帝王、翦商和建设人间秩序,那么他周公旦的使命,就是做这位帝王的心理辅导师,塑造和维护他的伟人形象,如此便于愿足矣。

牧野鹰扬

文王死去两年之后,武王终于集结兵力,发动了对商朝的进攻。
但是,当他们到达黄河边后,忽然又停止进军,班师撤退。第一次出征草草结束。
周人和盟友都不理解武王的想法。其实,武王曾多次和太公、周公秘密讨论:以周人现有的兵力,完全无法对抗商军,要征集更多的部族做同盟军,则势必泄露翦商之谋,这显然是一个两难的处境:
“余夙夜维商,密不显,谁和?”(《逸周书·大开武》)
在两者间权衡取舍许久之后,武王终于决心发起这个冒险之举:公开与商朝决裂,并发动一次有限的试探进攻。这是他向所有被商朝统治的部族发出的振臂一呼:已经有人率先揭竿而起,亮出你们立场的时候到了!

当独夫暴君得意之时,似乎所有人都屈服于他的淫威。但只要第一个、第二个反对者站出来,他们身后会立即涌现一支追随者大军。被血腥人祭摧残已久的部族们纷纷赶来投靠周人。沿途加入周军的“诸侯”——部族和小国,其实多数不过是新石器水平的农业聚落——多达八百个。
这些未经统一训练的乌合之众是无法作战的。所以武王及时退回了关中。他需要时间把这些新盟友们锻造成一支更大的军队。
商纣王本该用雷霆之怒来惩戒周人的叛逆,如同十二年前逮捕文王一样。但他立刻发现,哪怕在商朝内部,他的权威也在迅速下降。对他公开表示不满的高官和亲人越来越多,推翻他的阴谋正在宫廷中酝酿。他忙于扑灭朝歌城内的反对派,处死了叔父比干,关押囚禁了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商朝臣僚叛逃入周,带来了朝歌反对派们求援的呼声。
又经历了几百个不眠之夜后,周武王发动了真正的远征。西部联军沿着当年文王被捉入朝歌之路前进。

刚刚压平国内反对派的商纣王也集结起了大军,准备一举荡平周人和所有的叛逆民族。双方在朝歌城外的原野——牧野集结,即将发起决战。
这个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再造华夏文明的日子,在文王周昌被抓到朝歌的十三年之后,公元前1046年二月一日的凌晨。双方军队连夜集结备战。连绵篝火映红了旷远夜空,人和牲畜的走动喧哗声终夜不休。
严冬即将过去,淡淡晨雾飘散在原野间,枯草上凝结着闪亮霜露。当天空现出幽深的蓝色——这个武王每每从恶梦中惊醒的时刻,双方军队列阵完毕。
周人和他们的同盟军,总共四万五千人;至于商纣王集结的军队,则像树林一样多的无法计算,“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后来的说法是共有七十万人。而且新的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开来。

据说,商人内部的反对者已经约定,在两军接战之前倒戈,向纣王发起攻击。但随着两军距离越来越近,他们迟迟没有动静。或许他们也被商人自己的庞大兵力吓坏了。(部分商兵反戈一击)
周人联军列成方阵,向殷商的矛戟丛林走去。他们因为紧张而越来越拥挤,盾牌互相碰撞挤压,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重整队列。前排敌人的面貌越来越清晰,紧张气氛陡然加剧,联军将士终于再也无法挪动脚步。
一方是统治中原六百年的主人,一方世世代代为主人提供人牲祭品,这将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屠杀。弱势一方随时都会在恐惧中崩溃奔逃。
武王最后的阵前动员:
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
——《史记·周本纪》、《尚书·牧誓》

就在这短暂而沉寂的对峙之间,一小群联军战士挤出队列,向殷商军阵走去。带领这百十人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过七旬的的权术家、以老谋深算著称的太公吕尚。没人知道,他何以忽然抛弃了所有阴谋、诈术、诡计,像一介武夫般怒发冲冠直向敌阵。
也许他只想改变羌人作为人牲悬挂风干的命运,他在朝歌已经看得太多。
在后世周人的史诗中,太公在那个清晨变成了一只鹰盘旋在牧野上空。他面前的敌军阵列瞬间解体,变成了互相砍杀混战的人群。武王的部队旋即启动,三百五十辆战车冲向商纣的中军王旗之处……
当淡淡阳光穿透晨雾,洒向原野间的纵横尸骸时,六百年商王朝已经终结。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
--——《史记·周本纪》

新商人

周人和他们的同盟军开进了朝歌城。
商纣王已经在绝望中自焚而死。除了纣王亲党,所有势力都在他的倒台中获得了满足。王宫的仓库都已空空如也,据说纣王将所有宝物堆在身边点燃殉葬,但从灰烬中只寻找出几块“天智玉”。太公建议武王不要追查宝物的去向:投诚的商人显贵多是些唯利是图之辈,应当犒劳一下他们。周军继续向各地进发,征讨顽抗的商军,倒戈的商朝贵族则充当向导。
平定商朝全境不是问题,周武王和周公、太公焦虑的,是让商朝上层接受被征服的事实。之前双方的秘密联络中,商人上层只是把这次战争看做一次联合铲除商纣的权宜之举,之后的商人仍旧将保有自己的王朝。局势至此,周人显然不会承认这点。

在熟悉商人典礼的太公主持下,武王在朝歌举行了向上帝献祭的仪式,如同商人以往的所有仪式一样,被砍下的头颅是敬献给上帝的礼物,只是这次的头颅换成了烧焦的商纣王、以及他的妃嫔和亲信们,而奉献祈福者换成了周武王,十三年前的人牲伯邑考的弟弟。
之后,武王向商朝臣工训话,宣布商王朝从此被周王朝取代,享用过祭礼的上帝也转而成为周族的保护神。

武王用了商人最熟悉的交易逻辑来论证:上帝此举并非心血来潮的冲动,以往虽然是历代商王献祭,但祭品中的谷物是由周人先祖——姜嫄之子后稷培育的,所以上帝心中早已对周族青睐有加,将商人的天下转托给周人:
在商先哲王,明祀上帝,亦维我后稷之元谷,用告和、用胥饮食,肆商先哲王,维厥故,斯用显我西土!
——《逸周书·商誓》

商纣的儿子武庚被任命为新商王。几个月后,商地逐渐稳定,武王留下三位刚成年的少弟——管叔、蔡叔、霍叔等驻扎商都、监视武庚朝廷,自己带主力班师西归。
纣王的脑袋、还有他曾重用的所有臣子都被押解到了关中。武王在自己的都城镐京再次举行祭天典礼,宣告他正式平定了中土,成为上帝在人间的唯一代理人。
武王要抚慰父亲的屈辱、长兄的惨死。实际上,在向商人复仇的过程中,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商人。
这个典礼仪式也完全按照商人的惯例进行:纣王的一百名幸臣被押解到祭台下,用斧钺砍断手脚,任由他们在血水里翻滚挣扎。他们喊叫的声音越大,挣扎翻滚的越剧烈,就说明奉献给上帝的祭礼越丰盛。

还有在牧野战场上顽抗的武将、商人核心氏族的四十名族长,他们被剥光衣服,投入到沸水翻滚的大鼎中(《逸周书·世俘》)。
然后,武王身穿天子之服,在音乐声中走上祭坛,向上帝和祖先之灵汇报灭商过程。生的、熟的人牲躯体被抬上祭坛,正式奉献给上帝和周人列祖列宗。纣王和妻妾们的头颅、战争中斩获敌军的耳朵,都被堆放在巨大的柴堆之上焚烧,焦香的烟火气是上帝最喜欢的食物——这是商人的说法。
除了这些惊悚的祭品,山川天地诸神还要享用一些稍为正常的食物:宰杀了五百零四头牛奉献给上帝和周先祖;还有二千七百零一只猪、羊、狗,作为奉献给山川、土地诸小神的祭品。
按照商人的仪轨举行完所有典礼,武王周发合理合法地成为了人间的新统治者。

但他仍旧不能摆脱失眠和恶梦的困扰。
他再次巡游新占领的疆域,试图找到上帝转而福佑自己的迹象,却始终未能如愿。当武王登上西山、俯瞰朝歌城,发现自己还生活在昔日恐惧的回忆中。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灭商当年的年底终于一病不起。
当武王再次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失眠之夜后,小子御陪着周公旦出现在卧榻前。武王说起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完成的事业:
那些曾追随纣王作恶的商臣和部族,至今尚未全部铲除,随时可能发起反攻;自己的长子周诵还不到十岁,其余的尚在襁褓之中,根本无法治理新兴的王朝;除了周公之外,诸位弟弟都还年轻,只有周公能够接手治理这个新王朝。此事没有其他选择,所以连占卜都没必要了。

而且,在周公即位之后,朝歌城必须毁灭,那里是罪恶的大本营;父兄们在那里遭受的患难血泪要随之一起埋葬。武王已经为周公选好了新都城基址:在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平原上、一个小山环抱、三水汇流的盆地内。武王甚至给这座还在脑海中的新城起了名字:“度邑”,周人由尘世升入天堂的过渡之城。
以往宽慰从噩梦中惊醒的武王时,周公总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这次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跪坐在榻前俯身哭泣,任泪水打湿衣裾(《逸周书·度邑》)。
二人商谈的具体过程已经湮灭。但当武王去世时,继位的仍是少年成王,周诵。周公以叔父身份辅政,宣布了营建度邑的决定,只是改名为洛邑——他意识到了天界与人世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朝歌城中所有的居民,从贵族到工匠、贫民,都要迁徙到这座尘世新都(今洛阳市)。

周公制度

叛乱立刻在东方爆发。管、蔡、霍三兄弟质疑周公表面推让王位,实际上却掌控着朝廷实权,这种虚伪的把戏只能欺骗一个孩子。
三人是文王朝歌之难后长大的一代新人,没有当年惊弓之鸟的凄惶经历,视周人的天下为理所当然。朝歌繁华富丽,生活比周人旧地舒适得多,商王的宫阙和种种排场,正应由他们享用,怎能轻易付之一炬?他们联合新商王武庚起兵,要保住这块商人的最后天堂。
周公和关中故地的周人已经预计到了商人的反抗,但没有想到自己的青年们被东方世界同化得如此迅速。军队再次向东方开去。腐化的军队不堪一击,管叔战败身死,蔡叔、霍叔被俘,武庚逃亡到了北方戎狄之中。
b1e5c849-dbf2-48a8-8c7b-d086f85709c7epb.jpg
朝歌城被夷平为废墟。文王、伯邑考、武王和周公的所有梦魇都永远埋葬于斯。
周公开始颁布他的新政令。所有新政的出发点,就是往昔那些清晨他开导兄长的关于“德”的说法。这些说法对武王从未发挥药效,但周公如今有了全面推行它的机会。
杀人祭祀的风习被严令禁止,甚至宰杀牛羊也不能超过十二头。周公开始营建新洛阳,奠基时的祭礼只有两头牛;次日拜祭土地之神,用了牛、羊、猪各一头。
不仅如此,周公还要消灭有关朝歌的一切,自己和兄长遭受过的梦魇都要永远深埋。既然不能斩杀尽所有的殷商遗民,就只能修改他们的记忆,让他们自以为和别的民族没有任何区别。商王的甲骨档案库早已随着朝歌焚烧一尽;其他各种文献记载也被秘密审查、销毁。

周公还开始重新编纂历史。新的周公版历史说:商人和其他民族没有任何区别,他们的王朝也是禀受天命所建,历代商王和宰辅们都仁慈智慧、兢兢业业。只是末世的纣王丧心病狂,才导致了商王朝的终结。至于周族,也自然没有了为商朝充当帮凶的污点。
商人几百年的血腥暴行都归于纣王一人,他负荷着千百万人的罪恶,被涂抹成了完全丧失理性的疯子,以至孔子的学生子贡怀疑:关于商纣暴虐的很多说法都是后世人的虚构: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论语·子张》

周公五百年后的孔子就是商人后代,他和子贡等弟子们传承的,却是被周公修改过的知识。人们或许能感到,纣王恶行的传说过于虚妄,但不知道这后面隐去的事实是何等恐怖。
这正是周公的目的,他不想后人也生活在恐惧和仇恨中,虽然他和兄长已终生无法摆脱。
还有,民族的隔阂必须打破。商人的族内婚被严厉禁止,所有贵族都不得在本族内结婚,而应当与其他部族、方国的上层联姻。为了巩固新的周王朝,周公还把周人、羌人分封到新占领的东方,让他们在各地建立新诸侯国。商人也都被拆散分配到这些新邦国中,他们将和各地的土著民族通婚混血,互相同化,形成新的世袭统治阶级。
混血、统一、开放的新华夏民族由此诞生。周人、商人、羌人的划分永远成为历史。

周公继续完善着他的道德理想。他制定了种种礼节,希望让人们学会控制欲望,把社会规训得和善、节制、长幼有序。这些说教和规范形成了种种儒家经书,被统称为“周礼”。
当初激发父亲翦商灵感的八卦、六十四卦,也要重新进行阐释,消除那些野心和投机的成分。据说《周易》的《爻辞》是周公所写,它与文王名下的《彖辞》区别极大,不再鼓励任何投机和以下犯上的非分之想,全是一位君子应当如何朝乾夕惕、完成社会角色的励志说教。[6]周公兄弟们从未能理解父亲对八卦的狂热。那个冒失之举虽然最终收获巨大,但毕竟给他们的家庭和国族带来了太多磨难和风险。如果再次面临这个选择,他们恐怕没有勇气投身于斯。

商人和神灵做交易的理论,也要做彻底修改。给神灵、祖先的献祭只是表达虔诚敬意,不需要、也不允许无限丰厚。神灵不再是贪得无厌的嗜血饿鬼,而是保佑有德者、惩戒无德者的最高仲裁,维系着周公倡导的人间道德体系。
在商人的功利、血腥、残暴已然登峰造极之后,周公创建了一套全新文化:节制欲望、善待他人、克己复礼、勤勉拘谨。这就是正在形成的新华夏族的样板品格。
周公还以身作则,每次面见年少的侄子成王时,他都战战兢兢如对严父,虽然他是成王事实上的监护人。每向成王表达完自己的意见,或者听成王说出每句话,周公都要以头触地、长跪稽首许久。
至于逐渐长大的成王,和所有青年们一样,开始萌生叛逆心理,对这些繁缛礼节和道德说教渐渐不满。而且周公一直掌握大权,在反对者看来,这无疑是虚伪和言行不一的表现。据说在数年间,成王曾命令周公居住在洛阳,不得到关中朝觐。最后,可能是周公奉还大政、交出所有权力之后,他才与侄子和解,回自己封邑度过晚年。
他委实无法向侄子解释自己这种对道德的近乎病态的依赖:这是他和父亲、兄长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痛,已无从向年轻一代谈起,就像伯邑考的死因不能触及一样。
周公在归政后不久死去,埋葬在文王和武王的陵墓之旁。最后岁月里,他和侄子成王关系如何,史书完全没有记载,但从他死时的寂寥来看,侄子显然还对这位道德楷模心存芥蒂。
周公的道德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恐怕言人人殊。但他彻底埋葬商都记忆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在考古学家的铲子掘开殷墟之前是如此。

尾声

经过十几年历史记载的空白之后,35岁的周成王忽然病重弥留,命悬一线。
但他仍按照天子之仪轨,挣扎着梳洗、穿戴起最庄重的冕服,端坐到朝堂之上,对臣工们发表了临终训话。他历数祖父文王、父亲武王以来的功业和教诲,告诫太子和臣工永保勤勉,不要丧失先辈们的翦商大业。
在臣僚们看来,这番景象恍然周公重生。
显然,在独自为政之后,成王渐渐理解了叔叔的某些用心: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尚书·顾命》

临终训话结束之后,臣僚退去。成王挣扎着脱下了礼服,回到病榻上。次日,成王去世,太子康王继位。
华夏历史沿着武王和周公修改后的轨迹继续前行,直至今日。


[1] 注:周人是姬姓,自《史记》以来习惯称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等。但按周人自己的习惯,姓只能用来称呼女性,男性只能称氏,周族首领的氏就是“周”。所以如果我们尊重周人的话,只能给文王叫“周昌”,其他以此类推。
[2] 这可能是部落氏族时期的婚俗遗风,主要为了防止出现父子娶同辈近亲。
[3] 这种“八卦”运算体系起源于淮河流域,而早期商人就在那里崛起,所以八卦和甲骨占算属于商人及东方文化一系。
[4] 《竹书纪年》载季历被商王杀死。但杀死季历的未必是真正的商人,而可能是和他妻子大任类似的商人外围邦国。春秋时还多有国君、公子到妻子或母亲之国淫乱,最终激起仇杀的事件。这很可能是季历的真正死因。历史文献多对季历生平语焉不详,可能也和他死得不甚光彩有关。至于为商王所杀的说法,则可能来自周人灭商后改写的历史。
[5] 《尚书·盘庚》。按,《尚书》有今文和古文两个版本,一般认为今文版是真,古文版是后人伪造。《盘庚》篇今、古文都有,定然是真。但古文《尚书》里还有一些篇章,讲商王遵守各种德行,甚至服丧三年,今文版本中却没有。这说明后人在伪造古文《尚书》的时候,给商人加上了他们本来没有的道德观念。
[6] 现存的爻辞掺入了后人的发挥,但周公的意见仍可能包含其中。

http://www.guancha.cn/WenZhai/2016_02_19_351539_s.shtml


杀战俘祭祀那部分是合理的。但是周文吃儿子的解释不合理。
纣王要周文王和儿子必须要死一个,是要周文王的家族去一个人和纣王的老爹说话,证明自己家族忠于商王帝乙的遗言。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帝乙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帝辛。引起他的哥哥和—些元老和大臣的不满。要注意的是,商朝也有类似分封的制度,你在朝中当大官,你的儿子就在封地守土;或者是你在自己的封地享受,那么就要派你的儿子或兄弟来朝中当“人质”。
帝辛继位后,王位不稳。要求各族表忠心,各族表面上忠心,心里想什么不清楚。帝辛就说:既然你们都忠于我和我爸,就要各族派个人去阴间和我爸说一定忠心。而且最好派你们的长子去,这样将来你们也是次子继位,证明我不是长子也能继位是合法合理的。
老姜就没法,只好把自己儿子活剐了。
老姬也没法,只好把自己儿子活煮了。
比干说自己不让儿子去,要自己亲自去向帝乙表忠心。
但是老姜和老姬已下定决定心,此仇不报,山崩地裂。打不过帝辛怎么办,就让老姜家的小部队当诱饵,吸引帝辛的部队去山东,陕西的老姬家好找机会与帝辛决战。
事未成而,老姬就挂了。老姜怕周武王忘了父志,亲自来帮助、督促周武王起兵。
谁知武王第一次出发,帝辛亲自带队去山东去了。武王只好回家。
武王第二次出发前,帝辛呆在河南没有亲征,已经用不着亲征了,因为老姜的老家就快要被灭光了。老姜督促武王出兵,武王有点犹豫,你们上一代的事不要大家一定做绝吧。老姜说,你爸死的时候交待过,此仇一定要报,你忘了?武王说,不敢忘。老姜又说,这样吧,打的时间我这把老骨头冲前面,你在我后面,行了吧。武王没话说了,出兵。
武王做一个木头的老爸,扛起,走。

这充分说明了“传长传嫡”这个祖训的重要性,一旦”传德传能”霍乱无穷,甚至灭国换朝代。后来的刘表传次子刘琮被灭就是后继案例。曹操也差点”废长立幼”,幸好被大臣劝住了。

杀战俘祭祀那部分是合理的。但是周文吃儿子的解释不合理。
纣王要周文王和儿子必须要死一个,是要周文王的家族去一个人和纣王的老爹说话,证明自己家族忠于商王帝乙的遗言。
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帝乙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帝辛。引起他的哥哥和—些元老和大臣的不满。要注意的是,商朝也有类似分封的制度,你在朝中当大官,你的儿子就在封地守土;或者是你在自己的封地享受,那么就要派你的儿子或兄弟来朝中当“人质”。
帝辛继位后,王位不稳。要求各族表忠心,各族表面上忠心,心里想什么不清楚。帝辛就说:既然你们都忠于我和我爸,就要各族派个人去阴间和我爸说一定忠心。而且最好派你们的长子去,这样将来你们也是次子继位,证明我不是长子也能继位是合法合理的。
老姜就没法,只好把自己儿子活剐了。
老姬也没法,只好把自己儿子活煮了。
比干说自己不让儿子去,要自己亲自去向帝乙表忠心。
但是老姜和老姬已下定决定心,此仇不报,山崩地裂。打不过帝辛怎么办,就让老姜家的小部队当诱饵,吸引帝辛的部队去山东,陕西的老姬家好找机会与帝辛决战。
事未成而,老姬就挂了。老姜怕周武王忘了父志,亲自来帮助、督促周武王起兵。
谁知武王第一次出发,帝辛亲自带队去山东去了。武王只好回家。
武王第二次出发前,帝辛呆在河南没有亲征,已经用不着亲征了,因为老姜的老家就快要被灭光了。老姜督促武王出兵,武王有点犹豫,你们上一代的事不要大家一定做绝吧。老姜说,你爸死的时候交待过,此仇一定要报,你忘了?武王说,不敢忘。老姜又说,这样吧,打的时间我这把老骨头冲前面,你在我后面,行了吧。武王没话说了,出兵。
武王做一个木头的老爸,扛起,走。

这充分说明了“传长传嫡”这个祖训的重要性,一旦”传德传能”霍乱无穷,甚至灭国换朝代。后来的刘表传次子刘琮被灭就是后继案例。曹操也差点”废长立幼”,幸好被大臣劝住了。
一直有个问题,周破朝歌之后,那支正在与东夷作战的商军主力去了哪里?是归附了武庚、自立为国还是溃散了?
全文读毕,虽有一些推测和想像的成份,而且有的资料引述明显不对,但不失为对中华文化如何兴起的有趣思考,而且,作者可能是倾向于商人外来说的。

夏的概念,乃是由商末周初的周人为了伐商灭商而发明出来的。

周人自西土崛起,最初历任领导人的努力乃是——全盘商化《大戴礼记》有一篇名“武王践阼”,何意呢?“阼”,就是台阶。更准确一点地说,是古代王位东边的台阶。夏商周三代的宫殿没有后世那么奢华,王者所居之宫殿,也不过是比地面稍高几个台阶,而这台阶还往往是土台阶。践阼意思,自然指的是周武王姬发主政之后,开始正式在宫殿办公。

姬发、姜尚这一君臣问对中所称引之丹书,当是商人整理上古黄帝王朝时代之治国经验而汇总的典册。这部《丹书》见于《竹书纪年》、《大戴礼记》,具体内容今已不可考。黄帝作为中国人上溯历史之源头,自然的,最初的一切的学术皆依附于名下。不仅仅涵盖了文字、历法、制度,便是连医学、数学、音乐等学科也不能自外。

于是早在商代,即已经隐现黄帝学派。商初伊尹、商末太公、辛甲、鬻熊都是黄帝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关尹、老聃、老莱子、文子、环渊、列子、太史儋、申不害、田骈、慎到、尹文子、鶡冠子等都是黄帝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诸子学派纷杂,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医家、杂家、兵家、农家等等,其实论起共同的知识背景,即是“黄帝”。

要而言之,上古夏商周三代之学,乃是以黄帝之学为中心,黄帝学派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学派。[3]是以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即称“百家言黄帝”,黄帝为“学者所共术”。自然,这一诸子口中之“黄帝”,乃是后人想象之“黄帝”, 黄帝学派可谓是中国彼时两千年以降几百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黄帝之学,既为华夏河洛文化之正统,则显然成为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界线。

正如先秦之后的中国人,视抗拒儒家文化的周边国家和民族为野蛮人一样。回到商周易代这一大历史背景下,周人一直以来就被商人视为野蛮人,最大的原因,自然是周人乃是西方游牧民族出身,一直以本民族的西戎文化抗拒中原文化。丹书受戒,意味着姬发全面接受了黄帝学派之学说,这等于发出一个至为强烈的国际外交信号,那就是周人自愿被和平演变,认同了华夏河洛文明为普世价值。如果非要将这一大历史事件定个名目,不妨名之为“全盘商化”。

自然,三千年后阅读历史的我们可以断言,先周文化发展到姬发这一代,“全盘商化”乃是趋时而动,顺势而成。这样的说法,就难免抹杀了自季历以降,历任周国最高首脑的努力了。一个野蛮民族以另外一个文明民族文化为师,说起来好听,实际上操作起来确实风险万状。因为,执政者首先得说服自己国民——我们的民族是野蛮的。这完全和任何一个民族天然是自豪感相抵触。姬发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一代又一代周人发展的那么好,现在如日中天,和商文化八竿子打不着,他自他,我自我,何必学习。再则,商文化中难道没有缺点么,现在的商王朝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天下共主之位行将不保,有如夕阳参照。

本民族文化尚且学不过来,学他?这一个反对的理由,正如今天反对“全盘西化”者所持论的一般,中国文明都存在四千年了,现在更是中国崛起了,还学劳什子西方文明。更有持论者以为:西方文明目前深陷于债务危机,曾经的国际霸主美国地位已然动摇,中国文明才是我们汲取不尽的源泉和根本。现在应该的做恰恰是提倡儒家文化,抵制西方文明。其实这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坚持本民族本国文化,并不意味着一定得排斥外来文化。同样的,认同外来文化,也不一定非得放弃本民族本国文化。

这不是今天现代人才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否“全盘商化”,学还是不学,这时候,是个问题,而且还是个大问题了。姬发可是说幸运的,因为“全盘商化”最困难的阶段,对于周人来说,已经过去了。因为姬昌执政五十年,几乎可以说“全盘商化”的五十年。

在姬昌主政期间,姬昌不仅仅本人苦学易经等中原文化之典籍,还和商王朝一样,兴建大学、推行养老制度、积极招纳中原人才,就是老婆,也非商王朝贵族之女不娶。“全盘商化”由来已非一日,也正是因为“全盘商化”带来的成就大家有眼睛就看的见,有耳朵就听到的,实为姬昌执政期间最为明晰的政治成果。

换言之,丹书受戒,即是姬发告诉周国臣民告诉商王朝,他愿意不打折扣的执行姬昌临终之遗嘱。一句话——将“全盘商化”进行到底,姬发乃是宣告——我父亲主持的“全盘商化”,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继续下定决心、鼓足勇气,毫不动摇、永不停顿推进“全盘商化”,坚持“全盘商化”不动摇,不“全盘商化”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姬发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日夜补课,补文化课。他让姜尚将《丹书》里头的内容,挑出警句铭言一一放在自己耳目所及的地方。在姬发的内心深处,真的是如此认为的。对他而言,这已经不重要了,他深知的乃是,他现在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姬昌遗嘱的坚定执行者。他执行的越坚定,他的权力就越巩固,坚定执行姬昌的“全面商化”政策,所有反对他的人,就找不到口实,他就立于不败之地。姬发这一策略,在他身死之后,也为乃弟周公姬旦学了去,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姬发继承了乃父之遗志全面商化,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就只会依样画葫芦而毫无创见。正如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两者却有不同,前者乃是毛泽东思想,后者则名之为邓小平理论。姬发推行的“全盘商化”有一点就是高扬“夏”这一概念。夏就是夏王朝。

按照传统历史学家观念,夏商周三代乃是继承关系,不论从政统还是道统而言。然而,姬发却发现,如果要灭商的话,“全盘商化”也是一大障碍。一旦学习了商文化、羡慕了商文化,往往周人的心理就会自我趋同为商人了,进而为商人代言,如果日后攻打商王朝,这些人即会成为阻力。怎么办呢?姬发重新定义了本民族的历史,指出周人之所以为周人,之所以为日渐壮大之主因,乃在于周人从文化源头从根本上从骨子里头就一直是“夏人”。这种重写民族史的冲动,往往在于一个小国突然暴发崛起为大国之时发生。

以近现代史而论,日本即是。日本在民治维新之前乃是一个天皇被架空、诸多大名弄权的分裂之国。而在明治维新之后,要想重新成就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模式”的国度,就得“王政复古”。而要想“王政复古”,就得宣扬天皇 “万世一系”,而实际上在公元7世纪之前的日本,根本没有天皇这种说法。

周人自定居西土岐山周原以来,固然自古公亶父主政时代就放弃了本民族戎狄的习俗,开始了商化之进程,然一直到周文王姬昌主政时代,也从未自认为本民族乃是“夏人”。而只有到了周武王姬发主政之后,才开始自上而下宣扬本民族乃是“夏人”。这其中,幕后操盘的恐怕乃是姬发的弟弟周公姬旦。[4]姬旦重写了周人始祖后稷的历史,定义后稷乃是黄帝王朝君主帝舜的臣下,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5]也即是说,后稷和夏王朝创业之君帝禹都曾经为一殿之臣。

(详见《族天下》一书)《逸周书》有一篇《商誓解》乃是姬发灭商之后对商王朝旧臣百姓的训话——从前,我周人之先祖后稷顺应天命,成功地播种百谷,赶上了大禹的功绩。凡是天下的民众,没有不用先祖后稷的嘉谷去祭祀、去食用。商朝的先哲王祭祀上帝、祭祀社稷宗庙,也只用我们后稷的嘉谷以求民和,并用以食用。[6]

当然,周人谈及久远夏王朝历史,并不认为是本国史,周人还没有那么臭不要脸,自认为帝禹的子孙。毕竟周人以姬姓名扬天下有几百年,如果贸然自认为是姒姓,极不可取。要特别注意一点的乃是历史上的夏王朝,和周人口中自认为的“夏人”,并不是一个概念。当周人谈及历史上的夏王朝,会在夏的前头加个有字,是为“有夏”。[7]

以和自认为本民族是“夏”人的“夏”做区别。正如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国号为“汉”的王朝,刘邦所开创西汉王朝功业是那么恢弘,是以后世很多开国君主愿意用这个国号。东汉、蜀汉乃是刘氏宗亲,前后相继,犹有可说,至于后汉、南汉、北汉等王朝的开创,上距西汉王朝有五六百年,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了。当然,这八竿子打不着,并不妨碍这些政权的开国君主自认为刘邦的子孙。

但是如果我们就此认为他们治下的臣民,全是西汉王朝国民的后裔,就是胡说了。同样的,周人自认为是夏人,并不是说他们就是夏王朝国民的后裔。这里先解说一下夏王朝的夏。根据《帝王世纪》记载——帝禹最初受封为夏伯,其封地在于《禹贡》里头的豫州的外方山[8]之南面……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阳翟。[9]

虽然《帝王本纪》很有些记载靠不住,不过这一个说法却是从《史记》、《汉书》上来的,应该是比较准确的。[10]这个秦汉魏晋时代的阳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市。阳翟最初之得名,乃是因为这里出产翟鸟而闻名天下。翟,就是长尾巴的山雉。[11]山雉就是山鸡,这种动物的适应性广,抗寒,耐粗 生活环境从平原到山区,从河流到峡谷,栖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陆地各种生态环境中。繁殖季节以雄雉鸡为核心,组成相对稳定的繁殖群,独处一地活动,其他雄雉群不能侵入,否则开展强烈争斗。至于阳之一字,则是明亮之意。

翟鸟之名,上面再加个阳字,说明此地出产的翟鸟羽毛鲜艳漂亮。由于夏后氏是那么的喜欢本地出产之翟鸟,很可能形成了一种欣赏翟鸟的独特美学。进而呢,也会关注外地出产的翟鸟,并比较之。因此在夏王朝创业之君帝禹统治期间,他在制定各地的贡赋清单中,还特意指定徐州这一地界一定要进贡翟鸟,并且这个翟鸟还被名之为夏翟。[12]实际上,在上古文献里头,翟鸟往往被直呼为夏。[13]也就是说夏后氏之夏,本义指的的乃是翟鸟生养之地。那么随着夏王朝之兴起,他的统治时间又是那么的长,前后接近五百年,是中国成文史的源头,因此夏王朝的这个夏,影响就很大了。而这个夏字的含义也自然的延伸开了。到了后世,夏就变成了伟大、壮大的代称。

[14]16、华夏民族姬旦认为,后稷和夏人的关系,不仅仅是历史上关系、文化上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地理上的关系。姬旦要证明的不仅仅是原初的周人和夏人有关系。还要证明现在的周人和夏人也有关系。现在的周人已经独霸西土了,而整个西土,乃由多个民族构成。固然这多个民族的主体民族乃是姬周,姬发既然继承了老爸的事业也成了西伯,就要把西土的多个民族拧成一个民族。

正如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是没有。五十六个民族固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然而更要以中华民族这个新概念来构建出一个中国人的“想象共同体”。在“中华民族”这个想象共同体里头,只要拥有中国国籍之公民即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所以,周人自认为是夏人的努力,其实等于是将几代人以来早该做的民族融合工作提上日程。

太过于强调姬周民族乃是周国主体民族,显然不利于团结。只有重新发明一个新的概念“夏人”,才能将季历主政时代以来不断扩展的周国疆域上所有的周国人联合起来。周人口中的这个“夏”地理涵盖并非是旧日夏王朝之疆域,而是相传大禹治水过程中所勘定之《禹贡》九州中的古雍州——第九大州则是黑水到西河[15]之间的雍州:弱水[16]疏通之后,导向西方。泾河流入渭河之后,两条河水最终汇合一处。漆水、沮水[17]已经会合洛水流入黄河。沣水也向北流同渭河会合。

荆山[18]、岐山[19]被治理以后,终南山[20]、惇物山[21]一直到鸟鼠山[22]也都得到了治理。平原和低洼之地都取得了治理之成效,甚至于猪野泽[23]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一带,老百姓又可以居住了,经“分北三苗”之国策被安置到这里三苗之人,也安定下来,开始美好的新生活了。这里的土壤是黄色的,这里的田是第一等,赋税是第六等。这里的贡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宝。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24]附近的黄河,到达龙门、西河(黄河西岸)。所有运送贡品的船只都汇合在渭水北岸。

此外,该州尚有定居在昆仑、析支[25]、渠搜三座山下的西戎各族,他们都安定顺从了再度中兴的黄帝王朝,其进贡之贡品乃是毛织品。[26]当然,日后周人统一天下之后,又将这个“夏”的概念再次拓展,又延伸出一大堆诸如“方夏”“华夏”“东夏”“区夏”的称谓。比如日后姬发灭商伐纣胜利,对列国诸侯发表文告,即《尚书》的《武成》篇,即连用了“方夏”和“华夏”两词。我先父文王姬昌,大建丰功伟业,迎合天命,安抚了“方夏”。……我本人已得天下拥戴,只好服从上帝意志,遏制商纣王乱政。

中原之“华夏”大地和周边少数民族,无不跟我同心同德,为的是替天行道。[27]此处的“方夏”、“华夏”, 皆指夏王朝之禹域九州,亦即中国。这是姬周王室对夏王朝疆域的确认和继承的明证。“东夏”和“区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周成王时代三监之乱后,周公姬旦为了安抚商遗民,命令微子启代替武庚为商之后裔,封他于宋国,以奉行成汤的祭祀。

史官记录成王封微子的诰命,叫做《微子之命》。这篇文章里头,就将微子治下的宋国名之为“东夏”。——“你履行成汤的治道,……上帝对这种美德很欣喜。下民对你敬爱和睦,因此立你为上公,治理这块东夏地区。[28]“区夏“一词同样出自于《尚书》,在《康诰》一文。这篇文章的背景乃是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同母弟姬封于卫国。此卫国居于黄河与淇水之间,国都即是商王朝时代的国都朝歌,此地夏王朝时代属豫州之地;康叔封卫,乃是周公的一大战略部署,要其苦心经营,变殷墟之地为西周之屏藩,此之谓“肇造我区夏”,以修我西土。

“区夏”者,华夏之中心区域也。类似于今天所谓的“京津之地”。说了那么多“夏”,就当知,周武王姬发此时口中之“夏”,指的是占雍州(今陕西)之地。雍州拥有肥沃的黄土高原,宜于稼穑,是禹辟九州中最富庶之区,是古代农业生产最发达之地,又有西北雄厚的马资源。周人之得天下和日后之秦人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这块得天独厚的根据地。有了夏人这一开放性的民族概念,足以将所有周国臣民往一个篮子里头装。更在日后,灭商之后,将所有的商遗民都纳入了。毕竟,夏人远在商人、周人崛起之前,即已经主宰了中原河洛之地。如此一来,夏人既可以是周人,也是商人了。

一个民族灭掉另一个民族很困难。一个小民族灭掉一个大民族更困难,以小并大之后要将之融为一体,那就难上加难了。而周武王姬发重新发现了“夏”人这一概念,以涵盖商周两大民族,使得日后民族矛盾得以缓解,为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像周武王姬发这样能够化解民族世代之血仇的开放性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勉强言之,大体后世之满清王朝提出的“满汉一家”、“满蒙一体”差可比拟。然而满清王朝的民族融合政策说到底,还是满是满,汉是汉,蒙是蒙,日后晚清之所以崩溃,很大程度上,即是因为满族人从来都被主体民族汉族人视之为外来人。

从这点而言,满人的民族政策,显然远不如周人发明这个“华夏”,最终华夏一名,沿革至于今,遂成了中国之别称。


[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卷三十六《学记》〔郑氏曰:严,尊敬也。诏于天下,无北面,尊师重道,不使处臣位也。武王践阼,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皇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王齐三日,端冕,师尚父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生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皇氏侃曰:王在宾位,师尚父在主位,此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则师东面,弟子西面也。辅氏广曰:严师为难,言尽严师之道为难,非心悦诚服,致敬尽礼,如七十子之于孔子不可也。师所以传道,师严然后道尊,道未尝不尊也,因其尊而尊之,则在乎人之严师也。师严道尊,然后民皆兴起于学。)
[2]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太子嗜鲍鱼,而太公弗与,太公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新书·礼》
[3] 目前所能知道的黄帝学派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先秦黄帝书包括道家《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阴阳家《黄帝泰素》二十篇;小说家《黄帝说》四十篇;兵阴阳《黄帝》十六篇;天文《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历谱《黄帝五家历》三十三卷、《颛顼历》二十一卷、《颛顼五星历》十四卷;五行《黄帝阴阳》二十五卷、《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医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等。此外尚有《三坟》、《归藏》、《丹书》、上博楚简《三德》、《阴符经》以及诸子书中的黄帝语等。
[4] 关于姬旦重写民族史的嫌疑,详见前文。
[5]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史记·周本纪》
[6]王曰:在昔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绩,凡在天下之庶民,罔不维后稷之元谷用蒸享。在商先誓王明祀上帝□□□□亦维我后稷之元谷用告和用胥饮食。——《逸周书·商誓解第四十三》
[7]相古先民有夏……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丕若有夏历年。——《尚书·召诰》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 《尚书·多士》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乃大降罚,崇乱有夏……亦惟有夏之民,叨惯日钦,劓割夏邑……刑殄有夏……非天庸释有夏。——《尚书·多方》——以上之 “有夏”,皆指早已覆灭之夏王朝。
[8] 崇山古称外方山。
[9]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帝王世纪》
[10] 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史记·货殖列传》,《史记集解》对此条的注释引“徐广曰:禹居阳翟。而《汉书·地理志》的颍川郡阳翟条下班固自注云,夏禹国。看来,帝禹最初进入黄帝王朝,夏后氏之族居地便是在此。
[11]翟,山雉尾長者。——《说文解字》
[12] “羽畎夏翟”——《尚书·禹贡》注:“夏翟,翟,雉名,具五色中旌旄之饰。”
[13]  “秋染夏”——《周礼·天官》贾公彦疏:“秋染夏者,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舞夏,天子八佾……”——《谷梁传·隐公五年》范宁注:“夏谓大也,大谓大雉,翟雉”。
[14] 《尔雅 ·释古》:“夏,大也”。《方言 ·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尚书 ·舜典》“蛮夷猾夏”。孔颖达疏!“夏,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段云裁 《说文解字注》:“夏为中国之人,引申之义为大”。
[15]冀州西边的黄河。
[16]又叫张掖河。西流入居延海。
[17]即洛水,漆沮流入洛水,所以洛水又叫漆沮。
[18]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与湖北的荆山不同。
[19]今陕西岐山 县东北。
[20]今称秦岭。
[21] 太白山。
[22]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
[23]在今甘肃民勤县。
[24]在今青海西宁西南。
[25]山名,在今青海西宁西南。
[26]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尚书·禹贡》
[27]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尚书·武成
》[28]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尚书·微子之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98156?sort=created
周的最大贡献就是破除了迷信,商的宗教文化与美洲的印第安人似乎有点联系,木有发展前途的。
周的最大贡献就是破除了迷信,商的宗教文化与美洲的印第安人似乎有点联系,木有发展前途的。

ertert 发表于 2016-2-25 16:06
杀战俘祭祀那部分是合理的。但是周文吃儿子的解释不合理。
纣王要周文王和儿子必须要死一个,是要周文王的 ...


李渊倒是想传长,出了个玄武门之变
重八倒是想传嫡,出了个靖难之役
有清一代只有一次是嫡长子继位的,也没怎么样
ertert 发表于 2016-2-25 16:06
杀战俘祭祀那部分是合理的。但是周文吃儿子的解释不合理。
纣王要周文王和儿子必须要死一个,是要周文王的 ...


李渊倒是想传长,出了个玄武门之变
重八倒是想传嫡,出了个靖难之役
有清一代只有一次是嫡长子继位的,也没怎么样
李渊倒是想传长,出了个玄武门之变
重八倒是想传嫡,出了个靖难之役
有清一代只有一次是嫡长子继位的 ...
李渊是立了太子,还没传吧。儿子在老爸还活着时就逼宫。
考古证明,商朝之前确实存在不止一个有大范围影响力的王朝。

短时间迅速扩撒北方的龙山文化,一个没啥农业却大搞宗教祭祀、礼器比商周还复杂的陶寺,更不用提二里头等等。

说周人虚构了一个夏朝,是主观的武断。
ertert 发表于 2016-2-26 07:36
李渊是立了太子,还没传吧。儿子在老爸还活着时就逼宫。
立太子就是想传啊
考古证明,商朝之前确实存在不止一个有大范围影响力的王朝。

短时间迅速扩撒北方的龙山文化,一个没啥农 ...
龙山之前北方还有几个文化,结果短时间内龙山文化突然统一北方,很难想像是自然形成的,但是据此判断夏朝的存在又太武断,毕竟中央王朝的形成需要诸多因素,不然也就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罢了。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6-2-26 12:27
龙山之前北方还有几个文化,结果短时间内龙山文化突然统一北方,很难想像是自然形成的,但是据此判断夏朝 ...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夏商周都可以算作一种变相的部落联盟。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夏商周都可以算作一种变相的部落联盟。
至少商周还是有足够的权威。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6-2-26 13:16
至少商周还是有足够的权威。


陶寺的权威不差,至少肯定的是,陶寺垄断了向上天祭祀的权利。

和商代也只差三四百年了。礼乐祭祀制度的复杂程度,还在商朝之上。商周的礼乐,乃至二里头的礼乐之器,都是陶寺的简化版。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6-2-26 13:16
至少商周还是有足够的权威。


陶寺的权威不差,至少肯定的是,陶寺垄断了向上天祭祀的权利。

和商代也只差三四百年了。礼乐祭祀制度的复杂程度,还在商朝之上。商周的礼乐,乃至二里头的礼乐之器,都是陶寺的简化版。

周人的马拉战车和青铜武器技术是来自西方,可能由北部草原地区传入,而不是来自商,商有原始的马拉车,但形制上不适合作战,应当是贵族代步的工具

周在军事科技上实际强于商
周的马是秦提供的,周的兵器是楚提供的。
所以战后秦、楚得到分封,就这么简单。


周的马是秦提供的,周的兵器是楚提供的。
所以战后秦、楚得到分封,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所谓的秦和楚获得的分封只不过把你以前占的地再确认一次,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所以是吃了亏。

周的马是秦提供的,周的兵器是楚提供的。
所以战后秦、楚得到分封,就这么简单。
实际上所谓的秦和楚获得的分封只不过把你以前占的地再确认一次,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土地,所以是吃了亏。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6-2-26 15:11
周人的马拉战车和青铜武器技术是来自西方,可能由北部草原地区传入,而不是来自商,商有原始的马拉车,但形 ...
周人的马拉战车和青铜武器技术是来自西方或者北部草原,有什么可信的考古证据吗?
十五从军征 发表于 2016-2-26 16:37
周人的马拉战车和青铜武器技术是来自西方或者北部草原,有什么可信的考古证据吗?
全世界的马拉战车技术都源于中亚草原到黑海一带,在这个地方人类最早驯化马匹,马拉车发明之后诞生了最早的游牧民族,然后把马拉车以及马拉战车技术传播到整个亚欧大陆

商代晚期也有马拉车出土,但是太矮太窄,明显不是战车,而且随车出土的兵器也多为短兵器,推断应该是贵族代步工具,到达战场后下车步战,而同时期周的战车明显成熟高大,属于真正的马拉战车,随车出土兵器也以长柄戈矛为主,可见在商周交替之际,商在战车技术上还不如周,那显然周的马拉战车不是来自商,而牧野之战记载也很明确指向周人的战车威力相当可观

周比商更靠西,那么接触到中亚传播来的马拉战车技术也会更早,更深入,周包括商的类似马拉战车的形象在中亚和整个北部草原地区都有发现,阿尔泰山,阴山,贺兰山地区都有(还出土过很多后世出现在周时期的武器,头盔等等),范围再扩大一些,整个亚洲草原比如高加索,蒙古地区,也都有类似的岩画出土,苏联甚至在亚美尼亚出土过跟殷墟几乎一模一样的马车,而比殷墟要早差不多400年

所以基本上,商周马拉战车技术是通过北方游牧民族从中亚逐步传入的,而周比商要更早更深入的接受
全世界的马拉战车技术都源于中亚草原到黑海一带,在这个地方人类最早驯化马匹,马拉车发明之后诞生了最早 ...
你这第一句话就让人很生疑,怎么个全世界法?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6-2-26 13:14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夏商周都可以算作一种变相的部落联盟。
中世纪的那些西欧君主也差不多。国王,主教,大把的贵族势力。还有后来的选帝侯。
ertert 发表于 2016-2-26 18:10
你这第一句话就让人很生疑,怎么个全世界法?
这个说法至今只是假说之一,当中存在考古缺环。
虽然在马拉战车和青铜器制造技术上中华是古代世界的翘楚,但其溯源还是存在欧亚大草原交流的可能性。
另外,在西方列强近代考古的技术问题上还存在重新测年的问题,有可能会有颠覆性的解读。
18世纪后期开始的圣经考古学,还有建基于此上的西方近代考古学,大量所谓主流假说被政治性包装成为定论,服务于西方中心论,掩盖和破坏了大量古代遗址的真实面貌,其流毒至今肆虐不止。
好资料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6-2-26 18:07
全世界的马拉战车技术都源于中亚草原到黑海一带,在这个地方人类最早驯化马匹,马拉车发明之后诞生了最早 ...
马拉战车技术有没有一个严密的从中亚到黑海这一带向外扩散的考古证据链?
阿尔泰山,阴山,贺兰山、蒙古地区的岩画有图片吗?
亚美尼亚的马车和殷墟马车有图片吗?

十五从军征 发表于 2016-2-26 21:15
马拉战车技术有没有一个严密的从中亚到黑海这一带向外扩散的考古证据链?
阿尔泰山,阴山,贺兰山、蒙古 ...


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 - - 中华文明之旅

引言
人类的动力
龙马精神——野马与驯化马
不待扬鞭自奋蹄——野马训化之谜
天马行空——家马的传播
文明之道
文明的结晶——板轮车的发明
草原恩典——轮辐马车的出现
车轮滚滚——轮辐式马拉战车的传播
历史的改观——战车的意义
战争与礼仪
天降奇兵——轮辐式马拉战车在中国的出现
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战车的结构
贵族的战争——考古所见商周的军事技战
聚焦礼仪——战车在祭祀、礼仪活动中的功能
千乘之国
春秋不义战——礼崩乐坏群雄争霸
战争机器的膨胀——车战的兴盛
师夷长技——战车的衰落和骑兵的兴起
帝国荣光
置之死地而后生——秦族、秦国和秦帝国
光辉岁月——秦始皇陵中的军队
惊世发现——秦始皇陵中的铜车马

中国商代马拉战车来源之争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双轮辐式战车几乎是突然从地下冒出的。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已经找到了一些车子残迹,们还不能准确地乔清楚车子的全貌。因为木质的车子腐朽后,仅仪在黄十中保留着木头的痕迹。

剥剔车子的木痕是一项较难掌掘的田野考古技术,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发现木痕后则需要极为认真的、细致的工作,稍不注意,就会把木痕破坏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著名考古学家夏鼎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门先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成功地剥剔了战国时代的车子。根据木痕弄痕升清楚了它们的形状和细部尺寸,还作了初步的复原。

有经验之后,发掘出了一系列商代晚期的车子,而且知道商代贵族陪葬的车马坑大多位于主墓的西南方。令人惊讶的是商代晚期的战车结构工艺复杂, 十分完善,没有发现原始阶段的乍。在古代,这种材料多样、结构复杂、需要不同上种合作、经过很多下艺流程的机械是不呵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一开始国外学者异口同声地宣称中国的战车是从西方传入的,更有甚者,说中国商代统治者是老外!

长期半殖民,半封建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西来说”很反感,本来瑞興学者安特生已经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神经了,他通过研究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是从西方传人的(后来他自己部承认错了)。这下好,老老祖宗的事刚完,老祖宗又出问题了,这还了得! 中国文献上明明记载了奚仲造车和夏代使用战车的历史,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考古学家削尖脑袋想在中国找出它的原始阶段。可是找来找去,早于殷墟的地层就是没有车,只有文献的证据,而这些文献记载经过古史辩一番折腾,有些又是可疑而不可靠的!

商代早期用车的新发现
1996年,考古前线终十传来喜报,在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的一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底层路土面靠近城墙的部位发现了两道东西向顺城墙并行的车辙遗迹。已经发掘的车辙长14米,轨距只有120厘米左右。北车辙距离城墙约20-30厘米。车辙痕迹呈凹槽状,口部一般宽约20厘米左右,深约3-5厘米。发掘者认为,车辙肯定是由双轮车碾压所致。车辙之间的路土面布满小规则的小坑,可能是长期被驾车的动物踩踏所致。

此外,在郑州紫荆山铸铜遗址中发现制造车害所用的陶范,在偃师商城也曾发掘出一件青铜质地的车軎,个体较小。偃师商城约为公元16世纪左右,这个时间,比西


45b92d2eb9389b50738e1a928035e5dde6116e61.jpg
f469a38b87d6277f5290d6f82d381f30eb24fcdd.jpg
ee7efffaaf51f3defc385ca491eef01f382979d4.jpg
a1730cf41bd5ad6e5637832a84cb39dbb4fd3c88.jpg
18080e338744ebf81f929cffdcf9d72a6259a7f3.jpg
0c566509c93d70cf437551cdfddcd100b8a12bcf.jpg

东西方战车数据比较
7f9bd5ca7bcb0a46055d6df96e63f6246a60af58 (1).jpg


欧洲人做的古代战车扩散年代
95a579899e510fb3889fa9f9d933c895d0430c46.jpg
十五从军征 发表于 2016-2-26 21:15
马拉战车技术有没有一个严密的从中亚到黑海这一带向外扩散的考古证据链?
阿尔泰山,阴山,贺兰山、蒙古 ...


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 - - 中华文明之旅

引言
人类的动力
龙马精神——野马与驯化马
不待扬鞭自奋蹄——野马训化之谜
天马行空——家马的传播
文明之道
文明的结晶——板轮车的发明
草原恩典——轮辐马车的出现
车轮滚滚——轮辐式马拉战车的传播
历史的改观——战车的意义
战争与礼仪
天降奇兵——轮辐式马拉战车在中国的出现
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战车的结构
贵族的战争——考古所见商周的军事技战
聚焦礼仪——战车在祭祀、礼仪活动中的功能
千乘之国
春秋不义战——礼崩乐坏群雄争霸
战争机器的膨胀——车战的兴盛
师夷长技——战车的衰落和骑兵的兴起
帝国荣光
置之死地而后生——秦族、秦国和秦帝国
光辉岁月——秦始皇陵中的军队
惊世发现——秦始皇陵中的铜车马

中国商代马拉战车来源之争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的双轮辐式战车几乎是突然从地下冒出的。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已经找到了一些车子残迹,们还不能准确地乔清楚车子的全貌。因为木质的车子腐朽后,仅仪在黄十中保留着木头的痕迹。

剥剔车子的木痕是一项较难掌掘的田野考古技术,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发现木痕后则需要极为认真的、细致的工作,稍不注意,就会把木痕破坏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著名考古学家夏鼎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门先在河南辉县琉璃阁成功地剥剔了战国时代的车子。根据木痕弄痕升清楚了它们的形状和细部尺寸,还作了初步的复原。

有经验之后,发掘出了一系列商代晚期的车子,而且知道商代贵族陪葬的车马坑大多位于主墓的西南方。令人惊讶的是商代晚期的战车结构工艺复杂, 十分完善,没有发现原始阶段的乍。在古代,这种材料多样、结构复杂、需要不同上种合作、经过很多下艺流程的机械是不呵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一开始国外学者异口同声地宣称中国的战车是从西方传入的,更有甚者,说中国商代统治者是老外!

长期半殖民,半封建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西来说”很反感,本来瑞興学者安特生已经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神经了,他通过研究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是从西方传人的(后来他自己部承认错了)。这下好,老老祖宗的事刚完,老祖宗又出问题了,这还了得! 中国文献上明明记载了奚仲造车和夏代使用战车的历史,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考古学家削尖脑袋想在中国找出它的原始阶段。可是找来找去,早于殷墟的地层就是没有车,只有文献的证据,而这些文献记载经过古史辩一番折腾,有些又是可疑而不可靠的!

商代早期用车的新发现
1996年,考古前线终十传来喜报,在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的一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底层路土面靠近城墙的部位发现了两道东西向顺城墙并行的车辙遗迹。已经发掘的车辙长14米,轨距只有120厘米左右。北车辙距离城墙约20-30厘米。车辙痕迹呈凹槽状,口部一般宽约20厘米左右,深约3-5厘米。发掘者认为,车辙肯定是由双轮车碾压所致。车辙之间的路土面布满小规则的小坑,可能是长期被驾车的动物踩踏所致。

此外,在郑州紫荆山铸铜遗址中发现制造车害所用的陶范,在偃师商城也曾发掘出一件青铜质地的车軎,个体较小。偃师商城约为公元16世纪左右,这个时间,比西


45b92d2eb9389b50738e1a928035e5dde6116e61.jpg
f469a38b87d6277f5290d6f82d381f30eb24fcdd.jpg
ee7efffaaf51f3defc385ca491eef01f382979d4.jpg
a1730cf41bd5ad6e5637832a84cb39dbb4fd3c88.jpg
18080e338744ebf81f929cffdcf9d72a6259a7f3.jpg
0c566509c93d70cf437551cdfddcd100b8a12bcf.jpg

东西方战车数据比较
7f9bd5ca7bcb0a46055d6df96e63f6246a60af58 (1).jpg


欧洲人做的古代战车扩散年代
95a579899e510fb3889fa9f9d933c895d0430c46.jpg
颜射 发表于 2016-2-26 21:34
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 - - 中华文明之旅

引言
是《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这本书吧?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6-2-26 18:07
全世界的马拉战车技术都源于中亚草原到黑海一带,在这个地方人类最早驯化马匹,马拉车发明之后诞生了最早 ...
有没有采用编年体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史》?偏向于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科技的那种。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6-2-26 19:50
这个说法至今只是假说之一,当中存在考古缺环。
虽然在马拉战车和青铜器制造技术上中华是古代世界的翘楚 ...
有没有采用编年体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史》?偏向于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科技的那种。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6-2-26 19:42
中世纪的那些西欧君主也差不多。国王,主教,大把的贵族势力。还有后来的选帝侯。
有没有采用编年体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史》?偏向于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科技的那种。
颜射 发表于 2016-2-26 21:34
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马 - - 中华文明之旅

引言
有没有采用编年体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史》?偏向于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科技的那种。
世界科技史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 《几何原本》13卷。

前3世纪,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发明阿基米德螺旋。韩非记载司南。

前285年,埃及国王托勒密2世即位,奖励保护学术。

前258年,希腊埃拉西斯特拉托最早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前250年,中国战国末年《韩非子》一书中有用“司南”识别南北的记载。

前245年,希腊的克达席布斯在埃及亚历山大发明压力泵、气枪等。

前230年,希腊的厄拉多塞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测定出地球的大小。

前221-前206,秦朝。

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其体制沿用到20世纪。

前206-公元220年,汉朝。

前2世纪,刘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

前2世纪,中国西汉用丝麻纤维纸。

1世纪,希腊希龙(Hero,62-150)发明蒸汽旋转器和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这是蒸汽涡轮机和热气涡轮机的萌芽。发明虹吸管。

1世纪,罗马普利尼的百科全书《博物学》问世。

1世纪,中国的《汉书》记载尖端放电。

100年,希腊尼寇马写《算术引论》一书,此后算术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105年,中国东汉时蔡伦造纸。

132年,中国东汉时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世纪,希腊托勒密运用圆锥、圆筒等方法绘制地球,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发现大气折射。已知道中国。

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世纪初,中国汉末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3世纪,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提出割圆术,得圆周率为3.1416 。

5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南朝的祖冲之(429-500)算出圆周率的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6世纪,中国北魏时贾思勰写《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18-907,唐朝唐太宗。

7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国南宫说等人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阿拉伯炼金术获得发展,制出了硫酸、硝酸、王水等,为向化学过渡准备了条件。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火药。

9世纪,阿拉伯花剌子模发表《印度计数算法》,使西欧人熟悉了十进位制,他也是代数学的奠基人,阿拉伯阿尔·拉兹写成《医学集成》,被后人认为是医疗化学的先驱。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了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

10世纪,阿拉伯伊本·西拿写成《医学经典》,对以后6个世纪影响很深。

10世纪,中国宋代发明了胆矾溶液浸铜法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术的开始。

960-1279年,宋朝。

11世纪,中国宋代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一书。



11世纪,阿拉伯爱萨(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写成《医典》。

1041年,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400年,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1054年,中国《宋史》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超新星爆发的文字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12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202年,意大利斐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计数法介绍到西方。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充有火药,可用投掷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形。

1259年,中国南宋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形。

13世纪中前叶,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

1279-1368年,元朝。

1284年,意大利人发明眼镜。

14世纪中前叶,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国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先驱意大利的但丁发表《神曲》。文艺复兴的开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500年,达芬奇设计了风力计、湿度计、降落伞、纺纱机、踏动车床等草图。

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

1539年,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

1589年,荷兰的史特芬发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159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作自由落体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1590年,荷兰的詹森发明复式显微镜。

159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596年,中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是重要的科学典籍。

1600年,意大利的布鲁诺因拥护哥白尼地动说并宣传宇宙无限,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5年,英国的培根(1561-1626)著《学术的进展》,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

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尝试测量光速。

1609-1619年,德国的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定律。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用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20年,荷兰的斯涅尔发现折射定律。

1620年,葡萄牙的德列贝尔发明潜水船。

1628年,英国的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32年,意大利的伽利略提出相对性原理。

1637年,中国明朝的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

1638年,法国的笛卡尔提出 “以太”。

1644-1911,清朝。

1648年,捷克的马尔西发现光的色散。

1654年,德国的盖里克发明真空泵,表演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现弹性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用三棱镜分光。

1676年,丹麦的罗默利用木卫食测光速。

1677年,德国的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

1687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和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

1699年,法国的阿蒙顿发现摩擦定律。

1701年,英国的贝努利创建变分法。

1728年,英国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测光速。

1745年,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莱顿瓶。

1750年,英国的米切尔设计测静电力扭秤,并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作风筝引天电实验。

1775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起电盘。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

1781年,英国的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1792年,意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定万有引力常数。

1800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英国的赫谢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英国的杨用干涉法测出光波波长。

1802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造出了蒸汽机车。

1808年,法国的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发表提出化学原子论。

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法国的安培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821年,爱沙尼亚的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

1826年,德国的欧姆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英国的布朗发现液体中的微粒作无规则运动。

1830年,意大利的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法国的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1835年,美国的亨利发现自感。

1840年,鸦片战争。

1845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法国的斐索用转动齿轮法测光速。

1849年,英国的开尔文提出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1850年,英国的赫姆霍芝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1850年,中国太平军起义。

1851年,法国的富科证明地球自转。

1852年,英国的焦耳和汤姆生发现气体膨胀致冷效应。

1858年,德国的普吕克尔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年,德国的基尔霍夫开创光谱分析法。

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开创了生物进化论。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耶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1875年,英国的克尔发现电光效应。

1875年,巴黎会议签订米制公约。

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英国的麦克斯韦出版《电磁通论》,集电磁理论之大成。

1879年,美国的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0年,法国的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1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发明灵敏度极高的干涉仪。

1883年,奥地利的马赫的《力学科学》出版,批判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的概念以及力和质量的概念。

1885年,德国的本茨发明了汽油内燃汽车。

1887年,德国的赫兹发现电磁波,发现光电效应。

1887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试图由地球在“以太”中运动而引起的光的干涉效应,证实“以太漂移”的存在,但得到否定结果。

1889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化学纲要》,开创了化学新纪元。

1889年,英国的菲茨杰拉德提出了收缩假说,以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由于发表其论文的英国《科学》杂志不久停刊,所以直到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才为世人所知。

1890年,匈牙利的厄缶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荷兰的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

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

1899年,俄国的列别捷夫用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899年,德国的卢梅尔和鲁本斯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量分布曲线,为普朗克1900年的量子假说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德国的考夫曼从镭辐射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3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采用多级火箭实现航天飞行的理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荷兰的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变换方程组。法国的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相对性原理,并认为光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05年,俄国“波将金”号战舰起义。

1905至1906年,法国的彭加勒阐明了电磁场方程对洛伦兹变换的不变性,并提出了四维时空理论。

1907年,德国的明可夫斯基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四维表示形式。

1908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动量统一定义,肯定了质能关系的普遍成立。

1908年,法国的佩兰(J.B.Perrin)用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加德罗常数。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荷兰的翁纳斯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首次将氦液化。

1911年,英国的威尔逊发明云室。

1911年,奥地利的海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3年,丹麦的玻尔提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1913年,德国的斯塔克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

1913年,英国的布拉格父子用晶体的x光衍射测定晶格常数d。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英国的爱丁顿等人在巴西和几内亚湾观测日全食,证实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苏联的弗里德曼得到引力场方程的非定态解,据此提出宇宙膨胀假说。

1925年,美国的亚当斯发现天狼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1929年,美国的哈勃(E. Hubble, 1889-1953)发现星系的红移与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宇宙膨胀。

1931年,美国的劳伦斯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国的考克拉夫特和爱尔兰瓦尔顿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

1932年,美国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

1932年,英国的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4年,俄国的契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德国的哈恩、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而发现了铀的裂变。

1939年,奥地利的迈特纳、弗立施提出铀裂变的解释,并预言每次核裂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1939年,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斯奈德预言黑洞。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第一次实现电视直播。

1940年,敦刻尔刻大撤退。

1941年,美籍意大利人罗西和美国的霍耳由介子蜕变实验证实时间的相对论效应。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

1942年,美国的阿伦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1942年,美国在费米等人领导下,根据铀核裂变释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第一个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2年,美日中途岛海战。

1945年,美国在奥本海默领导下制成原子弹。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问世。

1946年,美国的伽莫夫(G.Gamow)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1948年,美国的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美国的格拉塞发明气泡室。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德国的穆斯堡尔实现了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1960年,美国的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1961年,美国的格拉肖、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提出电弱统一理论。

1963年,发现类星体(Quasar),体积不大,能量极大,亮度剧变。宇宙中大约有106个。

1964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检测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时,发现在波长7.35cm处有3.5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4年,中国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8年,英国的休伊什发现脉冲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70年,中国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制成微处理器,开始计算机第二次革命。

1971年,美国的凯汀和海弗尔携带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80小时,证明了时间的相对性。

1973年,英国的霍金发现量子效应会使黑洞辐射粒子,并使黑洞蒸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美国的泰勒观测短周期双星证实引力波,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验证。

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第一次升空。

1982年,中国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成功。

1990年,美国的哈勃望远镜(口径2.4m,重12.5吨)被送上太空。

1990年,中国北京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

http://tieba.baidu.com/p/2295655673
颜射 发表于 2016-2-26 22:32
世界科技史年表

严肃的历史书,你有推荐的吗?这一表列下来,太泛泛了。
我是想把我以前的零碎的历史知识用时间轴给系统下来。
十五从军征 发表于 2016-2-26 22:49
严肃的历史书,你有推荐的吗?这一表列下来,太泛泛了。
我是想把我以前的零碎的历史知识用时间轴给系 ...
《全球通史》《世界科技史》
十五从军征 发表于 2016-2-26 22:08
有没有采用编年体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史》?偏向于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科技的那种。
建议看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上海的老版和北京的新版都可以,俺只看了老版。不过最好结合刘新民老校长等国内史学界大师的评论一起看。李约瑟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不错,篇幅浩大,俺也就在图书馆看过一点儿。
楼主引述的那个属于通俗普及资料,可以参考,但有些属于假说,有待考古证据的进一步发掘证明。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6-2-26 22:59
建议看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上海的老版和北京的新版都可以,俺只看了老版。不过最好结合刘新 ...
北京的新版是指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吗?刘新民的评论能在哪里弄到?


这就是某些人的逻辑,凡是中国发现的车,就尽量假定是礼仪性质的,能看不能用,能用的也尽量当作出行而不是作战的。
而西方发现圆板和木棍就当车,也不管是磨盘还是风车。陶器有个图案就当车,要求的也太低了吧。
一个墓有个车辙,就当车,也不管为啥墓坑里有两条印迹。就算是车印迹,和古墓年代有毛关系。
说白了,就是先有一个”西先东晚”的目的,然后再去想办法“证”

这就是某些人的逻辑,凡是中国发现的车,就尽量假定是礼仪性质的,能看不能用,能用的也尽量当作出行而不是作战的。
而西方发现圆板和木棍就当车,也不管是磨盘还是风车。陶器有个图案就当车,要求的也太低了吧。
一个墓有个车辙,就当车,也不管为啥墓坑里有两条印迹。就算是车印迹,和古墓年代有毛关系。
说白了,就是先有一个”西先东晚”的目的,然后再去想办法“证”
十五从军征 发表于 2016-2-26 23:19
北京的新版是指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吗?刘新民的评论能在哪里弄到?
是的,北大的那部,俺手里那本虚构的古希腊文明看半年多,还不到四分之一,因为需要找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比对。

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
马克垚
《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网上有原文的:
在资本主义产生、现代化启动的理论中,我想还有两点欧洲中心论的表现。
(一)夸大欧洲在15世纪的进步。他们把启动的时代定为15世纪,并主张15世纪的欧洲、英国在世界上是最进步的地区。例如,自称要写出从月球上看地球的世界史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1500年的世界时是这么说的:“一方面,伊斯兰教帝国和儒家帝国闭关自守,愈来愈僵化;另一方面,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119】

全球史观在中国  
作者:刘新成(前面打错字了,抱歉)
历史研究    2011年第6期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 《全球通史》,我在2004年赴美访学时,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 “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43]他的 “现代文明理论” “闪烁其辞”,事实上仍把 “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44]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
两位老师的学术地位就不必俺赘述了。

还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作者在现代文明理论上的这种畏缩躲闪,与他在谈论“全球觉醒与现代高科技的巨大潜力”时的那种眉飞色舞,显然不大合拍;而那所谓的“全球觉醒和现代高科技”,其实与现代文明,或与由欧洲三大革命的传播造成的那种全球一统的“世界文化”,本质上却是毫无二致的。
    至于何以会出这种差池——恕我直言,很可能还是“西方中心论”的余毒所致。毫无疑问,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赞成文化多元论而唾弃文化一元论的,绝无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高明那种粗俗观念。但是很遗憾,像很多西方学者那样,他也难免受到了萨义德所说的那种“东方学”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在本书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他始终把三大革命仅仅看作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从而也就把现代文明看作了纯粹的西方文明,并进而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参见本书第七编)。这样做的问题,似乎是不恰当地忽略了广大东方民族对欧洲三大革命的诸多重大贡献,因而也就看不到现代文明中实际存在着的大量东方文明要素,结果也就无法深刻体认现代文明本身特有的那种世界性或普世性。如此说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现代文明理论上的闪烁其词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在把一个在他看来纯属西方文化的现代文明说成一种全球一统的“世界文化”的本质的时候,他分明感到了一种道义上的不妥,以及一种理论上的踌躇。
作者:高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历史学系主任。国家教委“高校历史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老高不如前两位出名,故此多写点。
夏的概念,乃是由商末周初的周人为了伐商灭商而发明出来的。

周人自西土崛起,最初历任领导人的努力乃 ...
真是又臭又长,拿现在的民族概念去套古代历史,用孙子去否定祖宗,先把民族定义搞清楚再说吧
ertert 发表于 2016-2-28 09:26
这就是某些人的逻辑,凡是中国发现的车,就尽量假定是礼仪性质的,能看不能用,能用的也尽量当作出行而不是 ...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专家孙机先生的见解:
中国古车并非外来

中国和西方在古代车制方面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古代不仅有战车,而且有车战,就是车与车之间打仗。西方当然也有战车,但是没有车战。西方的战车主要是运载工具,所以轮子直径一般不超过90厘米,因为轮子矮,所以人上下车很方便。

中国有车战,在《左传》里记载很多,而且中国古代讲“千乘之国”,就是一个国有一千辆四匹马拉的车,它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国力的标准。

西方为什么没有车战?当然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人和我们的系驾法不一样,就是怎么把马系到车上,让马拉车。过去因为我们资料缺乏,所以对于先秦时期的系驾方式不太清楚。其实此前商代的战车也有出土,但有些部件、绳子腐烂,所以还是无法确认系驾方式。后来始皇陵出土了两辆铜车,其实还有好几辆,但文物局希望剩下的这几辆能被更好地保护,所以暂不发掘。



秦陵铜车马一号车。

这两辆铜车可不得了,虽然是50%的模型,但是做工非常细致,连马脖子底下那一缕一缕的缨都能表现出来,所以系驾方式也表现得清清楚楚。后来学者证明秦始皇铜车的系驾方式与先秦时期的是一样的,现在这种系驾方式在考古学上被叫做“轭靷式系驾法”。

西方的系驾法是什么样呢?他们是直接把绳子拴到马脖子上,但马脖子上有气管,这么一拉,马就喘不上气了。所以我们看古埃及壁画、希腊瓶画,还有古罗马雕刻,用的都是这种拉车方法,因此无法进行车战。

如今我们掌握最早的牲畜拉车模型,是在印度河流域出土的,他们是用牛来拉车,方式更奇怪,是把绳子系在牛犄角上拉,因为古印度人认为牛犄角是最有劲的,但其实牛也很费力,不科学。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古车是西方来的,甚至有人说中国古车是埃及来的,论文也发表在重要期刊上,而且还找例证——有一件“轭”都有一个椭圆孔和一个长方孔,形制上极为相似。但问题是商代人的地理知识根本就不知道埃及,更不可能有埃及的工匠跑到中国来教授工艺。这在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后来又有人用岩画上的图像来证明,说岩画上的车与商代文字中的象形的车很相近。可是岩画断代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岩画没有断代依据,很难用作史料。所以我认为目前无法证实中国古车是西方来的。

还有,中国古代车战是有“游戏规则”的,不能乱来。首先能够威风凛凛地站在车上的都起码是最低级的贵族,普通的庶民只能当“徒”,就是跟着车跑的步兵。一般车上坐两人的话,左边的人赶车,右边的人拿武器。如果是三个人,中间的是将领,左边的人赶车,右边的人拿武器战斗,所以战车在近距离打仗的时候都要“左旋”,往左边拐。